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寫吃的短篇小說
A. 汪曾祺老先生有哪些描寫食物的作品
栗子的形狀很奇怪,像一個小刺蝟。栗有「斗」,斗外長了長長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圍著長了一圈,一顆一顆緊挨著,很團結。當中有一顆是扁的,叫做臍栗。臍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沒有什麼兩樣。堅果的外面大都有保護層,松子有鱗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澀的外皮,這大概都是為了對付松鼠而長出來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殼很不好剝,裡面的內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籃里,掛在通風的地方吹幾天,就成了「風栗子」。風栗子肉微有皺紋,微軟,吃起來更為細膩有韌性。不像吃生栗子會弄得滿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賈寶玉為一件事生了氣,襲人給他打岔,說:「我想吃風栗子了。你給我取去。」怡紅院的檐下是掛了一籃風栗子的。風栗子入《紅樓夢》,身價就高起來,雅了。這栗子是什麼來頭,是賈蓉送來的?劉老老送來的?還是寶玉自己在外面買的?不知道,書中並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較多。我的家鄉原來沒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個銅火盆,丟幾個栗子在通紅的炭火里,一會兒,砰的一聲,蹦出一個裂了殼的熟栗子,抓起來,在手裡來回倒,連連吹氣使冷,剝殼入口,香甜無比,是雪天的樂事。不過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會炸傷眼睛。烤栗子外國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這栗子大概是烤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過去講究栗子是要良鄉出產的。良鄉栗子比較小,殼薄,炒熟後個個裂開,輕輕一捏,殼就破了,內皮一搓就掉,不「護皮」。據說良鄉栗子原是進貢的,是西太後吃的(北方許多好吃的東西都說是給西太後進過貢)。
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實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鍋都支在店鋪門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時往鍋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栗子的外殼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須洗手。栗肉為糖汁沁透,很甜。
炒栗子宋朝就有。筆記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個叫李和兒的,栗有名。南宋時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獻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兒也。一囊栗,寄託了故國之思,也很感人。
日本人愛吃栗子,但原來日本沒有中國的炒栗子。有一年我在廣交會的座談會上認識一個日本商人,他是來買栗子的(每年都來買)。他在天津曾開過一家炒栗子的店,回國後還賣炒栗子,而且把他在天津開的炒栗子店鋪的招牌也帶到日本去,一直在東京的炒栗子店裡掛著。他現在發了財,很感謝中國的炒栗子。
北京的小酒鋪過去賣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極好的下酒物。現在不見有賣的了。
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雞是名菜,也很好做,雞切塊,栗子去皮殼,加蔥、姜、醬油,加水淹沒雞塊,雞塊熟後,下綿白糖,小火燜二十分鍾即得。雞須是當年小公雞,栗須完整不碎。羅漢齋亦可加栗子。
我父親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甚美。
北京東安市場原來有一家賣西式蛋糕、冰點心的鋪子賣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澆稀奶油,吃起來很過癮。當然,價錢是很貴的。這家鋪子現在沒有了。
羊羹的主料是栗子面。「羊羹」是日本話,其實只是潮濕的栗子面壓成長方形的糕,與羊毫無關系。
河北的山區缺糧食,山裡多栗樹,鄉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裡不大好受。
載一九九三年第八期《家庭》
B. 作文汪曾祺筆下的食物六百字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汪曾祺散文的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汪曾祺個人榮譽《人間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翠文談》、《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汪曾祺作品自序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七里茶坊早 春(五首) 復 仇 雞 毛旅 途(八首) 落 魄 故里雜記國子監 雞鴨名家 晚飯花下水道和孩子 羊舍一夕 珠子燈果園雜記 看 水 釣人的孩子葡萄月令 王 全 職 業翠湖心影 黃油烙餅 八千歲昆明的雨 異 秉 小說三篇跑警報 受 戒 故里三陳天山行色 歲寒三友 星期天湘行二記 天鵝之 曇花·鶴和鬼火水母、葵·薤 故鄉的食物 大淖記事 金冬心講 用 擬故事兩篇 故人往事詹大胖子 八月驕陽 安樂居小學校的鍾聲 王四海的黃昏 故鄉人徙 皮鳳三楦房子 鑒賞家橋邊小說三篇 端午的鴨蛋《端午的鴨蛋》是汪曾祺的作品,選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作家.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坎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么?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葯,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腌鴨蛋。高郵咸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 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 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咸鴨蛋呢!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么?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C. 汪曾祺關於美食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1、有些東西,本來不吃,吃吃也就習慣了。也就是口味這個東西是沒有定性的。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一個人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對食物如此,對文化或者其他的東西也是一樣。——《汪曾祺談吃》
2、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汪曾祺談吃》
3、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四方食事》
4、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慢煮生活》
5、我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我想念家鄉的雪。——《鹹菜茨菰湯》
D. 《汪曾祺美食文集》txt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HNSOs5OmsqQbYG2P3Yv8zg
《汪曾祺散文》是2005年5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中華散文,源遠流長。數千年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狀景、或懷人……莫不反映出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中華散文的這些優良傳統在二十世紀以降的新文學那裡,不僅得到了全面傳承,且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為了展示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散文的創作業績,編者在新世紀之初即編輯出版過「中華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種。時光五載已過,編者又在此基礎上精編出這套「中華散文插圖珍藏版」十六種。
E. 汪曾祺《故鄉的食物》
汪曾祺 《故鄉的食物》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 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 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裡。我們那裡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 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裡炒的。
說是自己家裡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 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裡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裡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裡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隻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麼能算得這樣准,怎麼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裡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裡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願來一小碟醬生薑,——最好滴幾滴香油, 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裡叫做「 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我們那裡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 「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裡,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捲成一卷,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後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麵,但比炒麵爽口。
我們那裡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 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飢。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鞴[革旁換米旁]」。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於一種什麼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 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別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F. 汪曾祺的所有作品
1、短篇小說
《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2、小說集
《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3、散文集
《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6)汪曾祺寫吃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汪曾祺的文學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
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
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G. 在你讀過的汪曾祺的所有作品中,你認為哪本書最好看
在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中,我認為最好的非《人間草木》莫屬啦。
三、從不同的角度寫自己的生活
1、從《人間草木》到《人間滋味》及《人間小暖》再到《人間有趣》,汪曾祺先生從不同角度寫自己的生活。
2、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自然沒得說,不論小說還是隨筆散文都是極好的,特別是中老年的文,真是歷經繁華又歸於洗練真誠了。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我是重玄,歡迎關注。了解更多高效工作技巧及職場實用干貨。
H. 汪曾祺晚飯花集講什麼的
《晚飯花集》是汪曾祺短篇小說經典文集,作為「汪曾祺集」叢書中的一冊,是汪曾祺作品的重新編選出版,收入作者一九八一年下半年至一九八三年下半年所寫的短篇小說,包括《故里雜記》《晚飯花》《職業》《故里三陳》等名篇。
《晚飯花集》寫的正是街坊四里、家長里短。集中有一組小說,以《晚飯花》為題。汪曾祺覺得其他各篇的題目不適合做集名,就選取了《晚飯花集》。《晚飯花》只是這本散文集中極為不起眼的一篇,汪先生依此為題,大膽揣測可能是因為「晚飯花」花開時刻正是最有生活味的時候吧。
(8)汪曾祺寫吃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汪曾祺在這本集子里寫了很多「職業」:更夫、地保、監工、桶匠、屠夫、漁夫、醫生、鞋匠、瓦匠、教書的、唱戲的、賣茶的、賣藝的,甚至賣蚯蚓的、打撈屍體的……經過汪曾祺的妙筆潤色,這些平常乃至平庸的生活變得平淡又不平凡,充滿盎然生機,令人讀的欲罷不能。
看多了大人物大背景的小說,再來看大背景小人物的故事,內心更多感悟唏噓,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不過是能活成這些小人物罷了,看他們的故事彷彿就是看身邊發生的故事,看我們自己的故事,更多的共鳴更多的情愫也就油然而生。
I. 汪曾祺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生於1922年,江蘇高郵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大淖記事》等。短篇小說《受戒》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後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J. 網路上有很多汪曾祺談美食的散文集,哪本好最全 有《五味》《食事》《四方食事》《汪曾祺談吃》等等
散文集中每本書都有各自的特色,要說哪本最好是沒法決出高低的。汪曾祺先生很多散文名篇,例如:《故鄉的野菜》、《昆明的吃食》、《尋常茶話》等在諸本之中皆有收錄。《汪曾祺談吃》一書收錄了汪曾祺談吃的全部散文47篇,是目前汪曾祺談吃的全讀本,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圍,怎麼個來歷說得頭頭是道、烘托得恰到好處。用真實細膩的語言,表達了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緻的韻味,是把口腹之慾和高雅文學拉得最近的人。現將書目進行介紹:
一、《五味》:《五味:汪曾祺談吃散文32篇》(2005版)、《五味 汪曾祺談吃文章38篇》(2016版)是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這些具人間煙火氣的談吃文章,暖老溫貧,輕度甜美凡間味道,顏色饒有畫意,滋味別出酸咸。
二、《食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選取了汪曾祺很多散文名篇,收錄具有典型性的篇章。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美食的誘惑,感悟到美食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動人的人間真情。
三、《四方食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9年出版。介紹了不同的地方在飲食上的不同風味,作者借寫「吃」表達了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即人們應該學會欣賞、品嘗一切生活的美好饋贈。
五、《人間有味》是20周年精裝珍藏紀念版,採用典雅裸脊裝幀,書中不僅僅選入汪曾祺先生自己的字畫,同時也選用作者喜愛的名畫大家石濤、虛谷、齊白石等人作品。收錄汪曾祺經久流傳的41篇文章。如《昆明的吃食》《五味》《故鄉的食物》《食道舊尋》《四方食事》《泡茶館》等。
以上所列書目各有特色,通過這些書我們可以對各地的飲食口味、飲食習性瞭然於胸,認識到中國人口味之雜之豐。作者把自己的經歷、愛好、情趣貫注一篇篇散文之中,平中顯奇,讀來讓人不時莞爾。文中蘊含的風俗人情、歷史文化知識、生活哲理,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種文化的熏陶和心靈的滋潤。汪曾祺謙稱自己不是像張大千那樣的真正精於吃道的大家,只是愛做做菜,愛琢磨如何能粗菜細做,愛談吃。在他看來,談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對文化的態度。他所談的都是家常小菜。新摘園蔬、春韭秋菘、小市烹鮮、佛院燒筍、楊花兒蘿卜、端午的鴨蛋、故鄉的野菜,所有這些尋常吃食,在他的筆下都有了活生生的煙火氣,鮮活了起來。他就像街頭巷尾的尋常老者,絮叨著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話里話外都是生活的滋味。
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談吃,也是談人生。
我曾經細讀過《五味——汪曾祺談吃散文32篇》,本書的介紹是這樣說的:有人說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說。寫字、畫畫、做飯是「業余愛好」。他寫過很多談吃的文章,從中可以看出其作為郇廚的「別樣才情」。讀其文,如睹其人,好一個可愛的老頭!這是在談吃,又哪裡是在談吃,分明有逝去的時光在,亦有一種從容在里頭。《五味》之中美食眾多,「五味」俱全。例如:茨菇、萎蒿、薺菜、枸杞、馬齒莧、苦瓜、葵、薤、蘿卜、瓜、萵苣、蒜苗、花生、韭菜花、菠菜、苞谷、豌豆、蠶豆、眼子菜、抱娘蒿、江薺,等等,都在汪先生筆下開花;鰣魚、刀魚、回魚、黃河鯉魚、鱖魚、石斑、虎頭鯊、昂刺魚、鳳尾魚、鱔魚、螺螄、蜆子、硨兒、河豚也在先生的文字中游弋。可以試試從這本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