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短篇小說選
1. 《茵夢湖施篤姆中短篇小說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茵夢湖》(特奧多爾·施篤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5xRwcmagntuDaKrz8gsuMw
書名:茵夢湖
作者:特奧多爾·施篤姆
譯者:楊武能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5
頁數:281
內容簡介:
《茵夢湖:施篤姆中短篇小說選》選收施篤姆代表作《茵夢湖》《一片綠葉》《遲開的玫瑰》《她來自大洋彼岸》《燕語》《三色紫羅蘭》《木偶戲子波勒》《雙影人》《白馬騎者》等13篇。這些作品彌漫著一種凄涼柔美的詩意,氣氛的渲染、情節的鋪排、人物命運的揭示格外富於感染力。我們從中可領略到這位文學大師的整體創作風格。施篤姆是19世紀中葉德國著名的小說家和抒情詩人,德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是自「五四」以來最受中國讀者喜愛和最富影響力的外國作家之一。《茵夢湖》是他的名篇,其優美的筆調,清麗的風格,生動的故事,對人物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簡介:
特奧多爾•施篤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德國小說家、詩人。1817年9月14日生於當時處於丹麥統治下的瀕臨北海的小城胡蘇姆。1837年進入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回故鄉開設律師事務所,同時開始搜集整理家鄉的民歌、格言、傳說和童話,並創作了一些帶有田園牧歌情調的抒情詩。184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瑪爾特和她的表》。185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茵夢湖》,為施篤姆贏得了小說家的聲譽。他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是同時代人,也同為舉世公認的擅長寫中短篇小說的文學大師,在德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楊武能,當代著名翻譯家,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文系德國語言文學專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馮至教授專攻歌德。曾任四川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四川大學歐洲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學時代開始發表譯作,1981年以來已出版《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歌德談話錄》、《格林童話全集》、《海涅詩選》、《茵夢湖》、《魔山》、《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等經典譯著數十部,《歌德與中國》、《走近歌德》、《三葉集》、《德語文學大花園》和Goethe in China等論著多部,《歌德文集》(14卷)、《海涅文集》(5卷)等編著十餘種,以及《圓夢初記》和《感受德意志》等散文隨筆集。
2. 都德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最後一課》寫於1873年,描寫的是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但是《最後一課》其實是都德不顧歷史事實顛倒黑白的編造之作。阿爾薩斯省在當時絕大部分居民都是說德語方言的,阿爾薩斯地區在過去長期屬於德意志地區。直到1648年,才成為法國的「非正式保護國」。直到路易十四時期,法國佔領斯特拉斯堡,這才確立了對此地的正式統治,但阿爾薩斯依舊獲得自治的獨特地位。1871年,法國戰敗後,阿爾薩斯被劃歸為德國。1918年一戰德國戰敗,該地區又劃歸法國。一直到今天,該地區絕大部分人依然說德語,很少說法語。據英國《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卷245頁記載——「一戰後,法國政府企圖同化該地,特別是企圖用國立學校取代當地傳統的教會學校,並禁止德文報紙出版(德語是當地75%居民使用的書面語)」。後果是:「阿爾薩斯自治運動蓬勃發展,尋求在法蘭西共和國內自治。」後來法國政府放棄了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運動才停歇。
1871年,阿爾薩斯有人口150萬。其中也的確夾雜著說法語的5萬人口。法國戰敗後,那5萬人後來多數遷移到了法國。
都德的描寫即使是真實的,也只反映了極小部分法國人的遭遇。過去由於信息流通不發達,別國難以了解這件事的內情,所以許多國家誤把這篇文章收入教材。但在今天,都德的做法已經被人揭露,作為讀者一定要明辨是非。
3. 嘿!巴金的著名作品除了《家》、《春》、《秋》還有哪些
請採納我的意見:《鳥的天堂》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書局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書店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書局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年,新中國書局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書局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書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書局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書局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 良友圖書公司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書局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1933,開明書局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書店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書局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書局
《巴金自傳》(傳記),1934,第一出版社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 良友圖書公司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書店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書店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印書館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合集)1936, 良友圖書公司
《憶》(回憶錄),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簡》(散文集),1937, 良友圖書公司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書店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書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書店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書店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 良友圖書公司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書店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書店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學出版社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出版社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國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出版社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出版社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學出版社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書店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民文學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出版社
《巴金散文選》1983,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書店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學出版社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書店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出版社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出版社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書店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出版社
《隨想錄》(散文集), 1987 ,三聯書店
《巴金散文精編》,1991 ,浙江文藝出版社
《巴金書信集》, 1991 ,人民文學出版社
《域外小說》,1992 ,上海文藝出版社
《憶》(回憶錄),1994 ,中國華僑出版社
《短簡》,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錄》(散文集),1995 ,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巴金自傳》,1995 ,江蘇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1995 ,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巴金卷》,2001,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國外獲獎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雲南人民出版社
譯文集: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書店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書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書店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書店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巴金譯文全集》,1997,人民文學出版社參考資料:語文書等
4. 《婚約中短篇小說選》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婚約》(赫爾曼·黑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SoBAmXq3HzH13dlQ47Yq5g
書名:婚約
豆瓣評分:8.5
作者:[德] 赫爾曼·黑塞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副標題:中短篇小說選
譯者:王克澄/張佩芬
出版年:2007-7
頁數:606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圍內最受歡迎、影響最大、擁有讀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譯成53種語言,742種譯本,總發行量達3000多萬冊,其中德文版600多萬冊,僅佔五分之一,其餘2400萬冊為各種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專著達50餘種,博士論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的介紹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創作生涯長達70年,作品涵蓋面甚廣,除了《在輪下》、《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玻璃球游戲》等長篇小說外,也從未中斷過中短篇小說的創作。黑塞擅長以象徵的藝術手法,從精神、心理方面,折射外界對人的心靈所造成的深刻刺痛,從而使作品的內在意義得以凝聚和升華。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國,1923年入瑞士籍,以後長期在瑞士隱居鄉間。他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獲諾貝爾文學獎。
5.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作家和文學作品
德國著名的作家
1.歌德——(1749年8月28日 ——1832年3月22日)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2.萊辛——(1729.1.22 — 1781.2.15)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文藝批評家。作為啟蒙主義思想家,萊辛批判虛偽的宮廷風格和「虔誠」的情感,用人道主義、浪漫主義取代已陷於僵死、衰落的古典主義。主張天才與藝術創造的完美結合,反對藝術創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萊辛處於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折點,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其美學思想預示了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美學與萌芽和蓬勃發展。
3.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摯友,死後和歌德葬在一起。他還是《歡樂頌》的詞作者。
4.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在德語近代文學史上,海涅堪稱繼萊辛、歌德、席勒之後最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擅長詩歌、游記和散文的創作。
還撰寫了不少思想深邃、風格獨特並富含文學美質的文藝評論和其它論著,給後世留下了一筆豐富、巨大、光輝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海涅兼擅詩歌、散文和游記的創作,但是無論個人的性情和氣質,還是創作的成就和影響,都仍然讓我們首先尊他為一位出色的抒情詩人和偉大的時代歌手。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文學作品
1.格林《格林童話》——《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格林童話》裡面約有200多個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間的口頭傳說,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較為聞名。
2.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
3.歌德《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4.席勒《強盜》——《強盜》一劇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典型的狂飆突進青年形象。他不滿於專制與格局並存的社會現狀,卻由無力改變。他追求自由,對當時的社會提出挑戰,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後卻只能悲劇收場。
(5)德國中短篇小說選擴展閱讀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時候,父親是嚴厲的、嚴肅的。而母親則用不同於父親的那種溫柔、體貼的母愛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引導他對學習的興趣,並竭力培養歌德掌握對於文學的正確理解能力。
母親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講述各種各樣有趣的故事給他聽。母親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言辭新奇而豐富,歌德常常聽得如醉如痴。也許正是傳承了母親的這種才能,歌德成年以後母親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討問題。
對於兒子的作品,母親是凡有必讀,並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論。歌德悟性很高,媽媽一點就通,並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來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麗亞·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親和家庭教師的教育,也學習騎術和擊劍。
歌德很早就已經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在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馬。14歲時,他就想參加一個田園詩協會。同時,他也喜歡戲劇,因此在法國佔領期間他頻頻造訪法國劇院。1763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見到了當時年僅7歲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離開法蘭克福,到萊比錫學習法學。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間,歌德在萊比錫學習。他聽了作家蓋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詩藝講座,並參加了他的寫作風格練習。同時他也接受了萊比錫學院院長安瑟的繪畫課程。他愛上了凱特馨·勛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並在歡樂、輕快的詩句中,以洛可可風格傳統歌頌了這段愛情。(詩集《安內特》(Annette))
萊比錫市最著名的和擁有第二長歷史的飯店:奧厄巴克斯·凱勒飯店和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於奧厄巴克斯·凱勒成了他在戲劇《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斷學業,於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蘭克福。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
6. 求一篇描寫二戰後德國的短篇小說的名字
《展望》 《墮落》 《對幸福的願望》 《失望》 《死》 《小人物弗利德曼先生》 《小丑》 《圖比亞斯·敏得尼克》 《小衣櫃》 《復仇》 《小路易斯》《通往墳墓之路》 《神的光輝》 《托尼奧·克律格》 《特里斯坦》 《飢餓者們》 《神童》
這是托馬斯的短片小說 希望有你需要的那篇 因為我沒有讀過 只能給你這些幫助了
7. 中短篇小說選的介紹
內容簡介托馬斯·曼是20世紀德國文壇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他於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本書薈萃了作者18篇精彩的中、短篇小說,從中可領略這位大文豪的整體創作。居首之篇《墮落》是曼的處女作,它以女演員和大學生戀愛為題材,小說一面世就被人們大為贊賞,這給作者增添了走文學創作道路的決心和信心。中篇小說《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它以一座療養院為背景,通過對作家史平奈爾和一位溫柔美麗的富商太太之間的曖昧關系的描寫,反映德國當時上層社會的病態生活。《死於威尼斯》充滿詩情畫意,文字優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評論界的大力推崇,1971年由英國和義大利合作搬上銀幕,影響深遠。壓軸之篇《馬里奧和魔術師》是曼的巔峰之作,由於是一部意味深長的政治小說,一出版就被法西斯當局列入禁書名單;小說不但有鮮明的政治內容,也有較高的藝術性,作者對許多場景都作了繪聲繪色的描寫,讀來扣人心弦。本書中其他各篇也有其特點和韻味。
8.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有哪些主要內容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內容概述:茨威格一生著有6部小說集、7部戲劇、9部散文集、12部傳記和兩部長篇小說。《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是一本譯者的選集,收錄了包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灼人的秘密》、《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雨潤心田》、《象棋的故事》等在內的主要中短篇小說。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更多地把藝術的燭光照進了人之情慾的隱秘世界,少年的萌動、青年的焦灼、中老年的壓抑和突然爆發等激情時刻,都在茨威格的筆下原生態地展現了出來。因為關涉人之情慾的萌動、發育、變化的全過程,他的3本小說集被稱為「鏈條小說」。
《灼人的秘密》選自茨威格「鏈條小說」之第一本——《初次經歷》,寫一個兒童眼中的成人生活:假期里母親和一個陌生叔叔的頻繁約會,成了他灼人的秘密。《雨潤心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選自「鏈條小說」的第二本——《熱帶癲狂症患者》,展示的是青年和成年人的「激情時刻」——突然而至淹沒一切的情慾、狂熱執著的愛情火焰等等。最著名的《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選自「鏈條小說」之三——《情感的迷惘》,寫的是一個身份高貴、年逾不惑的孀居女人,竟然為了一個年輕賭徒的一雙手而神魂顛倒、以身相許,甚至想與其遠走天涯。《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最後一部小說,寫一個遭納粹迫害的奧地利博士戰勝心理恐懼,在遠洋輪船上與世界冠軍弈棋艱難取勝的虛構故事,具有明顯的反納粹傾向。
以下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概略:我的兒子昨天死了。如今這世上我只剩下了你,而你卻對我一無所知,你對我一無所知,但我卻一直深愛著你。要不是我現在將不久於人世,我也不會寫信給你。
我的生命是在13歲時開始的,那一年,我認識了你,你和我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你的門正對著我的家門。大家都敬重你,因為你是個作家,風趣雅緻,只有25歲。我把我少女的全部精力用來窺視你的生活,那是我最大的樂趣。
5年後終於有一天,你邀我共進晚餐。激動的我,怎麼能拒絕你呢?飯後,你邀我去你那兒聊天,我也神不守舍地跟你去了。我將我處女的身心都獻給了你。不,不,我現在不是想責怪你,我只會永遠感激你。那一夜是多麼幸福、多麼愉快啊!你知道,你和我共度了3個夜晚。然後,你就旅行去了,再也沒給我寫過一個字。
我的孩子死了。那也是你的孩子,親愛的,是我們三日恩愛的結晶!
生下孩子後,我一直沒再見到你。思念溫暖著我痛苦的心靈。每年你的生日,我總會給你送上一束白玫瑰,你還記得嗎?在近11年中,你可曾問過是誰送的嗎?
現在,你也許會問:這些年我是怎樣過的,怎樣帶孩子的?告訴你,我最親愛的人,我賣身了。我只是為了你的孩子,才這樣做的。我委身的男人都喜歡我,只有你不是這樣。
我得了傷寒,活不久了……
我愛你,現在依然愛你。永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