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光中短篇小說集
『壹』 狼行成雙的基本情況
作者:鄧一光
ISBN:9787535420060
頁數:338
定價:15.00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裝幀:簡精
出版時間:2000-4
簡介:本卷收入鄧一光短篇小說22篇,所選篇目包括鄧一光自八十年代起開始文學創作直到近兩年來的短篇佳作,其中《狼行成雙》等曾獲大獎。
『貳』 鄧一光的介紹
1956年8月生於重慶市,蒙古族。祖籍湖北麻城。當過知青,工人,新聞記者,自由寫作者,文學刊物編輯,現為武漢文聯專業作家,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武漢市文學院院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主要從事小說的寫作。著有長篇小說7部;中篇小說 三十餘部;短篇小說三十餘部;電視劇劇本三部;出版有《鄧一光文集》(四卷本),各類文學專著二十餘部。作品多次被選載、介譯到海外及入選各種版本的年選。
『叄』 武漢市文學專業作家《鄧一光》都出過什麼作品
詩集《命運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 鄧一光短篇小說集《紅色貝雷冒》(海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篇小說集《孽犬阿格龍》(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長篇小說《家在三峽》(武漢出版社1996年出版)
長篇小說《走出西草地》(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
長篇小說《我是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長篇小說《紅霧》(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
長篇小說《組織》(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
長篇小說《想起草原》(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篇小說集《懷念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北嶽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文集《鄧一光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篇小說單行本《遠離稼穡》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長篇小說《一朵花能不能不開放》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出版)
電視劇本《城市星空》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出版)
散文集《腳下地圖》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篇小說單行本《孽犬阿格龍》(中國文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藝術隨筆集《從大地走向大地》(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
電視劇本《江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篇小說《親愛的敵人》
《我是我的神》長篇小說(200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我是太陽》由都梁為編劇改變成同名電視劇,在全國各大電視台播出,反響不錯。
『肆』 鄧一光的國籍
重慶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鄧一光文集:八歲是鄧一光後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作者簡介鄧一光,1956年生於重慶,當過知青、工人、新聞記者、自由寫作者、合同製作者、文學刊物編輯。現為武漢市文聯作家、文學院院長。
『伍』 《在龍華跳舞的兩個原則》這本書,為什麼那麼受歡迎
《在龍華跳舞的兩個原則》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鄧一光發布的中短篇小說集。是一本描繪深圳的小說。鄧一光居住在深圳10餘年,書寫了50餘篇“深圳系列”小說。這部以“龍華”為題的小說集,細數了深圳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發展與巨大變遷,更書寫了在時代進程中的個人故事。
『陸』 鄧一光的主要作品
詩集《命運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
短篇小說集《紅色貝雷冒》(海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篇小說集《孽犬阿格龍》(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長篇小說《家在三峽》(武漢出版社1996年出版)。
長篇小說《走出西草地》(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
長篇小說《我是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長篇小說《紅霧》(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
長篇小說《組織》(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
長篇小說《想起草原》(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篇小說集《懷念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北嶽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文集《鄧一光文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篇小說單行本《遠離稼穡》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長篇小說《一朵花能不能不開放》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出版)。
電視劇本《城市星空》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出版)。
散文集《腳下地圖》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篇小說單行本《孽犬阿格龍》(中國文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藝術隨筆集《從大地走向大地》(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
電視劇本《江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篇小說《親愛的敵人》。
《我是我的神》長篇小說(200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我是太陽》由都梁為編劇改變成同名電視劇,在全國各大電視台播出,反響不錯。
『柒』 作家小傳
巴 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業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回國後曾任《文學季刊》編委,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季月刊》主編,《烽火》雜志創始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9年後歷任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及第四、五、六屆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文藝月報》、《上海文學》、《收獲》主編。中國文聯第二、三、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全國第五屆人大常委,全國第六、七、八屆政協副主席。1928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短篇小說集《寒夜》、《憩園》、《第四病室》,中篇小說《春天裡的秋天》,散文集《隨想錄》(5卷)等,譯著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
白 樺(1930~),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人。1947年參加解放軍,歷任宣傳員、俱樂部主任,昆明軍區創作員,總政治部創作員,武漢軍區創作員,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編劇,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有詩集《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的歌》、《白樺的詩》、《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白樺十四行抒情詩》,長詩《鷹群》、《孔雀》,話劇劇本集《白樺劇作選》,中短篇小說集《白樺小說選》,電影文學劇本《山間鈴響馬幫來》、《今夜星光燦爛》、《苦戀》、《孔雀公主》,話劇《曙光》等十數種。曾獲全國新詩獎等多種獎項。
畢淑敏(1952~),女。山東文登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1969年應征入伍,歷任西藏阿里軍分區衛生科衛生員、軍醫,北京銅廠主治醫師、衛生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研究室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紅處方》,中短篇小說《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麵朝天》、《保持驚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楊木鼻子》、《畢淑敏文集》(4卷)等。曾獲百花文學獎、青年文學獎、《小說月報》百花獎、昆侖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
C
蔡椿芳(1964~),筆名於斯。湖北新洲人。1980年考入鄭州高射炮兵學院,1983年7月大學畢業後赴藏。曾任西藏軍區政治部文學創作員,中國作家協會西藏分會副主席。著有詩集《崗仁布欽及其他》、《降臨》和中篇小說若幹部,長詩《南殤》獲《解放軍文藝》優秀作品獎。現轉業在四川成都某廠從事宣傳工作。
蔡桂林(1959~),江蘇金壇人。1990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1978年應征入伍,歷任文書、班長,新聞幹事、宣傳幹事、政治教導員,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評論集《文學的當代思考》、《苦戀的激情》、《蔡桂林文學評論選》,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流失生紀實》,理論專著《沖浪:在軍事文學的海面》等。其作品曾獲1992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山東作家協會首屆文學評論獎。
曹 岩(1962~),廣西南寧人,1989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6年入伍,歷任七六五醫院戰士、電影組組長、俱樂部主任,政治處幹事,總後勤部政治部專業作家。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集《棕色雪天》、《阡陌人樹》、《紅痣》,報告文學《世紀之約》、《太陽之火》,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文物大走私》、《北中國的太陽》等,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首屆報告文學學會獎等。
曹宇翔(1957~),山東兗州人。1976年入伍。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歷任北京衛戍區戰士,《人民武警報》編輯、副處長。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家園》、《青春歌謠》、《純粹陽光》,散文集《天賦》等,曾獲全軍新作品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陳其通(1916~),筆名陳然。祖籍湖北麻城,生於四川巴中縣。中共黨員。1927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地下少先隊隊長,團區委書記,四川省地下黨省委常委,巴中縣委書記。紅軍長征期間任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師政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任宣傳股長、科長、武裝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總政文工團團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第二、三屆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第二、三、五屆政協委員,全國第四屆人大代表,《人民文學》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等。著有活報劇劇本《紅岩》、《保衛延安》,歌劇劇本《柯山紅日》等,話劇劇本《二萬五千里長征記》、《炮彈是怎樣造成的》等。話劇劇本《二萬五千里長征記》,改為《鐵流二萬五千里》,再改為《萬水千山》。《萬水千山》、《柯山紅日》、《井岡山》等獲優秀作品獎。
程步濤(1946~),河北廣宗人。1984年畢業於山西省師范大學中文系。1963年應征入伍,歷任戰士、排長、幹事、股長,《解放軍文藝》編輯,《昆侖》編輯部主任,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政治委員、社長,副編審。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三葉集》、《愛·生·死》、《笑容在黎明前凝固》、《鄉思》、《鷹群》,散文集《瞬息滄桑》、《閱讀土地》等。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陳懷國(1963~),湖北谷城人。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80年應征入伍,歷任國防科工委某部戰士、文書、幹事,國防科工委文藝創作室專業作家,副主任。著有長篇小說《遍地葵花》,小說集《毛雪》、《黃軍裝黃土地》,報告文學《洞天風雷》,電影文學劇本《橫空出世》等。曾獲《人民文學》獎、青年文學獎、《人民文學》45周年小說新人獎、《昆侖》優秀小說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夏衍電影文學劇本獎。
陳登科(1919~1998),江蘇漣水人。1950年畢業於中央文學研究所。1940年參加漣水縣抗日游擊隊,歷任《鹽阜大眾報》、新華通訊社合肥分社記者,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作協主席,《清明》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共八大代表,全國第三、五、六、七屆人大代表。193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說《活人塘》、《杜大嫂》等,長篇小說《風雷》、《赤龍與丹鳳》、《破壁記》(合作)等,短篇小說集《百歲圖》,散文集《坎坷集》、《俯仰集》,電影文學劇本《柳湖新頌》、《卧龍湖》(合作)、《風雪大別山》(合作)、《柳暗花明》、《徐悲鴻》(合作)等。
D
丁 玲(1904~1986),原名蔣偉。女。湖南臨澧人。192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文系。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左聯《北斗》主編,1936到達陝北保安,歷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副主任,蘇區中國文協主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副刊主編,陝甘寧邊區文協副主任。1949年後歷任《文藝報》主編,中央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宣部文藝處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文藝報》、《中國》、《人民文學》主編。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全國人大代表。1927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葦護》、《母親》、《莎菲女士的日記》、《夢珂》,報告文學《田保霖》,中短篇小說集《水》、《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黑暗中》、《自殺日記》,劇本《重逢》、《窯工》,散文集《陝北風光》、《訪美散記》,《丁玲文集》等。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曾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
丁臨一(1953~),安徽肥東人。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1972年應征入伍,歷任空軍86215部隊戰士、班長、排長、代理幹事,《解放軍文藝》編輯、《昆侖》副主編,副編審,現任武警總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報告文學《長風破浪會有時》、《走向未來》,另外發表理論批評文章50餘萬字。理論批評集《踏波推瀾》獲1993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成果獎,其作品還多次獲《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八一電影》等報刊獎。
鄧一光(1956~),原名鄧渝光。蒙古族。重慶人。華中師大文學院文藝學碩士。曾赴鄉村插隊務農,後歷任工人,新聞記者,文學編輯,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家在三峽》、《走出西草地》、《我是太陽》、《紅霧》、《組織》,小說集《紅色貝雷帽》、《孽犬阿格龍》、《遍地菽麥》,詩集《命運風》等。其作品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獎、屈原文學獎、文藝明星獎等。
丁一三(1931~),原名薄殿輔,筆名丁力。河北寧河人。中共黨員。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宣傳隊員、文工隊員、空軍政治部創作員、創作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1951年發表處女作獨幕話劇劇本《永遠的戰友》。著有電影文學劇本《英雄虎膽》(已拍攝發行)、話劇劇本《女飛行員》、歌舞劇劇本《長山火海》(合作、均已公演或發表)、論文《關於戲劇創作的信》等。話劇劇本《陳毅出山》獲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一等獎。
鄧友梅(1931~),山東平原人。1945年參加革命,歷任八路軍魯中軍區通訊員,新四軍、華東野戰軍文工團團員,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二期學員,北京第三建築公司支部書記,北京市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副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全國第八、九屆政協委員。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鄧友梅自選集》(5卷)、《京城內外》、《煙壺》、《那五》、《追趕隊伍的女兵》、《我們的軍長》、《話說陶然亭》、《散文雜拌》等。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中篇小說獎。
杜鵬程(1921~1991),筆名司馬君、普誠。陝西韓城人。大學畢業。1937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任延安抗大、魯迅師范學校學員,參加過陝甘寧邊區農村工作和整風、大生產運動,歷任西北野戰軍新華社隨軍記者、分社主編。1949年後歷任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陝西作家協會副主席,專業作家。全國第二、三屆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四屆理事。四十年代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保衛延安》,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歷史的腳步聲》,小說集《年輕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鵬程小說選》、《杜鵬程散文選》、《杜鵬程散文特寫選》,評論集《我與文學》等。
杜志民(1944~),河北清河人。1968年畢業於河北師范大學外語系。1970年應征入伍,歷任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編導室幹部,《解放軍報》編輯,高級編輯。196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哨所風雪夜》、《陣地上的小花》、《山地風》,散文集《和平之子》,小說集《心系》、《杜志民自選集》等。
F
方 紀(1919~1998),原名馮驥,筆名公羊子。河北束鹿人。歷任延安陝北公學教師、《大眾文藝》編輯,延安解放日報社副刊編輯、熱河省文聯副主任,冀中文聯委員,天津日報社編委、文藝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宣傳部副部長,文聯黨組書記、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天津市第一至七屆政協常委,中共天津市委第二屆候補委員。著有中篇小說《老桑樹底下的故事》、《不連續的故事》,評論集《學劍集》,散文集《長江行》,詩集《不盡長江滾滾來》,散文《揮手之間》等。
范詠戈(1948~):山東濟南人。1984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語言文學系。1970年應征入伍,歷任解放軍十四軍學員、幹事,《解放軍文藝》編輯,總政治部文化部幹事,莫斯科大學語言文學系文藝理論研究生班學員,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文藝報》總編輯。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評論集《在戎談文》、《新時期的軍事文學》等。《在戎談文》獲中國首屆當代文學研究獎,《新時期的軍事文學》獲中國當代科研成果獎。
馮 牧(1919~1995),筆名馮先植。北京人。大學畢業。1936年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8年到延安抗大、魯藝文學系學習,畢業後留校在文藝理論研究室工作,後歷任延安《解放日報》文藝編輯,陳謝縱隊和四兵團新華社記者,十三軍文化部長,雲南軍區文化部副部長,《新觀察》主編,《文藝報》副主編、主編,文化部文藝研究院院長,中國文聯黨組書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全國第六、七屆政協委員。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文藝評論集《繁華與草葉》、《激流小集》、《耕耘文集》、《文學十年風雨路》,小說散文集《新戰士時來亮》、《馮牧散文選萃》、《滇雲攬勝記》等,出版了6卷本《馮牧文集》。
馮 志(1923~1968),原名馬祿祥。河北靜海人。1938年春參加抗日人民自衛軍(八路軍第三縱隊),曾任勤務員、警衛員、班長、排長、武工隊小隊長、文工隊長、劇社社員,1947年到華北大學中文系學習,後歷任《河北日報》記者,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文藝部副主任。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敵後武工隊》、《保定外圍神八路》。
馮德英(1935~),山東乳山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空軍報務員,電台台長,排長,助理員,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創作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等。
傅 鐸(1917~2005),河北博野人。1940年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學院戲劇系。歷任火線劇社秘書、副社長、社長,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總政文工團副團長,總政話劇團團長,八一電影製片廠正軍職政治委員。全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一至第五屆理事。1940年發表處女作獨幕話劇劇本《頑固派的真面目》。1949年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著有話劇劇本《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地下長城》、《海防前線》、《首戰平型關》、歌劇劇本《王秀鸞》等(均已公演或發表、出版),電影文學劇本《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已拍攝發行),作品集《傅鐸劇作選》(續集)等。《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獲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會演劇本二等獎、演出一等獎。
G
高 平(1932~),山東濟南人。1949年肄業於山東省立濟南師范學校。歷任第一野戰軍戰斗劇社、戰鬥文工團創作室研究生,西藏軍區文工團創作組副組長,文藝創作員,甘肅省歌劇團編劇,甘肅省文聯第二、三屆委員,甘肅作家協會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會員。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珠穆朗瑪峰》、《拉薩的黎明》、《大雪紛飛》、《古堡》、《帥星初生》、《冬雪》、《山水情》、《心搖集》、《百吻集》、《瞭然齋詩詞選》、《高平詩選》、《中國情節》,文藝論集《致詩友》、《文海淺涉》,散文集《從西藏到東歐》等。
公 劉(1927~2003),原名劉仁勇、劉耿直。江西南昌人。1939年開始寫詩。1946年半工半讀於中正大學法學院。1948年赴香港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軍赴大西南,當過見習編輯和文藝助理員。發表反映西南邊疆的詩歌《西盟的早晨》等。1955年調總政治部創作室任創作員。1958年被劃為右派,遣送山西工地服勞役。1979年平反。主要詩作有《五月一日的夜晚》、《運楊柳的駱駝》、《上海夜歌(一)》《沉思》、《星》、《十二月二十六日》、《讀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長詩《阿詩瑪》、《尹靈芝》,詩集《神聖的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紅花》、《離離原上草》、《仙人掌》、《母親——長江》、《駱駝》、《大上海》、《夜夢鈔》、《刻骨銘心》,短篇小說集《國境一條街》,散文集《酒的懷念》等。詩集《仙人掌》曾獲全國第一屆新詩詩集一等獎。
宮 璽(1932~),筆名莞爾非玉。山東青島人。1950年初中畢業參加軍幹校,歷任航空預科總隊學員,炮兵連文化教員、俱樂部主任,南京軍區空軍創作組創作員,文化部文化科副科長,上海文藝出版社二編室副主任,副編審。上海市文聯第三屆委員,上海作家協會第三、五屆理事。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我愛連隊我愛家鄉》、《藍藍的天空》、《花漫長征路》、《空軍詩頁》、《銀翼閃閃》、《無聲的雨》、《抒情的草原》、《宮璽詩稿》、《冷色與暖色》等。
顧 工(1928~),上海人。畢業於北京匯文高中。1945年參加新四軍,歷任軍部文工團團員,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解放軍報》編輯、記者,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紅軍的後代》、《瘋人院》,中篇小說集《被遺棄的天使》,詩集《喜馬拉雅山下》、《成熟的季節》、《軍歌、禮炮和長城》、《戰神和愛神》、《愛情交響詩》,散文集《風雪高原》、《大海的子孫》、《鮮花和樂器》、《寄遠方》、《火光中的歌》、《光榮的腳印》,小說集《重逢》、《霸瓏的末日》、《情如山水》,話劇劇本《捕匪記》,電影文學劇本《冰山雪蓮》、《遙遠的旅程》等30餘種。
郭建英(1935~),女。江蘇徐州人。1960年畢業於江蘇徐州師范學院。1950年參軍,歷任二十四軍文工團團員,解放軍藝術學院教師,北京軍區五七幹校學員,河北省軍區文化幹事,北京軍區文化部幹事,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教員、研究室研究員。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吳起》、《荊軻》,散文集《長城望不斷》、《關山集》,散文詩集《流星雨》等。曾獲電視文藝星光杯獎等多種獎項。
親,採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