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2015中國年度短篇小說讀後感

2015中國年度短篇小說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08-10 14:03:35

㈠ 任何短篇小說的讀後感

魯迅孔乙己讀後感
讀魯迅點的孔乙己,一遍又一遍,我只感到苦澀又悵然。在舊時代的中國,一個無法走上仕途的舊知識分子的命運註定是悲哀的。他們滿腦子的之乎者也,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除了讀書,什麼也做不了,他們似乎只能走上聽天由命,自生自滅的道路。我深深地為他們感到悲哀,他們本沒有錯,卻被封建制度給荼毒了一生。孔乙己這個喜歡穿長衫的讀書人,他在乎自己的尊嚴,也在維護者自己的尊嚴,雖然只是一件破舊的長衫。然而,最後連尊嚴也被生生奪去了。到最後我只感到深深的同情與哀憫。孔乙己本也是那樣善良的讀書人啊,卻最終生死人不知了。
現如今的我們,社會的環境畢竟是不同了,也勉強稱得上是知識分子,只是有些人卻自己把自己的尊嚴給丟掉了,而在新社會里不僅丟了尊嚴,更丟了靈魂的人,又有多少呢?

㈡ 短篇小說讀後感 600字

愛的教育讀後感

一口氣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令我不由得被感動。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

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如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實的愛、深厚的愛。

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的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㈢ 一個普通少年的冬日 的讀後感怎麼寫吶

【篇一:一個普通少年的冬日讀後感】

《一個人的冬天》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3歲的小男孩布萊恩因為飛機失事,從美國森林上方墜落,開始了他一個人的艱難的原始叢林生活,度過了漫長的54天,最終獲救。

在寒冷的冬天,在原始的叢林中,沒有現代化的工具,有的只是小動物和野獸等。他運用他的聰明才智,當他餓的時候,拿起自已製作的弓和箭來狩獵;當他遇上危險的時候,又用他自製的工具來保護自已。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大森林裡,他開始了像原始人類一樣的生活,他用獵到的動物皮毛自製衣服,自已尋找可以簡單居住的"房子"。他也曾經受過傷,但每次都能很快地振作起來,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勇敢的活了下來。

布萊恩依靠他那堅強的求生意志、聰明的頭腦,勤勞的雙手,成功地應對突發事件,深深地觸動了我。我要向他學習他那遇事沉著冷靜,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告誡自已遇到困難不要害怕慌亂,要運用自已的知識想辦法解決問題。

【篇二:一個普通少年的冬日讀後感】

這個故事講述了:在紐約有一個貧窮的小提琴手,他每個星期五傍晚都在地鐵口拉小提琴,專心致志地拉著他的小提琴。琴聲優美動聽,雖然人們都急急忙忙地趕著回家過周末,還是有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腳步,時不時地會有一些人在年輕藝人跟前的禮帽里放一些錢。

有一位先生在放錢時,不小心將獎票一同放進禮帽里。夜色漸漸晚了,小提琴手回到家見錢里夾了一張獎票,他沒有把它怎麼樣,而是在第二天,拿出一張大紙,然後很認真地鋪在地上,上面寫著:"昨天傍晚,有一位叫喬治.桑的先生錯將一份很重要的東西放在了我的禮帽里,請您速來認領。後來那位先生來領了錢,感謝了他。之後,有人問小提琴手:"你當時那麼需要一筆學費,為了賺夠這筆學費,你不得不每天到地鐵站拉提琴。那你為什麼不把那五十萬元的獎票留下呢?"小提琴手說:"雖然我沒錢,但我活得很快樂;假如我沒了誠信,我一天也不會快樂。

我讀後覺得真誠的心是永遠也不能用金錢來替代的的。用真誠來幫會組別人,自己就會快樂起來!我們應該向小提琴手一樣,用真誠的新去幫助別人這樣,你就會快樂起來,你認為你是一個真誠的人嗎?如果不是那就趕快做要這樣做人,還要快快用著真誠去幫助別人,如果是,那你就要努力做好,小提琴手如果你遇到了和一樣的時你會怎麼做?測試一下你是不是一個真誠的人。

【篇三:一個普通少年的冬日讀後感作文】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國家一級出版社--青島出版社出版的《一個普通少年的冬日》這本書。作者是是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常新港。他曾獲得無數獎項: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和第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中國新時期優秀少兒文藝讀物獎"一等獎;海峽兩岸中篇少年小說一等獎......他用冷峻、深沉、極具質感和力量的文字,觸探了我們這一代少年兒童成長的核心問題,揭示了生命和愛的真諦。

這本書中共有十個故事,講述的是每一個普通少年在成長中曾經歷的故事,反映了少年兒童內心的世界:有嫉妒心,有少年的叛逆,還有友情......那一個個的故事給予我們當今少年做人的點滴啟示。

其中令我影響最深的一個故事是"悲傷的演唱"。它講述的是兩個同班女孩之間的競爭。晴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長得又漂亮,腦袋瓜又聰明,就是典型的三好學生。而另一位女孩喬的作文曾被她的語文老師推崇過。對她來說晴就是她的一大威脅;而對於晴來說,喬也是她的競爭對手。

一次全校評選校十大歌手,喬很輕松的上了決賽的舞台。離她開唱還有一段時間,喬就掀起幕布向觀眾席上張望。這一望不要緊,可她的腦袋卻一片空白,因為她看到晴--唯一一位學生評委坐在評委席上......喬由於內心的嫉妒而引起了莫名的恐懼,最終成了一場悲傷的演唱,喬也因此而落選了。喬在一個月後轉學了,而晴則成為了最後一個知道的人......因為全班都知道,喬和晴之間的矛盾。

讀了這個故事令我十分心痛。兩個優秀的女孩因為嫉妒心而產生矛盾。迪安吉利斯說過:"妒忌對妒忌者之為害,猶如鐵銹之於鐵"。生活中,我們不乏有許多競爭對手,但我們理應是好朋友、閨蜜、兄弟......正因為是好朋友,這才促使我們互相競爭,你追我趕,共同進步。而晴和喬卻在遠離對方之後才明白自己只是想和自己的競爭對手做朋友,卻因為自己的不服輸而導致錯失了這個機會。生活中的我們,也有不服輸的時候,而這不服輸的心理應成為我們努力學習的動力,促使我們加倍勤奮,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讓我們純真的友誼之花綻開出絢麗奪目的光芒。

【篇四:一個普通少年的冬日讀後感】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叫《一個普通少年的冬日》這本書的作者是常新港。這本書還有三位著名小說家推薦,一位是曹文軒,還有兩位是遲子建和湯素蘭。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個老鼠的生活記錄》文中的玉米黃是一個無家可歸的老鼠,遇見乞丐空手兒,於是一起乞討,成了最佳搭檔。有人想出最高價買玉米黃,可是被空手兒拒絕了,玉米黃很感動,它絕心想做空手兒一樣的好人。四個月的時候,年老的乞丐空手兒不惜獻出他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棍實現了玉米黃的願望,讓它成為了一個人,並寄託給畢生爺爺。之後,玉米黃找到畢生爺爺在一起生活,但很單調和寂寞。畢生爺爺介紹給玉米黃一家鄰居,讓玉米黃認識了大鳥、小鳥。在一次意外的事件中它救了大鳥、小鳥成了朋友。那個夏天他為生病的畢生爺爺跳了段老鼠舞,成了畢生爺爺以後的健身操。玉米黃想上三年級,結果通過校長的考題,進入了三年級。語文課上老師讓寫關於貓的作文,玉米黃很快就寫完了。老師發現它是個天才。它的作文不僅生動,故事還超乎尋常的曲折。體育課上,它和老師比單杠,玉米黃把老師給斃了,老師辭職了。九個月的時候,大街堵塞了,玉米黃號召老鼠們把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疏通開了。城市舉行了個滅鼠活動,玉米黃在一個早晨看見廣場上有無數老鼠的屍體。傷心了很久的玉米黃,看見一個失明的女孩子和一些殘疾動物在說話,玉米黃覺得要繼續做一個好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非常佩服作者從老鼠角度來寫人,我感到玉米黃很善良,很聰明。空手兒也是個好人,他不以自己的生命,去圓滿了玉米黃的願望。我們小朋友們也要向玉米黃、空手兒一樣學習,從小做一個好人。

㈣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或賞析

《在鄉下》讀後感

讀了莫泊桑的《在鄉下》,感觸頗深。故事非常簡單,一位貴族婦女十幾年前在鄉下領養了一個孩子。而本該被領養的是與這個孩子年齡相仿的鄰居家的孩子。十幾年後當這個孩子衣著光鮮地返回家中見自己的生父母時,鄰家的那位兒子十分羨慕,責備自己的母親在當年沒有將自己送出去,而在夜裡出走。小說通過偶然因素帶給人物的命運帶來的變化,引發了對人性的拷問。

那位兒子只是見了被領養的夥伴衣著光鮮地回來探親,出於羨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幾十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反過來責備父母是糊塗蟲和土包子,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並且賭氣離家出走。幾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在這里抵不過華麗的服飾。親情抵不過金錢。難怪老婦人哭著說自己累死累活地養了兒子這么久,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確實,當年父母捨不得將兒子送走是因為對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兒子卻反過來責備母親沒有送走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反差,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並且狠狠拷問了人們的良知。

縱觀現在,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為了一點的利益,與親生父母對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屢見報端。這些人應該好好地反省,喚醒自己的良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呢?金錢、榮譽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法用世俗之物品來衡量的。文章鞭撻了那些視金錢與榮譽勝過親情的人。而對於這種人,文章在最後也給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裡。」這句話就暗示了這種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㈤ 短的讀後感約400多字

1.「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揭示了《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的特殊關系,請簡述「桃園三結義」這一故事情節。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懷有一腔報國安邦的熱血,他們在涿郡相遇,意氣相投,三人決定結為異姓兄弟,於是他們在張飛庄後的桃園里結拜,自此之後三人便如親兄弟一般。

2.「怒鞭督郵」第一次表現了張飛的個性特點,張飛為何鞭打督郵,請簡述之。

督郵奉上面的命令來到安喜縣,向劉備索要賄賂,劉備不給,督郵逼迫縣吏誣陷劉備,張飛聞知大怒,沖進縣衙,將督郵拖出,縛於馬樁之上,鞭打督郵。

3.諸侯爭霸戰中,「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開篇一次精彩的戰斗,請簡述這一故事。

呂布是董卓部下的一員猛將,驍勇無敵,十八路諸侯部下的眾將相繼敗陣,這時張飛沖出陣來,和呂布交鋒,大戰百餘合不分勝負,關羽便前往助陣,兩人夾攻呂布,卻還是無法擊敗呂布,於是劉備出陣,三人圍攻呂布,在三人的圍攻之下,呂布終於敗北。

4.董卓之亂中,王司徒巧使連環計,終使董卓,呂布反目,請簡述「連環計」的具體內容。

王允先答應將美女貂蟬獻給呂布,又將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董卓為了貂蟬而反目成仇,在王允的挑撥之下,呂布終於手刃了董卓。

5.「陶恭祖三讓徐州」使《三國演義》中有名的智謀故事,陶謙為何讓徐州,結局如何,請簡述之。

陶謙因見劉備是仁德之人,決定將徐州讓給劉備,劉備執意不要,於是陶謙讓劉備暫時在小沛屯兵。後來陶謙病危,又要把徐州讓給劉備。陶謙病死以後,劉備終於接管了徐州。
但事實上似乎不像演義那麼簡單:因為曹操當時對於徐州志在必得,這對於陶謙必然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他執意要把徐州讓給劉備,也有這方面的原因。而劉備的推讓,自然也是不願使自己立於險境之中。<<三國演義>> 讀書筆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吳承恩先生的傑作,講述的是一個潑猴和唐三藏及師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這本書我雖然看了一遍,但是以這本書編輯的電視機不知道看過多少遍了,它給人一種百看不厭的感覺,讓人看了就喜歡上了它.
看完這部小說,有很大的感悟,我覺得學習唐僧的全心全意,孫悟空的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本書把一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潑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寫它從天不怕地不怕變為一個恭敬的猴子,為了師傅的安危他奮不顧身,他並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也不像沙僧那樣憨厚,作者更是藉助他這一點勾勒出孫悟空的大智大勇,自從唐三藏把孫悟空從五指山解救出來到取得了真經,這期間經理九九八十一難,每次劫難都是孫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師傅的,最後才圓滿的取回真經.
在打白骨精這一回里,他三次打死變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師傅氣的念緊箍咒,唐僧是凡人他並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釋他完全不聽,而是念他的緊箍咒,疼的孫悟空滿地打滾,最後唐僧還要和孫悟空斷絕師徒之情,孫悟空被迫無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孫悟空心理並沒有怨恨師傅,更沒有去報復師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總是想著師傅的安危,可見他對是師傅的真心.這一路上他們經歷艱難險阻,不管多累,多餓,不管妖怪是多麼的陰險狡猾他門都一一打敗他們,把師傅從危難中救出來.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多了總是有好處的,在當今的社會里沒有文化是不行的,會被社會淘汰,從我們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門說話,識字,等大一點兒他們又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在學校里不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做人,只有學會了怎樣做人,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才能廣交益友,可見書何其的重要.
從書中我們會悟出許多真理,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

㈥ 2015年度小小說讀後感600字

2015年度小小說讀後感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把自己的感想、收獲寫下來.讀後感內容較為豐富,可以寫自己讀文章時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受到的啟發和教育;也可以寫從文章中學到的新知識.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㈦ 名家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西遊記讀後感 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嚮往自由,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 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㈧ 找短篇小說讀後感

中國歷史上以詩歌散文為文學正宗,認為小說是「史之餘」,是紀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因此不大重視,其傳播流行也受了影響。但即使這樣,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總量還是很大的。
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典型體現在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擬話本等體裁形式上。我最近看了一些這類作品,感覺唯美動人,令人久久不能釋懷。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唐傳奇《鶯鶯傳》《霍小玉傳》;明清擬話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香玉》等。
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傳奇《鶯鶯傳》,流傳很廣,被後世文學家、戲劇家廣為改編。和戲劇名著《西廂記》團圓結局不同的是,作為《西廂記》故事藍本的《鶯鶯傳》寫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崔鶯鶯是個長在深閨是貴族少女,美貌端莊,聰明靈秀。深受傳統教育的她,恪守閨范,一開始是很矜持的。及後來被張生打動,又一往情深,這在她寫給在長安的張生的一封長書裡面表達的淋漓盡致,這封信寫的是字字脈脈、句句幽幽。後來張生以鶯鶯「美人禍水」為由,把她拋棄,以示自己為「善補過者」。崔鶯鶯另嫁人。張生路過鶯鶯家門,想見見她。鶯鶯沒有見他,只寫了首詩給他:「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故事寫了鶯鶯的美貌聰慧和痴情,還有被負心人張生拋棄的不幸。作者元稹是贊賞張生能覺醒,「善補過」的,但千載之下的我們,相信都是會譴責虛偽負心的張生的。這個故事文字精緻,篇句優美,雖歷盡千年依然光彩照人。
唐代蔣防的《霍小玉傳》,也是千古流傳。故事梗概是:隴西李益和霍王之女現為娼妓的霍小玉交好,彼此海誓山盟,非娶不嫁,如漆似膠,如是者兩年。李益往外地做官,送別的時候,霍小玉說,我不奢望將來能嫁你,只想在你30歲娶妻之前能和你再相歡數年,然後出家,就滿足了雲雲。後來李益聘定了豪門盧氏,就把小玉拋在了腦後。小玉相思成疾,遂至不起,多方打聽李益的消息而不可得。後一豪士感於小玉痴情李益無義,將李益帶到霍家。小玉乍見之下,愛恨交織,痛苦不已,臨終前對李益說:「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綺羅弦管,從此永休。征痛黃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當永訣!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後來李益果然和妻妾不和,整日疑神疑鬼,虐待妻妾,醋壇子之種種,不一而足。難道真的霍小玉泉下怨氣不消?
這又是一個負心郎痴心女子的故事。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寫霍小玉的悲慘命運,明確的鄙視、譴責李益的薄情負心,愛憎十分分明。故事中霍小玉發下毒願,寫盡了她心中的絕望、痛苦和怨恨。
摘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也是不朽名篇。這是馮夢龍再加工的故事。據記載,杜十娘的故事是發生在明萬曆年間的真實事件。宋懋澄的《負心儂傳》就寫的是這一故事。馮夢龍在其基礎之上再創作可這篇小說,將文言改寫成揉進淺近精練文言的白話小說,豐富了情節,增加了柳遇春等人物。故事中最動人的就是杜十娘一邊將珠寶投江,一邊控訴的情景:「......妾櫝中有玉,恨郎眼中無珠。......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
杜十娘風塵多年,閱人當無數,竟將終身託付給這等樣人,我殊不可解。杜十娘是十分精明的,這從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她抓住鴇母說話的漏洞使得李甲能以較少的銀子為自己贖身;並且她預料到鴇母的無情,預先將財物藏於別處......可是就是這么精明的杜十娘,卻錯將終身委於無能懦弱膽小自私的李甲,令人感慨不已。杜十娘是千古少見的烈女子、奇女子,當李甲將其賣於孫富時,她沒有求李甲回心轉意,也沒有認命,而是以一死決絕的表明對這個世界的絕望。這樣好的女子,竟不能得到幸福的歸宿,難道僅僅是當時社會的原因嗎?
《香玉》出自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的是一個黃姓書生與白牡丹花神真心相戀的故事。黃生與牡丹花神香玉相戀,和耐冬樹神絳雪相友。牡丹花神是一位多情的女子,被黃生的題詩打動;牡丹花樹被掘後,感黃生之情又生;及至黃生所化之牡丹被斫,又「憔悴死」。耐冬樹神是一位頗有義骨的女子。黃生實實一個情種。見到不知名女子就留題詩;牡丹被掘後,悵惋賦詩,臨穴憑吊;死後化為一株「不花牡丹」,與牡丹花神不離不棄。「不花牡丹」黃生被斫後,白牡丹「憔悴死」,耐冬樹「亦死」。
這個故事寫盡了人間所沒有的至情至義,寄託了很多人的理想。蒲松齡感慨知己之難得:「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從,而人以魂寄,非其結於情者深耶?」該故事文字精妙凝練,情節奇巧,算得上古典小說愛情題材中的上乘之作。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於任何紙媒體,網路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㈨ 短篇小說讀後感

莫泊桑是19世紀末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和短篇小說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與契珂夫、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他的小說以其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及純粹的語言,成為展現法語美麗的典範之作,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經典名篇《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等享譽世界。他的多篇短篇小說被選入我國中學語文課本、英語課本,並被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指定為學生必讀作品。

莫泊桑講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有諾曼底狡猾的農民、慷慨的工匠、受欺凌的女傭、小職員、小店主、小市民,也有比市民還世俗的破落貴紳、富商、工廠主,以及野心勃勃的政客。例如《項鏈》中因愛慕虛榮而毀了一生的小市民,《羊脂球》中,有愛國骨氣的妓女和軟骨頭的富商與鄉紳,在敵人面前的不同表現,《一家子》中為爭取遺產而大打出手的一家人,《兩個朋友》中寧死也不肯將通行口令告訴敵人一對友人,《莫蘭這只公豬》中好色而愚蠢的服裝店老闆……

講故事,講俗人俗事,表現人生百態,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也是世俗文學最鮮明的一個特點。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就是體現這種文學傳統的典範。所謂喜也人生,悲也人生;莫泊桑的故事,就是在講人生。而我們也能從他敘述的這些日常故事和人的尋常行為中,看到其蘊含的豐富人生哲理和深刻的事物法則。

熱點內容
重生之創建樂隊小說 發布:2025-07-09 23:36:59 瀏覽:675
超好看的短篇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09 23:25:50 瀏覽:839
霸道總裁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9 23:25:38 瀏覽:825
小說軍軍重生 發布:2025-07-09 23:25:37 瀏覽:288
虐的古代言情網路小說 發布:2025-07-09 23:18:54 瀏覽:342
網路小說是指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9 22:56:05 瀏覽:421
重生成帝王蟹的小說 發布:2025-07-09 22:53:43 瀏覽:435
最經典的短篇小說來 發布:2025-07-09 22:49:47 瀏覽:938
都市小說第一章飛機 發布:2025-07-09 22:40:06 瀏覽:580
日本著名短篇小說作家名單 發布:2025-07-09 22:38:26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