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史鐵生短篇小說主人公莫非

史鐵生短篇小說主人公莫非

發布時間: 2022-07-30 16:37:50

A. 史鐵生作品系列的《史鐵生作品系列》內容簡介

2010年12月31日,是史鐵生的節日。他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情。長久等在門外的死神對他說:嘿,走吧。對這不由分說的召喚,他沒有猶豫。
史鐵生走了。太陽在這邊收盡蒼涼,又在那邊布散朝暉。他的親人、朋友、讀者,似乎不曾感覺他的離去;日復一日,他依然一字一句地敲打著鍵盤,一點一滴地書寫著對人生的思考和熱愛。
史鐵生走了,他留下的大善大愛、充滿智慧、哲理和真情的文字,依舊被千千萬萬讀者反復閱讀回?,從中獲取心靈的滋養。
清明節是懷念親人的日子,也是史鐵生的百日祭。人民文學出版社特別製作了精裝《史鐵生作品系列(珍藏版)》,表達對史鐵生的懷念之情,滿足廣大讀者閱讀、珍藏史鐵生作品的需求。《史鐵生作品系列(珍藏版)》共七卷,即短篇小說卷《命若琴弦》,中篇小說卷《原罪?宿命》,散文卷《我與地壇》,隨筆書信卷《病隙碎筆》,長篇小說卷《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以及新作卷《扶輪問路妄想電影》。這七卷作品包括了史鐵生生前發表、出版的全部作品,是迄今最完整的史鐵生文集。

B. 有關史鐵生的全部資料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

史鐵生[1]
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
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

史鐵生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個人的記憶》《靈魂的事》《答自己問》《我與地壇》《病隙碎筆》《扶輪問路》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秋天的懷念》被選入冀教版小學五年級課本,也被選入語文上海版中學七年級課本,和義務教育人教版語文中學七年級上冊第二課。《我與地壇》被選入蘇科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課。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

部分作品(7張)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連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且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零零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傑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經典語錄編輯

永恆的距離,才能引導永恆的追尋。永恆孤獨的現實才能承載永恆愛情的理想。所以在愛的路途上,永恆的不是孤獨也不是團聚,而是祈禱。
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它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它們確定我的位置;我愛著他,愛著你,其實只是藉助別人實現了我的愛欲。
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
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
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如果愛情就被這身後的喧囂湮滅,就被這近前的寂靜囚禁,這個世界又與我何干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烏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獃獃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要求一切都實際且明晰,豈止是在扼殺文學,那是在消滅理想和進步。
曾經的禁區,現在已經沒有。
6獲獎記錄編輯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

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電影劇本:《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2002年,史鐵生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
寧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作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心態的某種崇敬。

史鐵生
他會長久地懷想下放地穿著開花棉襖吹嗩吶的窮吹手,也會在夢里一次次夢見被他使喚過的老黑牛與紅犍牛,他激賞劉易斯步態的美感,羨慕劉易斯的力量與速度,他對已經去世的母親懷有深深的歉疚,對一直關懷和幫助自己的朋友和親人充滿感激之情,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南方周末》 2000年11月25日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

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他的《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散文有著濃重的哲理。
對於母親的懷念:秋天的懷念。就像是一次懺悔,發自肺腑的。

C. 史鐵生的簡介和代表作

史鐵生的簡介:

史鐵生是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市。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史鐵生的簡介和代表作:

1、《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小說描繪了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個風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2、《來到人間》

本書講述的是侏儒症患者小女孩,父母對她的生理殘缺有兩種態度:逃避與直視,以此而引發的故事和對讀者的觸動。

3、《我的丁一之旅》

文字中充滿史鐵生的標記,古典、詩意、靈動,在看似散漫實則縝密的結構里,精心構築了一個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鐵生」、「丁一」,三體合一,實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尋找的一人。

D. 關於史鐵生的資料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小說家。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
史鐵生故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1981年,患
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
。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
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
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學生楊林文
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
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
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史鐵生語錄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
限的時間因而破碎成片斷。
·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
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
去找。
·在奧運口號「更快、更高、更強
」之後,應該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
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
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E. 史鐵生作品是什麼

1、《我與地壇》是在 2002年5月發行的圖書,作者為史鐵生。

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語文教材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材中。

2、《務虛筆記》是2010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

3、《病隙碎筆》 是2008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隨筆集,作者是史鐵生。

4、《午餐半小時》是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寫的一部短篇小說。作品發表於1979年。

5、《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是當代作家史鐵生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描繪了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個風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小說以抒情散文的筆法,通過老知青對插隊生活的回憶,真實鮮活、自然貼切地描繪了革命根據地陝北黃土高原的風貌,為讀者展示了陝北人民的朴實、忠厚、積極樂觀的性格,以激發人們認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會。小說感情深厚,娓娓敘來,令人回味無窮。

F. 史鐵生的簡介和代表作

一、簡介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

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二、代表作

1、《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在 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為史鐵生。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2、《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

3、《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 是2008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隨筆集,作者是史鐵生。

(6)史鐵生短篇小說主人公莫非擴展閱讀

史鐵生個人評價

1、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在漫長的輪椅生涯里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像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韓少功評

2、史鐵生完成了許多身體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對於人的命運和現實生活的沖突,沒有停留在表面進行思考,而是去拷問存在的意義。——鄧曉芒評

3、史鐵生絕對是新時期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過作品傳達思想,而是引導讀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義——王又平評

4、史鐵生當然是優秀的。因為他是個殘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別的作家所沒有的一股靜氣。史鐵生的作品過於關注生死、宗教、信仰等問題,有人對這一點持保留意見,但我覺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評

5、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莫言評

G. 史鐵生有哪些小說和散文

小說:

1、《務虛筆記》

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隔著咫尺的空間與浩瀚的時間,作家將帶著讀者凝望生命的哀怨與無常,體味歷史的豐饒與短暫。

這是作者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行文優美、凝練,情感真摯、厚重,且好讀,處處透映著一種對人世滄桑的如泣如訴、似幽似怨的傷感與領悟。

2、《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

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散文:

1、《秋天的懷念》

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於1981年創作的散文。此文敘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

全文語言平淡、文字朴實,沒有經過精心的編織與雕琢,但卻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2、《合歡樹》

是史鐵生懷念母愛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語調,按時間順序分別敘述了作者十歲那年由自己作文獲獎引發的一件事情、二十歲母親為他治病和鼓勵他寫小說的事情以及三十歲以後對母親的那種壓抑在心裡、讓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這篇文章被選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系列《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中。

3、《我與地壇》

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對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

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4、《病隙碎筆》

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這樣強調是恰當的。然而,史鐵生在40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5、《記憶與印象》

是當代文學大家史鐵生的散文質朴通透,蘊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譽為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獲。《記憶與印象》是一部構思獨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優美,以飽含深情的細膩筆觸講述了故鄉、故人、故事。

一篇篇極精彩的凡人小傳,連綴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間戲劇,京味濃郁,動人心弦;完整展現了作者的成長歷程和坎坷心路。

H. 史鐵生的故事

在史鐵生雙腿癱瘓之初,總有人勸他「要樂觀些,你看生活多麼美好呀」諸如此類的話語。可是這種話對史鐵生幾乎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史鐵生心裡說:「開玩笑,你們說的輕松,病又沒得在你們身上。」尤其是在雙腿剛剛癱瘓的時候,生命對於史鐵生幾乎已經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來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當時,大夫告訴史鐵生,他的病如果是腫瘤,可能還有的救,否則,這輩子就得准備在輪椅上過了。於是,史鐵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寫兩個字,一個是腫瘤的「瘤」,另一個字就是「死」。史鐵生用這種方式祈禱,希望把這兩個字寫到千遍萬遍,或許就能成真,不管是腫瘤還是死,都好。到後來,證實了他的病並非腫瘤之後,他就只寫一個字了:「死」。

史鐵生的病根是在18歲時落下的。那時他到陝西延川縣插隊,一次在山裡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燒之後出現腰腿疼痛的症狀。21歲時,史鐵生因為腿疾而住進了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這件事似乎再一次證明了生命的脆弱。只是一次淋雨,就無端癱瘓了雙腿,讓一個本來鮮活年輕的生命,無比地接近枯萎死亡。

但是,生命卻又總是在脆弱的同時展現出它的韌性。就如同在地球上的高緯度地區生長著的地衣,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依然能夠存活。盡管它的生長速度慢得驚人,幾百年也長不到一個平方厘米,但它卻實實在在地生存著,它生存的目的就是不要死去,這是最基本的生命特質。

人的生命同樣如此。余華寫過兩部著名的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在《許三觀賣血記》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許三觀,從年輕到蒼老歷盡艱辛;每逢家庭變故,他就以賣血來挽救危機,甚至差點為此送命。一次次賣血後,唯一的補償就是到飯館里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在《活著》里,地主少爺福貴的一生中,敗家,中年喪母、喪兒、喪妻,喪女婿,到最後,連唯一的孫子也死了,只剩下老了的富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無論是許三觀還是富貴,他們都沒有明確的生存目標,只因為生命的慣性才活著。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生命都在靜靜地活著。生命不是必須承受苦難,但生命確實有足夠的韌性承受苦難,「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只要不死,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

對於史鐵生而言,雖然在癱瘓之初,死亡對於他那麼具有誘惑,甚至於他每天早晨醒來,都因為自己依然活著而沮喪;但是,他依然活著。癱瘓後的最初幾年,史鐵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就像他文章里寫的那樣,暴躁易怒。為了逃避現實的世界,在正常人上班之時,他總是搖著輪椅,到那時還人煙稀少的地壇公園里去。自旦至暮,春秋往復,耗在這園子里。他去過了地壇的每一棵樹下,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他都在這園子里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

我們可以想見史鐵生那時的孤獨苦悶,但是,不管活得多麼艱難,多麼痛苦,生命卻始終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死亡依然被一再耽擱。

所幸的是,在痛苦當中,還有親友的愛在支撐他。母親要他「好好兒活」的臨終囑托,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史鐵生母親的生命,因為兒子的殘疾,也承受了無數折磨。史鐵生癱瘓時,母親已不年輕,為了史鐵生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醫院已經明確表示,他的病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他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

每一回她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最終,卻總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後母親終於也絕望了。於是,每次史鐵生要動身出門,母親便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著他搖車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佇立在門前默然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裡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里。後來,她猝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沒有能夠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兒子時只有49歲。

史鐵生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史鐵生說,正是這樣的愛,耽擱了他的死亡。

無論如何,既然活著,就不免就進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裡的水慢慢豐盈了,你難免就順水漂流,漂進大河裡去了,四周的風景豁然開朗,心情不由得也就變了。終於有一天,當史鐵生又想到死的時候,心裡說:「算了吧,再試試,何苦前功盡棄呢?憑什麼我非得輸給你不可呢?」這時候,他已經開始對死亡有一種幽默的態度了。

啟發史鐵生的,是卓別林的一部電影,名字叫《城市之光》。片中女主人公要自殺,卻被卓別林救了。這女的說,「你為什麼救我?你有什麼權利不讓我死?」而卓別林的回答令史鐵生終生難忘。他說,「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句話讓史鐵生心中怦然一動:是啊,咱們早晚不都得死?
死是一件無需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既然如此,何不先看看有沒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於是,左右蒼茫、四顧無路之際,史鐵生想到了寫作,想到用筆桿代替自己的雙腿,來繼續人生之路:「寫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懷疑者的懷疑,尋覓者的尋覓……寫作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

當時友誼醫院有位老大夫對他說:「你一生都未必能有這樣閑在的時候,你何不用這樣的時間來讀點書,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史鐵生說,這話對他來說終生受益。他初中二年級時趕上「文革」,沒有好好讀過什麼書,很多世界名著等等都是在雙腿殘疾之後讀的。他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不是讀書,就是思考。作家邵燕華在讀史鐵生的作品時曾不由感慨:「史鐵生的隨筆也讓我拷問起自己的閱讀。說來慚愧,他書中提到的諸多國外的思想家、作家有不少是我不知道的。」

1974年,史鐵生為了生計,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在這里上班既沒有公費醫療,也沒有任何勞保,所乾的活兒是在仿古傢具上畫山水和花鳥,有時還畫彩蛋,如出滿勤每月30元工錢,但他為了看書和嘗試寫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來只能領到15元,這活兒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鐵生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這次醫生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由於體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辭去了街道工廠的臨時工作,呆在家中一門心思地寫作。

1979年,由於下肢麻痹、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造漏排尿。緊接著,由於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再加上每天長時間地坐壓,褥瘡發作,前景是敗血症。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寫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無知覺的腿,經不起寒冷,如果凍了,就有壞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熱量只能從上身排出,額頭的痱子從來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980年,他創作出的小說《我們的角落》被田壯壯改編成了電視劇,在當時的影視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983年,他創作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本年度「青年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獲該年度「作家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命若琴弦》還被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經過陳凱歌的精心導演,引起了強烈反響。

苦難似乎還在繼續試探史鐵生生命的韌度。1998年,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由慢性腎損傷演變為尿毒症。從那時起,史鐵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把腎部的動脈和靜脈引到表層。透析時需要在三個點輪流針刺。長達9年,1000多次的針刺,使得史鐵生的動脈和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體內滲毒的血液從隆起的動脈出來,經過透析器過濾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靜脈回到體內。一個星期3次,在每次4個半小時的透析過程中,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這就是史鐵生日常的生活。

I. 史鐵生的簡介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後工作於街道小廠時的經歷。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另外,余華的短篇小說《我的故事》與陳軍的中篇小說《禹風》、蘇童的短篇小說《棚車》(各三萬元)獲二等銀獎。《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 下面這個是他自己的辯論 一 人為什麼要寫作? 最簡要的回答就是:為了不至於自殺。為什麼要種田呢?為什麼要做工吃飯呢?為了不至於餓死凍死。好了,寫作就是為了不至於自殺。人之為人在於多一個毛病,除了活著還得知道究竟活的什麼勁兒。種田做工吃飯乃是為活著提供物質保證,沒有了就餓死凍死;寫作便是要為活著找到可靠的理由,終於擾不到就難免自殺或還不如自殺。 區分人與動物的界線有很多條,但因其繁復看似越來越不甚鮮明了,譬如「思維和語言」,有些科學家說「人類可能不是唯一能思維和說話的動物」,另一些科學家則堅持認為那是人類所獨有的。若以我這非學者的通俗眼光看,倒是有三條非常明顯又簡便的區分線擺在這兒:會不會自殺(是會不會,不是有沒有)。這天地間會自殺的只有人類。除了活著還要問其理由的只有人類。豐衣足食且身體健康忽一日發現沒有了這樣繼續下去的理由從而想出跳樓卧軌吃大量安眠葯等等千條妙計的只有人類。最後,會寫作的只有人類。 鯨的集體上岸「自殺」呢?我看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殺、我猜這準是相當於醉後的墜入茅坑之類,真正的自殺是明確地找死,我看鯨不是。倘若有一天科學家們證明鯨是真正的自殺,那麼我建議趕緊下海去買它們的書,我認為會自殺的類都是會寫作的類。 去除種種表面上的原因看,寫作就是要為生存找一個至一萬個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個生物過程,更是一個充實、旺盛、快樂和鎮靜的精神過程: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麼人比其它生物已然又多了一種本能了,那就雖不單要活還要活得明白。若不能明白則還不如不活那就乾脆死了吧。所以人會自殺,所以人要寫作,所以人是為了不致自殺而寫作。這道理真簡單,簡單到容易被忘記。 二 歷史上自殺了的大作家很多,是怎麼回事?是自殺意識導致寫作行為呢還是相反? 先說後面一個問題。至少文化革命提供了一個證明:在允許自由寫作的地方和時期固然仍有自殺的事情發生,但在不允許自由寫作的地方和時期,自殺的事情就更多。 可是,文革中多數的自殺者並不是因為不允許其寫作呀?而被剝奪了寫作權利的人倒是多數都沒有自殺呀?我想必是這樣的:寫作行為不一定非用紙筆不可,人可以在肚子里為生存找到理由。不能這樣乾的人不用誰來剝奪他他也不會寫作,以往從別人那兒抄來的理由又忽失去, 自己又無能再找來一個別樣的理由、他不自殺還干什麼?被奪了紙筆卻會寫作的人則不同了,他在肚子里寫可怎麼剝奪?以往的理由盡可作灰飛煙滅但他漸漸看出了新的理由,相信了還不到去死的時候。譬如一個老實巴交的工人,他想我沒干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你們打我一頓又怎麼樣人活的是一個誠實!——這便是寫作,他找到的理由是誠實,且不管這理由後來夠不夠用。一個老幹部想,烏雲遮不住太陽事情早晚會弄清楚的到頭來看誰是忠臣誰是好佞吧——這是他的作品。志士從中看見了人類進步的艱難,不走過法西斯胡同就到不了民主大街和自由廣場,不如活著戰斗。哲人則發現了西緒福斯式的徒勞,又發現這便是存在,又發現人的意義只可在這存在中獲取,人的歡樂唯在這徒勞中體現。先不論誰的理由更高明,只說人為靈魂的安寧尋找種種理由的過程即是寫作行為,不非用紙筆不可。 既如此,又何以在不允許自由寫作的地方和時期里自殺事情會更多呢?原因似有三:一是思想專制就像傳染性痴呆病,能使很多很多的人變得不會自由寫作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自由寫作,他們認定生存的理由只有專制者給找來的那一個,倘不合適,則該死的是自己而絕不可能是那理由,二是,它又像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由的靈魂要抵抗專制,結果憤怒的抗體反殺了自己:或是明確地以死來抗議,或是不明確地讓生命本能的憤而自殺來抗議。第三,它又像是不孕症和近親交配造成的退化,先令少數先進分子的思想不能傳播不能生育,然後慫恿劣種遺傳。 值得放心的是,人類數十萬年進化來的成果不會毀於一旦,專制可以造成一時的愚鈍與困惑,但只要會自殺的光榮猶在就不致退回成猴子去,有聲的無聲的以死抗議一多,便等於在呼喚自由便註定導致重新尋找生的理由。自由寫作躲在很多個被窩里開始然後湧上廣場,迎來一個全新的創造。這創造必定五花八門,將遺老遺少大驚得失色。 順便想到一種會用紙筆卻從不會自由寫作的人,他們除了會發現大好形勢外就再發現不了別的。他們不會自殺,他們的不會自殺不是因為找到了理由,而是不需要理由,隨便給他個什麼理由他也可以唱,就像鸚鵡。 再說前面的問題——為什麼很多大作家自殺了?換一種情況看看:你自由地為生存尋找理由,社會也給你這自由,怎麼樣呢?結果你仍然可能找不到。這時候,困難已不源於社會問題了,而是出自人本的問題的艱深。譬如死亡與殘病,譬如愛情和人與人的不能徹底溝通,譬如對自由的渴望和人的能力的局限,譬如:地球終要毀滅那麼人的百般奮斗究竟意義何在?無窮無盡地解決著矛盾又無窮無盡地產生著矛盾,這樣的生活是否過於荒誕?假如一個極樂世界一個共產主義社會真能呈現,那時就沒有痛苦了嗎?沒有痛苦豈不等於沒有矛盾豈不是扯謊?現代人高考落第的痛苦和原始人得不到一顆漿果的痛苦,你能說誰輕誰重?痛苦若為永恆,那麼請問我們招誰惹准了一定要來受此待遇?人活著是為了歡樂不是為了受罪,不是嗎?如是等等,大約就是那些自殺了的大作家們曾經面對的問題,他們沒找到這種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或者他們相信根本就沒有理由 如此荒唐地活下去。他們自殺了,無疑是件悲哀的事(也許他們應該再堅持一下)。可也是件令人鼓舞的事——首先,人的特徵在他們身上這樣強烈這樣顯著,他們是這樣勇猛地在人與動物之間立了一座醒目的界碑。其次,問題只要提出(有時候單是問題的提出就要付死的代價,就像很多疾病是要靠死來發現的),遲早就會有答案,他們用不甘忍受的血為異化之途上的人類指點迷律,至少是發出警號。假如麥哲倫葬身海底,那也不是羞恥的事,誰會輕蔑牛頓的不懂相對論呢?為人類精神尋找新大陸的人,如果因為孤軍奮戰而死那也是光榮。他們面對的敵人太強大了,不是用一顆原子彈可以結束的戰爭:他們面對的問題大嚴峻太艱深了,時至今日人類甚至仍然惶惑其中:所幸有這些不怕死的思考者,不怕被殺,也不怕被苦苦的追尋折磨死,甚至不怕被麻木的同類誣為怪人或瘋子。我時常覺得他們是真正的天使,蒼天憐恤我們才派他們來,他們(像魯迅那樣)愛極了也恨透了,別的辦法沒有便灑一天一地自己的鮮血,用純真的眼睛問每一個 人:你們看到了嗎? 我看他們的死就是這樣的。雖然我們希望他們再堅持一下不要急著去死。但我們沒法希望人類在進步的途中不付死的代價。 在這種時候,也可以說是寫作行為導致了自殺意識的。其實這就像陰陽兩極使萬物運動起來一樣,人在不滿與追尋的磁場中不得停息,從猿走來,向更人的境界走去。 「反動」一詞甚妙,誰不允許人們追尋進而不允許人們不滿,誰自是反動派。 更多: http://..com/question/28903312.html?si=2

J. 史鐵生的作品有哪些

史鐵生的作品有:

1、命若琴弦:

《務虛筆記》是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寫的一部短篇小說。《務虛筆記》是2010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

由二十二個段落合成,敘述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嬗變帶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影響。

熱點內容
甜寵bl文有肉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14 08:12:37 瀏覽:711
網游小說閱讀網無彈窗 發布:2025-07-14 08:00:46 瀏覽:335
短篇寵妻小說 發布:2025-07-14 07:56:36 瀏覽:1000
托雷基亞和泰羅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4 07:56:31 瀏覽:677
適合高中生的英文經典小說 發布:2025-07-14 07:52:05 瀏覽:210
妖精言情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4 07:42:31 瀏覽:452
霸道總裁小說顧祁琛夏央央 發布:2025-07-14 07:41:49 瀏覽:167
短篇出版古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4 07:37:53 瀏覽:744
經典武俠強奷小說 發布:2025-07-14 07:15:19 瀏覽:275
虐心有肉言情現代總裁小說有肉 發布:2025-07-14 07:10:59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