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意義
⑴ 概括《苦惱》文中約納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小說主人公約納·波塔波夫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窘迫貧困命運悲慘,孤寂凄涼,無處訴說苦悶。
《苦惱》一文借寫馬車夫姚納無法訴說自己內心苦惱而最終只有和小母馬訴說的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
全篇作品以題記「我拿我的煩惱向誰去訴說」為情節線索,依次寫出了姚納與馬各懷苦惱與心事,姚納向人訴說苦惱的連續失敗,向馬傾吐內心感情的成功。
(1)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意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苦惱》寫於1886年,是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托爾斯泰列為作者的「第一流作品」。當時,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代。
由於七十年代興起的「民粹派」採取暗殺手段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卻未能推翻專制制度,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人民。
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絕望情緒,窒息的政治空氣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庸俗習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是貧苦不堪。
契訶夫目睹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群眾思想的麻木,以深廣的憂憤投入創作。他除了用諷刺的批判的筆觸寫下了大量揭露社會丑惡的作品外,還寫了不少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小人物形象,用以控訴造成小人物不幸命運的社會黑暗。
⑵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2)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意義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⑶ 求契訶夫的《苦惱》全文
我向誰去訴說我的悲傷①?……
暮色昏暗。大片的濕雪繞著剛點亮的街燈懶洋洋地飄飛,落在房頂、馬背、肩膀、帽子上,積成又軟又薄的一層。車夫姚納·波達波夫周身雪白,象是一個幽靈。他在趕車座位上坐著,一動也不動,身子往前傴著,傴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傴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個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彷彿他也會覺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動都不動。它那獃獃不動的姿態、它那瘦骨稜稜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象那種花一個戈比就能買到的馬形蜜糖餅干。它多半在想心思。不論是誰,只要被人從犁頭上硬拉開,從熟悉的灰色景緻里硬拉開,硬給丟到這兒來,丟到這個充滿古怪的亮光、不停的喧囂、熙攘的行人的旋渦當中來,那他就不會不想心事。……姚納和他的瘦馬已經有很久停在那個地方沒動了。他們還在午飯以前就從大車店裡出來,至今還沒拉到一趟生意。可是現在傍晚的暗影已經籠罩全城。街燈的黯淡的光已經變得明亮生動,街上也變得熱鬧起來了。
「趕車的,到維堡區。去!」姚納聽見了喊聲。「趕車的!」
姚納猛的哆嗦一下,從粘著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見一個軍人,穿一件帶風帽的軍大衣。
「到維堡區去!」軍人又喊了一遍。「你睡著了還是怎麼的?到維堡區去!」
為了表示同意,姚納就抖動一下韁繩,於是從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來。……那個軍人坐上了雪橇。車夫吧噠著嘴唇叫馬往前走,然後象天鵝似的伸長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與其說是由於必要,不如說是出於習慣地揮動一下鞭子。那匹瘦馬也伸長脖子,彎起它那象棍子一樣的腿,遲疑地離開原地走動起來了。……「你往哪兒闖,鬼東西!」姚納立刻聽見那一團團川流不息的黑影當中發出了喊叫聲。
「鬼把你支使到哪兒去啊?靠右走!」
「你連趕車都不會!靠右走!」軍人生氣地說。
一個趕轎式馬車的車夫破口大罵。一個行人惡狠狠地瞪他一眼,抖掉自己衣袖上的雪,行人剛剛穿過馬路,肩膀撞在那匹瘦馬的臉上。姚納在趕車座位上局促不安,象是坐在針尖上似的,往兩旁撐開胳膊肘,不住轉動眼珠,就跟有鬼附了體一樣,彷彿他不明白自己是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為什麼在那兒似的。
「這些傢伙真是混蛋!」那個軍人打趣地說。「他們簡直是故意來撞你,或者故意要撲到馬蹄底下去。他們這是互相串通好的。」
姚納回過頭去瞧著乘客,努動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說話,然而從他的喉嚨里卻沒有吐出一個字來,只發出噝噝的聲音。
「什麼?」軍人問。
姚納撇著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勁,這才沙啞地說出口:「老爺,那個,我的兒子……這個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麼病死的?」
姚納掉轉整個身子朝著乘客說:
「誰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熱病吧。……他在醫院里躺了三 天就死了。……這是上帝的旨意喲。」
「你拐彎啊,魔鬼!」黑地里發出了喊叫聲。「你瞎了眼還是怎麼的,老狗!用眼睛瞧著!」
「趕你的車吧,趕你的車吧,……」乘客說。「照這樣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點走!」
車夫就又伸長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種穩重的優雅姿勢揮動他的鞭子。後來他有好幾次回過頭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閉上眼睛,分明不願意再聽了。他把乘客拉到維堡區以後,就把雪橇趕到一家飯館旁邊停下來,坐在趕車座位上傴下腰,又不動了。……濕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馬塗得滿身是白。一個鍾頭過去,又一個鍾頭過去了。……人行道上有三個年輕人路過,把套靴踩得很響,互相詬罵,其中兩個人又高又瘦,第三個卻矮而駝背。
「趕車的,到警察橋去!」那個駝子用破鑼般的聲音說。
「一共三個人。……二十戈比!」
姚納抖動韁繩,吧噠嘴唇。二十戈比的價錢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顧不上講價了。……一個盧布也罷,五戈比也罷,如今在他都是一樣,只要有乘客就行。……那幾個青年人就互相推搡著,嘴裡罵聲不絕,走到雪橇跟前,三個人一齊搶到座位上去。這就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該哪兩個坐著,哪一 個站著呢?經過長久的吵罵、變卦、責難以後,他們總算做出了決定:應該讓駝子站著,因為他最矮。
「好,走吧!」駝子站在那兒,用破鑼般的嗓音說,對著姚納的後腦殼噴氣。
「快點跑!嘿,老兄,瞧瞧你的這頂帽子!
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這更糟的了。……」「嘻嘻,……嘻嘻,……」姚納笑著說。
「湊合著戴吧。……」
「喂,你少廢話,趕車!莫非你要照這樣走一路?是嗎?
要給你一個脖兒拐嗎?……」
「我的腦袋痛得要炸開了,……」一個高個子說。「昨天在杜克瑪索夫家裡,我跟瓦斯卡一塊兒喝了四瓶白蘭地。」
「我不明白,你何必胡說呢?」另一個高個子憤憤地說。
「他胡說八道,就跟畜生似的。」
「要是我說了假話,就叫上帝懲罰我!我說的是實情。……」
「要說這是實情,那末,虱子能咳嗽也是實情了。」
「嘻嘻!」姚納笑道。「這些老爺真快活!」
「呸,見你的鬼!……」駝子憤慨地說。「你到底趕不趕車,老不死的?難道就這樣趕車?你抽它一鞭子!唷,魔鬼!唷!使勁抽它!」
姚納感到他背後駝子的扭動的身子和顫動的聲音。他聽見那些罵他的話,看到這幾個人,孤單的感覺就逐漸從他的胸中消散了。駝子罵個不停,謅出一長串稀奇古怪的罵人話,直罵得透不過氣來,連連咳嗽。那兩個高個子講起一個叫娜傑日達·彼得羅芙娜的女人。姚納不住地回過頭去看他們。正好他們的談話短暫地停頓一下,他就再次回過頭去,嘟嘟噥噥說:「我的……那個……我的兒子這個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駝子咳了一陣,擦擦嘴唇,嘆口氣說。「得了,你趕車吧,你趕車吧!諸位先生,照這樣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麼時候才會把我們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勵他一下,……給他一個脖兒拐!」
「老不死的,你聽見沒有?真的,我要揍你的脖子了!……跟你們這班人講客氣,那還不如索性走路的好!……你聽見沒有,老龍②?莫非你根本就不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
姚納與其說是感到,不如說是聽到他的後腦勺上啪的一 響。
「嘻嘻,……」他笑道。「這些快活的老爺,……願上帝保佑你們!」
「趕車的,你有老婆嗎?」高個子問。
「我?嘻嘻,……這些快活的老爺!我的老婆現在成了爛泥地羅。……哈哈哈!……在墳墓里!……現在我的兒子也死了,可我還活著。……這真是怪事,死神認錯門了。……它原本應該來找我,卻去找了我的兒子。……」姚納回轉身,想講一講他兒子是怎樣死的,可是這時候駝子輕松地呼出一口氣,聲明說,謝天謝地,他們終於到了。
姚納收下二十戈比以後,久久地看著那幾個游盪的人的背影,後來他們走進一個黑暗的大門口,不見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靜又向他侵襲過來。……他的苦惱剛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現,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納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兩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這成千上萬的人當中有沒有一個人願意聽他傾訴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誰都沒有注意到他,更沒有注意到他的苦惱。……那種苦惱是廣大無垠的。如果姚納的胸膛裂開,那種苦惱滾滾地湧出來,那它彷彿就會淹沒全世界,可是話雖如此,它卻是人們看不見的。
這種苦惱竟包藏在這么一個渺小的軀殼里,就連白天打著火把也看不見。……姚納瞧見一個掃院子的僕人拿著一個小蒲包,就決定跟他攀談一下。
「老哥,現在幾點鍾了?」他問。
「九點多鍾。……你停在這兒干什麼?把你的雪橇趕開!」
姚納把雪橇趕到幾步以外去,傴下腰,聽憑苦惱來折磨他。……他覺得向別人訴說也沒有用了。……可是五分鍾還沒過完,他就挺直身子,搖著頭,彷彿感到一陣劇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韁繩。……他受不住了。
「回大車店去,」他想。「回大車店去!」
那匹瘦馬彷彿領會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半鍾頭,姚納已經在一個骯臟的大火爐旁邊坐著了。爐台上,地板上,長凳上,人們鼾聲四起。空氣又臭又悶。姚納瞧著那些睡熟的人,搔了搔自己的身子,後悔不該這么早就回來。……
「連買燕麥③的錢都還沒掙到呢,」他想。「這就是我會這么苦惱的緣故了。一個人要是會料理自己的事,……讓自己吃得飽飽的,自己的馬也吃得飽飽的,那他就會永遠心平氣和。……」牆角上有一個年輕的車夫站起來,帶著睡意嗽一嗽喉嚨,往水桶那邊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納問。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兒子死了。……你聽說了嗎?這個星期在醫院里死掉的。……竟有這樣的事!」
姚納看一下他的話產生了什麼影響,可是一點影響也沒看見。那個青年人已經蓋好被子,連頭蒙上,睡著了。老人就嘆氣,搔他的身子。……如同那個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樣,他渴望說話。他的兒子去世快滿一個星期了,他卻至今還沒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談一下這件事。……應當有條有理,詳詳細細地講一講才是。……應當講一講他的兒子怎樣生病,怎樣痛苦,臨終說過些什麼話,怎樣死掉。……應當描摹一下怎樣下葬,後來他怎樣到醫院里去取死人的衣服。他有個女兒阿尼霞住在鄉下。……關於她也得講一講。……是啊,他現在可以講的還會少嗎?聽的人應當驚叫,嘆息,掉淚。……要是能跟娘們兒談一談,那就更好。她們雖然都是蠢貨,可是聽不上兩句就會哭起來。
「去看一看馬吧,」姚納想。「要睡覺,有的是時間。……不用擔心,總能睡夠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馬房裡,他的馬就站在那兒。他想起燕麥、草料、天氣。……關於他的兒子,他獨自一人的時候是不能想的。……跟別人談一談倒還可以,至於想他,描摹他的模樣,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嗎?」姚納問他的馬說,看見了它的發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買燕麥的錢沒有掙到,那咱們就吃草好了。……是埃……我已經太老,不能趕車了。……該由我的兒子來趕車才對,我不行了。……他才是個地道的馬車夫。……只要他活著就好了。……」姚納沉默了一忽兒,繼續說:「就是這樣嘛,我的小母馬。……庫茲瑪·姚內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無緣無故死了。……比方說,你現在有個小駒子,你就是這個小駒子的親娘。……忽然,比方說,這個小駒子下世了。……你不是要傷心嗎?」
那匹瘦馬嚼著草料,聽著,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氣。
姚納講得入了迷,就把他心裡的話統統對它講了。……
【注釋】
①引自宗教詩《約瑟夫的哭泣和往事》。——俄文本編者注
②原文是「高雷內奇龍」,俄國神話中的一條怪龍。在此用做罵人的話。
③馬的飼料。
作者簡介:契訶夫,俄國小說家、戲劇家。戲劇名作《三姊妹》《櫻桃園》。
⑷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有哪些主要內容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內容概述:契訶夫早期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這些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面上寫俄國社會日常生活中的笑話,實際上卻是在無情的譏刺專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一個文官的死》(《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普里希別葉夫中士》等;另一類是反映勞動人民的貧困和痛苦生活的,如《苦惱》、《萬卡》、《哀傷》等。
《一個文官的死》寫的是一個小公務員在看戲時打了個噴嚏,把唾沫星濺在前座的一位將軍的禿頭上,他雖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但是卻唯恐將軍大人不肯原諒他並怪罪於他,從此心神不寧,戰戰兢兢,不久便撒手西去了。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正是大官們的飛揚跋扈造成了卑微的小人物的畏懼和奴性心裡。作家早期創作的另一個短篇《苦惱》寫一個孤苦伶仃的老馬車夫,在兒子死後整整一個星期幾次想找人傾吐內心的痛苦,但是誰也不理睬他,他只好向他的老馬訴說。這篇小說是對當時冷漠無情的社會的控訴。
到了19世紀90年代,契訶夫的小說創作走向了繁榮和成熟,許多優秀名篇都產生於這個時期,如《第六病室》、《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帶閣樓的房子》、《醋栗》、《套中人》等。
《帶閣樓的房子》批判了錯誤的社會思潮「小事論」。在作者看來,要緊的不是熱衷於「小事」的改革,而是要解決「好幾百年」以來不斷「重演的那套舊故事」。然而由於思想的局限,作家還指不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這一時期的作品還對知識分子的空虛無為和小市民的庸俗丑惡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如作品《跳來跳去的女人》、《文學教師》、《約內奇》等。
在契訶夫90年代的創作中,農民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他對農民問題很關心,特別是在1892年遷居離莫斯科不遠的農庄之後,他同農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對農民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創作了一組描寫俄國農村和農民的作品。如《農民》就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農民的貧困生活,《峽谷里》則描寫了90年代資本主義在俄國農村發展的情景。
⑸ 契科夫《苦惱》梗概
《苦惱》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描述的是一位名叫姚納的車夫,一心想跟別人談談他才死不久的兒子,減輕一些內心的傷痛,可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結果他只好把滿腹心事向他的小馬訴說。
主人公姚納並沒有提出改善自身生活境遇的任何要求。甚至,他對於自己長期沉浸在困苦中的感覺也早己遲鈍近於「麻木」,他僅僅還保留著一顆慈愛的父心。因此在強忍著喪子之痛時,要求人們賜予一點最起碼的憐憫,以便慢慢地驅散胸中的愁雲慘霧,使他能夠勉強地在這冷酷的人間度過餘生。不料,姚納所見到的人,一個個地泯滅了惻隱之心,同情他的居然是不通人言的小母馬。
作者藉此表現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強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國的世態炎涼。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
(5)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意義擴展閱讀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⑹ 契訶夫《苦惱》中老車夫姚納的苦惱是(
無處訴說喪子之痛。
答案解析:
《苦惱》主要是要體現出俄國社會里的人情冷漠,人甚至不如動物通人性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6)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意義擴展閱讀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⑺ 請談談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主人公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及小說要表現的主題。
以下答案我專門去看書的,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1、說明車夫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
姚納的苦惱是妻子、兒子都相繼去世,生活貧困、孤苦無助,他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好對著自己的小母馬訴說。
2、理解小說用以小見大手法反映社會現實的特色。
這是一件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藉此提示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體現了以小見大的特色。
3、說明小說是如何用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的。
小說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姚納與軍人、三個年輕人的對話,不僅簡潔生動,而且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徵,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地的內在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修改特點和很強的表現力。
4、把握小說將人與馬相類比的表現方法,聯系課文內容作簡要分析。
作者運用了將人與馬相對應、相類比的暗示手法,馬的處境、神態和遭遇,使人聯想到車夫姚納,暗示出社會下層人民的牛馬一般的生活境況,充分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⑻ 讀契訶夫短篇小說的感想
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讀後感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十九世紀里受到殘酷剝削的車夫,他為了維持生計,被迫早出晚歸,拉著他那匹瘦得只剩下骨頭的馬,在寒冷、昏暗的大街上穿行。
使我感受頗深的是一段車夫與車夫對罵的鏡頭,「你往哪裡闖,鬼東西!鬼把你支使到哪啊?靠右走!」文中的另一個車夫顯然是和文章的主人公一樣貧窮的,但他絲毫沒有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對方感到同情,反而看到一點點小錯便破口大罵。也許,他們的心中的情感已經被賺錢吃飽的肚子的心態佔領了,人窮志短在這里得到了體現。
另一個讓我有所感觸的是主人公有滿肚子的煩惱但沒有人肯聽他說。文章以《苦惱》為題、,我想也是為了突出這一點,無窮無盡的煩惱是貫穿全文的。一旦有人上了這位車夫的車,他就想與別人分享心中的苦惱。「我那個兒子……這個星期死了。」「多半是的了熱病吧……他在醫院了躺了三天就死了……這是上帝得旨意呦」雖然他不想把這個話題說得太沉重,但從話語上我們仍可以感到他悲傷的情懷。而他得到的回應是什麼呢?「趕你的車吧,趕你的車吧……」「大家都要死的,得了,趕你的車吧」顯然,人們對他的敘述不以為然,根本不想聽。你駕車,我給錢,我沒有興趣和你聊。這也折射出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淡,沒有情感,只有錢——盡管只是一點點。人的高貴、尊嚴,就被這一點點錢所埋沒了。
還有一個場景,不是關於車夫的,而是准備乘車的三位乘客正在爭論的場景。車,只有兩個位置,而人,卻有三個——必須有人站著。就為此,三個人經過了長久的吵罵,變卦,責難之後才決定:讓一個駝子站著,因為它最矮。然而按我們現在的邏輯,駝子屬於「老弱病殘」理應坐著。這足以表明,在這個黑暗的社會里,剝削,不只是富人對窮人的專利,窮人和窮人之間也相互剝削,沒有剝削人的成本,怎麼辦?那就從日常生活的小方面欺負別人。
整篇文章充斥著苦惱這個主題,處處透露出一個貧窮車夫的苦惱,然而對於整個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互相攻擊難道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嗎?我想這應該是整個社會的苦惱。
附:
契訶夫是世界文壇上一位罕見的藝術家。他的小說經受了百年的時間檢驗,依然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彩。契訶夫的著眼點總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個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現實主義者。但是他從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對生活素材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選擇」,而在創作過程中又進行「推測、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現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質。
所以我很喜歡契訶夫的作品。在這本短篇小說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其中的《變色龍》,《釘子上》和《萬卡》。
《變色龍》告訴了我們:在沙皇俄國將軍家中的一條狗比平民百姓還要重要,巡邏官奧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權勢者的家犬前搖尾乞憐,而對老百姓卻張牙舞爪,蠻橫嬌縱。《變色龍》就是契訶夫送給人世的一面鏡子,一個警示,在百餘年後的今天同樣還是有人身上有著「變色龍」的奴性,表裡不一;《萬卡》可以說是《苦惱》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說。主要寫的是:九歲童工的稚真心靈,他的學徒生活的苦楚,他對祖父和家鄉的眷戀——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滲透,短短幾頁字就寫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說《釘子上》和《一個文官之死》一樣,都展現了但是沙皇俄國在官場上的丑態:強者霸道、倨傲專橫,弱者低頭哈腰、不敢反抗。臭蟲般的切爾維亞科夫以及他的奴才們的心理正是這種官場生活的產物。
讀了這本小說選後,我更能體會到當時沙皇俄國官場上的險惡與蠻橫,也看清了當時和如今的「變色龍」就是牆頭草,哪邊是強者就擁護哪邊,即使那強者並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給我了很多啟迪,讓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國的當年!
⑼ 讀了契訶夫中短篇小說……
讀《苦惱》有感
讀了契柯夫的《苦惱》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的凄慘。
《苦惱》講述的是馬車夫約納在一個冬夜的拉車生活。約納的兒子這個星期在醫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現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幾批乘客,路上幾次想向乘客苦訴自己的苦惱與悲痛,但得到的卻是乘客催趕的責罵,因為人們嫌他心不在焉。夜深了,他回到大車店,但連喂馬的燕麥錢都沒賺到。黑暗,孤寂與悲痛又湧上心頭,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輕輕地撫摩著自己忠實的小母馬,把心裡話統統對它說了……
馬車夫約納只是千萬生活在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人們中的一個。這些人貧窮,沒有依靠,生活凄慘。他們不能享受生活,每天為了生計奔波。他們生活艱難,經常為下一頓飯的著落犯愁。這些人全力為生計勞動,心中的苦惱能向誰人傾訴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呢?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是生活是我們常人難以想像的,而且他們比我們常人有更多的苦惱。
其實,不管在哪個社會,無論繁榮還是落後,都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是同樣悲慘的。讀了《苦惱》以後,我想起了那些在街邊撿垃圾為生的老人。這些老人衣衫襤褸,駝著背,背著個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寒風,終日在大街游盪。他們有時翻著臟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沒有可賣錢的東西,有時尾隨著行人,撿他們扔下的易拉罐,包裝袋。這些老人可能是沒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拋棄的,也可能是殘疾的,或者沒有多少學識的。他們沒有多少勞動力,所以只能過這種窮苦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還要遭人白眼和鄙視。他們長期生活壓抑,心中的苦惱向誰去述說?他們有人承受著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著被子女拋棄的凄涼,有人承受著殘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著「少壯不努力」的悔恨……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惱憋在心裡,他們找不到人訴苦,也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因為慢下一步,下一頓飯又沒有著落了。
《苦惱》中馬車夫約納的生活固然悲慘,但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苦惱。
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