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短篇小說們午餐讀後感
㈠ 爸媽的午餐讀後感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
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
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
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
、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
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
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
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
,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
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
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
」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
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
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
寫第四個部分了。
四、寫讀後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
,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
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
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
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
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
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
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
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㈡ 短篇小說讀後感 600字
愛的教育讀後感
一口氣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令我不由得被感動。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
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如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實的愛、深厚的愛。
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的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㈢ 急啊 400字的短篇小說讀後感
生命就像一段漫長而奇妙的旅行,誰都不知道前方會有什麼遭遇和驚喜在等待著你,但是,無論如何,都得勇敢、堅強地走下去。這大概就是傑出的傳奇人物——海倫·凱勒所向我們詮釋的生命的真正價值吧!
說海倫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株奇葩」一點都不過分。曾經,她也能夠像我們一樣,擁有一段如花一般甜美而燦爛的金色童年,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徹底轉變了局面,視覺、聽覺和說話的能力完全被凍結了——而那年,她才19個月大。或許這對於我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但海倫卻沒有。她沒有癱倒在地,更不會自暴自棄、玩世不恭。在莎莉文老師和許許多多朋友無私地幫助下,她勇敢地站了起來。看到這里,我的心震驚了。我無法想像她是如何克服這么多艱巨的困難。
不得不承認,如今,生活條件愈來愈好的人們在精神上顯示出的卻是一副「病態」,對任何小小的挫折和失敗都有如大難,不敢正確地面對,哪怕只是一點點小小的別扭、不和。更有甚者,還會起輕生的念頭,放棄自我。英國一個11歲的女孩就是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上吊自殺!11歲,一個原本多麼青春活潑的年齡啊,就因為一時沖動而消失了!當我們遇到挫折,卻總言放棄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海倫·凱勒,她是如何在失明、失聰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毅力讀完了哈佛大學,實現這被他人認為「完全不可能」、「無稽之談」的夢想,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搏鬥著。和她比起來,我們生活中的困難根本微不足道。如果有一天,你能夠面對困難毫不畏懼,那就該好好地祝賀自己:我真的長大了。
和海倫相比,我們應該慶幸:至少,我們的身體仍是健全的。真正的成功不是用嘴巴說出來的,要想得到它,就必須奮勇前進,不管山高路遠,無論海浪滔天。人生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尋。跌倒後再爬起來,抖落滿身泥水,繼續向前。海倫·凱勒就是最好的榜樣!
㈣ 偉大的短篇小說們讀後感是怎樣的呢
這是一本由37個短篇小說組成的集子,一些名篇是重讀,重讀里新生一些特別的感觸。而初讀的一些佳作,發現亮點時,會盡量保持謹慎的興奮。然,也有幾篇平庸之作讓人難以忍受,比如那篇冗長得像裹腳布的《黃色牆紙》,耐著性子看了十來頁,棄之而後快。
讓我們認識了生命的可貴
㈤ 毛姆午餐中跟他的讀者吃飯吃的怎樣
吃得很清淡。
「The Luncheon」一文是英語著名小說家及戲劇家W. Somerset Maugham (威廉.薩特.毛姆)一部有名的短篇。該文並被《大學英語》(修訂本)選用作為大學英語教材, 但絕大多數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了解文中的字、詞、句外,對小說的深意又有多少了解呢,本文試圖對此經典文章做個比較全面的賞析及評論。
毛姆可以說是英語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巴黎,先後在坎特伯雷的國王學院與德國的海得堡大學受過教育。他本來專攻醫學卻把大半生獻給了文學。他的小說《人性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土》﹑《蛋糕與淡色啤酒》﹑《力鋒》確立了他小說家的聲譽,而他的劇本《圈子》更顯他機智﹑諷刺時的文風,但他最成功之作卻是短篇小說。
在這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午餐》中,他充分展示了他那流暢精妙的文筆,他冷嘲熱諷,卻不露聲色,無需更多筆墨,一個虛偽貪婪的中年女人,一個口笨臉嫩的青年作家,一個唯利是圖的老練侍者三個市井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令人久久難忘。
來看看小說的第一段,「I caught sight of her at the play, and in answer to her beckoning I went over ring the interval and sat down beside her. It was long since I had last seen her, and if someone had not mentioned her name I hardly think I would have recognized her. She addressed me brightly: 「We』re none of us getting any younger. Do you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saw you? You asked me to luncheon.」 Did I remember?
從此段描述中可以看到,「她」很高興地與「我」打招呼,似乎他們之間不曾發生過任何不愉快的事情。而「我」,對她這個人已經快要不認識了,只因為旁邊有人提起她的名字,才勉強記起,但是對於那件事,「我」是無論如何也忘不了的。一句反問句,短短三個單詞「Did I remembe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承上啟下,引出對當年那件事的回憶,更重要的,這是一個修辭反問句,它不需要他人做出回答,在這里它強調,「我」無論如何都會記得這次遠遠超過了「我」——一個收入勉強能夠糊口的窮作家的經濟能力、花光了我一個月生活費、使我生活難以為繼的奢侈「午餐」。
當年「我」住在拉丁區一個俯視公墓的房間里(in the Latin Quarter overlooking a cemetery)可見當年作家經濟窘迫(barely enough to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可是這位素未謀面,只給我寫過一封信,說她曾讀過我寫的一篇文章的女人,不久之後又給我來了一封信,說她要路過巴黎,問我能不能請她在Foyot』s小吃一頓(give her a little luncheon)。要知道Foyot』s可是法國參議員進餐的地方,作為窮作家,我可從來沒有想過要到那兒去。可是作者接著開始運用他精妙的文筆,冷嘲熱諷,達到很好的幽默效果,「But I was flattered, and I was too young to have learned to say no to a woman.(Few man , I may add, learn this until they are too old to make it of any consequence to a woman what they say.)」(但是有人拍我馬屁,並且我還太年青了,還不知道如何拒絕女人的要求,另外,我要補充一點,很少有男人懂得如何拒絕女人,直到他們已經太老了,說什麼對女人都已無足輕重了。) 於是「我」咬咬牙,決定砍掉接下來半個月喝咖啡的開支,請她在Foyot』s適度地、不太奢侈地吃一餐(a modest luncheon)。
然而事與願違,雖然這個女人滿口談的是藝術、文學與音樂,甚至多年以後我們再次相見也是在一個戲院里欣賞戲劇的時候(I caught sight of her at the play), 但是在她熱愛文學、藝術的恍子下卻是貪婪虛偽的本性。先來看看「我們」當年共進午餐時作者對她外表的第一印象。「She is imposing rather than attractive. She is , in fact, a woman of forty (a charming age, but not one that excites a sudden and devastating passion at first sight), and she gave me the impression of having more teeth, white and large and even, than were necessary for any practical purpose, and she is talkative. (從外表來看,與其說她美麗動人,不如說她豐腴健碩。事實上,她已經四十歲了,仍然是吸引人的年紀,但已經不是那種讓人能一見鍾情的歲數了,她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口裡牙齒太多,又太大,很整齊的排列著,並且她很健談。) 這段描述一方面給人以幽默感,另一方面,她那又多又大又整齊的牙齒,為下面她利用她的厚言、能言狠宰我這個窮作家埋下了伏筆。
侍者拿來了賬單,開始點菜了,價錢之高超出了我的想像(the price were a great deal higher than I had anticipated),但是「她」的話讓我寬了心,她說「I never eat anything for luncheon, I never eat more than one thing. I think people eat far too much nowadays. A little fish, perhaps. I wonder if they have any salmon. (鮭魚)」 鮭魚剛剛上市,並且侍者說這是他們這家最高檔的餐館剛進的第一條鮭魚,價錢不菲。然而這女人接著又說: 「 I never eat more than one thing. Unless you have a little caviare (魚子醬)」。 有一個習語『Caviare to the general』,意思相當於漢語的「曲高和寡」,可見它不是一般收入的人消費得起的。此時「我」的心開始下沉了「My heart sank a little」,只給自己點了一份最便宜的羊肉塊。可這個女人卻批評我吃這種東西太油膩了,於是她又給自己點了一份香檳:「I never drink anything for luncheon. Except white wine, these French white wines are so light. They』re wonderful for the digestion.」點香檳的同時「She gave me a bright and amicable flash of her white teeth,這里採用了移覺的修辭法,意思相當於「She gave me a friendly smile and showed her bright teeth.」,在作者看來她虛偽的笑容下白晃晃的牙齒簡直是要把自己給「吃」掉。囊中羞澀,我只能給自己點了白水一杯「Just water.」。但是還沒完,女人又發話了「I couldn』t possibly eat anything more unless they had some of those giant asparagus(萵苣).」 雖然我百分之百地希望侍者說:「不,還沒上市。」 但是,「A happy smile spread over his broad , priest-like face, and he assured that they had some so large, so splendid, so tender, that it was a marvel.」表面上看,這個侍者服務周到,笑容可掬,甚至笑得嘴角都扯到耳朵那去了,並且面容和藹,長著一張牧師般和善的臉,事實上卻是唯利是圖,他一切的周到都是為了讓這個女人多點菜,越貴越好。然而,此時,我已經感到驚恐(「Panic seized me.」),很可能我的錢已付不起這頓午餐了。一會兒萵苣端上來了「They were enormous, juicy, and appetizing. 」真是誘人啊!可憐的作者,此時只吃了一點羊肉塊,喝了一杯水!但是,女人又點了咖啡,這時,我已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I was past caring now.」。接著又是桃子:「They had the blush of an innocent girl; they had the tone of an Italian landscape.」(這些桃子紅紅的,就像天真的少女紅紅的臉蛋,色彩艷麗如同義大利風景畫。)女人繼續著她的談話,漫不經心的塞了一個桃子到嘴裡。可憐的窮作家在一旁只有流口水的份了。
結賬的時候到了,我掏出了所有的紙幣和硬幣,發現剛剛夠付款,給侍者的小費就只有一點點了,女人心裡又有想法了「Her eyes rested for an instant on the three francs I left for the waiter, and I knew that she thought she thought me mean(吝嗇的).」臨別的時候,她讓我向她學習,多吃清淡的食物,接著跳上計程車,走了。多年以後,再見的時候,雖然我不是一個幸災樂禍的人,但是我發現,如今,她至少已體重294磅!
㈥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的讀後感怎麼寫
所謂人不付出 哪裡來的收獲,想不勞而獲,並不是可取之處。
㈦ 短篇小說 午餐 詳細寓意
短篇小說可以說是濃縮的精華,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窘迫的青年作家受到一個所謂的忠實女讀者的奉承,在她的要求下,不得不請她去福伊約餐館用餐,這遠遠超過了他的經濟承受能力。吃飯時那位女士一邊一遍又一遍地說她從來只吃一道菜,卻一邊裝作很隨便的樣子點了一道又道最昂貴最稀缺的菜。可憐的青年作家從硬充好漢熱情好客到惴惴不安以致最後對賬單已漠不關心,一頓飯的工夫就深深領教了虛偽外表下的貪婪與狡詐。既幽默又含蓄,既具諷刺意味又在讓讀者在開心一笑的同時回味無窮。這個女人的虛偽貪婪,侍者的唯利是圖,「我」的囊中羞澀卻又抹不開面子,對三個人物的刻畫真可謂入木三分。
㈧ 短篇小說讀後感 800字左右
以前讀過哦歐亨利的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裡面刻畫了一位善良,淳樸,關愛丈夫的賢妻形象,讀後不禁感嘆歐君對女性美好心靈深刻的理解和恰到好處的把握。可最近讀的他幾篇關於關於的文章,好象變了味。比如《刎頸之交》里的傑塞普喜歡聽希克斯的甜言蜜語,對於另一個不善言談的追求者佩利斯,他非但不予以絲毫尊重,反而破口大罵。最後在與希克斯結婚時,還用掃帚打掉了他一隻耳朵。而《蘋果之謎》里的女主角被認為是女性的代表,周圍男士為了博取他一笑而煞費的苦心絲毫不能打動她的心,她只顧獨吞自己手中的蘋果。這些小說顯然是在批判女性的自私與野蠻。因此,我懷疑歐君在創作《麥琪的禮物》前,可能追求到了自己心愛的佳人,可不久佳人跟著有錢的老闆跑了,歐君氣急敗壞,憤筆創作《蘋果之謎》。若非如此,我只能認為他是個沒有個性思想的作家,想到一個有意思,結尾使人腦子發蒙的故事,就趕緊去發表,不顧它的中心如何,能換2兩酒的稿費最重要。
這次閱讀,再沒有過對歐亨利式小說結尾的大腦缺氧般的感動,這些小說的結尾大都平淡了很多。仔細想想也難怪,課上閱讀過的那幾篇都是老師精挑細選出來的絕對經典,品位過經典再讀這些中等貨,自然感覺平淡。如同一個沒吃過水果的人,有幸品嘗到幾個山裡紅,也會吟出「日啖紅果三百顆」之句,但若是個吃慣荔枝的嶺南人嘗到紅果,他一定會把它歸到乾果的行列。我想責任可能在我,應該遵循正確的閱讀規律,由淺入深的欣賞歐式作品吧。但是不是對於所有作家都應如此呢?
總之,我的失望讓我對他的作品有了置疑。
歐君的小說寫作似乎在跟讀者玩戲法,讀者大都上了套,按照「平淡--平淡--平淡--震驚」的固定法則同他周旋,尋求閱讀最後一刻的刺激。但再有趣的游戲也有玩膩的一天,一個屁股上長著尾巴的醜女人不可能永遠給人驚奇之感。當讀者終有一天發現自己是個被耍的傻瓜時,會看清歐亨利的騙子身份。一篇成功的作品應當有整體上的成功。從開頭到結尾貫穿著深刻動人的詞語,蘊味十足的句子和作者獨到的思想。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獲得享受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才能經久不衰。就如同一位貌美如花,身材勻稱的女子即使不長出尾巴,也能使人銘記。仔細閱讀歐君的作品,你會發現過分追求結尾使他們失去了很多。在結尾以外的部分,他會在微不足道,與中心無關的瑣事上費大量筆墨,還會由一件小事引出許多西方小典故,他顯然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文學底蘊,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轉移讀者的注意力,防止讀者在故事中途就得知結局;二是增大文章的內容量(沒有內容的內容),使讀者的煩躁和失望達到極限,以使最後的一步棋發揮最大的感染作用。這樣費盡心思構設出來的作品整體藝術性會很低,人們可能永遠記得它,但不可能永遠稱贊它。
歐亨利的作品有幽默的特點,這得益於大量的比喻。但我認為這些比喻的含金量不高。〈藝術良心〉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如果我們隨和一些,不要裝腔作勢,不要離沙龍地區太遠,經常像鋼軌進口稅那樣引人注目,我們同那些百萬富翁交際是沒有困難的」。鋼軌進口稅在當時可能是美國的工人階級關注的熱門話題,歐君在自己最旁大的讀者群面前做這個比喻也許會博得一笑。但它除了幽默,還有什麼價值,「我們」和「鋼軌進口稅」居然能充當一個句子中的本喻體,我們中國的小學生恐怕也不會同意。想想魯老先生《葯》里的經典:「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迭迭,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候的饅頭。」形似更意無窮,這才叫比喻。
歐亨利到不象個作家,更象個建築師。
㈨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或賞析
《在鄉下》讀後感
讀了莫泊桑的《在鄉下》,感觸頗深。故事非常簡單,一位貴族婦女十幾年前在鄉下領養了一個孩子。而本該被領養的是與這個孩子年齡相仿的鄰居家的孩子。十幾年後當這個孩子衣著光鮮地返回家中見自己的生父母時,鄰家的那位兒子十分羨慕,責備自己的母親在當年沒有將自己送出去,而在夜裡出走。小說通過偶然因素帶給人物的命運帶來的變化,引發了對人性的拷問。
那位兒子只是見了被領養的夥伴衣著光鮮地回來探親,出於羨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幾十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反過來責備父母是糊塗蟲和土包子,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並且賭氣離家出走。幾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在這里抵不過華麗的服飾。親情抵不過金錢。難怪老婦人哭著說自己累死累活地養了兒子這么久,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確實,當年父母捨不得將兒子送走是因為對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兒子卻反過來責備母親沒有送走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反差,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並且狠狠拷問了人們的良知。
縱觀現在,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為了一點的利益,與親生父母對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屢見報端。這些人應該好好地反省,喚醒自己的良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呢?金錢、榮譽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法用世俗之物品來衡量的。文章鞭撻了那些視金錢與榮譽勝過親情的人。而對於這種人,文章在最後也給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裡。」這句話就暗示了這種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㈩ 讀後感800字
安徒生童話:作者:(丹麥)安徒生,類型:童話(這不是廢話么)。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安徒生的童話有一個特點,就是幾乎沒有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大團圓結局。而更多的是更符合社會現實的故事。藉助童話的形式講述一個個深刻的道理。
而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個廢物》就幾乎沒有什麼童話色彩了,讀起來不知為何我會覺得這是契訶夫寫的短篇小說,因為對社會底層人民的同情太濃了。
《皇帝的新裝》諷刺的是自欺欺人,但是從更深的角度來講,騙子難道不是位高權貴們所需要的嗎,上層也許有一個同義詞,就是虛偽。
還有《丑小鴨》相信絕對是勵志中的經典,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最最感人的絕對是《海的女兒》,小人魚為自己的愛情付出了一切,但是等待她的卻不是死亡,因為愛的力量無窮無盡,她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有一個永遠的靈魂了。
其他的還有一些作品是諷刺愛慕虛榮的人,這其中有大人、也有小孩。金錢是意見最富魔力的物品,即便孩子也不例外。
還有一類是藉助擬人化的物品,追述人世間的種種滄海桑田。這裡面覺得《瓶頸》最感傷了,它見證了一個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所以說安徒生寫的不是童話,更像是一個童話包裹的外衣之下的沉重。也許有一天當你重讀的時候,你會有新的發現。
格列佛游記:作者:(英)喬納森·斯威夫特。類型:游記。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這本書有四個部分組成,每一個國家都是一部奇遇,表面上雖然妙趣橫生,但是作者實際上是在諷刺當時的社會制度。
小人國:主人公格列佛去航海冒險,不幸遭遇了海難(一開頭永遠是如此,以至於我都感覺自己穿越了,我到底看的是《魯賓孫漂流記》還是《格列佛游記》?),被一群「小人」俘虜。
雖然格列佛自己體形龐大,但是寡不敵眾啊。於是還是被俘虜了,不過小人國的國王很喜歡他,就給他好吃好喝的招待。格列佛雖然不習慣,但也覺得不錯。後來他又屢立奇功,幫助小人國打敗了敵國,撒泡尿挽救了王宮的大火(不過往後對此恨之入骨)等等。
小人國的社會制度很奇特,子女都是由社會撫養的。但是國王也有煩惱,比如說黨派之爭,就是高跟派和低跟派,以及按照吃雞蛋磕破哪頭而劃分的大端派和小端派(他們都好無聊啊)。
可是後來,格列佛在小人國裡面樹敵越來越多,國王也漸漸不喜歡他,覺得他是個威脅。想把他給弄死。於是格列佛跑到了鄰國,鄰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他建造了一艘船,於是格列佛就回國了。
大人國:回到家裡沒有幸福多久,格列佛又出海了。這次漂流到了一個「大人」國,格列佛在這里簡直就成了小玩具了。
後來發現他的農民一家把他當成展覽品四處展覽,差點兒沒把他累死。所幸後來他被賣給了王後,往後對他很好,他還有自己的保姆照顧。
不過因為體型太小,常常遭遇危險。他受寵也遭來了別人的羨慕嫉妒恨。小人作祟,以及時不時一種動物就會跑來把他叼走,真是太不安全了。
格列佛懷著民族自豪感對國王講述他們英國的豐功偉績,然而大人國的國王卻不以為然,他覺得那都是充滿種種下流慾望的產物而已。
後來一隻老鷹把格列佛連同他的房子扔到了海里,然後格列佛被一艘船救了,回到了祖國。
回到家裡格列佛簡直太不習慣了,一會兒以為自己在小人國,一會兒以為自己在大人國。
飛空島國:然後又是一次出海,來到了一個海島,發現有一個島嶼漂浮在空中,於是格列佛就踏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這一段對科學的描述比較多,比如說飛空島是利用地球的磁力來做漂浮的等等,島上的居民都喜歡數學和音樂,但對其他的知識則完全不感冒,此外還有很多魔法等等。
格列佛在島上過的還是不錯的,四處去訪問。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一個巫師的幫助,格列佛有幸見到了那些歷史上非常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們都很偉大啊(能和他們吃頓午餐要花多少錢呀……)。同時格列佛也發現喝多歷史都被後人歪曲了,而到了近代當中那些歷史上的英雄很多都不過是流氓加無賴而已。
飛空島國還有一種長生不老之人。本來格列佛特別羨慕他們,但是當了解到了實情之後就不羨慕了。這種人年老之後就完全不能工作和學習了(老不死的),而且社會也討厭他們,視他們為累贅。死亡難道不是一種解脫嗎?格列佛對此有了新的看法。
然後格列佛就回家了。
慧駰國:然後格列佛又來到了一個海島,這里格列佛遇到了很多非常凶惡的「人」。後來馬出現救了他。格列佛於是了解到,這里馬是充滿智慧的生物,而人是低級齷齪的牲畜,名叫耶胡(就是雅虎,呵呵)。
雖然格列佛的身份在這里降低成為了畜生,但是馬人一家覺得他有智慧有理性,給予了他很高的待遇。而格列佛越與他們相處就越尊敬他們,甘心成為他們的奴僕。
盡管格列佛在這里有不少同類耶胡,但是他們公的凶惡,母的淫盪(人的確是如此的)。格列佛越看它們(注意我用的是它們)越覺得惡心。
而後談及慧駰國的社會制度,那更是一種「理想國」。馬人們對格列佛所說的種種人類社會的丑惡感到如此的不能理解和不可思議。而盡管身為「耶胡」,格列佛也越來越感到自己的社會真是無可救葯了。
如果可以,格列佛越來在這里一直生活下去,永遠不回到耶胡的國度。然而其他的馬人對他的耶胡身份提出了質疑。不得已格列佛還是要回到家鄉。
一開始格列佛簡直都不能忍受他的妻子的氣味(母耶胡的氣味),不過他還是要忍受下去。他奉勸所有丑惡的人不要在他的面前表露出來,那他讓他惡心嘔吐的。
其實每一種島國都很有意思,作者就是借或者理想化、或者極端化的國度來諷刺現實社會當中的種種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當官的出賣家人謀取高位,底層的人民飢寒交迫無人問津,沒有意義的黨派之爭和沒有意義的戰爭。人性當中種種缺點和丑惡。還有殖民主義的霸權。幾乎囊括了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