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華的短篇小說集
❶ 《花之寺》的作者是
《花之寺》的作者:凌叔華
凌叔華(1904-1990),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凌瑞棠,筆名叔華、素心。廣東番禺縣人。自幼年起學習繪畫。1922年入燕京大學學外語。1924年在《現代評論》上發表短篇小說《酒後》。到此創作興趣更濃,相繼發表短篇小說,先後結集為《花之寺》、《女人》、《小孩》、《歌兒倆》等。這些作品文字清麗秀逸,善於細膩的心理刻畫。魯迅先生曾說:"她恰和馮沅君的大膽、敢言不同,大抵很謹慎的、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的婉順的女性"。1929年到武漢大學任教,主編《武漢文藝》。1940年後到燕京大學任教。1947年到法國。1956年到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1960年出版《凌權華短篇小說選》和散文集《愛山廬夢影》。1967年曾在加拿大任教,其繪畫在國內外也很有影響,曾在巴黎、倫敦、波士頓、新加坡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❷ 凌叔華的人物介紹
凌叔華的父親凌福彭,字潤台,出身翰苑,光緒十九年中舉人,與康有為
同榜進士,歷任清朝戶部主事兼軍機章京、天津知府兼天津工藝局及習藝所督辦、保定知府、天津道長蘆鹽運使、順天府尹代理、直隸布政使。1911年後曾任北洋政界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他精於詞章、酷愛繪畫,曾與齊白石、姚茫父、王雲、蕭厘泉、周啟祥、金城、王夢伯、陳半丁、陳寅恪等著名畫家過從甚密,組織北京畫會,家裡常有文人墨客出出進進。這種家庭、生活環境,使她從小便受到文學藝術的陶冶,並首先愛上了繪畫。在六歲的時候,她在花園中,用木炭在白牆上畫了很多山水風景、花卉和人物。她父親的一位朋友看到這些畫後對她說:你的畫很有風格。你有天才,你會成為大畫家的。我要跟你父親講,讓他給你找一位老師……這樣,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藝術家、慈禧太後寵愛的畫師繆素筠為師,還受到當時被稱為文化藝術界一代怪傑辜鴻銘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詩詞和英文的基礎。在七八歲時,還曾拜著名山水蘭竹畫家王竹林為師,後又從女畫家郝漱玉習畫,這使她的繪畫技術有了堅實的基礎。 1924年5月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作為北京大學教授兼英文系主任的陳源(西瀅)擔任接待,凌叔華也在歡迎的代表之列。5月6日下午,北京英文教員聯合會假燕京大學女子學院舉行茶話會歡迎泰戈爾,這時,凌、陳第一次相見。之後,書來信往,討論文學藝術問題。1925年1月10日,凌叔華奠定她在文壇上的地位的成名之作《酒後》在《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五期)上發表;3月21日,短篇小說《綉枕》又在同一刊物(第一卷第十五期)發表,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至此她創作的興趣更濃,除在《現代評論》上發表小說外,也在《新月》月刊、《晨報》副鐫、《燕大周刊》、《文學雜志》、《大公文藝》、《武漢文藝》、《文學季刊》、《開明》、《國聞周刊》及《中國文藝》上發表作品。終於在陳源(西瀅)主編的《現代評論》上邁出了文學生涯的第一步,是《現代評論》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後新月派的主要小說家。她以一隻善於調理丹青的手,調理她需要的文字的分量,將平凡的,甚至有點俗劣的材料,提煉成無瑕的美玉。1926年6月她從燕京大學外文系畢業,以優異成績獲該校金鑰匙獎,任職北京故宮博物院書法繪畫部門。7月,她與陳源結婚;翌年初秋,夫婦同往日本作短期旅行,後凌叔華留京都一年,研讀菊池寬、佐藤春夫、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日本藝術。凌、陳二人對於文藝有著一樣的愛好,寫作繪畫、評文論藝是其一生中共同的精神寄託。據一位元記者在《凌叔華談陳源》一文中說,他們婚後不在同一書房寫作。凌叔華創作總是對陳源保密,生怕這位元批評家在她的作品尚未發表時,用冰冷的水將她的文思和創作激情之火澆滅;陳源寫好文章後,也不給她看,只有一俟發表,才彼此相示。
1928年春
新月書店出版了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花之寺》(現代文藝叢書第四種),由陳源編定,他在《編者小言》中說:在《酒後》之前,作者也曾寫過好幾篇小說。我覺得它們的文字技術還沒有怎樣精煉,作者也是這樣的意思,所以沒有收集進來。
1929年
陳源離京赴武漢大學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系主任,凌叔華也隨丈夫到武大,最初住在武昌西北的曇華林,後住在武昌美麗的珞珈山上,與另外兩名在武大執教的女作家袁昌英和蘇雪林過從密切,結為好友,當時被稱為珞珈林山三個文學朋友,又稱珞珈山三傑。在武漢,凌叔華在授課之餘,還努力創作;為了搜羅華中文藝天才,還主編《武漢文藝》。
1930年
她的短篇小說集《女人》(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35年,良友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兒童短篇集《小哥兒倆》(良友文學叢書第二十種),作者在《自序》中說:這本小書先是專打算收集我寫小孩子的作品的。集了九篇,大約自民國十五年(1926年)起至本年止,差不多近十年的工作了。排印以後,編輯者說這書篇幅小些,希望我添上幾篇,這是後幾篇附加的原因。那是另一類東西,驟然加入,好像一個小孩子穿了雙大人拖鞋,非常不襯……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夏,日寇的鐵蹄威脅著武漢,她隨校遷往四川樂山,兩年後到燕京大學任教。戰亂給她帶來痛苦,情緒不安。1938年春,她將自己的苦悶寫信告訴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妮婭·伍爾芙夫人(Virginia Woolf),後者來信說:Only works you can face the war,還鼓勵凌叔華寫作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切身的事物。在創作上,她受俄國契訶夫和英國曼殊菲爾 (Miss Katherine Mansfield) 的影響。這期間,她寫作不多,但對東方的藝術和戲劇進行了認真的研究。1946年,陳源受國民黨政府委派,赴巴黎出任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代表。翌年,凌叔華帶著女兒陳小瀅到倫敦與陳源團聚,從此定居歐洲。她曾進聯合國國際了解速成班學習並獲文憑,後又在巴黎學習法文及研究印象派繪畫多年。昂貴的巴黎生活,陳源的不及大使館一秘待遇的薪金,這巨大的生活壓力,把他們擠出了巴黎,只好住在倫敦,只有在開會的時候,陳源才到巴黎。在倫敦,她曾給大學講授過東方藝術與戲劇,但這時期她主要從事西方文學和藝術的研究。
凌叔華素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她雖出身望族,卻能吃苦。除了日常的家務操勞之外,為了彌補生活費用之不足,她不得不兼事鬻文和賣畫。1956年至1960年,應新加坡新創辦的南洋大學之聘,擔任該校中文系中國近代文學和新文學研究教授,課餘熱心輔導文學青年進行創作。1960年,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和馬來亞青年書局,出版了她的以中國婦女和兒童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自選集《凌叔華短篇小說選》和以海外紀勝及文藝詩歌評介為內容的散文集《愛山廬夢影》。
僑居異國三十多年,她曾先後在巴黎、倫敦、波士頓等地博物館和新加坡、(木兵)城商會內多次舉辦個人畫展。1962年12月,Cenuschi博物院為了紀念已故院長、著名漢學家格洛肖特逝世十周年,她應邀在巴黎Musee Cenuschi舉辦中國文人和她自己的畫展。這是轟動巴黎的一次畫展。這次畫展,除她自己的三十多幅畫外,還展出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大畫家董其昌、倪瓚、陳老蓮、惲南田、傅青主、石濤、李(魚單)、鄭板橋、金冬心、趙之謙等人的名作,這些珍品曾印成紀念巨冊。另外,還展出了她收藏的文物、文房四寶及金石。法國電視台、電台廣為介紹,《世界報》和《費加羅報》等大報刊均刊專文贊揚。法蘭西科學院著名院士、作家安德列·莫羅瓦(Andre Maurois)特撰文介紹她的畫。莫羅瓦的文章刊印在她畫的明信片上。
凌叔華的繪畫在國內外的聲譽
凌叔華的繪畫在國內外有著很高的聲譽。她既善工筆,又善寫意,墨跡淡遠,秀韻入骨,曾被國內外的名家所稱道。五十年代凌叔華在波士頓辦的畫展,87歲的凌叔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仍對此津津樂道,當時著名法國傳記作家、法國藝術學院院長莫洛亞為她的畫展寫了錦上添花的序言。莫洛亞稱她是一位心靈剔透的中國女性,莫羅瓦說她是一位多才多藝心靈剔透的中國女性。她的畫屬於文人畫。所謂文人畫是畫家借畫中的事物來表現自己的靈魂、思想感情的一種畫法。莫洛亞介紹說:在這種富於詩情的繪畫中,山、川、花、竹等,既是固有物體,又表現思想。其中的靜與空白和線條,所表現的並無不同,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人常把書法、繪畫、詩歌融為三位一體的藝術,文人畫便是恰到好處地控制了這三種要素而成的。中國藝術家雖受傳統薰陶,但並不抄襲古人作品,而是努力擺脫窠臼,顯示出自己的境界。他們並不呆板地以模仿自然為能事,而認為重要的是能創造一種詩的意境,所以凌叔華的工夫並不在表現面上的努力。她畫的那些霧氣溟俶的山巒,兩岸線條模糊得幾乎與光相混的一抹淡淡的河流,用淡灰色輕輕襯托的白雲,構成她獨特的,像在膝隴的夢境里涌現出來的世界。她的藝術的另一特色,則是她知道怎樣運用她的魅力,寥寥數筆,便活生生地畫出一株幽蘭,一莖木蘭花,或一串蘋果花的蓓蕾。她用中國墨,在潔白的畫面上,單純、簡捷得幾乎無以復加,幾乎可以說這是一種抽象的筆法。但看她描繪自然的曲線,又能令人憶起這些花枝和花朵的實體,其實,這是由真實的存在發生和傳出來的。
這段文字對凌叔華繪畫藝術的評價是精當的。她是作家、畫家,繪畫活動是她一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自己所作的山水花卉曾被波城和印城博物館購買保存。1968年英國大英藝術協會也曾借出她在法國展出的文人畫在倫敦展出。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國建立外交關系,翌年法國政府令陳源離開巴黎喬治五世大街11號(11 AVENUE GORGE 5),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66年辭職,其家庭生活也愈加困頓,難以維持。
1967年至1968年
凌叔華在加拿大任教,講授中國近代文學。回英國後,應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邀請,曾作中國近代文學和中國書畫藝術專題講座多次。1972年至1981年,先後五次回國,遍訪祖國的大好河山,作畫寫文,優美的散文《敦煌禮贊》(刊於《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集》)就是她參加了敦煌石窟後寫下的佳作。她先後發表獨幕劇,在香港《大公報》、《南洋商報》上發表介紹祖國名勝和文藝作品多篇。她也用英文寫作,所寫的一些關於祖國的文化藝術、風俗人情的作品如《漢畫石拓》、《明代木版畫》、《中國庭園》、《鄉村生活》、《敦煌千佛洞》等,在英國各報刊發表後,得到知識界的普遍好評,尤為英國現代最有名氣的女文學家維吉妮婭·伍爾芙(Virginia Woolf)和英國桂冠女詩人薩克威爾·威斯特(Vita Sackville-Wost)所贊賞。她的自傳體的英文作品《古歌集》(ANCIENT ME LODIES)是在V·W00lf指導下寫成的,被譽為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她對凌叔華說:寫書不要專為外國人讀。要為自己所見所知道的寫。凌叔華說:這對文學工作者很有道理。《古歌集》出版後極為文化界注意,英國讀書協會(BOOk Society)評它為當年最暢銷的名著,《星期日泰晤士報》文學增刊還特別撰文加以介紹。凌叔華也因此而馳名於國際文壇。
異鄉畢竟不是家鄉,異國畢竟不是祖國。只有祖國才是自己的母親。凌叔華是時時想著自己的祖國的。據雲,她曾無限感慨地說:我不願像白俄一樣在路邊賣地毯。當然她不是白俄,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畫家,一位愛國者,夢寐以求地盼望著祖國的統一、強大。1949年在新中國剛剛宣布成立,當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回國遇到麻煩的時候,是凌叔華夫婦在深夜從倫敦打電話,通知他緊急情況,要他趕快離開博恩默思的海邊旅館,僅這一點,就足見凌叔華夫婦的正義感。
❸ 論凌叔華《綉枕》對女性命運的揭示
《綉枕》寫的是舊式女子在閨閣中的心酸苦楚。凌叔華通過描寫一個小小的「綉枕」,意在揭示舊式女子不幸的命運。
《綉枕》中的這位女子正好詮釋了這一點,她無法掌握一個「綉枕」的命運,更無法握住自己的命運。小小的「綉枕」代表了舊式女子的悲哀和不幸,也暗示了她們沒法逃脫的困境。作為一名女性,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她們只是男性的附屬品,無法為自己而活。
(3)凌叔華的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綉枕》雖然字數不多,《綉枕》卻是中國第一篇依靠著一個充滿戲劇性的諷刺的象徵來維持氣氛的小說。經典是時間淘洗後留存的精品。經典的意義在於常讀常新,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它們依然是讀書人書架上不變的風景。
《綉枕》是現代才女作家凌叔華的經典作品文集,收集了她的《綉枕》、《酒後》等中短篇小說作品。
《綉枕》是2009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強有力地刻畫出舊式女子的困境,它們是人性的畫像,是人性的註解。
❹ 凌叔華簡介
凌叔華
凌叔華,原名凌瑞棠,筆名素心、叔華、瑞唐等,英文名SuHua。原籍廣東省番禺縣,1900年3月25日生於北京一個士宦之家。幼年時先後從著名畫家繆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學畫,還跟辜鴻銘學過英文,從小在濃厚的文學藝術氛圍中長大。1922年入燕京大學外語系,主修英、法文,副修日文,並加入燕京大學文學會,開始創作。1924年,她在《晨報》副刊和增刊上,先後發表了《女兒身世太凄涼》、《資本家之聖誕》、《我那件事對不起他》等小說和《朝霧中的哈大門大街》等散文。這些作品語言技巧比較稚嫩,反響不大。
1925年1月,凌叔華在《現代評論》周刊發表短篇小說《酒後》,因描寫女性心理細膩大膽而一舉成名。之後,接連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不少小說,被魯迅稱為發祥於《現代評論》的作家。從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凌叔華在《現代評論》、《新月》、《晨報副刊》、《小說月報》、《北斗》、《文學雜志》、《文季月刊》、《武漢日報》副刊《現代文藝》等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大多收入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兒倆》。其中《綉枕》等小說「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的婉順女性……使我們看見……世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魂。」(魯迅語)筆法細致秀逸。凌叔華還擅長寫童真童趣,《小哥兒倆》等作品將兒童情態刻畫得傳神可愛。
1935年,凌叔華主編過一段《武漢日報》副刊《現代文藝》。抗戰時期用英文寫自傳體散文,後於1953年在英國結集出版,名為《AncientMelodies》(《古韻》)。1947年,凌叔華與丈夫陳源(陳西瀅)赴法國,後在英國定居。1956年後在新加坡南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中國近、現代文學。1960年出版自選集《凌叔華短篇小說選》和散文、評論集《愛山廬夢影》。除此之外,她還寫了十二部獨幕劇。1968年後應倫敦、牛津、愛丁堡等大學邀請,作中國近代文學和中國書畫藝術的專題講座。僑居海外期間,凌叔華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和藏畫展,有較大影響。1972年後數次回國觀光。1989年底回國,1990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
❺ 如何評價民國才女之一作家凌叔華的作品的
凌叔華的小說確實很少有驚心動魄的事物,看不出什麼磅礴於宇宙的氣勢,這幾乎與她的雅潔明暢的繪畫一樣。她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甚至有的人物也說不上怎麼典型,然而不少是有其自己較深的內涵的。蘇雪林說:"叔華女士文字淡雅幽麗秀韻天成,似乎與力量二字合拍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過這力量是深蘊於內的,而且調子是平靜的。"還說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它"幽深、姻靜、溫婉、細致,富有女性溫柔的氣質。"這一點,我們從《綉枕》和《楊媽》等篇都可以看出。

魯迅在三十年代為"五四"時期女作家凌叔華寫下的這幾句評語,言簡意賅,既指出了她的作品的內容,又指出了其作品的風格特點,還充分肯定了它的社會價值。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❻ 凌叔華的簡介,謝謝
凌叔華小傳
凌叔華,原名凌瑞棠,筆名素心、叔華、瑞唐等,英文名SuHua。
原籍廣東省番禺縣,1900年3月25日生於北京一個士宦之家。
幼年時先後從著名畫家繆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學畫,還跟辜鴻
銘學過英文,從小在濃厚的文學藝術氛圍中長大。
1922年入燕京大學外語系,主修英、法文,副修日文,並加入
燕京大學文學會,開始創作。1924年,她在《晨報》副刊和增刊上,
先後發表了《女兒身世太凄涼》、《資本家之聖誕》、《我那件事對不
起他》等小說和《朝霧中的哈大門大街》等散文。這些作品語言技
巧比較稚嫩,反響不大。
1925年1月,凌叔華在《現代評論》周刊發表短篇小說《酒
後》,因描寫女性心理細膩大膽而一舉成名。之後,接連在《現代評
論》上發表了不少小說,被魯迅稱為發祥於《現代評論》的作家。
從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凌叔華在《現代評論》、《新
月》、《晨報副刊》、《小說月報》、《北斗》、《文學雜志》、《文季月刊》、
《武漢日報》副刊《現代文藝》等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短篇小說,這
些作品大多收入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兒倆》。
其中《綉枕》等小說「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的婉順女性……
使我們看見……世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魂。」(魯迅語)筆法細
致秀逸。凌叔華還擅長寫童真童趣,《小哥兒倆》等作品將兒童情
態刻畫得傳神可愛。
1935年,凌叔華主編過一段《武漢日報》副刊《現代文藝》。抗
戰時期用英文寫自傳體散文,後於1953年在英國結集出版,名為
《AncientMelodies》(《古韻》)。
1947年,凌叔華與丈夫陳源(陳西瀅)赴法國,後在英國定居。
1956年後在新加坡南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中國近、現
代文學。1960年出版自選集《凌叔華短篇小說選》和散文、評論集
《愛山廬夢影》。除此之外,她還寫了十二部獨幕劇。1968年後應
倫敦、牛津、愛丁堡等大學邀請,作中國近代文學和中國書畫藝術
的專題講座。僑居海外期間,凌叔華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和藏畫展,
有較大影響。1972年後數次回國觀光。1989年底回國,1990年5
月22日在北京逝世。
❼ 凌叔華有什麼貢獻
凌叔華出生於1900年,去世於1990。關於凌叔華,她是上世紀二十年代著名的「文壇三才女」之一。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很高的繪畫天分,甚至還還得到了宮廷畫師王竹林的欣賞,還將她收於自己的門下教她繪畫。凌叔華不但學養豐厚、文才畫稟皆長,而且她的才情及藝術實踐,更是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關於凌叔華簡介,我們知道凌叔華的祖籍是來自於廣東,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名門望族之家。關於她的外曾祖父據說曾是廣東這一領域頗有名望的大畫家;而她父親更是出身於翰苑,還曾是光緒十九年時期的中舉人,喜愛畫畫,與眾多畫家過往甚密,還組織過「畫會」。此外凌叔華的家中還常常有文人墨客進進出出。因此受到這樣的家庭、生活環境的熏陶,使她從小便就感受到了文學藝術的陶冶。
其實,關於凌叔華的出生在她的父母眼中並不是很在意,因為凌叔華排行第十,再加上母親在她出生之前已經生育了兩個女兒,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她以及她的母親、妹妹們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飽受冷眼與譏笑。而並不起眼的她就會常常安靜的待在屬於自己的一個小角落裡,從不爭鬧,也正是這樣的成長使她漸漸懂得了志氣的重要性。
或許是這樣的一種志氣,再加上家庭環境的影響,才成就了凌叔華的一生。
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凌叔華就已經是家喻戶曉、讀者熟悉的一名著名女作家,也還是一名畫壇高手。在時代前進的軌道中,歷史的激流再一次將她推了出來,雖然已故,但她心裡的那根根愛國主義的情絲,仍然與祖國的錦綉山河、燦爛文化緊緊纏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