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是短篇小說大家嗎
❶ 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屬於長篇的,中篇的,還是短篇的
老人與海是他在1952年寫的一部【中篇小說】。並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短篇小說】應該就幾頁吧。這本應該是【中篇小說】
❷ 海明威的資料
海明威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
代表作品《太陽照樣升起》、《乞力馬扎羅的雪》、《永別了,武器 》、《老人與海》、《過海記》、《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1926年發表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作品表現戰後青年人的幻滅感,成為」迷惘海明威著作(12張)的一代」的代表作。生於美國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但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選擇了自殺。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對於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以文學硬漢著稱。
站著寫的作家
海明威寫作時,有一個常人所沒有的習慣,這就是站著。他說:「我站著寫,而且用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有人問他:「您簡潔風格的秘訣在哪裡?」他就簡單地回答說:「站著寫!」
七支鉛筆
海明威每天早晨6點半,便聚精會神地站著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點半,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他喜歡用鉛筆寫作,便於修改。有人說他寫作時一天用了20支鉛筆。他說沒這么多,寫得最順手時一天只用了7支鉛筆。海明威在埋頭創作的同時,每年都要讀點莎士比亞的劇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還精心研究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畫家戈雅、法國現代派畫家謝贊勒的作品。他說,他向畫家學到的東西跟向文學家學到的東西一樣多。他特別注意學習音樂作品基調的和諧和旋律的配合。難怪他的小說情景交融,濃淡適宜,語言簡潔清新、 海明威照片
獨創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後一分鍾
海明威寫作態度極其嚴肅,十分重視作品的修改。他每天開始寫作時,先把前一天寫的讀一遍,寫到哪裡就改到哪裡。全書寫完後又從頭到尾改一遍;草稿請人家打字謄清後又改一遍;最後清樣出來再改一遍。他認為這樣三次大修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他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稿寫了6個月,修改又花了5個月,清樣出來後還在改,最後一頁一共改了39次才滿意。《喪鍾為誰而鳴》的創作花了17個月,脫稿後天天都在修改,清樣出來後,他連續修改了96個小時,沒有離開房間。他主張「去掉廢話」,把一切華而不實的詞句刪去。最終取得了成功。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現代文學巨匠。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小說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比作當代的福克納和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說,海明威的四大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永別了,武器》(1929),《喪鍾為誰而鳴》(1940)和《老人與海》(1952年),對現代小說的貢獻遠遠超過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小說,而接近福克納的小說。 福克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比海明威獲得這樣的承認要早幾年,但他們各自小說的表現方式是如此不同,這個遲來的收據說知之甚少或海明威的地位相對於沒有福克納的。當以福克納的小說《密西西比》為對比時,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現出更簡明的結構和敘述人和事的語調。 或更重要的是,海明威的風格,短的,具體的,直接的散文和場景組成的完全一致使用的對話,使他的小說和短篇故事獨特的無障礙是立即與作者身份。由於他的風格都和他生活的直接性質的風格, 有一種傾向把自己描繪成「代表」,美國作家,其工作反映了美國精神在行動大膽,坦率和個人主義海明威。 他自己的背景下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兵受傷,作為從事反法西斯斗爭/納粹主義戰斗,並作為「他,男子是戶外探險和其他男子氣追求激情」加強這一關系。 但是,這種海明威作為一個獨特的美國天才識別問題。雖然他的主要小說有3位是告訴和/或通過美國男子,海明威的主人公是外籍人士,他的小說設置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古巴後,是不是美國自己。 盡管海明威的早期職業生涯得益於與菲茨傑拉德的關系和(更是如此)與美國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審美實際上是接近的移植,他在巴黎會見了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詩人的共享,艾略特,龐德和最重要的是,格特魯德斯泰因。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必須認識到,海明威的辦法來小說工藝是直接的,但從未鈍或純粹的簡單。 海明威的文本是一個艱苦的選擇的結果,每個單詞表演敘述一個分配的功能。這些語言的選擇,反過來,通過發生的思想和他的小說'是否符合他們的經驗,作為敘述者或協調其觀點的人物,故事情節的展開明確的中心人物經驗。 主要工作海明威的「冰山原則」的必然結果是文本的全部意義不僅限於移動前進的陰謀:總是有結社和推理網路,列入背後的(甚至不作為)的淹沒的原因每一個細節。 我們也注意到,盡管海明威的小說通常遵循的3天對他們來說,戰地鍾聲一個簡單的時間順序進展,海明威也使過去的總結賬戶使用,相關的外部存儲器的故事,和倒敘。 這些器件提供進一步的深度,他的人物,創造出不完全直接的敘事結構編年史。 海明威是直接。但他也相當微妙,微妙不是一個特點,我們歸於美國的方式。最後,海明威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家,一個人誰沒有放棄他的美國身份,但誰進入太廣太深以適應任何國家文化領域新的領域
編輯本段人物作品
·《非洲的青山》Africa's castle peak ·《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縱隊·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 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聖節》A Moveable Feast ·《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險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後》Die in the afternoon ·《島在灣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in ·《有錢人和沒錢》A rich man and no money ·《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1926年《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40年《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1952年《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❸ 海明威是什麼人
有兩個:
海鳴威
英文名 OCEAN 生日 7月10日 血型 O型 星座 巨蟹座 身高 178CM 體重 65KG 籍貫 廣東
特長:舞蹈,唱歌,騎馬,跆拳道,
愛好:音樂 R&B 賽車 游泳 足球 小說 網球
演藝簡歷:2006中央台夢想中國大賽獲亞軍
2005音樂劇《雪狼湖》任演員
2002《全國街舞大賽》獲冠軍
2000《新偶像》歌唱比賽獲冠軍
簽約公司:香港英皇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99-1961
國籍:美國
所獲獎項: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國作家。生於芝加哥郊區的奧克帕克村。受家庭影響,酷愛打獵、釣魚和拳擊運動,對音樂、繪畫也頗感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當他見習記者,受到嚴格的語言訓練。其後參加戰後救護隊,在義大利前線身負重傷,經過13次手術,從身上取出200多塊彈片。戰後以駐歐記者身份長駐巴黎,結識了美國作家斯坦因和寵德等,開始發表作品。小說《在我們的時代里》(1924)是成名作,重要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和《永遠了,武器》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30年代,與「迷惘的一代」分道揚鑣,海明威參交了左翼文藝運動。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參加過馬德里保衛戰。這期間發表的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有的》(1937)、劇本《第五縱隊》(1950)和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等,後者標志著他創作上的一個新的至高點。
二次大戰時,海明威曾用再見的遊艇協助正規軍作戰,在海上搜尋納粹潛艇,收到當局嘉獎。其後又率領一支游擊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斗。
50年代,海明威又回到捕魚、打獵等冒險生涯中去,應乘坐的汽車、飛機連連失事,在醫院竟讀到了關於她遇難身亡的訃告。這期間主要創作了《過何如林》(1950)和振撼歐美文壇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等。1954年「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晚年由於多種疾病纏身,身心備受折磨,1961年7月2日,他用獵槍為自己戲劇性的一生畫了句號。
海明威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作家。在創作上,他最鍾愛的主題是戰爭、死亡、男子漢氣概和愛情。這也是他一生生命的主旋律。特別是「死亡」和「男子漢氣概」,貫穿在他的全部創作中,成為他作品的主要風格特徵,再加上簡潔有力,充滿生氣與活力的語言,使他的創作在歐美文壇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在美國引起「一場文學革命」
❹ 海明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海明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一、迷惘的文學主題
海明威被稱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創作的顯著特點,是籠罩他全部作品的統一風格。海明威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曾經親眼目睹了戰爭摧毀了人類文明,導致很多人無家可歸,他成為的「迷惘」文學的代表人物。
總而言之,海明威在文學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❺ 海明威是什麼家,他寫作的風格是
美國小說家。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現代文學巨匠。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小說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比作當代的福克納和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說,海明威的四大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永別了,武器》(1929),《喪鍾為誰而鳴》(1940)和《老人與海》(1952年),對現代小說的貢獻遠遠超過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小說,而接近福克納的小說。
福克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比海明威獲得這樣的承認要早幾年,但他們各自小說的表現方式是如此不同,這個遲來的收據說知之甚少或海明威的地位相對於沒有福克納的。當以福克納的小說《密西西比》為對比時,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現出更簡明的結構和敘述人和事的語調。
或更重要的是,海明威的風格,短的,具體的,直接的散文和場景組成的完全一致使用的對話,使他的小說和短篇故事獨特的無障礙是立即與作者身份。由於他的風格都和他生活的直接性質的風格,
有一種傾向把自己描繪成「代表」,美國作家,其工作反映了美國精神在行動大膽,坦率和個人主義海明威。
他自己的背景下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兵受傷,作為從事反法西斯斗爭/納粹主義戰斗,並作為「他,男子是戶外探險和其他男子氣追求激情」加強這一關系。
但是,這種海明威作為一個獨特的美國天才識別問題。雖然他的主要小說有3位是告訴和/或通過美國男子,海明威的主人公是外籍人士,他的小說設置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古巴後,是不是美國自己。
盡管海明威的早期職業生涯得益於與菲茨傑拉德的關系和(更是如此)與美國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審美實際上是接近的移植,他在巴黎會見了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詩人的共享,艾略特,龐德和最重要的是,格特魯德·斯泰因。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必須認識到,海明威的辦法來小說工藝是直接的,但從未鈍或純粹的簡單。
海明威的文本是一個艱苦的選擇的結果,每個單詞表演敘述一個分配的功能。這些語言的選擇,反過來,通過發生的思想和他的小說'是否符合他們的經驗,作為敘述者或協調其觀點的人物,故事情節的展開明確的中心人物經驗。
主要工作海明威的「冰山原則」的必然結果是文本的全部意義不僅限於移動前進的陰謀:總是有結社和推理網路,列入背後的(甚至不作為)的淹沒的原因每一個細節。
我們也注意到,盡管海明威的小說通常遵循的3天對他們來說,戰地鍾聲一個簡單的時間順序進展,海明威也使過去的總結賬戶使用,相關的外部存儲器的故事,和倒敘。
這些器件提供進一步的深度,他的人物,創造出不完全直接的敘事結構編年史。
海明威是直接。但他也相當微妙,微妙不是一個特點,我們歸於美國的方式。最後,海明威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家,一個人誰沒有放棄他的美國身份,但誰進入太廣太深以適應任何國家文化領域新的領域
❻ 海明威的著作《老人與海》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來自落櫻飛雪★團隊
❼ 海明威的個人資料
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康復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郁。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享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享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享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斗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埃爾內斯托• 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澳亞克.帕克。1961年7月2日在維西亞小庄園自殺身亡。在他生命的最後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維希亞小庄園里,僅和哈瓦那相距半小時的汽車行程。在那裡,海明威創作了著名的小說《為誰敲喪鍾》(1940年)。當他飲彈身亡永久離開這個家時,作為一名作家,他已經譽滿人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於是,在那個小庄園里留下了海明威的「羅亞爾」拍手提打字機、狗墳、50隻貓和他漫長人生旅途中創作的9000部不朽名著。許多年以後,拉丁美洲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 馬爾克斯參觀海明威的庄園後驚嘆:「這是一個多麼少有的圖書館」。
❽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簡介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春潮》《太陽照常升起》《有錢人與沒錢人》《喪鍾為誰而鳴》《過河入林》《老人與海》《島在灣流中》《伊甸園》《曙光示真》《乞力馬扎羅山下》等等。
其中最經典的屬《老人與海》。該作品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8)海明威是短篇小說大家嗎擴展閱讀:
海明威的獲獎經歷:
1、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 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
2、《紐約時報》評論說:「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
3、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對海明威給予了崇高的評價:「海明威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之一。他敢於突破傳統,刨造新的風格和手法未泊應題材的需要。
❾ 美國作家海明威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9)海明威是短篇小說大家嗎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從敘事的方式來看,海明威的小說的對話是「展示」,而不是「講述」。它是屬於柏拉圖所區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種,而不是「純敘事」的那種,它想造成一種程度不同的「模仿錯覺」,就是「詩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說話」,而是某一個人物在說話的假象。
兩者相比,「純敘事」的敘述和事件的距離較大,不如「純模仿」直接。對話使敘述者完全讓位於人物,它把模仿話語推向極端,徹底抹去了敘述的痕跡,把發言權全部交給了人物,並使他占據前台。
在這種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敘述人、說故事的人,換句話說,敘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敘事,盡可能不留下講述的痕跡。
這種敘事方式,就其與所描述對象的距離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於零;就其所傳達的敘事信息而言,顯得細致入微。海明威選用對話的敘述手段,其用意在於「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
作品影響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小說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寫下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老人與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
❿ 海明威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10)海明威是短篇小說大家嗎擴展閱讀: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介紹:
1、《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
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2、《乞力馬扎羅的雪》
《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一個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獵,途中汽車拋錨,皮膚被刺劃破,染上壞疽病。他和他的情人在等待一架飛機來把他送到醫院治療。
小說圍繞「死亡」和「即將死亡」來寫,但根本的主題是哈里回到過去,從過去走到現在的歷程回顧。哈里熱愛這個世界。
他有很多經歷。跟不同女人的經歷,以及自己所從事的不同職業的經歷,他都想寫下來但卻沒來得及寫。他最終沒有能達到心中的目標。
死前,他悔恨至極。故事的結尾,他死於一個夢境:他乘著飛機,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的山頂飛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