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利策文學獎短篇小說
Ⅰ 《憤怒的葡萄》這本書為什麼叫憤怒的葡萄
應該說也叫「憤怒的葡萄園」。
是指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恐慌期間,大批農民破產逃荒,當時作家曾跟隨俄克拉何馬州的農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亞,沿途所見,令他非常震驚,「有五千戶人家即將餓死,問題十分尖銳……」。
他以深刻寫實的筆觸,在書中展現了當時美國農民在生死線上掙扎、反抗的情景。以葡萄園代替自己內心的憤怒與不滿。
Ⅱ 跪求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亂世佳人)下載地址!!
《飄》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MgviljLh5DC47Me1LoAOWg
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嘉麗·奧哈拉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時期的南北戰爭以及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Ⅲ 亂世佳人英文簡介
寫作思路:首先介紹一下該書的作者,然後詳細地介紹一下主要內容,再闡述一下創作背景等等。
正文:
Gone with the wind is a novel written by American writer Margaret Mitchell, who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37. Taking Atlanta and a nearby plantation as the story scene, the novel depicts the life of American southern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civil war.
《亂世佳人》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1937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小說以亞特蘭大以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為故事場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
The works depict the images of many southerners at that time, among which Scarlett, Rhett, Ashley and Melanie are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Their customs, manners, spiritual concepts, political attitudes, through the love entanglement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Rhett as the main line, successfully reproced the civil war in Lincoln period and the social lif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品刻畫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南方人的形象,佔中心位置的斯嘉麗、瑞德、艾希禮、梅蘭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通過對斯嘉麗·奧哈拉與白瑞德的愛情糾纏為主線,成功地再現了林肯時期的南北戰爭以及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
Feminist literature began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flourished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女性主義文學是開始於19世紀,到了20世紀開始蓬勃發展。女性主義的飛速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With the ideas of freedom, equality, fraternity and natural human rights advocat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rapid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the 1930s, a feminist movement began to fight for women's equality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ecation. In 1936,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came ou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隨著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等思想在整個世界范圍內迅速深入人心,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一場為了爭取女性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平等的女權運動開始了。1936年出版的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亂世佳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問世的。
Ⅳ 《奇山飄香》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奇山飄香》([美]羅伯特·奧倫·巴特勒)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WdYdGegWqQv3HTpWz7GlVA
書名:奇山飄香
作者:[美]羅伯特·奧倫·巴特勒
譯者:胡向華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8
頁數:282
內容簡介:
《奇山飄香》是作者於1993年出版的短篇小說,獲得當年的美國普利策文學獎。故事以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越南移民自己的聲音來敘說他們在美國的生活,以及戰爭帶給他們的傷痛。通過個體在兩種文化沖突對抗中的掙扎來體現越南和美國的文化差異。和其他以越戰為背景的小說不同,他講述的是對越戰的反思和人間的離散傷情。
作者簡介:
羅伯特•奧倫•巴特勒(1945— ),美國著名小說家。他的父親是演員和戲劇教授,曾任聖路易斯大學戲劇系主任。在父親的影響下,羅伯特•奧倫•巴特勒畢業於西北大學戲劇專業,後到愛荷華大學學習編劇,獲碩士學位。1969年,他應征入伍參加越南戰爭,赴越前接受了一年的越南語培訓,在駐越美軍先後從事情報和翻譯工作。這段經歷成為他後來文學創作的靈感和來源。1987年,美國越戰退伍軍人協會特許頒給他「言論自由獎」,以表彰「一名越戰退伍軍人對文化的傑出貢獻」。
巴特勒是美國當代極具創新意識的作家,自1981年以來,共發表十二部長篇小說、六部短篇小說集,除1993年短篇小說集《奇山飄香》榮獲得普利策小說獎,他的短篇小說曾四次入選年度《美國最佳短篇小說選》,七次入選《南方新作》年刊,兩次獲全國雜志小說獎,兩次獲小推車文學獎,同時還獲得美國古根罕小說創作基金、國家藝術家基金。
巴特勒目前為佛羅里達大學教授。
《奇山飄香》是美國著名小說家羅伯特•奧倫•巴特勒最著名的作品,出版於1992年,翌年榮獲普利策小說獎。評委會稱贊他用全新的視角,通過個體在兩種文化沖突對抗中的掙扎來體現越南和美國的文化差異,將越戰文學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在收入書中的十七個故事中,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融合越南民間傳說、可怕難忘的戰爭記憶、美國流行文化和家庭沖突,講述了越戰之後移居美國南方的越南僑民這一獨特人群的生活種種。
Ⅳ 誰來介紹一下美國普利策文學獎
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 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唯一獲得這個獎項的美國總統。
創始人及起源
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生於匈牙利一個猶太人家庭。17歲時從家中出走,本想從軍,但因視力差、身體弱而被拒絕。後被美國軍隊招募,成為一名騎兵,1867年加入美國籍。1868年當了德文《西部郵報》記者。他憑借強烈的求知慾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種新聞,後成為該報的全資經營者。
約瑟夫·普利策到1878年,普利策熟練地掌握了英語,於當年12月9日出價2500美元買下了聖路易斯的《電訊報》,後與當地《郵報》合並為《聖路易斯郵訊報》。1883年,他以34. 6萬美元買下《紐約世界報》。他創造了編輯寫作制——即記者采寫的材料由編輯潤色、整理、綜合成稿件見報。這種寫作規則,至今仍是整個新聞界的普遍原則。
普利策對報紙的經營與編輯獨樹一幟。他強調報紙發表新聞要真實和准確,文字要簡潔和通俗,要花力氣寫好社論。
普利策於1911年去世。他生前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該獎後成為美國新聞最高獎。
普利策1868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他的一生對美國報紙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被人們譽為創辦現代美國報紙的先驅者和示範者。1903年,普利策寫下遺囑,決定出資興辦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建立普利策獎金,由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據他的遺囑,1912年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
相關歷史
普利策逝後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85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斗的目標。
普利策獎的評委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 普利策當年的優勝者由評委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
普利策攝影獎獲獎作品具有重要意義。不少美國人對於許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當年普利策獎獲獎照片形成的。事實上,許多美國人是通過回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些影像時正在做什麼來記錄自己的一生的。
普利策文學獎歷來被美國作家視為一種榮譽,但也有例外,辛克萊·劉易士在1926年,威廉·薩洛揚在1940年都曾拒絕領獎,以示藐視。
Ⅵ 世界上比較著名的文學獎項有哪些
1.諾貝爾文學獎。
該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頒給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比較著名的有獲獎者有馬爾克斯,泰戈爾,羅曼·羅蘭,赫爾曼·黑塞,福克納,海明威,加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奈保爾等。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鋼琴教師》《蠅王》《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雪國·千隻鶴·古都》《局外人》《鼠疫》《老人與海》《荒原狼》《我的名字叫紅》《逃離》《所羅門之歌》等。
2.卡夫卡獎
顧名思義,這是為了紀念卡夫卡頒布的文學獎,由捷克布拉格政府與布拉格卡夫卡協會共同主辦,雖然此項文學獎沒有國籍限制,但必須要有一部作品被翻譯成捷克語才能參選。村上春樹曾在2006年獲得過此獎,閻連科是目前唯一獲此獎的中國籍作家。
3.布克獎
英國的布克獎現在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壇大獎,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中國讀者熟悉的奈保爾,伊恩·麥克尤恩都曾獲得過此獎,《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病人》,《少年pi的奇幻漂流》都曾榜上有名。
中國作家王安憶和蘇童2011年成為首次獲布克國際獎提名的中國作家,2013年閻連科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但是迄今為止,尚無中國作家獲此獎。
4.普利策小說獎。
普利策小說獎是美國最悠久和最著名的文學獎項之一,曾有很多著名作家獲得過該獎項,包括辛克萊·劉易斯、賽珍珠、海明威、福克納、約翰·史坦貝克、索爾·貝婁、托妮·莫里森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作品包括《純真年代》《飄》《老人與海》《憤怒的葡萄》《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經典名著。
5.直木獎。
日本文學界最高榮譽,每年頒發兩次,得獎對象以大眾作品的中堅作家為主。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宮部美幸、京極夏彥、東野圭吾皆是此獎得主。著名作品有: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野坂昭如的《螢火蟲之墓》、宮部美雪的《理由》、櫻庭一樹的《我的男人》、井上荒野的《切羽》、連城三紀彥的《戀文》、道尾秀介的《月與蟹》等。它的獎金大約是兩萬元人民幣,並不算很高,但作家一旦獲獎,就如黃袍加身,可以依靠這個頭銜輕松換來約稿和極高的報酬,因此也被視為文學青年的進身之階。
6.芥川龍之介獎
俗稱:「芥川獎」。日本文學振興會主辦,以鼓勵新人作家為宗旨。知名作品有:青山七惠《一個人的好天氣》、小川洋子《妊娠月歷》、大江健三郎《飼養》、村上龍《接近無限透明的藍》、吉田修一《公園生活》等。
7.龔古爾文學獎。
法國最重要的文學獎,每年11月頒獎,首次頒獎時間為1903年,獎金為5000法郎。該獎項由19世紀法國作家愛德蒙·德·龔古爾為他早逝的弟弟儒勒·德·龔古爾設立。兩位都是法國自然主義小說方面的代表。除了龔古爾獎以外,龔古爾學院每年還會評選出其它獎項,包含龔古爾詩歌獎、龔古爾首部小說獎。獲獎者代表: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1919年);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1984年);莫迪亞諾《暗鋪街》;米歇爾·圖尼埃 《榿木王》等。
8.都柏林文學獎
成立於1996年,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單一文學獎(得獎者可獲10萬歐元,約14萬美元),只要是英語小說或任何語言有英譯本的小說皆可角逐這個獎項。獲獎者代表:奧爾罕·帕穆克《我的名字叫紅》、赫布蘭德·巴克《上面很安靜》、 阿利斯泰爾·麥克洛德《OPEN經典:沒什麼大不了》。
9.愛倫·坡獎
全世界優秀偵探小說家創設了最具權威的獎項――埃德加·愛倫·坡獎。名字來源於美國著名推理小說作家愛倫·坡,獲獎作品由美國偵探作家協會指定成員組成的委員會裁定。獲獎者代表:肯·福萊特《銀行家的情人》、 肯·福萊特《寒鴉行動》、 弗·福賽斯《豺狼的日子》、愛德華·霍克 《不可能犯罪診斷書》。
10.雨果獎。
此雨果非我們熟悉的那位大文豪,而是一位盧森堡裔美國發明家、作家、雜志出版商,他曾出版第一本科幻小說雜志,他在一些描述中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起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所以這項獎是頒發給科幻或奇幻小說的文學獎,《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曾在2001年奪得最佳長篇小說獎。
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2016年8月21日,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摘得中短篇小說獎。
11.茅盾文學獎。
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盡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獲獎者代表:古華《芙蓉鎮》、路遙《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阿來《塵埃落定》、王安憶《長恨歌》、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麥家《暗算》、畢飛宇《推拿》、莫言《蛙》、金宇澄《繁花》、賈平凹《秦腔》、蘇童《黃雀記》等。
Ⅶ 求:普利策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歷屆獲獎作品
①小說類 Fiction
2003 Middlesex(中性) by Jeffrey Eugenides
2002 Empire Falls(帝國的崩塌) by Richard Russo
2001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克萊奇遇記) & Clay by Michael Chabon
2000 Interpreter of Maladies(醫生的翻譯員) by Jhumpa Lahiri
1999 The Hours(小時) by Michael Cunningham
1998 American Pastoral(美國田園)by Philip Roth
1997 Martin Dressler: The Tale of an American Dreamer(馬丁·迪熱思爾:一個美國夢的故事) by Steven Millhauser
1996 Independence Day(獨立日) by Richard Ford
1995 The Stone Diaries(石頭日記) by Carol Shields
1994 The Shipping News(航運新聞) by E. Annie Proulx
1993 A Good Scent from a Strange Mountain(一個好的氣味從一個奇怪的山) by Robert Olen Butler
1992 A Thousand Acres(一千英畝) by Jane Smiley
1991 Rabbit at Rest(兔子安眠) by John Updike
1990 The Mambo Kings Play Songs of Love(馬博王愛的歌曲) by Oscar Hijuelos
1989 Breathing Lessons(呼吸課程) by Anne Tyler
1988 Beloved(心愛) by Toni Morrison
1987 A Summons to Memphis(傳票孟菲斯) by Peter Taylor
1986 Lonesome Dove(寂寞之鴿) by Larry McMurtry
1985 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 by Alison Lurie
1984 Ironweed(紫苑草) by William Kennedy
1983 The Color Purple(紫色姊妹花) by Alice Walker
1982 Rabbit Is Rich(兔子很有錢) by John Updike
1981 A Confederacy of Dunces(偉人有缺點是愚人的同謀) by John Kennedy Toole
1980 The Executioner』s Song(劊子手之歌) by Norman Mailer
1979 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約翰·奇弗的故事)by John Cheever
1978 Elbow Room(擁擠的世界) by James Alan McPherson
1977 No Award (沒有頒獎,無獲獎作品)
1976 Humboldt』s Gifths(洪堡的禮物) by Saul Bellow
1975 The Killer Angels(殺手天使) by Michael Shaara
1974 No Award (沒有頒獎,無獲獎作品)
1973 The Optimist』s Daughter(樂觀主義者的女兒) by Eudora Welty
1972 Angle of Repose(靜止的角度) by Wallace Stegner
1971 No Award (沒有頒獎,無獲獎作品)
1970 Collected Stories(故事集) by Jean Stafford
1969 House Made of Dawn(黎明之屋) by N. Scott Momaday
1968 The Confessions of Nat Turner by William Styron
1967 The Fixer(牢固) by Bernard Malamud
1966 Collected Stories(故事集) by Katherine Anne Porter
1965 The Keepers of the House(房子的守護者) by Shirley Ann Grau
②非小說類 Nonfiction
2003 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 從地獄的一個問題:美國和年齡的種族屠殺
)by Samantha Power
2002 Carry Me Home: Birmingham, Alabama: The Climactic Battle of the Civil Rights Revolution(帶我回家:伯明翰阿拉巴馬州:戰斗的高潮民權革命) by Diane McWhorter
2001 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昭和天皇,而且也塑造了人的現代日本)by Herbert P. Bix
2000 Embracing Defeat(擁抱失敗) by John W. Dower
1999 Annals of the Former World(這個前世界紀錄) by John McPhee
1998 Guns, Germs, and Steel( 槍炮、病菌與鋼鐵)by Jared Diamond
1997 Ashes to Ashes(灰飛煙滅) by Richard Kluger
1996 The Haunted Land(鬧鬼的土地) by Tina Rosenberg
1995 The Beak of the Finch(芬奇的嘴部) by Jonathan Weiner
1994 Lenin』s Tomb(列寧之墓) by David Remnick
1993 Lincoln at Gettysburg(林肯葛底斯堡) by Garry Wills
1992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這個獎:傳奇尋求石油、金錢和權力
) by Daniel Yergin
1991 The Ants(螞蟻) by Bert Hölldobler and Edward O. Wilson
1990 And Their Children After Them(和他們的孩子在後頭) by Dale Maharidge and Michael Williamson
1989 A Bright Shining Lie: John Paul Vann and America in Vietnam( 一個明亮的撒謊:約翰·保羅和美國在越南)by Neil Sheehan
1988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製作原子彈) by Richard Rhodes
1987 Arab and Jew: Wounded Spirits in a Promised Land(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受傷的精神在應許之地) by David K. Shipler
1986 Common Ground(共同點) by J. Anthony Lukas
③傳記類 Biography
2003 Master of the Senate: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主人的參議院:多年的約翰遜) by Robert A. Caro
2002 John Adams(約翰·亞當斯) by David McCullough
2001 W.E.B. Du Bois: The Fight for Equality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 1919-1963(W.E.B.機械化和女性:爭取平等和美國的世紀,1919 - 1963) by David Levering Lewis
2000 Véra by Stacy Schiff
1999 Lindbergh(林德伯格) by A. Scott Berg
1998 Personal History(個人歷史) by Katharine Graham
1997 Angela』s Ashes(安琪拉的骨灰) by Frank McCourt
1996 God: A Biography(上帝:傳記) by Jack Miles
1995 Harriet Beecher Stowe: A Life(哈麗特·比徹·斯托:一種生命) by Joan D. Hedrick
1994 W.E.B. Du Bois: Biography of a Race, 1868-1919( W.E.B.機械化和女性:傳記的一場比賽,1868 - 1919)by David Levering Lewis
1993 Truman(杜魯門) by David McCullough
1992 Fortunate Son(幸運的兒子) by Lewis B. Puller Jr.
1991 Jackson Pollock(傑克遜·波洛克) by Steven Naifeh and Gregory White Smith
1990 Machiavelli in Hell(馬基雅維里在地獄) by Sebastian de Grazia
1989 Oscar Wilde(奧斯卡·王爾德) by Richard Ellmann
1988 Look Homeward: A Life of Thomas Wolfe(看起來歸途上:托馬斯·沃爾夫的生活) by David Herbert Donald
1987 Bearing the Cross by David J. Garrow
1986 Louise Bogan: A Portrait(路易斯·博甘:一幅肖像) by Elizabeth Frank
④歷史類 History
2003 An Army at Dawn: The War in Africa, 1942-1943(軍隊在黎明的戰爭,在非洲,1942 - 1943) by Rick Atkinson
2002 The Metaphysical Club: A Story of Ideas in America(形而上學的俱樂部,一個故事的想法在美國) by Louis Menand
2001 Founding Brothers: The Revolutionary Generation(成立兄弟:革命的一代) by Joseph J. Ellis
2000 Freedom from Fear(免除恐懼的自由) by David M. Kennedy
1999 Gotham: A History of New York City to 1898(高譚市:一個歷史的紐約1898) by Edwin G. Burrows and Mike Wallace
1998 Summer for the Gods(眾神之夏) by Edward J. Larson
1997 Original Meanings: Politics and Ideas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stitution(原始含義:政治和思想使憲法的規定) by Jack N. Rakove
1996 William Cooper』s Town( 威廉·庫珀的城鎮)by Alan Taylor
1995 No Ordinary Time(一個不平凡的時間) by Doris Kearns Goodwin
1994 No Award (沒有獲獎作品)
1993 The Radicalism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美國革命的激進) by Gordon S. Wood
1992 The Fate of Liberty: Abraham Lincoln and Civil Liberties( 自由的命運:亞伯拉罕·林肯和民權)by Mark E. Neely Jr.
1991 A Midwife』s TaleI(一個助產士的故事) by Laurel Thatcher Ulrich
1990 In Our Image: America』s Empire in the Philippines by Stanley Karnow
1989 Battle Cry of Freedom(吶喊的自由) by James M. McPherson
And Parting the Waters: America in the King Years, 1954-63(穿過水:美國在王年,1954 - 63)
by Taylor Branch
1988 The Launching of Modern American Science, 1846-1976(開展現代美國科學,1846 - 1976)by Robert V. Bruce
1987 Voyagers to the West(西部的星際旅客說有著特殊) by Bernard Bailyn
1986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諸天與地) by Walter A. McDougall
⑤戲劇類 Drama
2003 Anna in the Tropics(安娜在熱帶) by Nilo Cruz
2002 Topdog/Underdog by Suzan-Lori Parks
2001 Proof(證明) by David Auburn
2000 Dinner with Friends(友情晚餐) by Donald Margulies
1999 Wit(機智) by Margaret Edson
1998 How I Learned to Drive(我學會了開車嗎) by Paula Vogel
1997 No Award (沒有獲獎作品)
1996 Rent(租) by Jonathan Larson
1995 The Young Man from Atlanta by Horton Foote
1994 Three Tall Women(三個高個子女性) by Edward Albee
1993 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國) by Tony Kushner
1992 The Kentucky Cycle(在肯塔基州的周期)by Robert Schenkkan
1991 Lost in Yonkers(迷失在揚克斯) by Neil Simon
1990 The Piano Lesson(鋼琴課) by August Wilson
1989 The Heidi Chronicles(海蒂的記載)by Wendy Wasserstein
1988 Driving Miss Daisy(為戴茜小姐開車)by Alfred Uhry
1987 Fences(柵欄) by August Wilson
1986 No Award(沒有獲獎作品)
⑥詩歌類 Poetry
2003 Moy Sand and Gravel(莫伊沙礫) by Paul Muldoon
2002 Practical Gods(實踐神) by Carl Dennis
2001 Different Hours(不同小時) by Stephen Dunn
2000 Repair(修復) by C.K. Williams
1999 Blizzard of One(暴雪) by Mark Strand
1998 Black Zodiac(黑色黃道帶) by Charles Wright
1997 Alive Together(一起活著) by Lisel Mueller
1996 The Dream of the Unified Front(夢想的統一戰線) by Jorie Graham
1995 The Simple Truth(簡單的事實) by Philip Levine
1994 Neon Vernacular(彩虹方言) by Yusef Komunyakaa
1993 The Wild Iris(野鳶尾) by Louise Gluck
1992 Selected Poems(詩選) by James Tate
1991 Near Changes(變化附近) by Mona Van Duyn
1990 The World Doesn』t End(世界上還沒有結束) by Charles Simic
1989 New and Collected Poems(新作與詩集) by Richard Wilbur
1988 Partial Accounts(部分賬戶) by William Meredith
1987 Thomas and Beulah by Rita Dove
1986 The Flying Changez(飛行改變) by Henry Tay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