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集拉文

短篇小說集拉文

發布時間: 2022-07-25 09:51:40

⑴ 我要耽美小說呀呀呀,類似兩個人的車站,可以細節描述一下。口味重沒事的。!!謝謝哈,親們。么么。

1.《十年》暗夜流光
網評:情感如同一根細細長長的線,牽扯著你的心 ,讓你彷彿度過十年沉浮光陰。
這篇近於同志文學的耽美名文,可視為耽美界的中流砥柱,對耽美界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在耽美界的對外關系中,樹立了耽美文的正面形象。這也是極少的一篇從未聽說過被人商榷的文章。
M評:全文未拜讀完,大致上看了一下,男一號一開始就是同志,男二號,怎麼說呢,應該也算潛意識吧,至少從來不排斥,而且兩人的某些關系還是由他主動的,雖然有酒後亂性之嫌。(^_^)

2.《怎見浮生不若夢》seeter
網評:古有海倫傾國,今有浮生亂世。
當年此文一出,艷驚四座,紅遍耽美界。追文盛況自不必多說,文章完結後更引發的主角歸屬大討論,故事接龍,番外續寫,版本改寫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如今大家常見到的「浮生若夢」等均由其帶動,就其所引發的巨大熱情和持久不衰的影響,只有《十年》能於之相媲美。
M評:這篇是小M認認真真,一個字一個字看完的,看完之後覺得真是覺得「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啊。經典中的經典,就目前感覺,覺得應該可以在這里排第一也不為過。KK說這是讓她從此陷入耽美文的開始。這篇文里有本人喜歡的大部分文章要素。不可不讀。私以為,放棄《十年》也不能放棄本文。如果一生中只能看一篇,就是這篇了。
3.《昨天》風弄
網評:機關算盡,相思為誰?
風弄的代表作。高超的寫作技巧,生動而簡潔的語言,風弄特有的看似虛偽的真實及梁鳳儀式的結尾,使這部小說即使在很遠的將來,仍會熠熠閃光。對於有志於從事耽美文學創作的有志青年,風弄的小說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M評:由於沒看,所以不便評述。雖然文章是拉下來了,但是,最後出現四個字,結局已撤。郁悶到死。沒有結局的文章是堅決不看的。一般的站子似乎進度更慢,推薦去風弄的主站「月夜下」看看,8過要看文至少發滿2000張貼,如果你夠執著的話,就去吧。

4.《假如我覺得不幸福》嫣子危
網評:請不要愛上我,即使我覺得不幸福。
嫣子危的代表作。另類的,苦澀的,平靜下面是彷徨,微笑背後是流淚。此文極具個性,不落熟套,難以模仿。
M評:這篇是KK極力推薦的,雖然結局有點似是而非,我也還沒有看過,但就經驗來說,KK看得上眼的文章,水準都還是8錯的。
5.《醉卧紅塵》水月華
網評:紅塵人醉醉紅塵,月華如水水月華
清水美文代表作。此文絕對經得起最挑剔的讀者的細讀。登峰造極的優美字句連同動人的故事,好象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也是水月華的代表作。
M評:大致上看了一下,好象是一個悲劇,中間那個內容沒有仔細看,但是光看了結局,好象頗為郁悶,有空一定好好瞻仰,或者誰看完後告訴我吧。@_@

6.《只是當時的惘然》千千千尋
網評: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悲劇代表作。廣受贊嘆的完美結局使其成為悲劇中的經典。也是千千千尋的代表作。
M評:雖然網評認為結局廣受贊嘆,我卻覺得這個故事BT,是一個古代宮廷故事,男一號與皇上相愛,但是在權力斗爭旋渦中越陷越深,造成性格扭曲(雖然只是粗看,但大致就這樣),最後不惜以自己妹妹被部下**要挾皇上退位(他的妹妹是皇上的寵妃),妹妹不堪受辱自殺,皇上鬱郁而終。幾年後,新皇帝在他的輔政下長大,在裝瘋十幾年的太後處得知真相,但他卻發現自己早已經離不開監國(男一號),並答應只要男一號在他身邊,就可以既往不咎,但是最終男一號不願重犯當年的錯誤,自殺。一段劇目結束。大致內容就是這樣,感覺不爽。
7.《青玄》
網評:玉蕭一曲送清魂,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經典悲劇。矣有極精彩動人的結局,與《只是當時的惘然》不相上下。
M評:當初拉文的時候,看到有這么一段話「有抑鬱症者請勿入內」,結局也有種讓人想要抓狂的感覺,是一種很心痛的感覺。說不清該這么評價謝青玄這個人,剛開始的時候,他和卓寒兩個人,一個騙,一個願被騙,但到謝青玄發現已經8愛自己的義兄,愛的是卓寒時,並告訴他,自己愛他,卓寒看到了青玄為了報復義兄而強迫其與自己歡愛的痕跡,卓寒認為青玄騙自己,而他可以忍受青玄騙自己一切,為獨不能忍受他用愛來騙自己。於是接下來就是一次接一次誤會,青玄強迫把卓寒留在身邊,但是卻更使卓寒心灰意冷。卓寒答應青玄的義兄用自己要挾青玄,然後讓自己逃離,最終卓寒發現青玄的真心,而他
的義兄也發現青玄的所作所為,都是他(義兄)的父親自作自受,而自己的妻子,也是自己身邊的叛徒為奪城所做。青玄為保卓寒,自稱城中的毒傷不了自己,不顧病弱的身子將針全數刺入,並趕走卓寒。數年後,卓寒邊行醫,邊向人打聽青玄,但是他不知道,青玄早已是塵歸塵,土歸土了。

8.《長風萬里》 seeter
網評: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S大又一代表作,尚未完結已成為古文中的經典。S大至此已是天王級別,文風成熟,文筆流暢,隨意揮灑間,天文地理,奇聞異事,無所不談,但又不假雕飾,另人佩服。
M評:最近掃黃打非,蠻難拉到的,是個萬年坑,而且更新速度越來越慢,最近更是停滯不前。建議完了之後一起看。

⑵ 關於《苔絲》作者哈代的生平及其作品

Hardy,Thomas(1840-06-02,多塞特郡多切斯特~1928-01-11,多切斯特的麥克斯門)。
英國作家。
生平 16歲開始做建築學徒,後為建築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築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25歲寫詩,1866年開始小說創作,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未出版。隨後創作了一部以愛情、陰謀、兇殺、偵破為內容的情節小說《計出無奈》,出版後受到肯定性評價。1874年與愛瑪·拉文納結婚。在愛瑪的鼓勵下,連續創作了《綠林蔭下》、《一雙湛藍的秋波》、《遠離塵囂》。《遠離塵囂》一書以清新自然的風格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獲得極大成功,他從此放棄建築行業,走上專業創作道路。從1869年至19世紀末近30年間,共創作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近50篇。小說創作輟筆後,將早年詩作匯集成冊,並繼續詩歌及詩劇創作,直至逝世。
創作 哈代的小說以他所生長生活的英格蘭西南部地區為背景,富有濃重的地方色彩。他將這些小說大體分為3類:性格與環境的小說、羅曼史與幻想的小說和精於結構的小說。其中以第一類最為重要。屬於此類的長篇小說有《綠林蔭下》、《遠離塵囂》、《還鄉》、《卡斯特橋市長》、《林居人》、《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一般認為它們是哈代思想、藝術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劇故事《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最為傑出。前者寫貧苦美麗的擠奶女工苔絲因年輕無知而失身於富家惡少亞雷·德伯,受盡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煎熬,最後失去自己真心愛戀的安璣·克萊,悲憤絕望之中,殺死亞雷,坦然走上絞架。後一部小說寫貧苦善良的孤兒裘德·范立奮發自學欲赴高等學府深造,但無入門之道。他與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萊德赫雙雙擺脫法定配偶而自由結合,但為社會所排斥,流浪街頭,最後家破人亡。這些作品表現了時代的先進思想,向維多利亞時代舊有習俗觀念和制度提出嚴正挑戰,在當時遭到非議。他的性格與環境的小說,大多是通過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奮斗、追求、幻滅,反映人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過程中人與環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劇烈沖突,因而富有廣泛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哲理。屬於羅曼史與幻想的小說,大致包括《一雙湛藍的秋波》、《司號長》、《塔中戀人》、《意中人》,側重描繪以浪漫愛情為主要內容的人生圖景。精於結構的小說有《計出無奈》、《埃塞貝妲的婚事》、《冷淡女子》等。在這類作品中,哈代著意進行了小說結構技巧方面的實驗,從中可以看出哈代在小說創作過程中所作的多方面探索和嘗試,以及他與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新浪漫主義潮流的聯系。後兩類作品的思想主題往往也與性格與環境的小說相通,而且更加富有理想主義色彩,其中也不乏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的佳作。他的中短篇小說,或嘲諷世事人生,或探索心理活動,或記述浪漫傳奇。其中如《三怪客》等,已躋入世界中短篇小說佳作之林。哈代小說風格多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他因在小說創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成為英國19世紀後期的代表作家。
哈代作為詩人,也頗有聲譽。1898~1928年,他共出版8部近千首短詩,包括《威塞克斯詩集》、《今昔之歌》、《時間的笑柄》、《環境的諷刺》、《幻覺的瞬間》、《中晚期抒情詩》、《人性面面觀》、《晚歲之歌》,其中包括感懷詩、哲理詩、愛情詩、詠物詩、諷刺詩、戰爭詩、悼亡詩等等。他還創作了兩部詩劇《列王》和《康沃爾王後的著名悲劇》。哈代的詩冷峻、深刻、細膩、優美,言簡意賅,自成一格,較他的小說更具有現代意識。詩劇《列王》是哈代思想藝術集大成之佳作。它以拿破崙戰爭為題材,囊括了歐洲與戰爭有關的種種地區和場所,出場人數達數百人。它屬於不供演出用的案頭劇,氣勢宏偉,語言優美,運用無韻詩、有韻詩及散文3種文體形式。哈代憑借戰爭進程中的各個重要環節,進一步深入闡發了他已往在小說和短詩中表達的思想。這部詩劇是作者近60年文學創作的深化和總結。
影響 哈代晚年因在詩歌小說創作上的突出成就而獲得巨大榮譽。逝世後,葬於倫敦威斯敏斯特詩人角,其心臟則按本人遺願葬於故鄉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他寫的傳記和一些文學論文、文學筆記以及書信陸續出版。他在英國和世界各國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從20~30年代開始陸續介紹、翻譯哈代的詩及小說作品,他已成為中國讀者熟悉的英國作家之一。

⑶ 求好看的BL文

先同樓主握個手,我也喜歡強攻強受。下面給你推薦的無論是從情節還是文筆上來說都屬於比較好的。
1.陳小菜
《大劈棺》:古文,好看。受是極品。
2.少紫
《煙雨江湖》:古風,好文。很經典。
3.流水無情
《明月照紅塵》:小受很個性,我很喜歡。
4.瑞者
上和男館系列都不錯。我比較喜歡的是好多人都不待見的《青青子衿

》我覺得裡面的小鴇頭小受很可愛~~~《君醉沉香》也不錯。《亂舞

紅塵》:狠毒攻和受,不錯~~

5.楚雲暮

<簫聲江湖>:好文,古風。小受挺強的。

6.朱雀恨:有段時間比較迷這個作者。。。這個作者挺會說故事的。

惘然人間路:狐狸文,挺好看的。
還有朱雀恨的幾個短篇,都挺不錯的。
7.lyrelion
他的文章都挺好的,挺睿智的感覺。推薦《須臾之間》《滄海桑田》《風流書生》
8.偷眼霜禽:此作者寫文很溫暖朦朧。
《陌上花開緩緩歸》:微虐。虐攻。
<九重明月>:和上面的是兄弟文。
9.徹夜留香:大神,就不用說了吧。
《月迷津渡》系列和《有風鳴廊》:好看,古文。
《亂紫奪朱》:新出的。

10.DNAX
<點燃>:雖然是現代的,但真的挺好看的。販毒的和大學生的故事。屬於那種一認定感情就絕不唧唧歪歪,感情絕不婆媽,寫的跟美劇似的,看的很過癮。

這些文都很常見,你隨便搜搜就有了。「網路文檔」下文也挺容易的。
討厭郵箱之類的,那麼多TXT也不能夠當飯吃,有幾本好看的夠消化的了。
希望你會喜歡。

⑷ 現代愛爾蘭文學是什麼

愛爾蘭經過獨立戰爭在1921年成為自由邦。1937年又通過新憲法,宣告自身為「獨立、民主的主權國家」。

獨立以後,愛爾蘭戲劇日趨興旺。丹尼斯·詹斯頓(1901~)的《老太太說「不!」》表達了一部分人對於獨立後政治局勢的幻滅感,而他的《黃河之月》則探討了文化傳統與技術進展之間的矛盾。進入50年代,又出現了塞繆爾·貝克特(1906~)和勃蘭登·比漢(1923~1964)兩個頗有新意的劇作家。比漢的《怪人》(1954)一劇就是通過囚人的眼光來看牢獄生活的。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文本,1952)揭開了西方戲劇史上新的一頁,他使沒有有趣情節、連對話也不多的劇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獨立後的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層出不窮,特別是在短篇小說的領域內。萊姆·奧弗萊爾蒂、弗蘭克·奧康諾、肖恩·奧費林全是此中能手,此外還有有名的女作家瑪麗·拉文和伊麗莎白·包恩等也都留下了卓越的作品。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愛爾蘭短篇小說足以與法、俄、美三國並列,成為在這一文學形式中最有造詣的佼佼者。同時,這些作家大多也寫長篇小說,其中有不少佳作。近年來又出現許多後起之秀,例如埃特娜·奧勃賴恩、約翰·麥克蓋恩、克文·凱西等人,在題材和技巧上都有新的創新。

愛爾蘭的詩歌創作很活躍。先有20世紀20、30年代的奧斯丁·克拉克(1896~1974),接著有20世紀40年代的帕特里克·凱弗納(1904~1967)和主要在英國寫作的路易斯·麥克尼斯(1907~1963),後有20世紀60年代的托馬斯·金塞拉(1928~),都寫下了卓越的詩篇。其中凱弗納的《大飢》(1942)和金塞拉的《夜行者》(1968)都傳誦一時。金塞拉用英文翻譯的古愛爾蘭的史詩《奪牛長征記》也是一大成就。從20世紀60年代起,青年詩人西默斯·希尼(1939~)顯得十分活躍。他不寫城市和工業社會,而用鮮明、不落俗套的樸素語言寫普通農村景物和堅強的勞動者。

在中國,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引起過人們的注意。20世紀20年代,魯迅從日文譯了一篇有關愛爾蘭文學的文章,郭沫若譯了辛格的6個劇本,茅盾寫了《近代文學的反流:愛爾蘭的新文學》的論文(載《東方雜志》17卷6號)。格雷戈里夫人的獨幕劇《月出》(1907)曾經改編為中國話劇《三江好》多次上演,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起過鼓舞鬥志的作用。奧凱西的名劇《朱諾和孔雀》也曾由章泯改編為話劇《醉生夢死》,在20世紀30年代演出於上海,取得成功。解放以後,奧凱西的劇本《星兒變紅了》和自傳的第1卷《我敲門》(1939)、第4卷《英尼希法倫,再見!》(1949)的一部分,葉芝的劇本《心願之鄉》和若干最重要的詩篇,都譯成了中文。愛爾蘭文學在中國影響極為廣泛、深遠。

⑸ 愛爾蘭獨立後小說方面有哪些優秀作家作品

獨立後的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層出不窮,特別是在短篇小說的領域內。萊姆·奧弗萊爾蒂、弗蘭克·奧康諾、肖恩·奧費林全是此中能手,此外還有有名的女作家瑪麗·拉文和伊麗莎白·包恩等也都留下了卓越的作品。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愛爾蘭短篇小說足以與法、俄、美三國並列,成為在這一文學形式中最有造詣的佼佼者。同時,這些作家大多也寫長篇小說,其中有不少佳作。近年來又出現許多後起之秀,例如埃特娜·奧勃賴恩、約翰·麥克蓋恩、克文·凱西等人,在題材和技巧上都有新的創新。

⑹ 英國詩人哈代的生平及主要著作哪裡可以看到

16歲開始做建築學徒,後為建築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築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

25歲寫詩,他把自己的詩看得比小說更重要,他的詩作很多,其中一小部分表達了高度提煉和深刻的個人感情,這可能是他最優秀的文學成就。

晚年的托馬斯•哈代1866年開始小說創作,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未出版。隨後創作了一部以愛情、陰謀、兇殺、偵破為內容的情節小說《計出無奈》,出版後受到肯定性評價。

1874年與愛瑪•拉文納結婚。在愛瑪的鼓勵下,連續創作了《綠林蔭下》、《一雙湛藍的秋波》、《遠離塵囂》。《遠離塵囂》一書以清新自然的風格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獲得極大成功,他從此放棄建築行業,走上專業創作道路。

《苔絲》問世後,哈代開始與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念發生沖突。有的情節在連載時已被刪去,其他一些也被改動;而該書的副標題:「一個純潔女子的真實寫照」引起某些人的強烈不滿。他們說,書中的女主人公不僅生了私生子,最後還由於謀殺同居的男人而被判絞刑,但作者在處理上卻給這樣一個女人以同情和諒解,這是對公認的道德標準的公然侮辱。

《無名的裘德》激起了更大的憤怒和抨擊。批評者說書中男、女主人公都已結婚,卻都離棄其配偶、同居並生兒育女,但作者卻似乎對他們抱有同情心。韋克菲爾德的主教宣稱他已將該書扔進火爐並要求圖書公司停止發行此書。《無名的裘德》受到的攻擊使哈代深感厭惡,從此決心不再寫小說,轉而以全部精力寫詩。1898年他的《韋塞克斯詩集》出版,其中包括許多早先所寫的詩;1901年又發表《今昔詩篇》,此後直到他逝世,還發表了另外幾本詩集。

1903年——1908年哈代關於拿破崙戰爭的三卷詩劇《列王》問世,主要用無韻詩寫成。除描寫史實外,還有一些插曲,述說韋塞克斯農民對戰爭的態度以及神明對世事的評論。哈代認為支配宇宙的是一種不知善惡、冷酷無情、沒有知覺的「內在意志」,它的沖動幾乎總是造成災難。

1910年,哈代被授予殊勛勛章。1912年哈代的妻子去世。雖然他們婚後生活似乎並不幸福,他還是深感憂傷並將它寫進了組詩《舊日火焰的痕跡》,其中包括一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如《聲音》和《旅途之後》。1914年與他的秘書F.E.達格代爾結婚,後者在他死後寫有他的傳記。

從1869年至19世紀末近30年間,哈代共創作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近50篇。小說創作輟筆後,將早年詩作匯集成冊,並繼續詩歌及詩劇創作。

1928年1月11日,哈代在多塞特多切斯特去世後,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按照他的遺願,他的心臟安葬在他的出生地附近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哈代至今仍是擁有最多讀者的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家之一。

托馬斯·哈代 - 相關作品
《韋塞克斯詩集》 《今昔詩集》 《早期與晚期抒情詩》 《艾麗西婭日記》
《時光的笑柄》 《列王》 《一雙湛藍的眼》 《今昔詩篇》
《德伯家的苔絲》 《計出無奈》 《威塞克斯詩集》 《故鄉人歸來》
《無名的裘德》 《遠離塵囂》 《卡斯特橋市長》 《美麗的獨身》
《綠林蔭下》 《還鄉》 《一個富有想像的女人》 《一段純粹的插曲》

⑺ 求權威的名詞解釋:文藝復興時期的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達·芬奇 米開朗琪羅 羅丹 拉斐爾 莫爾 莎士比亞

阿利蓋利·但丁
13世紀未,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前夜,佛羅倫薩誕生了位偉大的詩人,這就是被恩格斯譽為

「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阿利蓋利·但丁Alighieri Dante(1265—1321)。但丁從37歲被宣告永久放逐,後來客死異鄉。九歲邂逅心靈上永恆的戀人佩雅麗琪,這位後來24歲香消玉隕的少女,成為但丁日後創作的源泉。《神曲》為但丁不朽的巨著。

《神曲》代表了中世紀文學和最高成就,這樣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得以產生,是與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狀況、詩人所具有的深厚學識和獨特的個人經歷分不開的。

但丁生活的時代,已不同於是世紀前期歐洲社會發展相對緩慢、工商業極不發達、基督教完全壟斷意識形態的狀況。13世紀時,義大利北部的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地,由於海上貿易和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地區。

早期資產階級日益強大,並建立了城邦共和國,取得了自治權。盡管與整個歐洲甚至與義大利其他大部分地區比較而言,這只是資產階級取得的小小的勝利,但它卻對社會現實和歐洲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丁在政治傾向上,就是與義大利的資產階級相一致的。

當時的義大利,並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統一國家,而只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地域名稱,經濟的發展也極不平衡。政治上主宰義大利的, 主要有兩大勢力, 一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為羅馬教皇。所謂的「神聖羅馬帝車」,是中世紀中期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名稱。

962年,紅又專當時的教皇約翰十二世為德國國王奧托一世(936—973在位)加冕, 封其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領有義大利。 因此, 歷任帝國皇帝,均為日爾曼血統。由於德國本身內亂不息,其國王只是勢力或強或弱的封建主,統治中心一直在德國,對義大利的控制也時緊時松。羅馬教皇則一直把義大利視作自己的勢力范圍,與帝國皇帝矛盾重重。義大利人民希望國家統一,而教皇與皇帝的斗爭及他們各自的野心則是統一的障礙。他們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唯恐統一的義大利對其統治構成危脅。錯綜復雜的矛盾,使義大利的政治生活異常活躍,政敵之產的對產,不同階級間的利益沖突, 常以極為殘酷的形式表現出來。 但丁就是政治迫害的見證人之一。

從文化領域看,基督教的嚴密控制,到12世紀時已顯出辦不從心。在其神學探討過程中,常需藉助柏拉圖、圖亞里士多得等古希臘哲學有的觀念與邏輯論證方法,證明和論述神的存在及屬性,闡述塵世與彼岸的關系。

12世紀後,更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古希臘羅馬時期著作的匯編。教會的本意是為自己的神學理論尋找方法論和依據,但研究者們卻從中發現了與基督教理論完全不同的另一重文化境界。義大利出現了西歐最早的一批古典學者,但丁就是其中最博學者之一。

但丁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城市貴族之家,其父因家道中落,長期經商。當時該城有代表封建貴族利益、支持羅馬教皇的基白林黨和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貴爾夫黨。但丁的父親自然擁戴貴爾夫黨,而但丁本人後來則成為該黨的領袖之一。

但丁早年曾師從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系統學習拉丁文、修辭學、詩學和古典文學,對羅馬大詩人維吉爾推崇備至。在繪畫、音樂領域,但丁也造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學和哲學,古代教父聖·奧古斯丁的思想對他影響尤深。

但丁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在其文學創作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時代,他隨父參加友人聚會,遇上一位名叫貝阿特麗齊的少女。少女的端莊、貞淑與優雅的氣質令但丁對她一見鍾情,再不能忘。遺憾的是貝阿特麗齊後來遵從父命嫁予他人,婚後數年竟因病夭亡。 哀傷不已的但丁將自己幾年來陸續寫給貝阿特麗齊的三十一首抒情詩以散文相連綴, 取名《新生》(1292—1293)結集出版。詩中抒發了詩人對少女深摯的感情,純真的愛戀和綿綿無盡的思念,風格清新自然,細膩委婉。

這部詩集是當時義大利文壇上「溫柔的新體」詩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歐文學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跡,公開隱秘情感的自傳性詩作。

早在青年時期,但丁就以激昂的政治熱情了貴爾夫黨,投身反對封建貴族的斗爭,並參加了粉碎基白林黨的戰斗。貴爾夫黨在佛羅倫薩掌權後,但丁被選為該城行政官。該黨後又分裂為黑白兩黨,但丁屬於白黨,反對羅馬教皇對佛羅倫薩的干涉。教皇夥同法國軍隊支持黑黨於1302年擊敗白黨,掌握了政權,開始清洗白黨成員。但丁被沒收全部家產,判處終身流放,自此再未回到故鄉,直至客死於拉文那。

曾有學者將但丁與我國的屈原相比,謂屈原被逐乃賦《離騷》,但丁流放才有《神曲》。如果從兩位詩人在顛沛流離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不斷升發,憂國憂民痴心不改的角度看,這種比附是有道理的。二十年的流放使但丁對義大利社會的現實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逐漸將自己的命運融合於對民族前途的深沉思考之中。

流放初年,但丁曾寫了《饗宴》(1304—1307)和《論俗語》兩書,前者希望以道德和知識消除各城邦之間與城邦內部各派之間的傾軋、攻伐;後者則批駁只重拉丁語、輕視義大利語的傾向。這不僅表明但丁超越了狹隘的黨派偏見,以理性意識思考民族現實與未來的胸襟,而且顯示出他對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視,這結義大利文學的發展意義深遠。

但丁有詩人的柔腸與激情,也有學者的銳利與智慧,他是當時最傑出的語言學家之一,又是在時代激流中沖浪的政治家,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問世的基礎。

《神曲》(1307—1321)是但丁於流放期間歷時十四年完成的長篇詩作,原名為「喜劇」。中世紀時,人們對「喜劇」的解釋與今人不同,其意為結局令人喜悅的故事。1555年後,人們在原書名前加上修飾語「神聖的」,既表示對詩人的崇敬,亦暗指此詩主題之庄嚴深奧,意境之巍峨崇高。在我國,則將書名譯為「神曲」。

《神曲》全詩長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由《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構成,但丁幻游三界的神奇描述。詩人自敘在大赦聖年的1300年春天,正當自己35歲的人生中途。是年 4月 8日, 詩人迷失於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 正當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時,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徵淫慾、強暴和貪婪的母豹、雄獅和母狼攔住去路。詩人驚慌不已,進退維谷。值此危急關頭,羅馬大詩人維吉爾突然出現, 他受已成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戀人貝阿特麗齊之託, 救但丁脫離險境,並游歷地獄和煉獄。在維吉爾的帶領下,但丁首先進入地獄,但見陰風怒號,惡浪翻湧,其情可怖,其景驚心。地獄分九層,狀如漏斗,越往下越小。 居住於此的, 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們的靈魂依罪孽之輕重,被安排在不同層面中受永罰。這里有貪官污吏、偽君子、邪惡的教皇、買賣聖職者、盜賊、淫媒、誣告犯、高利貸者,也有貪色、貪吃、易怒的邪教徒。詩人最痛恨賣國賊和背主之人,把他們放在第九層,凍在冰湖裡,受酷刑折磨。

從冰湖之底穿過地球中心,就來到了煉獄。煉獄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也分九層。這里是有罪的靈魂洗滌罪孽之地,待罪惡煉凈後,仍有望進入天堂。悔悟晚了的罪人不得入內,只能在山門外長期苦等。煉獄各層中分別住著兒以驕、妒、怒、惰、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過較輕者的靈魂。但丁一層層游歷,最後來到頂層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隨即離去。原來他尚夫資格進入天堂,只能在「候判所」等待。此時天空彩霞萬道,祥雲繚繞。在繽紛的花雨中,頭戴橄欖葉桂冠、身著狸紅長裙,披著潔白輕紗的貝阿特麗齊緩緩降臨。貝阿特麗齊一邊溫柔地責備詩人不該迷誤於象徵罪惡的森林,一邊指引他飽覽各處勝境。在她指點下,但丁進入「忘川」,頓覺身心一爽,忘卻了往昔的痛苦,隨後貝阿特麗齊帶他進入天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恆星天和水晶天,天使們就住在這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義人,英明的君主、學;界的聖徒和虔誠的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恆的幸福。天堂氣象宏偉庄嚴,流光溢彩,充滿仁愛和歡樂。在第八重天,但丁接受了三位聖人關於「信、望、愛」神學三美德的詢問,頓感神魂超拔,跟隨聖人培納多進入神秘明麗的蒼穹,欲一窺「三位一體」的深刻意義,但見金光一閃,幻想和全詩在極樂的氣氛中戛然而止。

今天的讀者看《神曲》,常覺其內容龐雜、情節離奇,意義晦暗不明,這是因為不熟悉此書的中世紀文化背景所致。實際上,《神曲》結構嚴謹,情節服從於全詩的主題,其中的人物、場景均有所指。這里我們僅從大的方面來談談有關問題。但丁對當時的羅馬教皇卜尼法西八世和已故的一些罪惡滔天的教皇切齒痛恨,對宗教蒙昧主認也持鮮明的否定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基督教信仰。寫於1309年的《帝制論》第三卷最後一章,是理解《神曲》的一把鑰匙。但丁認為,人生有兩種幸福:「今生的幸福在於個人行善;永生的幸福在於蒙受神恩」。「此生的幸福以人間天國為象徵,永生的幸福以天上王國為象徵。 此生幸福須在哲學 (包括一切人類知識)的指導下,通過道德與知識的實踐而達到。永生的幸福則須在啟示的指導下,通過神學之德(信德、望德、愛德)的實踐而達到」。這其實是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人間天國」與「天上王國」的翻版。在《神曲》中,但丁精心安排了兩個人物作為自己的導師,一為象徵理性、知識的維吉爾,一為象徵信仰、虔敬的貝阿特麗齊。我們在前面曾講過,基督教認為人人都是罪人,因此,地獄、煉獄中所囚之人,都是有罪的靈魂,區別只在罪的性質不同,罪的輕重不一,他們都是現實社會中各色人等的體現。 天堂中的人是經過煉獄活盡罪惡後的靈魂, 可以與神同享榮耀。但丁在進入煉獄之前,天使用利刃在其額頭刻下七個象徵罪惡的 「P」字(義大利語中「罪過」一詞的首字母),詩人在煉獄中每登上一層,既有一位天使將 「P」字抹去一個,及至走出煉獄山,七個 「P」字全被抹去,表明罪惡已清,可上天堂上。地獄、煉獄和天堂分別對位應著「人間天國」和「天上王國」。象徵理性的維吉爾只能「人間天國」里充當詩人的引路者,象徵信仰的貝阿特麗齊才有資格帶領詩人進入「天上王國」。這清楚地說明,但丁是將信仰置於理性之上的。《神曲》的主題,意在探索詩人自身、義大利民族,乃至人類的未來命運,但丁的結論是,義大利民族和整個人類必須在信仰的啟示下,以理性規范行為,實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斷超越,才能與最高真理合一,獲得光明的前途。但丁筆下天堂的九重天結構,則是以被教會接受的托勒密天體論為依據的,詩中所謂的「永久的輪盤」,正是托勒密關於宇宙是由同一軸心上的九重天構成的球面體理論的寫照。

作為新舊交替時期的詩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紀文化的洗禮,但《神曲》中表現出的深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則使詩人成為文藝復興新時期既將到來的預言者。但丁結古希臘、羅馬的先賢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維吉爾等人由衷地贊佩,肯定這些異教時期燦爛文化的代表者,肯定知識和理性精神,客觀上就批判了中世紀的文化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盡管作為一個基督徒,但丁不可能將他們直接安排進天堂,但卻把這些"高貴的"異教徒放進地獄中一個毫不受苦的美麗幽靜之處。但丁還同情為愛情而遭慘殺在地獄中受苦的保羅和弗蘭采斯加,批判了教會的禁慾主義。長詩多處流露出期待結束黨派紛爭, 實現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 對祖國的摯愛,常使詩人情不自禁。在《地獄》第六歌中,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引發了但丁無限的痛惜之情:

唉,奴隸般的義大利, 你哀痛之逆旅, 你這暴風雨中沒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婦,而是妓院!……你的活疾的人民住在你裡面,沒有一天不發生戰爭,為一座城牆和一條城壕圍住的人卻自相殘殺。你這可憐蟲啊!你向四下里看看你國土的濱岸,然後再望你的腹地,有沒有一塊享受和平幸福的土地。對民族家園現實的哀嘆,旅即轉變為對禍國殃民者的憤怒。但丁揭露一些教皇干預世俗政治和對權利的貪欲,是民族不和城邦紛爭的罪魁禍首。在地獄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靈魂,詩人痛斥:「因為你的貪婪使世界陷入悲慘,把好人蹂躪,把惡人提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當時尚在人間,詩人卻在獄中為他找好了位置,倒栽於石穴中受火刑的懲罰。但丁還抨擊腐敗的教會勢力, 借使徒彼得之品將貪財敗德的主教們比喻為 「穿著牧人衣服的貪狼」。詩人鄙視那些喪失原則,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見風使舵的政客,為此在地獄第一層外為他們的靈魂專設一個長廊。這些人連地獄都不肯收容,在長廊里被無數大黃峰蟄刺,被狂風吹得飄來盪去。實際上,盡管《神曲》採用了夢幻的形式,它的具體描繪--特別是在《地獄》篇中--都是當時義大利社會現實的縮影。

《神曲》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中世紀文學哺育出的瑰寶。詩人藉助基督教救贖觀念和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神學教義結構全詩,將紛繁復雜的素材納入嚴謹的構架之中。長詩自然地分為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加序詩一篇,共100篇。每3行分節,各部詩行也大致相符等,不僅工整、勻稱,結構本身也富有象徵含義。詩中的許多人物雖然是但丁筆下的鬼魂,但由於均有現實依據,因此寫得血肉豐滿,性格鮮明,令讀者難以忘懷。詩人繼承了先知文學和啟示文學的傳統,將澎湃的激情與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結合,將對現實的評判與對「天國」誠摯的信仰相結合,展示出詩人驚人的想像力,把以夢幻、寓意、象徵為特點的中世紀文學藝術推向了高峰。

彼特拉克(1304~1374)

Petrarca,Francesco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

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廣泛搜集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並且敢於突破中世紀的神學觀念,用新時代的眼光,把人和現實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詮釋古典著作。他對古典文化的研究,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本人的創作,都發生了影響。

彼特拉克用拉丁語寫了許多詩歌、散文。這些作品歌頌人的高貴和智慧,宣傳人可以追求塵世幸福,享受榮譽的權利,並向中世紀宣揚的神權說和禁慾主義提出挑戰。他還認為,人的高貴並不決定於出身,而是決定於人的行為。著名的敘事詩《阿非利加》(寫作始於1338年或1339年,但未完成)描寫古羅馬統帥西皮奧戰勝漢尼拔的英雄事跡,歌頌羅馬的偉大,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這部作品使他在1341年4月8日獲得桂冠詩人的稱號。

《秘密》 借聖奧古斯丁同詩人的對話,宣傳人文主義,詩人熱烈為愛情和榮譽辯護,認為愛情同熱愛上帝,追求人間的幸福同追求永恆的幸福,是一致的。

代表作《歌集》相傳為詩人於1327年見到美麗少女蘿拉後陸續寫下300多首十四行詩和1347年蘿拉死後為表達哀思的一些抒情詩的結集,用義大利語寫成,主要是愛情詩。彼特拉克跳出舊抒情詩的框框,以豐富多彩的色調,細致入微的筆觸,描繪蘿拉的形體之美,刻畫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活動。這些詩篇大膽歌頌愛情,表達對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義者蔑視中世紀道德,熱愛生活的世界觀。彼特拉克的詩音韻優美,結構周密,常常藉助自然景物來歌頌蘿拉,傳達細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詩這一新詩體藝術上臻於完美。他的抒情詩,特別是十四行詩,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後人為此把他尊稱為詩聖。《歌集》中的長詩《我的義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詩人譴責義大利的君主們利用外族僱傭軍進行內戰,讓「豺狼與綿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災難。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詩還對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彼特拉克的一些詩篇,也反映了他內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藝復興初期的人文主義者的矛盾。

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寫過一部歷史著作《名人列傳》。

薄伽丘(1313--1375)

薄伽丘是義大利作家。他出生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斯經商,後半後大部分時間住在佛羅倫薩。在這一城邦的政治斗爭中,他擁護共和政體。他是彼特拉克的好友,和彼特拉克一樣酷愛研讀古代文化典籍。薄伽丘是個多產作家,寫過傳奇、敘事詩、史詩、短篇故事集等。他的傑作是短篇小說《十日談》。這部作品的開端敘述10個青年男女為躲避黑死病,在佛羅倫薩鄉間一個別墅里住了10天,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通過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賞手工業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幹,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但其中有些故事有放縱情慾的描寫,有對個人主義行為的贊揚,表現了作者資產階級人生觀的局限。正如《神曲》為義大利詩歌奠定了基礎一樣,《十日談》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徵.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因此取名叫芬奇,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萊奧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萊奧納多1452年4月15日出生於義大利中部據佛羅倫薩不遠的芬奇市(Vinci),並在那兒度過了童年。1469年,他來到佛羅倫薩並在Verrocchio的畫室學徒。 1472年,進入當年畫家協會。

在藝術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別注重繪畫藝術,他說:「繪畫是自然的女兒。」

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只搞雕塑了。

達芬奇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絕高的繪畫藝術,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聖安娜與聖母子》等。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後歷時四年。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並露出自然的微笑,萊奧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是很嚴肅有時又象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最後的晚餐》繪制在格拉齊教堂聖餐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基督座在最中間。

在科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寫下:「太陽是不動的。」幾乎是與哥白尼同時發現了「太陽中心說」;他研究飛行的科學原理,設計製造了第一個飛行器;他解剖過三十多個屍體,探究人體結構並第一個發現了嬰兒在母體中的生長過程。他曾說過:「你可能會被這天然的臭氣弄得退避三舍......你還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夠勤奮,在這些方面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礙,阻礙我的只是時間不夠。」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和科學大師,1928年在他的故鄉成立了「萊奧納多 達芬奇博物館」,之後又成立了「芬奇的萊奧納多博物館」(Museo Leonardiano di Vinci,位於芬齊市Conti Guidi古堡。)在米蘭的科學技術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la Scienza e della Tecnica,地址為Via S.Vittore 21)中也有萊奧納多 達芬奇的專題介紹。達·芬奇大事年記:

1452年4月15日 義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後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安伯瓦茲(67歲)

米開朗琪羅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42658.htm

拉斐爾
Raphael(Raffaele)拉斐爾(拉法葉)·桑奇:「施治癒之術的光輝使者」,Rapha 即希伯來文的治癒者、醫師等。由於拉斐爾是操治癒術的天使,和蛇的形象便有了牽連。拉斐爾為第二天的支配天使、力天使的君主、伊甸園生命之樹的守護者、經常站之在神的御座前的七名天使之一。拉斐爾的傳說極其紛亂,他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卻有熾天使的六翼,又同時屬於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階。拉斐爾的形象一直都是愉快的,除了治癒人的疾苦,還傳授諾亞建造方舟的知識與技巧。舊約記載與雅各摔角、解除亞伯拉罕老年行割禮的痛苦的天使亦相傳是拉斐爾。他治療的不僅是人的身體,還包括人的信仰。

他的作品具有優雅、秀美的風格。他善於把「神」畫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畫的聖母就是生活中神態優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親的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壁畫《西斯廷聖母》。這幅作品體現了拉斐爾獨特的畫風和人文主義思想。

莎士比亞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53608.htm
羅丹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7018.htm

⑻ 愛爾蘭文學的英 文 作 品

生長於愛爾蘭而用英文寫作的作家,從17世紀末葉就不斷出現。與信奉天主教的大多數愛爾蘭居民不同,他們幾乎全是新教徒,而且總是著眼於在倫敦文壇上獲取聲譽。這當中有不少重要人物,例如《格利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喜劇作家康格里夫和謝里丹,小說家斯特恩,政論家和美學家伯克,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哥爾德斯密斯,哲學家、散文家貝克萊,他們都留下了重要的作品。斯威夫特更是整個英文文學中最犀利的諷刺作家,他在晚年回到愛爾蘭以後用如椽的筆為愛爾蘭人民仗義執言,在《布商的信》里揭發英國王室與投機商狼狽為奸用鑄制劣幣來剝削愛爾蘭人民的罪惡,更在《一個溫和的建議》里以獻策為名,暴露愛爾蘭上層人物對貧民的無比殘酷,寫下了諷刺文學的頂峰之作。
18世紀末年,法國革命震動了愛爾蘭,其影響之一是抗英的武裝活動增多。1798年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聯合起義之後不久,1803年又發生了羅伯特·艾密特領導的起義。文學上的表現是政治性謠曲的流行,它們用辛辣的文字嘲笑英國殖民當局,而歌頌了從伍爾夫·通直到艾密特的各時期的愛爾蘭志士。
19世紀初年,瑪麗亞·埃奇華斯(1768~1849)寫了幾部長篇小說,揭露了在外地逍遙的「不住地主」們帶給愛爾蘭農民的災難。她的作品描寫了凱爾特人的異域風光和鄉村生活,在語言上也力求接近當地普通人民。後來司各特寫蘇格蘭題材的歷史小說時,自稱受了她的影響。俄國的屠格涅夫也承認從她的小說汲取了靈感。稍後,威廉·卡爾頓(1794~1864)也在一系列長篇小說里寫農村生活,畫面更廣闊,筆下有各種類型的人物,對於農民的苦難刻劃得也更深刻。卡爾頓從來沒有去過倫敦,也不希罕倫敦文壇的贊譽,而是以都柏林為嚮往的文化中心,以愛爾蘭讀者為寫作對象。後來詩人葉芝稱他為「愛爾蘭最偉大的小說家,由於他有任何說故事的人都不曾有過的最富於凱爾特人特色的一雙眼睛」。
詩歌方面的優秀作者有托馬斯·莫爾(1779~1852),其代表作是《愛爾蘭樂曲》(1820)。莫爾是拜倫的朋友,曾在倫敦學習法律,交往的大多是英國人士。但是在這本詩集里他的主題卻是愛爾蘭──她的歷史、傳說、古跡、風景、英雄人物,特別是在1803年起義失敗後為英國當局處死的羅伯特·艾密特。莫爾的詩的韻律也有愛爾蘭特色,即不用英文詩中傳統的五音步輕重律,而用一種緩慢、拖曳的調子,這是後來愛爾蘭許多詩人包括初期的葉芝也採用的。
19世紀後半葉發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1846至1848年間的大災荒,1848年的武裝起義,1867年又一次未能實現的起義。愛爾蘭進入了一個新的政治斗爭時期。同時,對愛爾蘭本土的神話、歷史、風俗、語言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和更多的研究,1893年蓋爾學會的成立表明了這一點。到了世紀之末,出現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的最顯著的成就是戲劇上的突破。19世紀90年代,兩個愛爾蘭人──伯納·蕭和王爾德──在倫敦劇壇上稱雄。伯納·蕭(1856~1950)的閃耀著智慧的現實主義戲劇是對於世界戲劇的重要貢獻,而王爾德(1854~1900)的《認真的重要》(1895)一劇至今仍然叫座,公認為完美的喜劇。在愛爾蘭本土,一個重要的發展是阿貝戲院在1904年的建立。格雷戈里夫人(1852~1932)和葉芝(1865~1939)為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兩人自己也寫劇上演,同時致力於尋求新的愛爾蘭天才,終於成功地發現了兩個大劇作家,即辛格(1871~1909)和奧凱西(1880~1964)。阿貝戲院提倡一種不同於倫敦商業劇院所常見的庸俗的社會喜劇的新戲劇,它主要發掘愛爾蘭題材,而在戲劇語言上則力求鮮明、樸素而高尚。這樣的語言葉芝求之於詩,奧凱西求之於都柏林的貧民區,辛格則深入農村,得之於廚房裡婦女的談吐。過去的愛爾蘭劇作家如康格里夫、謝里丹等用的是倫敦上層社會所講的英語,沒有多少愛爾蘭色彩,這些阿貝戲院的劇作家則雖然寫的是英語,但在措詞、使用比喻甚至句子結構上都體現了愛爾蘭特點。換言之,就在愛爾蘭的英文寫作中,本土傳統的影響(包括蓋爾語的影響)也是深刻的,這一點從19世紀後半期以來尤為顯著。
辛格的傑作是《騎馬下海人》(1904)和《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他運用純朴然而經過提煉的鄉村方言,抒寫了愛爾蘭普通人民的充滿了悲喜劇的生活。由於他如實反映了愛爾蘭人的性格,他的劇本冒犯了一部分觀眾的自尊心。然而正是他的現實感,加上他的詩情和想像力,給予他的作品以永久價值,至今仍有人稱他為愛爾蘭最偉大的戲劇家。奧凱西是一個干過各種體力活的工人,他用都柏林的窮巷方言寫1916年起義和巷戰等當代大事,在《朱諾和孔雀》(1924)和《犁和星》(1926)等劇里創造了許多真實、生動的人物,如堅強能乾的工人家庭的母親和饒舌而不中用的父親。辛格早死,奧凱西則在初期的成功之後,經過一個試驗表現主義手法的中間階段,進到依然豐產的後期,除了劇本之外,還寫出了6卷自傳,用新穎的形式和犀利的文筆記錄了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工人作家的一生。
文藝復興的中心人物是葉芝。他的充滿民族主義激情的劇本《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在舞台上取得了成功,後來又進行了詩劇和日本古典劇的試驗,但是他的主要貢獻卻在詩歌。他經歷了一個從19世紀末的浪漫主義、唯美主義到20世紀的現代主義的發展,每個時期都寫了好詩,而最優秀的作品則是在他參加了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以後寫的。正是這一運動,特別是1916年復活節的英勇起義,使他感到「一切變了,完全變了,驚人的美已經產生」。到晚年他仍然寫出優秀作品,吸收了現代派的某些優點,而又去其蕪瑣,比初期更見精粹深刻,雖然思想上有神秘主義、貴族主義的成分,依然是20世紀西方世界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在小說方面,曾以自然主義小說《伊斯特·沃特斯》(1894)鳴世的喬治·莫爾(1852~1933)也是文藝復興中的活躍人物。但是真正把小說藝術推向前去的則是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他原是寫實能手,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顯示了他的精湛的現實主義藝術,而等到他來寫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他又成功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新手法,把都柏林城24小時內一俗一雅的兩個男人和一個愛好歡樂的女人的感情生活描繪得細致、深刻,而隱含的古今對比則強調了在粗糙、庸俗的現代生活裡面,古希臘那種恢宏、高尚的情操早已盪然無存。
人民的斗爭取得了成果,愛爾蘭在1921年成為自由邦。1937年又通過新憲法,宣告自身為「獨立、民主的主權國家」。獨立以來,英文文學繼續發展。上述葉芝、奧凱西、喬伊斯等人的大部分主要作品都是獨立後出版的。戲劇依然興旺。丹尼斯·詹斯頓(1901~)的《老太太說「不!」》表達了一部分人對於獨立後政治局勢的幻滅感,而他的《黃河之月》則探討了文化傳統與技術進展之間的矛盾。進入50年代,又出現了塞繆爾·貝克特(1906~)和勃蘭登·比漢(1923~1964)兩個頗有新意的劇作家。比漢引進了新的題材,例如他的《怪人》(1954)一劇就是通過囚人的眼光來看牢獄生活的。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文本,1952)揭開了西方戲劇史上的新頁,不只是因為他寫了表現人生的荒誕的「荒誕派劇本」,還因為他有才能使這類沒有通常的有趣情節、連對話也不多的劇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貝克特同時也是一個有特色的小說家。而就小說而言,獨立後的愛爾蘭也是名家輩出,特別是在短篇小說這一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寫好的領域內。萊姆·奧弗萊爾蒂、弗蘭克·奧康諾、肖恩·奧費林全是此中能手,此外還有女作家瑪麗·拉文和伊麗莎白·包恩等也都留下了卓越的作品。他們的共同努力使得愛爾蘭短篇小說足以與法、俄、美三國並列,成為在這一文學形式中最有造詣的代表者之一。這些作家大多也寫長篇小說,其中有不少佳作。又出現許多後起之秀,例如埃特娜·奧勃賴恩、約翰·麥克蓋恩、克文·凱西等人,在題材和技巧上都有新的建樹。
在詩歌方面,繼葉芝的巨大成就之後,仍然吟唱者不絕。先有20、30年代的奧斯丁·克拉克(1896~1974),中間有40年代的帕特里克·凱弗納(1904~1967)和主要在英國寫作的路易斯·麥克尼斯(1907~1963),後有60年代的托馬斯·金塞拉(1928~),都寫下了卓越的詩篇。其中凱弗納的《大飢》(1942)和金塞拉的《夜行者》(1968)都傳誦一時。金塞拉用英文翻譯的古愛爾蘭的史詩《奪牛長征記》也是一大成就。從60年代起,又有青年詩人西默斯·希尼(1939~)崛起於北愛爾蘭,然而他不寫城市和工業社會,而用鮮明、不落俗套的樸素語言寫普通農村景物和堅強的勞動者,這樣詩也就回到了永恆的愛爾蘭。
在中國,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引起過人們的注意。20世紀20年代,魯迅從日文譯了一篇有關愛爾蘭文學的文章(載《奔流》2卷2期),郭沫若譯了辛格的 6個劇本(包括《西域的健兒》即《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和《騎馬下海人》),茅盾寫了《近代文學的反流:愛爾蘭的新文學》的論文(載《東方雜志》17卷 6號)。中國新文學的三個巨匠都同愛爾蘭文學有過因緣。格雷戈里夫人的獨幕劇《月出》(1907)不僅成為中國學習英語的學生經常業余演出的節目,而且曾經改編為中國話劇《三江好》多次上演,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起過鼓舞鬥志的作用。奧凱西的名劇《朱諾和孔雀》也曾由章泯改編為話劇《醉生夢死》,在30年代演出於上海,取得成功。
解放以後,奧凱西的劇本《星兒變紅了》和自傳的第1卷《我敲門》(1939)、第4卷《英尼希法倫,再見!》(1949)的一部分,葉芝的劇本《心願之鄉》和若干最重要的詩篇,都譯成了中文。中國的研究者評介了奧凱西的6卷自傳,稱之為「第一流的傳記文學」;另有文章論述了葉芝的詩和喬伊斯的小說。這些都說明中國讀者對於愛爾蘭文學的了解范圍在逐漸擴大。

⑼ 找一下這些作家資料簡介 特別是代表作。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學語文書。
左拉,法國作家,自然主義創始人,1872年成為職業作家,左拉是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的主要倡導者,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魯貢——瑪卡爾家族》,反映了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社會各方面情況。描寫罷工斗爭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崩潰、巴黎公社起義的《崩潰》最為重要。他還寫了三部曲《三城市》、《盧爾德》(1894)、《羅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書》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勞動》(1901)、《真理》(作家死後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義》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氣中毒而逝世於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錢》、《婦女樂園》亦十分著名。
哈代。16歲開始做建築學徒,後為建築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築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25歲寫詩,1866年開始小說創作,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未出版。隨後創作了一部以愛情、陰謀、兇殺、偵破為內容的情節小說《計出無奈》,出版後受到肯定性評價。1874年與愛瑪·拉文納結婚。在愛瑪的鼓勵下,連續創作了《綠林蔭下》、《一雙湛藍的秋波》、《遠離塵囂》。《遠離塵囂》一書以清新自然的風格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獲得極大成功,他從此放棄建築行業,走上專業創作道路。從1869年至19世紀末近30年間,共創作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近50篇。小說創作輟筆後,將早年詩作匯集成冊,並繼續詩歌及詩劇創作,直至逝世。
亨利克·約翰·易卜生(挪威語: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生於挪威希恩,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
民族浪漫歷史劇 其中包括從《凱蒂琳》(1850年)到《覬覦王位的人》(1863年)等劇作 思想劇 《愛情喜劇》(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爾•金特》(1867)和《皇帝與加利利人》(1873年) 當代現實劇 《社會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敵》(1873年) 心理與象徵劇 《野鴨》(1884年)、《羅斯莫庄》(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達•高布樂》(1890年)、《建築師》(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6)和《當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1899)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苦行記》 《競選州長》 《案中案》 《卡縣名蛙》 《百萬英鎊》 《三萬元遺產》 《壞孩子的故事》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歷》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斗》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王子與貧兒》 《馬克吐溫自傳》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的丑惡嘴 契訶夫的油畫像
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生前出版的單行本
《判決》(Das Urteil) 《火夫》(或譯《司爐》)(Der Heizer) 作品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
《觀察》(Betrachtung) 《鄉村醫生》(Ein Landarzt) 《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
生前出版的小說(未結集)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作品
《巨響》(Großer Lärm) 《桶騎士》(Der Kübelreiter)
遺作(長篇小說)
《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 【一名《美國》(Amerika)】 《審判》(或譯《訴訟》)(Der 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愛爾蘭作家,詩人。1882 年2月2日生於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 。
芥川龍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他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用冷峻的文筆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因此彰顯其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竹林中》已然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或譯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格雷厄姆·格林
[1]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 1991年4月3日),英國作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作品探討了當今世界充滿矛盾的政治和道德問題,他將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種能力使他獲得了廣泛好評。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美國著名詩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為後期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他從中國古典詩歌、日本俳句中生發出「詩歌意象」的理論,為東西方詩歌的互相借鑒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地鐵站內》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西班牙文: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師,兼任現代語言師范學校心理學教師,精通英語,擁有各種文本的大量藏書;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後操持家務,但也博覽群書,通曉英語;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國人,英語是她的母語。
迷宮》 (1964)、 《布羅迪埃的報告》 (1971)、 《沙子集》 (1975), 《老虎的金子》 (1977)。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國以及美國的作家。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之間交往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
美國人,The American (1877) 亨利·詹姆斯作品
戴茜·米勒,Daisy Miller (1878) 歐洲人,The Europeans (1878) 貴婦的肖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1881)
朱塞佩·托馬西·迪·蘭佩杜薩(1896-1957),義大利人西西島人,著有長篇小說《豹》出版發行了。此舉立即轟動了義大利文壇,小說成為當年暢銷書。1959年5月,書已經印到了十八版,並獲得Strega文學獎。1961年,小說被譯成法、英、德語。代表作 豹

尤金·尤涅斯庫(1912年11月26日-1994年3月28日)出生於羅馬尼亞律 師家庭。母親是法國人。1938年,他離開家鄉,移居法國巴黎,任職於出版界。1949年,他開始戲劇創作。
阿麥迪》 ;《禿頭歌女 《犀牛》
康拉德(1857 12月3日~1924 8月3日) Conrad,Joseph Józef Teodor Konrad Korzeniowski 波蘭裔英國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於波蘭波多利亞一個詩人家庭,1924年8月3日卒於英國坎特伯雷。自幼失去父母。
《阿爾邁耶的愚蠢》()、《青春》、《陰影線》(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生於羅馬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莫拉維亞是筆名,來自祖母的姓氏。他的父親卡洛是猶太人,是建築師和畫家。母親特瑞薩(Teresa Iginia De Marsanich)來自安科納,是達爾馬提亞族裔。在大陸,80年代就譯介過莫拉維亞的短篇小說。之後出版過《羅馬女人》和《羅馬故事》。2002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莫拉維亞文集,包括《冷漠的人們》等五部作品。

台灣方面,早年曾出版《來自羅馬的女人》及《化裝舞會》,2005年之後,麥田出版社將《情色故事》分為《魔鬼不能拯救世界》、《偷看他人做愛者的漫遊》二卷出版,皇冠出版社則出版了《羅馬故事》及莫拉維亞在1927至1951年間的短篇作品,分為《鬧劇》、《冒險》二卷出版。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毛姆原是醫學系學生,後轉而致力寫作。他的文章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人性枷鎖》是其畢業生心血巨著,也為他奠定了偉大小說家的不朽的地位。
D.H.勞倫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國作家和詩人。生於礦工之家,畢業於諾丁漢大學學院師范班,當過工廠職員和小學教師。自幼習畫,練習寫作。在短短20年的寫作生涯中,出版了12部長篇小說、50多篇中短篇小說、多部詩集、大量的散文隨筆和一些翻譯作品,舉辦了畫展,出版了繪畫集,是英國現代文學藝術領域內罕見的文藝通才。其小說寫作風格跨越了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並均有建樹,而在後現代主義理論觀照下,亦彰顯新意,成為文學的常青樹。其散文隨筆鞭辟入裡,汪洋恣肆,激情四射,頗具可讀性。畢冰賓,生於1960年,河北保定人,1984年畢業於福建師范大學英語系並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資深翻譯。以筆名黑馬出版勞倫斯作品譯文十餘種,包括《虹》、《袋鼠》、《戀愛中的女人》、《勞倫斯文藝隨筆》和《勞倫斯中短篇小說集》,並完成了《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翻譯(未出)。著有長篇小說《孽緣千里》和《混在北京》,散文隨筆集《心靈的故鄉》、《情系英倫》和《名家故居仰止》等。《混在北京》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第1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雅·哈謝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稱。哈謝克是一個唐·吉訶德式的人物,單槍匹馬向資產階級社會挑戰,同時,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寫了上千篇短篇小說和小品,還寫過劇本,大多是諷刺小說。
《好兵帥克》
《曼傑什坦姆詩全集》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是俄羅斯白銀時代最卓越的天才詩人。在不斷地探索和不斷地堅持中,庄嚴、宏偉的風格逐漸構成了奧西普·曼傑什坦姆成熟期詩歌的特徵。
本書以1997年俄羅斯出版的《曼傑什坦姆詩全集》為藍本,參照其它文集和全集,對出現異文的版本擇善而從,收入詩人的全部作品500餘首,其中既包括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呈現了史詩性意味的《石頭集》、《TRISTIA》、《沃羅涅日詩抄》,也收錄有他不經意寫下的那些打油詩、戲謔詩和寓言詩。
作為上個世紀影響巨大的俄羅斯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這是他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詩歌全集。該譯詩集的出版對於全面了解曼氏詩歌創作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熱點內容
蕭承彥秦安北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16 17:17:56 瀏覽:242
免費小說妹妹嫁給總裁 發布:2025-07-16 17:13:57 瀏覽:38
億萬總裁太生猛小說百度 發布:2025-07-16 16:22:06 瀏覽:806
網路小說總裁老公 發布:2025-07-16 16:07:37 瀏覽:400
穿越郡主小醫妃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6 16:02:38 瀏覽:17
外國經典懸疑推理小說合集下載 發布:2025-07-16 15:52:41 瀏覽:234
現代古言短篇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6 15:52:38 瀏覽:8
重生亡靈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6 15:52:30 瀏覽:375
求早期網游小說 發布:2025-07-16 15:51:32 瀏覽:844
虛擬網游小說主角有掛 發布:2025-07-16 15:50:35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