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短篇小說
❶ 泰戈爾的寫作風格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樂觀主義風格。
1.《戈拉》是泰戈爾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作品描寫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正統派新印度教徒和梵教徒圍繞著印度民族獨立問題所展開的激烈的思想斗爭和錯綜復雜的教派斗爭。
2.泰戈爾的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吉檀迦利》詩集清麗的詩句,熱愛祖國的熾熱情感,以及「美」和「善」深深的打動著世界各國的人民。
3.泰戈爾的戲劇不僅思想深刻,藝術上也別具一格;語言富有詩意,音樂感強,想像豐富,喜用象徵手法。
4.《飛鳥集》:短小的語句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領世人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源泉。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爾的筆下合二為一。
5.《新月集》:種種動人情態和奇思妙想富有兒童特點,象徵著兒童的純潔、寧靜、美好和純真.
6.《園丁集》:融入了詩人青春時代的體驗,細膩地描敘了愛情的幸福、煩惱與憂傷,回味出青春心靈的悸動,閃爍出哲理的光彩。
泰戈爾是卓越的詩人,他的小說在語言上也頗具特點。如《沉船》的語言清麗流暢,富有詩意和抒情色彩,許多寫景狀物之處,感情自然流露,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1)舉例說明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以詩人著稱,八十年代是他創作的探索時期。
他早期的著名抒情詩《晚歌》和《晨歌》抒發了他「自由無羈的思想」,盡情謳歌了青春的歡樂、純真的愛情和綺麗的自然風光。他這時期的詩,清新婉美,自然流利,開創了印度文學的一代新詩風。
由於梵文和印度古典哲學的影響,泰戈爾的早期創作還反映出帶有神秘色彩的人性觀點。如詩劇《大自然的報復》。九十年代泰戈爾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歌和短篇小說,作品的現實主義色彩明顯地增強了。
❷ 簡答:舉例說明魯迅小說「格式的特別」的主要表現。
「古怪」的「題目,體栽」,這就是魯迅的「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且指的就是「日記體」的短篇小說----魯迅的第一篇創作《狂人日記》。
白話短篇小說,從宋元話本開始,就出現了,但是,寫人記事,大都是從「某生,某處人也」寫起,形體格式頗受長篇章回小說的影響,很象長篇的壓縮體,以敘事見長。魯迅的《狂人日記》則是借鑒了西方小說的優點,繼承了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精華,選取生活的橫截面,不僅注意情節性,而且注意細節描寫,特別致力於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語行動去表現他的思想情緒。我國古代小說史上,被稱為小說的筆記、日記不少,但這些「小說」的作者,本意不在寫小說,而是記述自己每天的見聞感受,日記而已;西方文學中,日記體的小說是有的,如果戈里的《狂人日記》,題目、體裁都完全一樣,但是,魯迅的日記小說,更具有傳統小說的精煉含蓄的特色,而且又富於西方戲劇文學的動作性強的特點。這無疑是一個創造。
❸ 魯迅有什麼代表作,舉例說明
魯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直到1926年,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故鄉》《彷徨》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輯。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其中大部分作品和雜文收錄在了《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專輯。
❹ 舉例說明市民意識在明代短篇小說中的反映
以馮夢龍的「三言」與凌濛初的「二拍」為代表的短篇小說堪稱是市民社會的風俗畫。 在時代新思潮的影響下,「三言」、「二拍」表現了不少新的內容,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可稱為晚明市民文學的代表作:
一、對商人與商業行為的正視 「三言」、「二拍」反映了明代中葉以來隨著商業的發展,社會對商人開始改變看法,從傳統中國的賤商主義到正視商人,描寫他們的喜怒哀樂、日常生活,寫他們也有傳統的中國人的美德,甚至開始瞧不起別的階層的人。這些都是具有時代新鮮感的。 例如名篇《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男主人公蔣興哥就是一個因常年在外經商致使妻子因寂寞而感情出軌的人。作品以描寫蔣興哥知情後的復雜心理以及寬容的態度取勝,這篇小說就沒有從一般無商不奸的角度寫商人。很多寫得好的篇章都塑造商人的正面形象,例如《施潤澤灘闕遇難友》寫小商人施復拾金不昧,《賣油郎獨占花魁》寫賣油郎秦重做生意厚道。 晚明時代人們毫不諱言對金錢的追求,這在「三言」、「二拍」中也有反映。很多小說就描寫了主人公發財致富的故事,比如《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疊居奇程客得助》,這樣的描寫也很具有近代氣息。二、婚戀自主與女性意識的張揚 歌頌婚戀自主、主張男女平等的作品在「三言」、「二拍」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很多是上乘之作。比如《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描寫聰明的女子周勝仙主動追求范二郎,父親嫌二郎家貧不答應,致使周勝仙郁悶而假死,埋葬後被盜墓賊挖出來而復活,又去找范二郎,被范二郎當成鬼真的被用石塊打死,後來知道真情的范二郎在結婚後還一直供奉周勝仙的牌位。這篇小說描寫的周勝仙是一個為了感情了兩次死亡的女子,雖然結局還是悲哀的,但小說卻對她的主動與多情表示了同情與尊重。而最有趣的是後來被搬上銀幕的《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一篇,與姐姐長得很相象的弟弟代替姐姐「出嫁」去為生病的新郎沖喜,結果被男家安排與「小姑子」住在一起,結果弟弟喜歡上了「小姑子」,成就了好事。此事很快敗露,被對方家長告上公堂,喬太守卻以「禮以義起」為名成就了兩個年輕人的感情與婚事,表現出權變而不固執於禮教和尊重已成事實的感情的態度。 「三言」、「二拍」還表現出對女性的大力肯定,對女性自主意識的張揚,具有男女平等意識。最有名的當屬《蘇小妹三難新郎》,杜撰出被譽為「一代詞心」秦少游居然被蘇小妹攔在洞房外,回答不出問題就不許進洞房的情節,加上此前拒絕王安石為兒子的聯姻、獨具慧眼地挑選秦少游為未婚夫,不僅僅表現了對女性才華的認同,更具有張揚女性在婚戀中自主意識的色彩。至於流傳更廣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則是以悲劇的形式表達同樣的主題,當杜十娘在好不容易和李甲出了青樓,卻被李甲賣給孫富時,她寧願選擇把寶貝丟入江中而後自沉,也不願再在沒有愛情的人世活下去,這種以死抗爭是女性自主意識的極致表達。《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則對女性獨守空房而感情出軌也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寬容。無疑,這些作品都具有男女平等意識。三、「情」與「理」的矛盾與向「禮」的回歸 隨著晚明國事的艱難,強調經事致用的思潮興起,白話短篇小說逐步加強了勸善懲惡和向禮教回歸的傾向,這在「三言」中開始表現,在「二拍」中進一步強化,而《型世言》則成為此類作品的代表,表現在大談忠孝節義、因果報應、教化至上等特點上。隨著明代的結束,古代白話短篇小說也走到了盡頭。
❺ 小說一般分為哪幾類分別主要都是敘述什麼故事
篇幅長短
微型小說 (數百至幾
微型小說
千字)
比短篇更短的小說完全符合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忙碌的人們的閱讀習慣,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為這類的小說賦予一個新名詞和新定義。例如極短篇、精短小說、超短篇小說、微信息小說、一分鍾小說、一袋煙小說、袖珍小說、焦點小說、瞳孔小說、拇指小說、迷你小說等,族繁不及備載,連專門的文學研究者也很難如數家珍分敘其定義,一般人更容易混淆,故總論之。一般認為小小說的篇幅應在兩千字以下。因為題材常是生活經驗的片段,因此可以是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高潮放在結尾,高潮一出馬上完結,營造餘音繞梁的意境。由於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練,題材能見微知著者為佳。一個意外的結局雖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還是要有伏筆呼應,甚至比起給予讀者意外、應該更重視能否帶給讀者感動。
短篇小說(幾
短篇小說
千至三萬字)
一般認為,篇幅在幾千到兩萬多字的小說會被劃歸短篇小說。在它的特色中有所謂三一律:一人一地一時,也就是減少角色、縮小舞台、短化故事中流動的時間。另外,雖然它們時常惜墨如金,但一般認為短篇小說仍應符合小說的原始定義、也就是對細節有足夠的刻劃,絕非長篇故事的節略或綱要。所有小說基礎,其發展初期並無長短之分,隨時代而區分。今短篇小說多要求文筆洗練,且受西洋三一定律一時一地一物觀念影響,使其更生動詳實但也限制其發展。
中篇小說(三萬至六萬字)
一般認為,篇幅在三萬字至六萬字之間的小說。也有少數十幾萬字也被算作中篇而不歸於長篇,這取決於文章內容的豐富度。其容量大小、篇幅長短、人物多寡、情節繁簡等均介於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之間,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個時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某個方面,故事情節完整。線索比較單一,矛盾斗爭不如長篇小說復雜,人物較少。所以,相比於長篇,中篇小說比較容易把握,也更容易成功。因為對於初涉創作領域的人而言,寫作長篇易陷入多數的情節造成凌亂難收的困境,而寫作短篇不是轉折太少而單調、就是轉折太多卻顯得擁擠。這時考慮將原本的構想修改中篇是一個廣受推薦的建議。
長篇小說(六萬字或十萬字以上)
一般認為,字數在六萬或十萬以上的為長篇小說,還可細分為小長篇(一般六萬到十萬字),中長篇(一般十幾萬到三五十萬字),超長篇(一般超過百萬字)。如果作者打算表現人生中常見的錯綜復雜關系,則必須使用這么大的篇幅。通常就算是筆調輕松的長篇小說,也會有一個內里的嚴肅主題,否則很容易陷入無組織或是零亂。初涉者在寫作長篇時最需注意全局對主題的呼應、結構的嚴密性,以及避免重復矛盾或缺漏。
註:篇幅長短並非明文規定,但按照情節內容豐富度可能會把部分字數多的劃入字數少的類別,例如某些十幾萬二三十萬字的小說會因為內容太過不緊湊而被歸入中篇小說,而某些僅有六萬多字讓人覺得篇幅過短的小說會因為內容情節十分緊湊而歸為小長篇。
內容題材
分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傳記小說,推理小說,懸疑小說,歷史小說,軍事小說,科幻小說,網游小說,玄幻小說,修真小說、軍事歷史小說、架空歷史小說,穿越小說,魔幻小說,YY小說,耽美小說,黑道小說,同人小說,輕小說、校園小說等 。
武俠小說
也有叫武打小說,金庸為代表,可看做男性言情
武俠小說
和勵志小說。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舶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以及鴛鴦蝴蝶派;1930李壽民開始在天津的《天風報》連載,一長篇武俠小說《蜀山劍俠傳》並以還珠樓主為筆名。自此東南亞颳起了一股武俠風,在金庸手中發展到了巔峰。
恐怖小說
包含盜墓、鬼故事,靈異故事,以情節或者語言以達到讓讀者恐慌的目的。
言情小說
包括很多,如後宮文,穿越文,都市文,青春校園文等,以描述戀愛感情為主題。
推理小說
推理小說是指在故事的描述過程中帶有足夠的線索讓讀者可以推理出結局,也可以不加推理由小說中的「偵探」來推導出結局的小說。
懸疑小說
懸疑和推理的區別在於,推理小說會描
盜墓筆記小說封面
述足夠的線索用以推斷出結果,而懸疑小說則是遮掩各種關鍵線索,最後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
註:一般認為,懸疑小說與推理小說均源自於犯罪小說在發展中的變化,而脫離產生的兩種不同類型小說。推理小說與偵探小說區別並不顯著,可歸為一類。廣義上的懸疑小說包括恐怖小說(恐怖懸疑)、靈異小說(靈異懸疑)、探險小說(探險懸疑)等等類型。
歷史小說
歷史小說通常與軍事小說不分家,嚴格說歷史小說主要是以史實記錄為藍本,重新記述刻畫歷史人物和事件。網路上出現的歷史小說大多是使用中國古代歷史為背景的穿越類小說。
軍事小說
軍事戰爭為主題。
科幻小說
是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進行幻想的小說,並非
同人小說
憑空捏造。
網游小說
新時代的產物,源於網路游戲。
玄幻小說
和科幻小說有很大區別,很多都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大多更具東方特徵。
冶艷小說
類似於言情小說。
歷史小說
大陸新派小說,以架空歷史為特徵。
穿越小說
同樣是大陸新派小說,以時空交錯為
特殊傳說
特徵。
魔幻小說
幾乎等同玄幻,但魔幻更偏向於西方。
YY小說
非主流小說。
耽美小說
源於日本。
黑道小說
新時代的產物,源於武俠小
輕小說
說。
輕小說
近代很有前途的小說體系,起源於日本。
仙俠修真小說
以神話傳說為基礎二次創作的作品,封神演義和四大名著當中的西遊記就是代表作品。
校園小說
一般以兩個少年的純真情感為主線,夾雜有青春期對生活的困惑,成長的煩惱,以及於家長老師之間的各種沖突於情感。一般比較唯美和理想化。
藝術表現
a文藝小說
b類型小說(如武俠小說、推理小說、懸疑小說、愛情傳奇小說等)
相比大篇幅、高產量的網路小說,實體書出版市場仍然是主流文藝小說的天下,郭敬明、韓寒、饒雪漫、郭妮等青春小說作家仍是暢銷的符號,在文藝小說方面,余華、莫言、賈平凹等名家的作品也具有代表意義,作品銷量一直高居不下。
進入21世紀後,我國本土(主要指大陸)的類型小說發展很快,涌現了一大批寫作科幻、懸疑、武俠等類型小說的優秀作家,如武俠小說家步非煙、滄月、小椴等人作品深受青年讀者喜愛;懸疑推理類小說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如TV帝、蔡駿、周德東、王稼駿、上官午夜、天下霸唱、鬼馬星、庄秦、青子、蒲岸等都是讀者耳熟能詳的名字。也涌現了新創作的類型,如新派愛情傳奇類型小說,如木然千山、唐七等作者。
寫作語言
純文學小說
通俗小說
作品內容
現實小說
超現實小說(如魔幻小說、靈異小說等)
寫作風格
傳統小說 (包括筆記小說、傳奇小說、平話小說、章回小說)
網路小說(包括網游小說、黑道小說、架空小說等)
21世紀(2003年以後),網路文學的出現,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多元,大批網路作品涌現,如玄幻文學(起點為代表)、新言情(晉江和紅袖為代表)等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玄幻領域如蕭鼎、我吃西紅柿、唐家三少、辰東、天蠶土豆、血紅、夢入神機等,紫陽小魔,不用筆名,逍遙之天下唯我獨尊,痴狂齋主,言情領域如四小天後(藤萍、桐華、匪我思存、寐語者)、六小公主(辛夷塢、顧漫、繆娟、金子、李歆、姒姜)、八小玲瓏(滄月、木然千山、明曉溪、米蘭lady、妖舟、唐七公子、媚媚貓、愛爬樹的魚)等。
文字語言
古白話小說
當代古白話小說
文言小說
白話小說
地方語言小說
作品載體
平面小說
電子小說
關於電子小說,包括手機小說 即是由手機作為載體來完成小說的創作或者閱讀的形式,具有可傳播性;以手機作為創作方式,即是指那些拇指文化的引領者通過手機鍵盤進行小說的創作形式,也稱為手機小說。
按寫作人稱
第一人稱小說
第三人稱小說
書信體小說
對話體小說
日記體小說
意識流小說
類自傳體小說,意指含有自傳元素的小說,或虛構化的自傳
主義流派
愛情傳奇小說
古典主義小說
諷刺主義小說
現實主義小說
現代主義小說
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浪漫主義小說
自然主義小說
形式主義小說
表現主義小說
存在主義小說
意識流小說
新小說派
魔幻現實主義
年代分類
古典小說
現代小說
當代小說
按創作進度分類
連載小說
全本小說
古代作品舉例
(1)四大名著
被公認的
中國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第一個將通俗小說排名的是金聖嘆,按他的說法他當時計劃評點六部才子書,《莊子》、《離騷》、
《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後清康熙年間毛宗崗父子委託金聖嘆之名將修訂的三國名為《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他們托金聖嘆之名而不是更早的人也能說明一些問題)。那時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它的提出亦當是書商們的商業手段,再後紅樓代替金瓶梅成為「明清四大奇書」,四大奇書至此定型。「四大名著」全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因此,「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但又有人考證,「四大奇書」的說法應在明末清初就確立了。李漁曾在為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作序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可見,至晚明馮夢龍已經有四大奇書的提法了,李漁承其說,且以「第一奇書」冠三國而出版,則大概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且流行開來了。 但無論怎樣,「四大奇書」這一提法是「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這一點應該確定,只不過清代《紅樓夢》的出現,其被公認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地位取代了《金瓶梅》,才形成了今天四大名著的說法。四大名著不是某個人定下來的,而是被廣大讀者所公認而在歷史上形成的名稱,四大名著對往後的文學發展有了很大的貢獻。
(2)六才子書
《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
古典小說《水滸傳》
(3)十大名著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隋唐演義》、《楊家將》、《東周列國志》、《封神演義》、《岳飛傳》、《聊齋志異》
(4)三言二拍
《醒世恆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5)五大奇書
《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儒林外史》
(6)傳奇小說
《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浮枕中記》、《南柯太守傳》
(7)志怪小說
《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松隱漫錄》、《螢窗異草》
(8)歷史小說
《東周列國志》、《反唐演義全傳》、《南史演義》、《兩晉演義》、《大元演義》、《大清全傳
》、《北史演義》、《隋唐演義》、《夏商演義》
《封神演義》
(9)神魔小說
《西遊記》、《封神演義》、《女仙外史》、《綠野仙蹤》、《平妖傳》、《萬世雷劫》、《婆羅岸全傳》、《三寶太監下西洋》、《南遊記》、《北游記》、《東游記》、《東渡記》、《八仙得道傳》、《說唐三傳》、《六部春秋》(左傳春秋、吳越春秋、英烈春秋、銀盒春秋、走馬春秋、鋒劍春秋)、《濟公全傳》、《月唐演義》
(10)傳奇傳記
《說唐全傳》、《說岳全傳》、《楊家將演義》、《說呼全傳》、《狄青五虎將全傳》、《薛剛反唐》、《趙太祖三下南唐》、《殘唐五代史》、《楚漢爭霸演義》《明英烈》、《水滸後傳》、《東漢十二帝》
(11)公案小說
《包公案》、《新民公案》、《海公案》、《林公案》、《施公案》 《三俠五義》
《兒女英雄傳》、《盪寇志》
(12)世情小說
《醒世姻緣傳》、《岐路
燈》、《續金瓶梅》、《型世言》、《今古奇觀》、《禪真逸史》、《禪真後史》、《覺世十二樓》、《無聲戲》、《西湖二集》、《白蛇傳》
(13)才子佳人
《五美緣》、《梅蘭佳話》、《平山冷燕》、《飛花艷想》、《好述傳》、《雙鳳奇緣》、《五鳳吟》、《五色石》、《綠牡丹》
(14)才學小說
《野叟曝言》、《史》、《鏡花緣》
(15)俠義小說
《小五義》、《大八義》、《七劍十三俠》《雍正劍俠圖》《三俠劍》
(16)其它
《情史》、《經騙》、《笑林廣記》、《豈有此理》、《盪寇志》、《萬世雷劫》
現代作品舉例
(1)玄幻仙俠
玄幻仙俠小說閱讀
《異世偷神》《蠱聖》《斗破蒼穹》《凡人修仙傳》《誅仙》《造化之門》《不敗之主[2] 》《劃破蒼穹傳》《逆天小奴隸》[3]
(2)古代言情
《後宮·甄嬛傳》《後宮·如懿傳》《西宮春怨》《雲中歌》《還珠格格》《新月格格》《梅花烙》《傾世皇妃》《步步驚心》《東宮》《寂寞空庭春欲晚》《青鸞亦殤》《腹黑相公冷顏妻》《魅顏惑妖王》
(3)歷史傳奇
《康熙王朝》《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李自成》《張居正》《少年天子》《偽滿洲國》《三國之偷香竊玉》
幻城
(4)民國言情
《芙蓉錦》《碧甃沉》《迷霧圍城》《傾城之戀》
(5)現代言情
《千山暮雪》《佳期如夢》《星光璀璨》《最美的時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不到天亮等時光》《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夏有喬木,雅望天堂》《柏拉圖的晴空》《十年一品溫如言》
(6)未來科幻
《三體》《球狀閃電》《朝聞道》《巨人傳說》
(7)驚悚恐怖
《鬼吹燈》《盜墓筆記》《門嶺怪談》
(8)旅行游記
《在地球上,春樹旅行筆記》《文化苦旅》《千年一嘆》
(9)偵探推理
《皆隨水去》《幽靈船》《老谷探案》《黑背魚之謎》
(10)風月世情
《廢都》《圍城》《白夜》《金粉世家》《京華煙雲》
(11)奇幻魔幻
《鏡》《羽》《幻城》《佛罪》
(12)都市小說
《都市獵鬼人》
❻ 普希金創作題材多樣,請舉例說明。
普希金,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在貴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11年進入彼得堡皇村貴族子弟小學,衛國戰爭的爆發激起他很大的愛國熱情。畢業後在外交部任職,之後因創作中的進步傾向幾次被流放。1837年,年僅38歲的詩人死於一場有陰謀的決斗。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華,作為詩人,他寫了800多首抒情詩和幾十篇敘事詩,運用了各種形式和韻律,如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政治抒情詩《自由頌》,長篇浪漫主義敘事詩《茨岡》,長篇現實主義敘事詩《葉甫蓋尼·奧涅金》等。在小說方面,他的短篇小說《驛站長》開創了俄羅斯文學中描寫「小人物」的傳統,《別爾金小說集》成為俄國短篇小說的典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中篇小說《黑桃皇後》等也是名篇。他還留下幾部詩劇和大量政論等。
❼ 簡述小說的特點並舉例說明
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准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虛構性」與「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上述要素中最能體現小說性質的東西。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
1)按篇幅分:長篇小說(深刻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篇小說(展示人生長河中的一個片斷)、短篇小說(截取一個生活片斷,以小見大)和小小說(也叫微型小說,聚集生活的一個小「鏡頭」,見微知著)。
(2)按題材分: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神魔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等。
(3)按體制分: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
(4)按表現手法分:現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革命現實主義小說。
(5)按語言形式分:文言小說、白話小說。
❽ 小說的常用結構和創作技法有哪些
結構短篇小說的四個常用技巧 (一)"橫切懸念,倒敘事件"法這是指作者為避免平鋪直敘,在小說首段就設置提挈全篇、籠罩全文的懸念,故意給讀者造 成疑團,以激起讀者產生興趣讀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報》發表的一篇《一雙明亮 的眼睛》,就採取這一手法。此文一開頭是:夜,墨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 一個生產大隊去。由於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陰,沒月亮,沒星星,自己又沒帶手電筒 ,真是把人急壞了。就在這時,我碰到一個社員,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隊,就把我引去了。 沿途,他一會說:"同志,注意,前頭有條溝!"一會,又指點我:"同志,注意左邊是口 塘!"最後,進了村,又指著一條巷子說:"裡面住著咱們隊長,他會招呼你的。"可第二 天清早,我從隊長屋裡出來,看到一個強壯的中年人,挑著桶,哼著輕快的曲子,向稻場旁 邊的堰塘走來。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條漢子,眼怎麼瞎了? 正想著,只見他蠻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驚,喊:"…… 是塘,你不要掉到水裡了。"他回過頭,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給你引 路的同志嗎?"……看到這兒,讀者一定禁不住問自己:他是個瞎子嗎?為什麼能那麼利索地 引 人走夜晚呢?為什麼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還明亮呢?這就叫作"切入懸念",下面就等 著作者"倒敘事件"——讀者也就非讀下去不可了。 (二)"淡化情節,形散神聚"法這種創作法,從表面看,沒有出其不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平鋪直敘,一直 是淡淡的氣氛。但是,在這平鋪直敘中,帶有涌襲心靈的感情;在這淡淡的凄涼中,帶有一 種說不出的人生韻味,常常是"無情"更有情,無聲勝有聲。如張潔寫的《拾麥穗》,是講 農村的一個小姑娘,家裡很窮,每年夏天割麥時,她總是挽個籃子,到打過麥的麥地里拾麥 穗 .這個時候,一個賣麥芽糖的老漢來了。別的孩子用拾的麥穗與老漢換糖吃,而這個小女孩 捨不得。老漢便常常免費敲糖給她吃。別人就笑她,說她嫁給這個老漢算了。她對此並不怎 么懂,老漢也覺得沒什麼,大家也只是開開玩笑,以後也再沒提起此事。可她——這個小小 的姑娘,當老漢沒再來賣糖時,卻在村頭等著,等著……她在等什麼呢?僅僅是為了吃老漢 的糖嗎?不,這裡面有說不清的味,有一種淡淡哀戀,一種人與人之間能相互溝通的情緒… 這就叫"形散神 聚",是"無結構"的結構,是用一種內在精神編織的"情結"文章 (三)"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小說作者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偶然中隱 藏著的必然性,學會在寫小說時運用這種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發讀者尋根盤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讀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發現的本質 意義。如法國小說《項鏈》的作者莫泊桑,對此技巧就運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這樣的:小 職員的妻子路瓦裁夫人為了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在准備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晚會時,向她 的女友借了串項鏈配戴。當晚,這項鏈加上她的美貌,確實讓她出了風頭。不料,樂極生悲 ,在歸途上她竟丟失了項鏈。為了賠償這項鏈,她不得不承受經濟上的壓力。經過十年艱苦 努力,她和丈夫還清了因買項鏈所欠的債。誰知待她剛還完債,便發現她原來借的項鏈是假 的。真是一夜風頭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虛榮換來的是半生痛苦。這"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項鏈債務"——"發現項鏈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節,節節都 隱 蔽著"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讀來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四)"明線暗線——雙環連套"法這種小說技巧是運用文中兩個一明一暗的線索,平行交*,雙環連套,從一個人物引出一 個人物,從一個故事引出一個故事,不僅使兩個人物、兩個故事發生密切的關系,而且不斷 豐富人物性格,推動主題思想深化,如魯迅寫的小說《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線是:清末 年間,華老栓的兒子小栓得了癆病,人們說此病吃了血饅頭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門殺人,就拿著洋錢去買用囚犯血染的饅頭,並匆匆拿回家給小栓吃。此文暗線是:老栓 去取血饅頭那天清早,被殺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饅頭,但這劑"葯" 並沒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終還是被癆病奪去了生命。作者就將這明暗兩線交*,結成雙 環連套——在本文結局的墳場上,讓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錯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親、 夏 瑜的母親又都在給兒子上墳、燒紙……《葯》的主題:"愚昧的群眾享用革命者的鮮血, 不 是醫治病苦的良葯;資產階級脫離群眾的革命,不是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葯。"就自然而然地 從墳地里奔出來了。 第一篇 人物 1 一切小說的基礎是什麼? 是人物,所有小說的核心都在於如何塑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這是小說成敗的關鍵。 事實上,我們可以給小說下個定義,短篇小說:用散文的形式描寫一個人物力圖解決一個問題。長篇小說:用散文的形式描寫數個人物力圖解決數個問題,當然這其中的人物要有主有次,問題要有大有小。 在科幻小說和驚險小說中,人物多種多樣,可以是真正的人,也可以是機器人、仿生人、動物植物或來自外層空間的恐怖不知名的異形。不過大多的人物恐怕只能是人,偶爾有克隆人或是仿生人,也會有些幽靈和鬼魂。但是不管什麼作為主人公,他們的言行舉止必須像一個真正的人。 讀者閱讀小說,主要是為了消遣,他們不想聽說教。如果小說寫的是一部機器、一棵樹、一隻鳥,如果這些主角沒有人類的特性,那讀者很快就會感到厭倦,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小說中的人物都面臨一個問題,比如說生存問題或是存在障礙的愛情,並讓主人公奮力去解決這個問題,讀者就會被吸引。 小說像任何一切娛樂形式一樣,要能吸引並保持觀眾的注意力,而且,小說又具有其他娛樂性是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小說可運用文字直接激發讀者的想像力,作者僅憑紙和筆,就可以帶領讀者去異鄉奇境進行旅行。 但小說也有其弱點。作家不可能面對讀者直接進行解釋或解決讀者的一切疑惑,作家必須要把他想說的一切統統寫下來,並希望讀者能聽到、看到、聞到、感覺到甚至嘗到作者在小說中所描述的一切東西。 因此,作為作者,你的工作是要使讀者生活在你的小說中。要使你的讀者忘記他他們是坐在電腦前或是躺在床上看文字,而是使他們相信他們正生活在你想像中的世界,生活在你用筆創造出的世界中,他正在急診室中搶救病人,他正絕望地站在海邊等待黎明,他正在爬一座冰雪紛飛的山,山的那邊是他的陷入險境的愛人。 總而言之,是要讀者生活在你的故事中。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一個辦法是,提供一個他所嚮往成為的人物。 讓讀者想像,她自己就是一個主角,掙扎於情慾和對自由的嚮往中,被另一個緊緊束縛著。或是因為備受傷害看不見希望,正慢慢滑向死亡的黑暗的卻渴望被救贖。 作者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有兩件事必須記住。 首先,小說基本上寫主人公解決面臨的問題的文學樣式,主人公的選擇必須十分小心。人物應該有獨特的吸引力,並給一個難題讓他去解決,從而使讀者關心該人物以後的命運。小說中的主人公也稱之為觀點人物,故事是從他的視角講述的,換句話說,就是主人公必須有能力承擔這個故事。 選擇一個主人公,他有極大的能耐,卻又有明顯的弱點,然後然他去解決一個難題。 比如,作者可以設想一個主角,他睿智、冷靜、意志力極強,從以往的戰爭期間看是個卓越的軍事家,但他有時會陷入迷惑,堅硬的外殼下面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心,因為追求自由而參加國家的獨立戰爭,然後又因為自由被束縛而被迫選擇離開祖國。如果讓列文領導一支軍隊,管理國家,他會輕而易舉地完成,但是他所面臨的問題不是考驗他的優點,而是揭露他的短處,所以他遇到了另一個主角,一個無論容貌、力量都比他強、掠奪成性的人,他奪走了這個主角的自由,不僅如此,他所經歷的一切超越他忍耐的極限,這也是使他高傲的自尊受到極大的傷害。 另外,在描寫人物時,不要流露出主人公自己必勝的信念,如果主人公都確信難題能解決掉,那讀者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故事必須要有懸念,這個懸念應該維持到故事結束。換句話說,主人公對自己的命運是無法把握的,如同走在懸崖邊上,搖搖擺擺跌跌撞撞,狂風和暴雨隨時都可能把其摧毀。 在具有高度寫作技巧的小說中,主人公除非作出極大的犧牲,否則就不可能戰勝他所面臨的難題,也就是說,主人公必定有失才能有得,而讀者急切想要知道主人公將會失去什麼。 那種鎮定自若、無所不能的人物是小說中最要不得的,他們乏味、刻板、不可信、毫無意義。 優秀的作家如同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每一篇小說應具有其獨特的創造性,這包括有特點的人物和適合故事的背景以及其中文中流露出的觀點。 觀察一下你每天周圍接觸的人物,你能見到多少一成不變的模式呢?進一步了解他們每個人,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與其他人不同的個性、習慣、愛好、歡樂和恐懼,每個人都面臨自己各自不同的問題。他們有哪些強處和弱點,應著重描寫他們那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在設想一下,哪一些問題最能暴露其弱點,然後再動筆開始寫。 關於描寫人物的第二個要點是,整個故事的敘述都應從主人公的觀點和感覺出發,即使小說使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手法,寫在紙上的一切都應是主人公的親身經歷,這是對作者的一種限制。 主人公必須出現在每一個場景中,作者不能寫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但唯有如此,作者講的故事才有真實感,並直接向讀者敘述。主人公困惑,讀者也會感到困惑:主人公痛苦,讀者也會感到痛苦,主人公勝利了,讀者也會感到勝利的喜悅。換句話說,讀者生活在小說中,而不只是在讀電腦屏幕上的字或印在紙上的鉛字。 也可以用第一人稱來寫小說,在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中,「我」是主人公,給讀者以更大的帶入感,有利於在他們的腦中建立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由於「我」的視角有限,敘述的時候有時會有極大不便,不過在設置懸念上比第三人稱要方便一些。當然,如果作者必須告訴讀者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事情時,最好用第三人稱。 還有些人用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混合來寫,這種方法要取得較好的效果相對要難,很容易產生視角混亂,使讀者迷惑,但能克服單純以第三或以第一人稱描寫的缺點。 有一個辦法可以檢查主人公是否能感知現實世界,查看你所寫的小說的每一頁,看看主人公的五種感官是否都起了作用。如果在一頁中只有主人公的視覺和聽覺用上了,就重寫這一頁,最終達到的效果是,不僅要使故事的主人公不僅能看到和聽到,還要讓他嗅到、嘗到和接觸到,這種方法是故事的敘述效果生動活潑。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具有獨特個性的主人公呢?又怎樣讓它解決什麼問題呢? 綜上所述,作者所寫的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自己和其他你所熟悉的人物相結合的產物。許多作家往往勸導初學者應寫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這確實是成功作者的經驗之談。沒有一個作者會寫自己從未親身經歷的東西,這實在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事實真是如此嗎?看看我們周圍的小說,恐怕沒有那個是寫文者的自己的經歷,舉架空歷史小說,發生在不存在的朝代的不可能的事情。那麼,作者的親身經歷又是哪裡來的呢? 小說中的人物是作者所熟悉的,他們已經在作者的腦子里活了很久。在開始動手寫前和寫時,作者在自己的腦子中調集平時所存在腦海中的記憶,一點點設計出故事中人物中的形象,長得什麼樣子,脾氣如何,有什麼樣的朋友和敵人,如何對外界作出反應,有什麼和別人不同的地方,長處和弱點是什麼,家庭情況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寫好一部小說,有很大程度上與你平時所讀書的多少、范圍和理解程度成正比,也取決於所收集的相關資料的量。 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算是一種「親身經歷」。但光有親身經歷還不夠,作者還需要有能力激發想像力的觸發,想想看如果是個熱愛自由和被自己的戰友背叛的人,在星際中游盪,有一天突然被另外一個強者囚禁,一層層剝去偽裝,最後連思想的自由都要被奪去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以上所述,就是寫好一篇小說的關鍵。 第一篇 人物 3 在一篇小說中需要描寫了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面臨自己的問題 請注意,主角要面臨多個問題,這是小說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的主要區別,而一個主角比另外一個更重要一些,他所面對的問題也更多。 一位著名的寫作教師曾告訴上課的作者,他們可以把主人公所面臨的問題設想成一個簡單的方程式:一種感情對另一種感情。例如,那是自由對恐懼,驕傲對征服,忠誠對友誼。 但開始為小說構思人物時,即使是次要角色,都可用這個簡單的公式去套人物的主要性格。 如果你的人物不能套入這個顯而易見的模式,那麼,你就根本沒有把人物構思好。小說的基本沖突,也就是小說情節得以發展的動力,是主人公內心的感情沖突。小說的一切沖突,都是從這一基本沖突發展出來的。 在主人公面臨的這個內在的、心靈的問題上,作者需要給他加了一個外部的、體力和智力上的問題。 它們與主人公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交織在一起,每當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這就形成了互相連接在一起的問題鏈,也被稱為是相互聯結的期望鏈。因為,作者放在讀者面前的每個問題、每個疑問都隱含著對這個問題或疑問的解決或回答,使讀者期望繼續讀下去。所以,作者要在小說中不斷地提出問題,提出疑問。 小說都應該有這樣的緊急關頭,作為作者,就應把小說的主人公和你的讀者,放到這種緊急的關頭去考驗,讓讀者和主人公一樣痛苦不堪,進退維谷,難以擺脫。在這個時候,你已經小心地向讀者證明並使他們信服,不管主人公有什麼缺點和問題,他都是一個值得稱贊的人。 在喜劇結尾的小說中,主人公往往作出道德的選擇,他寧願放棄自己所珍惜的一切。盡管他失去了所珍惜的一切,他卻經受了烈火的考驗,因此他得到回報,幸福最終回到他身邊。 在以悲劇結尾的小說中,主人公選擇非道德的解決方法,在看上去幸福的後面則是悲慘的命運。 在一些小說中,主人公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解決了自己面對的難題,但卻失去生命,這是「悲劇」的經典定義。 在小說中人物描寫應注意的最後一點是,主人公必須要有變化,不管小說中的主人公發生了什麼,不管小說怎麼寫,主人公必須要有一個根本的變化。 每篇小說的關鍵是寫主人公的變化,要找出主人公在感情、道德、肉體和內心等方面的關鍵的變化,作者要寫的就應該是這種變化。 有一句義大利諺語說:「吃飯沒酒,如同白天沒有陽光。」故事沒有沖突就想吃飯沒有酒。 沖突構成故事,沒有沖突就沒有故事。作者可以寫一篇有趣的散文,也可有些幾段小說的場景和背景,但故事的本身則依賴於沖突。請想像一下:如果羅密歐和朱麗葉雙方的家族是世交,他們不反對兩位年輕人的結合,那將會是怎樣一個乏味的故事啊。 沖突最簡單的表現形式是最明白無誤的方式:兩個人物之間的搏鬥。這是西部小說的程式:戴白帽子的好人用槍打死了戴黑帽子的壞人:或者在小鎮的酒吧間里,兩個人拳腳相加。在這種小說里,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肉體個都是唯一的沖突形式,這種小說被稱之為「西部劇」。 事實上,在建國初期,我們國家的電影也曾陷入這種怪圈,現在回頭看看,完全是為了表現戰爭和勝利而表現戰爭和勝利。 科幻小說和驚險小說也曾經模仿過這種「西部劇」的沖突形式,當然其沖突的發生的背景更為廣闊,更為復雜。以科幻小說為例,科幻作家把故事發生的舞台搬到了整個星際空間,但遺憾的是,其模式是一樣的:肉體的格鬥是小說沖突的主要形式。只是科幻小說中出現的不是盜賊而是可怕的異星人入侵。科幻小說中描寫的也不是與印第安人打仗,而是一場星際戰爭。但其沖突是肉體的歌都,是好人與壞人之間的決斗。 在大部分的這類小說中,沒有人物性格的發展。英雄人物、壞蛋,以及其他任務,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他們也沒有內心沖突。 今天看來,這種小說幼稚的荒唐可笑,可是就是這種小說每星期都涌進編輯部成為廢紙堆。所以,有必要向眾多作者說明的一點是:乒乒乓乓的格鬥根本不能算是沖突。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沖突呢? 對於作者,沖突是指意見、興趣等各方面的碰撞或分歧,尤其是指由於不可調和的願望、目的等所引起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斗爭。 不可調和的願望和目的,是真正能使小說獲得生命的沖突。這不光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武裝沖突肉體搏鬥,而是不可調和的願望和目的之間的沖突。就想雷暴的形成是由於兩種帶不同電荷的雲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一樣,小說中的沖突也是由主要人物之間內心的沖突所形成的。 這種沖突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拳打腳踢刀槍往來是最差的沖突形式,因為作者根本未作認真的思索。 在一篇好的小說中,在一篇好的小說中,沖突可在多層面上展開。沖突源於主人公內心深處,而後發展成為主人公與其他人物之間的沖突。而且,在小說,沖突往往最終發展成為主人公與道德、社會體系或是理念的沖突。 在人物這一仗我們談到,每一篇小說的開始,都是主人公思想深處感情上的沖突:兩種感情的沖突,如自由對恐懼,愛與恨,忠誠對友誼或是責任感對貪婪。 在短篇小說中,由於篇幅有限一般在小說一開始,這種沖突就折磨著主人公。長篇小說中可以用較多的篇幅來交代背景,但也應暗示主人公內心陷入不安的處境,當然不一定需要一開始就向讀者交代清楚這種出土,但應讓讀者很快理解到,主人公有麻煩了。 有些小說沖突圍繞著主人公與另一個人物展開的,事實上大多數耽美小說就是這種模式,還有些小說沖突的范圍更大一些,但不管怎樣沖突必須實實在在,才能使讀者產生共鳴。 順便提一下,對手(或稱之為敵手)與壞蛋有很大的不同。對新手,塑造一個壞蛋要容易得多,因為小說就需要有個壞人去做壞事。 一篇真正優秀的小說,沖突是在多層次展開的。現實主人公內心的沖突,即感情的沖突,然後,由一位對手攻擊了主人公的最弱點,是內心的沖突變成了外在的沖突,並使之表現在外部的世界中。 還有些小說中,沖突的對手不是人而是自然界或是宇宙,比如死亡,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也是無法改變的,因此最終的結局通常都是悲劇。 有人曾問過一名著名的小說家:「怎樣才能使小說產生懸念?」 他的回答是:「用定時炸彈,把時間定在最後一頁上爆炸。」 無論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如果追求情節性強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局,它就不得不與時間賽跑,其最後的結局簡單可能是「皇帝的新衣」,那種看不見的衣服根本不存在;也可以復雜到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中那個叫做「末日機器」的超級核裝置,這架機器可以毀滅整個世界。 怎樣才能創造出情節性強的小說呢?其關鍵在於製造一顆爆炸力強的定時炸彈,並讓讀者在第一頁上,甚至是在小說的第一段就能清晰地聽到定時炸彈發出的滴答聲。 最後一點:故事情節的安排,要使讀者感到這個人物確實是一個活生生的活著的人。當然,如果主人公在小說結尾時死了,就得有人為主人公哀悼,這樣,主人公仍會活在人們的心中,小說要給人這種持續感,這種感覺會使讀者相信,故事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