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毛姆短篇小說
① 啼笑皆非怎麼樣
英國的文學作品裡,隨筆我讀蘭姆,小說我讀毛姆。 毛姆是上個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除了小說,毛姆還寫了大量的劇作。毛姆當過大夫,所以有人說他像一把手術刀一樣解剖社會。毛姆也在英國的情報部門干過,像007那樣在世界各地旅行。毛姆是個講故事的好手。他被學院派稱作結構主義大師。毛姆如果會說相聲,他最知道該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抖包袱。在他眾多的作品裡,《人生的枷鎖》最受推崇,但在作家本人眼裡,《尋歡作樂》才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尋歡作樂》的故事遠沒有書名那樣顯得頹廢墮落,文學泰斗的命運也遠不如他媳婦的韻事來得更加引人入勝。毛姆不慌不忙,帶著讀者不緊不慢地走進他預先架構好的情節當中。講故事之餘,毛姆也沒忘提攜後學,在從事寫作和藝術觀摩的問題上,毛姆戲謔般娓娓道來,令人叫絕。 毛姆說,文學的工作最好由貴族來擔當,因為這樣可以幫助那些因尋歡作樂而導致家境窮困的貴族維持生計,他甚至異想天開地建議不同爵位的貴族來從事不同門類的文學創作。男爵和子爵負責寫新聞和戲劇。新聞和戲劇是文學中最粗俗的活兒。小說是伯爵擁有特權的領域。伯爵人數多,絕對能滿足大眾對小說的需求。候爵安心於純文學的創作。他們不用追求經濟效益。毛姆認為,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和終極目的。他號召大家在詩人經過的時候趕緊讓到一邊去,以示對詩人的尊敬。他把詩人的頭銜分配給了公爵。最崇高的事業應該由最崇高的人物去進行。毛姆大叔甚至還想到了那些風騷的公爵夫人們,他勸她們抽空寫寫兒歌什麼的。幸虧守舊的英國政府沒有採納他的意見,不然毛姆損人不利己,他本人也得放下手中的筆,不是重新去拿手術刀就是重新扛起槍。 看了毛姆的描述才知道,在當時的英國,談論莫奈、西斯萊和雷諾阿是特別顯示品位的一件事。毛姆搖身一變,成了美術評論家。他教導我們說,如果你是在觀摩現實注意畫家的作品,你應該表現出感受到了無情的力量,具體的做法是大叫一聲「天哪」。而在後印象派畫家的作品跟前,你應當低聲吹起口哨。你要表示對立體派畫家的看法時,不妨說「這太有意思了」。我一直期待著在美術館里聽到這樣的大叫或口哨聲,這肯定是毛姆他老人家的嫡傳弟子啊。按照現在時髦的說法,我們都是「毛線」或者「母雞」。 毛姆不僅繁榮了英國文壇,還對中國的文學青年言傳身教。在他老人家無私的幫助下,那些文學青年後來都成了名。這些文學青年中,前有張愛玲,後有馬原。
②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人物思想
對毛姆而言,面對復雜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願意做一個。無所偏袒的觀察者」。在創作小說時,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點,成為毛姆關注的焦點。生理上的缺陷帶來的自卑感以及與周圍環境的沖突,讓他更加客觀、包容地看待人性.從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復雜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惡兼容的結論。因此在創作時,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內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既不揚善,也不隱惡,讓讀者自己去觀察、去體會揣摩,來判斷人物的好與壞、善與惡,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各具風采、各具特色。
作為一名跨世紀的作家,毛姆帶著19世紀傳統作家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批判意識進入20世紀,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不斷探索,追問人性的價值。他獨特的創作個性在語境中呈現,並在語境中生成意義,反過來又構成語境中的一道風景。在他的小說中,既有對19世紀傳統價值現的反叛與否定,又無可奈何的眷戀與緬懷;既有對風園一時的現代主義文學的反駁與批判,又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共鳴。
這些互為矛盾的因索充分體現了文化語境與作家創作個性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構成毛姆小說的二重性特徵。表面上,毛姆繼承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對社會的丑惡與人性的墮落進行揭露;在更深層面上,毛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現代人的孤獨、荒誕與幻滅感。毛姆這種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現代主義主題的方式是其區別於其他作家的一個顯著特徵。
針對各種各樣的小說。「教化論」與「宣傳論」。毛姆明確提出了反對觀點。他認定藝術的目的是娛樂。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而作為藝術形式之一的小說,一定要為讀者提供愉悅的享受。他極力反對將小說當成講壇的陋習,認為「讓讀者以讀小說可以輕松獲取知識「是一種誤導,因為知識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才能獲得。而讀小說就是為了尋開心,「假如讀一本小說很辛苦的話,那還不如乾脆別讀了。」為此,他甚至提倡大篇幅的跳讀或者對原若進行大膽刪減,因為這樣能夠在不毀損原著大致精神的基礎上,有效增添閱讀的快感。
毛姆本人常因寫作非經世致用的文字而被評論家們貶入二三流,他對受到「全然罔顧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詬病的契訶夫自是惺惺相惜,「作家的職責就是敘述事實然後全部交給讀者,讓他們去定奪該如何處置」,而不應鼓動藝術家去解決問題。毛姆在此釐定了作家與社會改革家或公共知識分子的界限,反對將小說當作「佈道的講壇」,因為好的小說自己就能說話,不需要別人添油加醋或者標舉意義,就如契訶夫「超脫個人悲喜」地描寫生活,卻讓人「強烈感覺到人們的殘忍和無知,窮人的赤貧及墮落還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一場暴力革命」。
而對於那些想要了解當下最迫切現實問題的讀者,毛姆建議他們不要讀小說而是讀專業著作,他也提醒想要理解客觀世界的讀者,最好別去看那些獨樹一幟的作家,而去讀那些平庸的作家,因為才氣越大個性越強的作家,他的人生圖畫就越是光怪陸離,而平庸作家正因其平庸反而能把周圍環境描寫得更忠實。而龔古爾兄弟、儒勒·勒納爾、保羅·萊奧托受到毛姆這般推崇(《三位日記體作家》),未必好受。但毛姆把他們定位為「日記體作家」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無論寫什麼,都無可救葯地「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有限視角和自鳴得意反而成就了他們編年史作家的地位。
③ 毛姆的小說反映了怎樣的思想
1897年,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小說主要有反映現代文明扼殺藝術家個性和創作的《月亮和六便士》,諷刺文壇不良現象的《尋歡作樂》等,長篇小說《刀鋒》是其代表作,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沖突。
④ 找一下這些作家資料簡介 特別是代表作。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學語文書。
左拉,法國作家,自然主義創始人,1872年成為職業作家,左拉是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19世紀後半期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文學理論的主要倡導者,被視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遺產的組成部分《魯貢——瑪卡爾家族》,反映了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社會各方面情況。描寫罷工斗爭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崩潰、巴黎公社起義的《崩潰》最為重要。他還寫了三部曲《三城市》、《盧爾德》(1894)、《羅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書》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勞動》(1901)、《真理》(作家死後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義》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氣中毒而逝世於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錢》、《婦女樂園》亦十分著名。
哈代。16歲開始做建築學徒,後為建築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築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25歲寫詩,1866年開始小說創作,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未出版。隨後創作了一部以愛情、陰謀、兇殺、偵破為內容的情節小說《計出無奈》,出版後受到肯定性評價。1874年與愛瑪·拉文納結婚。在愛瑪的鼓勵下,連續創作了《綠林蔭下》、《一雙湛藍的秋波》、《遠離塵囂》。《遠離塵囂》一書以清新自然的風格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獲得極大成功,他從此放棄建築行業,走上專業創作道路。從1869年至19世紀末近30年間,共創作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近50篇。小說創作輟筆後,將早年詩作匯集成冊,並繼續詩歌及詩劇創作,直至逝世。
亨利克·約翰·易卜生(挪威語: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生於挪威希恩,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被認為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
民族浪漫歷史劇 其中包括從《凱蒂琳》(1850年)到《覬覦王位的人》(1863年)等劇作 思想劇 《愛情喜劇》(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爾•金特》(1867)和《皇帝與加利利人》(1873年) 當代現實劇 《社會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敵》(1873年) 心理與象徵劇 《野鴨》(1884年)、《羅斯莫庄》(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達•高布樂》(1890年)、《建築師》(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6)和《當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1899)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苦行記》 《競選州長》 《案中案》 《卡縣名蛙》 《百萬英鎊》 《三萬元遺產》 《壞孩子的故事》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歷》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斗》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王子與貧兒》 《馬克吐溫自傳》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的丑惡嘴 契訶夫的油畫像
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生前出版的單行本
《判決》(Das Urteil) 《火夫》(或譯《司爐》)(Der Heizer) 作品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
生前出版的集子
《觀察》(Betrachtung) 《鄉村醫生》(Ein Landarzt) 《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
生前出版的小說(未結集)
《與祈禱者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er) 《與醉漢的對話》(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作品
《巨響》(Großer Lärm) 《桶騎士》(Der Kübelreiter)
遺作(長篇小說)
《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 【一名《美國》(Amerika)】 《審判》(或譯《訴訟》)(Der Prozeß) 《城堡》(Das Schloß
愛爾蘭作家,詩人。1882 年2月2日生於都柏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 。
芥川龍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他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用冷峻的文筆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便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因此彰顯其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竹林中》已然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或譯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格雷厄姆·格林
[1]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 1991年4月3日),英國作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作品探討了當今世界充滿矛盾的政治和道德問題,他將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種能力使他獲得了廣泛好評。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美國著名詩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為後期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他從中國古典詩歌、日本俳句中生發出「詩歌意象」的理論,為東西方詩歌的互相借鑒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地鐵站內》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西班牙文: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師,兼任現代語言師范學校心理學教師,精通英語,擁有各種文本的大量藏書;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後操持家務,但也博覽群書,通曉英語;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國人,英語是她的母語。
迷宮》 (1964)、 《布羅迪埃的報告》 (1971)、 《沙子集》 (1975), 《老虎的金子》 (1977)。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國以及美國的作家。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游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之間交往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
美國人,The American (1877) 亨利·詹姆斯作品
戴茜·米勒,Daisy Miller (1878) 歐洲人,The Europeans (1878) 貴婦的肖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1881)
朱塞佩·托馬西·迪·蘭佩杜薩(1896-1957),義大利人西西島人,著有長篇小說《豹》出版發行了。此舉立即轟動了義大利文壇,小說成為當年暢銷書。1959年5月,書已經印到了十八版,並獲得Strega文學獎。1961年,小說被譯成法、英、德語。代表作 豹
尤金·尤涅斯庫(1912年11月26日-1994年3月28日)出生於羅馬尼亞律 師家庭。母親是法國人。1938年,他離開家鄉,移居法國巴黎,任職於出版界。1949年,他開始戲劇創作。
阿麥迪》 ;《禿頭歌女 《犀牛》
康拉德(1857 12月3日~1924 8月3日) Conrad,Joseph Józef Teodor Konrad Korzeniowski 波蘭裔英國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於波蘭波多利亞一個詩人家庭,1924年8月3日卒於英國坎特伯雷。自幼失去父母。
《阿爾邁耶的愚蠢》()、《青春》、《陰影線》(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生於羅馬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莫拉維亞是筆名,來自祖母的姓氏。他的父親卡洛是猶太人,是建築師和畫家。母親特瑞薩(Teresa Iginia De Marsanich)來自安科納,是達爾馬提亞族裔。在大陸,80年代就譯介過莫拉維亞的短篇小說。之後出版過《羅馬女人》和《羅馬故事》。2002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莫拉維亞文集,包括《冷漠的人們》等五部作品。
台灣方面,早年曾出版《來自羅馬的女人》及《化裝舞會》,2005年之後,麥田出版社將《情色故事》分為《魔鬼不能拯救世界》、《偷看他人做愛者的漫遊》二卷出版,皇冠出版社則出版了《羅馬故事》及莫拉維亞在1927至1951年間的短篇作品,分為《鬧劇》、《冒險》二卷出版。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毛姆原是醫學系學生,後轉而致力寫作。他的文章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人性枷鎖》是其畢業生心血巨著,也為他奠定了偉大小說家的不朽的地位。
D.H.勞倫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國作家和詩人。生於礦工之家,畢業於諾丁漢大學學院師范班,當過工廠職員和小學教師。自幼習畫,練習寫作。在短短20年的寫作生涯中,出版了12部長篇小說、50多篇中短篇小說、多部詩集、大量的散文隨筆和一些翻譯作品,舉辦了畫展,出版了繪畫集,是英國現代文學藝術領域內罕見的文藝通才。其小說寫作風格跨越了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並均有建樹,而在後現代主義理論觀照下,亦彰顯新意,成為文學的常青樹。其散文隨筆鞭辟入裡,汪洋恣肆,激情四射,頗具可讀性。畢冰賓,生於1960年,河北保定人,1984年畢業於福建師范大學英語系並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資深翻譯。以筆名黑馬出版勞倫斯作品譯文十餘種,包括《虹》、《袋鼠》、《戀愛中的女人》、《勞倫斯文藝隨筆》和《勞倫斯中短篇小說集》,並完成了《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翻譯(未出)。著有長篇小說《孽緣千里》和《混在北京》,散文隨筆集《心靈的故鄉》、《情系英倫》和《名家故居仰止》等。《混在北京》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第1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雅·哈謝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稱。哈謝克是一個唐·吉訶德式的人物,單槍匹馬向資產階級社會挑戰,同時,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寫了上千篇短篇小說和小品,還寫過劇本,大多是諷刺小說。
《好兵帥克》
《曼傑什坦姆詩全集》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是俄羅斯白銀時代最卓越的天才詩人。在不斷地探索和不斷地堅持中,庄嚴、宏偉的風格逐漸構成了奧西普·曼傑什坦姆成熟期詩歌的特徵。
本書以1997年俄羅斯出版的《曼傑什坦姆詩全集》為藍本,參照其它文集和全集,對出現異文的版本擇善而從,收入詩人的全部作品500餘首,其中既包括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呈現了史詩性意味的《石頭集》、《TRISTIA》、《沃羅涅日詩抄》,也收錄有他不經意寫下的那些打油詩、戲謔詩和寓言詩。
作為上個世紀影響巨大的俄羅斯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這是他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詩歌全集。該譯詩集的出版對於全面了解曼氏詩歌創作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⑤ 你對於毛姆的作品有什麼獨到的認識
毛姆有很多代表作,如《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但比起這些小說,我更喜歡他的傳記和隨筆,比如《毛姆讀書隨筆》、《作家筆記》。
《毛姆讀書隨筆》是毛姆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匯集了毛姆對歐美文學的評點和梳理,對哲學、偵探小說、詩歌創作的論述,以及對一些著名作家生平經歷、家庭背景、創作之路及其作品的的論述與點評。讀完這本書,不禁為毛姆的博讀多識而震顫,為他的八卦、幽默而心生愉悅,也會為他的犀利毒舌既感無奈又欣然受之,這或許就是毛姆的魅力所在吧。
寫在最後:如果你對文人作家的八卦感興趣,那麼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如果你正在為如何寫出精彩的文學評論而發愁,那麼這本書是你的不二寶典;最後的最後,如果你不知該讀些什麼書,那麼不要猶豫,好好看看這本書吧!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悅旅(ID:Mu4330)。
⑥ 毛姆勵志經典語錄
【1】:世界上最大的折磨也莫過於在愛的同時又帶著藐視了。 --毛姆 《人生的枷鎖》
【2】:在愛情的事上如果你考慮起自尊心來,那隻能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 --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
【3】:我從來都無法得知,人們是究竟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我猜也許我們的心上都有一個缺口,它是個空洞,呼呼的往靈魂里灌著刺骨的寒風,所以我們急切的需要一個正好形狀的心來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裡的缺口,或許卻恰恰是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所以你填不了。 --毛姆 《面紗》
【4】: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盡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5】: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
【6】:「為什麼討人喜歡的女人總是嫁給蠢物啊?」 「因為有腦子的男人是不娶討人喜歡的女人的。」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7】:打翻了牛奶,哭也沒用,因為宇宙間的一切力量都在處心積慮要把牛奶打翻. --毛姆 《人性的枷鎖》
【8】: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9】: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虛榮心 是你的炫耀欲 你要對付的是你的時刻想要沖出來想要出風頭的小聰明 --毛姆
【10】:若是你的快樂感不再那麼強烈,那麼你的痛苦也一樣不再那麼揪心。 --毛姆 《作家筆記》
【11】:「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他說道,「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為了欣賞你所熱衷的那些玩意我竭盡全力,為了向你展示我並非不是無知、庸俗、閑言碎語、愚蠢至極,我煞費苦心。我知道智慧將會令你大驚失色,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己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據我所知,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成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樣。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 --毛姆 《面紗》
【12】:一般來說,愛情在男人身上只不過是一個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許多事務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說卻把愛情誇大了,給予它一個違反生活真實性的重要的地位。盡管也有很少數男人把愛情當作世界上的頭等大事,但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對愛情感到無限興趣的女人,對這類男人也不太看得起。女人會被這樣的男人吸引,會被他們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裡卻免不了有一種不安的感覺--這些人是一種可憐的生物。男人們即使在戀愛的短暫期間,也不停地干一些別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賴以維持生計的事務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沉湎於體育活動;他們還可能對藝術感到興趣。作為墜入情網的人來說,男人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兒地干這種事。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13】: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14】: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過一大片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所謂「青春多幸福」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幻覺,是青春已逝的人們的一種幻覺 --毛姆 《人生的枷鎖》
【15】: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事:你接連數月每天都碰到一個人,於是你同他的關系便十分親密起來,你當時甚至會想沒有了這個人還不知怎麼生活呢。隨後兩人分離了,但一切仍按先前的格局進行著。你原先認為一刻也離不開的夥伴,此時卻變得可有可無,日復一日,久而久之,你甚至連想都不想他了。 --毛姆 《人生的枷鎖》
【16】:我知道我將會不得不讓自己對如此度過的一生感到心酸的悔恨,但是我否認這悔恨同我自己有什麼關系。我現在,身體虛弱,老態龍鍾,貧病交加,行將就木,可是還緊緊地把靈魂抓在我手裡,我沒什麼好悔恨的。 --毛姆 《人性的枷鎖》
【17】:她對自己的丈夫從來就沒有什麼感情,過去我認為她愛施特略夫,實際上只是男人的愛撫和生活的安適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應。大多數女人都把這種反應當做愛情了。這是一種對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產生的被動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隨便哪株樹上一樣。因為這種感情可以叫一個女孩子嫁給任何一個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長便會對這個人產生愛情,所以世俗的見解便斷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說到底,這種感情是什麼呢?它只不過是對有保障的生活的滿足,對擁有家資的驕傲,對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對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們秉性善良、喜愛虛榮,因此便認為這種感情極富於精神價值。但是在沖動的熱情前面,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18】: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⑦ 毛姆的作品哪幾本最值得讀
1、《刀鋒》
這部作品讓我愛上毛姆。讀完這本書,會不自覺的思索「我要以怎樣的方式度過一生?面對一生為追尋的又是什麼?」。在本書中毛姆塑造了典型的極端理想主義、極端現實主義,平常人性選擇、歧途少女,各種精彩各自悲慘,命途多舛又積極向榮,自我的堅持從不因他人的看法給動搖和改變。
⑧ 誰知道毛姆寫的《江之歌》
江之歌
[關鍵詞語] 匍匐前進 對抗著水流無情的威力 洶涌澎湃的江水號子 克服無情自然力的頑強精神 人性泯滅的低泣 最後絕望的抗議
同樣一個對象,在表現他的時候,作家的任務,並不僅僅是把它的特點(或者說得文雅一點,它的本質)表現出來。要表現的,還有作家自己個性。只有對象的特點和作者的個性特點結合起來,文章才有創造性,才能動人。作者的個性不能光溜溜地再現,而是通過他對事物的感覺、情感和理念表現出來的。同樣是描寫長江,我們已經選了袁鷹的《筏子》,為什麼還要選英國人毛姆的這篇文章呢?因為,毛姆對長江的描繪,帶著外國人眼光。這種外國人的眼光,是中國作家所沒有的,這種眼光,和中國作家相比,就可能有個性,有了個性化的眼光,才能有個性化的形象。
毛姆對長江的描繪,集中在纖夫身上,和袁鷹把筆力集中在艄公身上,有點類似。
在袁鷹那裡,體力勞動者艄公,在長江凶險的浪濤中,是神閑氣定、大智大勇的征服者,具有英雄的氣概。
而在毛姆筆下,這些長江上的體力勞動者,開頭幾句,似乎有點浪漫:
沿江上下都可以聽到歌聲。響亮而有力,那是船夫們在唱。他們劃著木船順流而下。
劃著木船(注意木船),劃船的人不是英國人習慣了的水手,而是「船夫」,這已經新異了;還要唱著歌,又不是劃船比賽,而是和江流搏鬥,這更加富有異國情調了。從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的作者來看,更有特點的是:纖夫。
逆流而上的船隻,不是以機器的力量去推動它前進,而是用人的肩膀來拉。這在英國,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於是,他開始了描述,並且為了英國讀者,加以必要的說明:
如果拉的是小木船,也許就只五六個人,如果拉的是揚著橫帆的大船過急灘,那就要兩百來人。
面對這樣盛大的場面,對一個英國作家,是千載難逢的,中國作家習以為常的景象,被他當成了奇跡,至少是奇景來描繪的。但是,他只點出「逆流而上」「兩百來人」。對於這樣的原始的勞動,他的感情肯定是有點驚異的,但是,在開頭,至少在字面上,他那種外國人的驚訝被抑制著,他好像只是報導事實。這與其說是西方新聞記者的筆法,不如說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筆法,盡可能讓場景和細節說話,避免流露主觀情感,結論由讀者自己去思索。雖然他沒有直接的評判,也沒有明顯的情感抒寫,但是,在敘述中,卻流露出傾向。首先,這種體力勞動是太沉重,太原始了,勞動者是太艱苦了:
船中央站著一個漢子不停地擊鼓助威,引導他們加勁。於是他們使出全部力量,像著了魔似的,大幅度地加倍彎腰,有時力量用到極限,就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像田裡的牲口。
軀體趴在地上匍匐前進,這樣的細節,已夠悲壯的了。西方新聞記者強調細節的雄辯性,這一切已經足夠表現他的同情驚嘆了,但是,他還是忍不住加上了一句抒情的話語:「像田裡的牲口」。
其次,這樣的勞動,有非人的色彩,有被奴役的性質:
領頭的在纖繩前後跑來跑去,見到有人沒有全力以赴,竹板就打在光著的背上。
如果毛姆滿足於這樣描寫長江上的纖夫,那他表現的不外乎是對中國「苦力」的廉價同情而已,這就和當年來到中國的西方新聞記者差不多了。但是,毛姆作為一個大作家,他仍然從中洞察了一些西方記者所忽略了的東西:
每一個人都必須竭盡全力,否則就要前功盡棄。就這樣他們還是唱著激昂而熱切的號子,那洶涌澎湃的江水號子。(按:應該是「川江號子」)……它表現的是綳緊的心弦,幾乎要斷裂的筋肉,同時也表現了人類克服無情的自然力的頑強精神。雖然,繩子可能扯斷,大船可能倒退,但最終險灘必將通過,在筋疲力盡的一天結束時可以痛快吃上一頓飽飯。
分析到這里,可以向學生提問,這里的手法,和前面,尤其是文章開頭的部分有什麼不同?
如果前面文章的動人之處,有點近於中國人所說的「白描」的敘述的話,這里就漸漸進入了抒情了,因為,這里作者藉助想像,開始表達自己的情感了。文章寫到這里,不但思想深化了,而且手法也有了變化。他不僅看到了苦難,而且看到了「人類克服自然力的頑強精神」,而且為其必勝而發出了贊嘆。毛姆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不是居高臨下地同情,而且以一種平等的精神,加以贊美。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非人勞動,另一方面,又是值得贊美的頑強精神,是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的。對這二者毛姆並不是等量齊觀,而是有所側重的。在他筆下,給人印象更深的還是苦難:
最令人難受的是苦力的歌……
作者以一個西方人的眼光,看東方式的體力勞動:沒有裝卸機,而背著船上卸下的大包,赤著腳,光著背,憑汗水從臉上流下。這樣原始的體力勞動,在英國,早已是歷史了,然而,在東方仍然廣泛地存在。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所唱的歌才令他不忍卒聽:
他們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嘆息,聽來令人心碎,簡直不像是人的聲音。它是靈魂的無盡悲戚的呼喊,只不過有著音樂的節奏而已。那終了的一聲簡直就是人性泯滅的低泣。生活太艱難,太殘酷,這喊聲正是最後絕望的抗議。
毛姆寫到這里,已經不再像小說那樣,力求以細節來啟示讀者,而是進入了純粹的抒情。他強烈的情感和理性,在想像中結合起來,把思想情感推向了高潮。顯示了比一般人道主義者更為深沉的本色。
為了加深對這一點的理解,下面提供一首題為《川江號子》的詩作。詩人蔡其矯寫於1958年。當時舉國上下陷於「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狂熱之中。蔡先生身為長江水利規劃委員會宣傳部長,卻從落後的、艱難體力勞動中感到了痛苦。不過,時代不同了,詩人在最後幾行,加了一個「鑽探機」來加以對照。雖然如此,他仍然受到了極左的批判。請注意最初的:「碎裂人心的呼號」和當中的「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詩人的寄託和毛姆有什麼不同?
⑨ 月亮與六個便士經典名句
《月亮和六便士》經典語錄
1、在愛情的事上如果你考慮起自尊心來,那隻能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2、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3、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盡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4、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5、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6、一般來說,愛情在男人身上只不過是一個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許多事務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說卻把愛情誇大了,給予它一個違反生活真實性的重要的地位。盡管也有很少數男人把愛情當作世界上的頭等大事,但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對愛情感到無限興趣的女人,對這類男人也不太看得起。女人會被這樣的男人吸引,會被他們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裡卻免不了有一種不安的感覺——這些人是一種可憐的生物。男人們即使在戀愛的短暫期間,也不停地干一些別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賴以維持生計的事務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沉湎於體育活動;他們還可能對藝術感到興趣。作為墜入情網的人來說,男人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兒地干這種事。——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7、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8、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9、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 不喜歡的事。說這句話的人是個聰明人,我也一直在一絲不苟低按照這條格言行事:因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覺。——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0、「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他的傷害,」他說,「但是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做出的犧牲。」——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1、作家更關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2、她對自己的丈夫從來就沒有什麼感情,過去我認為她愛施特略夫,實際上只是男人的愛撫和生活的安適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應。大多數女人都把這種反應當做愛情了。這是一種對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產生的被動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隨便哪株樹上一樣。因為這種感情可以叫一個女孩子嫁給任何一個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長便會對這個人產生愛情,所以世俗的見解便斷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說到底,這種感情是什麼呢?它只不過是對有保障的生活的滿足,對擁有家資的驕傲,對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對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女人們秉性善良、喜愛虛榮,因此便認為這種感情極富於精神價值。但是在沖動的熱情前面,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3、有人說災難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貴,這句話並不對;叫人做出高尚行動的有時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災難不幸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使人們變得心胸狹小、報復心更強。——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4、女人對一個仍然愛著她、可是她已經不再愛的男人可以表現得比任何人都殘忍;她對他不只不仁慈,而且根本不能容忍,她成了一團毫無理智的怒火。——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5、「為什麼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就能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經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復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他唱給你的是一個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裡重新聽一遍,就必須有知識、有敏銳的感覺和想像力。」——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6、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17、只有詩人同聖徒才能堅信,在瀝青路面上辛勤澆水會培植出百合花來。——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8、我那時還不了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里也找得著美德。——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19、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0、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朴。我們並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我深深感到這句話的重要意義。我是個很幸福的人。——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21、世界是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麼,我們死後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我們自甘卑屈。我們必須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們一定不要出風頭、露頭角,惹起命運對我們注目。讓我們去尋求那些淳樸、敦厚的人的愛情吧。他們的愚昧遠比我們的知識更為可貴。讓我們保持著沉默,滿足於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們一樣平易溫順吧。這就是生活的智慧。——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2、女人們總是喜歡在她們所愛的人臨終前表現得寬宏大量,她們的這種偏好叫我實在難以忍受。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她們不願意男人壽命太長,就是怕演出這幕好戲的機會拖得太晚。——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3、有的人的胸膛上已經沾了那麼多淚水,我不忍再把我的灑上了。——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4、老實說,我剛剛認識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時候,從來沒注意到這個人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但是今天卻很少有人不承認他的偉大了。我所謂的偉大不是走紅運的政治家或是立戰功的軍人的偉大;這種人顯赫一時,與其說是他們本身的特質倒不如說沾了他們地位的光,一旦事過境遷,他們的偉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們常常發現一位離了職的首相當年只不過是個大言不慚的演說家;一個解甲歸田的將軍無非是個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但是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卻是真正的偉大。你可能不喜歡他的藝術,但無論如何你不能不對它感到興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靜,扣緊你的心弦。思特里克蘭德受人挪揄譏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為他辯護或甚至對他贊譽也不再被看作是某些人的奇行怪癖了。——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25、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6、藝術是什麼?藝術是感情的表露,藝術使用的是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7、讓我們去尋求那些淳樸、敦厚的人的愛情吧。他們的愚昧遠比我們的知識更為可貴。——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8、小丑的嘴唇在微笑,他的笑話越來越滑稽,因為在他逗人發笑的時候他更加感到自己無法忍受的孤獨。——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29、人的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現在你眼前,你看到的時候不由得感到恐懼,因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30、有時候,人們把面具佩戴得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在佩戴面具的過程中自己實際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樣的人了。——毛姆《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