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短篇小說摩訶摩耶
① 關於泰戈爾的經典短篇小說有哪些
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
《素芭》(1893)、
《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
《摩訶摩耶》(1892)、
《太陽與烏雲》(1894)
在《喀布爾人》中,這個「從喀布爾來的人」的
姓名不詳。他是個體格強壯的帕坦人,穿一身寬松而
骯臟的衣服。他曾因斗毆被捕入獄,監禁使他更加狂
暴,用他自己的說法,進監獄是到了「老丈人家」里。
這人行為粗野,沒有教養,但與外號「小話匣子」的
五歲小女孩敏妮的友誼卻讓人感動。喀布爾人常給這
個加爾各答一個作家的小女兒帶去一些杏仁、葡萄乾
和葡萄;但卻從不要錢。這使孩子的母親對喀布爾人
產生了種種疑慮和擔心:恐怕這個大漢會把女兒抱走,
或者把女兒裝到背著的大口袋裡拐跑。多年以後,剛
剛出獄的喀布爾人又給已經長大了的,快要出嫁的作
家女兒帶去一些乾果。當作家接過來東西要給他錢時,
他卻抓住作家的手說 :「不要給我錢!——您有一個
小姑娘,在我家裡我也有一個像她那麼大的小姑娘。
我想到她,就帶點果子給您的孩子——不是要賺錢的。」
這時,「他伸手到寬大的長袍里, 掏出一張又小又臟
的紙來……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手印, 不是相片, 也
不是一幅畫像……當他每年到加爾各答街上賣貨的時
候,他自己的小女兒的印跡總在他心上」。 這一細節
使人們終於認識了喀布爾人,任何疑慮和擔心都會雲
消霧散,而且會對喀布爾人肅然起敬。泰戈爾對「小
小的手印」這一細節的渲染,使喀布爾小販這一形象
更加血肉豐滿,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生動逼真的
印象使人終生難忘。彷彿一提到父愛,便會使我們想
起這個喀布爾人,想起這一細節——它對喀布爾人愛
子之心的展示,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更具文學史的
典型意義。
② 作者筆下的摩訶摩耶有什麼特點
1、《摩訶摩耶》是泰戈爾短篇小說名篇之一,通過一個哀婉、悲烈的愛情故事,抨擊了黑暗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慘無人道的寡婦殉葬陋俗。
2、該書的主題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質,而對愛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討應該是小說的核心主題,這一主題至今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引起人們對愛情主題中人格尊嚴、相互尊重、信守承諾的問題的深深思考。
(2)泰戈爾短篇小說摩訶摩耶擴展閱讀
泰戈爾的作品主題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於創造自由體詩。
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③ 泰戈爾的小說《摩訶摩耶》的主人公的悲劇是源於以下哪個宗教的習俗
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教。
種性制度,出處是奧義書,說梵天創造人類,用頭創造婆羅門,嘴創造剎帝利,手創造吠舍,腳創造的首陀羅。
至於婦女殉葬,這個也和婆羅門教教義有關,婦女是丈夫的私人財產,和牛馬差不多。
④ 願望的實現摩訶摩耶讀後感聲
你好,這個的讀後感就是,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一定能實現願望
滿意的話歡迎採納,謝謝
⑤ 摩訶摩耶離開羅耆波後會怎麼樣呢寫200字左右的短文
摘要 泰戈爾的《摩訶摩耶》是短篇小說中的名作,是一篇引人入勝的詩意小說,它反映了在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偏見和寡婦殉葬的陋習給印度人民、尤其是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小說篇幅不長,但情節曲折,語言優美,婉轉動人,放在世界短篇小說之林中.也稱得上是典範之作.
⑥ 摩訶摩耶主要表達了什麼
該書的主題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質,而對愛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討應該是小說的核心主題,這一主題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引起人們對愛情主題中人格尊嚴、相互尊重、信守承諾的問題的深深思考。
《摩訶摩耶》是印度泰戈爾著短篇小說,創作於1892年,1893年發表在泰戈爾自己主編的文學雜志《薩塔納》上。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泰戈爾作品集》第三卷收入了這篇作品,中譯者唐季雍。另外尚有董友忱的譯本,譯名為《莫哈瑪婭》,1983年收入灕江出版社出版的泰戈爾小說集《飢餓的石頭》中。
相關信息:
這是一個 篇幅短小的作品,講述的是一個悲慘的故事。讀完之後,掩卷沉思,讀者也許難以相信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就這樣被殘酷荒謬的非人性的制度所毀滅了。
作者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在小說的開頭,寫了下面的一段文字:「讀者千萬不要不相信我的故事,不要認為這是虛構的,脫離現實的。在流行寡婦殉葬的年代裡,據說的確發生過這一類的事。」也許作為一篇小說,從藝術的角度講它帶有某些虛構的成分,但在印度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個殘酷的習俗。
⑦ 概述泰戈爾的短篇名作《摩訶摩耶》
1、《摩訶摩耶》是泰戈爾短篇小說名篇之一,通過一個哀婉、悲烈的愛情故事,抨擊了黑暗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慘無人道的寡婦殉葬陋俗。
2、該書的主題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質,而對愛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討應該是小說的核心主題,這一主題至今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引起人們對愛情主題中人格尊嚴、相互尊重、信守承諾的問題的深深思考。
(7)泰戈爾短篇小說摩訶摩耶擴展閱讀
泰戈爾的作品主題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於創造自由體詩。
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⑧ 摩訶摩耶的內容簡介
《摩訶摩耶》是泰戈爾短篇小說名篇之一,通過一個哀婉、悲烈的愛情故事,抨擊了黑暗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慘無人道的寡婦殉葬陋俗。
⑨ 簡述泰戈爾短篇小說創作藝術特點
一.復雜矛盾的心理描寫
摩訶摩耶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具有高貴出身的美麗女性,她與同村的男青年羅耆波青梅竹馬,互生情愫,按理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但當心上人羅耆波向她表白並提出私奔去結婚的想法時,她腦子里卻在迴旋著這樣的念頭:「多少世代以來摩訶摩耶的家族就以名門望族而自豪,我怎麼能夠同意嫁給像羅耆波這樣出身低微的人呢?戀愛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深受當時種族制度毒害的她並沒有答應羅耆波的求婚,甚至認為是自己過去輕率的行動使得他懷有這樣大膽的希望。
更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是,當摩訶摩耶知道自己即將被絲毫沒有人情味的哥哥嫁給一個行將就木的男人時,竟然沒有一絲兒反抗的表示,甚至在新婚後第二天就成了寡婦時,也沒有因此而過於悲傷。在這里我們不難發現此時的摩訶摩耶已經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了,她的心靈在長久壓迫扭曲的環境中被腐蝕折磨壞了,竟也成了封建禮教的保護者了。我無法相信,腐朽落後到了極點的封建教化竟然在這個年輕人身上留下了如此難以磨滅的影響,乃至於完全扼殺了她原本應該有的青春和生命力,這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教義是扼殺人性的、極其不道德的事實。
而摩訶摩耶在經歷殉葬,大難不死後,既想立馬見到心心念念的愛人羅耆波和他一起私奔開始美好的新生活,又擔心自己在大火中已經殘缺的容貌被對方看到而遭到嫌棄和拒絕。在經歷了內心掙扎後,她終於邁出了勇敢的那一步,她去赴羅耆波的約了。老天爺的眷顧,讓她有了再活一次的機會,這也是她第一次對不公平的命運進行反抗。
而羅耆波,作為小說的男主人公,內心的掙扎也是顯然易見的。小說中摩訶摩耶在從火葬場死裡逃生與他重逢後,他內心感到十分激動和欣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面紗隔開的這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卻再也不能像原來那樣自在地相處了,羅耆波明白自己已經失去了從前認識的那個摩訶摩耶,他暗自思量:「自然在人與人之間安置的柵欄已經夠多了。摩訶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爾納,一出生就帶著避邪的護身符。她身子周圍本來就有一道無形的圍牆。現在她彷彿是再生了一次,來到我的身邊,周圍又加上了一重圍牆。她雖然總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遙遠得使我永遠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種不滿足的如飢如渴的心情,企圖穿透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測的奧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時光,想以永不閃動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奧秘而終不可得。」
從這里的心理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羅耆波是十分孤獨的,他傾慕著美麗的摩訶摩耶,從前不可得,如今終於排除萬難可以在一起生活,卻不能得以親近。但盡管如此孤獨,羅耆波還是沒有選擇離開摩訶摩耶,他是真正地愛著摩訶摩耶,不願意讓她再次受傷。但與孤獨同時困擾著羅耆波的,還有那如飢似渴的不滿足,時間越久,在他心裡的疙瘩也越來越大,終於在一個靜寂的夜裡他揭開了心愛的摩訶摩耶的面紗……
小說以其細膩真實的心理描寫向我們展示了深受封建教義荼毒的人物內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吞噬人性的真相。同時這也更好地加強了小說所要烘托的悲劇氣氛和批判力量,讓讀者以身臨其境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內心的情感波動。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我彷彿能聽見舊時代下女性在封建男權的壓迫下不得不躡足走動和低聲抽泣的聲音,對摩訶摩耶不幸的命運感到深切的同情。
二.偶然性與必然性重疊的情節安排
在小說《摩訶摩耶》中,女主人公摩訶摩耶在其哥哥的安排下被迫與一個瀕死的老婆羅門成婚(古代的印度社會宗教盛行,而當時主管祭祀儀式的祭司就被稱為「婆羅門」,按照小說中的交代,男主人公羅耆波的身份也是婆羅門,只不過是個身份微賤的「婆羅門」),結果摩訶摩耶在舉行婚禮的第二天就成了可憐的寡婦,還要按照當時印度的習俗給這個素不相識的丈夫殉葬。這看似巧合的背後,其實卻暗含著所有舊時代女性必然走向的人生結局。在那個封建婚姻制度和種姓制度盛行的時代,婦女們已經完全喪失了自主的權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聽從家族男性的安排,她們的身心被拴上了重重的鐵鏈,無處可逃。而等待她們的命運,除了順從就是滅亡。
但在進行殘忍的火葬時老天爺又突降大雨,使主持大典的人全逃到小屋裡去了,摩訶摩耶這才能解開繩索而倖免於難。這里又是一個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摩訶摩耶居然沒有被火燒死,而救她於危難之中的,卻是陰晴不定的老天爺。有人可能會說是泰戈爾點亮了主角光環的作用,若是女主人公就這么死了,後面的故事還怎麼發展下去呢?但讓我感到不解的是,為什麼作者沒有安排男主角(羅耆波)來救摩訶摩耶,而是找了一個最不受人類控制的角色(老天爺)來解救摩訶摩耶呢?我想是因為作者知道在當時封閉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沒有任何一人敢冒著大不韙來解救摩訶摩耶,即便是深愛著摩訶摩耶的羅耆波也不敢,小說中也提到他最多隻敢以自殺的方式或者幹些別的可怕的事情來救贖自己,或是期待自然的力量,而對於親身解救摩訶摩耶,卻隻字未提。
泰戈爾正是因為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社會的虛偽和黑暗,對當時女性凄慘的命運感到深切的同情和不忿,所以他才能用這樣飽蘸著深情的筆觸,去刻畫出摩訶摩耶這樣一個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在寫作時又將情節發展的懸念性、傳奇性與當時的時代大背景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從而使這部作品產生了既撲朔迷離而又切實可信的藝術感染力。
三.留白手法的運用
當摩訶摩耶在經歷劫後餘生赴約來到羅耆波的家後,這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終於團聚在了一起。但是他們不能久留,必須得馬上遠離這個地方,逃到羅耆波的東家那裡去。於是「在那個狂風暴雨交加的日子裡,這兩人避開大路。在曠野里走著,因為恐怕路旁的大樹會倒下來壓著他們。狂風在後面趕打著他們,好像要把這一對青年趕離人間,推向毀滅。」在如此惡劣的天氣環境下,本應呈現這兩個年輕人互相陪伴、扶持的溫馨場景,但在這段文字里作者對於他們趕路的經過卻沒有敘述,只對周圍的環境作了簡單的描寫,更是用「毀滅」一詞作為結尾。而想毀滅這兩個年輕人的,正是先前解救了摩訶摩耶的老天爺。老天爺給了她重生的希望,卻想要再次剝奪她年輕的生命。在閱讀全文後再次揣摩,我們不難發現這里的「毀滅」其實也預示著摩訶摩耶最後悲劇的結局。
在小說的結尾,當摩訶摩耶在大火中毀容的臉龐時最終被羅耆波揭開時,她瞬間從睡夢中驚醒了,並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離開了床,再也沒有回來,哪兒也找不到她的蹤跡。作為一個高傲的女孩,她的自尊和隱私在面幕被揭開的那一刻也被打入了最深的低谷,她無法容忍自己殘破的面容被愛人以這樣的方式看到,於是她決絕的選擇了離開。沒有人知道摩訶摩耶去了哪裡,最終結局如何,留給我們的只有長久難以平平復的「沉默的怒火」和「長長的瘢痕」……
結婚——殉葬——重生——相聚——出走,摩訶摩耶悲慘的命運和她在面對不幸時的冷靜和泰然,都在一次次地揉搓著讀者的心,讓人不忍心再看下去,但又著實對小說的結局感到好奇。泰戈爾不是一個創造美好童話的作家,他沒有為這個故事編織一個完美的結局,而是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只有當你真正讀懂了這篇文章,才能找到打開摩訶摩耶心門的鑰匙,這也正是泰戈爾的偉大所在,他不點明結局而結局卻早已註定,這更能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舊時代下的女性身不由己的命運。
在閱讀這部作品時,我一面對女主人公摩訶摩耶悲慘的命運而感到同情,一面又對當時印度殘害人性的等級制度和寡婦殉葬這樣的陋習而深惡痛絕。泰戈爾不愧為世界文學巨匠,他不刻意安排什麼,卻總是能運用最平實的文字來達到直擊人心的效果。即使在短篇小說有限的篇幅當中,我們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信念,想來這也是他的作品流傳於世、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