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偷竊的象徵手法解讀
① 你從高爾基《童年》中讀出什麼
《童年》與其續篇《在人間》、《我的大學》共同構成了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是首篇。在這部小說中,描寫的是作者10歲以前的童年時代的生活。記敘了主人公成長、生活的歷程,描寫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於是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外祖父有著矛盾復雜的性格,他的內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貪婪金錢腐蝕了他的靈魂。在這冷冰冰的世界裡,只有外祖母庇護、關心著他,給予他無限的溫情和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
補充:命運的悲歌――《童年》導讀
一、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歷克塞·馬克西姆維奇·彼什科夫,是享有盛譽的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列寧語)。他的創作開始了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他的名字「代表著世界文學史上的新時期」(魯迅語)。20世紀初,他的作品就開始介紹到我國,對我國的文學和我國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
1868年3月14日高爾基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父親是個大兵的兒子,母親是染房老闆的女兒。祖父曾經當過軍官,因殘酷虐待部下,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降了職。祖父對父親非常嚴厲,以致父親從家裡逃跑5次,最後一次逃跑成功。逃跑後,先後干過木匠、輪船公司辦事處經理、裝飾室內帷幔和裱糊壁紙的工人等,是個聰敏、善良而且非常愉快的人。後來感染霍亂,在高爾基3歲時去世。父親去世後,高爾基隨母親到外祖父家生活。在充滿小市民氣的外祖父家度過了童年。其間,母親改嫁並於幾年後患肺結核病去世,外祖父破產。11歲的高爾基被迫流落人間,開始獨立謀生。他揀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欺凌與虐待,飽嘗生活的苦難與艱辛。他只上過三年小學,但酷愛讀書,利用一切機會讀手邊所能碰到的書,刻苦自學。1884年,他懷著上大學的打算來到咯山,但未能如願,在社會的底層讀完了他的社會大學。先後當過碼頭搬運工、麵包師傅、雜貨店伙計、園丁和守夜人等。同時,結識了先進的民粹派知識分子和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進一步認識到現實的丑惡和人民的疾苦,逐漸樹立起改革社會的決心。1888—1889年、1891—1892年,高爾基為了解祖國和人民,兩次漫遊俄羅斯。從尼日尼跑到察里津,經過頓河區域、烏克蘭,來到比薩拉比亞,再從那裡沿著克里米亞南岸到了庫班,再到黑海邊。旅途見聞和艱苦經歷使高爾基開闊了眼界,磨練了意志,積蓄了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素材,激發了他從事文學創作的強烈慾望。
19世紀90年代,,俄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黑暗落後的俄國變成世界革命的搖籃,馬克思革命理論廣泛傳播,高爾基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從1892年高爾基在《高加索報》上發表浪漫主義短篇《馬卡爾·楚德拉》到1899年長篇小說《福馬·高爾傑耶夫》問世,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共創作了中、長、短篇小說和特寫、故事、散文、隨筆詩歌等700多篇,它們大體包括浪漫主義作品和現實主義作品兩部分。浪漫主義代表作主要有《馬卡爾·楚德拉》(1892)、《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其中,《伊則吉爾老婆子》中塑造的丹柯形象與《鷹之歌》中塑造的鷹的形象是高爾基創作中最早出現的英雄形象,它們突出概括了當時俄國革命者奮不顧身的革命精神與英雄氣概,熔鑄著作家崇高的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它們猶如火花,「在人生的黑暗中燃燒起來,在許多勇敢的心裡燃燒起對自由、對光明的狂熱的渴望!」現實主義代表作主要有《葉美良·皮里雅依》(1893)、《切爾卡什》(1895)、《瑪莉娃》(1897)、《好鬧事的人》(1897)、《因為煩悶無聊》(1897)、《二十六個和一個》(1899)、《福馬·高爾傑耶夫》(1899)等。在這類作品裡,高爾基鞭撻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暴露小私有者、小市民的庸俗,肯定勞動者,特別是流浪漢的人格尊嚴。高爾基以寫流浪漢題材出名,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流浪漢形象,如《葉美良·皮里雅依》中的流浪漢葉美良、《切爾卡什》中的切爾卡什、《瑪莉娃》中的瑪莉娃等,為俄國文學畫廊增添了新的文學形象。這類作品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99年問世的《福馬·高爾傑耶夫》,這是高爾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福馬本是資產階級的接班人,但耳聞目睹的事實卻使他越來越感到資產階級的骯臟事業是與人類一切高尚情感不相容的。他苦惱、失望,最後被送進瘋人院。在這部小說中,高爾基已經用豐富的現代生活畫面,來展示不同類型的資產者的活動,反映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過程以及資產階級的掠奪性了。因此,這部小說的出版標志著高爾基的現實主義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20世紀初的頭二十年是俄國革命高潮醞釀、高漲與取得勝利的時期。這20年間,俄國進行了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這過程中,高爾基始終將自己的創作活動與革命事業聯系在一起,表現了一個革命作家的崇高品質。1901年3月,高爾基參加彼得堡學生的遊行示威活動並創作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但只有結尾部分《海燕之歌》得以發表。全篇用象徵手法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化身海燕同反革命勢力代表的風、雨、雷、電搏鬥的情景,同時無情嘲笑了害怕革命的資產階級社會階層的代表海鷗、海鴨和企鵝等。「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成了呼喚革命的有力號召。寫小說的同時,高爾基看到劇院的重要宣傳作用,1901年與1902年先後寫出了劇本《小市民》與《底層》,描寫了小市民思想與無產階級思想的沖突。《小市民》中刻畫的革命工人火車司機尼爾是俄國文學中第一個以新的精神面貌出現的工人形象,這一形象預示了高爾基以後的創作方向。《底層》描寫了一群被拋到社會底層的流浪漢的悲慘遭遇。劇中作者批判了資產階級虛偽的「安慰主義」哲學,提倡尊重人、贊美人,號召人們為改變自己的現狀而斗爭,被稱為「海燕式」的劇本。1905年,高爾基參加了1905年俄國革命,加入布爾什維克黨並會見了列寧,思想產生巨大飛躍。1906年他在美國完成舉世聞名的長篇小說《母親》。《母親》是高爾基最重要的作品,這部長篇小說第一次生動的描寫了工人階級反對地主、資產階級專制統治的革命斗爭,歌頌了無產階級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巴威爾、母親尼洛夫娜的光輝形象,奠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新型創作方法,在世界無產階級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列寧稱贊《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1906年至1913年底,高爾基僑居義大利。其間,他創作了反映農村革命斗爭的中篇小說《覆滅》(1909),揭露並批判小市民習氣的中篇小說《奧庫羅夫鎮》(1909)和長篇小說《馬特維·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以童話形式、浪漫主義手法描寫義大利工人和勞動人民生活斗爭的《義大利童話》(1911—1913)等。1913年底,高爾基回到俄國,寫作了《俄羅斯童話》(1912—1917)、《俄羅斯浪遊散記》(1912—1917)。出版了自傳體三部曲中的前兩部《童年》(1913)、《在人間》(1915)。第三部《我的大學》完成於1922年。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文學遺產中最優秀的部分之一,在這些作品中,高爾基根據早年的生活經歷,真實描繪了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全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表現了一代新人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崇高理想。
在蘇維埃時代,是高爾基為創建蘇聯新文學而加緊勞作的時期。他受黨和政府的委託,擔任文化出版部門的領導工作。創辦大型報刊雜志,主持出版一系列叢書,組織和領導文學社團活動,團結國內外進步文藝隊伍,培養和扶持青年作家,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高爾基晚年仍然勤奮從事文學創作活動,寫了大量的小說、戲劇、散文、特寫、回憶錄以及政治性論文和文學論文。這時期的作品主要有回憶錄《列寧》(1924)、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和《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1925—1936)等。其中,《列寧》是為了悼念革命領袖列寧而寫的,它通過列寧的革命活動和日常生活素材塑造了革命導師的「象真理一樣樸素」的光輝形象;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是一部俄國資本主義的興亡史,它通過阿爾達莫諾夫一家三代的盛衰變化,概括了俄國資產階級從農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這50年間的歷史命運;《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高爾基花了十年時間創作的一部未完成的長篇巨著,作家以雄健的筆力描繪了十月革命以前40年間俄國社會生活的一副全景圖,包羅了形形色色的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和各種反動思潮的尖銳斗爭。
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與世長辭。
二、作品提要
阿廖沙(即童年高爾基)很小的時候,父親得病死了,母親帶著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親的到來引起了大舅米哈伊爾與小舅雅科夫的爭斗,他們怕母親來討要嫁妝,鬧著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團。阿廖沙初步認識到外公家彌漫著的相互仇恨的氣氛。大舅捉弄老裁縫格里戈里,讓侄子把燒得滾燙的頂針放在格里戈裏手邊,不料卻被外公無意中戴上,外公把孫子抽了一頓。阿廖沙因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頓,打的過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災樂禍,連母親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護著阿廖沙。打過阿廖沙後,外公來看他,給他講起自己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畔當纖夫時的情景,阿廖沙覺得外公像一朵雲彩似的迅速地長大,由一個乾瘦的小老頭變成童話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後,阿廖沙結識了小夥子茨岡,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時,他總把胳膊伸出去幫他擋著。每逢禮拜六,他帶著阿廖沙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他擅長跳舞,幻想著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愛他,但他卻被兩個舅舅強迫著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墳地,中間絆倒後,被十字架壓在下面,因失血過多死掉了。
茨岡死後,阿廖沙更加依戀外婆。睡覺前,給外婆開玩笑,外婆給他講上帝與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歡的人。
「外婆到來之前,我彷彿在昏睡,彷彿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現喚醒了我,使我見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圍的一切聯結起來,把這一切編織成色彩繽紛的花邊圖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終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貼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貴的人,這是因為她對世界充滿了無私的愛。這種愛使我感到充實,使我在艱難的歲月里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詩歌、傳說、童話多得不計其數,阿廖沙聽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裡突然失了火,家裡人驚慌失措,外婆卻非常勇敢,用一隻空袋子蒙著頭,身上批著馬被,毫不畏懼地沖進火里,從裡面抱出一隻水桶大的盛滿硫酸鹽的瓶子,又鎮定地指揮別人滅火。大火後,又忍著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開春,舅舅們就分了家,外公為自己買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著外公外婆住。這是一段節奏平緩的日子,阿廖沙接觸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講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兒,母親一貧如洗,而且是個殘廢,為了生活,外婆跟隨母親四處流浪、乞討,後來靠外婆織花邊維持生活。外公也講起小時侯與法國兵相處的事情。這段時間外公開始教阿廖沙識字。外公老病復發,動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無法忍受。
寧靜的日子很快被打破,兩個舅舅為了分外公家產,聯合起來到外公外婆家鬧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爾,喝醉酒就鬧事,整夜在房子周圍轉來轉去,帶來幫手把馬林果叢和酸栗樹統統拔掉,搗毀浴室,砸壞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門,外公集合了兩個房客及酒店老闆的妻子對付他。為幫兒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斷,阿廖沙無比仇恨舅舅。
接下來又是一段單調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禱,外公也每天祈禱。阿廖沙認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卻拒人於千里之外,讓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歡外婆的上帝,討厭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禱時的失誤捉弄他。這時期阿廖沙經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為這些孩子做出的惡作劇令他無法容忍。這時,為外公幹了一輩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雙目失明被舅舅解僱,淪落為乞丐,阿廖沙為此感到難堪。
外公突然賣掉原有房子在別處買了房子。在這里阿廖沙結識了許多人。有外號為「好事兒」的房客,有偽裝成馬車夫搶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奧甫相尼科家的三個孩子。阿廖沙與他們都建立了友誼,但同「好事兒」的關系最為密切。「好事兒」是一個整天忙著做實驗的葯劑師,對人生有透徹的感悟,經常指導阿廖沙觀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教給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來院子里平淡無奇沒什麽值得留心的東西。但經他輕輕一推,或者三言兩語指點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彷彿這些東西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因而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別深。」但「好事兒」終因不被周圍人理解而被外公趕走,阿廖沙非常生氣但毫無辦法。
百無聊賴之中,母親回來了。在幾個城市呆了很長時間又生了一個孩子後,走投無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開始教阿廖沙認字,讓他背許許多多的詩。外公強迫母親改嫁,母親拚命反抗,外公異常生氣,將氣憤轉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發針深深地插進外婆頭皮。阿廖沙為外婆報仇,將外公最喜歡的聖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親送進了學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學在家。因發愁母親的婚事,外婆開始酗酒並向阿廖沙講述父親與母親的往事。不久,母親看上了一個學測量學的學生並堅持要嫁給他。阿廖沙不喜歡繼父與新的祖母,不想讓母親改嫁但毫無辦法。母親改嫁後,阿廖沙繼續與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開始長大,擁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學校,但老師不喜歡他,只有主教賞識他。他因拿了一盧布買童話書被母親打了一頓。繼父對母親很不好,用腳踢她,阿廖沙與繼父拚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產了,阿廖沙與外婆相依為命,通過三年級考試後他不再上學,開始自己養活自己。他結識了許多夥伴,他們互相幫助,一起撿破爛,扯木材。八月,母親去世了,外公說阿廖沙不是獎章,不能老掛在他的脖子上。於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間,外出謀生去了。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寫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兩部《在人間》、《我的大學》主要敘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經歷。為使讀者對阿廖沙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這里簡介一下後兩部作品的內容。《在人間》描繪阿廖沙11歲走向社會外出謀生的經歷。他備受生活煎熬,做過各種工役,受盡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體驗了社會生活底層的艱辛,認識到人性的丑惡。不過,外婆的善良、廚師的正直、瑪戈爾皇後的博學,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鑒定人、司爐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與復雜。他酷愛書籍,利用一切機會讀他所能碰到的書籍,為此吃了種種苦頭。《我的大學》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他16歲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麵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三、思想內容
1914年俄國作家梭羅古勃在《作家日記》中談到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時寫道:「我邊讀邊感到遺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爾斯泰那充滿芬芳氣息的童年。相反地這里卻是打架,斗歐,鞭笞……簡直是一種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確,整篇《童年》中所描繪的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講出來一個悲慘的童話。在那種黑暗生活中,殘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錯了一點事,要脫掉褲子挨打;父子兄弟間為了分家,吵架斗毆,甚至打得頭破血流;外祖母毫無過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腳踢;米哈伊爾舅舅為了尋開心,用燒紅的頂針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親跪在地上請求繼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繼父卻用他穿著靴子的腳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為外公幹了一輩子活,當他雙目失明,喪失勞動能力時,卻被趕出染坊,流浪街頭乞食為生;外公不但殘酷剝削工人,而且六親不認,與老伴一起煮茶時,茶葉也要放在手心裡細細數過,生怕自己吃了虧。最後,又把老伴與外孫趕出家門,讓她們自謀生路。但盡管作品中描寫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慘事與醜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陽光透過雲層一樣放射出了樂觀主義的思想光輝。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斗拼搏,沖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懷著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了解這種現實。」「我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丑惡行為,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原因:雖然這些醜行令人惡心,使我們感到壓抑;雖然它們扼殺了無數美好的靈魂,但俄羅斯人的心靈仍舊是那樣健康、年輕,正在克服並且最終能夠克服這種丑惡的行為。」「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這一方面表明了高爾基的美學原則:作家不必迴避生活中的任何醜事,但目的是為喚醒人們的重視,從而徹底消滅它,並且堅信人類社會有一種真善美的自我調節機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爾基寫童年的悲慘經歷,目的不是為了向人顯示他是多麽值的同情與可憐,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無論環境多麽惡劣,生活多麽艱難。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懷著一顆向上的心,在齷齪的環境下也能培養出健康、正直的心靈。因此,我們說全書的思想內容表現上是積極向上而非頹廢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裡面。他矮小、乾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細,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發作。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伙計,甚至六親不認,將替他勞動了一輩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趕出家門,共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謀生路。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破產後更加貪婪吝嗇,品格底下。物質上破產,精神上也完全垮掉。盡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纖夫,經歷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鬥士與勇士。當他給阿廖沙講到那時的經歷時,露出一種真誠而興奮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對於外公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討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復外公。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於作者心中,通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骯臟、齷齪不良品性的否定。與對外公那類人的厭惡相反,作者通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忤逆……都熄滅不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光。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於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她沖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鹽。因此,盡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並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夥子茨岡與房客「好事兒」。小夥子茨岡是個棄嬰,被外婆收養,長大後就成了外公的僱工,他勤勞能幹,力大無窮,雖然被外公與舅舅當成牛馬使喚,仍很善良樂觀。相對於小夥子茨岡來說,房客「好事兒」則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與感悟。他是祖國無數優秀人物中的一個,見識遠大,教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歡與崇敬的,他們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嚮往。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醜事之外,還存在著健康與富有創造性的東西。作者在作品裡寫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蜂窩,一些普通、平凡的人們象蜜蜂一樣,把自己的知識和關於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裡,每個人盡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實著我的心靈,這種蜜往往是骯臟而苦澀的,但這一切知識仍然是蜜。」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
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俄國社會處於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飢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個人悲劇。
四、藝術特色
高爾基是俄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在創作中他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重視描寫的真實性與細節的精確性等。1937年,高爾基在回答列寧格勒作家出版社關於他「利用什麼樣的材料(自傳性的、書本的、觀察和記錄)」進行創作時說:「我主要用的是自傳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擊者的立場,而避免作為當事人挺身而出,為的是不要防礙自己作為生活的講述者。」《童年》這部作品就遵循了這樣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通過對阿廖沙生活經歷的客觀描述,一方面寫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過程,另一方面廣泛地描繪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揭露了沙俄專制制度的黑暗與罪惡,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全篇特別鮮明地表現了兩種力量的沖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殘忍和野蠻的風習,另一方面是俄國人民優異的精神力量——心靈純潔,意志堅強,同情弱者,熱愛正義,富於幻想,嚮往光明、幸福與合理的生活,為其實現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有這些內容的表現,都是通過客觀的、冷靜的現實主義描寫、記敘來實現的,書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現實生活場景,人物的語言、行動、客觀環境都與實際生活相符。這與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義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創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海燕之歌》全篇揚溢著浪漫主義精神,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風暴到來前夕革命人民與反動勢力英勇搏鬥的壯麗圖景: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雷聲隆隆,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沖向高空,同他們進行激烈的搏鬥;飛翔著的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大聲呼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部作品與《童年》不同,作者沒有如實的描寫現實生活,而運用象徵主義手法,通過對自然現象大氣磅礴氣勢的誇張描寫,抒發了強烈的主觀感受。
《童年》中高爾基在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指導下,還成功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殘酷自私、陰險暴躁的外公、貪圖錢財的舅舅、冷漠無情的母親、善良慈祥的外婆、快樂能乾的茨岡、勤勞能乾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愛的保姆葉夫根尼亞。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國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婦女形象之一,她是偉大母親的象徵,也是俄國苦難生活的象徵。她喜歡唱歌、講故事、跳舞。她慈愛、善良、剛強,在十分嘈雜和混亂的情況下,也能把人們吸引到她的周圍,為艱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歡樂的情調。書中高爾基通過她的外貌描寫、語言、行動以及引用大量民間歌謠、童話、故事等各種形式對其形象進行全方面刻畫。高爾基這樣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講起話來像唱歌似的,特別動聽,她說的每一句話都像一朵盛開的鮮花,溫柔、鮮妍、清新,很容易
② 歐亨利短篇小說的讀書筆記
讀《麥琪的禮物》有感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寫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它主要講述了聖誕節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貧窮的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驚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這點錢根本不夠買什麼好的禮物,於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發剪下來,賣了,換來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終於買到一條樸素的白金錶鏈,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塊金錶。而吉姆也想給老婆一個驚喜,他同樣賣掉了引以自豪的金錶,買了德拉羨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聖誕禮物。
從這篇文章里,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各自最寶貴的東西,但我深深地感到,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他們能犧牲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為的是給對方買來最好的禮物。可是雙方賣掉了自己貴重的物品,那麼對方的禮物已經不適合自己了,而他們做這些事的時候,都是為了對方著想,根本沒有考慮自己。正是因為他們互相愛著,而且是深深地愛著對方,才會有這樣有趣的結局。
讀完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們要去關愛別人,這樣別人才會愛我們,正是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會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才有溫情。人與動物之間也是因為有了愛,動物才會信任人類,不傷害人類,與人類和平相處。愛的力量真的是很偉大的,有一首歌裡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去年印度洋海嘯發生的時候,就有全世界各國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幫助受難的災民重建家園,使失散的親人團聚,從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純潔友誼。我相信:只要我們心中充滿愛,我們的世界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後一片葉子》讀後感
因這我想看到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飄下去,飄下去,像一片可憐的,疲倦了的葉子那樣。
——引自《最後一片葉子》
其實,我想對你們說,別再這樣無聊下去了,學點吧,至少讓你們覺得並非無事可做。我想對你們說,抓住青春吧,別讓它從你身邊飄走。
初中三年,應該是殘酷的三年,因為它只來一次,而它來的時候,我們還不懂得人生,還沒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備。我不想你們在走出這個大門後,回首的瞬間,有著太多的失落、後悔與心酸。
或許因為一次次地失敗,你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你們認為這一切太難太難。但即使如此,我們就可以放棄嗎?
不,為什麼要放棄!一直以來,我就以為自己的命運就得自己來主宰;一直以來,我就認為這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有權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直以來,我就把自己當作一個勇士,任何的驚險,我都要去嘗試;一直以來,在每一次失落、失敗後,我命令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你們想過嗎?不需要別人來畫上那一片葉子,讓我們自己對自己說:永遠都不放棄,在任何時刻!
選擇:給我自己
貝爾門,一個偉大的畫家。雖然他的大半生都窮困潦倒,走得是一條失敗之路。但他始終有個響亮的目標——畫一幅「偉大的傑作」。四十年,他都沒有因自己的失敗而放棄作畫,他一直等待著時機。
與把自己的生命寄託於一片飄搖的葉子瓊西相比,貝爾門更像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他,和他用生命畫成的「傑作」,我們任何人都不得不肅然起敬。
然而,如果冷靜地思考一下,像貝爾門這樣幾乎盲目的執著卻並非可取。若沒有最後的偶然,他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憐蟲。在這個世界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他在畫畫方面沒有什麼天賦,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那就應該明智些,在活下來的前提下,更換一種新的生存方式
,努力使自己活得更出色,而不必拘泥於那沒有發展的繪畫。
學習,就像一棵樹——或許生活也是。我們不可能將每片葉子、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就像我,不可能完全地參加所有競賽,不可能把我曾經喜愛的笛子、二胡練得樣樣精通,也不可能和每一個同學交成好朋友。於是,我選擇放棄,我放棄了許多的葉子,放棄了二胡、笛子,放棄了我不能取得成功的數學競賽,但我不放棄自己。放棄一些葉子,只是為了讓有限的水分和養料開出我想要的花,結出我想要的果,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根枝長得更粗壯,讓自己有一個更有發展餘地的未來。
於是,我放棄我應該放棄的,但絕不放棄自己。
《警察與贊美詩》讀後感
當人們真正想要努力去做了,上帝偏偏又開始吝嗇了,反悔了,賴皮了。
不可否認,機遇是不等人的,它不是被動的,不會等著你去分析這,分析那,考慮這,考慮那等一系列瑣碎的事件後,再決定去做。或許它本身就是個稍縱即逝的「精靈」,它考驗的是我們的勇氣與膽量,智慧與靈魂。但也不是說,所有的事都不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妥的進行,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與遠古時代又有何分別? 當然機遇也是需要珍惜的,需要好好利用的,碰到機遇已經是很「困難」的,要充分地徹底地去利用,卻是「難上加難」。怎樣去更好地「完善」它,是個重點。
那位警察,不是已經給了索比多次機會嗎?而索比並沒有為此去認識到什麼,只是一味地無休止地不停地為著他心中所謂的「目標」繼續扮演著生命的「小丑」,樂此不疲。而幸運的他,總在「舞台」上有寫「失足」,但終究被當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場「戲劇」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場「戲劇」的開演。對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對讀者而言,只是將近結尾;對生活而言,只是個小插曲;對編劇而言,是個不錯的情節;對觀眾而言,只是對得起一張票;對索比而言,是對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為他先前的「無知」付出的代價,是為他不懂的珍惜從他手中逃脫,也許可以扭轉他命運的「機遇」而對其藐視所得到的教訓的最終結果。
如果他會怪任何人,那麼證明他的確活該;如果他只怪自己,那麼他就能大聲地對自己說:「三個月,也不算太久,我會珍惜並且把握住每一天的光陰。幸福,其實並沒走遠,只是我忽略了。等著吧……」
幸福,其實並沒走遠。沒錯,主宰幸福的有很多,機遇是其中的一個。不要等到上帝不耐煩了,畢竟他也有喜怒哀樂,給你個下馬威,到那時,就好象太沒「人情味」了。受苦的可是自己。
珍惜周遭的人或物,它們每天都在改變,只是我們太忙,沒看見。機遇,就好比是遇到的機會,是件好事。好好把握,將它的好處發揮至極,則是一件「美」事。一個人的生命中會有形形色色的狀況,每一個狀況所具有的意義卻是截然不同,大相徑庭。選擇不同的狀況,就會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不同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將機遇「透明化」,完全看清,這樣,才不會誤入歧途啦。
倘若相反,結局就會如同索比: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
機遇遇到卻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機遇卻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機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
《我的叔叔於勒》是莫泊桑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描寫了一個破落家族寄希望於遠走美國的「於勒叔叔」能夠衣錦還鄉帶來財富,然而卻在一次郊遊中偶然發現,這位親戚已經成了一名在遊船上賣牡蠣的流浪漢,從而夢幻破滅的故事。莫泊桑以嫻熟的諷刺筆法,描摹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市井百態,文字精煉而又頗為傳神。
《兩位感恩節的紳士》故事講了兩位美國紳士——其中一人根本不能稱之為紳士,他只能說是一個常年受飢餓折磨的窮人。在他們之間有個奇怪的約定——每年感恩節,窮人便會坐在聯邦廣場噴水池對面人行道旁邊東入口右面的第三條長凳上,等待著老紳士的到來。老紳士來了之後,會帶這位飢腸轆轆的窮人飽餐一頓。這就是他們之間神聖的約定。對老紳士而言,一頓飯錢簡直微不足道,但是,他卻從其中找到了助人的樂趣。而窮人的目的也並不完全是在於那頓豐盛的飯菜,更重要的是能使一位老人如自己所願。
這個傳統延續了九年之久,第十年的感恩節,窮人照慣例走在去約會地點的路上。可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半路上,窮人被一幢住宅的管家請進了門,並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大餐。原來住宅的主人——兩位老太太,也有一個奇怪的傳統——在正午把第一個飢餓的路人請進門,讓他大吃大喝,飽餐一頓。飢餓的窮人抵擋不住事物的誘惑,暢開肚子,吃了起來。當他心滿意足地走出住宅時,才想起了和老紳士的約定。但他還是如約與老紳士碰了面。老紳士將他帶到了一處餐廳,窮人為了不掃老紳士的興,只能裝作飢餓難奈地狼吞虎咽起來。盡管窮人那時只剩下挪動身子和呼吸的確力氣了。窮人吃完後,老紳士付了帳,兩人便道了別。
故事的結局是——兩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暈了過去,被送進了醫院。窮人是因為吃得太撐,幾乎撐破了胃,而老紳士,一位在前些日子還家財萬貫的富翁則是因為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身體脫虛,而在路上倒了下來。
讀這篇文章就好像是在嚼一隻橄欖,甜味中帶了一絲酸澀,讓人在漠然一笑之後,思索良久。
文中的主人公,充其量不過是兩個「小人物」,然而反映初等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性魅力卻是那些「大人物」,「權貴們」所無法匹敵的。
那位老紳士在身上只剩下一點錢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不去赴約,但是他看重的不是金錢,而是誠信,他寧可餓死也不願意食言。相比如今社會上一些只要自己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擇手段的人來說,老紳士的人性魅力顯露無遺。再看那個窮人,盡管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受什麼教育,但是他比任何受過良好教育的「權貴」都充滿魅力 ——那是人性的魅力,他可以對老紳士說自己已經飽了,可他為了圓老紳士的心願,咬緊牙關,把飯菜吃得乾乾凈凈。也許這很可笑,可是卻是不是多麼偉大,多麼令人欽佩!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性的偉大力量,我也立志要像那兩個紳士一樣,不求活得轟轟烈烈,但求真真實實,充滿意義,有所追求!!!
③ 孔乙己象徵的意義是什麼
孔乙己這個清未下層知識分子的個性特徵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將他的可憐、可笑、可悲、懶惰、卑微的各個方面揭示出來,並從環境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反映出小說所要表現的主題:
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弊害以及對人們的思想奴役、禁錮,指出孔乙己走向悲劇的主客觀原因,表達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感情。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④ 怎樣說明霍桑是最好的象徵主義者
《胎記》和《羅傑·馬爾文的葬禮》等無不體現出霍桑嫻熟的象徵主義寫作。
納撒尼爾·霍桑,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作者之一,因其嫻熟運用象徵寓意於其作品而享有盛譽。至今為止,納撒尼爾·霍桑和他的作品一直是中外學者討論的對象。他在作品中創造性地使用了許多象徵手法來表現主題,盡管有關霍桑其人其書的評論和文章浩如煙海,然而評論界較多關注其代表作《紅字》。論及其同樣優秀的短篇小說及其共性的資料卻十分有限。然而在《紅字》問世之前,霍桑卻是以別具一格短篇小說震撼美國文壇的,也為其後期作品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色鋪墊道路。 象徵主義於霍桑短篇小說之中,如同應用於在其短片小說中。
⑤ 狄更斯作品有哪些象徵手法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作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6年開始發表《鮑茲隨筆》,這是一部描寫倫敦街頭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寫集。同年,陸續發表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數期後便引起轟動。這是一部流浪漢小說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畫式地反映了英國現實生活。《匹克威克外傳》初獲成功後,狄更斯與凱瑟琳結婚,並專門從事長篇連載小說的創作。 查爾斯·狄更斯
創作 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游記兩部,《兒童英國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 、書信 、散文、雜詩。他多次去歐洲大陸游歷、旅居,兩次訪問美國 ,中年以後先後創辦《家常話》和《一年四季》期刊兩種,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文學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 狄更斯早期的小說,氣勢宏偉,通俗流暢,幽默潑辣而又充滿感傷情調,其中對社會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於局部的制度和領域。如《奧列佛·特維斯特》、《尼古拉斯·尼克爾貝》、《老古玩店》、《馬丁·朱述爾維特》、《聖誕歡歌》等。從《當貝父子》以後,狄更斯的創作更為成熟。這部小說通過當貝先生與兒子保羅、女兒弗洛倫斯的關系,探討了財勢對人類美好天性的侵蝕,體現了作家對人類社會前途的憂患感。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斗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大衛是當時社會中為善良而奮斗、堅持正義的中產階級青年的楷模。《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小杜麗》是3部政治意識很強的重頭作品。《荒涼山莊》以錯綜復雜的情節揭露英國法律制度和司法機構的黑暗;《艱難時世》直接描寫罷工斗爭,是對英國憲章運動的策應;《小杜麗》詳盡描繪了負債人的監獄生活,同時也更為深入地揭露了英國官僚制度和機構的冗繁、腐朽。 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的後期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創作主題的不斷深化、技藝方面的成熟和多方面的探索。《遠大前程》可以視為《大衛·科波菲爾》的負面,但探討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現實性和警世性,而作者早年的樂觀態度明顯減少。主人公匹普也是孤兒,但經不起環境的誘惑喪失了原有的淳樸天性,經歷嚴酷的磨難後才翻然悔悟,重新生活,整個小說在結構上也更精練。《我們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廣泛深入社會的批判小說,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見深刻,作品運用的象徵主義和偵探小說手法更增添其藝術魅力。狄更斯最後一部小說《埃德溫·德魯德之謎》雖僅完成23章,從中也可見其精雅文筆、嚴謹構思以及誘人的懸念和神秘色彩。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巴納貝·拉吉》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歷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狄更斯稱之為「暴民」)猶如洪水猛獸,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歷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復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可以發現歷史小說家司各特的明顯影響。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面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歷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范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名作都有了中文譯本。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丑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斗爭給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時他也宣揚以「仁愛」為中心的忍讓寬恕和階級調和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抱行動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態度。表現了他的現實主義的強大力量和軟弱空想。 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游記、戲劇、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雙城記》(1859)。前者展示了工業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描寫了工人階級的團結斗爭,並批判了為資本家剝削辯護的自由競爭原則和功利主義學說。後者以法國貴族的荒淫殘暴、人民群眾的重重苦難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威力,來影射當時的英國社會現實,預示這場「可怕的大火」也將在法國重演。其他作品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老古玩店》(1841),《董貝父子》(1848),《大衛·科波菲爾》(1850)和《遠大前程》(1861),等等。
編輯本段職業生涯
⑥ 卡爾維諾[意]的《黑羊》表達了什麼
卡爾維諾的寓言小說《黑羊》透露著這樣一種雄心:他似乎想像巴爾扎克當年用筆征服歐洲一樣,他也在雄心勃勃地用筆征服我們這個文明程度越倆越高的世界。事實上他的雄心不僅在他最初的寫作中已經初露端倪,而且在他的身後已經變成了現實。
假如他尚健在,諾貝爾文學獎是非他莫屬的。卡爾維諾不僅與博爾赫斯被世界文壇公認為是「作家的作家,」而且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樣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時尚。
《黑羊》還給我們傳達了這樣一種信息:卡爾維諾這位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的作家利用手中的筆給我們人類開辟了一條光明的大道,他的追求和目標是對無邊的意識疆域的可能性的一種強韌的開拓。他本人追求無限,因而他的寫作也成了無限的寫作。
小說的特色:
小說充滿了悲愴和無奈的情緒。我們的閱讀快感會很快被我們的尷尬和苦澀所取代。從來沒有人達到這樣的寫作高度,在一千多字的文字里能夠完美地展現我們這個世界的荒誕、冷酷、兇殘、粗暴、專制、掠奪的屬性。而且,還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涵。
卡爾維諾輕而易舉地卡住了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卑劣人性最敏感的神經,使我們的隱痛變成血淋淋的傷口。我們甚至還可以設想,文明的進程從來都是以犧牲那些不應該犧牲人的生命和利益為代價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犧牲是公眾共謀的結果。因為,我們都是《黑羊》小說中的「賊」或者強盜。
⑦ 求一篇短篇小說,講的是從前有一座沒有小偷的小鎮,人們都夜不閉戶,從不上鎖沒有偷盜。後來來了一個人。
求一篇短篇小說,講的是從前有一座沒有小偷的小鎮,人們都夜不閉戶,從不上鎖沒有偷盜。後來來了一個人。
這個外鄉人看到這里的人從不上鎖,於是開始偷竊當地人而變得富裕,小鎮的人開始時還忍受他的盜竊,堅持小鎮的傳統。可後來,一些人看到外鄉人變得富裕,開始無法忍受,也開始盜竊而變得富裕,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盜竊,小鎮的傳統被打破,人們相互盜竊,上鎖保護財產。最後一些人變得十分富裕,而另一些人窮困潦倒,小鎮的傳統完全消失。作品名稱是這個小鎮沒小偷,作者是何居華
⑧ araby作品中都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啊
論《阿拉比》的寫作手法
「恐怕我不懂詹姆斯·喬伊斯」,這是讀者帶著微笑所常有的報怨。其實,凡是不能理解《尤利西斯》或不能從《室內樂》讀起的人,應從他的第一部書《都柏林人》讀起,因為它比其他兩本書的語言更簡潔、凝練和生動。① 《都柏林人》是由十五個短篇小說組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雖然這十五個故事是在喬伊斯22至25歲之間寫成的,卻充分顯示了喬伊斯出色的寫作才華。這時的喬伊斯還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寫作為主,但他已經開始將他的創作視線投向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這部小說集中,他尚未採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飄忽不定的思緒和奔騰不息的意識,但他的一些寫作技巧已經表現出了意識流的前兆。② 這部小說集從頭到尾表現出出眾的連續性,其主旨和象徵意義甚至《都柏林人》中的一些人物,都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出現。小說集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為背景,生動地描繪了本世紀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經歷與種種心態,並深刻地揭示了彌漫於社會中的一種麻木不仁,死氣沉沉的狀態。作者以對事物的細微觀察,按四個方面來創作了這部小說集:童年期、青春期、壯年期和社會生活。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情節都來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③《阿拉比》是集子中的第三篇作品。是喬伊斯童年的經歷和情緒的寫照。作品中的「我」是一個天真無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條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出於對朦朧愛情和對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場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買件禮物。當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終於來到時,早先答應給他錢的姑父卻遲遲不歸。隨後又因火車耽誤了時間…… 最後,他好不容易進了集市,此刻,大廳里已是黑燈瞎火,一片昏暗醜陋,和他想像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無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這篇小說是喬伊斯早期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一篇,但卻充分顯示出喬伊斯對其他寫作手法的大膽嘗試以及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華。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的一些寫作手法加以簡單的論述:
一:作品的客觀性:
傳統小說的作者對所描寫的人物和敘述事件的態度鮮明,愛憎之情溢於言表。作品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而現代作家反對這種作法,他們反對作家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反對作家對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任何評論。他們主張客觀地描寫人物的思想和行動。作家對作品中的人物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作家在描寫故事中的人物時,應讓人物自己去思想和行動,而作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觀的呈現出來,不由作家說明,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同作者一起參與創作活動。對現代小說的這一藝術特徵,有人稱之為作品的客觀性。
喬伊斯的《阿拉比》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處對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的評論,但作者依然告訴了讀者他想要讀者知道的。這些都是通過看似平淡的對微小事物的客觀描寫完成的,例如,在小說的開頭,有這樣的描寫:
「The former tenant of our house, a priest, had died in the back drawing-room. Air, musty from having been long enclosed, hung in all the rooms, and the waste room behind the kitchen was littered with old useless papers. Among these I found a few paper-covered books, the pages of which were curled and damp: The Abbot, by Walter Scott, The Devout Communicant and The Memoirs of Vidocq. I like the last best because its leaves were yellow. 」
在這里,喬伊斯沒有給我們直接定義出主人公的性格。然而,我們卻從字里行間看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男孩兒。他喜歡翻一些沒有人要的舊紙堆,並在裡面找到了一些書頁已經發黃的舊書。而事實上,他喜歡這些書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發黃了的書頁。可見,主人公是一個有懷舊情緒的男孩。雖然我們從文章的第一段已經感覺到了他生活在一個絲毫沒有浪漫氣氛的環境里,但是他並沒有認識到社會的冷酷,仍然對生活懷有浪漫的理想,並希望在現實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找到他的理想。喬伊斯通過男孩的敘述,十分自然地只交待了主人公的一部分個性,而這部分個性也正是對文章起決定性作用的個性。決定了整個故事的發展。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2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讓我們再來看下面一段話:
「Every morning I lay on the floor in the front parlour watching her door. The blind was pulled down to within an inch of the sash so that I could not be seen. When she came out on the doorstep my heart leaped. I ran to the hall, seized my books and followed her. I keep her brown figure always diverged, I quickened my pace and passed her. This happened morning after morning. I had never spoken to her, except for a few casual words,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 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
喬伊斯在描述男孩兒對「曼根的姐姐」產生的愛慕之情時,也同樣沒有採用任何描述性的語言,甚至沒有讓主人公進行最常用的心靈獨白。只是敘述了男孩兒的一些表現,如:望著曼根姐姐家門,或跟在她身後上學等這樣的舉動。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明白,男孩兒的這種種表現正是出於他內心對浪漫愛情抱有的幻想和渴望。一個正在成長,還不完全成熟的男孩形象悅然紙上。另外,通過他睡在地坂上這一細節,讀者還能發現,男孩的生活條件並不好。而男孩不經意的口氣使我們感到了他對此已感覺麻木,習以為常。這一點,我們在後面的文章里也得到了證實——他盼望他的叔叔給他去「阿拉比」的錢以及叔叔對他漫不經心的態度,說明他並非和父母住在一起。從這些樸素的文字中,作者不僅很自然的使讀者了解到了男孩兒心理及生活境況,而且也使讀者產生了對主人公,這個身於困境,卻一心嚮往美好的純真少年的憐憫之情。
二、作品的象徵主義手法:
做為一個大膽創新,善於實驗的現代作家,喬伊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④ 在他的作品中,許多對環境和前景的的描寫都包含著深刻的象徵含義。讓我們回到《阿拉比》的開頭:
「North Richmond Street, being blind,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hour 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s stood at the blind 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thbours in square ground. The other 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 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
小說的第一段便以象徵的手法表現了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沖突。「北理奇蒙德街」的「死胡同」象徵著主人公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出路可以選擇。而街上一幢幢陰森可怕虎視眈眈的房屋和一個個幽暗潮濕,散發著難聞氣味的花園則象徵了都柏林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同時也暗示了「我」的浪漫追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的必然失敗。
文章的標題「阿拉比」更加體現了喬伊斯對象徵手法的運用。這個集市的名稱具有阿拉伯的異域風情和東方世界的無限魅力。象徵了主人公探索與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為自己構築的一個理想境界。喬伊斯著力的渲染主人公對「阿拉比」的渴望,並讓他最後終於來到了這個市場:
「I found myself in a big hall girdled at half its height by a gallery. Nearly all the stalls were closed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hall was in darkness. I recognised a silence like that which pervades a church after a service. I walked in to the centre of the bazaar timidly. 」
在這里,現實中的「阿拉比」又一次象徵了當時死氣沉沉的愛爾蘭社會,正和主人公心目中美好的浪漫理想成為強烈的對比。當主人公發現自己夢想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一個昏暗簡陋的集市時,實際上是說明他的浪漫理想被冷酷的現實無情的粉碎了。
三、作品中的印象主義色彩:
喬伊斯是一個十分善長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十分濃郁的印象主義色彩。印象主義,即通過對人物瞬間的感觀印象,特別是對視覺上對光、影、色的感受,形象地表現個人精神領域中朦朧的感性活動。在《阿拉比》中,喬伊斯在描述主人公的愛情心理時,並沒有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主人公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帶領讀者一起去體會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作品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3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While she spoke she turned a silver bracelet round and round her wrist. She could not go, she said, 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retreat that week in her convent. Her brother and two other boys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caps and I was alone at the railing. She held one of the spikes, bowing her head towards me. The light from the lamp opposite our door caught the white curve of her neck, lit up her hair that rested there and, falling, lit up the hand upon the railing. It fell over one side of her dress and caught the white border of a petticoat, just visible as she stood at ease.」
這段描寫是主人公第一次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那一瞬間,也是他第一次和心目中的姑娘談話時,所看到的情景。喬伊通過「我」對光、影、色的自我感觀印象,為讀者描述了一幅只有通過主人公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美麗圖畫。我們甚至能夠從中讀出主人公視線的移動,這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映了他的浪漫心理和對愛情的渴望。雖然他沒有心靈獨白,但是他的心理活動卻象一副畫一樣直觀清淅。我們已經明白,只有戀愛中的人看他的戀人時,也只有懷有浪漫情懷的人,才能留有這種印象。喬伊斯通過人物瞬間的美好感受,並選擇這一時刻作為「阿拉比」的首次出現,恰當又生動的揭示了一個少年的初戀情懷。這樣,主人公把「阿拉比」當成浪漫與理想之地也顯得十分有說服力。沒有激情或感嘆的語言,沒有任何比喻,只有光、影、色,一切是這樣的平淡與真實。喬伊斯通過對主人公瞬間印象的描寫,把讀者領入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四、作品中的「精神頓悟」:
值得注意的是,在《都柏林人》中雖然喬伊斯尚未用意識流技巧來描繪人物流動的意識,但他運用了一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技巧——「精神頓悟」 來展示人物錯綜復雜的感情——每每在小說的結尾處,文中的主人公不禁豁然開朗,頓時看清了自已的窘境,並從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質。這一人物覺醒的時刻被喬伊斯稱為「精神頓悟」。⑤ 它不僅具有象徵意義,而且往往構成小說的高潮。而這種「精神頓悟」在短篇小說「阿拉比」中得到最充分的證實。 當主人公歷經許多困難來到了他渴望已久的「阿拉比」,來到一個即將打烊的攤子前,剛巧聽到一個輕浮女郎正在與兩個青年男子打情罵俏:
「—Oh, I never said such a thing!
—O, but you did!
—O, but I didn『t.
—Didn』t she say that?
—Yes, I heard her.
—O, There』s a …… fib.」
盡管這段庸俗的對話只是青年男女之間調情的玩笑而已,但它在孩子心中卻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者在文中的最後有這樣的一段描寫:
『I lingered before her stall, though I knew my stay was useless, to make my interest in her wares seem the more real. Then I turned away slowly and walked down the middle of the bazaar. I allowed the two pennies to fall against the six pence in my pocket. I heard a voice call from one end of the gallery that the light was out. The upper part of the hall was now completely dark.』
這和主人公在文章前部興沖沖的趕赴「阿拉比」的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他緩慢的動作,任憑硬幣在口袋裡叮當作響也不理會等一系列表現,喬伊斯再一次通過對主人公動作及感觀的客觀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了男孩兒的心理是十分沮喪失望的,而這一切的表現則是因為主人公在剎那間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在這之前,他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認識,一心只想追求浪漫理想。正是這一刻,主人公對「阿拉比」抱有的幻想徹底破滅。他所聽到的這段無聊的對話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使其產生一種猝然的心領神會。他突然感到自己渴望的「阿拉比」只不過是個昏暗簡陋的集市,而這個庸俗的女郎彷彿是對他浪漫主義理想的無情的嘲弄。至使他開始重新認識他所生存的世界,從而產生了「精神頓悟」——這是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他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自已的理想。主人公對浪漫愛情的追求,實際上使他經歷了一次達到自我認識的心靈旅程。喬伊斯採用「精神頓悟」的手法不僅生動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而且也表明了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即在死氣沉沉的都柏林社會中,甚至連天真無邪的孩子也無法擺脫癱瘓的陰影。
作者: °CLASSIFIED° 2006-10-28 11:29 回復此發言
--------------------------------------------------------------------------------
4 【評論】「Araby」—寫作手法:象徵主義&印象主義&「精神頓悟」
下面就這篇小說中關於「精神頓悟」的特點進行簡單的闡述:
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的「精神頓悟」並不是一種出人意料的感悟,而是人物本身逐漸經歷逐漸引發的,《阿拉比》的主人公正是從一開始聽到「阿拉比」這個名字,就對它抱有許多美好設想,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主人公的叔叔又忘記了給他錢,接著他搭錯了火車,最後又因為尋找一個六便士的入口而耽擱了時間,而這一切卻並沒有動搖男孩兒的決心。直到最後,當他發現「阿拉比」不過是個簡陋的集市時,他的心情一下從興奮的頂峰跌落至失望的谷底,因失望而受到十分沉重的打擊,使他突然領悟到了自己的處境。作者在主人公獲得「精神頓悟」前,使主人公有意無意的經歷了一個心理上的准備過程,因此讀者讀起來並不感覺突然。
另外,喬伊斯將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精心安排在小說的最後一段,也是小說的高潮時刻。在主人公感受到人生的道理時,作品在這里嘎然而止,不僅恰到好處,而且寓意深刻,使主人公的「精神頓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主人公在發現他生存世界的本來面目後將怎樣繼續生活,他將變得和他周圍的人一樣,還是繼續尋找他心中的理想 … 這一切都要讀者自己思考,使人回味再三。
最後,「精神頓悟」往往需要客觀對應物的刺激與配合,即通過某種情境或某些事件來喚起人物的感情。在這里「阿拉比」正是所說的客觀對應物,想像中的「阿拉比」是「我」的理想境地,而現實的「阿拉比」卻刺激了主人公心靈。使他不僅對「阿拉比」而且是對整個他所生活的世界有了一個不同的認識。《阿拉比》中的「我」原本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覺十分麻木,正因為他經過了「阿拉比」事件,客觀的刺激把他從自己構築的理想境地里猛地拉了出來。在這個他一心以為神秘浪漫的地方卻聽到了庸俗的對話,使其茅塞頓開——這里沒有他心中的浪漫,這里和他住的地方一樣麻木不仁,死氣沉沉。
喬伊斯的「精神頓悟」並不是「意識流」技巧,但它卻象意識「流技巧」一樣成功地反映了人物瞬間的意識反應和心理變化。因此,它與「意識流」技巧在本質上是一質的。它無疑為作者後來的意識流小說奠定了基礎。
很難確定是誰首先發現了無聲的心聲,但可以確定的是,喬伊斯是觀注人們內心世界的偉大作家之一,也可能是最偉大的。⑥不論是他的早期的詩集,還是晚期的小說,不論是傳統的現實主義,還是現代的意識流,人類的內心世界始終是喬伊斯作品中永恆的主題。為了這個主題,喬伊斯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特別是他在寫作技巧方面的探索,更為世界文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阿拉比」只是喬伊斯青年時代的一篇短篇,我們卻可以看出喬伊斯多種寫作手法上的探索。首先,這篇文章中的總體基調就是作品的客觀性,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人物本身沒加任何評論,不露聲色的向讀者講述了一個男孩兒的一段成長經歷。其次,喬伊斯在文中對象徵主義和印象主義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形象,也使讀者感同身受。特別是他獨創的「精神頓悟」的寫作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人物瞬間的意識活動和心理轉變,更是體現了喬伊斯非凡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喬伊斯在一部短篇小說中調動和運用了如此豐富的寫作手法,其功力令人嘆為觀止。
喬伊斯以其「平常之處見突兀」的藝術實踐,描寫的是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卻深刻的展示了各種人物同僵死和癱瘓的社會之間激烈沖突以及他們失敗之後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正是喬伊斯以看似平常無奇的種種手法帶給我們對整個時期、整個社會深刻的認識,這正是喬伊斯的偉大之處。
引文:
①《都柏林人》序
②《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 著
③《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④《英國散文的流變》
⑤《英美意識流小說》
⑥《英國文學手法研究》
參考書目:
《英美意識流小說》 李維屏著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會性1996年
《喬伊斯文集》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5年
《英國文學名家》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會性 1984年
《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美]梅 弗里德曼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年
《英國散文的流變》 王佐良著 商務印書館 1994年
《喬伊斯》 [愛爾蘭]彼特 科斯特洛著
《Dubliners》 James Joyce A Division of the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
⑨ 跪求莫泊桑、歐亨利、契訶夫三人作品的區別
1、作品主題不一樣
莫泊桑,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
契科夫,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
2、手法不一樣
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
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只有到了最後一刻,「謎底」才最終解開,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
契科夫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
3、藝術構思不同
巧奪天工的結構藝術,歐•亨利總是漫不經心地娓娓講述著他的故事,突然,就像魔術師變戲法一樣給你變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
莫泊桑在藝術構思上介於歐•亨利與契訶夫之間,在題材和情節的奇巧上,莫泊桑有似於歐•亨利。然而他獨具匠心的構思,曲折的故事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卻是合乎情理的,在生活中可能發生的。這一點又是不同於歐•亨利的。
契訶夫從不注重故事情節的生動性和曲折性,而是多用灰暗的筆調,白描的手法去描寫停止的,令人窒息的社會生活。
(9)短篇小說偷竊的象徵手法解讀擴展閱讀:
歐亨利風格:
意外結局
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只有到了最後一刻,「謎底」才最終解開,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即「歐·亨利式結尾」。
像《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這樣的悲劇在歐·亨利的筆下是很少發生的。然而,意外的結局不能不經常依賴於某種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與現實產生距,所以「意外結局」一面使歐·亨利的小說顯示得趣味盎然,同時也使它們缺乏深度。
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觸及中下層人群的日常狀態,並提煉出貧苦生活中的幽默、機智的一面;善用各種戲劇性巧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結尾,這正是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典型風格。
幽默
兩難的處理和意外的結局往往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歐·亨利的小說中,幽默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專門是為幽默而幽默的。綁架孩子的歹徒被頑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寧可倒貼錢把孩子護送回家。
幽默家被近日復一日地製造幽默,竟變成了一個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終在殯儀館的後房中才得以告別塵世的愚蠢,重新恢復了一個正常人的知覺。
歐·亨利諷刺,但不流於諷刺,他的嘲諷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時能令人震驚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如《生活的陀螺》和《鍾擺》那樣,它們體現了歐·亨利透視生活的能力。歐·亨利的語言本身也充滿了誇張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劇性的作用,使大眾讀者更能接受。
敘述視角
歐·亨利的小說常常採用全知敘述者,即採用無所不知、無處不在的「上帝視角」對故事世界的一切予以揭示,還會不時地站出來對故事中的人物、場景進行評述。
不過,「即便在一些以全知視角為主導的小說中,故事外敘事者有時也會暫時放棄自己的視角,採用人物視角來揭示人物對某個特定空間的心理感受。」人物視角就會作為人物的感知而構成故事內容的一部分,從而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活動,進而揭示作品的主題。
人物形象
人物類型化在歐·亨利的小說中,有關人物外在特徵的細節描寫,遠遠超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和解析。也許是受篇幅所限,也許是歐·亨利對於呈現人物的內心沖突不是很感興趣,他常把小說中的人物稱為「提線木偶」,認為他們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帶有典型的宿命論色彩。
由此,他更樂於描繪和呈現「木偶們」身處的社會背景。由於缺乏人物心理描寫,很少觸及人物的內心沖突,被刻畫的人物有時會顯得缺乏個性和深度,不免陷入類型化的窠臼。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而且常常被貼上傳統類型的標簽:好人與壞人,以及一些變體。
經常出現的人物有:牛仔、牧羊人、騎警、醫生、強盜、銀行家、小職員、農夫、廚師,以及他們的妻兒。在每一個短篇中,歐·亨利只需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類型中挑選出幾種,把人物關系稍加變換,再輔以有趣或離奇的情節,就能炮製出使讀者滿意的作品。
有評論家認為,歐·亨利這種創作態度削弱了他的小說力度,導致了他的小說過於簡單、類型化;不夠細膩,缺乏深度和復雜性。尤其是他的「西部小說」,人物的動作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結果使得多數小說只描繪了一些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諸如:愛、恨、恐懼、貪婪和憤怒。
除此之外,人物之間的大多數沖突都以婚姻或死亡結束,不管讀者感到滿意還是悲傷、憤慨,都只能被動接受,因為小說已經隨著「令人吃驚」的結尾戛然而止了——沒有任何分析人物動機的內容了,因為短篇小說的篇幅非常有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