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馬爾克斯短篇小說古風文案

馬爾克斯短篇小說古風文案

發布時間: 2022-08-08 16:56:13

A. 馬爾克斯的《流光似水》想要表達什麼

《流光似水》用童話的手法,來表現對於生活的夢想和激情。

主人公托托和喬爾是兩個孩子,兩個喜歡大海的孩子,他們想要屬於自己的劃艇和全套的潛水裝備,但這願望需要通過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才能達成。

「光就像水,你一扭開龍頭,它就出來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不得不令人佩服。喬爾和托托經過了無數次的聯系,最終請來了他們的同學。他們把家裡所有的燈都打開了,光從窗口瀉了出去,溢出陽台,一路照亮了市區,直亮到瓜達拉巴。孩子們在光海中劃行著,快樂地歌唱、嬉戲。可是,他們就這樣化作了永恆。

故事的結尾是悲傷的,可依舊充滿了童話色彩。他們同時打開了太多的燈,公寓泛濫成災,孩子們都淹死在光海之中。

寫作特點

「孤獨」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馬爾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們指出「孤獨」的症結:用他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的生活現實,只能使我們顯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們越發感以孤獨。

馬爾克斯正是描寫以死亡為背景的種種生活現象下的孤獨。如:夢境中的孤獨、困境中的孤獨、面臨他人死亡時的孤獨、不通人道造成的孤獨等。

B. 馬爾克斯的流光似水,作品講的是什麼

《流光似水》的主要內容:
馬德里沒有海。但是父母說了給孩子買船,那就買;說了買潛水用品,那就買。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因為「我」說:「光就像水,你一扭開龍頭,它就出來了。」孩子們航行在水光之間,興趣盎然。但結局卻是如此駭人:兩個班的學生全部淹死在了公寓裡面——淹死在了那美好的流光裡面。
附《流光似水》全文
流光似水
作者:[哥侖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宋碧雲譯
聖誕節男孩子們又要求一艘劃艇。
他們的爸爸說,「沒問題。我們回卡塔古娜再買。」
九歲的托托和七歲的喬爾遠比父母想像中來得堅決。
他們齊聲說,「不,我們現在就要。」
他們的母親說,「首先,這兒只有淋浴間的水可以劃船。」
她和丈夫的話都沒有錯。他們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個帶海灣船塢的院子,還有一個可容兩艘大遊艇的棚舍。反之,他們在馬德里這邊是擠在卡斯特拉納街四十七號的五樓公寓里。可是他倆曾經答應孩子們:如果他們在小學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們一艘有六分儀和羅盤針的劃艇,而他們辦到了,所以到頭來父母雙方都無法推拒。於是做爸爸的把這些都買來,沒跟太太說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願意還賭債的。那是一艘美麗的鋁艇,吃水線有一道金色條紋。
午餐的時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車庫。問題是,沒有辦法由電梯或者樓梯把它搬上來,車庫也騰不出多餘的空間了。」
可是下一個星期六下午,孩子們請同學來幫忙把小艇搬上樓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傭房。
爸爸說,「恭喜。現在呢?」
男孩子們說,「現在沒怎麼樣啊,我們只是要把小艇擱在房間里,現在已經放進來啦。」
星期三爸爸媽媽照例看電影去了。孩子們成了家裡的大王兼主子,他們關上門窗,打破客廳里一盞亮著的電燈燈泡。一股清涼如水的金光開始由破燈泡流洩出來,他們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後開了電燈,拿出劃艇,就在屋內的小島之間隨意航行。
這次荒誕的奇航是我參加一次家用品詩歌研討會,說了幾句玩笑話的結果。托托問我為什麼一碰開關燈就會亮,我沒有勇氣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開龍頭,它就出來了。」我說。
於是他們每星期三晚上繼續行船,學習使用六分儀和羅盤針,等他們的父母看完電影回家,總發現他們在乾乾的陸地睡得像天使。幾個月後,他們渴望走更遠,就要求全套的潛水裝:包括面具、鰭狀肢、氧氣筒和壓縮空氣槍。
他們的父親說,「你們把一艘不能用的劃艇放在女傭房間已經夠糟了。現在你們還要潛水裝備,豈不更糟糕。」
「如果我們第一學期贏得金梔子花獎呢?」喬爾說。
他們的母親惶然說,「不,已經夠了。」
他們的父親責備她太強硬。
她說,「這兩個孩子該盡本分的時候,連根釘子都贏不到。可是為了得到他們要要的東西,他們什麼獎都拿得到, 連老師的職位都能搶到手。」
最後父母既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可是到七月,托托和喬爾各獲得一個「金梔子花獎」,且獲得校長公開表揚。那天下午,他們沒有再開口,就在卧室里發現兩套未拆封的潛水用具。於是下一個禮拜三,他們的父母在電影院觀賞《巴黎最後探戈》的時候,他們把公寓注滿了深遠兩尋(約十二尺)的金光,像溫馴的鯊魚在床鋪等傢具底下潛游,從光流底部打撈出不少幾年來迷失在黑暗裡的東西。
在年終頒獎大會上,兩兄弟被贊譽為全校典範,獲頒傑出獎狀。這次他們用不著開口,父母主動問他們要什麼。他們非常講理,只要求在家個開宴會招待同班同學。
他們的爸爸和妻子單獨在一起的時候,滿面春風。
「這證明他們成熟了,」他說。
下一個禮拜三,他們的父母正在觀賞《阿爾及爾戰役》時,卡斯特拉納街的行人都看見一道光瀑從一幢樹影掩映的老建築流洩下來:溢出陽台,一股一股沿著房屋正面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區,直亮到瓜達拉巴。
救火隊為應付這個緊急狀況,撞開五樓的門,發現公寓滿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發和安樂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鋼琴間高高低低漂浮著,鋼琴上的馬尼拉罩巾載浮載沉,像一條金黃色的軟骨魚不停地搧動。家用品詩意盎然,自己長了翅膀在廚房的天空飛翔。孩子們跳舞用的軍樂隊樂器,在母親水族箱里游出來的彩色魚兒間漂來漂去,那些魚是浩瀚的金光沼澤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樂樂的動物。每個人的牙刷、爸爸的保險套和媽媽的面霜及備用假牙狀都浮在浴室里;主卧室流出來的電視機則側浮著,畫面上還在播午夜電影的最後一段情節。
大廳那一頭,托托戴著潛水面具和僅夠抵達港口的氧氣,坐在船尾,隨浪潮擺動,手握緊雙槳,正在找燈塔;喬爾浮在船頭,還在用六分儀尋找北極星;滿屋子漂浮的是他們的三十七個同學,有的正在窺視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詞來嘲弄校長的校歌,有的正從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蘭地酒,就這樣化為永恆。他們同時扭開太多燈,公寓泛濫成災,醫院傳教士聖茱麗安紀念小學的整整兩個班學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四十七號五樓——在西班牙的馬德里,一個夏天像火燒、冬風冷如冰、沒有海洋也沒有河流、內陸根性的居民永遠學不會光海航行術的遙遠城市。

C. 馬爾克斯中短篇小說集

1.長篇小說
《百年孤獨》(1967)、
《家長的沒落》(1975)、
《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
2.中篇小說
《枯枝敗葉》(1955)、
《惡時辰》(1961)、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
《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
3.短篇小說集
《藍寶石般的眼睛》(1955)、
《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
4.電影文學劇本
《綁架》(1984),
5.文學談話錄
《番石榴飄香》(1932)
6.報告文學集
《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1970)、
《米格爾·利廷歷險記》(1986)等。

D. 馬爾克斯極具意蘊的名句

我們最常見的美德之一就是對自己的不幸逆來順受。 當一個女人決定和一個男人睡覺時,就沒有她躍不過去的圍牆,沒有她推不倒的堡壘,也沒有她拋不下的道德顧慮,事實上沒有能管得住她的上帝。謹慎做這樣的決定。 任何年齡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個年齡階段所呈現出來的無法復刻的美。 她因年齡而減損的,又因性格而彌補回來,更因勤勞贏得了更多。 人不是從娘胎里出來就一成不變的,相反,生活會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脫胎換骨。 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麼生下來就會,要麼永遠都不會」。 愛情的問題都是床上解決的。 (浮梁客:我見過的原文大致應該是這樣的:由愛情引發的狂熱只能在床上熄滅) 易得的幸福無法持久,這點體會更多地是源自教訓而非經驗。 "世上的人分兩種,會勾搭的和不會勾搭的。" 他不信任後面這種人:他們一旦越軌,便覺得這件事太不可思議,於是四處炫耀愛情,就好像那是他們剛剛發明出來的似的。而經常做這種事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活著就是為了這個。他們感覺良好,也守口如瓶,因為知道謹言慎行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他不承認自己和妻子的矛盾源於家中壓抑的氣氛,而是認為那源於婚姻本身的性質:一項荒謬的,只能靠上帝的無限仁慈才得以存在的發明。兩個幾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沒有任何血緣關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別不同,卻突然間不得不承諾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張床上,分享彼此也許註定有所分歧的命運,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違背科學的。「 真正的愛情需要什麼?需要兩個人在一起是輕鬆快樂的,沒有壓力。 「我去旅行,是因為我決定了要去,並不是因為對風景的興趣。」 誠實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按照自己身體的意願行事,餓的時候才吃飯,愛的時候不必撒謊,睡覺的時候也不用為了逃避可恥的愛情程式而裝睡,自己終於成了整張床的主人,它的全部都歸自己獨享。 世俗的好處: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東西一旦相加,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於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 用一塊沒有淚水的海綿將有關他的記憶徹底抹掉,讓他在她記憶中所佔據的那塊空間里長出一片罌粟花。 人們彼此消遣,為的是不致互相殺戮。在這個輕浮的世俗天堂,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她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為它下了定義:「社交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厭惡。」 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 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 「請用一枝玫瑰紀念我。」 ——《霍亂時期的愛情》 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死亡跟他沒有什麼關系,而生命對他才有意義。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每一個生命都有靈魂,只是怎樣喚醒他們。 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百年孤獨》 如果上帝賞我一段生命,我會簡單裝束,伏在陽光下,袒露的不僅是身體,還有我的魂靈。 ——《告別信》 「那這些天我們吃什麼?」她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領子,使勁搖晃著。 「你說,吃什麼?」 上校活了七十五歲——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積累起來的七十五歲——才到了這個關頭。他自覺心靈清透,坦坦盪盪,什麼事也難不住他。他說: 「吃屎。」 學會享受寂寞,那會讓你學會思考自我。 新鞋你要是不穿,永遠不會合腳 我不戴帽子,免得要在別人面前摘下來。 吃玫瑰花長大的豬,肉味一定香極了。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許多年裡,我們無法談論其他事情。受線性習慣支配的日常行為,如今卻突然圍繞著同一件令人憂心的事情運轉起來。拂曉前的雞鳴敦促我們去梳理構成這一荒誕事件的一連串巧合。誠然,我們這樣做並不是由於渴望解開迷團,而是因為如果不能確知命運指派給我們怎樣的角色和使命,我們就無法繼續活下去。 我記得自己當時想,這樣的悲痛只能是偽裝,為了掩飾更大的恥辱。 她教給我們的比我們應該懂得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是她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沒有什麼比一張空盪的床更讓人悲傷。 她變得頭腦清醒,自信篤定,不僅成了自己意志的主人,還重新變成只屬於他一個人的處女。除了自己,她不再承認任何權威,除了自己的痴念,她不再受任何他物驅遣。 一個以勤儉謙恭為美德的家庭,沒有權利輕視命運的饋贈。 ——《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當代一位偉大的小說家曾有過這樣的疑問:地球是否會成為其他星球的噩夢?也許,地球只是一座從造物主手中滑落、遺留在廣袤宇宙的遠郊、失去記憶的村落,它沒那麼偉大。 現實並非紙上之物,它就在我們身邊,每天左右無數生死,同時也滋養著永不枯竭、充滿了美好與不幸的創作源泉,我這個四處漂泊、思鄉心切的哥倫比亞人只是蒙幸運女神的眷顧。現實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們,無論詩人或乞丐,戰士或歹徒,都無需太多想像力,最大的挑戰是無法用常規之法使人相信我們真實的生活。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症結所在。 詩歌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可以烹煮食物,點燃愛火,任人幻想。 無論帝國主義如何貪得無厭,政府壓迫如何粗暴殘忍,心底夢想如何難以啟齒,我們都不會屈服。革命也是一種文化產物,是志向與創造力的宣洩,要求我們、同時也讓我們有理由去相信未來。

E. 馬爾克斯有哪些有趣的短篇小說

禮拜二午睡時刻


F. 馬爾克斯的流光似水表達的什麼

《流光似水》,一篇似乎是童話,又似乎是關乎家庭教育的文章。主人公托托和喬爾是兩個孩子,兩個喜歡大海的孩子,他們想要屬於自己的劃艇和全套的潛水裝備,但這願望需要通過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才能達成。用童話的手法,來表現對於生活的夢想和激情。

「光就像水,你一扭開龍頭,它就出來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不得不令人佩服。喬爾和托托經過了無數次的聯系,最終請來了他們的同學。他們把家裡所有的燈都打開了,光從窗口瀉了出去,溢出陽台,一路照亮了市區,直亮到瓜達拉巴。孩子們在光海中劃行著,快樂地歌唱、嬉戲。可是,他們就這樣化作了永恆。

故事的結尾是悲傷的,可依舊充滿了童話色彩。他們同時打開了太多的燈,公寓泛濫成災,孩子們都淹死在光海之中。

也許作者有些殘忍,扼殺了這群年幼的生命,剝奪了他們快樂的權利。但是退一步仔細想想,的確,托托、喬爾以及他們的同學並不屬於這個夏天如火燒、冬天冷如冰、沒有河流也沒有海洋的城市,他們或許屬於卡塔吉娜,屬於大海,只有那裡才有他們真正的無拘無束的時間和空間。

馬爾克斯並不殘忍,他讓這群原本屬於海洋的孩子,在金色的光海中,歡笑著回歸了故鄉。這將是一份只屬於他們的,永久的快樂。

(6)馬爾克斯短篇小說古風文案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馬爾克斯18歲考入國立波哥大大學法學系,可是作家對法律毫無興趣。後因時局動盪,馬爾克斯中途輟學,隨後進入《觀察家報》任記者,並逐漸走上文學創作道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馬爾克斯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說。

其中有《枯枝敗葉》(1955)、《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惡時辰》(1962)、《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1965年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小說出版後被譽為傑作,短時間內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並飲譽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壇上的地位。

隨後又創作了《家長的沒落》(1975)和《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等小說。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後,馬爾克斯潛心創作,不斷有新作推出,《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和《迷宮中的將軍》(1988)等都是影響比較大的作品。

看法一:

這是悲劇。

①小說以37個孩子(集體)意外溺亡在「光海」里為結局,凄慘悲愴。

②孩子們因追逐夢想(或「自由」,或「快樂」,或「詩意」)而不幸喪命,令人哀傷悲憫。

③沒有現實土壤的夢想是令人悲嘆的(或「人們生活在一個不會做夢的城市裡,這是社會的悲哀」)。④將人生有價值的(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警醒讀者思考人生,這是悲劇的本質特徵。

看法二:

這不是悲劇。

①結尾不是現實意義的死亡,而是一種心靈迷失。即習慣於舊體制的孩子們為美妙夢想所惑,迷失在天馬行空的夢里。

②孩子們在金色的光海中獲得了一份「永恆」的快樂(或「自由」,或「詩意」)。

③兄弟倆掌握了光海航行術,勇敢而執著追夢的孩子或許能成功找到燈塔與彼岸。

④孩子們探索了航行術,看到了海,比起永遠禁錮在大陸上的其他人,未嘗不是一種幸福的經歷。

G. 馬爾克斯短篇小說有哪些

《藍寶石般的眼睛》(1955)、
《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

H. 馬爾克斯的《巨翅老人》想表達什麼

以「孤獨」為主題,表現了拉美民族的歷史與現實,表達了對拉美人民歷史與現實的思考與批判以及對現實精神世界的關注。

「巨翅老人」這一意象的形象是充滿荒誕色彩的。老人「那對兀鷲一般巨大的翅膀臟兮兮的,毛也掉了不少,陷在爛泥中拔不出來」。

「他近看太像人類了:渾身散發著惡劣天氣帶來的臭味,翅膀背面沾著寄生的海藻,較大的羽毛被陸上的狂風吹折了不少,一副可憐相,看不出一絲一毫天使該有的不同凡響的庄嚴」,「他猛地被驚醒,用沒人能聽懂的語言咆哮著,兩眼含著淚花,他扇了兩下翅膀,雞糞和塵土開始旋轉,颳起一陣世上少見的可怕狂風」。

長著翅膀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在大雨後被狂風打落在陸地上更是一種荒誕的劇情,但荒誕還不僅表現在這里,還在巨翅老人墜入院子後,「一個人的眼睛瞎了,他沒能恢復視力,卻長出了三顆牙。

一個人癱瘓了,沒能站起來走路,買彩票卻差點兒贏了大獎;還有個麻風病患者的傷口居然長出了幾株向日葵」。巨翅老人到來後帶來的這些「奇跡」,都是不可思議的。

創作背景

《巨翅老人》創作於《百年孤獨》完成後的次年,1968年,被收錄在《純真的愛倫蒂拉和她殘忍的祖母——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的短篇小說集中。

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長著巨大翅膀的老人在一場大雨後墮入一戶小鎮人家的院子里,緊接著,小鎮上的人聞風而來。

巨翅老人被關在雞窩里受到人們的參觀戲弄,而後又遭到嫌棄與遺忘。巨翅老人忍著巨大的痛苦幾乎死在寒冷的冬天裡最後又奇跡般地在來年的春天展開巨大的翅膀飛向大海。

I. 馬爾克斯的著作,名言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還有短篇小說《第三次無可奈何》《格蘭德大媽的葬禮》等;中篇小說《伊莎白爾在馬貢多的觀雨獨白》《枯枝敗葉》《周末後的一天》《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等;長篇小說《惡時辰》《家長的沒落》(1976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當年世界十大優秀作品之一)《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

馬爾克斯在小說《百年孤獨》中有一句名言:愛情的問題都是床上解決的。
長篇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書中的名言是:「對於死亡,我感到的惟一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

補充一個題外話:就是百年孤獨中那個被用濫了的開頭形式
許多年後,奧雷連偌上校站在行刑隊前,還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熱點內容
婚途陌路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1 00:48:30 瀏覽:996
沈在盛文言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1 00:35:24 瀏覽:824
網游腹黑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1 00:09:23 瀏覽:126
性官總裁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1 00:02:10 瀏覽:710
惡魔高校小說結局是什麼 發布:2025-07-11 00:02:05 瀏覽:979
經典古裝軍事小說 發布:2025-07-10 23:59:06 瀏覽:908
主角靠游戲技能的小說 發布:2025-07-10 23:59:05 瀏覽:305
Yy小說吧都市 發布:2025-07-10 23:58:11 瀏覽:696
女人三十無求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10 23:49:26 瀏覽:27
般般入畫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0 23:44:33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