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改編到電影的策略

短篇小說改編到電影的策略

發布時間: 2022-08-05 11:41:42

① 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原因,及它的利與弊

小說改編成電影。首先是因為小說有群眾基礎,尤其好的小說群眾基礎大在宣傳上就好宣傳,票房也容易拿,這是一般最重要的原因。像《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好的例子。另外劇本也好寫,不用構思人物和劇情,這算利把。
弊呢,就是各種糟蹋原著小說,有的導演和編劇在改編劇本上沒那個能力和眼光,就各種瞎刪,因為電影著重突出小說重點,不可能有時間照搬,這句考驗編劇和導演的能力。要是不行就徹底毀了原著。這算弊把。
(手打望採納~)

② 小說改編成電影的轉化需要藉助哪些藝術手段將某部影視作品和文學原著進行比較,評說一下各自的長短得失

哎 才給這么點分

可能還是復制去做論文 最討厭這類問題了

我是電影行業從業者 簡單說一些

小說是文字 電影是視覺 文字更大的魅力在於它雖然沒有直接畫面
但是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顯卡 想像力 而文字跳動的那種韻律感和巧妙的語言構思
都會讓人或會心一笑 或拍案叫絕 或撫掌贊嘆 就像我剛才用這些詞
在電影中運用鏡頭語言 你怎麼才能把會心一笑這個詞 單這個詞 給表現出來呢

所以我們說 電影和小說 都是講故事 不過是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表現手法
比如你聽說酒吧有人打架 你在現場看 你聽別人說 你在新聞上見到
你都明白這是同一件事 內容你都知道 但是感受是不同的

但是有些東西是共通的 例如對愛情的追求 對人性的探索 對社會的鞭撻
無論是用語言 用文字 用鏡頭 都可以表達出或者說可以做到

只是受眾感受不同 但是最終是殊途同歸的

例如美國文學巨著《阿甘正傳》 電影版和小說 都可謂是其領域的永恆經典

再比如我國著名郭比特人作家小明的《大時代》系列 無論小說和電影
都不是簡單用一句垃圾可以囊括的 看 我用了囊括而不是概括 這就是語言或者說文字的一種手法

電影是在保留小說故事框架走向和劇情的情況下,把內容和故事用鏡頭語言表現出來。
從故事版到分鏡本 從場景到人物 都需要具體的設計和完善 最終才能奉上一部佳作

但是不可否認 有些文學作品 確實很難以鏡頭來描述 比如古龍的武俠小說
全靠文字意境來塑造人物和故事 有些用文字可以明白理解的情節和人物活動
用鏡頭就很難完美表現 我是說 很難 並非做不到 但是很可惜 目前還沒有一部可以說比較好的
古龍電影或者電視劇
也不可否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很多文豪級的人物 也對電影有一定的不信任
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正是因為他的拒絕 才沒有能夠被搬上熒幕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阿甘正傳 莎翁情史 啊Q正傳 茶館 雷雨 等優秀作品在大熒幕上同樣輝煌精彩

③ 那些由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你最喜歡的是哪部

《甄嬛傳》眾所周知,電視劇《後宮·甄嬛傳》是由網路寫手流瀲紫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小說本身是架空的,但影視化過程中將其背景設定為清朝雍正年間,並對應著歷史製作服裝道具以及教授禮儀。本著嚴謹的製作態度,將後宮勾心鬥角的現象故事化地表現出來了。這部劇一經播出就收獲了好評,小編也是每天晚上守在電視機前陪著甄嬛一步一步坐上太後之位。

④ 請問:小說改編成電影都有什麼理論方面的東西

沒有理論上的東西,你有感覺的小說,用你的想法改編成劇本。
首先是要先取得改編權,然後就改吧!

⑤ 試舉一部華語電影史上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個案,分析其電影化的轉換方法。

《色·戒》:從文學到電影

摘要:《色·戒》是張愛玲獨特的一部小說,也是一部重要的華語影片.從文學到電影改編,顯示了張愛玲對人性的獨到見識.也表現了李安擅長的電影藝術。無論是文字還是影像,《色·戒》中懷舊的情懷和真實的人性、細節和玄機的鋪陳等都吸引了讀者和觀眾。實現了文學傳播與影視傳播的有機結合。

隨著電影《色·戒》席捲全球,張愛玲再次掀起接受熱潮。作家張愛玲加導演李安,不論對讀者還是觀眾,都是一次成功的演繹和一次完美的期待。《色·戒》這部小說深得張愛玲的喜愛,經過30年不斷修改直到1978年才出版。李安從選擇《色·戒》改編,到選演員、拍攝,也傾盡心力。從文學到電影,《色·戒》值得關注與研究。

l獨特的人性剖析與懷舊情感小說《色·戒》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女學生王佳芝扮成少婦,施展美人計想刺殺特務易先生。經兩年精心鋪排,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寶店。但關鍵時佳芝對其動了真情,讓他逃跑。易先生脫離險境後,封鎖珠寶店一帶將之趕盡殺絕。一場周密的計劃,因為一枚戒指前功盡棄。張愛玲作品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對人物情感的探索,通過文字表達個人對婚姻和情感的體悟。在她的小說里復雜微妙的心理刻劃是重點,歷史和時代只作為背景。張愛玲喜歡蒼涼,認為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她筆下的愛情大部分是在人性變態與扭曲中展示的,而且情愛主題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演變,在《色·戒》中「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心理都有某種病態美,佳芝的病態美在於迷戀自己的表演,她甚至願意為這樣的表演犧牲自己的肉體和生命;而易先生的病態美是愛戀為他而死的女人,他陶醉女人為他而生、為他而死,這才是完整的愛,一具女人的屍體更能確保他對愛的佔有與安全感」[1]。張愛玲是決絕的,「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2]l帖。在電影中李安對人物的刻畫無懈可擊,展現人物命運的突轉和感情的百轉千回。相比這下,張愛玲對人物的處理更冷酷無情:「他一脫險,馬上一個電話打去,把那一帶都封鎖起來,一網打盡,不到晚上十點鍾統統槍斃了』,[2]1踮。在太太們的麻將聲中,就好像什麽也沒有發生過。而在電影中,我們感受到了簽署處死情人文件顫抖的手和坐在情人生前床上的傷感。李安對人物的處理比張愛玲寬容溫情一些。

李安的電影與張愛玲的小說遙相回望,電影保留了小說的精髓和意境,再現了舊上海的神韻和真
實的人性關系。影片中通過柔和的光線,把觀眾拉回到老上海黑暗的巷子中。上海那種優雅和矜持淋漓盡致,再加上若隱若現的略帶憂傷的音樂,影片的深度一下子突顯,使觀眾回到當時的年代,讓觀眾深臨其境又感慨萬千,不禁與張愛玲產生強烈的共鳴,「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鞏31。那種對舊上海懷舊意境的想像、真實人性和情感的體悟,使得不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影像圖畫,《色·戒》都深得讀者和觀眾的接受與x歡喜

2細節和玄機的精心鋪陳
張愛玲小說的現代性在於把人物的言行舉止和心理變遷放在現代背景下展開,而歷史隱藏在幕後,並在細節的處理中滲透對時間和歷史的思考。「張愛玲小說的細節描寫是構成電影感的一個重要元素,而這些細節又往往是展現人物處境和心理的象徵性道具」H]細節推動人物的命運和情節的設置,小說開始時麻將桌上一隻只光茫四射的鑽戒正是這場愛與死亡的賭局的暗示,小說為交代此次行動的背景而夾雜了佳芝的很多回憶。如:「這些人里好像只有梁閏生一個人有性經驗「既然有犧牲的決心,就不能說不甘心便宜了他」[2]182。幾句話就交待當年梁和王的關系。王佳芝在學生時代就對鄺裕民有好感,只是在她和梁潤生「積累經驗」之後,她對鄺裕民的無動於衷不滿,漸漸走向孤立並滋長了她畸形的愛情,「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郁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眥1]l船小說中的細節鋪墊在電影中力求達到文本再現、藝術追求與商業考慮的平衡。在影片的結構上李安講究技巧,打破了線性的時間線條,電影中間一段回憶將小說中輕描淡寫的埋怨自然顯現。小說中的細節和玄機在電影中通過剪輯、鏡頭多種手法加以表現,如幾個同學演戲成功後一起喝酒,通過鏡頭的切換實現流暢的剪輯,山東師范大學李超在2007年11月15日山東大眾網《<色·戒>拍攝藝術賞析》接受采訪指出,「這部影片剪輯的節奏也遵循了影片的情感表現節奏,在主人公老易和王佳芝緊張的心理對峙以及太太們打麻將的段落中,短鏡頭的特寫,加上小范圍的快速的搖鏡頭都加快了影片的情緒節奏和心理節奏,把人物不動聲色的交鋒表現得形象、可感。而在那些表現整個時代氛圍以及塑造環境的段落中,長時間的全景鏡頭又給了觀眾足夠的時間去體味某種氛圍。」電影中一個個細節顯示著對故事所處時代的想像和對經典風格的傳承。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兩人關系的處理以及其情感線索的鋪陳很容易就打動了觀眾。

3結語
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指出:「電影藝術的誕生不僅創造了新的藝術作品,而且使人類獲得了一種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這種新的藝術」嘲。電影不僅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文化,體現了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結合。張愛玲的小說有懷舊情愫的想像空間,有真實人性的展示,有很濃厚的電影氣質等等,這些使她的作品一直是影視導演的熱衷的題材。導演李安用它擅長的電影語言對原著完成了一次比較成功的改編。《色·戒》從文學到電影,從電影的熱映再到重讀原著,掀起了又一次接受熱潮。《色·戒》不僅豐富了張愛玲研究視野和空間,也為影視文化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示,實現了文學傳播與影視傳播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杜,2003:241.
[2]張愛玲.色·戒·張愛玲典藏全集(第14冊)[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182—195.
[3]張愛玲.惘然記·張愛玲典藏全集(第6冊)[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44.
[4]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再讀張愛玲[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113. .
I5]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M].北京:

⑥ 關於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做詳細分析

文學是由來已久的藝術形式,它有許許多多的內容,而影視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已經在人們生活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並且這兩者的聯系與未來的發展不容小覷。當前,文學作品,不論古今中外,改編成影視作品已成了熱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本文根據兩者不同的藝術形式與特點作分析、討論,並提出一些看法和觀點。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由來已久,無論東西方,在將優秀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藝術的過程中都不乏傑作。本文圍繞文學作品的改編問題展開分析,就影視藝術與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電視作品與文學作品間的聯系與異同等進行剖析,指出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在存在關聯的同時各有特點,若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影視藝術出現之前,藝術似乎都是間接呈現給大家的,除了戲劇藝術。因此,藝術的傳播是相當緩慢的。但是現在,電的發明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影視藝術的加入,大大改變了這種局面,自此,造型藝術如繪畫建築、雕塑、戲劇、戲曲等都因此而以各種形式互相結合,及時呈現在觀眾面前。語言藝術也不例外,它也開始從虛無縹緲的世界中逐漸被帶到了我們的真實世界中了。藝術也因此體現出了一種多元化的局面。可以說,今天各種藝術之間相融合的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當今時代,文學傳播已不僅僅是在紙上閱讀,同時我們也已經不滿足單單文字帶來的愉悅了,電影作品帶給我們一波又一波的視覺沖擊,電視則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我們不得不承認,純粹的文字閱讀欣賞已經不再佔主流地位,盡管近年來我們不斷呼籲要重新培養閱讀的好習慣,但文學要更好地得到傳播與介紹,與影視結合似乎是最快最好的出路。其實,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由來已久,從國外來講,有由《飄》改編的《亂世佳人》,由《簡·愛》改編的《簡·愛》。其他諸如《基督山伯爵》、《巴黎聖母院》、《小婦人》等,數不勝數,不論是世界名著還是暢銷小說,好萊塢的製片人敏銳地看到了市場的需求量,而改編後的作品也通常比較成功,受到廣泛的關注與歡迎。我國的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也不少,如早期的《城南舊事》、《林家鋪子》、《紅岩》,稍後的《紅樓夢》、《水滸傳》,等等四大名著,以及近期的作家作品如《紅粉》、《紅高粱》、《長恨歌》、《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等。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好處是,普及這些古典及現當代的作品,使老百姓通過這些媒介更好地了解作品,在享受審美娛樂的同時也學到知識,提升全民素養。這一點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在早期都得到很好的體現。應該說在最近,人們幾乎是相當熱切地盼望和期待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可以這樣說,自從有了電影和電視這些媒介之後,首先提議將文學作品搬上熒幕以來,這股熱潮經久不衰,從有這種形式開始以來,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停息與消沉過。
就目前來看,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方面,在改編文學作品上,固然製作的嚴謹是必要的,但我認為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地方,就是編劇。小說有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只要具備了這些條件,作家們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多很大,無論心理描寫,抑或時空轉換,只要入情入理、引人入勝,觀眾都願意買帳。但是,電影和電視劇是屬於視覺的藝術,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畫面,聽到許多音響效果,但是,想像的空間是無限的,思維的跳躍不受任何限制,而拍攝需要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畫面的連接,有些在小說里可以用第三人稱來敘述的,影視卻很難向觀眾交代。文學和影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已建立起十分密切的聯系,但它們畢竟是有獨立品格的兩回事,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可以寫一整頁,心理描寫可以是一章甚至一本書,但是劇本要的是動作行為,語言要簡潔、生活化。這中間的轉換就看編劇的功力了。說到編劇,就要談談戲劇,我國的戲劇始於元代的雜劇,是說一段唱一段的,很多不容易表達的地方就用旁白的方式來解決,而西方的戲劇最初流行的則是三一律,限制就更大了,所以編劇們剛開始都是從戲劇開始的。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劇還是西方的戲劇理論,都不能像小說那樣篇幅廣闊、想像自由,那麼,他們在進行影視改編時,就不得不受到限制,不是因為影視的屬性與小說不同,就是本身他們的專業局限也決定了改編的難度和風險。有的導演避免讓作家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劇本,而是交給別人去改,原因一是作家對自己寫的小說總是偏愛,難以取捨;二是在小說中要說的話都說完了,改編時很難有新的發揮。而就別人來說,這篇小說只是一個模型,提供一些思維的素材,發揮自己的想像,想怎麼添就怎麼添,刪起來也大刀闊斧,一點兒也不心痛。 再來談談電視作品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及異同。文學作品有許多的種類,在此以小說為例展開分析。我國傳統的小說是章回體的形式,其實說白了,就是變異地說故事,講究布局,注重可聽性,並且常在關鍵時刻收住,將玄機留到下一章再講,所以章回小說更適合以說書的方式來體現。與其說是讀小說,不如說是聽人說小說,所以故事性是有了。這種傳統的謀篇布局方法,固然條理清晰、脈絡分明,但是手法單一、流於俗套。如《三言二拍》、《封神演義》,等等。但是這一類的小說,卻很適合改編後搬上熒屏,因為在聽說故事這一點上,章回小說和電視劇相同的屬性。電視劇是一項普及藝術,不論男女老少都可全民參與,而對於文化底蘊的要求並不高。章回體小說的前身是說唱藝術,同時還有說書的成分在內,本身面向的就是各個階層的群眾,更多的是平民,非文人階層,即使後期發展,文人參與創作,在最初,小說也是不入流的文學形式。到今天,文學形式雖不斷變更,它卻恰恰是最受歡迎、最容易普及和傳播的方式,這在本質上與電視藝術不謀而和、殊途同歸。(中國古典小說採用說書場「說—聽」的傳播方式,適應聽眾的欣賞趣味而建立起一套特殊的敘事格局,那就是古典小說中貫穿始終的說書人的腔調,擬想中的「說—聽」的欣賞格局,以及於此相應的一系列敘事規則……種種敘事格局直接影響於電視劇敘事,構成電視劇敘事在敘事角度,敘事時間和敘事結構方面與傳統小說之間清晰而又多樣的審美傳承關系。①)也因為這樣,我國的古典小說改編成電視作品,相對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封神演義》、《三言二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性強,情節連貫,條理清晰,脈絡分明。所以當這些改編作品一搬上熒屏,就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好評。這些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現象了,後期的觀眾已經不能僅僅滿足於這種比較簡單直觀的審美了,而編劇和製片人也敏銳地注意到了,所以改編的方向開始轉換。
小說的電視劇改編研究是我國電視劇發展過程中研究比較多的一個重要課題。論文作者能夠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進行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本課題的研究深度,並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對小說的電視劇改編具有一定的價值,充分體現作者具有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藝術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綜合藝術,其中綜合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以及二十世紀新興的電影與電視藝術。那麼文學當然是屬於語言藝術的范疇。它是通過文字來塑造一系列的形象,傳達給讀者審美享受的,故而帶有更多的想像性。文學是很奇妙的藝術,讀者通過閱讀,藉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藝術享受。在這個世界裡,思維是可以任意遨遊的,換言之,這是一個烏托邦,審美的烏托邦。文學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為相比較,其他的藝術,都是由藝術家完成創作後呈現在觀眾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觀眾只能根據這一藝術現象來進行審美享受及審美評價。但是文學則不然,首先,作家在創造作品後,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屬於一度創作,因為他的作品僅僅是一個個文字,並非具體的形象,然後讀者在閱讀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傳達的信息,這些書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腦海中出現,因此文學是需要讀者的二度創作的。讀者雖由人組成,但是文學的讀者並非一般的人就能擔任,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的人群組成的,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獨特魅力,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讀者讀來,由於文化背景、人生經驗的差異,從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如《紅樓夢》只有一部,曹雪芹嘔心瀝血也只造就了一個林黛玉,一個賈寶玉,但是每個讀者心裡卻各有自己的林妹妹和寶哥哥。其實越是間接的表現形式,越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想像空間,就造型藝術而言,好的繪畫作品固然巧奪天工,但是,它所畫的是馬就是馬,虎就是虎,不論觀賞者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和欣賞水平,他們所看到的都毫無例外的是同一事物。戲劇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但是文學藝術則截然不同。所有的形象都是通過語言來描述的,所以一切都在讀者的意象中展開並完成。這是我對語言藝術的一些理解。
再來說說影視藝術,這是一門新興產業,起源於十九世紀,但真正的發展是在二十世紀。我們先來看看電影,電影的起源於1895年的法國,隨後傳到美國,在好萊塢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發展和傳播,在二十世紀達到一個高峰。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也在四五十年代達到一個高峰。電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用長鏡頭和蒙太奇手法,它是用鏡頭來說話的,因此更多地講究視覺上的效果,尤其是早期的默片時代。電影的發明給人類文明一個全新的沖擊,我們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審美時代。電視藝術則更晚一些,應該說是目前所有的門類中的「小字輩」了,在我國大概開始於二十世紀中期(1958年)。最早的形式類似於短劇,也有電視小說等。電視與電影的表現上有相近之處,但又各有不同,電視是小屏幕、大范圍普及的傳播,它應該說是更側重於聽覺上的效果,更大眾性、廣泛性。而觀看電影需要一定的場所與設備,對現場的要求更多些,相比之下,電視則不然,它幾乎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所以,接下來要討論的影視與文學關系,也有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
作者運用符號學、敘事學、接受美學、闡釋學以及中國古典文論資源,將理論闡釋與個案分析相結合,對小說的電視劇改編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展開分析,並提出了一些富有個性的理論見解。現在,偵探推理小說、驚悚懸念小說、都市財經小說都一一地推出展現給了觀眾,這中間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觀眾的審美能力與欣賞水平已經不斷地提高,再沿用以往的敘述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了;二是新型的小說形式其實並非專為拍攝成電視劇而撰寫,它們更適合的是案頭和枕邊閱讀,敘述方式不再按照常理出牌,多有倒敘、插敘、時空轉換,甚至還有意識流、內心獨白、旁白敘述等多種現代描述手法,而這些恰恰是不適合也不容易用電視手法呈現的。因為當用比較傳統和直觀的攝像手法來展現作品時,在最起初是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的,但是人的視覺享受要求是無止境的,並且接觸得越多,審美的能力也就不斷地得到提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小看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能力。在這一點上文學就體現了它的優越性,因為文字的想像是無邊的,也許是早就讀過的作品,但是仍然可以再次閱讀,並且同樣也能得到審美享受。而電視劇的視覺是固定了的,當然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也可以吸引人,但是視覺的限制很快就讓人感覺到不滿足,這一點也是由於人的視野是如此的廣泛而不受限制決定的。②「電影和電視的表現形式和小說根本不同,很難拿來比較。電視的篇幅長,較易發揮;電影則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閱讀小說有一個作者和讀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過程,許多人讀同一部小說,腦中所出現的男女主角卻未必相同,因為在書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讀者自己的經歷、個性、情感和喜憎。你會在心中把書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為一,而別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電影和電視卻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觀眾沒有自由想像的餘地」。而我國的電視藝術又正處於一個初始階段,那麼這種相對直接簡單的攝像畫面,久而久之就顯得呆板和無趣了。
當然,製片人也注意到了,選用了新型現代的文學作品來改編,而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了。舉例來講,最近內地非常熱門的金庸武俠小說的改編,從最初的《笑傲江湖》,幾乎是全民運動,不論報刊雜志還是網路媒體,抑或大街小巷的茶餘飯後,都相當熱切地關注著。因為金庸小說幾乎已經遍布所有有華人的地方,小說包含的東西相當廣,地域上,東至桃花島,南到嶺南,西至大理雲南,北到西藏,甚至還有北極風光;文化信息上,更是涉及醫學、飲食、琴棋書畫、岐黃之術、十八般武藝,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得到很大的滿足,可以說人在家中坐,思緒卻在不受限制的時空中遨遊。這樣的作品,現在終於得到國內正統文化的認同,並將要搬上熒屏,可以想像,觀眾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當時最顯著的體現就是網路上網友們如浪潮般的一波又一波地掀起討論,提議角色的人選。但是當這部作品千呼萬喚始出來時,大多數人都感到失望和不滿足,小說中細膩的人物內心描寫沒能展現,主角的人物形象氣質嚴重不符,挑剔的網友們甚至細致到對服飾、配音、場景布置都一一點評,提出的問題專業而犀利,讓那些專業的電視工作者都感到很難逃避。的確,我們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達是如此快捷,所有的反饋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里看到,而就在這時,我們才突然發現,我們的觀眾已經相當成熟了,我們一直反復提倡和要求提高全民素質,已不知不覺中在完成了,而電視工作者們低估了觀眾的欣賞水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視藝術的水平已經不夠先進,我們現在需要擔憂的不是提升全民素養,而是電視工作者的專業水平與文化修養了。
但是目前主要的根源就在於此,盡管一系列的金庸小說改編已成雞肋,觀眾也已對此幾乎完全放棄,但是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仍在推出,最近重拍的《紅樓夢》又掀起熱潮,人們紛紛質疑,它能超越87版的經典嗎?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單單是因為文學作品改編太多,觀眾欣賞水平提高,眼光也挑剔了?我覺得不盡然,更主要的問題是電視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弊端,大家忽然都發現,這是一個成名與獲得名譽的好路徑。當年的六年出一部《西遊記》,三年成就一部《紅樓夢》,如今已不復存在了,更多的是幾個月的速成品,臨時組就的演職員班底,粗製濫造的後期製作。俗語說得好,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若想把觀眾當傻子,最後倒霉的可是你自己。其實從改編作品上已經可見文化現狀的一斑了,現在看似繁榮、人才輩出,各種題材不斷涌現,不論是在影視界還是文學界,其實質都是一片浮華與喧囂,炒作,跟風,什麼都有,獨獨缺的就是沉澱與積累,就藝術而言,不論什麼形式,要出好的作品,沒有人生的經驗與積累,沒有反復的推敲與斟酌,怎麼可能鑄就出傳世之作?但是現在,快餐文化、垃圾製作……充斥我們的周圍,使我們不得不對電視劇的前途感到擔憂,而這種現象又是全社會存在的,要改變,談何容易。但至少,我們已經知道它的根源,各個階層也在不斷地呼籲改善電視藝術團體素質。其實電視這種新興藝術,從最初的萌芽到蓬勃發展,中間不可能不出現問題和偏差,重要的是,能夠發現、自省,並不斷完善改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螺旋型的,所以電視藝術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在這個浮華的貌似高潮的實則低回的階段,能不斷總結,發現問題,並改進,接下來的必將是真正的春天。要解決根本的問題,就要強化電視工作隊伍,加大力度肅清不良因素,完善各種制度。對這支隊伍進行高標准要求,提出必要的限制。

文學與影視、戲劇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如何轉換,成為再創作者不得不面對的困難。「張潔老師的《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在書店裡被放在『散文』書架上。我如何不讓這部作品裡的力度與情感散落,又讓它適合電影的表現形式,是比較艱難的創作。」青年導演馬儷文結合自身的創作經歷說,「往往與原作貼得比較近的,創作上會比較成功,因為原作已經在一個水準之上。」「小說有的部分情節弱,而電視劇主要靠情節,這就需要改編時填充情節。」導演田沁鑫說,「小說用描寫來展示人物心理,而電視劇就得改成用對白或情節展示人物內心;小說用10頁來展示環境,電視劇用一個一分鍾的鏡頭就把這些交代清楚了。處理好兩種形式間的關系,是改編中的主要工作。」
文學藝術本是同根同源,莫道是他的繁榮與普及,奪走了我的讀者;也莫說是我的藝術質地優越於他的大眾性而輕睨他人——不如彼此滋養,成為彼此新的翅膀與能量;不如彼此開掘,滋養同根之樹,結出更多更有營養的果實,這是雙贏或多贏的合作。「影視或戲劇可以說是小說的廣告,無論是影視的版權,還是小說自身發行量的提高,都提高作者和出版社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提倡原創性的今天,跨越不同藝術門類的創作,將有助於新元素的誕生。」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電視畢竟是一種普及的娛樂傳播工具,它的傳播屬性可能更強些,那麼在藝術性上面就難免存在限制,攝影手法處理也好,音效畫質上更是局限,這一點與電影是沒辦法比較的,因為這兩者的屬性不同。所以,有些文學作品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如《水滸傳》、《三國演義》,有些則非常不容易。盡管當前電影市場不夠景氣,大眾反映票價過高,也有更多的人選擇在家看電視,但是電影的魅力始終是獨特而又常存的。
有人認為,文學和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千萬不要根據一本書去看一部影片,反之亦然,閱讀是不可替代的,文學有可能憑影視擴大影響,但它要冒被扭曲的風險,想品原汁原味,還要讀原作,影視只是嚴肅文學的通俗讀本。讓我們來看看作家們對此的看法:「我的原作與劇本改編有很大的分歧,他們改得太匆忙,沒有和我認真磋商。當然改編可以豐富原有的情節,但要看是否符合原著精神。我的原著精神是對人間真愛的頌揚,相當於『正劇』,那是作者確立和倡揚的東西,而劇本卻改成了悲劇。悲劇是揭露和撕碎,是失望和破滅。劇本與原小說完全不同,造成了與目前大多數影視作品的重復和趨同。」⑤好看好讀好懂的作品,自然會成為影視改編的熱點,但也有許多優秀作品,確實無法改編為影視,即使改了也很難成功。確實,改編得好不是作家的成績,改編得不好責任也不在作家,影視其實是對作品用一種解讀代替、抹殺千萬種不同的解讀,從這種意義上講,文學是活的,影視卻是死的。
從一部文學作品到一部影視作品,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節奏、結構、情調、沖突……也都是改編的重要部分。每一部具體的作品,可能面臨的問題完全不同,有的小說故事沖突強烈、人物精彩、曲折跌宕,也有的小說充斥著情緒、描寫,和不知所雲的回憶。其中的訣竅和解決的方法,並非只有所謂單一的解決方法。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對作家來說應是一件大好事。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億萬人在看由你的作品演繹成的電影、電視,這與幾千、幾萬讀者讀你的書,那種影響是無法相比的,作家和導演聯姻,小說和影視結緣,會大大促進文學創作。兩者若是相輔相成,必然能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一番。

⑦ 以電影《祝福》為例談一談影視改編的方法、原則、利弊

老電影《祝福》改編自魯迅同名的小說《祝福》,該短篇小說登上過中學語文課本。夏衍改編了劇本,有著名電影演員白楊主演,電影《祝福》也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講述的是辛亥革命後激烈的社會矛盾,深刻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破壞。

⑧ 以小說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試比較小說《城南舊事》與同名電影的異同,並就改編的成功與否給予分析和評。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希望採納

⑨ 有哪些短篇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祝福》
《傷逝》
《阿Q正傳》
《葯》
《鑄劍》
《祝福》改編之後似乎叫《祥林嫂》,不太記得了。

熱點內容
高評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2 06:01:37 瀏覽:351
可以搜索免費小說的app 發布:2025-07-12 05:44:38 瀏覽:293
都市言情閱讀小說家 發布:2025-07-12 05:24:02 瀏覽:39
關於網游的小說搞笑 發布:2025-07-12 05:19:08 瀏覽:315
宇飛的艱辛結局小說 發布:2025-07-12 05:18:33 瀏覽:91
這里沒有善男信女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12 05:09:19 瀏覽:830
遠古免費小說 發布:2025-07-12 05:08:37 瀏覽:825
總裁誤寵替身甜妻相似小說 發布:2025-07-12 05:07:10 瀏覽:193
輕一點魏承澤小說網盤資源 發布:2025-07-12 04:41:19 瀏覽:465
武俠輕萌小說合集 發布:2025-07-12 04:40:33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