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美國名家短篇小說賞析中級

美國名家短篇小說賞析中級

發布時間: 2022-08-09 01:48:53

㈠ 求官能小說

彼南的妻奴》,我偶然間看到的國內人正在寫的,是真正的官能小說,而不是當官之類的……被採納的那個回答,知道啥叫官能小說不,就這么來…

㈡ 速,求歐亨利短篇小說中的名句和人物賞析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 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 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 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 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 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㈢ 中外名家作品,短篇小說,加賞析1000字左右

---《駱駝祥子》
老舍—一個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一個讓後人永遠敬仰的文學巨匠,一座永恆的豐碑。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離婚》,《老張的哲學》;戲劇《龍須溝》,《茶館》,《春花秋實》;短篇小說集《火車集》,《櫻海集》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駱駝祥子》了。
《駱駝祥子》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於是,他省吃儉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是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里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的寄託—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誘惑他,祥子上了當,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
從此以後祥子就墮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見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車也不去了,吃喝嫖賭的惡習也染上了,他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徹底淪為了行屍走肉。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丑惡面目,如果不是他們的迫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
雖然這只是一本小說,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但我們可以在追求的過程中慢慢改變。畢竟明天會怎樣?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今天。

㈣ 求名家短篇小說及賞析

人物提要】
羊脂球——小說主人公,妓女。
鳥先生——葡萄酒批發商。
卡雷拉瑪東先生——省議會議員,大資本家。
布雷維爾伯爵——省議會議員,老紳士。
高尼岱——在野革命黨人,政客。

【精彩片斷】
(-)
邁第一步是很困難的。第一道關口一過,大家就毫不客氣了。一籃子東西吃了個精光。
(二)
那一籃子東西是吃光了。十個人吃這一籃子東西毫不費力就把它打掃干凈,大家視為遺憾的是籃子只有這么大而不更大一點。
(三)
羊脂球出去了。大家先不吃飯等著她。每人心裡都有點懊喪,懊喪的是為什麼偏偏請這位脾氣暴,性子躁的姑娘上去而不請自己,都默默在准備一些老生常談,以便輪著自己被請時好說。
(四)
羊脂球一聽這話,臉色煞白,立著不動;接著突然滿臉通紅,氣得說不出話來。最後她才一下子嚷了出來:「去對這個無賴,這個下流東西,這個普魯士臭死屍說,我決不答應,你聽清楚了,我決不,決不,決不答應!」
(五)
那餐午飯吃得悶悶不樂,大家對羊脂球好像有點冷冰冰了,因為夜晚常常引人深思,過了一夜,他們的看法改了樣兒。他們現在幾乎有點怨恨這個女人,為什麼她不偷偷地跑去找那個普魯士人?那樣一來,她不就可以為她的旅伴們在第二天一覺醒來的時候,准備下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嗎?還有比這更簡單的嗎?並且又有誰知道?她的面子是可以顧住的,只要對
軍官說她是看了旅伴們苦惱,感到可憐,才答應的。對她來說,那種事沒有什麼了不起。
(六)
羊脂球鼓足勇氣對那棉紡廠廠主的太太打招呼,很謙恭地輕輕說了一聲「太太,早安。」對方只是極其傲慢地點了點頭,同時像一個貞潔的女人受到侮辱似地朝她望了一眼。人人都彷彿很忙碌,並且離她遠遠的,彷彿她的裙子里帶來了什麼疾病。後來大家都急忙朝車子奔過去,把她丟在最後,她獨自一個人爬上車,一聲不響地坐到前一段路程坐過的位子上。
【作品評析】
《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德國佔領魯昂後,十個法國人共坐一輛馬車逃離,途經某小鎮時,駐扎該地的德軍強令其中的一位妓女——羊脂球陪他過夜,否則不予放行,羊脂球堅決不肯向民族敵人賣身,可最後被其他九名上層人物逼迫而屈服。
這篇小說集中代表了莫泊桑小說的特點。
1.以小見大
故事雖小,卻反映了當時最重大的題材:戰爭。莫泊桑這樣一個小故事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大問題,在普法戰爭中,應該怎樣對待侵略者的暴行?誰是民族的敗類?誰是真正的愛國者?
這個故事總結了普法戰爭:統治階級的自私和腐敗是造成這場民族災難的真正原因。
他的作品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但是他不寫重大題材,而寫人們並不重視的凡人小事,他有一種超凡的眼光和特殊的才能,就是在這些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擷取其中幾個片斷,便能表現出問題的本質。
2.鮮明的對比
小說中有三個大的方面運用了對比手法。首先是身份的對比:主人公羊脂球社會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而其他九人有貴族,企業主,政客,修女,都屬於上層社會;其次是食物的對比:被扣前羊脂球無私地把所帶食物分給眾人吃和被扣放行後其他九人只顧自己吃形成鮮明對比;最後是人物言行的對比:羊脂球面對民族敵人,堅決不肯低頭,而其他人為一己之利,不惜把羊脂球往敵人火坑裡推,並且還瞧不起她。
這樣對比很能非常鮮明地揭示小說的主題:所謂的上層社會是何等的腐敗、賣國、卑鄙、自私和無能!

《警察與贊美詩》讀後感
當人們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開始吝嗇了,反悔了,賴皮了。
不可否認,機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動的,不會等著你去分析這,分析那,考慮這,考慮那等一系列瑣碎的事件後,再決定去做。或許它本身就是個稍縱即逝的「精靈」,它考驗的是我們的勇氣與膽量,智慧與靈魂。但也不是說,所有的事都不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妥的進行,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與遠古時代又有何分別? 當然機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機遇已經是很「困難」的,要充分地徹底地去利用,卻是「難上加難」。怎樣去更好地「完善」它,是個重點。
那位警察,不是已經給了索比多次機會嗎?而索比並沒有為此去認識到什麼,只是一味地無休止地不停地為著他心中所謂的「目標」繼續扮演著生命的「小丑」,樂此不疲。而幸運的他,總在「舞台」上有寫「失足」,但終究被當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場「戲劇」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場「戲劇」的開演。對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對讀者而言,只是將近結尾;對生活而言,只是個小插曲;對編劇而言,是個不錯的情節;對觀眾而言,只是對得起一張票;對索比而言,是對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為他先前的「無知」付出的代價,是為他不懂的珍惜從他手中逃脫,也許可以扭轉他命運的「機遇」而對其藐視所得到的教訓的最終結果。
如果他會怪任何人,那麼證明他的確活該;如果他只怪自己,那麼他就能大聲地對自己說:「三個月,也不算太久,我會珍惜並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陰。幸福,其實並沒走遠,只是我忽略了。等著吧……」
幸福,其實並沒走遠。沒錯,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機遇是其中的一個。不要等到上帝不耐煩了,畢竟他也有喜怒哀樂,給你個下馬威,到那時,就好象太沒「人情味」了。受苦的可是自己。
珍惜周遭的人或物,它們每天都在改變,只是我們太忙,沒看見。機遇,就好比是遇到的機會,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將它的好處發揮至極,則是一件「美」事。一個人的生命中會有形形色色的狀況,每一個狀況所具有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大相徑庭。選擇不同的狀況,就會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不同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將機遇「透明化」,完全看清,這樣,才不會誤入歧途啦。
倘若相反,結局就會如同索比: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
機遇遇到卻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機遇卻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機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漂亮朋友》讀書筆記

「結婚就是兩人之間的合作,因為彼此需要而走在一起。當不再需要時,像解除合同一樣平靜地分開就行了。」以上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漂亮朋友》里德.弗雷吉埃夫人的婚姻觀。難怪她對哪個男人都可以不冷不熱、不溫不火、可即可離。她是個相當有才華,自信滿滿的一個女人,她的心不依附於哪個男人身上,即使德.弗雷吉埃死了,杜洛華與她離婚了,她仍可以瀟灑平靜地離開,然後再與哪個男人像簽合同一樣地獲得結婚證書。喪偶,離婚,不忠與背叛對她來說似乎顯得無動於衷。為什麼她能如此不為人所傷呢?我想,原因在於她並不愛她的丈夫們,婚姻只是一種合作關系,並不存在愛情,或說愛情成分少得可憐。人只能被自己愛的人傷害!一旦有了愛,或多或少就會有傷害。
在現實生活中,平平凡凡的芸芸眾女如何才能像德.弗雷吉埃夫人那樣不為情所傷呢?學她那合同式的無愛婚姻?顯然行不通。以我拙見,堅忍獨立應首當其沖。只有自己不依賴於任何人也可以獨立養活自己,那時應該比較不會患得患失吧。二是自信與信任。德.弗雷吉埃夫人面對著杜洛華在外面的風流艷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竟一點也不像其他女人那樣大吵大鬧。然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形是絕對無法容許的。但我想廣大女性應該足夠自信,堅信自己是夠好的,堅信自己的丈夫是不會背叛自己的,給他足夠的信任與空間。三、廣大女性不要對自己的丈夫要求太高了,也不要把他們想得太好了。俗話說希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別抱有太大期待,當不經意的希望實現時,更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似乎有點兒「凡事做最壞的打算」,有了這種准備,應該比較不會失望與受傷吧。總之,女人要堅強獨立些,假使周圍的一切驟然退去,自己也能獨自承受;當必須得一人生活時也能自娛自樂。若能這樣,我想也不至於被人傷倒了。

契訶夫
<<凡卡>>主要講了凡卡9歲做學徒窮苦的悲慘命運,讀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讀到凡卡做學徒的時候受到的種種折磨時,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體,一雙又小又細的赤腳都凍的紅彤彤的,在想很心老闆就是因為凡卡給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睡著了,老闆就用皮帶抽打他。在想想我們做錯了一件事家長也不打我們,只是說了我們幾句,我們就跟大人翻臉,在往下讀我彷彿看到了小凡卡的老闆娘,也不給凡卡吃一點東西,每天只有一點麵包,凡卡的老闆還叫他睡在過道里,凍得他只打冷戰,在想想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天冷了家長又送來了棉衣、棉褲,在家裡我們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聽到聲聲呼喊:「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裡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給你跪下了,我會永遠為你禱告上帝。」這一幕幕悲慘的情景,那一聲聲哀傷的呼喚,就像尖刀刺痛著我的心,淚水不斷地在眼裡打轉,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齡的孩子都在家裡享受這快樂,我們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摔著,我們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媽媽給我做好了飯,她給我盛了一大碗米飯,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飯到進了下水道,在學校里呢,有老師同學的幫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師就不讓我跑步,還讓一個同學給我一塊上樓給我講故事,我們受到了一級的教育,教室里有電腦、電燈,老師嘔心瀝血的教我,讓我們吮吸了知識的營養,正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長成了一個有知識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該和我們一樣在教室里沐浴知識,可他卻在做苦工,多麼可憐啊!他生活在一個俄國沙皇統治的時期,與我們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別!
當我讀到最後一節時,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雖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詳細,爺爺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爺爺也不會來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脫不掉孤獨、凄慘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來讓你坐時光飛船,接你到我家來,讓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當我讀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淚不住的流,但我是多麼幸福、快樂呀!我應該珍惜這幸福的生活,長大一定要做祖國的棟梁之材。

《套中人》
我想,世界上不會有別里科夫這種人吧。而或許有,但別里科夫也只是契柯夫先生筆下眾多人物中的的一個。他心靈的禁錮被契柯夫先生稍帶誇張的描寫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讓我體會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混沌與黑暗。
世界在轉動:人類的科技在不斷創新,人類的思想在不斷進步,也許在不覺間,人類的身體也在緩慢的進化著。正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一樣,只有積極適應環境的生物才會繼續生存;一味固守著舊思想、舊事物、舊觀念的生命,必會迎來過早的消亡……所以,別里科夫死了,在因恐懼而鑽入的套子里——死了,就像契柯夫先生筆下眾多的「主人公」一樣。他的死,也許不僅是一個人的死,也預示著陳舊的事物必將消亡。
如今,我們的社會與當時比起來是如此發達,不再有沙俄,也不再有這樣殘暴的強權;但是,如果人們不能積極、大膽地去接納新的事物,別里科夫就永遠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定要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萬萬不能滿足現狀——要作有熱情的人,無論對古人的哲理,還是對先進的技術,或是嶄新的人生觀,都在等待著我們去鑽研!
大自然的規律已定,迎接我們的,是各自不同的道路……

㈤ 推薦外國一些著名中短篇小說家及其作品

奠泊桑,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著有300 篇短篇和長篇小說,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等,課文收有《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等。

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流傳劇本37 部,長詩兩首,十四行詩154 首,代表作品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等。

契訶夫,19 世紀末期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巨匠和著名的劇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套中人》、《變色龍》、《哀傷》、《苦惱》、《萬卡》等,劇本《萬尼亞舅舅》、《伊凡諾夫》、《海鷗》、《櫻桃園》等。

高爾基,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奠基人。著有《高爾基全集》69 卷。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母親》是他的代表作。

馬克·吐溫,美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晚年著有《敗壞了赫德萊保的人》。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著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的藤葉》等。

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新聞記者、作家,著有《親愛的國家裡》、《絞刑架下的報告》。

安徒生,丹麥童話作家。著有《皇帝的新衣》、《夜鶯》、《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影子》、《老房子》、《母親的故事》、《園丁和主人》等。

㈥ 美國文學中喜歡的作家及作品並簡要賞析

海明威 小說《老人與海》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

㈦ 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

美國歐.亨利<最後一片藤葉><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
歐·亨利

(O. Henry, 1862-1910)

作者簡介: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葯劑師後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的創作緊隨莫泊桑和契柯夫之後,而又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9月11日出生於北卡來納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羅。他的父親是地方醫生。他幼年喪母,家境貧寒,從小由祖母撫養。15歲到一個遠房叔叔的葯店裡當學徒。20歲上來到得克薩斯州,先當牧牛人,後到州首府奧斯丁。從1884年起先後當過葯劑師、繪圖員、第一國民銀行的出納員。這一時期他的生活極不安定,但卻為日後寫作積累了不少的生活素材。

1887年7月,他與亞瑟爾·阿斯特斯結婚,1894年10月,銀行發現他的帳目短缺了現金,法院審訊後宣布不予追究,於是他辭職離開了奧斯丁,來到休斯敦的幽默刊物《滾石》當美術編輯,第二年又成為《休斯敦郵報》的專欄作者。這段平靜生活並不長久。1896年聯邦銀行檢察機關又對他開始刑事追究,再次傳訊他。他拋下妻小,流亡到宏都拉斯等地躲避。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趕回家探望而被捕。1897年7月,他的妻子因肺病去世。1898年2月,他以貪污銀行公款罪被判5年徒刑,關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城監獄里。

在獄中,他忍受了極大的精神折磨,他的名字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犯人編號。幸虧不久監獄醫務室需要一個葯劑員,他得以重操舊業,還有閑暇時間。1899年歲末,他想到要給女兒一份聖誕禮物。他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寫成了一篇小說《口哨狄克的聖誕禮物》。他以一本法國葯典書作者的名字為筆名,投給了《麥克呂爾》雜志,在聖誕節前夕刊登了出來。由此他一發而不可收拾,作品接二連三地發表,歐·亨利的名字隨之聲譽鵲起。1901年7月,他由於「表現良好」,被提前釋放。3年半前他是貪污犯波特,出來時則成了小說家歐·亨利。

歐·亨利定居紐約。他以創作為業。1903年12月,他負責《星期日世界》周刊。從1904年起,他一年要出版一兩本短篇小說集,較著名的有《四百萬》(1906)、《剪亮的燈盞》(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聲》(1908)、《善良的騙子》(1908)、《命運之路》(1909)、《選擇》(1909)、《毫不通融》(1910)、《亂七八糟》、《滾石集》、《流浪兒》和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1904)等。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歐·亨利除了跟雜志社老闆和出版商打交道外,很少交朋友。1907年,他與薩拉·克里曼結婚。他酗酒的習慣未能改掉,加上早年生活顛沛流離,身體狀況日見衰竭。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紐約逝世,年僅48歲。

走近歐·亨利

——寫在美國作家《歐·亨利全集》出版之際

郭俊峰

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郭俊峰)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里一位不得志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葯劑師、�事、辦事員、制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志,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歷、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面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郁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傢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准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歷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凄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贊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

㈧ 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求推薦

歐亨利,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 有《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白鴿》等作品,他的作品都值得一看。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百萬英鎊》
傑克·倫敦《熱愛生命》
華盛頓·歐文《睡谷的傳說》《瑞普·凡·溫克爾》、《鬼新郎》,他的短篇都帶有奇幻色彩。

㈨ 美國短篇小說精粹50篇有哪五十篇

㈩ 求一篇英文短篇小說的英文賞析

你好!幫你在網上找的。只有找了麥琪的禮物,其他的知道這邊也放不下。建議你要找英文的評析可以在谷歌搜索:review of 書本英文名
中文~(如果有時間,可以試著自己翻譯,試練英文水平哈)
《麥琪的禮物》賞析
麥琪,是聖子耶穌誕生時前來送禮的三位智慧的賢人。他們首創了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俗。在西方人看來,聖誕禮物是最可珍貴的,因而也希望自己獲得的禮物是最有價值的「麥琪的禮物」。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中,用他筆調幽默又帶有淡淡哀傷的藝術語言講述了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以聖誕前夜饋贈禮物如此平常的題材創構的小說,在西方文壇並非罕見,其中也不乏精心之作,而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獨自絕響,成為這類題材的傑作,確實是令人深思的。
首先,從內容上看。全篇以饋贈聖誕禮物為中心線,寫了美國一對貧窮而恩愛的夫婦。這個家庭的主婦為了節省每個銅子兒,不得不「每次一個、兩個向雜貨鋪、菜販和肉店老闆那兒死乞白賴地硬扣下來」。盡管如此,到聖誕前夕全家只剩下一塊八毛七分錢。作家不用多費筆墨去寫這個家庭的拮據困窘,只是簡單地用「一塊八毛七分錢」引出全篇。唯其如是,深愛丈夫的主婦德拉把這錢數了三遍,並因為無法為丈夫購得一件稱心的「麥琪的禮物」而傷心地哭泣。歐·亨利最擅長用貌似平淡的話語作素描,去營構一種氣氛,讓讀者沉湎其中,領味和思考人物的命運。「一塊八毛七分錢」為這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營構的憂郁凄涼的氣氛始終貫穿全文,即使寫到夫婦看到禮物時的瞬時驚喜和歡樂時也明顯地帶有這種氣氛袒露的傷痛。「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了其中絕大部分」。這句話似乎折射出歐·亨利對當時美國現實的深沉思考。作家寫出了一對貧窮夫婦的痛苦,也在對人物思想性格和故事情節的描寫中,把讀者的趣味引向高尚的境界,給人以啟迪,讓人從中獲得美的陶冶。這是《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說真正價值之所在。
德拉為了給丈夫心愛的金錶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鏈,忍痛賣掉自己一頭美麗的頭發。那「美麗的頭發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瀉閃亮」,丈夫吉姆非常喜愛妻子這頭美麗的褐發。他深知愛妻為了裝扮頭發對百老匯路上一家商店櫥窗里陳列的玳瑁發梳渴望已久。為了在聖誕前夕給愛妻贈送玳瑁發梳作為有價值的「麥琪的禮物」,吉姆也忍痛賣掉了三代祖傳的金錶。德拉的美發和吉姆的金錶,是這個貧窮家庭中唯一引為自豪的珍貴財產。為了對愛人表示深摯的愛,他們在聖誕之夜失去了這兩件最珍貴的財產,換來了已無金錶與之匹配的表鏈和已無美發借之裝扮的發梳。瞬間的歡樂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而隨之而來的無疑是深深的痛苦。歐·亨利經過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思考之後,精心篩選了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使這類易入俗套的題材煥發出奇異動人的光彩。金錶和美發,對這個每星期只收入20塊錢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可復得的巨大財富。這個遺憾帶來的苦澀感,使每個善良的讀者心扉顫栗。這個凝聚著社會現實生活無法解決的真實矛盾(愛情和財富)因作家深沉的文筆而倍增真實,更能引起讀者的憐憫和同情,並將他們引入更深刻的思考中去。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一向不以奇詭情節取勝,揭示復雜的社會生活往往不過攝取其中一個鏡頭,但那種刻意追求的以情動人的獨特藝術效果,卻能透過「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沖擊讀者的心扉。德拉和吉姆為了一時的感情沖動,「極不聰明地為了對方犧牲了他們一家最寶貴的東西」,作家把他們稱作「兩個住在一間公寓里的笨孩子」。在那個唯金錢萬能的社會中,他們的禮物不能算作是智慧的「麥琪的禮物」。但是,他們失去了財富,卻加深了人世間最可寶貴的真摯的愛情。在愛情與財富的矛盾中他們為了前者犧牲了後者。所以,作家在小說末尾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讓我們對目前一般聰明人說最後一句話,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他們兩個是最聰明的……他們就是麥琪。」
小說揭示社會現實不靠說教,而是用人物感情起伏的發展變化引為脈絡,啟發讀者去觸摸、感受人物帶有悲劇色彩的思想性格。在那個金錢可以買賣愛情,心理和感情出現畸變的社會中,德拉夫婦之間真摯深厚的愛充滿了作家的理想主義的色彩。歐·亨利不寫這個社會中金錢作賤愛情的罪惡,偏去寫這個晦暗鏡頭中的詩情畫意,去贊揚德拉夫婦的聰慧,這絕非常人手筆。所以,作品給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對美的追求和眷戀,從而把讀者引向高尚的境界。
一般說來,短篇小說因其篇幅短小,要求作家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就必須筆墨凝練,刻畫人物風姿只能抓住一兩個側面去作速寫勾勒。其難度在某種程度上未必比中、長篇小。歐·亨利的短篇常以他獨具風格的感傷筆調和詼諧輕快的筆鋒,去刻畫人物和鋪展情節,使筆下的形象富有立體感,並給人以不盡的余韻。《麥琪的禮物》正是這個藝術特色的代表作。裁剪精到的構思,對話般親切的語言,微帶憂郁的情調,使這個短篇在縷縷情感的光束中顯露出豐厚的內涵,激發讀者對愛情、金錢的價值的思考。作家細致地寫德拉無錢為丈夫買禮物的焦灼心情,寫德拉的美發,甚至寫德拉上街賣發和買表鏈的全過程,卻惜墨如金地避開了吉姆賣金錶買發梳的經過。作家可以細致地描寫吉姆回家後德拉擔心失去美發會傷害吉姆的愛所作的一連串解釋,卻在吉姆講完賣金錶事之後戛然然止住全文。時而細致入微,時而寥寥數筆,讀者仍能從那些不著文字之處領悟作家的弦外之音。這種寄實於虛,並兼用暗示和略寫的手法,是《麥琪的禮物》所獨具的。

以下是谷歌找到的英文評論:
Jim and Doller, though they are only the small potatoes who live in the lower classes, they never lost their fervency to their lives and love each other deeply, penury is so insignificant when it is in this warm sentiment. At the Christmas' Eve, they were still thinking about the presents they should give to each other, how romantic! Even though it seemed that these presents is no longer useful, they have been the most costful one in the world, like a sincere love to each other. March is a bright man, the most bright man, because he is a bright man, his presents are also bright presents. How ever our Jim and Doller, they immolated their most precious thins for another unadvisably. But let's say the last word to the current bright people, among all the people who gave presents those two was the most bright. Among all the people who not onil give but also receive, those two was also the most bright. Wherever they are the most bright. They give each other a invaluable thing with their loveness heart. However this invaluable thing, any of the person who always thinks he is the most bright or richest could has it, and couldn't give either. Christmas Day is coming now, dear friends, are ready?
英文評論:"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Gift of the Magi' still enjoys such widespread fame, for in this trite little tale of mutual self-sacrific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 Henry crystallized dramatically what the world in all its stored-up wisdom knows to be of fundamental value in ordinary family life. Unselfish love shared, regardless of the attendant difficulties or distractions--this is the idea repeatedly implied as a criterion in his fictional treatment of domestic affairs. If such love is present, life can be a great adventure transcending all drabness; if it is absent, nothing else can take its place....O. Henry wrote few stories of ordinary family life that approach in tenderness and universal appeal the qualities found in 'The Gift of the Magi'
by Current-Garcia

以下是摘自新浪博客《麥琪的禮物》英文讀後感
《Impression of "The Gift of the Magi"》
It's a short story by O.Henry that has moved me for a long time.Maybe most of you are familar with its name,that is,The Gift of the Magi.I have read it many times but every time I like to read it slowly and deliberately.I think "The Gift of the Magi"
is meant to be savored.
Maybe there is no necessity for me to repeat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But I'm so fascinated with the short story that I want to retell it yo you,and to myself.
It happened to a very poor but blissful young couple named Jim and Della in the end of 18th century in England.Because of the maladies of that society and the effect of economic crisis,they worked hard but earned little.Life is very hard for them.Despite of this,their love to each other and the enthusiasm for life didn't changed at all.When Chrismas day was approuching ,Della used the money she got from selling her beautiful hair which she treasured very much to give Jim a fob for his grandfather's pocket watch.But Jim had already sold that watch to buy Della tortoiseshell combs to wear in her long hair,not knowing she'd cut it off.
It appears that the gifts they gave each other have been useless.But I think they gave each other the best of what they had to make the other happy.Isn't that true love?We can image,in such rough conditions,as it said in the story,"Life is made up of sobs,sniffles,and smiles,with sniffles predominating."Its't absolute reasonable for them to be beaten by the misery.But the fact is that no matter how tough life had been,they would't lose heart.With strong faith and their love ,they did their best to make the other pleased."Whennever Mr. James came home and reached his flat ,above he was called 'Jim'and greatly hugged by Mrs. James."Maybe this account is the best description of their love and struggle against hard life.It was said that the povertier life is ,the firmer and truer love is."Actually,they'd given the very best they had out of love.
"They are too foolish children in a flat,who most unwisely sacrificed for each other the greatest treasures of their house.But in a last word,to the wise of these days,let it be said that of all who give gifts these two were the wisest."Said the writer in the last paragraph.Yes,they are wisest.They are the magi.Are there any reasons for us not to show respect for the young couple?
I remind my grandparents.They have spent fifty years together.No romantic words,no stirring behaviours,just comman even pedestrian life.But I can say love exists in every detail of their life.They have gone through war period,three years' natural disasters,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o on.But no matter what happens,they are always considering for the other.Even now both of them have become old step by step,they still cared about each other.My grandparents,in my opinion,is a pair of lovers forever.
Lov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oney,possession or status.It's consideration,tolerance and respect.It's giving one's best to the other even it means sacrifice.It's affection which connects two persons' hearts,and it's reinforced by adversities.
Struggle against adversities.Nothing did they have,at least they owened love.Never give up as long as love exists.From"The Gift of the Magi",from Jim and Della and from my grandparents,I have learned a lot about love,life and hope.

熱點內容
壞總裁枕上的盛寵小說 發布:2025-07-10 10:58:35 瀏覽:846
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賞析 發布:2025-07-10 10:53:28 瀏覽:328
星際小說經典作品 發布:2025-07-10 10:52:05 瀏覽:745
寫了男女那個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0 10:34:03 瀏覽:625
靈異小說都市言情 發布:2025-07-10 10:28:43 瀏覽:66
女主五年前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0 10:26:19 瀏覽:780
都市逐美小說全集下載 發布:2025-07-10 10:25:07 瀏覽:984
以牙還牙虐渣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0 10:25:03 瀏覽:441
小說陸子昂結局 發布:2025-07-10 10:13:25 瀏覽:625
最新小說百度雲資源 發布:2025-07-10 10:07:55 瀏覽: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