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阿城短篇小說原文

阿城短篇小說原文

發布時間: 2022-08-06 08:50:56

Ⅰ 《阿城精選集》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阿城精選集》(阿城)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VdJgwgaomph3mxN99VqpA

提取碼:owug

書名:阿城精選集

作者:阿城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3

頁數:390

內容簡介:

20世紀的社會生活風雲激盪,滄桑巨變。20世紀的華文文學也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上承19世紀。下啟21世紀的20世紀華文文學,在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連接和與時代情緒的遙相呼應中,積極地開拓進取和不斷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開大闔的自身演進,書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彩樂章中光輝燦爛的一頁。這是一個古老民族煥發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寫照,更是筆濃墨重彩、彪炳史冊的文化財富。20世紀的華文文學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重要構成為後世所傳承,20世紀的那些傑出的華文文學作品必將作為經典為後人所記取。

抱著共同的目的和相同的旨趣,以「世界文學文庫」樹立了良好品牌形象的北京燕山出版社,得到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為核心的文學研究權威機構的支持和幫助,由著名文學批評家和出版家白燁、倪培耕,著名學者和文學批評家陳駿濤、賀紹俊總策劃,開始了這項以「世紀文學60家」命名的策劃、評選活動。

作者簡介:

阿城(男)(1949-)原名鍾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於北京。高中一年級逢「文革」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任《世界圖書》編輯。他的處女作《棋王》(《上海文學》1984年7 期),引起廣泛關注,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淀。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發表的關於「尋根」的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類》使他成為當時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90年代後定居美國,有不少雜感散文作品發表,依舊沿襲了他直白沖淡的語言風格。 阿城於1984年開始創作。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小說一發表,便震驚文壇,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版,共包括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卧鋪》、《傻子》和《迷路》。 1985年發表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類》1990年代後移居美國,繼續有作品發表。阿城近年來小說作品漸少,但卻一直是海內外漢學家關注的對象。時有隨筆發表。

Ⅱ 阿城 棋王 故事梗概

《棋王》故事梗概:

棋王講的主要是知青下鄉時的艱苦生存狀態。主人公是王一生、還有一個「我」,腳卵也算是主角之一。最主要的就是在講述兩樣事,一是吃,另一個是下棋。

主人公王一生自小家貧,生活的很艱苦,所以他十分注重吃。但是他也痴迷於象棋,王一生真性情,不趨炎附勢,他堅決的拒絕了腳卵用烏木棋換取參賽的資格,並且還師從於一個撿破爛的老頭。在棋藝上融入了道家的文化,也就是棋道。

最後和九大高手的九局連環車輪大戰,以勝出告終。

(2)阿城短篇小說原文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棋王》的敘述中,平實里的玄奧頗為得體,大有道家之遺風。阿城覺得,在一個幾乎無路可走的時代,人倘還能因技藝而進入審美的愉悅和精神的愉悅層面,則精神庶幾不得荒蕪,自由救贖的地方。這是道家與禪林中的古風,悠然與亂世之中。

講究造勢,講究弱而化之、無為而無不為,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學的精義。眾口相傳,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無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風就不缺少根據了。王一生被號為「棋獃子」,成天心游神馳於棋盤上的咫尺方寸之間,不諳世事,不近流俗。

無論是浩劫中派仗沖突的烽火、大串聯的狂熱,還是上山下鄉前的離情別意、蹉跎歲月里的內傷外侮,都似乎未曾攪動他內心的平靜。

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漢界」的廝殺里。這樣,他心裡舒服」,可以忘掉世間那惱人的權利和路線的紛爭,忘掉這種紛爭造成的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圍擾。

他心如止水,萬物自鑒,空心寥廓,復返寧謐。在那個「一句頂一萬句」的迷狂時代里,這種不迎不持、無動於衷的獃痴,這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消極,這種在「大而無當」中遨遊的超脫,正是對動亂現實的一種清醒認識和明智,不願隨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種變相抗爭。

道家哲學講究從反面著手達到正面價值的肯定,所謂「將欲哀之,心故張之;將欲弱之,心故強之」就是這個意思。

如此看來,阿城的本意是要寫王一生的大智,寫他在同輩青年中過人的聰慧,卻故意先突出他的痴呆和頑愚,這不能說不是深得道家哲學強調對立面的轉化和超越的妙諦。王一生的「呆」,令人想起玄風道趣甚濃的文人騷客,如阮籍、稽康的頹,米芾的癲,倪瓚的愚,黃公望的痴,李白的狂。

他們都不隨流,不合污,矢志彌堅,操守如一,有那麼一般超然於世、物殘雙泯的痴迷。他們都不把藝術(象棋也是一種藝術)當成謀取外在功利的手段,而看成是解憂散懷、寄情養性的閑適和雅興。

所謂「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生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故呆而遷且痴者,其性情於藝最近,利名心急者,其藝必不工,雖工必不能雅也」。香港新亞研究所的徐復觀教授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主體是道學,歷史上的大畫家、大畫論家、大詩人所述達到和把握的境界常常都是莊子、玄學的境界。

棋王——王一生也不期而然地通向了莊子「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在忘我的寧靜中進入自然的內部機樞並與之化而為一的境界,卻是事實。

王一生的棋道之所以能「先聲有勢,後發制人,遣龍治水,氣貫陰陽」,就在於他是把「命放在裡面搏」,虛懷而物歸,心靜而入神。棋賽的具體過程,阿城往往一筆帶過;而刻畫王一生下棋的精神面貌,卻至為周詳。

「我」送水給王一生喝一節中關於他入神狀態的精采描寫,就頗得莊子「庖丁解牛」、「輪扁斲輪」的神韻。

參考資料:網路-棋王

Ⅲ 關於阿城《棋王》的結局

沒有精緻的刀叉來牽扯視力,沒有82年的紅酒來清掃腸胃,更沒有大魚大肉來填充桌面,但是這小小的一碗蛇宴,如多年後娓娓道來的場景,由肚子里飢餓的驅使變成精神上愉快的升華,怎不可以說是一場藝術上的盛宴。

看完阿城的《棋王》,口內生津,食指大動,不為下棋,只為了那頓簡陋而讓人充滿嚮往的蛇宴。這感覺卻不是未曾有過,若干年前的徐克曾導演了一部〈滿漢全席〉,看完後吃白米飯,竟覺得嚼出了不一樣的味道,"食色性也",想來饕餮之欲,卻最是引人神往之道。
說起吃來,小,可以引出由麥當勞肯德基引來的"垃圾食物危機",大,卻可以牽扯出整整一個時代人飢腸轆轆的回憶。僅就吃而言,最有發言權的,應該不是高高在上的老佛爺或者中南海的大廚,前者:飽漢不知餓漢飢,錦衣玉食伺候著慣了,到了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給個大眼窩窩頭都啃得特香;後者終日嗅著五味油煙,掌中走著香辣灶火,至於吃,卻精確到了幾分醬油兌幾分薑末的程度上。在電影《喜宴》中的老爺子,更是因為終日里咂巴這紛紜的真味,最後搞得吃什麼都味同嚼蠟,可見這種技術性吃法在吃的藝術上是實在要不得的。
說到會吃的,還有兩個故事,評點《水滸》的大才子金聖嘆被砍頭前,因為怕劊子手下手不麻利而讓自己平添苦楚,賄賂給了劊子手一方手帕,劊子手一掂量,估計包裹著金條,果然賣力,下手得又快又狠,回家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卻乃是一塊磚頭綁著一張紙條,紙條上寫道:好快刀也。另一個故事說的也是金聖嘆,金聖嘆行刑之前要求和自己的兒子說兩句遺言,兒子附耳上去,金聖嘆低聲道:花生與豆乾一起嚼有牛肉味。若家貧買不起牛肉,可以此法暫時解饞,切記,切記。從這兩則故事看,金聖嘆是幽默的,而且其幽默來自於識"器"也識"物",估計也是個廚房裡的好手,吃貨里的行家,按現在流行的說法,也算是以身實踐了關於吃的行為藝術。從這里也能看出,吃在解決溫飽的時候,只能說是一種辦法,吃在炫耀財富的時候,只能說是一種宣洩,而只有吃在成為趣的時候,才能成為藝術。
掩卷而思《棋王》之吃,給人印象深刻,其一便是大篇的章節描寫王一生吃飯的動作,甚至吃完飯涮碗的水面上的油花都被他小心地吸盡,"然後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棋獃子"的形象躍出紙面而生動無比:在棋盤上竭力的將對手將死、對能吃到嘴裡的東西巨細無遺……王一生的母親說道:要能吃飽飯才能下棋。據說上海科研所做過調查,一場圍棋比賽一般需要七八個小時,所消耗的能量比足球大得多,所以圍棋運動員要吃得很好才行。而結尾一段那波瀾壯闊的車輪大戰,若沒有先前的對吃的烘托,想來王一生的棋力再高,最後也得噴血棋場,看似不相關的筆墨,卻其實是最大的伏筆。按實用性來講,待到那碗蒸好的蛇肉亮晶晶地端到文字里的時候,阿城對吃的藝術更可以說做了最好的解釋,《棋王》里,主人公對生活的不滿,是因為吃菜沒有油,"腳卵"有路子,最開始的抖摟就是祖上是僱人來清洗"燕窩"的,而他自己也吃過。無一不是通過吃,來勾引出各路線索,不蔓不枝的編織於一處的。在作料上,就算是實在沒有醋精,卻也可以找到草酸來代替。在講究上,蛇肉碰不得鐵,碰鐵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著蘸料吃,所謂吃有吃法,想來不識如何吃得,上來便是胡造一氣,連腥帶素的吃了,還有何樂趣可言?最後把蛇骨放進去熬湯。待到茄子也吃凈,蛇骨已經煮散,再把野茴香,揪在湯里,想來舀了湯在碗里,熱熱的小口呷,此時吃的,就真是味了。這等快事,想來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如此將吃法描述出來,自然是字字勾人腸胃,首先是有朋自遠方來的"樂",然後是捕得兩條大蛇的"妙",調料未因陋就簡,反而因陋就補,妙也就妙在一個"適"字,最後連骨帶肉一並打發,直吃得酣暢淋漓,再點上了一棵煙來吸,也可以還原成一個"暢"字。沒有精緻的刀叉來牽扯視力,沒有82年的紅酒來清掃腸胃,更沒有大魚大肉來填充桌面,但是這小小的一碗蛇宴,如多年後娓娓道來的場景,由肚子里飢餓的驅使變成精神上愉快的升華,怎不可以說是一場藝術上的盛宴。
在精神與物質之間,早先就有一種時髦的說法曰"食糧",精神也可謂"食糧",物質也可謂"食糧"。曹操賦詩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阿城的《棋王》里說,何以解憂,唯有象棋,可見兩者搭界的途徑,算是殊途同歸。

Ⅳ 《棋王》的梗概是什麼

《棋王》梗概:

1、王一生從小家貧,偶然的機會他迷上了下象棋,並且王一生痴迷成性,他母親深知兒子所好,在臨終時留給他一副磨好的「無字棋」。

2、「浩劫」伊始,王一生因「棋呆」一時流言滿天飛,批判他的大字報比比皆是,王一生卻不在意,王一生只知拾紙賣錢解決吃飯問題。這使王一生結識了一個拾破爛老頭,在老頭指點下他的棋藝有飛速的進步。

3、不久,王一生在下鄉列車上與「我」邂逅,並在「我」工作的農場里認識了棋壇世家後人倪斌,兩人因下棋情投意合,成為摯友。


4、倪斌以家傳寶物為承諾,為王一生爭取了區運動會棋賽的資格,但王一生拒絕參賽,後來王一生主動找到比賽獲勝的幾位高手,提比試棋藝的要求,一時吸引了很多高手欲欲躍試。

5、最後比賽規則是王一生盲棋以一敵九,賽前王一生把「無字棋」交給我保管。

6、這次比賽從上午比到傍晚,王一生挫敗其中八人並奪得最後一盤勝勢,此時最後一盤與王一生對弈的老者——運動會冠軍,親身來到現場向王一生求和,並大贊王一生的棋藝融匯釋道,世所罕見。王一生答應了他的求和,所以比賽以王一生的大獲全勝告終。

7、比賽後,王一生見到我交還的「無字棋」,然後大哭了一場,王一生這才從如痴如醉的棋局中清醒。

Ⅳ 《阿城《棋王》》最新txt全集下載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u-Jv_q2zRd1mOMYr6ZJspA

提取碼:8456

故事講述了在文革時代,知青「棋獃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說語言拋棄了20世紀80年代慣有的語言邏輯轉而回歸宋明小說的語境之中,朴實而飄逸俊美。

Ⅵ 當代作家 阿城 的簡介和其主要作品是

阿城,出生於1949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大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時,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超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後,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1979年,阿城曾協助父親鍾惦棐先生撰寫《電影美學》。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美學》到中國的《易經》、儒學、道家、禪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阿城在與父親的切磋研討、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為其此後創作風格的形成進一步奠定基礎。阿城於1984年開始創作。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小說一發,便震驚文壇,先後獲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共包括三個中篇《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卧鋪》、《傻子》和《迷路》。

Ⅶ 阿城的小說《棋王》全文

《棋王》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VCtlLbjZNoWn0vuWmEpE3A

提取碼: 7vyr

該小說講述了阿城重慶市江津區作家原名鍾阿城,1949年於清明節出生在北京,籍貫為重慶江津(原屬四川),當代著名作家。阿城於1984年開始創作。處女作《棋王》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共包括三個中篇《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卧鋪》、《傻子》和《迷路》。

Ⅷ 《棋王》txt全集下載

《棋王》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BkvGYVN3tbmtr-re9Xhg

提取碼: nztf

《棋王》是當代作家阿城的一部短篇小說。小說被視作是新時期「尋根文學」的發韌之作。故事講述了在文革時代,知青「棋獃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


Ⅸ 阿城的小說有哪些

《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卧鋪》、《傻子》和《迷路》。

Ⅹ 阿城作者介紹是什麼

阿城作者介紹是: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市,祖籍重慶市江津區,中國內地作家、編劇。1984年,出版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1985年,擔任劇情電影《大明星》的編劇,從而開啟了他的編劇生涯。

1986年,憑借劇情電影《芙蓉鎮》入圍第7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1年,擔任劇情電影《棋王》的編劇。1993年,與胡金銓共同擔任神話恐怖電影《畫皮之陰陽法王》的編劇。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記》。

2002年,由其擔任編劇的劇情電影《小城之春》上映。2006年,擔任人物傳記電影《吳清源》的編劇。2010年,出版散文《好說歹說》。2015年,擔任古裝動作電影《刺客聶隱娘》的編劇,該片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016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寫作風格:

阿城的文章文筆洗練,有古意,自成高格。偶發的白描筆法,生動至極,渾然天成,看起來糙,實則精緻已極(華西都市報評)。他的小說獨具特色,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語句簡潔明快,短句剛健,用多個剪輯的小鏡頭來建構小說的背景圖畫。

文言書面語和單音節詞的大量使用,使得語言富有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在文白相雜的審美實踐中表現出小說語言原始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就句式而言,整散結合、文言句式和口語句式相結合,形成了一種雅俗共賞、收放自如的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阿城

熱點內容
網游之王者歸來e小說 發布:2025-07-11 13:55:14 瀏覽:514
女總裁裝病72小時是哪部小說 發布:2025-07-11 13:55:14 瀏覽:603
嫡女重生小說校園 發布:2025-07-11 13:52:13 瀏覽:545
動漫小說言情 發布:2025-07-11 13:50:45 瀏覽:137
總裁被逼結婚的小說 發布:2025-07-11 13:50:06 瀏覽:370
桃園神醫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7-11 13:49:55 瀏覽:633
短篇小說青年獲獎 發布:2025-07-11 13:36:41 瀏覽:163
段景辰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1 13:35:57 瀏覽:351
小說免費閱讀全文豪婿 發布:2025-07-11 13:28:06 瀏覽:864
好看的都市總載小說 發布:2025-07-11 13:26:13 瀏覽: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