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索夫中短篇小說選pdf
⑴ 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小說還有嗎
《快樂的小家庭》、《以及短篇小說集《黃瓜》、《鯽魚》、《幻想家》維嘉·馬列耶夫在學校和家裡》、《科良 的日記》白公鵝, 《全不知三部曲》
⑵ 結合一部作品闡述啟蒙文學的特點
啟蒙文學是指盛行於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啟蒙文學」並不是如浪漫主義文學或自然主義文學一樣的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而是席捲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文學上的延伸和體現。啟蒙文學並沒有獨立的綱領,在文學史上對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爭議,但通常認為奧古斯都時期的英國文學、大革命之前的法國文學以及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都可以算作啟蒙文學范疇。
從縱向上看,啟蒙文學選擇性繼承了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某些特性,但是卻已經具備了近代文學的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盡管沒有形成統一的綱領,各國發展的狀況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歐洲諸國中以法國成就最高,英國和德國次之,在俄國和義大利等國也有相應的發展。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是保守的封建勢力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價值觀之間的一次巨大的沖撞。英國經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並於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殘存的封建勢力和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之間矛盾沖突不斷,經驗主義哲學盛行。路易十四死後,一度是歐洲最強大國家的法國開始陷入無休止的社會矛盾之中;稍晚於英國到來的工業革命極大的激化了資產階級反對君主專制的決心,啟蒙思想較英國更為激進,並最終催生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德國在17世紀「三十年戰爭」的影響下,仍分裂為數以百計的小邦國,經濟遠遠落後於英法,德國的知識分子則深受法國、英國知識界影響,致力於傳播啟蒙思想,吁請國家統一與民族自強。在這樣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下,啟蒙運動催生並得以迅速擴散,在整個歐洲形成一股強大的洪流。
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經驗主義哲學和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唯理主義哲學是啟蒙運動的兩大理論來源。
作為啟蒙運動一部分的啟蒙文學,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為核心,主張崇拜「自然理性」,反對君主王權。體現在文學上,基本都表現出崇尚個人自由、崇尚回歸自然、宣傳開明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主張發展工商業、自由的經濟競爭等等。17世紀的法國式古典主義文學在啟蒙運動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但並未產生偉大的作品。盡管許多文學家仍借用古典主義的形式進行創作,但在思想內涵上卻遠遠超越了古典主義的范疇
整體上看,啟蒙文學中的反王權、反教會思想和文藝復興文學有些相似,但更加激進。由於根植於啟蒙運動的土壤之中,啟蒙文學具有更加強烈的哲學思辨特徵和政治經濟學底蘊。啟蒙文學不追求崇高的風格,多半以來自市民階層的平民為主要人物,在體裁上也不僅僅局限於詩歌和戲劇,而是廣泛採用各種體裁,其中尤以小說最為發達,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繁榮奠定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歐洲文學的「詩體時代」向「散文體時代」的過渡就是在啟蒙文學階段完成的。
一、英國
18世紀英國文學非常繁榮。古典主義文學在世紀初期勢力強大,代表人物如亞歷山大•蒲柏(1688年-1744年)在文壇上一直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直到20世紀,具有啟蒙色彩的作家才正式登上文壇。由於英國較早確立了開明的君主立憲政體,因此英國的啟蒙文學並不具有強烈的政治或批判色彩,而是以溫和的宣揚資產階級價值觀、宣揚海外殖民、清教徒精神為主。18世紀的英國文學通常被稱作「奧古斯都文學」,在形式上通常比較正統,內容也比法國、德國文學輕松詼諧。
丹尼爾•笛福(1661年-1731年)是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他的啟蒙思想比較溫和,但仍是對古典主義文學的重大反撥。他的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和《辛格頓船長》膾炙人口,通過描寫社會中下層出身的青年航海冒險的故事,宣揚海外殖民思想。愛爾蘭人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則比笛福激進得多,他的《格列佛游記》享譽世界。小說極盡諷刺之能,借主人公游歷過程中的遭遇和見聞全面揶揄英國社會。斯威夫特通常把諷刺的對象誇張至殘酷甚至荒誕的地步。誕生於20世紀美國的黑色幽默文學就將斯威夫特「追認」為自己的始祖。
18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是英國小說的鼎盛時期。薩繆爾•理查生是英國家庭小說的開創者,其著名作品《克拉麗莎》以中產階級女子以及女僕為主人公,關注婚姻、家庭和道德問題,非常善於刻畫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細膩變化,是英國傷感文學的先驅。亨利•菲爾丁(1707年-1754年)是18世紀英國小說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代表作《湯姆•瓊斯》規模宏大,共18部,是18世紀英國文學中最具啟蒙特徵的小說。《湯姆•瓊斯》的道德寓意核心是「德性高貴」原則,批判貴族社會的偽善文明,主張建立新的「自然道德」。這部小說對英國文學的影響非常之大,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流派的作家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其結構的精巧和周密達到了讓人震驚的程度。此外,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家還包括托比利亞•斯摩萊特(1721年-1771年),其流浪漢小說廣受社會底層民眾歡迎。
至18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發端,農村自耕農日益破產,城市貧富分化加劇,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傷感文學」產生。通常,「傷感文學」被認為是啟蒙文學的一個支流,也是啟蒙思想和英國軟弱的城鄉中小資產者情緒的反映。在創作上,突出強調感覺和感情,著力渲染人物內心的痛苦和不幸。
傷感文學的代表人物包括勞倫斯•斯泰因(1713年-1768年),他的小說《傷感的旅行》是傷感文學的濫觴。來自愛爾蘭的奧列佛•歌德史密斯(1728年-1774年)的長篇小說《威克菲爾德的牧師》和長詩《荒村》是傷感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在詩歌領域,出現了「墓園詩派」,代表人物格雷(1716年-1771年)的《墓園輓歌》是英詩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由於英國議會於1737年通過《戲劇檢查法》,對戲劇和劇院嚴格監督,因此戲劇發展受限。菲爾丁起初就是以政治諷刺劇成名,後來被迫轉為小說創作。戲劇中成就較高的作品包括歌德史密斯的《屈身求愛》和理查德•謝里丹(1751年-1876年)的《造謠學校》等,至今仍在英國上演不衰。
二、法國
法國是啟蒙思想的發源地和啟蒙運動的主要陣地,許多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本身就是作家,因此法國的啟蒙文學比英國激進得多,富有強烈的哲理根基和深厚的政治經濟底蘊。名噪一時的「網路全書派」的編纂者每個都是博學之士,在哲學、文學、史學上均有很深的造詣。這些學者型作家的作品無論是批判性還是哲理性都強於其他國家的啟蒙文學。
18世紀早期法國盛行流浪漢小說。這種最早發端於西班牙的文學樣式在社會底層廣泛流傳,揭開啟蒙文學的序幕。阿蘭•勒內•勒薩日(1668年-1747年)是成就最高的流浪漢小說家,他的代表作包括《瘸腿魔鬼》和《吉爾•布拉斯》等。
孟德斯鳩和伏爾泰是法國18世紀上半期啟蒙文學的代表作家。孟德斯鳩是法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作家。他的理論著作《論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國家政治生活的首位,並詳細論證三權分立學說,成為關於國家學說的世界名著。他的書信體小說《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啟蒙哲理小說。伏爾泰(1694年-1778年)是法國啟蒙運動中最具領袖威望的作家,他倡導文藝為社會改良和宣傳啟蒙思想服務,但有強調應該遵守古典主義規則。他最具價值的文學作品是中短篇哲理小說26篇,著名的包括《如此世界》、《查第格》和《天真漢》、《老實人》等。伏爾泰精於諷刺,拜倫曾稱贊他「簡直像一陣風,隨心所欲的飄刮,撥起一切事物的根,有時教愚蠢出醜,有時把皇座也震動。」
18世紀中期,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人仍然持續活動,新一輩作家狄德羅、盧梭等人以更為激進的姿態登上文壇,把法國啟蒙文學推向頂峰。
德尼•狄德羅(1713年-1784年)是法國啟蒙文學的中堅,也是「網路全書派」的領袖人物。他十分博學,在哲學、文學、文藝理論等領域均有重大建樹。在戲劇創作上,他第一次提出「正劇」的概念,並親自創作名劇《私生子》、《一家之長》以及至今仍常演不衰的《當好人還是壞人》。此外,狄德羅還發揚了對話體小說體裁,創作了《拉摩的侄兒》和《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格調清新的傑作,宣揚啟蒙思想。讓-雅各•盧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思想體現了啟蒙運動激進民主派的傾向,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早年盧梭與狄德羅交好,為《網路全書》撰稿,其文學創作主要集中於後期。盧梭十分高產,以戲劇和小說為主,最優秀的作品包括《新愛洛伊絲》、《愛彌兒》、《懺悔錄》等。這些作品站在「自然崇拜」哲學的角度,批判舊世界,主張用啟蒙思想塑造新人。盧梭的作品在整個歐洲范圍內產生了地震般的影響,以至於1762《愛彌兒》出版後,整個歐洲的封建勢力聯合掀起反盧梭浪潮。盧梭作品開辟的新傾向發展成為19世紀洶涌澎湃的浪漫主義文學。
比埃爾•德•博馬舍(1732年-1799年)是法國成就最高的啟蒙劇作家。他宣揚和發揮狄德羅的戲劇主張,創作了法國戲劇史上最傑出的市民劇《塞維勒的理發師》和《費加羅的婚禮》,在法國引發巨大的反響。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甚至下令禁演此劇,認為它會「毀掉巴士底獄」。
三、德國
18世紀的德國仍然處於分裂狀態,分裂為數以百計的小邦國和帝國城市,每個小邦國都是一個小封建國家。國家分裂,邦國之間戰亂頻繁,工農業比英國、法國遠遠落後。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依附於本土的小朝廷,不具備任何革命力量。盡管如此,德國的知識界卻在英法啟蒙運動的影響下率先覺醒,在文學、音樂、哲學等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不同於擁有深厚的文學歷史底蘊的英國和法國,德國啟蒙文學的首要目的是改變德國文學孱弱的歷史現狀,創立具有近代意義的民族文學,這也促使德國的文藝理論界呈現出繁榮景象。
德國啟蒙文學起始於20年代,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萊比錫大學教授高特舍德,他模仿法國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詩藝》寫成《為德國人寫的批判詩學試論》,並積極翻譯法國古典主義劇作,以改變德國文學普遍粗俗、低劣的特點。至世紀中期,德國啟蒙文學開始繁榮。高特何德•萊辛(1729年-1781年)是德國啟蒙文學前期最偉大的人物,也是德國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美學名著《拉奧孔》以及戲劇評論集《漢堡劇評》確立了德國近代文學發展的基本格調。除理論上的貢獻,萊辛本人也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他的市民劇《薩拉•薩姆遜小姐》是德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劇。《艾米莉亞•迦洛蒂》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劇。萊辛擅長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汲取養料,應用於對德國文學的改造中。
德國啟蒙文學的高潮是出現於70-80年代的狂飆突進運動。參與這場全德范圍的文學運動的作家大多是出身於市民階層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堅力量。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年-1832年)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西方文學歷史上位居前列的文學大師。在狂飆突進運動中,他創作了大量劇作和詩歌,表達反抗暴虐專制統治和渴望思想自由的精神。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狂飆突進運動中最具價值的作品,對後世的德國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弗里德里希•席勒(1959年-1805年)是狂飆突進運動的另一重要人物,他的大量市民悲劇是狂飆突進運動精神的最好體現。誕生於這一時期的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唐•卡洛斯》等在整個歐洲引發了廣泛的反響。
90年代,狂飆突進運動逐漸結束,德國進入所謂的「古典文學時代」(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古典文學」)。這時期的德國文學同德國古典哲學、古典音樂一起形成了德國古典文化的一個燦爛時期,躍居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這一時期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包括歌德與席勒的合作以及歌德晚年的創作。法國大革命之後,歌德與席勒逐漸脫離了年輕時激進、浪漫的特徵,開始創作風格崇高、內容理性的文學作品。歌德與1794年與席勒相交,此後席勒進入第二個旺盛的創作期,發表了《華倫斯坦》、《威廉•退爾》等大量優秀劇本,而歌德最主要的成就則是完成了西方文學史上最偉大作品之一的詩體小說《浮士德》。
總體上看,90年代之後的德國文學已經脫離了「啟蒙」的范疇。這一時期德國文學的特點是肅穆恬靜、優雅莊重,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高度完善統一,這意味著德國終於如英法一樣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德國近代文學」。
四、其他國家
18世紀歐洲的其他國家,由於歷史原因,其啟蒙文學沒有上述三國繁榮。在義大利產生了傑出的喜劇作家卡爾洛•哥爾多尼(1707年-1793年)改變了文藝復興以來義大利文學沉寂的局面,他開創了義大利「風俗喜劇」的傳統,反抗「三一律」,不模仿古人,根植於通俗文化的土壤。代表作《女店主》貶斥貴族,嘲弄貪婪的資產階級,歌頌市民階層的智慧和勇氣。哥爾多尼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行將到來的義大利民族復興。
18世紀的俄國由於彼得大帝的改革,形成了統一的農奴制和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努力向西方學習,具有近代意義的文學開始出現。當時,俄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一般是開明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羅蒙諾索夫(1711年-1765年)是俄國啟蒙文學和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卡拉姆津(1766年-1826年)是傷感文學的代表。傑爾查文(1743年-1816年)的詩歌和馮維辛(1744年-1792年)的戲劇都努力沖破古典主義成規而向現實主義過渡。拉季舍夫(1749年-1802年)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貴族革命家,他曾被沙皇流放西伯利亞,寫成名作《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體現了俄國啟蒙文學的最高成就。
五、影響
啟蒙文學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正是由於啟蒙文學和作為哲學、思想、政治潮流的啟蒙運動結合緊密,因此啟蒙文學無論在思想的深度還是體裁的廣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取向在啟蒙文學時代同時出現,均獲得充分發展,為19世紀歐洲文學的空前繁榮打下良好基礎。在英國,啟蒙文學時期出現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小說;在法國,激進的題材取徑直接啟迪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即使是在政治混亂、國家分裂的德國,也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建立了體系完善的近代文學。
在縱向上,啟蒙文學一方面破除了古典主義的諸多清規戒律,一方面開啟了新文學風氣,是19世紀西方文學空前繁榮的前奏曲。
⑶ 葉 諾索夫的資料
米·華·羅蒙諾索夫
米·華·羅蒙諾索夫
1711—1765
羅蒙諾索夫1711年生於俄國霍爾莫果爾海濱的漁民之家,1730年冒充貴族子弟考入了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在這里,幾年的功夫他就掌握了拉丁語、俄語和數學,學習成績名列前矛。173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入彼得堡科學院學習。1736年春天,作為三名優秀學生代表之一的羅蒙諾索夫被派往德國學習。在馬爾堡,得到了歐洲公認的科學巨匠--克里斯蒂安·沃爾夫的指導。羅蒙諾索夫喜歡聽這位教授講的課,他同意沃爾夫的見解,科學研究工作的基礎應該是實驗。羅蒙諾索夫閱讀了介紹波義耳和伽里略最新發現的資料,以及沃爾夫本人的許多新理論。但是沃爾夫的聲望並沒有防礙羅蒙諾索夫對於沃爾夫的許多假說批判態度。在科學上,他力求擔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對其他科學家的假說,他的態度也是如此。
藉助於實驗,羅蒙諾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爾提出院「燃素」學說。羅蒙諾索夫是最早應用天平來測量化學反應重量關系的化學家,經過大量的實驗(包括推翻「燃素」學說的實驗)之後,1756年,羅蒙諾索夫提出了質量守恆和能量守恆的觀點。1748年,羅蒙諾索夫創辦了俄國第一個裝備有精密的分析天平等儀器的化學實驗室。他最先將定量方法引入化學分析中。1751年以後,他進行了二十多種試劑及其同各種溶劑互相作用,以及其他許多化學反應實驗。1752年,他起草了關於物理化學的教學大綱。對於俄國的教育事業,羅蒙諾索夫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755年,他創辦了莫斯科大學。
由於羅蒙諾索夫長期在艱苦條件下刻苦努力的工作,嚴重損害了身體健康,1765年月4月4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病逝了。終年54歲。這對俄國科學界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
研究領域:
羅蒙諾索夫在物理、化學、天文、地質、儀器製造、哲學和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藉助於實驗,羅蒙諾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爾提出的「燃素」學說。羅蒙諾索夫准備了專用的玻璃容器,分別放入鉛屑、銅屑和鐵屑,將容器口封死,而後加熱,最後鉛屑溶化了,光閃閃的銀白色容器鍍上了一層灰黃色;紅色的銅屑變成了暗褐色粉末;鐵屑變黑了。「燃素」是否進入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屬化合了?如果它進入了容器,那麼容器的重量就應該增加,但稱重結果表明,這些容器的重量都沒有變化!而金屬灰卻比原來重了。據此,羅蒙諾索夫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金屬沒有與「燃素」化合!因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沒有變化,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然而容器內部有一定數量的空氣,肯定是金屬與空氣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氣與金屬化合,金屬就應該增重多少!」。羅蒙諾索夫是最早應用天平來測量化學反應重量關系的化學家,經過大量的實驗之後,1756年,羅蒙諾索夫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參加反應的全部物質的重量,等於全部反應產物的重量。」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作為化學科學基石的質量守恆定律。實際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羅蒙諾索夫寫給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列昂納德.歐拉的信中就曾經寫道:「自然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失去多少,另一種東西就獲得多少。因此,如果某個物體增加了若干物質,另一物體必然有若干物質消失。我在夢中消耗了多少小時,那麼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時,如此等等。因為這是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所以它也應推廣適應運動的諸法則:一個物體如果靠本身的動力,引起另一物體產生運動,那麼前者由於推動而失去的動量,必然等於後者受推動時獲得的動量。」應該說,這種觀點是質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雛形。
在物理學方面,羅蒙諾索夫創立了熱的動力學說,指出熱是物質本身內部的運動,從本質上解釋了熱的現象;他提出了氣體分子運動論,認為空氣微粒對容器器壁的撞擊是空氣產生壓力的結果;1741年,他創立了物質結構的原子一分子學說,認為微粒(分子)由極小的粒子--(原子)所組成,如果物質是由同一種粒子組成的,它便是單質;如果物質是由幾種不同粒子組成的,它們便是化合物,物質的性質並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決於組成物體微粒的性質……。這些理論為俄國的物理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關作品:
《關於冷和熱的原因的探討》
《試論空氣的彈力》
《論化學的效用》
《真實物體化學概論》
《論地層》
《數理化學原理》
《佔領霍亭》——俄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首新體長詩
《俄語修辭學》
《俄語語法》
《波爾塔瓦戰役》——美術作品
⑷ 《卓婭與舒拉的故事》讀後感
當我讀完《卓婭與舒拉的故事》這部書,合上那書頁時,被書中的種種故事情節震憾了,對這部書的作者不覺感到敬佩,一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現在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書的主人公:卓婭,一個很懂事的小孩,從小就是一個愛學習的小女生,有非常強大的管理能力。舒拉,一個原本調皮的小孩,因為受了姐姐的影響,也是一個懂事的小孩了。然而這部書的作者就是他們的母親!
從書中,我可以看到,卓婭和舒拉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前蘇聯時,當德國法西斯侵入前蘇聯的領土時,姐弟倆為了保衛祖國,捍衛革命的勝利果實而不惜捐軀。
姐姐卓婭參加了由共青團員組成的敵後游擊隊,在一次對敵行動中,她不幸被敵人抓住,臨刑時,她慷慨就義,表現出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不久以後,弟弟舒拉參加了蘇聯軍隊的坦克部隊,在戰場上與德軍浴血奮戰,在戰爭勝利的前4天也不幸英勇地壯烈犧牲。那時,姐姐年僅18歲,而弟弟才17歲!然而,從另一方面想,她們的母親將是何等的傷心欲絕啊!
90後的我們將會是國家的花朵,是國家的棟梁。我們應該學習卓婭和舒拉的精神,從中受益,以他們為好榜樣,努力學習,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行列中去。同時,也為祖國的富強出一份力。卓婭和舒拉是兩位蘇聯英雄,為了祖國他們犧牲了。雖然這樣,他們的精神還是會在我們的心中存活永遠!
我清楚地記得在《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這部書中,為我們展現了兩位愛國青年的形象。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蘇聯時,卓婭參加了由共青團組成的敵後游擊隊,在一次行動中她不幸被捕,即使在敵人的嚴型拷打下也不吐露半點軍事機密。就在臨刑時,她表現出了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隨後舒拉也參加了坦克部隊,在戰爭勝利前夕,他英勇地犧牲了。他們的犧牲給他們的母親帶來了多大的打擊啊!可是她只要想到他們是為國犧牲,就會為他們而自豪。同樣那字里行間不正是母親的愛嗎?那看似平凡的生活記述,不也真是母愛的偉大之所現嗎?
這是兩位多麼偉大的青年,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他們永遠無法看到戰勝後的美好春天了,但是他們死得壯烈,死得有價值!這時我彷彿看到了人們為他們的犧牲而傷心,看到了人們繼承了他們未盡的事業,同時我彷彿也看到了多少個卓婭和舒拉在茁壯成長……
曾經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身上看到這樣的精神,今天我在這本書上看到同樣的東西。那是在這個物質橫流的年代人們常常會隱藏在心中的美好品質,他們隱藏了自己的那種美好的期望,但是卓婭的那種對美好的渴望,勾起了我們心底的那份渴望,至少是我。
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幸福的環境中,沒有無情的戰火,也沒有殘暴的敵人,但是我們不忘記熱愛祖國是我們永遠的主題。即使我們不能為祖國浴血奮戰,也不能遺忘我們應該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做一個新世紀的接班人。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每個人的生命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來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自己虛度年華而痛苦,也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只有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才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自由解放而作的斗爭!」
是啊!生命是屬於自己的,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們為何不讓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更富有光彩,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呢?
我很慶幸自己可以讀到這樣好的書,我相信此書的精神會永遠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⑸ 介紹幾本和<小王子>一樣好看的書
《青鳥》,《長腿叔叔》,《小公主》,還有一個是講列那狐狸的,具體叫啥忘記了,都蠻好看的
⑹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其代表作品是什麼
1、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德國抒情詩人和散文家,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詩歌集》(1827年)為海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包含《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
代表作有《哈爾茨游記》、《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論浪漫派》、《西里西亞織工之歌》、《羅曼采羅》等。
2、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
3、漢斯·霍夫曼
漢斯·霍夫曼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維森堡 ,早年在巴黎以立體主義風格畫靜物和風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德國。1930年遷居美國,1934年創辦霍夫曼美術學校,傳播現代派繪畫原理,提倡純抽象創造性表現,培養了一大批藝術家。他本人1940年以後的繪畫作品多為抽象畫,
代表作有《春》、《大門》。
4、阿爾布雷 希特·丟勒
生於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主要作品有《啟示錄》、《基督大難》、《小受難》、《祈禱之手》、《男人浴室》、《海怪》、《浪盪子》、《偉大的命運》、《亞當與夏娃》和《騎士、死神與魔鬼》等。
5、諾瓦利斯
諾瓦利斯,原名格奧爾格·菲利普·弗里德里希·弗萊赫爾·馮·哈登貝格,德國浪漫主義詩人。1772年5月2日生於曼斯菲爾德附近的上維德施泰德一貴族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宗教教育。1790年在耶拿隨費希特學習哲學,並結識席勒。1791至1793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
他的抒情詩代表作有《夜之贊歌》(或《夜頌》)(1800),《聖歌》(1799)等。他還寫過長篇小說《海因里希·馮·奧弗特丁根》,書中以藍花作為浪漫主義的憧憬的象徵,非常著名。他也因此被譽為「藍花詩人」
⑺ 葉.諾索夫 代表作
葉·諾索夫又名羅蒙諾索夫,是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711年生於俄國霍爾莫果爾海濱的漁民之家。1730年冒充貴族子弟考入了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葉·諾索夫他從一九三八年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以來,寫兒童,為兒童而寫,辛勤耕耘了四十年,直到無情的病魔逼他擱筆為止。
代表作有《白公鵝》(已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鯽魚》、《維嘉·馬列耶夫在學校和家裡》、《科良的日記》、《快樂的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