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烏熱爾圖短篇小說論文

烏熱爾圖短篇小說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8-04 03:37:31

⑴ 烏熱爾圖的人物生平

從1976年開始專注於文學,1978年在《人民文學》雜志上發表反映鄂溫克族獵民生活的短篇小說《森林裡的歌聲》,由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 1980年告別了森林,調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文聯從事文學創作,1981年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研修文學。
他的創作立足於本民族生活,將古老的鄂溫克民族游獵生活藝術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關注這支古老狩獵部落的文化變遷,關注民族間的平等交往,關注森林及生態環境的變化在他們心靈上產生的壓力,為不同民族之間消除隔閡,加深內在的理解,發揮了獨特的想像力。
短篇小說集《琥珀色的篝火》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另有其它作品譯成英文、俄文等多種文字。
1985年,在第四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上他被推舉為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在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幾年後,按自己的意願返回呼倫貝爾草原,在貼近大自然的環境中讀書、寫作。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呼倫貝爾盟文聯主席。1992年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當選中共十五大代表。2004年當選為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屆主席團副主席兼作家協會副主席。多年來,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散文隨筆集《七叉犄角的公鹿》、《烏熱爾圖小說選》、《琥珀色的篝火》(日文版)、《你讓我順水漂流》、《沉默的播種者》等一百多萬字作品。

⑵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少數民族作家文學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為了發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黨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文學人才的培養,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成長起一大批少數民族作家,如蒙古族的納·賽因朝克圖、巴·布林貝赫、瑪拉沁夫、阿·敖德斯爾、朝克圖納仁,彝族的李喬,壯族的韋其麟,白族的楊蘇、曉雪,赫哲族的烏·白辛,藏族的饒階巴桑、伊丹才讓,土家族的汪承棟等。文化大革命給少數民族作家文學創作帶來災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少數民族作家文學重獲生機。1980年,召開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接著創辦了全國性刊物《民族文學》。這些都調動了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積極性。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在1981~1982年間,連獲3次全國短篇小說創作獎。回族作家張承志的小說也連連獲獎。越來越多的民族不僅有了自己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民族還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中國少數民族作家文學既以各民族的民間文學為源頭,又注意吸收漢族以及國外一些民族文學的優秀部分,融會貫通,創作和發展本民族文學。

⑶ 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

內容簡介這是一部關於文學「如何」的理論著作。全書的理論基石是:文學理論是由關於文學「是什麼」和文學「如何」兩個方面所構成。作者多年執著於文學「如何」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分布於上中下三編。上編討論文學「如何」存在的理論,基於文學文本多層次存在的理論,分別在敘述層、結構層、形象和意象層辨析了文學性存在的可能、形態及藝術效應。中編基於文學文本內外方法相互結合與轉換以及方法論自身的思考,分別討論了譜系學、發生結構主義等文本分析方法。下編討論民族文學與文學性問題,是關於文學「如何」的理論與方法在民族文學研究中的延伸,閃爍著作者對民族文學的敏銳眼光。編輯推薦這是一部關於文學「如何」的理論著作。全書共分三編。上編討論文學「如何」存在的理論,基於文學文本多層次存在的理論,分別在敘述層、結構層、形象和意象層辨析了文學性存在的可能、形態及藝術效應。中編基於文學文本內外方法相互結合與轉換以及方法論自身的思考,分別討論了譜系學、發生結構主義等文本分析方法。下編討論民族文學與文學性問題,是關於文學「如何」的理論與方法在民族文學研究中的延伸,閃爍著作者對民族文學的敏銳眼光。本書內容豐富,論述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媒體評論上編 文學「如何」存在的理論 文學(文本)是什麼?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沿用本質主義的追問方式追問文本是什麼,結果總是陷入本質主義誤區而難以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海德格爾對「此在」的追問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海德格爾在對「存在」這一本體的追問過程中意識到:舊形而上學在追問「存在」的過程中總是把存在當做存在物來想像,談論的是存在其實指的是存在物,存在作為世界的本源是本體論的對象,而存在物則是世界中的具體事物。另一方面,海德格爾又認為,因為存在總是某種存在者的存在,因此他設想應該以人的在世存在來追問人的存在,即不是拋棄存在者的存在來追問存在,而是在諸存在者之中選擇一個存在者來追問,而在諸多存在物中只有人這個存在物符合條件。這樣,海德格爾就把追問「存在」是什麼的問題轉換成了「存在為什麼能夠存在、存在如何存在」的問題。海德格爾的追問方式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於:與其追問文本是什麼不如置換成文本為什麼能夠存在,如何存在。文本如何存在的呢?這就是我們關於文學「如何」理論所力圖解決的問題。 ……目錄上編 文學「如何」存在的理論 第一章 文學如何存在:文學文本多層次結構問題 第一節 文學性在敘事性文本中存在方式問題 第二節 確定文學作品存在方式與文學批評 第二章 存在於敘述層的文學性 第一節 多重不可靠敘述所產生的文學性 第二節 「言者不知」所產生的文學魅力 第三節 敘述語氣與文學魅力 第三章 存在於結構層的文學性 第一節 結構組合與文學魅力 第二節 語詞作為流通物形成結構與文學魅力 第三節 兩個窗口交叉的結構模式與藝術魅力 第四章 存在於形象和意象層的文學性 第一節 轉喻性文本的文學性生成 第二節 意象隱喻的藝術魅力 第三節 存在於形而上層的文學性中編 文學「如何」分析方法探微 第一章 發生結構主義:社會學方法新探 第一節 發生結構主義的基本理論 第二節 「世界觀」對於文學作品分析的方法論意義 第三節 社會學方法與其他文本分析方法的融合 第二章 歷史眼光與比較:譜系學方法探索 第一節 譜系學方法視野的形成與設想 第二節 譜系學的文學性研究:以《阿綉》為例 第三節 譜系學與其他研究方法的關系 第三章 歷史文化典籍的互文性與文化批評方法 第一節 歷史事件和故事作為歷史文化典籍「如何」進入現代短篇小說 第二節 古典詩詞和典故作為歷史文化典籍「如何」進入現代短篇小說 第三節 歷史文化典籍與現代小說中「形而上質」形成的關系 第四節 小說中的歷史文化典籍與讀者記憶 第四章 在經典與後經典敘事學視野下考察文本內外結合與轉換的方法 第一節 從西方後經典敘事理論切入的理由 第二節 後經典敘事理論搭建的基本平台 第三節 後經典敘事理論與歷史性難題的解決 第四節 後經典敘事理論的發難與方法論的革命 第五節 「後經典的方法」增加了文本批評的切入「點」 第六節 「假設命題式」批評:後經典的方法 第五章 故事講述模式中的批評方法 第一節 「最後一個」的故事模式 第二節 「故鄉與返鄉」的故事模式 第三節 「故事套故事」的故事模式下編 關於文學「如何」的余論 第一章 地方性文學文本的文學性形態(一) 第一節 為什麼要討論民族文學與文學性問題 第二節 《黑駿馬》的文學性生成 第三節 《塵埃落定》的文學性生成 第四節 《黑駿馬》與《塵埃落定》比較及其結論 第二章 地方性文學文本的文學性形態(二) 第一節 以烏熱爾圖的作品為例看民族文學作品的形態 第二節 漢語平台上民族文學的傳播、交流與融合的機制與獨特價值 第三節 漢語寫作的民族文學作品的文化認同意義書摘上編 文學「如何」存在的理論 第一章 文學如何存在:文學文本多層次結構問題 文學(文本)是什麼?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沿用本質主義的追問方式追問文本是什麼,結果總是陷入本質主義誤區而難以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海德格爾對「此在」的追問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海德格爾在對「存在」這一本體的追問過程中意識到:舊形而上學在追問「存在」的過程中總是把存在當做存在物來想像,談論的是存在其實指的是存在物,存在作為世界的本源是本體論的對象,而存在物則是世界中的具體事物。另一方面,海德格爾又認為,因為存在總是某種存在者的存在,因此他設想應該以人的在世存在來追問人的存在,即不是拋棄存在者的存在來追問存在,而是在諸存在者之中選擇一個存在者來追問,而在諸多存在物中只有人這個存在物符合條件。這樣,海德格爾就把追問「存在」是什麼的問題轉換成了「存在為什麼能夠存在、存在如何存在」的問題。海德格爾的追問方式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於:與其追問文本是什麼不如置換成文本為什麼能夠存在,如何存在。文本如何存在的呢?這就是我們關於文學「如何」理論所力圖解決的問題。 ……

⑷ 有一部小說東北鄉土小說 ,有這樣的話: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七岔犄角的公鹿》中描寫的場景,烏熱爾圖1981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是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⑸ 呼倫貝爾的優秀人物

呼倫貝爾的優秀人物很多,這是人民網發表的部分呼倫貝爾的優秀人物。

白岩松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1989年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報》工作;1993年起參與創辦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出任總主持人。1997年開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歸、三峽大江截流、國慶五十周年慶典、澳門回歸等大型現場直播節目。2008年入選「中國奧運報道 主持人國家隊」,擔任中央一套《全景奧運》演播室總主持人。白 岩松出生在呼倫貝爾,對家鄉充滿深厚感情,始終關注呼倫貝爾的發展進步。近年來,積極參與我市申辦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城市活動;主持中俄蒙三國大型文化活動等;關心教育事業,為海拉爾二中捐贈10萬元設立「樟子松助學金」獎勵品學兼優學生,對提升呼倫貝爾的知名度、美譽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德臣
是我國航天領域著名的火箭技術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組成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問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名譽教授。
1957年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原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歷任設計員、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科技委常委,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先後擔任遠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新型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特別是在長二捆運載火箭發射「澳星」等任務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85年,獲國家科學 技術進步特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先後獲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敖英芳
1956年71956年7月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達斡爾族,運動創傷外科專家。19821982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 19881988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後留校工作。1994年31994年3月至1995年91995年9月在日本自治醫科大學骨科研修。
1996年,敖英芳被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19981998年被聘為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主任醫師, 20012001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教授。
他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助理、副院長,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主管醫學部黨委全面工作及組織工作。

馮雪松
馮雪松,男,回族,生於1970年,南開大學碩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紀錄片協會會員,中央電視台駐澳門原首席記者,主任編輯,現任中央電視台公共關系處副處長。

寶音德力格爾
女,1932出生,著名歌唱家、音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左旗人。1949年在本旗那達幕大會上登台歌唱家鄉長調民歌,嶄露頭角。1951年參加呼倫貝爾盟文工團,翌年調至內蒙古歌舞團,任獨唱演員。1953年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優秀表演獎。1955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唱《海騮馬》等長調歌曲,被譽為「罕見的女高音」,榮獲金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她的嗓音甜美,音質純凈,氣息充沛,行腔自如,具有高亢豪放的草原風格,是呼倫貝爾草原民歌流派的傑出代表。曾舉辦獨唱音樂會,為多部電影演唱插曲,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內蒙古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了數百首歌曲。自50年代至今,先後出訪了前蘇聯、蒙古、朝鮮、日本等國,受到各國聽眾的熱烈歡迎。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內蒙古音樂家協會會員。

布仁巴雅爾
國家一級演員、國際一級播音員、「五彩兒童合唱團」藝術總監及導演。
布 仁巴雅爾出生於呼倫貝爾,先後在鄂溫克旗烏蘭牧騎、呼盟電影公司等單位工作,多年來一直關心呼倫貝爾的文化事業發展。其作品《吉祥三寶》 《天邊》榮獲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主要演唱代表作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太陽雨》 《呼倫貝爾大草原》《母親》等。
2006年布仁巴雅爾一家演唱的《吉祥三寶》榮獲「改革開放30年30首流行金曲授勛」。布仁巴雅爾具有強烈的呼倫貝爾情結,其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其深厚的生活積淀,為宣傳呼倫貝爾,讓更多的人了解呼倫貝爾市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烏日娜
現任中央民族大學聲樂教授。
2004年與丈夫布仁巴雅爾及女兒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回家吧」藝術之家音樂會。
2005年與布仁巴雅爾、侄女組合推出歌曲《吉祥三寶》並於2006年參加春晚演出。
2006年與布仁巴雅爾、鳳凰衛視中文台台長王紀言和呼倫貝爾市委共同創建「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並擔任藝術總監和導演。
烏日娜教授在多年的聲樂教學工作中一直重視對家鄉呼倫貝爾籍學生的培養,如內蒙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其其格瑪女士、女高音陳湘女士及當今內蒙彩鈴歌星娜木汗等都是烏日娜教授的呼倫貝爾籍學生。

張秋歌
漢族,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1998年,獲得第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0年,參與拍攝現代戰爭劇《東北大剿匪》。2005年,主演《上將許世友》。2007年,參與抗日諜戰劇《重慶諜戰》。2011年,出演家庭情感話題作品《AA制生活》。2013年,憑借話劇《深度灼傷》中「科托夫將軍」一角,榮獲第26屆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獎。

烏蘭托嘎
中國少數民族對外演出公司、中國少數民族音像出版社藝術總監,國家一級作曲。
烏 蘭托嘎出生於呼倫貝爾,在呼倫貝爾學習、生活多年,他懷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創作了《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草原在哪裡》、《天邊》 《回家吧》 《呼倫貝爾大草原》 《往日時光》等一批優秀歌曲,這些作品廣泛流傳,深受各族人民群眾喜愛,為提升呼倫貝爾的知名度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高 堅
國家開發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中非發展基金董事長。高堅長期在國家財政金融部門擔任領導工作,在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中國國債市場、政策性金融債券市場,完善國內資本市場和提升我國政府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主權信用地位等方面有較高的 建樹。先後發表了《綜合財政理論》《中國國債市場的發展道路》《中國國債》 《中國的國債問題》 《國債市場》 《中國債券》 《高堅文集——宏觀經濟和債券資本市場》等多部學術著作。
高堅出生於呼倫貝爾,在呼倫貝爾學習、工作、生活多年,對呼倫貝爾充滿深厚感情,一直關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支持我市經濟建設,對優化我市的金融環境,推進重大項目融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王紀言
鳳凰衛視中文台台長、執行副總裁。王紀言出生於烏蘭浩特,童年在海拉爾度過,對呼倫貝爾市的文化事業一往情深。由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組織,王紀言等專家策劃,布仁巴雅爾、烏日娜出任藝術總監的「五彩呼倫貝爾」草原兒童合唱團成立於2006年12月,為我國第一個純少數民族兒童合唱團。合唱團成立近兩年來,受到了中央和自治區各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贊譽,大大提升了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在國內乃至海外的影響 力、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呼倫貝爾蜚聲海內外的一張「文化名片」。「五彩呼倫貝爾」合唱團從創意階段到現在運行已基本成熟,王紀言在組織、策劃、協調對外演出,宣傳、包裝合唱團以及爭取國內外贊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推進我市文化產業的

克 明
克明先後在呼倫貝爾農牧場管理局、呼盟民族歌舞團工作。作為一名北京知青對第二故鄉呼倫貝爾始終充滿深厚的感情。1981年編劇(之一)並導演、主演了共和國戲劇史上第一部反映現代草原保護理念的大型話劇《寸草心》,獲自治區首府「薩日娜」獎。克 明在呼倫貝爾工作、生活多年,主要作詞作品《阿里河喲母親河》《回家吧》《草原在哪裡》 《呼倫貝爾大草原》 《新鄂倫春小唱》 《這片草原》 《陳巴爾虎》 《鄂溫克人》 《達斡爾人》 《蒙古之源》;執導電視音樂片《呼倫貝爾交響詩》,紀錄片《綠色呼倫貝爾》《太陽之子鄂溫克》等,始終充滿深深的呼倫貝爾情結,特別是在呼倫貝爾爭創中國最佳魅力風情城市等大型活動中,為宣傳推介呼倫貝爾做出了積極貢獻。

姜兆文
男,1939年生,漢族,遼寧昌圖人。1961年畢業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師專數學專業。1959年參加工作,歷任內蒙古牙克石小學教師、中學教師,牙克石酒廠工人、幹部,呼倫貝爾盟文聯副主席、專業作家,呼倫貝爾盟政協副主席,文學創作一級。內蒙古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烏蘭托婭
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天籟之音,出生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代表作品《套馬桿》。
烏蘭托婭從小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身為蒙古族人,她有著古樸、赤誠、豪爽的性格;作為專業學聲樂的民族歌手,烏蘭托婭一直默默為演唱事業奉獻著。她有著深厚的演唱功底,和自己獨特的聲線,讓人過耳不忘。她一直在用心情去歌唱,用其純綠 色的天籟之音去詮釋完美、感化疲憊。

李強
一位土生土長的呼倫貝爾人,多年來利用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其中《感悟呼倫貝爾大草原》、《悠悠喇嘛 山、濃濃興安情》、《興安落葉松》、《盼開河》、《風箏》、《土豆元宵》和《馬神井》等多篇散文在各類媒體上發表,佳作、力作屢現。曾榮獲首屆中國西部大生態文學獎、呼鐵馬杯全區職工文學創作優秀獎、文學藝術創作駿馬獎等百餘項殊榮,他的作品汪洋恣肆、筆力雄健、不拘一格,構思往往以萬言為單位,起合轉承 錯落有致,引人入勝,令人回味。李強: 森林和草原可以歸為一類,就歸為大草原,所以我覺得呼倫貝爾應該定位為森林草原,走到森林才感覺到呼倫貝爾有這么大面積,有這么復雜的地形,勾起了我有一個完整的構架呼倫貝爾的東西。
在《感悟呼倫貝爾大草原》榮獲首屆中國西部大生態文學獎時,評委曾這樣評價他和他的作品:這是一種奇特的思考,在這之前沒有誰願意從這個角度思考。這是一組呼嘯的散文,在這之前沒有誰想要從生態的深度去擷取。這篇大手筆的散文,彌漫著 作者強烈的生態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中可以感受到天高地闊、感受其山水意志、感受其草原情懷。在和記者談到今後的創作思路時李強說道:「對呼倫貝爾來贊美呼倫貝爾歌頌呼倫貝爾,歌頌呼倫貝爾的大好河山,作為熱愛呼倫貝爾人的一個職責,或者一個神聖的夢想」。

哈森
一個叫響曲棍球界的名字1945年生於海拉爾後隨父到圖里河定居。 1959年14歲的哈森留在圖里河林業中學任體育教師。1961年被選人內蒙古林業體工隊當運動員。1967年出嫁到莫旗定居生活。 1974年在莫旗開始從事曲棍球運動事業。1994年調入莫旗民族宗教事務局任局長。從事32年體育工作的哈森,轉業後,先後到莫旗老幹部局任局長、莫旗婦聯任主席。是全國第七次婦女代表大會代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國少數民族婦女參觀團代表。1986年被接納為亞洲曲棍球聯合會教練委員會委員。在1990年第七屆世界盃賽上,為中國隊打人前六名立下了汗馬功勞。哈森帶頭開展曲棍球競技運動,率先成立女子曲棍球隊,被譽為我國現代曲棍球創始人之一。
1985年哈森被國家體委批准為國家級裁判員,成為中國第一位曲棍球女教練員、中國第一位曲棍示女裁判員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光榮的稱號,記錄著中國曲棍球事業一段激動人心的故事,也銘刻下了中華體育史上永恆的青春與榮耀。半個多世紀以來無論是艱苦創業的清貧歲月,還是激情燃燒的理想主義年代,無論是搏擊改革開放的大潮,還是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副業在中國曲棍球成長過程中,始終有一個胸懷理想、熱血 沸騰的人,自覺自願地與曲棍球副業同命運、共奮進,休戚與共。她用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用青春的唱響奉獻之歌,為曲棍球副業的發展貢獻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烏熱爾圖
1952年4月20日生。現代鄂溫克族作家。原名塗紹民。祖籍黑龍江省甘南縣﹐出生於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文化大革命」期間﹐長期在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民 族鄉生活﹐當過獵民﹑工人﹑民警﹑黨委副書記。鄂溫克族古老而獨特的森林狩獵生活和人民的歷史命運﹐為烏熱爾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饒的題材內容。1976 年發表處女作《大嶺小衛士》﹐從此走上創作道路。1985年調中國作家協會任書記處書記。烏熱爾圖是鄂溫克族歷史上第一個有影響的作家﹐創作主要為短篇小說﹐出版有《烏熱爾圖短篇小說選》。代表作《一個獵人的懇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他連續獲得1981年﹑1982年﹑1983年全 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鄂溫克民族獨特的生活歷史﹐具有獨特民族心理素質的獵人和獵區大森林色彩絢麗的自然風景﹐構成烏熱爾圖短篇小說的一個獨有的世界。在藝術上﹐善於選擇最具典型意義﹑富於強烈沖突的細節﹐在生命攸關的關鍵時刻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美好靈魂﹐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和藝術感染力。

郭延軍
是我們呼倫貝爾走出去的孩子,1999年考入內蒙古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分到呼和浩特市GA局緝毒支隊。品學兼優的郭延軍在工作上非常出色,成績顯著。特別是在震驚全國的「10•17」越獄案中,達斡爾族幹警郭延軍見證了全程67小時抓捕行動。10月20日,當郭延軍與越獄案犯正面交鋒時,為了解救被歹徒挾持,命懸一線的人質,他捨生忘死的第一個沖向窮凶極惡的歹徒,與歹徒展開殊死搏鬥,和同事配合成功解救人質,並制服歹徒。但在搏鬥過程中,郭延軍 被歹徒用尖刀深深的刺傷了大腿,隨著噴涌而出的鮮血,郭延軍倒在了地……行凶歹徒也被GA幹警當場擊斃。那一天,郭延軍用鮮血保衛了人民群眾、捍衛了自治區GA戰士的尊嚴。

姜風鳴
在2000年7月舉行的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上,重慶大學學生會當選為全國學聯第 二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團體,校學生會主席姜風鳴當選為全國學聯副主席。姜風鳴:男,漢族.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人,1975年出生,畢業於海拉爾二中,重慶大學原學生會主席。2000年7月當選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三次 代表大會正式代表,並當選本屆全國學聯副主席。
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成立於1919年6月16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高等學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和中等學校學生會的聯合組織,是全國青聯的團體會員。

齊 峰
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歌唱家。齊 峰出生於呼倫貝爾,有強烈的家鄉情結,多年來用他動聽、感人的歌聲歌頌、贊美呼倫貝爾。2000年1月1日參加中央電視台與世界各國電視台聯合舉辦的迎新千年《世紀之光》電視聯播節目,演唱歌曲《我的家鄉在興安嶺上》,受到各國觀眾的贊譽;其作品《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等被廣泛傳唱;2008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演唱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得到全國聽眾的一致好評,為擴大呼倫貝爾知名度、美譽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張瑩瑩
2009年4月26日上午,由中國田徑協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暨2009全國半程馬拉松錦標賽在揚州體育場拉開戰幕。最終,內蒙古選手張瑩瑩摘得了女子組冠軍。據了解,本次比賽共有中國、美國、法國、德國、英國、瑞典、肯亞、新加坡和波蘭等37個國家的1.5萬余名選手參賽。比賽設有男子女 子半程馬拉松賽、中國大學生半程馬拉松公開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半程馬拉松選拔賽、迷你馬拉松等項目。最終,內蒙古選手張瑩瑩以1小時11分01秒的成績 奪得了女子組冠軍。

超克
蒙古族,中央電視台《中華民族》欄目著名導演。1957年8月16日出生於內蒙古海拉爾市,就讀於海拉爾勝利街小學、海拉爾市第一中學,1975-1980年高中畢業後插隊到東旗嘎拉布爾公社伊和烏拉大隊,1980-1982年在海拉爾毛毯廠做機修工,1982-1985年就讀於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專業,1985-1994年在呼倫貝爾電視台工作,1995至今在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社會專題部《中華民族》欄目任導演.主要作品:在中央電視台所做的重大題材的節目有《全國少數民族知識競賽》(任導演)、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特別節目《為了國家的孩子》(任導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特別節目《尋找鐵騎兵》、《六十年的牽掛》(任導演)、特別節目《邊地大穿越》(任導演)等。
拍攝製作並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的宣傳呼倫貝爾的電視專題片有《北方的河》、《乳香飄》、《原野的呼喚》、《穿越呼倫貝爾》、《深山鹿鳴》、《諾門罕的記憶》等三十多部。獲獎情況在呼倫貝爾電視台工作期間,獲內蒙古自治區好新聞獎一等獎,專題片二、三等獎,全國好新聞三等獎,優秀專題片一、二、三等獎。 在中央電視台工作期間,獲全國電視節目駿馬獎一、三等獎。獲1998年中央電視台抗洪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三次被評為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先進工作者。

王桂芳
女,漢族,1962年出生在牙克石。小學就讀於牙克石第一小學,初中在牙克石第三中學,1976年被選入呼盟體工隊速滑運動員;1982年被自治區政府授予首屆「優秀運動員」稱號;1983年當選內蒙古第五屆政協委員;1985年當選內蒙古青聯常委、委員;1985年獲「優秀邊陲兒女」銀質獎章;1986年被國家體委授予「三級體育榮譽勛章」,同年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2004年獲得第五次全區體育場地普查先進個人;1990年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現任呼倫貝爾體育總會辦公室副主任。

楊卉
1964年5月17日出生於牙克石市,小學和中學分別就讀於牙一小、牙一中,海拉爾三中和海拉爾鐵路一中,於吉林大學外語系英國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任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國際部高級官員和中國及香港區經理。在英國的15年中,她致力於為華人服務,兼任北愛爾蘭華人聯合會主席、北愛爾蘭少數民族委員會副主席。這兩個組織是英國目前最成功的華僑組織,也是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最成功的組織,是中國駐英使館向各地華僑組織推薦學習的榜樣。去年楊卉經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推薦,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第五等大英帝國最高勛爵(MBE),她是在英國的大陸華僑中第一個獲此爵位的人。

劉長安
國家二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現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州市文聯主席、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廣州市音樂家協會主席。1946年,劉長安出生在布特哈旗扎蘭屯鎮(令扎蘭屯市)一個工人家庭。1965年,劉長安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理論作曲專業。自1965年以來,共創作各類音樂作品一千多件,代表作有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電影配樂《新方世王》、鋼琴與管弦樂《珠江之歌》等,其中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多次獲獎,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主持編入《新中國舞台影視藝術精品選》,定為國家級藝術經典作品。
「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雙手接過紅軍的鋼槍……」這段經久不衰的旋律不知在人們耳邊回盪了多少年,但它背後的一段故事卻鮮為人知,那就是這首紅色經典的曲作者是從呼倫貝爾扎蘭屯市走出的草原驕子——劉長安。

⑹ 尋根小說的中短篇作品有哪些類型

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1985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聲明:"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迷。"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代表作:阿城:「三王」(《棋王》、 《樹王》、 《孩子王》)
韓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鄭義:《老井》
賈平凹:《商州系列》
王安憶《小鮑庄》
李銳 《厚土系列》
莫言《紅高粱系列》

⑺ 七岔犄角的公鹿中公鹿的形象及意義

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

1、體格健壯,長有漂亮的犄角。

2、剛猛傲然,鬥志高昂。

3、沉穩而有智慧。

4、有頭領氣質和犧牲精神,時時保護弱小。

意義:公鹿以自我犧牲的精神,勇武的抗爭,智慧的戰術以及對生存和自由的強烈渴望征服了對手。同時鹿也作為「我」成長的引路人,是激發人們強烈崇敬意識的正義化身。



(7)烏熱爾圖短篇小說論文擴展閱讀

《七岔犄角的公鹿》是鄂溫克族作家烏熱爾圖1981年創作的短篇小說,1982年發表於《民族文學》第5期,曾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是烏熱爾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象徵和擬人的藝術手法,描寫了一頭健壯美麗而勇敢的公鹿,寫了一個獵人之子獵鹿、縱鹿、救鹿的經過,表達了一個獵人之子對一頭公鹿的感情。

作品描寫鄂溫克族少年在一次出獵中打傷了一隻七岔犄角的公鹿,這只受傷的公鹿在被追獵中忘了自己的痛苦而護衛同類。這使少年十分感動,不惜遭繼父毒打,在兩次追獵中均放跑了這只公鹿,並幫它戰勝了狼群,少年對公鹿的愛心終於感動了繼父。

⑻ 烏熱爾圖的獲獎情況

他的短篇小說《一個獵人的懇求》、《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連續獲得1981年、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老人與鹿》獲得1988年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⑼ 七岔犄角公鹿小說繼父為什麼對作者的態度發生變化

《七岔犄角的公鹿》是烏熱爾圖1981年創作的短篇小說,1982年發表於《民族文學》第5期。
作品描寫鄂溫克族少年在一次出獵中打傷了一隻七岔犄角的公鹿。這只受傷的公鹿在被追獵中忘了自己的痛苦而護衛同類。這使少年十分感動,不惜遭繼父毒打,在兩次追獵中均放跑了這只公鹿,並幫它戰勝了狼群。少年對公鹿的愛心終於感動了繼父。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讀完故事《七叉犄角的公鹿》,我想我不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成年人。這篇論文的作者,烏赫圖的父母去世了,他的繼父照顧他,但他的繼父總是毆打和責罵他。最後,他受不了吉特的打罵,提出要拿著他父親的獵槍去山裡打獵。在一端打開槍,但是讓公鹿逃跑。在那之後,他不忍心連續傷害公鹿兩次。他又一次沒有打中公鹿。這時,吉特來了,他沖著吉特喊道:「看,我又讓他跑了。我會做的,它是我的好朋友!」泰耶凝視了一會兒。他知道他不是在和那個無知的孩子打交道,而是和一個知道如何保護他的成年人打交道。他抱起他,緊緊地擁抱著他,遠處的鹿吠叫著。我欽佩烏赫圖的勇氣。為了不傷害公鹿,他忍受了吉特的打罵,也不後悔救了公鹿。也佩服他的勇敢,不怕雪狼,敢獨自上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句話:「看,我又放手了。我會做的,它是我的好朋友!」為了好朋友,不要猶豫與雪狼戰斗,與繼父戰斗。這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為好朋友付出一切就是友誼。與今天的社會相反,虛偽、惡心和偽造不是現在的社會!他一直說他維護正義,反對邪惡,但是有多少人是正義的呢?為了錢把一切都扔掉。在這些人面前,感情和愛情毫無價值。他們不如錢。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掩飾、無視他人的感受。這種友誼真的很少見。有多少人能擁有它,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它。

⑽ 1981年《人民文學》評出的優秀短篇小說有哪些

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
內當家 王潤滋 《人民文學》第3期
賣驢 趙本夫 《鍾山》第2期 一個獵人的懇求(鄂溫克族)烏熱爾圖 《民族文學》第5期
飄逝的花頭巾 陳建功 《北京文學》第6期
女炊事班長 簡嘉 《青春》第8期
路障 達理 《海燕》第10期
黑箭 劉厚明 《人民文學》第5期
普通老百姓 遲松年 《鴨綠江》第2期
山月不知心裡事 周克芹 《四川文學》第8期
少年chen (女)舒群 《人民文學》第4期
大淖記事 汪曾棋 《北京文學》第4期
頭像 林斤瀾 《北京文學》第7期
娥眉 劉紹棠 《長春》第1期
黑娃照相 張一弓 《上海文學》第7期
爬滿青藤的木屋 古華 《十月》第2期
飛過藍天 韓少功 《中國青年》第13期
本次列車終點 王安憶 《上海文學》第10期
全鹿兒 航鷹 《新港》第4期
拜年 魯南 《山東文學》第8期。
最後一簍春茶 王振武 《芳草》第3期

熱點內容
散文小說經典語句 發布:2025-07-12 14:44:38 瀏覽:281
網游游戲小說開局網吧決斗 發布:2025-07-12 14:43:03 瀏覽:930
都市重生小說合集網盤 發布:2025-07-12 14:39:06 瀏覽:701
都市裡的星辰小說 發布:2025-07-12 14:37:26 瀏覽:12
余笙言情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2 14:28:23 瀏覽:454
魯賓遜經典小說 發布:2025-07-12 13:56:42 瀏覽:452
豪門蜜醫總裁的限時盛寵小說 發布:2025-07-12 13:54:19 瀏覽:666
周德東經典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7-12 13:53:25 瀏覽:578
游戲小說圍棋 發布:2025-07-12 13:52:31 瀏覽:691
大叔小說現代言情推薦男主腹黑 發布:2025-07-12 13:47:26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