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談我的短篇小說巴金

談我的短篇小說巴金

發布時間: 2022-08-19 06:59:10

㈠ 巴金的短篇小說100-300字左右

父親的書房裡有一件奇怪的東西。那是一隻俄國的木製三角琴,已經很破舊了,上面的三根弦斷了兩根。這許多年來,我一直看見這只琴掛在牆角的壁上。但是父親從來沒有彈過它,甚至動也沒有動過它。它高高地掛在牆角,灰塵蓋住它的身體。它凄慘地望著那一架大鋼琴,羨慕鋼琴的幸運和美妙的聲音。可是它從來不曾發過一聲悲嘆或者呻吟。它啞了,連哀訴它過去生活的力量也失掉了。我叫它做「啞了的三角琴」。
我曾經幾次問過父親,為什麼要把這個無用的東西掛在房裡。父親的回答永遠是這樣的一句話:「你不懂。」但是我的好奇心反而更強了。我想我一定要把這只三角琴弄下來看看,或者想法使它發出聲音。但是我知道父親不許我這樣做。
而且父親出門的時候總是把書房鎖起來。我問狄約東勒夫人(管家婦)要鑰匙,她也不肯給我。
有一天午後父親匆忙地出去了,他忘記鎖上書房門。狄約東勒夫人在廚房裡安排什麼。我偷偷地進了父親的書房。
啞了的三角琴苦悶地望著我。我不能忍耐地跑到牆角,抬起頭仔細地看它。我把手伸上去。但是我的手太短了。我慢慢地拉了一把椅子過去,自己再爬上椅子。我的身子抖著,我的手也在打顫。我的手指挨到了三角琴,自己也不知道怎樣地忽然縮回了手,耳邊起了一個響聲,我膽怯地下了椅子。
地上躺著那隻啞了的三角琴,已經成了幾塊破爛的舊木板。現在它不但啞,而且永遠地死了。這個禍是我闖下來的。
我嚇昏了,痴痴地立了一會兒,連忙把椅子拖回原處,便不作聲地往外面跑。剛剛跑出書房門,我就撞在一個人的懷里。
「什麼事情?跑得這樣快!」這個人捏住我的兩只膀子說。
我抬起頭看,正是我的父親。
我紅著臉,不敢回答一句話,又不敢掙脫身子跑開,就被父親拉進了書房。
三角琴的屍首靜靜地躺在地上,成了可怕的樣子,很顯明地映在我的眼睛裡。我掉開了頭。
「啊,原來是你乾的事!我曉得它總有一天會毀在你的手裡。」父親並不責備我,他的聲音很柔和,而且略帶悲傷的調子。父親本來是一個和藹的人,我很少看見他惡聲罵人。可是我把他的東西弄壞以後,他連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卻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
他放了我,一個人去把那些碎木板一片一片地拾了起來細看,又小心地把它們用報紙包起來,然後慎重地放到櫥里去。
他回到書桌前,在那把活動椅上坐下,頭埋在桌上,不說一句話。我很感動,又很後悔,我慢慢地走到他的身邊,撫摩他的膀子。我說:「父親,請你饒恕我。我並不是故意毀壞它的。」
父親慢慢地抬起頭。他的眼睛亮起來。「你哭了!」他撫著我的頭發說。「孩子,我的好孩子!……我並不怪你,我不過在思索,在回憶一件事情。」他感動地把我緊緊地抱在懷里。
「父親,你又在想念母親嗎?」
「孩子,是的,」父親鬆了手回答說。他揩了一下眼睛,又加了一句話:「不,我還在想一件更遙遠的,更遙遠的事情。」
他的眼睛漸漸地陰暗起來。他微微地嘆息了一聲,又撫著我的頭說:「這跟你母親也有關系。」
我在兩歲的時候便失掉了母親,母親的音容在我的記憶中早已消失了。只有書房裡壁爐架上還放著母親的照像,穿著俄國女人的服裝,這是在聖彼得堡攝的;我就是在那個地方出世,我的母親也就是死在那裡。
這些都是父親告訴我的。這一兩年來每天晚上在我睡覺以前父親總要向我講一件關於母親的事,然後才叫狄約東勒夫人帶我去睡。關於母親的事我已經聽得很多了。我這時便驚訝地問:「父親,怎麼還有關於母親的事情我不知道的?」
「孩子,多著呢,」父親苦笑地說,「你母親的好處是永遠說不完的。……」
「那麼快向我說,快說給我聽,」我拍著父親的雙膝請求道。「凡是跟母親有關的話,我都願意聽。」
「好,我今晚上再告訴你罷,」父親溫和地說。「現在讓我靜靜地思索一下。你出去玩玩。」他把我的頭拍了兩下,就做個手勢,要我出去。
「好,」我答應一聲,就高高興興地出去了,完全忘記了打碎三角琴的事情。
果然到了晚上,用過晚餐以後,父親就把我帶到書房裡面去。他坐在沙發上,我站在他面前,靠著他的身子聽他講話。
「說起來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親這樣地開始了他的故事,他的聲音非常溫和。「是在我同你母親結婚以後的第二年,那時你還沒有出世。我在聖彼得堡大使館里做參贊。
「這一年夏天,你母親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亞去旅行。
你母親本來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女子。她愛音樂,又好旅行。就在這一年春天她的一個好友從西伯利亞回來,這位女士是《紐約日報》的記者,到西伯利亞去考察監獄制度。她在我們家裡住了兩天。她向你母親談了不少西伯利亞的故事。尤其使你母親感到興趣的,是囚人的歌謠。你母親因為這位女士的勸告和鼓舞,便下了到西伯利亞去採集囚人歌謠的決心。我們終於去了。
「我們是六月里從聖彼得堡出發的,身上帶著監獄與流放部的介紹信。我們在西伯利亞差不多住了半年。凡是西伯利亞的重要監獄與流放地,我們都去看過了。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流放地還容易聽見流放人的歌聲。在監獄里要聽見囚人的歌聲卻很難。監獄里向來絕對禁止囚人唱歌,犯了這個禁例,就要受嚴重的處罰。久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連本來會唱歌的人也失掉了唱歌的興致。況且囚人從來就不相信禁卒,凡是禁卒叫他們做不合獄規的事,他們都以為是在陷害他們。所以每次禁卒引著我們走進一間大監房,向那些囚人說:『孩子們,這位太太和這位先生是來聽你們唱歌的。你們隨便給他們唱一兩首歌罷。』那時候他們總是驚訝地望著我們,不肯開口。如果他們給逼得厲害了,他們便簡單地回答說:『不會唱。』任是怎樣強迫,都沒有用處。
一定要等到我們用了許多溫和的話勸他們,或者你母親先給他們唱一兩首歌,他們才肯放聲唱起來。這些歌裡面常常有幾首是非常出色,非常好的。例如那首有名的《腳鐐進行曲》與《長夜漫漫何時旦》,便是我們此行最好的成績。你母親後來把它們介紹到西歐各國和美洲了。但是可惜這樣的歌我們採集得不多。
「這些囚人大部分是農民,而俄國農民又是天生的音樂家。他們對音樂有特殊的愛好。在他們中間我們可以找出一些人,只要給他們以音樂的教育,他們就能夠成為音樂界的傑出人物。我們在西伯利亞就遇到一個這樣的人。我們第一次聽見的《長夜漫漫何時旦》便是從他的口裡唱出來的。
「這是一個完全未受過教育的青年農人,加拉監獄中的囚犯。我還記得那一天的情形:我們把來意告訴獄中當局的時候,在旁邊的一個禁卒插嘴說:『我知道拉狄焦夫會唱歌,』典獄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領來。
「拉狄焦夫來了,年紀很輕,還不到三十歲。一對暗黑的大眼,一頭栗色的細發,樣子一點也不凶惡,如果不是穿著囚衣,戴著腳鐐,誰也想不到他是一個殺人犯。他站在我們的面前,膽怯地望著我們。
「『拉狄焦夫,我聽見人說你會唱歌,是不是?』典獄問。
「他微笑了一下,溫和地答道:『大人,他們在跟我開玩笑。……很久以前,我還在地上勞動的時候,我倒常常干這種事情。現在完全忘掉了。』「『你現在不想試一試嗎?』典獄溫和地問,『這兩位客人特地從遠道來聽你唱歌。不要怕,他們不是調查員,他們是音樂家。』「這個囚人的暗黑的眼睛裡忽然露出了一線亮光,似乎有一種快樂的慾望鼓舞著他。他稍微遲疑了一下就坦白地說:
『我還記得幾首歌,在監獄里也學到了一兩首。既然你大人要我唱,我怎麼好拒絕呢?』「聽見這樣的話,我們大家都很高興,你母親便問道:
『你現在可以唱給我們聽嗎?』「他望瞭望典獄,然後望著你母親,略帶興奮地說:『太太,沒有樂器,我是不能夠唱歌的。……如果你們可以給我一隻三角琴,那麼……』「『好,我叫人給你找一隻三角琴來,』典獄介面說,『你明天到這里來拿好了。』「『謝謝你,大人,』拉狄焦夫說了這句話以後,就被帶出去了。
「第二天我們到了監獄,禁卒已經找到了一隻舊的三角琴。典獄差人把拉狄焦夫叫了來。
「他現出很疲倦的樣子,拖著沉重的腳鐐,一步一步地走進來,很覺吃力。可是他看見桌上那隻三角琴,眼睛立刻睜大起來,臉上也發了光。他想伸出手去拿,但是又止住了。
「『拉狄焦夫,三角琴來了,』典獄說。
「『你大人可以允許我拿它嗎?』他膽怯地問。
「『當然可以,』典獄說。禁卒就把琴放在拉狄焦夫的手裡。他小心地接著,把它緊緊地壓在胸上,用一種非常親切的眼光看它。他又溫柔地撫摩它,然後輕輕地彈了幾下。
「『好,你現在可以唱給我們聽了!』你母親不能忍耐地說。
「『我既然有了三角琴,又為什麼不唱呢?』他快活地說。
『可是這幾年來我不曾弄過這個東西了。最好我能夠先練習一下,練習三天。……太太,請你允許我練習三天。那時候我一定彈給你們聽,唱給你們聽。』他的一雙暗黑的大眼裡露出了哀求的表情。
「我們有點失望,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我只得附耳同典獄商量。典獄答應了這個囚人的要求。拉狄焦夫快活地去了,雖然依舊拖著腳鐐,依舊被人押著。
「三天以後,用過了午飯,我們又到監獄去,帶著鉛筆和筆記本。典獄把我們領到辦公室隔壁一間寬大的空屋子裡,那裡有一張小小的寫字台,是特別為你母親設的。
「囚人帶進來了。兩個帶槍的兵押著他。我們讓他坐下。
一個禁卒坐在門口。
「拉狄焦夫把三角琴抱在懷里,向我們行了一個禮,問道:
『我現在可以開始嗎?』「『隨你的便,』你母親回答。
「他的面容立刻變得庄嚴了。這時候秋天的陽光從玻璃窗射進屋子裡,正落在他的身上,照著他的上半身。他閉著眼睛,彈起琴弦,開始唱起來。他唱的是男高音,非常柔和。初唱的時候,他還有點膽怯,聲音還不能夠完全聽他指揮。但是唱了一節,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進到了夢里一樣,完全忘掉了自己盡情地唱著。這是西伯利亞流放人的歌,叫做《我的命運》。這首歌在西伯利亞很流行。但是從沒有人唱得有他唱的這么好聽。
「一首歌唱完了,聲音還留在我的耳邊。我對你的母親小聲說:『這個人真是天生的音樂家!』她也非常感動,眼睛裡包了淚水。
「尤其使人吃驚的是那隻舊的三角琴在他的手裡居然彈出了很美妙的聲音,簡直比得上一位義大利名家彈的曼陀林。
這樣的琴調伴著這樣的歌聲,……在西伯利亞的監獄裡面!
「他的最後一首歌更動人,那就是我方才說過的《長夜漫漫何時旦》。我完全沉溺在他的歌中的境地里了,一直到他唱完了,我們才醒過來。我走到他的面前,熱烈地跟他握手,感謝他。
「『請你設法叫典獄允許我把這只琴多玩一會兒,』他趁著典獄不注意的時候,忽然偷偷地對我說,『最好讓我多玩兩三天。』「我去要求典獄,你母親也幫忙我請求,可是典獄卻板起面孔說:『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已經為你們破過一次例了,再要違犯獄中禁例,上面知道了,連我也要受處罰。』他一面又對拉狄焦夫說:『把三角琴給我。』「拉狄焦夫緊緊抱著琴,差不多要跪下地哀求道:『大人,讓我多玩一些時候罷,一天也好,半天也好,……一點鍾也好。……大人,你不懂得。……這生活,……開恩罷。』他吻著琴,像母親吻孩子一樣。
「『尼特加,把三角琴給我拿過來!』典獄毫不動心地對禁卒說。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這個囚人的面容突然改變了:
兩隻眼睛裡充滿著血和火,臉完全成了青色。他堅定地立著,緊緊抱著三角琴,怒吼道:『我決不肯放棄三角琴。無論誰,都把它拿不去!誰來,我就要殺誰!』「我們,你母親和我,都嚇壞了,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典獄一點也不驚惶,他冷酷地說:『給他奪下來。』「他這時候明白抵抗也沒有用了,便慢慢地讓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滿愛憐的眼光望著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聲哭起來。他哭得異常凄慘,哭聲里包含著他那整個凄涼寂寞的生存的悲哀。這只舊的三角琴的失去,使他回憶起他一生中所失去的一切東西——愛情、自由、音樂、幸福以及萬事萬物。
他的哭聲里泄露了他無限的悔恨和一個永不能實現的新生的慾望。好像一個人被拋在荒島上面,過了一些年頭,已經忘記了過去的一切,忽然有一隻船駛到這個荒島來給了他一線的希望,卻又不顧他而駛去了,留下他孤零零地過那種永無終結、永無希望的寂寞生活。
「我們聽見他的哭聲,心裡很不安,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夫婦引起來的。我們走到他面前,想安慰他。我除了再三向他道謝外,還允許送他十個盧布。
「他止了淚,苦笑地對我說:『先生,我不是為錢而來的。
只請你讓我再把三角琴玩一下,——只要一分鍾。』「我得到了典獄的同意,把琴遞給他。他溫柔地撫弄了一會兒,又放到嘴唇邊吻了兩下,然後嘆了一口氣,便把它還給我。他口裡喃喃地說:『完了,完了。』「『我們不能夠再幫忙你什麼嗎?』你母親悲聲地問,我看見她還在揉眼睛。
「『謝謝你們。我用不著什麼幫助了,』他依舊苦笑地說。
『不過你們回去的時候,如果有機會走過雅洛斯拉甫省,請你們到布——村的教堂里點一支蠟燭放在聖壇左邊的聖母像前,並且做一次彌撒祝安娜·伊凡洛夫娜的靈魂早升天堂。』說到安娜這個名字,他幾乎又要哭了出來,但是他馬上忍住了。他向我們鞠了一個躬,悲聲地說:『再會罷,願上帝保佑你們平安地回到家裡。』「門開了,兩個兵把他押了出去;腳鐐聲愈去愈遠。一切回到平靜了。剛才的事情好像是一場夢,但是我們夫婦似乎都飲了憂愁之酒。你母親緊緊地握著我的手。
「『這個拉狄焦夫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凄然地問。
「『誰知道!』禁卒聳了聳肩頭說,『他的性情很和順,從來不曾犯過獄規。無論你叫他做什麼事情,他總是服從,永遠不反抗,不吵鬧,不訴苦。可是他不愛說話,很少聽見他跟誰談過話。所以我簡直沒法知道他是個怎樣的人。總之,他跟別的囚犯不同。』「『那麼他犯的是什麼罪呢?』你母親接著問。
「『事情是很奇怪的。在雅洛斯拉甫省的布——村裡,有一天教堂中正在舉行婚禮,新郎是一個有錢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一個青年男子忽然闖進來,用斧頭把站在聖壇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後來死了,新郎成了殘廢。兇手並不逃走,卻丟了斧頭讓別人把他捉住。他永遠不肯說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說一句替自己辯護的話,只是閉著嘴不作聲。他給判了終身懲役罪,也不要求減刑。從此他的口就永遠閉上了。他在這里住了這些年,我從來沒有聽見他像今天這樣說了這么多的話。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說,一面望著桌上的三角琴,最後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壞了。』「你母親就花了一點錢向禁卒買來了三角琴。她把它帶回聖彼得堡。我們以後也沒有機會再看見拉狄焦夫。我們臨去時留在典獄那裡的十個盧布,也不知道他究竟收到沒有。
「說來慚愧,我們所答應他的事並不曾做到。雅洛斯拉甫省的布——村,我們始終沒有去過。第二年你母親生了你,過了兩年她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臨終時還記住她允許拉狄焦夫的蠟燭和彌撒,她要我替她辦到,她要我好好保存著這只三角琴,以便時時記起那個至今還不曾實踐的諾言。可是我不久就離開了俄國,以後也就沒有再去過。
「現在你母親睡在聖彼得堡的公墓里,三角琴掛在牆上又被你打碎了,而雅洛斯拉甫省布——村的教堂里聖母像前那支蠟燭還沒有人去點過,為安娜做的彌撒也沒有人去做。……
孩子,你懂得了罷。」
父親說話的時候常常撫摩我的頭發。他說到最後露出痛苦的樣子,慢慢地站起來,走到鋼琴前面,坐在琴凳上,揭開鋼琴蓋子,不疾不徐地彈著琴,一面唱起歌來。這首歌正是《長夜漫漫何時旦》。我從來沒有像這樣地感動過。父親的聲音里含得有眼淚,同時又含得有無限的善意。我覺得要哭了。我不等父親唱完便跑過去,緊緊地抱著他,口裡不住地喚道:「我的好爸爸!……我的唯一的善良的父親!」
父親含笑地望著我,問:「孩子,怎樣了?」我從模糊的淚眼裡看見父親的眼角也有兩顆大的淚珠。「啊,父親,你哭了!」我悲聲叫道。
父親捧起我的頭,看著我的眼睛,溫和地說:「孩子,你也哭了。」

㈡ 巴金寫的《談我的散文》中,可以獲得什麼啟示

今年11月25日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巨匠巴金誕辰114周年。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

寫作者走過一個廢園,想起幾天前敵機轟炸昆明、炸死國內一個深閨少女的事情。我寫完它的時候,我把它當作「散文」。後來我卻把它收在《短篇小說選集》里,我還在《序》說:「拿情調來說,它接近短篇小說了。」(其實怎樣「接近」,我自己也說不出來。不過我也讀過好些篇歐美或者日本作家寫的這一類沒有故事的短篇小說。日本森鷗外的《沉默之塔》,魯迅譯就比《廢園外》更不像小說)但是我後來編輯《文集》,又把《廢園外》放進《散文集》面又如我1952年從朝鮮回來寫了一篇叫做《堅強戰士》的文章。我寫的是「真人真事」,可是我把它當作小說發表了。後來《志願軍英雄傳》編輯部的一位同志把這篇文章拿去找獲得「堅強戰士」稱號的張渭良同志仔細研究了一番。

張渭良同志提了一些意見。我根據他的意見把我那篇文章改得更符合事實。文章後來收在《志願軍英雄傳》內,徐遲同志去年編《特寫選》又把它選進去了。小說變成了特寫。固然稱《堅強戰士》為「特寫」也很適當,但是我如果仍然叫它做「短篇小說」,也不能說是錯誤。蘇聯作家波列伏依的好多「特寫」就可以稱為短篇小說。還有,我的短篇小說《我的眼淚》,要是把它編進《散文集》,也許更恰當,因為它更像散文。

㈢ 《我眼中的巴金》作文

寒假裡我讀了許多巴金的作品,幾乎每一篇都令我深有感觸,因此我的讀後感已不只停留在其中的單篇里了,倒是很想來試著談談他那別致的寫作風格了。
首先,我喜歡巴金的短篇小說,是因為我認為它們很具莫泊桑、契柯夫等外國著名短篇家的風味,如果你在閱讀時沒有留意作者的姓名,沒准還會誤以為那是一篇譯文小說呢。語調運用娓婉溫和,彷彿詩頌般地向讀者講述著現實對人性的脆弱心靈所帶來無奈與憂傷,誇張著內心丑惡與善美的臉龐;激動時充滿了希區科克懸念電影中詭異的神秘,平靜時又彷彿朱麗葉與羅密歐在擔憂對她的愛情就好比陰晴圓缺的月亮。巴金的小說中總不乏對人物心理與小說背景的細膩描寫,在《愛的代價》中,年青而又無知的主人公像個貪婪的孩子似地委縮在老情婦的懷中享受著她的愛撫,而同時又蠢蠢欲動地想征服眼花繚亂的世界,當他擺脫了過去以為自己將要因迎來嶄新的生活時,卻發現早已迷失了自我,最終獲得綳潰的結局。在《春天裡的秋天》中,帶著枯葉的晚風輕拂過兩個若即若離的憂傷心靈,也似乎預示著年青人註定被時代催殘的悲慘命運,在《蘇堤》中,如水的月色下隱約透出三潭印月半掩的身影,就在這么一個充滿了游覽雅興的美好夜晚,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令人無奈與心酸的故事,讀後令人陷入深思……以上大概就是我對巴金小說最初的印象了。
後來在一些晚期作品中,我發現巴金的創作風格與路線有了很大的改變,由熱情奔放的抒情詠嘆,轉向了深刻冷靜的人生世相的揭示,例如長篇小說《第四病室》中描寫的地獄般的住院生活以及醫院和病人之間荒唐的金錢關系,以及《寒夜》中講述貧苦並患有肺結核的知識分子汪文宣被現實生活無情地毀滅了一切理想,意志消沉最終獲得死亡的結局……依然是讓人身臨其境的心理感受與背景描寫,但講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令我們這一代所難以置信的現實,使人在閱讀時無法拒絕雖然心中早已充滿了對那個世界的厭倦。
我認為不管是巴金在哪個時代的作品,其藝術技始終是超拔群倫的,並隨著歲月的沖刷呈現出徐徐燃燃的純青之火,是絕對值得一覽的。雖然至今仍有許多人對他的後期作品作出了極力得否定,認為是在走下坡路,但我想我還沒有足夠的閱歷對此做出什麼評價,如果你真想對此有所了解的話,那就需要靠自己去閱讀與體會了。
巴金在上海故去,享年101歲。百歲老人巴金,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和藹可親的形象。對青年,巴金多是鼓勵;對朋友和親人,巴金充滿著關懷和愛意。

小時候,對巴金的印象並不是很好。小學到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巴金的文字是最難記憶和背誦的,他沒有華麗的詞藻,又不象魯迅的精典文章中那豐富的哲理和寓意。巴金的《家》沒拜讀過,看過一小段,覺得人物所處的環境與當時自己的生活相隔太遠,封建貴族家庭,對我們這種受紅五類思想教育的人來說,天生就是格格不入。看過電影,但每次只看到結尾,而結尾卻是太過悲慘。所以說,說實話,我對巴金老人了解的並不多。

我所欣賞的是巴金的為人,和他的「有教無類」的思想。

他是教育家,有著胡適之先生那樣廣闊的胸襟,對年輕人,他是鼓勵多過貶斥。

他也是一個重感情的人,讀他的《懷念曹禺》,最後一段,也是點睛之筆,

「十多年前家寶在給我的一封信中,寫了這樣的話:『我要死在你的前面,讓痛苦留給你……』我想,他把痛苦留給了他的朋友,留給了所有愛他的人,帶走了他心靈中的寶貝,他真能走得那樣安詳嗎?」

給人更多的是感動,只有真正的朋友、跨越生死的友情,才能寫出這樣的話語。

巴金老人的骨灰徐徐撒落在祖國的東海,一個時代已經結束

㈣ 簡要說明巴金《艾爾克的燈光》的象徵意義。

巴金在《談我的短篇小說》一文中曾這樣談自己的創作:「我寫小說不論長短,都是在講自己想說的話,傾吐自己的感情」,「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動讀者的心」。確實,巴金是一位擅長抒情的作家。其實,抒情色彩濃郁,不僅是巴金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也是巴金散文創作的一大特點。本文抒情筆調真摯、濃郁。當作者望見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時,他「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在心裡叫起來。當憶起可憐的姐姐憶起在這年中「許多可愛的生命葬入黃土」時,作者的情感由悲轉怒——「『長宜子孫』,我恨不能削去這四個字。」文章結尾處,當作者決意再次離開狹小的家庭,去擁抱廣大的世界時,筆調又由怒轉喜「我很高興,自己又一次離開了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表達了對新生活、對大世界的熱愛。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抒寫情感一波三折,時而哀,時而怒,時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強的抒情色彩。另外,文章無論敘事、抒情,還是議論,都不事雕琢,作者總是以平易流暢的語言,向讀者傾訴內心的情感,字字寫得真誠,句句語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見真情,朴實中見深刻的魅力。

㈤ 巴金的姐姐是怎麼去世的

被他丈夫打死的,她那表面溫良的丈夫,在當官受挫後脾氣暴躁且開始吸食鴉片續命,經常對姐姐進行打罵,沒過多久就被打死了。

㈥ 巴金短篇小說集的短篇小說集

春天裡的秋天
寒夜
中冊
洛伯爾先生
墓園
獅子
蘇堤
奴隸底心

馬賽的夜
月夜
父親買新皮鞋回來的時候
將軍
沉落
化雪的日子
長生塔
羅伯斯庇爾的秘密


窗下
還魂草
豬與雞
團圓
詩 歌
被虐待者底哭聲(十二首)
瘋人
詩二首
失去的星
我說,這是最後一次的眼淚了
給死者
創作談
靈魂的呼號
寫作生活的回顧
關於小說中人物描寫的意見
談《家》
談我的短篇小說
談我的「散文」
關於《寒夜》
我和文學
核時代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
自 傳
最初的回憶
家庭的環境
信仰與活動
我的幼年
我的幾個先生
「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
兩封信
繁星
海上的日出
海上生明月
鄉心
我的心
童年
香港的夜
談心會
鳥的天堂
機器的詩
朋友
海珠橋
一個女傭

在普陀
一個車夫
囈語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在上海
生前
海的夢
過年
沉落

自白之一
繁星
木乃伊
月夜
給一個孩子
答一個「陌生的孩子」
廣州在轟炸中
做一個戰士
黑土
愛爾克的燈光










傷害
祝福
撇棄

廢園外

尋夢
燈-
別了,桂林的夜!
無題
一封未寄的信
我願意獻出我的一切
從鐮倉帶回的照片
悼魯迅先生
紀念友人世彌
寫給彥兄
紀念我的哥哥
秋夜
哭靳以
懷念從文
懷念曹禺
懷念振鐸
批評家
「點戲」
再說批評家
一陣春風
我只有苦笑
怎樣做人及其它
一點感想
「鳴」起來吧!
「獨立思考」
筆下留情
「恰到好處」
論「有啥吃啥」
秋夜雜感
描寫入
向老托爾斯泰學習
沒有神
隨想錄
談《望鄉》
多印幾本西方文學名著
「結婚」
懷念蕭珊
文學的作用
把心交給讀者
一顆核桃的喜劇
小人·大人·長官
再訪巴黎
絕不會忘記
紀念雪峰
大鏡子
小狗包弟
探索
探索之四
春蠶
灌輸和宣傳
寫真話
「沒什麼可怕的了」
作家
長崎的夢
三談騙子

㈦ 巴金簡介及短篇小說

巴金短篇小說集 - 作者簡介
巴金(1904一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我國著名文學家,被譽為「一代文學巨匠」、「語言大師」。受「五四」運動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勇氣、良知和責任感,其文學成就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同行者與見證人。著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園》、《寒夜》以及《隨想錄》等,作品被翻譯成近二十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傳播。
巴金短篇小說集 - 短篇小說集
春天裡的秋天

憩園

長篇小說

寒夜

中冊

短篇小說

洛伯爾先生

墓園

獅子

蘇堤

奴隸底心



馬賽的夜

月夜

父親買新皮鞋回來的時候

將軍

沉落

化雪的日子

長生塔

羅伯斯庇爾的秘密





窗下

還魂草

豬與雞

團圓

詩 歌

被虐待者底哭聲(十二首)

瘋人

詩二首

失去的星

我說,這是最後一次的眼淚了

給死者

創作談

靈魂的呼號

寫作生活的回顧

關於小說中人物描寫的意見

談《家》

談我的短篇小說

談我的「散文」

關於《寒夜》

我和文學

核時代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

自 傳

最初的回憶

家庭的環境

信仰與活動

我的幼年

我的幾個先生

「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

兩封信

繁星

海上的日出

海上生明月

鄉心

我的心

童年

香港的夜

談心會

鳥的天堂

機器的詩

朋友

海珠橋

一個女傭



在普陀

一個車夫

囈語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在上海

生前}

海的夢

過年

沉落



自白之一

繁星

木乃伊

月夜

給一個孩子

答一個「陌生的孩子」

廣州在轟炸中

做一個戰士

黑土

愛爾克的燈光





















傷害

祝福

撇棄



廢園外



尋夢

燈-

別了,桂林的夜!

無題

一封未寄的信

我願意獻出我的一切

從鐮倉帶回的照片

悼魯迅先生

紀念友人世彌

寫給彥兄

紀念我的哥哥

秋夜

哭靳以

懷念從文

懷念曹禺

懷念振鐸

批評家

「點戲」

再說批評家

一陣春風

我只有苦笑

怎樣做人及其它

一點感想

「鳴」起來吧!

「獨立思考」

筆下留情

「恰到好處」

論「有啥吃啥」

秋夜雜感

描寫入

向老托爾斯泰學習

沒有神

隨想錄

談《望鄉》

多印幾本西方文學名著

「結婚」

懷念蕭珊

文學的作用

把心交給讀者

一顆核桃的喜劇

小人·大人·長官

再訪巴黎

絕不會忘記

紀念雪峰

大鏡子

小狗包弟

探索

探索之四

春蠶

灌輸和宣傳

寫真話

「沒什麼可怕的了」

作家

長崎的夢

三談騙子

㈧ 我心中的巴金作文350

我讀了許多巴金的作品,幾乎每一篇都令我深有感觸,因此我的讀後感已不只停留在其中的單篇里了,倒是很想來試著談談他那別致的寫作風格了。 首先,我喜歡巴金的短篇小說,是因為我認為它們很具莫泊桑、契柯夫等外國著名短篇家的風味,如果你在閱讀時沒有留意作者的姓名,沒准還會誤以為那是一篇譯文小說呢。語調運用娓婉溫和,彷彿詩頌般地向讀者講述著現實對人性的脆弱心靈所帶來無奈與憂傷,誇張著內心丑惡與善美的臉龐;激動時充滿了希區科克懸念電影中詭異的神秘,平靜時又彷彿朱麗葉與羅密歐在擔憂對她的愛情就好比陰晴圓缺的月亮。巴金的小說中總不乏對人物心理與小說背景的細膩描寫,在《愛的代價》中,年青而又無知的主人公像個貪婪的孩子似地委縮在老情婦的懷中享受著她的愛撫,而同時又蠢蠢欲動地想征服眼花繚亂的世界,當他擺脫了過去以為自己將要因迎來嶄新的生活時,卻發現早已迷失了自我,最終獲得綳潰的結局。在《春天裡的秋天》中,帶著枯葉的晚風輕拂過兩個若即若離的憂傷心靈,也似乎預示著年青人註定被時代催殘的悲慘命運,在《蘇堤》中,如水的月色下隱約透出三潭印月半掩的身影,就在這么一個充滿了游覽雅興的美好夜晚,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令人無奈與心酸的故事,讀後令人陷入深思…

㈨ 巴金的小故事及代表作品

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憩園》,散文集《隨想錄》 。

巴金的故事一:錢,是用來買書的

巴金胞弟李濟生曾談起四哥愛書、買書的情況:「說到他最喜愛的東西,還是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沒有變。在法國過著窮學生的清苦生活時,省吃儉用餘下來的錢,就是買自己喜愛的書。有了稿費收入,個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買書。『1·28』日本侵略軍的炮火毀去了他的住處,收藏的書也隨之毀了。習慣已成,興趣所在,書慢慢地又積累起來。去日本小住1年,就買了許多英日文版書帶回來。有的名家作品他會不遺餘力地搜集各種文字的譯本。住屋幾乎全放滿了書。解放後搬了家,房子寬敞了,書架、書櫥也隨之增多增大。書房內四壁皆書,客廳內也順牆壁一溜立上4隻大書櫥,連走廊上、過道上也放有書櫥。一句話,無處不是書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只剩下57元銀元。蕭珊從菜場買來價廉的小黃魚和青菜,用鹽腌起來,晾乾。每天取出一點,就算全家有了葷腥蔬菜吃了。這兩只菜,竟然支撐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樓梯傳來巴金沉重的腳步。蕭珊和養子紹彌迎了上去,只見他提著兩大包剛買的書,氣喘喘的。蕭珊問道:「又買書了?」「嗯,當然要買書了。」巴金回答道。從來就十分尊重,也什麼都依著巴金的蕭珊,這時說了一句:「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巴金問也不問家裡到底還有多少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就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

第2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買書真的沒商量。

在現存的300多封巴金與蕭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內容是關於寄錢買書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書信蕭珊:「昨天剛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還沒有到開明去拿錢,過兩天我會去拿的。其實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錢,不過來北平一趟總得買點東西帶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買幾本書。」從中可以看出,巴金這時在北京,准備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巴金已寄信囑蕭珊匯錢來,等不及又發信回去。

巴金的故事二:稱自己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廢品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人民文學出版社擬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編輯王仰晨幾次來滬做說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熱情和決心打動,一年後巴金終於同意了。

巴金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說,編印《全集》是對自己的一次懲罰。因為,他認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廢品。

巴金的故事三:出書獻給讀者是莫大的快樂

中國文學和中國出版史上,留有值得大書的一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這個由吳朗西、巴金等人創辦的小小的同仁出版社,卻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5年創辦到1954年公私合營,出版社出版發行了28種叢刊、專集、選集,計有226部作品。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書,是經總編輯巴金的手編排發印的。

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當年的老編輯、巴金胞弟李濟生整理的圖書出版目錄中,我們看到了一長串在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故事新編》、《駱駝祥子》、《邊陲線上》、《憩園》、《第三代》、《淘金記》、《前夕》、《八駿圖》、《路》、《團圓》、《南行記》、《運河》、《飯余集》、《雷雨》、《日出》……長篇、中篇、短篇、散文、詩歌、戲劇……涵蓋各個文學門類。

魯迅、茅盾、老舍、巴金、沈從文、曹禺、汪曾祺、李健吾、靳以、艾蕪、沙汀、鄭振鐸、黃源、穆旦、何其芳、唐弢、蕭乾、李廣田、師陀、黃棠、王西彥、黎烈文、柯靈、魯彥、方令儒、蘆焚、張天翼、王統照、肖軍、胡風、羅洪、吳組緗、麗尼、歐陽山、陳荒煤、劉白羽、艾青、卞之琳、臧克家、端木蕻良、陳白塵、曹葆華、馮至……86位作家, 在中國文學史上,燦若星際。

巴金的故事四: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

1954年,徐鈐由部隊轉業來到上海文聯,在對外友協,負責作家、音樂家的聯絡工作。今天,徐鈐兩鬢染白,早已離休。然而,每星期他總有幾天,從遠離市中心的莘庄,坐上地鐵和公交車,花去一個多小時的時辰,來到醫院,探望巴金先生,順便為巴金處理一些事情。

這一生,徐鈐接觸過許許多多文化名人,惟有對巴金的感情最深。他是在一些細小事情上感受巴金的。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這是徐鈐對巴金的深刻印象之一。

二樓,巴金書房,北牆處有一尊褐色巴金銅像。這是50年代中期蘇聯雕塑家謝里漢諾夫雕鑄的。徐鈐清楚地記得這一幕幕。那會兒,謝里漢諾夫同時為上海好幾位文化名人塑像。按中蘇兩國的協議,謝里漢諾夫在滬的吃、住等費用,由上海方面一次付清。因此,他在為文化人塑像期間的用餐,由自己解決。

那一天,輪到巴金了。從小見到拍照就躲,不喜歡出頭露面的巴金,「乖乖」地當了回「模特」。在巴金的不自在中,時間流過去了,到了中午時分。謝里漢諾夫在收拾著工具,巴金問道:「中午是休息,還是繼續做?」謝說:「都可以。由你定。」巴金關切地問道:「你中午干什麼?」謝里漢諾夫答道:「我帶了麵包,吃一點就可以了。」巴金聽後,十分不安,說道:「我也要吃飯,我請你,一起去吃吧。」這樣,巴金的塑像雕了3天,巴金請謝里漢諾夫吃了3天的飯。

徐鈐說:「巴金就是這樣一個厚道的人,總想著別人。」

那會兒,在外事方面,一般送外賓的禮品,都是由公家買的。甚至,一些頭兒或名人,在家裡接待客人,連茶水、點心,都是由公家買好後送了去的。只有巴金從不這樣,所有接待外賓的費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通常,禮品都由夫人蕭珊買,會面結束時,拿出來送客人。

巴金的故事五:你是巴金的兒子?

1993年,巴金90歲生日時,上海市政協主席陳鐵迪來訪。走進巴金寓所,陳鐵迪看到自己屬下的工作人員李小棠,便有點奇怪地說了一句:「你怎麼也來了?」這時,有人趕緊告訴她:小棠是巴金的兒子。

「你是巴金的兒子?我怎麼不知道?」陳鐵迪驚異地問起來。

㈩ 巴金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集

1、《英雄的故事》,1953

2、《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3、《復仇》,1931,新中國書局

4、《光明》,1932,新中國書局

5、《電椅》,1933,新中國書局

6、《抹布》,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7、《將軍》,1934,生活書局

8、《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9、《沉落》(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10、《發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11、《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12、《還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13、《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14、《豬與雞》,1959,作家出版社

15、《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作品久被翻譯成各國文字,1949年之後再無長篇小說面世。妻子蕭珊,1944年5月結婚。1983年3月起,巴金連續五次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任職直到去世為止。

(10)談我的短篇小說巴金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一、真善思想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

後期,《火》《第四病室》《憩園》《寒夜》,都體現了對40年代中國社會黑暗的揭露與批判。《火》對抗戰的直接描寫,《第四病室》對社會底層黑暗的揭露,《憩園》對不平等社會的反思,《寒夜》對社會黑暗的控訴。

到了晚期的巴金對於「善」的思考則更加帶有更明確的社會內涵,這個內涵,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來體現,即反對文化專制、反對長官意志、反對粉飾現實、懺悔自己精神上的軟弱,認為整個民族都應該懺悔和反思。於是他也響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館 。

二、批判封建

巴金的封建批判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封建家庭的批判。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專制的王國,又把高老太爺一類的家長視為「封建統治的君主」,很顯然,他是明確地把「家」與「國」、「家長」和「國君「對應地聯系在一起了,就是說,他己看清了中國封建社會里「國」與「家」的同質結構關系。

所謂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級關系,就是這一同質結構的最好說明。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國是擴大了的家,家是縮小了的國。不論在家還是在國,所實行的都是專制的家族統治,人處其中,受到同質結構關系的約制,使人性扭曲,個性不得張揚和發展。

所以,巴金「禮教的監牢」和「狹的籠」這些家的喻象也是指向封建國家的,他所創作的家庭小說是對整個家族制度進行批判的

熱點內容
都市小說等級幾重天的 發布:2025-07-05 16:22:02 瀏覽:16
老師的感人故事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05 16:10:30 瀏覽:80
網戀女友是公司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5:31:33 瀏覽:667
神棍的道系日常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05 15:01:15 瀏覽:409
免費完結殺手穿越小說 發布:2025-07-05 14:51:24 瀏覽:375
姓洛女主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05 14:49:46 瀏覽:89
別提你姐姐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05 14:30:53 瀏覽:51
臨界神跡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05 12:46:43 瀏覽:554
那些被下架的言情有聲小說 發布:2025-07-05 12:46:41 瀏覽:629
魔女之旅小說伊蕾娜結局 發布:2025-07-05 12:45:12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