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蠟燭的短篇小說
A. 蠟燭的介紹
《蠟燭》,由當代作家墨白創作的短篇小說。原載《百花園》1991年7期。《微型小說選刊》1997年第12期轉載。
B. 短篇鬼故事: 蠟燭 他跟她是青梅竹馬,以為能攜手看夕陽。 35歲上,她得了肺癌。拿著診斷書,哭了笑
沒什麼特別的意思 就是哭了笑,笑了哭。不抽煙,沒有任何不良嗜好
C. 西蒙諾夫的《蠟燭》的體裁是什麼,到底是通訊還是小說,說清楚原因
《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區別就在於及時准確和真實。
通訊,是記敘文的一種實用文體,其中包括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另外,通訊擁有時效性、故事性、生動性,也是一種具體的體裁。他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准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但報道的人和事更加系統。通訊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現手法是敘事,也常用描寫、抒情、議論,使人物形象更鮮明,事件更生動,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
而「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 小說與作文一樣,也注重描寫和選材。一部好的小說就總能讓人身臨其境,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
D. <蠟燭>的作者是誰
《蠟燭》的作者是西蒙諾夫吧,蘇聯作家。我以前學過這篇課文,也不知道你不說的是不是這篇。這里的主要人物是老婦人。
燭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對蘇聯紅軍的深情厚意,象徵著紅軍戰士偉大的犧牲精神,燭光的永不熄滅,意味著反法西斯同盟各國之間的戰斗友誼與世長存。
E. 西蒙諾夫的《蠟燭》
蠟燭 <俄>西蒙諾夫 茅盾譯
1944年9月19日,貝爾格萊德實際上已經拿下來了,只有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和那個小小的橋頭堡還在德國人手裡。
那個早晨,5個紅軍戰士決定要偷襲這座橋。他們必須先爬過一塊不很大的方場。方場上散布著幾輛燒毀的坦克和鐵甲車,有德國人的,也有我們的。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著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5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那第5個已經死了,躺在方場上。
關於這位死者,我們在連部的花名冊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戰死於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紅軍的偷襲企圖一定把德國人嚇壞了,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幾次間歇。
連長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他說,因此這時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屍首,等明天攻下了橋再埋葬他吧。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方場的另一邊,離其他的房屋幾步的地方,高高地聳立著一堆瓦礫,它的本來面目簡直一點也看不出來了。誰也不會想到,這里頭還有人住著。
然而在這堆瓦礫下邊的地窖里,居住著一個叫瑪利·育乞西的老婦人。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婦人育乞西本來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層,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橋的更夫留給她的。第二層被炮火轟毀了,她就搬到樓下去住,住在樓下的人早已搬得一個不剩了。後來樓下也毀了,老婦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進地窖去的第4天。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見5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方場和她之間只隔著一道扭曲了的鐵欄桿。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准了這5個紅軍戰士,炮彈紛紛在他們周圍爆炸。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5個紅軍戰士到她那裡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老婦人被這一震,耳朵也聾了,腦袋碰在牆上,就失去了知覺。
她醒來的時候再朝那邊看,5個紅軍戰士只有1個留在方場上。這個紅軍戰士側著身子躺著,一隻手臂張開,另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點兒。老婦人叫了他幾次都沒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經死了。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彈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周圍是炸彎了的鐵器和燒焦的樹木。
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士兵,看了許多時候,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4天的那隻貓也被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麼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乾脆直著身子,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一段還沒有炸斷的鐵欄桿攔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過去,因此慢慢地繞過了那段鐵欄桿,走進了方場。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落在老婦人的近旁。
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用力把那屍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後,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這樣,她靜靜地坐在那裡,約有1小時,也許兩小時。
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沒有任何聲音。
她終於站了起來,離開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幾步,她馬上找到她需要的東西了:一個大的炮彈坑。這是幾天之前炸出來的,現在,那坑裡已經積了些水。
老婦人跪在那坑裡,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她總算把坑裡的水全舀幹了,於是又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
路並不遠,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3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炮彈坑裡。她已經筋疲力盡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
休息夠了,老婦人跑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然後,她雙手捧起炮彈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經完全被泥土蓋住了。老婦人還沒有滿意,她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又休息了一會,她又捧起土來繼續蓋上去。幾小時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個小小的墳堆。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做好了墳堆以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一支大蠟燭。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天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老婦人就取出火柴來,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
天快要亮了,蠟燭也快要燃盡了。老婦人在地上到處找,終於找到了一片帶銹的洋鐵。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勁把這片洋鐵彎成了半圓,插在蠟燭旁邊的泥土中,作為擋風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來,仍舊慢慢地穿過方場,繞過那一段沒有倒下的鐵欄桿,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曉前,契柯拉也夫所屬的那一連紅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直奔方場,佔領了這座橋。
隔了一兩個小時,天色已經大亮了。紅軍的步兵緊跟著坦克過了橋,戰斗在河的對岸進行著,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
這時候,連長派了幾個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屍體,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戰死的戰士一同埋葬。那幾個士兵到處找也找不著。突然,有一個士兵吃驚地大聲叫了起來:「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毀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墳堆上的一支蠟燭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被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站在墳堆旁邊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這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慢慢走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戰士的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但是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庄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後,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那肅穆的空氣。接著,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了戰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位蘇聯年輕士兵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F. 五年級課文半截蠟燭作者資料
作者是:高爾基
俄羅斯、蘇聯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於下 諾夫哥羅 德市一個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於莫斯科。
早期生活與創作 高爾基4歲喪父,11歲起獨立謀生,當過學徒、搬運工和麵包師。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次漫遊俄國各地,廣泛了解民情;其間因參加秘密革命組織於1889年被捕,獲釋後行動仍受憲警監視 。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不久開始在地方報刊當編輯、記者。1898年出版兩卷集《隨筆和短篇小說 》,從此蜚聲俄國和歐洲文壇。他只上過2年學 ,完全 靠自學成才。
早期創作多為短篇體裁。其中,《馬卡爾·楚德拉》和《少女與死神》、《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等作品以黑暗與光明的強烈對比,歌頌嚮往光明及為人民大眾的利益獻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鮮明的浪漫 主義特色。《 切爾卡什》、《柯諾瓦洛夫》和《因為煩悶無聊》等小說,則著力真實具體描寫下層人們的苦難生活,表現他們對現實的憤怒情緒,藝術上屬 於現實主義 。收入兩卷 集的短篇 小說《讀者》和評論文章《保爾·魏爾蘭和頹廢派》等,還表現了作者一開始就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和鮮明的反頹廢派藝術立場。
在19世紀和 20 世紀之交完成的《 福瑪·高爾傑耶夫 》和《三人》兩部中篇小說,通過較廣闊的現實畫面,著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題。
從1900年起,高爾基參加並主持知識出版社的工作,通過出版《知識》叢刊團結了當時俄國大批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聖彼得堡寫傳單揭露沙皇政府鎮壓示威學生的暴行,號召推翻專制制度,同年發表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充滿革命激情,被認為是「革命的宣言書」;這一年他還受革命政黨的委託建立秘密印刷所,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紀初高爾基接連寫了幾部劇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資產階級保守派與自由主義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層》深刻批判對幸福的消極等待思想,劇中的一個人物 宣布:「人這個字 聽起來 多麼自 豪」《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和《野蠻人》三劇則及時揭示了當時俄國知識分子的分化,鞭笞拋棄革命理想的人。1905年革命爆發初期,他曾以目擊者的身分寫了討伐沙皇政府槍殺請願群眾的傳單,號召人民奮起斗爭,同時積極參加社會民主工黨的《新生活報》和《戰斗報》的出版,多方努力為起義者籌劃經費和武器。這期間他還發表大量政論,其中《談談小市民習氣》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習氣的社會根源、心理特徵及其對革命事業的危害。
中期生活與創作 1906年初,高爾基秘密離開俄羅斯到美國,在那裡宣傳革命,為黨募集經費。同年在美國寫成劇本《敵人》和長篇小說《母親》。前者通過一個工廠的工人群眾同工廠主面對面的激烈沖突,成功地表現了工人階級不怕犧牲的團結戰斗精神;後者取材於1902年索爾莫沃工人五一遊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覺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巴維爾及其在現實的教育下由逆來順受轉變為堅定的革命戰士的母親尼洛夫娜的形象。兩部作品都滲透著對歷史進步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在現實的革命發展中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在美國期間,作家還寫了揭露和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政論《我的訪問記》和特寫《在美國》。
革命暫告失敗後,高爾基於1906年秋從美國到義大利 ,定居卡普里島。翌年5月,和列寧 一起參加了在 那裡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此後幾年裡,他創作了《沒用人的一生》、《夏天》和《奧古洛夫鎮》等中篇小說,《最後一代》和《瓦薩·日烈茲諾娃》等劇本,以及《義大利童話》和《俄羅斯童話》等一批優秀作品,在此期間,由於工作上的關系他同當時擔任黨中央委員的鮑格丹諾夫比較接近,參加了以後者為首的前進派活動,並受其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他的中篇小說《懺悔》宣揚明顯的造神論思想 。當時他發表的一些論文以及專著《俄國文學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觀念復合」、「經驗組織」和造神論等錯誤觀點。經列寧的批評幫助,他逐漸提高認識,脫離前進派集團。
後期生活與創作 1913年底,高爾基回到俄國,住在聖彼得堡。1914年編輯出版《無產階級作家文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著文譴責戰爭和沙文主義思潮。1915年創辦《紀事》雜志,揭露帝國主義戰爭的掠奪本質,還建立了「帆」出版社,致力於介紹俄國各民族文化。
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准備和進行期間,高爾基認為當時俄國的無產階級應首先與代表先進科學技術力量的知識分子結成聯盟,用科技知識武裝人民,為未來革命創造條件,由此出發,他反對二月革命後不久便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同布爾什維克黨發 生了分歧 ,曾發表一 組題為《不合時 宜的思想》的政論文章,指責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本人。在後來發表的特寫《列寧》及一系列文章中,他多次談到自己的錯誤。1918~1921 年間 ,他積極投入各項文化活動 ,倡議並親自主持創辦多種雜志,組建新的文化隊伍,成立世界文學出版社。
1921年夏天,因病復發出國就醫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義大利索倫托。他一邊治病休養,一邊通過書信和會見來訪者盡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團體的極「左」和宗派主義錯誤,為培養青年作者及團結不同風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還努力創作,發表回憶錄《列夫·托爾斯泰》和特寫《列寧》,完成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描寫了作家從生活底層走向革命道路,勞動者尋找真理、追求光明的歷程。1924~1925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在從19世紀中葉俄國農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廣闊歷史背景上描寫一個家庭三代人的變遷,從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必然衰落。
1928年回國後,高爾基曾兩次到全國各地旅行參觀,寫了長篇報告文學《蘇聯游記》。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創作中,劇本《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現了資本主義的沒落和社會主義的勝利,長篇小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寫了十月革命前俄國社會40年的歷史變遷,以一個個人主義知識分子為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壯大。他還發表《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一系列論文,倡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34年當選蘇聯作家協會第一任主席。
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他的許多小說、劇本和論著都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被編選成單卷、多卷的《高爾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五四以後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G. 蠟燭這篇短文寫的是什麼的故事
這篇短文主要講述了一位教書先生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看誰用不多的錢買一樣東西,能把書房填滿。學生人人動腦思考,還在放學後去集市采購。第二天,有的買來了稻草、樹苗……可是誰的東西都未能把屋子裝滿。這時,韓愈取出一支蠟燭,點燃後立刻照亮了整個屋子。先生連聲說:「好!好!韓愈真聰明!」
H. 半截蠟燭的主要內容
半截蠟燭的主要內容是通過記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入德國軍官鬥智斗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
第1、2自然段寫伯諾德夫人把情報巧妙地藏在半截蠟燭中。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主要的人物以及他們所進行的秘密工作,然後點明與故事密切相關的一個細節,即伯諾德夫人藏情報的方法。
第3自然段寫伯諾德夫人用油燈換蠟燭。故事的開端是有一天三個德國軍官「闖進」了伯諾德夫人家,並且點燃了那半截蠟燭,眼看秘密有可能泄露,伯諾德夫人心生一計,以油燈換蠟燭,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第4、5自然段寫德軍重新點燃蠟燭,大兒子傑克以天氣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為由,想拿走蠟燭,還是未能成功。
第6、7自然段寫小女兒傑奎琳借上樓睡覺取走了蠟燭。故事的結局是傑奎琳以上樓睡覺為由,徵得了德國軍官的同意,順利取走了蠟燭,終於保住了秘密。
(8)關於蠟燭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一、文章賞析
半截蠟燭是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諾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為安全起見,伯諾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蠟燭里。
在蠟燭被例行前來檢查的德國鬼子點燃的危急關頭,為保住蠟燭里的秘密,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斗爭。
贊揚了法國人民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以及他們機智勇敢的優良品質。
二、相關人物
1、米德叔叔:男, 三十歲左右,地下抵抗組織成員
2、伯諾德夫人:女,四十五歲左右,法國家庭婦女
3、傑克:男, 十四歲左右,伯諾德夫人的兒子
4、傑奎琳:女, 十歲左右,伯諾德夫人的女兒
5、三個德國軍官:一個少校,兩個中尉
I. 燭焰怎麼樣
清朝末年,劉鶚在《老殘游記》中說過:馬與牛,終歲勤苦,與鞭策相終始,可謂辛苦,但不知哭泣,這是缺少靈性。猿猴有靈性,古詩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斷人腸。」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劉鶚這樣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的哭聲,此書留存了曹雪芹的一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劉鶚的意思大概是說,人有感情,由於感情的緣故,人總要發出自己微弱的聲音。任何時候,情感都不能麻木和消弭。 已去世的湖北省作協主席駱文,他在晚年寫的一篇散文中設置了「文眼」,它是這樣一句話:「『行路人啊,為什麼你總顯得疲乏呢?』……精神一點不能萎靡啊。」 但是,行路人的精神常常是萎靡的。 近幾年,我做過一些莫名其妙的夢,醒來時還能依稀記得一點,才確定做過了類似的夢。我和一個年輕的同事談及夢境,她說那是淺層的睡眠。還有一次,夢到一個火車站,我登上一趟列車,上車後,發現車廂里擠了不少人,或坐,或立,有的人似曾相識。一路上,每個車站有人跳下車,又有人擠上來。後來,在一個不知名的小站,我下車了,在月台上到處走,不知道去做什麼。火車突然開動了,我目送它遠去,喊著,嗓子卻喑啞了,孤單地在站台上盤桓……這時我悚然從夢中驚醒。後來仔細想想,這可能是人生的某種暗喻。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幾個暗喻,那要看能否找出來。 我想記錄這個夢,但只見過一部分乘客,就是那些在車上已見過的。那些在我上車之前已下車的乘客,那些在我下車之後上車的乘客,我都沒見過。這里力圖保存對溫婉的、麻煩的人生攝取的一些圖像,作為對一個時代幾個斷片的記錄。 那些傑出的歷史小說作家,如羅貫中、高陽,還有幻想小說作家,如凡爾鈉,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能將過去的人物,想像中的人物,都寫得活靈活現,真實可信。他們的生命有顏色有溫度,在短暫的人生中,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點東西,沒白來這個塵世上走一遭。 可以遙想,幾百年後,在大學圖書館,一個研究人類史的年輕學者,在故紙堆里偶然翻到了這本書頁已發黃變脆的舊書——不知那時中國的方塊字是否進行了改良——他隨意掀了幾頁,頗為不屑,忍不住生氣地說:「啊,原來歷史名詞中的『小市民』就是這個樣子啊!那個時代的人,對待人生的態度,對待信仰的態度,怎麼像那樣游移和庸俗啊!沒有流品……」對他來說,是二十世紀野史的一部分,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我在這里給他留下一個歷史注腳:在二十世紀後期,二十一世紀前期,人生的冀望不同,很難掙脫掉許多羈絆,只能像那樣活著。 我堅信,那個年輕的人類史學者徜徉於其中的社會結構,已是共產主義社會了,人類的理想終於實現,馬克思主義學說取得了最高成功。那時,商品和貨幣已完成了歷史使命,徹底失去了意義,社會財富急速增長,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生活趣味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他們愉快地勞動,優雅地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中。沒有了貪婪,沒有了算計,沒有了卑微,沒有了冷酷,在寬大整潔的「社會餐桌」上,他們依照自己的合理需要,領取了自己的公平份額,安靜地坐在一旁,用飯,飲茶,低語,微笑,所有的人都顯得那麼尊貴,那麼文雅……唉,他們多麼幸福呵!他們多麼快樂呵! 對少年時期受過的短暫的「紅色教育」,至今仍難以釋懷,這種情感正像郭小川的一句詩說的那樣:「你為什麼那樣遙遠,又為什麼這樣親近……」 某日晚間突然停電,我點了一枝蠟燭,纖細的白蠟燭舉著一團橙黃色的火苗,火苗在風中跳躍,像個精靈,我感受到某種意境。在中國古代,蠟燭常被布衣士子看作人生的意象。例如,晚唐詩人李商隱作過一句很有名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在另外幾首詩中,有「蠟炬成灰淚始干」,「翦蠟淚爭流」,「銀燭燒殘焰不馨」等句子,他拿來當作人生和情感的象徵。 1959年5月,康61費定當選蘇聯作家協會第一書記,不久後發表了三部曲之三《篝火》的第一部《進犯》,他在這本書的卷首引用了兩句古老的俄羅斯格言: 風吹滅了蠟燭, 也吹旺了篝火。 我一直記得這句俄羅斯古諺。若是調整句子的語序,那就是:「風吹旺了篝火,也吹滅了蠟燭。」在清朝後期,人們喜歡在「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之間做文章,語序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這里,風是一個意象,蠟燭和篝火也是意象,我試圖賦予「風」和「蠟燭」新的內涵。在社會生活中,一些人的理想信念銷蝕了,心靈枯萎了,情感淡漠了,失卻了靈魂。冷酷貪婪,把錢財看得比任何東西都貴重。更可惡的是一些壞人長於坑蒙拐騙,假冒偽劣,攫取錢財,貪得無厭,戕害善良百姓,庄嚴的法律對他們往往束手無策,不能根除。這些,當然與建設溫婉和諧的社會格格不入,水火不容。我煩惱了,覺得這是很可鄙的社會現象,它具有廣泛的「傳染性」,危害性更甚於人類的某些生理疾病。對此,許多人的態度往往又是視若無睹,習以為常,見怪不怪,這就更可怕了。 蕭蕭的風,是一股無形而強大的力量。風車在風中旋轉,旗幟在風中飄揚,帆船在風中疾行,麥穗在風中起伏,燭焰在風中搖曳……我無意中觀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沉澱在記憶里,沉澱在這本書里。它掃描了塵俗社會中的一些生活細節,記錄了在塵世中的一些見聞,以及幾分蕭然的情懷。 去年,我讀了幾本小說,作為敘事文體的訓練,初步構思這本書,擬定章節。過了元旦開始寫稿,薄積薄發,做起來難度頗大,我勉力為之,當作了平庸人生的一篇「作業」。這一年,我和書中的那些人物一起生活,和他們一起歡欣或煩悶。南門寧、宣家興、彝月箏、滕晉真、巫水生、松希黎、盧春桃、阮建國、舒杏如、咸小安,他們在我的腦子里行走,我默默地注視他們,靜聽他們說話,在鍵盤上敲出來。 在結構上,以南門寧和宣家興的成長為主線,他們周圍人群的生活是環境因素,作為一條輔線,這些都折射了我們的「曾經的日子」。 一團火焰曾經在這些人物的心裡跳躍著,時過境遷,有的漸漸暗淡,有的化為了焰燼。堅守與妥協,這個矛盾在南門寧的人生態度中顯現出來,他是無奈的。宣家興在這個物質時代如魚得水,他的人生是個倉庫,放進一些東西,就要扔掉一些東西,是他少年時代、青年時代那麼熱望的東西。 關於本書的書名,康61費定的小說用了「篝火」,這里應該用「燭焰」。台靜農1926年寫了短篇小說《燭焰》,批判封建陋俗對婦女的摧殘。我採用了這個書名,試圖展示資本主義的「金錢至上」無孔不入的腐蝕作用。不同的是,台靜農小說中的翠姑很痛苦,這本書中的宣家興們十分「快樂」,終於走完了由「政治動物」向「經濟動物」轉變的歷程,這是時代的一個隱痛。 在鍵盤上敲出了最後一個字,回頭看看,有的地方不像小說的語言,但沒法修改了,像蹩腳的木匠做了一件傢具。當作系列散文也行,散文同樣允許虛構。在中國歷史上,散文的地位比小說崇高,在殷商時代,中國人發明了文字,歷史散文出現了萌芽,兩千多年來,散文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後來,班固認為,小說不過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