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外國名家散文短篇小說

外國名家散文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8-04 13:55:12

⑴ 推薦幾本中外名家的散文集,文筆優美的

國外:西塞羅三論、柏拉圖文集、蒙田散文集、拉羅什富科《道德箴言錄》、盧梭《漫步遐想錄》、愛默生《代表人物》《隨筆》、梭羅《瓦爾登湖》《在康科德與梅里馬克河上一周》、培根《人生論》、蘭姆《伊利亞隨筆》、普魯斯特《追憶似水佩索阿年華》、巴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一生的故事》、普里什文《林中雨滴》、阿左林小集、佩索阿《惶然錄》、博爾赫斯散文、林肯演講詞等
國內:魯迅《朝花夕拾》及雜文集、周作人《立春以前》《雨天的書》等、郁達夫游記和日記、張愛玲《流言》、廢名散文、孫犁《耕堂劫後十種》、汪曾祺散文、史鐵生《我與地壇》、葦岸《大地上的事情》、

⑵ 有關於思念的外國著名作家的抒情散文 請提供十個以上!

一、蘇聯及俄羅斯:
1、▲普希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
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
散文體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
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政治抒情詩:《致大海》、《自由頌》、《致恰達耶夫》
2、▲果戈理:是俄羅斯作家,善於描繪生活,將現實和幻想結合,具有諷刺性的幽默,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死魂靈》(或譯:《死靈魂》)和《欽差大臣》。
3、▲米•尤•萊蒙托夫:俄國詩人,《當代英雄》,《劍》,《祖國》,《帆》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 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麼? 它把什麼拋棄在異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 桅牆弓著身在嘎吱作響…… 哎!它不是要尋找幸福, 也不是要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 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彷彿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4、▲屠格涅夫:他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舉凡詩歌、小說、戲劇都很有造詣,不過使他享譽世界的則主要是他的六部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其中前四部尤為出色。。《父與子》著力描寫俄國自己的「新人」。父輩指老一代貴族,「子」輩指新一代平民知識分子。小說深刻揭示了這兩代人的矛盾和沖突。。《煙》反映出農奴制改革的有名無實。《處女地》則直接反映70年代民粹派所發動的「到民間去」這一社會運動。
二、美國
1、詹姆斯•費尼莫•庫珀:反映邊疆生活的《皮襪子故事集》(「皮襪子」是小說主人公納蒂•班波的綽號五部曲:《拓荒者》、《最後的莫希幹人》、(《草原》、《探路者》和《殺鹿人》以及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
2、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和心理小說家。《紅字》小說描寫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跟丈夫從英國移居當時尚屬英殖民地的美國波士頓。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虜。
3、埃德加•愛倫•坡:坡最大的成就在於他的文學思想和理論,他的推理和恐怖小說最廣為人知,而坡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詩。他的聖誕恐怖小說中最著名的是《莉姬亞》,《黑貓》、《厄舍府的倒塌》,詩《烏鴉》。
4、赫爾曼•麥爾維爾:小說家、詩人。他以其海上經歷為事實依據寫成其寓言傑作《白鯨記》(1851年),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5、沃爾特•惠特曼:他是美國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他創造了詩歌的自由體,其代表作品是詩集《草葉集》。他所以給自己詩集取名為《草名集》,其寓意是在於「草葉」隨處生長,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徵著普通人,也象徵著發展中的美國。 同時,「草葉」也象徵惠特曼自己關於民主、自由的理會想和希望。
7、馬克•吐溫:美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家,著名的幽默大師。代表作,《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取材於美國19世紀50年代的社會生活。它以兒童冒險經歷為線索,透過一個十三四歲孩子的眼睛,描寫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隸制度的罪惡。
8、亨利•詹姆斯: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貴婦人的畫像》小說簡介小說講述的是美國年輕女子伊莎貝爾崇尚個性自由,不願平庸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她到歐洲後得到一筆遺產,曾一度認位金錢可以為她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使她能夠自由安排自己的命運。但她涉世不深,金錢沒有給她帶來自由,反而使她陷入奧斯蒙德及其情婦梅爾夫人設下的圈套。他接受了奧斯蒙德的求婚,以為自己的錢可以為貌似高尚但一文不名的奧斯蒙德帶來幸福。當真相大白後,已經成熟起來的伊莎貝爾毅然決定面對現實,留在丈夫身邊,再一次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9、▲歐•亨利 :美國小說家,其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歐•亨利式結尾揚名與世。代表作:《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警察與贊美詩》故事描寫紐約的一個無業遊民想方設法讓警察逮捕入獄,以期獲得一個避寒的棲身處所。他吃白食,砸碎櫥窗,冒領財物,盯稍,擾亂治安等,但都不能達到被捕的目的。
三、法國
1、司湯達:▲法國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其代表作有《紅與黑》《往事連篇》等。然而,他的短篇小說也寫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譯為《卡斯特羅修道院長》)等,寫得生動傳神,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小說花園里的奇葩。它們與梅里美的《馬特奧•法爾戈納》、《塔芒戈》、巴爾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標志著法國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2、▲雨果:法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詩人和政治家,與巴樂扎克、左拉並駕齊驅,《悲慘世界》是雨果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笑面人》發表於1869年 小說有著和巴黎聖母院一樣的美醜對比。主人公格溫普蘭出生貴族,但因宮廷內的勾心鬥角,小時候被毀容。《九三年》 是雨果最後一部小說。小說的兩個對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納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惡對比。郭文在捕獲郎特納克侯爵之後,因念郎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而放走了敵人頭子。
3、大仲馬:亞歷山大•仲馬,稱大仲馬,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為小說和劇作。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1844),舊譯《三劍客》、《基督山伯爵》一個正直勇敢的青年水手,正當他對生活充滿著好的追求的時候,由於被嫉妒他的人告密陷害而下獄,在黑暗的牢房裡度過了整整十四個年頭。
4、▲巴爾扎克: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頭》(1834)、《幻滅》(1837-1843)、《農民》(1845)、《貝姨》(1846)
5、福樓拜;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間法國的時代風貌,揭露了丑惡鄙俗的資產階級社會。福樓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和《布瓦爾和佩庫歇》。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情感教育》描寫了一個躊躇滿志的大學生弗雷德利克在社會上到處碰壁,終於老之將至,一事無成,不堪回首。《布瓦爾和佩庫歇》布瓦爾和佩庫歇是兩位抄寫員,兩人認識後感覺彼此很投機,於是很快交上朋友。
四、英國
1、托馬斯‧莫爾:歐洲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創始人,才華橫溢的人文主義學者和閱歷豐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烏托邦》而名垂史冊。
2、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3、笛福:英國小說家,英國18世紀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代表作 《魯賓孫漂流記》
4、夏洛蒂、勃朗特: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簡愛》,艾米麗《呼嘯山莊》。《艾格尼斯•格雷》安恩。
5、簡•奧斯丁: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理智與情感》 《傲慢與偏見》 《愛瑪》 《勸導》。
6、查爾斯•狄更斯: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荒涼山莊》。 狄更斯的重要代表作《大衛•科波菲爾》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生的奮斗歷程,具有自傳性,是反映19世紀中葉英國中下層社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大衛是當時社會中為善良而奮斗、堅持正義的中產階級青年的楷模。

⑶ 5篇外國散文加鑒賞 散文最好短一點的

《雪夜》
作者:(法)莫泊桑

黃昏時分,紛紛揚揚地下了一天的雪,終於漸下漸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彷彿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進入了夢鄉。或近或遠的山谷、平川、樹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這雪後初霽的夜晚,萬籟俱寂,了無生氣。
驀地里,從遠處傳來一陣凄厲的叫聲,沖破這寒夜的寂靜。那叫聲,如泣如訴,若怒若怨,聽來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條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籬畔哀鳴:是在哀嘆自己的身世,還是在傾訴人類的寡情?
漫無涯際的曠野平疇,在白雪的覆壓下蜷縮起身子,好像連掙扎一下都不情願的樣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來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無跡可尋,只有那幾棵百年老樹,依舊伸展著槎牙的禿枝,像是鬼影憧憧,又像那白骨森森,給雪後的夜色平添上幾分悲涼、凄清。
茫茫太空,黯然無語地注視著下界,越發顯出它的莫測高深。雪層背後,月亮露出了灰白色的臉龐,把冷冷的光灑向人間,使人更感到寒氣襲人;和她做伴的,惟有寥寥的幾點寒星,致使她也不免感嘆這寒夜的落寞和凄冷。看,她的眼神是那樣憂傷,她的步履又是那樣遲緩!
漸漸地,月兒終於到達她行程的終點,悄然隱沒在曠野的邊緣,剩下的只是一片青灰色的回光在天際盪漾。少頃,又見那神秘的魚白色開始從東方蔓延,像撒開一幅輕柔的紗幕籠罩住整個大地。寒意更濃了。枝頭的積雪都已在不知不覺間凝成了水晶般的冰凌。
啊,美景如畫的夜晚,卻是小鳥們恐怖顫栗、備受煎熬的時光!它們的羽毛沾濕了,小腳凍僵了;刺骨的寒風在林間往來馳突,肆虐逞威,把它們可憐的窩巢颳得左搖右晃;睏倦的雙眼剛剛合上,一陣陣寒冷又把它們驚醒;……只是瑟瑟索索地顫著身子,打著寒噤,憂郁地注視著漫天潔白的原野,期待那漫漫未央的長夜早到盡頭,換來一個充滿希望之光的黎明。(最美的散文:世界卷)

賞析∶這是一幅19世紀法國農村雪後初霧的雪景圖,也是一幅當時法國死一般沉寂的社會風景畫。文章寫得形神畢肖,令人拍案叫絕。之所以如此感人至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觀察細致入微,抓住了事物特徵。文章極力渲染「萬籟俱寂,了無生氣」的凄涼氣氛。大千世界,「彷彿凝固了」。曠野平疇,芳草和浪蜂蝶陣,都已無跡可尋,連星星也感嘆這寒夜的落寞,小鳥也恐怖顫栗,備受煎熬。2、寫景逐層深入,烘托渲染。作者從黃昏落筆,寫到月亮升空,達到終點,東方露出魚肚白。景色越來越深,景緻越來越奇。用狗吠和像「鬼影」、「白骨」的老樹,像「水晶』認似的冰凌,小鳥的感覺等來烘托渲染,突出了寒夜的悲涼、凄清和死一般的沉寂。3、巧用修辭,描寫出神入化。文章運用象徵和比喻,突出了雪夜的凄冷。用擬人賦予景物以人的情感、知覺和情緒。正如詩人王國維所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文章正是這樣生動寫景,巧妙而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當時悲涼、肅殺、毫無生氣的社會的強烈憤慈。4、結尾奇瑰,畫龍點睛。作者借小鳥的希望點明主旨,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對社會變革的殷切企盼,對新生活的強烈渴望。給凄涼的寒夜點亮溫暖的火光,盼望漫漫未央的長夜早到

《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
作者:(法)盧梭

為了到花園里看日出,我比太陽起得更早;如果這是一個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來訪擾亂這一天的清寧。我用上午的時間做各種雜事。每件事都是我樂意完成的,因為這都不是非立即處理不可的急事,然後我匆忙用膳,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歡迎的來訪者,並且使自己有一個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熱的日子,在中午一時前我就頂著烈日帶著芳夏特〔芳夏特〕盧梭養的一條狗的名字出發了。由於擔心不速之客會使我不能脫身,我加緊了步伐。可是,一旦繞過一個拐角,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動而愉快地鬆了口氣,自言自語說:「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從此,我邁著平靜的步伐,到樹林中去尋覓一個荒野的角落,一個人跡不至因而沒有任何奴役和統治印記的荒野的角落,一個我相信在我之前從未有人到過的幽靜的角落,那兒不會有令人厭惡的第三者跑來橫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間。那兒,大自然在我眼前展開一幅永遠清新的華麗的圖景。金色的燃料木、紫紅的歐石南非常繁茂,給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悅;我頭上樹木的宏偉、我四周灌木的纖麗、我腳下花草的驚人的紛繁使我目不暇接,不知道應該觀賞還是贊嘆;這么多美好的東西爭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眼花繚亂,使我在每件東西面前留連,從而助長我懶惰和愛空想的習氣,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輝煌的所羅門也無法同它們當中任何一個相比。」
我的想像不會讓如此美好的土地長久渺無人煙。我按自己的意願在那兒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輿論、偏見和所有虛假的感情遠遠驅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遷進這大自然的樂園。我將把他們組成一個親切的社會,而我相信自己並非其中不相稱的成員。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個黃金的世紀,並用那些我經歷過的給我留下甜美記憶的情景和我的心靈還在憧憬的情境充實這美好的生活,我多麼神往人類真正的快樂,如此甜美、如此純潔,但如今已經遠離人類的快樂。甚至每當念及此,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啊!這個時刻,如果有關巴黎、我的世紀、我這個作家的卑微的虛榮心的念頭來擾亂我的遐想,我就懷著無比的輕蔑立即將它們趕走,使我能夠專心陶醉於這些充溢我心靈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認,我幻想的虛無有時會突然使我的心靈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夢想變成現實,我也不會感到滿足:我還會有新的夢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覺得我身上有一種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填滿的無法解釋的空虛,有一種雖然我無法闡明、但我感到需要的對某種其他快樂的嚮往。然而,先生,甚至這種嚮往也是一種快樂,因為我從而充滿一種強烈的感情和一種迷人的感傷──而這都是我不願意舍棄的東西。
我立即將我的思想從低處升高,轉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轉向事物普遍的體系,轉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議的上帝。此刻我的心靈迷失在大千世界裡,我停止思維,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學的推理;我懷著快感,感到肩負著宇宙的重壓,我陶醉於這些偉大觀念的混雜,我喜歡任由我的想像在空間馳騁;我禁錮在生命的疆界內的心靈感到這兒過分狹窄,我在天地間感到窒息,我希望投身到一個無限的世界中去。我相信,如果我能夠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奧秘,我也許不會體會這種令人驚異的心醉神迷,而處在一種沒有那麼甜美的狀態里;我的心靈所沉湎的這種出神入化的佳境使我在亢奮激動中有時高聲呼喚:「啊,偉大的上帝呀!啊,偉大的上帝呀!」但除此之外,我不能講出也不能思考任何別的東西。遺忘,但他們肯定不會把我忘卻;不過,這又有什麼關系?反正他們沒有任何辦法來攪亂我的安寧。擺脫了紛繁的社會生活所形成的種種塵世的情慾,我的靈魂就經常神遊於這一氛圍之上,提前跟天使們親切交談,並希望不久就將進入這一行列。我知道,人們將竭力避免把這樣一處甘美的退隱之所交還給我,他們早就不願讓我呆在那裡。但是他們卻阻止不了我每天振想像之翼飛到那裡,一連幾個小時重嘗我住在那裡時的喜悅。我還可以做一件更美妙的事,那就是我可以盡情想像。假如我設想我現在就在島上,我不是同樣可以遐想嗎?我甚至還可以更進一步,在抽象的單調的遐想的魅力之外,再添上一些可愛的形象,使得這一遐想更為生動活潑。在我心醉神迷時這些形象所代表的究竟是什麼,連我的感官也時常是不甚清楚的;現在遐想越來越深入,它們也就被勾畫得越來越清晰了。跟我當年真在那裡時相比,我現在時常是更融洽地生活在這些形象之中,心情也更加舒暢。不幸的是,隨著想像力的衰退,這些形象越來越難以映入腦際,而且也不能長時間的停留。唉!正在一個人開始擺脫他的軀殼時,他的視線卻被他的軀殼阻擋的最厲害! (最美的散文:世界卷)

賞析∶ 《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文章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崇尚個性、蔑視世俗觀念的思想。文章一開始就用簡潔的語調自己在一天里如何擺脫來訪者,接著又飽含激情的描述了他所看到的自然極其清新華麗、生機無限。甚於自然這個甜美、純潔的世外桃源,盧梭陶醉了,忘卻了塵世的紛繁、虛偽、偽善、偏見,充滿了夢想、憧憬。

《無知的樂趣》
作者:(英國)羅伯特
編輯:山間溪流

同一個普通城裏人在鄉下散步,而不對他的無知的領域象海洋那樣寬闊感到驚訝是不可能的。成千上萬的男女活著然後死去,一輩子也不知道山毛櫸和榆樹之間有什麽區別,不知道烏鶇和畫眉的啼鳴有什麽不同。我們整整一生都有鳥生活在我們的周圍,然而我們的觀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們中間許多人弄不清楚蒼頭燕雀是否會唱歌,說不出布穀鳥是什麽顏色。我們象孩子似地爭論布穀鳥是否飛的時候總是唱歌還是僅僅有時候在樹枝上唱歌,爭論查普曼(英國作家和翻譯家)的下面兩行詩是根據他的想像呢,還是根據他對大自然的認識寫的:
當布穀鳥在翠綠的橡樹懷中歌唱,
初次使人們在明媚春天心花怒放。
然而,這種無知並不完全是可悲的。從這種無知我們可以得到有所發現的樂趣。這種樂趣是經常的,只要我們足夠無知。
博物學家的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也依靠他的無知,無知給他留下這類新天地讓他去征服。他可能在書本上已經達到了知識的頂峰本身,但,在他用自己的眼睛證實每一個光輝的細節之前,他仍然感到是半無知的。他希望親眼看見雌布穀鳥一種罕見的情景——在地上下蛋然後用嘴把蛋叼到窩裏(在這窩裏註定要發生殺害幼鳥的事件)去。他將一天又一天地坐在那裏,望遠鏡緊貼著眼睛,為的是親自確認或駁斥這樣的說法,說布穀鳥確實是在地上而不是在窩裏下蛋的。如果他是十分有幸竟然發現了這種最遮遮掩掩的鳥在下蛋,那麽也仍然有其它領域在等待他去征服,有一大堆有爭論的問題等待他去解答。無疑,科學家們迄今沒有理由為他們錯過的無知而哭泣。要是他們似乎什麽都懂,那麽這僅僅是因為你我幾乎什麽都不懂。在他們發掘出的每一個事實下面總是有一筆無知的財富在等待著他們。
我曾經有一次聽到一位聰明的太太問,新月是否總是在相同的星期幾出現。她補充說也許最好是不知道,因為,如果人們事先不知道什麽時候、在天上的哪個地方能夠看見新月,那麽它的出現總會給人帶來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對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動時間表的人們,新月也總是出乎意料地來到的。我們並不會因為我們對一年四季的職司有足夠的知識,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裏,去找報春花,而在發現一株早開的報春花時就不那麽高興。我們也知道蘋果樹是在結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結果子之後開花的,但當五月份我們到一家果園去度假日時,這並不會減少我們對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驚訝。
一位當代的英國小說家曾經有一次被外國人問到:在英國,最重要的莊稼是什麽。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黑麥。」象這樣的完全的無知,在我看來似乎帶有豪言壯語的味道;但是,即使是不識字的人的無知也是巨大的。使用電話機的普通人解釋不了電話機是怎樣工作的。他把電話、火車、鑄造排字機、飛機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正象我們的祖先把福音書中的奇跡視作理所當然的東西一樣。對這些東西,他既不懷疑也不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好象只是調查了一個小圈子裡面的事實並把這些事實變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識被大多數人看作是華而不實的東西。然而我們還是經常對我們的無知作出反應,加以反對的。我們不時地喚起自己並思考。我們喜歡對什麽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後的生活或思考那些象據說曾經使亞裏士多德感到困惑的問題——「為什麽從中午到子夜打噴嚏是好的,但從半夜到中午打噴嚏則是不吉利的」——人類感受過的最大歡樂之一是:迅速逃到無知中去追求知識。無知的巨大樂趣,歸根結蒂,是提問題的樂趣。已經失去了這種樂趣的人或已經用這種樂趣去換取教條的樂趣(這就是回答問題的樂趣)的人,已經在開始僵化。人們羨慕象喬伊特(本傑明,1817—1893,英國古典學者。—譯者)那樣愛一問到底的人,他在六十歲之後還坐下來學習生理學。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在到達他這個年齡以前很久就已經失去了無知感。我們甚至對我們象松鼠那樣積攢的一點知識感到自負,並把不斷增長的年齡本身看作是無所不知的源泉。我們忘記了蘇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聞名於世並不是因為他無所不知而是因為他在七十歲的時候認識到他還什麽都不知道。 (來源:網路)

《貝多芬百年祭》
作者:﹝英國﹞蕭伯納
編輯:山間溪流

一百年前,一位雖聽得見雷聲但已聾得聽不見大型交響樂隊演奏自己的樂曲的五十七歲的倔強的單身老人最後一次舉拳向著咆哮的天空,然後逝去了,還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樣地唐突神靈,蔑視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隨從時也總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緊緊的,然後從他們正中間大踏步地直穿而過。他有一架不聽話的蒸汽軋路機的風度(大多數軋路機還恭順地聽使喚和不那麼調皮呢);他穿衣服之不講究尤甚於田間的稻草人:事實上有一次他竟被當做流浪漢給抓了起來,因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這樣破破爛爛的人竟會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這副軀體竟能容得下純音響世界最奔騰澎湃的靈魂。他的靈魂是偉大的;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偉大的這種字眼,那就是說比韓德爾②的靈魂還要偉大,貝多芬自己就會責怪我;而且誰又能自許為靈魂比巴赫③的還偉大呢?但是說貝多芬的靈魂是最奔騰澎湃的那可沒有一點問題。他的狂風怒濤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並不願去控制,這個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詼諧之處是在別的作曲家作品裡都找不到的。毛頭小夥子們現在一提起切分音④就好像是一種使音樂節奏成為最強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在聽過貝多芬的第三里昂諾拉前奏曲之後,最狂熱的爵士樂聽起來也像「少女的祈禱」那樣溫和了,可以肯定地說,我聽過的任何黑人的集體狂歡,都不會像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最後的樂章那樣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也沒有另外哪一個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樂曲的陰柔之美使得聽眾完全溶化在纏綿悱惻的境界里,而後突然以銅號的猛烈聲音吹向他們,帶著嘲諷似地使他們覺得自己是真傻。除了貝多芬之外誰也管不住貝多芬;而瘋勁上來之後,他總有意不去管住自己,於是也就成為管不住的了。
這樣奔騰澎湃,這種有意的散亂無章,這種嘲諷,這樣無顧忌的嬌縱的不理睬傳統的風尚——這些就是使得貝多芬不同於十七和十八世紀謹守法度的其他音樂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國革命的精神風暴中的一個巨浪。他不認任何人為師,他同行里的先輩莫扎特從小起就是梳洗干凈,穿著華麗,在王公貴族面前舉止大方的。莫扎特小時候曾為了蓬巴杜夫人⑤發脾氣說:「這個女人是誰,也不來親親我,連皇後都親我呢」,這種事在貝多芬是不可想像的,因為甚至在他已老到像一頭蒼熊時,他仍然是一隻未經馴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與當時的傳統和社會很合拍,但也有靈魂的孤獨。莫扎特和格魯克⑥之文雅就猶如路易十四宮廷之文雅。海頓⑦之文雅就猶如他同時的最有教養的鄉紳之文雅。和他們比起來,從社會地位上說貝多芬就是個不羈的藝術家,一個不穿緊腿褲的激進共和主義者。海頓從不知道什麼是嫉妒,曾稱呼比他年輕的莫扎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貝多芬。莫扎特是更有遠見的,他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後說:「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但是即使莫扎特活得長些,這兩個人恐也難以相處下去。貝多芬對莫扎特有一種出於道德原因的恐怖。莫扎特在他的音樂中給貴族中的浪子唐璜⑧加上了一圈迷人的聖光,然後像一個天生的戲劇家那樣運用道德的靈活性又回過來給莎拉斯特羅⑨加上了神人的光輝,給他口中的歌詞譜上了前所未有的就是出自上帝口中都不會顯得不相稱的樂調。
群星閃耀貝多芬百年祭貝多芬不是戲劇家;賦予道德以靈活性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可厭惡的玩世不恭。他仍然認為莫扎特是大師中的大師(這不是一頂空洞的高帽子,它的的確確就是說莫扎特是個為作曲家們欣賞的作曲家,而遠遠不是流行作曲家);可是他是穿緊腿褲的宮廷侍從,而貝多芬卻是個穿散腿褲的激進共和主義者;同樣的海頓也是穿傳統制服的侍從。在貝多芬和他們之間隔著一場法國大革命,劃分開了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但對貝多芬來說,莫扎特可不如海頓,因為他把道德當兒戲,用迷人的音樂把罪惡譜成了像德行那樣奇妙。如同每一個真正激進共和主義者都具有的,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對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啟示了十九世紀音樂的各種創新的可能。因此貝多芬上溯到韓德爾,一位和貝多芬同樣倔強的老單身漢,把他作為英雄。韓德爾瞧不上莫扎特崇拜的英雄格魯克,雖然在韓德爾的《彌賽亞》⑩里的田園樂是極為接近格魯克在他的歌劇《奧菲阿》⑾里那些向我們展示出天堂的原野的各個場面的。
因為有無線電廣播,成百萬對音樂還接觸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將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的音樂。充滿著照例不加選擇地加在大音樂家身上頌揚話的成百篇紀念文章將使人們抱有通常少有的期望。象貝多芬同時的人一樣,雖然他們可以懂得格魯克和海頓和莫扎特,但從貝多芬那裡得到的不但是一種使他們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樂,而且有時候簡直是聽不出音樂的由管弦樂器發出來的雜亂音響。要解釋這也不難。十八世紀的音樂都是舞蹈音樂。舞蹈是由動作起來令人愉快的步子組成的對稱樣式;舞蹈音樂是不跳舞也聽起來令人愉快的由聲音組成的對稱的樣式。因此這些樂式雖然起初不過是象棋盤那樣簡單,但被展開了,復雜化了,用和聲豐富起來了,最後變得類似波斯地毯,而設計象波斯地毯那種樂式的作曲家也就不再期望人們跟著這種音樂跳舞了。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領才能跟著莫扎特的交響樂跳舞。有一回我還真請了兩位訓練有素的青年舞蹈家跟著莫扎特的一闋前奏曲跳了一次,結果差點沒把他們累垮了。就是音樂上原來使用的有關舞蹈的名詞也慢慢地不用了,人們不再使用包括薩拉班德舞,巴萬宮庭舞,加伏特舞和快步舞等等在內的組曲形式,而把自己的音樂創作表現為奏鳴曲和交響樂,裡面各部分乾脆叫做樂章,每一章都用義大利文記上速度,如快板、柔板、諧謔曲板、急板等等。但在任何時候,從巴赫的序曲到莫扎特的《天神交響樂》,音樂總是現出一種對稱的音響樂樣給我們一種舞蹈的樂趣作為樂曲的形式和基礎。
可是音樂的作用並不止於創造悅耳的樂式。它還能表達感情。你能去津津有味地欣賞一張波斯地毯或者聽一曲巴赫的序曲,但樂趣只止於此;可是你聽了《唐璜》前奏曲之後卻不可能不發生一種復雜的心情,它使你心理有準備去面對將淹沒那種精緻但又是魔鬼式的歡樂一場可怖的末日的悲劇,聽莫扎特的《天神交響樂》最後一章時你會覺得那和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的最後樂章一樣,都是狂歡的音樂,它用響亮的鼓聲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從頭到尾又交織著一開始就有的具有一種不尋常的悲傷之美的樂調,因之更加沁人心脾。莫扎特的這一樂章又自始至終是樂式設計的傑作。
但是貝多芬所做到了的一點,也是使得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不得不把他當做一個瘋人,有時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顯示出格調不高的一點,在於他把音樂完全用作了表現心情的手段,並且完全不把設計樂式本身作為目的。不錯,他一生非常保守地(順便說一句,這也是激進共和主義者的特點)使用著舊的樂式;但是他加給它們以驚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產生於思想高度的那種最高的激情,使得產生於感覺的激情顯得僅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於是他不僅打亂了舊樂式的對稱,而且常常使人聽不出在感情的風暴之下竟還有什麼樣式存在著了。他的《英雄交響樂》一開始使用了一個樂式(這是從莫扎特幼年時的一個前奏曲借來的),跟著又用了另外幾個很漂亮的樂式;這些樂式被賦予了巨大的內在力量,所以到了樂章的中段,這些樂式就全被不客氣地打散了;於是,從只追求樂式的音樂家看來,貝多芬是發了瘋了,他拋出了同時使用音階上所有單音的可怖的和弦。他這么做只是因為他覺得非如此不可,而且還要求你也覺得非如此不可呢。
以上就是貝多芬之謎的全部。他有能力設計最好的樂式;他能寫出使你終身享受不盡的美麗的樂曲;他能挑出那些最乾燥無味的旋律,把它們展開得那樣引人,使你聽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發現新東西:一句話,你可以拿所有用來形容以樂式見長的作曲家的話來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於別人之處在於他那激動人心的本質,他能使我們激動,並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籠罩著我們。當貝里奧滋聽到一位法國作曲家因為貝多芬的音樂使他聽了很不舒服而說「我聽了能使我入睡的音樂」,他非常生氣。貝多芬的音樂是使你清醒的音樂;而當你想獨自一個靜一會兒的時候,你就怕聽他的音樂。
懂了這個,你就從十八世紀前進了一步,也從舊式的跳舞樂隊前進了一步(爵士樂,附帶說一句,就是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樂隊),不但能懂得貝多芬的音樂而且也能懂得貝多芬以後的最有深度的音樂了

⑷ 外國名人作家和代表作,至少20個

外國作家作品

(一)希臘

7·荷馬,古希臘盲詩人。主要作品為《伊利亞特》為《伊利昂紀》《奧德賽》譯為《奧德修紀)《伊》敘述十年特洛伊戰爭,《奧》寫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希臘英雄奧德賽歷險回鄉的故事。馬克思稱贊它"顯示出永久的魅力"。

(二)英國

8·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主要作品為劇本37部,悲劇有《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喜劇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等,歷史劇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馬克思稱之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9·笛福,著名小說家,主要作品為《魯濱遜漂流記》,描寫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英雄。

10·拜倫,偉大詩人。代表作為詩體小說《唐璜》通過青年貴族唐璜的種種經歷,抨擊歐洲反動的封建勢力。

11·雪菜,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主要作品為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抒情詩《西風頌》、《雲雀頌》、《自由頌》等。詩劇表達反抗專制統治的斗爭必將勝利的信念。浪漫主義詩人最優秀的代表之一。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歌頌空想社會主義的詩人之一。

12·狄更斯,作家,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雙城記》揭露資產階級的貪婪、偽善和司法、行政機構的腐敗。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

13·柯南道爾,作家,主要作品為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世界上最著名的偵探小說。

14·肖伯納,戲劇家,主要作品為《華倫夫人的職業》、《鰥夫的房產》、《巴巴拉少校》、《蘋果車》等,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偽善和罪惡,同情工人階級。

(三)法國

15·莫里哀,偉大的喜劇家,是世界喜劇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主要作品為《偽君子》《慳吝人》等共37部喜劇。鞭撻封建制度和丑惡勢力,是世界喜劇中最出色的作品。

16·雨果,偉大作家,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悲》寫失業短工冉阿讓因偷吃一片麵包被抓迸監獄。後改名換姓,當上企業主和市長,但終不能擺脫迫害。

17·司湯達,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為《紅與黑》寫不滿封建制度的平民青年於連,千方百計向上爬,最終被送上斷興台。"紅"是將軍服色,指"入軍界"的道路;"黑"是主教服色,指當神父、主教的道路。

18·巴爾扎克,世界文學界的偉人,現實主義大師。主要作品為《人間喜劇》包括(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貝姨》、《邦斯舅舅》等。是世界文學中規模最宏偉的創作之一,也是人類思維勞動最輝煌的成果之一。馬克思稱它"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

19·都德,著名作家。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代表作《小東西》等,短篇小說有《最後一課》、《柏林之圍》等。與福樓拜、左拉、龔古爾、屠格涅夫組成文學社團"五人聚餐會"。 20·莫泊桑,被稱為"短篇小說巨匠"。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一生》《俊友》短篇小說(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項鏈》

21·歐仁·鮑狄埃,工人詩人。主要作品為《國際歌》工人作曲家比爾·狄蓋特譜曲),列寧說他是"一位最偉大的用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

22·羅曼·羅蘭,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一個以個人奮斗來反抗社會的藝術家的悲劇人物(以貝多芬為原型)。

(四)德國、俄國(蘇聯)

23·歌德,德國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為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詩劇(浮士德)

24·席勒,詩人、劇作家。主要作品為《陰謀與愛情》(劇本)《歡樂頌》(詩)。

25·海涅,詩人,政論家,馬克思的朋友。主要作品為(酉里西亞的紡織工人)、《德國--- 一個冬天的童話》

26·普希金。偉大詩人。主要作品為抒情詩(自由頌》敘事詩(青銅騎士》,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對19世紀俄國文學的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典範,享有世界聲眷。"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代致恰達耶夫門

27·果戈理·19世紀俄國最優秀的諷刺作家,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為諷刺喜劇(欽差大臣),長篇小說《死魂靈》。

28·岡察洛夫,作家。主要作品為《奧勃洛摩夫》

29·屠洛涅夫,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羅亭》《父與子》、(貴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獵人筆記》中篇小說 《木木》。(獵》的短篇描寫農奴的悲慘 生活,抨擊農奴制度,被譽為"一部點 燃火種的書"。

30·列夫·托爾斯泰,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世界現實主義文學的頂峰之一,列寧稱之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31·契坷夫,作家。主要作品為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套中人)中篇小說(第六病室)劇本(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是俄羅斯唯一以短篇小說創作登上世界文壇高峰的作家。

32·高爾基·無產階級偉大作家。主要作品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長篇小說〈母親》散文詩(海燕)等。列寧稱之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代表",稱(母親)是一部"非常及時的書"。

33·尼·奧斯特洛夫斯基。主要作品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五)其它國家

34·但丁,義大利,偉大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主要作品為《神曲》敘事長詩,由《地獄》《凈界》《天堂》三部分組成)。以幻想形式,寫但丁迷路,被人導引神遊三界。在地獄中見到貪官污吏等受著懲罰,在凈界中見到貪色貪財等較輕罪人,在天堂里見到殉道者等高貴的靈魂。

35·薄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作家,人文主義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為短篇小說集《十日談》10個青年為了躲避瘟疫,住到郊外一個庄園里,每天每人講一個故事,10天共講了100個故事。反對等級制度和禁慾主義,要求自由解放。

36·塞萬提斯,西班牙。主要作 品為《堂·吉河穗》描寫堂·吉詞德和侍從桑喬·潘薩的冒險經歷。揭露封建勢力的丑惡,諷刺騎士制度和騎 士文學。是歐洲最早的優秀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37,安徒生,丹麥童話作家。主要作品為《丑小鴨》《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世界上最優秀的童話作品之一。

38·密茨凱維支·波蘭傑出詩人。被譽為"飛禽之王----鷹"。主要作品為(青春頌)被譽為波蘭青年的(馬賽曲)。 39·裴多菲,匈牙利,十九世紀最優秀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主要作品為(民族之歌》《反對國王》等。

40·易卜生,挪威,戲劇家。"問題劇"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為《玩偶之家》《國民公敵》20多個劇本。尖銳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是世界戲劇作品的瑰寶。

41·惠特曼,美國偉大詩人,主要作品為詩集<草葉集》其中包括(敲呀!叔呀!敲呀這樣的戰斗詩篇。打破傳統詩的格律,首創自由體新詩。反對蓄奴,爭取自由平等。

42·馬克·吐溫,美國作家。主要作品為長篇諷刺小說《鍍金時代》兒童文學《湯姆·索亞歷險記》短篇小說(競選州長)、(百萬英鎊》等;對資奪主義的現實認識不斷深化·由輕松的幽默轉向了辛辣的諷刺。

'43·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主要作品為《麥琪的禮物)、 (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藤葉》等,約300篇。被謄為 "美國生活幽默的網路全書"。

4·海明威,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是中篇小說 《老人與海》。描寫一個老漁夫與鯊魚搏鬥的故事,表現 "人的能耐可以達到什麼程度,描寫人的靈魂的尊嚴"。

45·小林多喜二,日本作家, 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說 (蟹工船》等。描寫漁工悲慘的生活和覺醒、斗爭。

·46·秦戈爾,印度詩人;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集有《鳥集》、《新月集》,長篇小說 《沉船》等。他的 《人民的意志》一詩被定為印度國歌。

⑸ 世界文壇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分別是哪三位呢

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分別是:莫泊桑、契訶夫和歐·亨利。

1、歐·亨利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莫泊桑的創作特點:

1、主題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3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2、手法

對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並不追求色彩濃重的形象、表情誇張的面目、誇張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來揭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

在莫泊桑的短篇里,也曾出現過一些不平凡的、有英雄行為的人物,莫泊桑短篇小說在人物描寫上的現實主義藝術,總的來說,就是人物形象的自然化與英雄人物的平凡化,這兩個特點使他不是與過去的小說藝術,而是與他之後的現代小說的寫實藝術聯系了起來。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歐·亨利、網路-莫泊桑、網路-契訶夫

⑹ 外國三大短篇小說家他們的代表作品是什麼能不能說說他們的具體介紹呢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曾被誣告罪入獄三年。後遷居紐約,專事寫作,他幾乎每周寫一篇短篇小說,供報刊發表。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後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長篇小說《一生》、《俊友》(又譯做《漂亮的朋友》等。
而能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只有莫泊桑。

⑺ 外國著名短篇詩歌或散文(有題目、作者)最好8,9排就寫完的。💙🍑&

《團圓之時》——泰戈爾
團圓之時, 
告訴我
你為什麼眼裡 
淚光閃爍? 
離別那天 
肝腸寸斷, 
我見你是 
笑容滿面。

⑻ 歐亨利簡介,歐亨利短篇小說有哪些,名人故事

歐·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二十年後》等。
1862年9月11日,歐·亨利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曾當過銀行職員、葯劑師等。1896年2月,歐·亨利因受到盜用公款的指控入獄,後逃亡宏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獄,期間開始發表作品。1902年,歐·亨利移居紐約,成為職業作家。1910年6月5日,歐·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國紐約去世。歐·亨利與契訶夫和莫泊桑並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 [1-2]
中文名 歐·亨利(威廉·西德尼·波特)
外文名 O.Henry、William Sidney Porter(後用 William Sydney Porter)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
出生日期 1862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 1910年6月5日
職 業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主要成就 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
《哈格里弗斯的兩面性》 短篇小說 1902
《改過自新》 短篇小說 1903
《警察與贊美詩》 短篇小說 1904
《白菜與國王》 小說集 1904
《麥琪的禮物》 短篇小說 1905
《四百萬》 小說集 1906
《藝術良心》 短篇小說 1907
《城市之聲》 短篇小說集 1908
《最後一片葉子》 短篇小說 1908
《命運之路》短篇小說集 1909
《紅毛酋長的贖金》 短篇小說 1910

熱點內容
很好看的言情重生小說 發布:2025-07-12 10:37:20 瀏覽:646
重生召喚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5-07-12 10:36:37 瀏覽:843
網游超級農民小說 發布:2025-07-12 10:04:45 瀏覽:905
言情小說趙旭李晴晴 發布:2025-07-12 10:00:15 瀏覽:277
免費小說推薦高分 發布:2025-07-12 09:35:30 瀏覽:967
書荒求推薦古代言情完本小說 發布:2025-07-12 09:35:26 瀏覽:889
經典小說缺愛 發布:2025-07-12 09:34:31 瀏覽:627
言情小說探病 發布:2025-07-12 09:17:50 瀏覽:995
都市小說有40個女主的小說 發布:2025-07-12 09:16:22 瀏覽:493
歡樂頌小說瑩瑩重生 發布:2025-07-12 09:16:11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