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中短篇小說紅騎士
⑴ 《虹影》txt全集下載
虹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小姐,時辰到了。我們該走了。」門外,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門內,一女子淡淡的應了一聲,隨後便走至床邊,提起一個明顯是早就收拾好的包袱,看了窗外最後一眼火紅的楓林,像是下了什麼重大決定般,頭也不回的推門而去。
風,輕輕吹過。隨著悠揚的一聲關門聲,人遠去,徒留一室火紅。
遠處,一個身穿白袍的男子正在走向這個位於青石板道旁的小客棧。從外表上看來,這個客棧小巧玲瓏,只是一棟二層小樓房,但是裡面五臟俱全,無論只是單純的歇腳還是想在此留宿一夜,這個小客棧都可以滿足您的需求。南來北往的行人給這間小客棧帶來了大把大把的銀子,也給這個原本寂寥的客棧平添了幾分人氣。一年到頭,這間客棧里始終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各種傳言都在這里蔓延,宛如一個江湖的縮影。
片刻後,白袍男子走進了這家小客棧,正在廳堂里穿梭的店小二連忙迎了上去。
「哎喲!客官,裡面請。您是吃飯還是打尖吶?」見到又有生意上門,……
⑵ 虹影的人物經歷
虹影,早已名聞海內外華文讀者圈的英籍華人女作家,其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廣受爭議的作品一樣長期受到讀者關注。通過寫作,她不斷出走與回歸,並藉此尋找自己。近日,虹影的新作《53種離別》在中國大陸出版。
2013年9月21日,華人女作家虹影一襲白衣,牽著丈夫和女兒,面帶微笑出現在北京的讀者面前。這一天是她的51歲生日,她來參加出版社為其准備的生日會。然而早在1997年,她在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開篇即寫到:
「我從不主動與人提起生日,甚至對親人,甚至對最好的朋友。先是有意忘記,後來就真的忘記了。18歲之前,是沒人記起我的生日,18歲之後,是我不願與人提起。」
18歲時,虹影知道了自己是私生女。這個身份困擾著她,也成為她創作的源泉。通過寫作她不斷出走與回歸,並藉此尋找自己。
1962年9月21日虹影出生在重慶市,她的家在長江南岸。
虹影在家中排行老六,因為私生子的緣故受了不少白眼。其稱,「我六歲時,黃皮寡臉,頭發稀得打不起一個辮子。頭腦遲鈍得連過路收破爛的老頭都驚奇。最後,母親也失望了。左看右看都嫌我多餘,決定將我送到四川忠縣舅舅家。」在其絕望之時,母親接她回重慶市上學。
高考落榜後之後,她被一所輕工業中專學校錄取。專業是會計助理,學校在嘉陵江北邊的一個鄉鎮上。
兩年後虹影畢業,找了一個工作。她盡量爭取外出,出差,請事假,後來乾脆請了病假,說回家休養,實際上是隻身逛盪在這個廣袤無邊的土地上。她開始寫詩,開始四處遊走。北方,走得最遠的是沈陽和丹東,靠近朝鮮,南面是海南島、廣西,瀕臨越南,東邊是長江下游一帶,一個個城市,無目的地亂走,有目的地漫遊。大部分時間她埋頭讀書,什麼書都讀。也一個勁寫詩寫小說,賺稿費維持生活。
離家多年,1989年年初虹影回了一次家,聽到了生父三年前去世的消息。
1989年2月,虹影在北京魯迅文學院,後來到上海復旦大學作家班讀書。
曾有一段時間,虹影對詩歌十分狂熱痴迷,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作。那時,她偶爾讀到了一首詩,讓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該詩作者是趙毅衡。1990年底,北京的一個作家介紹虹影認識了從英國回來的趙毅衡。趙1943年出生於廣西桂林。早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莎學專家卞之琳先生,是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1981)。上世紀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開始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在北京相識後,趙毅衡開始追求虹影。1991年,虹影辦理了去英國的留學簽證。並在當年5月與趙毅衡在英國南溫布頓教堂舉行了婚禮結婚。
2000年9月21日,獨自回到北京的虹影在京順路邊的望京小區購買了一套兩室兩廳兩衛的房子,開始定居北京。2003年虹影與趙毅衡離婚。其間有多少原因不足為外人道也。在虹影的小說《好兒女花》中爆出其和「小姐姐「共侍一夫的情史。這或許是引發離婚的一個重要原因。
2004 年深秋,在一個住在北京的英國記者朋友的生日聚會上,虹影認識了英國作家亞當威廉姆斯。2006年,虹影的母親因病去世後,她感到自己終於長大。她在夢中對母親說,「這一次,我只想找個愛人,而不是一個父親」。
⑶ 虹影的介紹
虹影,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英籍華人女作家、詩人。中國新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一。1962年生於重慶。曾在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讀書。 1981年開始寫詩,1988年開始發表小說。1991年移居英國。代表作有長篇《孔雀的叫喊》、《阿難》、《飢餓的女兒》、《K》、《女子有行》、詩集《魚教會魚歌唱》等。曾旅居海外,現居北京。
⑷ 大家對虹影認識多少呢她是一名海外女作家。
虹影,一九六二年生於重慶。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讀書。代表作有:《K》《女子有行》《飢餓的女兒》《倫敦,危險的幽會》等。
編著有《海外中國女作家小說精選》《海外中國女作家散文精選》《以詩論詩》《中國女作家異域生活小說選》《墓床》等。曾獲英國華人詩歌一等獎,中國台灣聯合報短片小說獎、新詩獎。兩部長篇小說被譯成多種文學在英美德法意等國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獲中國台灣1997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現居倫敦。
《K》我看過呢, 很特別,讓人懷疑是不是真人真事
她是中國當代文學圈裡絕對的「另類」:她毫不掩飾地自恃美貌,在文字里對性愛濃墨重彩,卻大肆針砭衛慧們的「集體精神貧血」;她的作品因為性和官司備受爭議,她卻始終被正統文化圈欣然接受。她今年42歲,她說——
本刊記者/粲然 丁塵馨
也許,多年以後,修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時,人們將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難題」:一個出格、離經叛道的女人的文字,在這個波瀾不興、大師缺席的新世紀小說界,令人無法歸類。
虹影無疑是近年來中國最富爭議的小說家。1997年,其成名作《飢餓的女兒》獲得頗具權威性的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循規蹈矩的正統文化圈因此破例向她伸出接納之手。
她一面毫不掩飾地自恃美貌,在文字里對性愛濃墨重彩,一面卻大肆針砭國內以衛慧為首的所謂「美女作家」們的「集體精神貧血」,她稱她們只「重視個人感情生活,對社會變革無動於衷」。
然而她的兩部長篇小說均使她官司纏身、心力交瘁;同時,圍繞著《英國情人》(原名《K》)是否以真實人物生活為歷史背景,是否「侵犯他人名譽」,也引發文學圈對「文學與法律」界限極大的爭議。
她的書起印數大都在10萬本以上(這種情況在國內一流的作家中仍不多見),並常名列各大書店暢銷榜。
她的身世經歷也頗為傳奇:私生女、出生在大飢餓年代,成長於長江邊的貧民區。18歲離家出走,選擇流浪和寫詩。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所謂「瘋狂約會,瘋狂寫作,瘋狂做愛」的文學「黃金期」後,1991年她遠赴英倫,和知名學者趙毅衡結婚。
她已42歲,評論家李敬澤說:「當年,她傾倒眾生。現在依然是。」
虹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她的經歷對她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寫作中她的真實感受又是怎樣?
12月27日下午,聖誕的歡樂還殘留溫度,虹影在英國的家中接受采訪。談話中,她經常停下來,放肆而嫵媚地哈哈大笑。她說,陽光很好,她花園里的玫瑰仍茁壯繁茂。
「靠寫性來吸引讀者是低級趣味。我的小說是女性自己的性發現」
(虹影的新書《上海王》剛剛在中國上市,描寫了一名妓女「成長」為舊上海十里洋場黑幫老大的故事,被輿論稱作「妓院小說」。和以往作品一樣,這本書一面市便因「大膽出位」再次遭遇爭議,但出版社首印10萬本)
新聞周刊:新作《上海王》到底寫了什麼,令人不能接受?
虹影:我實際上在寫個人對1927年前上海的見解和感覺。當時,上海是整個中國現代性的濃縮,「妓院」只是個隱喻。
新聞周刊:這個故事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妓院里,但你卻否認它是一部「妓院小說」?
虹影:它當然不是一部「妓院小說」對我來說,一個青樓女子是最下層的,那些女人的心計比《紅樓夢》里還來得直接。她們靠自己的色藝倖存於上海,本是一種很尷尬的生活狀態。
我喜歡這些青樓女子,我可以重新寫出她們的命運。我的主人公雖然身在青樓,是被人利用擺布最慘的,但又是很要強的一個人,這一生,一步步走過來,最後才明白什麼才是她真正需要的。
小說就是講述了一個女性在現代化形成中的種種處境,這處境也包括她的性自覺的過程,和對自己的身體的發現。
(虹影的小說,從《飢餓的女兒》、《孔雀的叫喊》、《英國情人》到《上海王》,無不讓主人公——幾乎都為女性,身處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她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演繹命運的跌宕和無常,這種寫法在當代中國女作家中是極為少見的。她因此被稱作「脂粉陣里的英雄」。而每部作品中都會有大量對主人公身體和性經歷的描寫,其篇幅和細致在與她同齡的作家中也是少見的)
新聞周刊:可以說,性描寫一直是大眾對你小說爭論的焦點。這是你為吸引眼球有意為之嗎?
虹影:靠寫性來吸引讀者,是低級趣味。我的小說是女性自己的性發現,也就是發現自我。或者說,發現自己的現代性。
傳統中國女性,似乎幾千年沒有過性高潮。這部小說(《上海王》)中,我覺得得意的地方,就是我安排了女主人公的四段高潮幻覺、四重奏,渲染了四種色彩。
新聞周刊:你和衛慧她們那些被稱作用「身體寫作」的作家有何不同?
虹影:我和與所謂「身體寫作」的女作家不同。她們寫作,僅僅寫一個房間,當作展覽館給人看。但我寫,是寫自己的一個連著一個環環相扣的房間。
「飢餓」是我的胎教,那是我根本無法再經歷的世界
(小說《飢餓的女兒》被虹影稱為「自傳體小說」,這使1997年35歲的她一舉成名。小說講述上世紀60年代大飢荒時代,長江邊上貧民區女孩成長的故事。虹影解釋,《飢餓的女兒》既是那個時代人對食物的飢餓,也是靈魂上的飢餓,同時也是性的飢餓)
新聞周刊:從成年到1997年,為什麼事隔近20年,你想重新提起這段經歷?
虹影:我覺得這本書達到了一個目的,就是使我的家人更理解我,更了解我。我的母親非常驕傲,再也不覺得生下了我就像霍桑的《紅字》一樣,是一個恥辱,在她的臉上印著。當年她曾經抵抗一切把我生下來,把我養大,她覺得非常值得。
(虹影母親懷過8個孩子,死了兩個,她第6,是幺女,是母親的私生女,給母親家人帶來了無盡的困擾和麻煩,從小她就感覺自己是個多餘的人)
新聞周刊:在寫《飢餓的女兒》時,你說曾經想到過自殺。那段經歷那麼不堪回首嗎?
虹影:寫完這部小說,等於我重新經歷過一遍地獄——就是我以前的那種生活。那是我根本無法再經歷的世界,但是我又重新進去了,我根本受不了。
寫它的時候我肯定很平靜,但是我覺得我退出來的時候更貼近從前那個世界,我整個狀態不對了,所以有一年時間我需要跟英國的心理醫生見面。
「飢餓」是我的胎教。以後不論遇上什麼天大的苦事,我想,我不吭聲,熬過今天,度過明天我就有後天。我只要活下來,我就肯定有一天會比現在過得更好。我知道在整個一生當中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我想我咬著牙就可以頂過去。
新聞周刊:你在很多文字中提到80年代的文學黃金期——「人們瘋狂約會,瘋狂寫作,瘋狂做愛」,那時你最瘋狂的經歷是什麼?
虹影:我有10年的時候在路上。(上世紀)80年代,我稱之為「黃金時代「,出現了很多很優秀的人。從藝術方面來說,那段時光對我一生影響最大。
那是我的一個大學。我覺得我的經歷跟高爾基特別相似,童年是我作為作家的最早的訓練,然後是社會這個大學。我閱盡人間悲苦,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比我的家庭更慘、更不像人一樣活著的人。
新聞周刊:現在你的生活條件優越而穩定,可你說,你眼中永遠有一種恐懼,你在恐懼什麼?
虹影:恐懼來自於外界對我的偏見。比如從我未出生開始,人們就把我看成帶著恥辱的符號——一個私生女。我的離經叛道從來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現在一些評論家把我列入「黑名單」——拒絕讀「虹影」,原因是「虹影是官司作家」,等等。
「我想直到老,我都會覺得自己很美」
(虹影從不說自己是美女,她說,我是鏡頭里最美的女人。寫小說時她喜歡面前放一面鏡子,她解釋並非是為了看自己,而是為了看她製造的那個想像的世界)
新聞周刊:你的小說中,女性身體的美麗都是通過性得以綻放,而且全是離經叛道的性。你認為現實就是如此的嗎?
虹影:在所有女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兩難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引發截然不同的結果。要做「離經叛道」的女子,需要很大的勇氣。但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我的成長過程,從來沒有受到女人應得的呵護。我一生就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女人——女人應當有權享受軟弱,享受手足無措,享受被人原諒「見識短」——沒有這事,我從不存有這種奢侈。
新聞周刊:而你目前處在一個穩定的婚姻狀態中,沒有了離經叛道的經歷,你覺得一個42歲的女人,將如何維持身體之美?
(回答這個問題時,虹影狡黠地避開自己關於「性塑造美」的理論。她只說有一年在北京過的聖誕大PARTY上,她打扮成一個「小女生」,為的是「避免艷遇」)
虹影:直到現在,我的身體還很美。一直都像個小女孩。體重保持在96~102斤之間,三圍從來沒有變過。我想直到老,我都會覺得自己很美。
我還要去那些我沒走過的地方,讓寫作從40歲重新開始,我還保有無窮無盡的想像世界。
虹影承認自己自戀,坦言自己的小說中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影子,她說希望她本人就是備受爭議的小說《英國情人》中的「林」。她甚至這樣描述自己和書中主人公的「相遇」——「於是我們在某一天,就成為一本書的紙和字,無法剝離。好了,現在你可以跟隨我的聲音,跟著我的腳步,和我一起回到書頁里。」
⑸ 虹影的《k》因什麼得名
K是英文中第十一個字母,也是最早中國的意思。K也是《K》中男主人公朱利安的第十一個情人,一個東方情人,一個接受過西方文化教育的在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上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據說此小說因為影射了當時的某兩位文化界名人使得作者被他們的後代告上了法庭)。
小說中寫到,男主人公朱利安給他母親的信中常常會提及自己的情人,分享自己的心情。而他在這次中國之行遇到的令他心動的女主角也不例外,按照他的情人序號排列下來,恰好可以把她稱為「K」。作為女主人公的代號K成為書名自然無可厚非,這一點在書中作者也曾經有過較詳細的提點。如果LZ再仔細閱讀一遍一定能夠發現的:)
⑹ 虹影的成就榮譽
獲紐約《特爾菲卡》雜志[中國最優秀短篇小說獎、長篇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曾獲台灣1997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被中國權威媒體評為2000年十大人氣作家之一;2001年評為《中國圖書商報》十大女作家之首,被《南方周末》、新浪網等評為2002-2003年中國最受爭議的作家;《K——英國情人》被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評為2002年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書之一。《飢餓的女兒》被台灣選為青少年自選教材。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8年年度書。 《K-英國情人》被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評為2002年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書之一。《飢餓的女兒》被台灣選為青少年自選教材、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2008年年度書。 2005年獲義大利「羅馬文學獎」。2009年被重慶市民選為重慶城市形象推廣大使。
《好兒女花》獲《亞洲周刊》2009年全球中文十大小說獎。
2005年獲義大利「羅馬文學獎。她的長篇《K》被法院判「淫穢」罪禁書,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南方周末》評為2002年年度「爭議」人物。
2009年出版《好兒女花》,本書是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的後續。2009年被重慶市民選為重慶城市形象推廣大使。《好兒女花》獲《亞洲周刊》2009年全球中文十大小說獎。
2013年,虹影在采訪中透露,其新作《53種離別:一種自我教育》將於同年面世。
⑺ 作家虹影的小說《上海王》中的男性形象是怎麼樣的
http://ke..com/view/970294.htm#3
常力雄:(巍子)
他是中國式的草莽英雄,俠肝義膽、瀟灑不羈,最終卻難逃被人暗算的厄運。他對新時代不無敏感,但對現代政治一竅不通,所以慘敗在工於心計的黃佩玉手下。他是小月桂真正仰慕的唯一一個男人,為他報仇雪恨是支撐小月桂活下去的全部動力。他的死因是貫穿全劇的最大懸念,對於觀眾來說,誰是幕後真凶,小月桂能否成功復仇,都是讓人慾罷不能的精彩情節。開篇僅第八集,常力雄就死於非命,他的死極為悲壯,全劇也從此籠罩著重重迷霧和濃重的悲情。他是劇中唯一的「無缺點正面人物」,相比之下,小月桂是普通人中的傑出者――普通人有的缺點,她可能都有。
黃佩玉:(陳銳)
民國初年,有不少革命黨政客與幫會結合,黃佩玉就是其中之一。他借革命名義行其私,因為留戀權勢而背叛革命,因貪戀美色而無所謂愛情。從品質上說,他是個陰謀家。因為留過洋,他眼界開闊,不再是傳統人物,而是與租界洋人勢力結合,成為現代幫會頭目,這是他對歷史的貢獻。但是他對洪門內部的權力挑戰極其敏感,用血腥殘暴的手段對待他懷疑的任何人,甚至不惜殺人滅口。對女人的忠誠,他也一樣苛求,所以小月桂與他的關系最冰冷、最猜忌、最審慎、也最痛苦。他是三個黑幫老大中最殘酷的一位。
余其揚:(鍾漢良)
從第一集開始,他和小月桂就一見鍾情,其後,雖然屢經波折但他們痴心不改,這是全劇的貫串線索,也正是這份情,讓他們難成眷屬、遺恨終生。他出身低微,從小貧窮,但他聰明絕頂,忍辱負重,是個肯放下面子,然後賺盡便宜的人物。他在關鍵時刻有破釜沉舟的魄力,但是他的看家本領是順著幫主,見機行事,往自己要的方向引。他不是傀儡阿斗,只是他沒有常力雄式的血性,也沒有黃佩玉式的冷酷,他是傳統中國幫會的最後幫主,洪門到他手裡,實際上已經變成以盈利為目的經濟組織。作為洪門山主,他也使用暴力,但只是萬不得已才會用。
⑻ 虹影:上海魔術師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B1RkeNZ8x84pymFHJqcpBA
提取碼:a07l
⑼ 虹影的作品誰能給推薦一下
我比較喜歡《上海魔術師》,她最近可能沒怎麼出書,除了一本《我這溫柔的廚娘》,寫飲食的。我覺得《上海魔術師》是她最棒的一本書了,其次就是《上海之死》,開始可能看不懂,等看完了又把開頭看了一遍。然後就是那些重寫的筆記小說了,像《鶴止步》什麼的。
⑽ 虹影是誰
虹影,一九六二年生於重慶。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讀書。代表作有:《K》《女子有行》《飢餓的女兒》《倫敦,危險的幽會》等。
編著有《海外中國女作家小說精選》《海外中國女作家散文精選》《以詩論詩》《中國女作家異域生活小說選》《墓床》等。曾獲英國華人詩歌一等獎,中國台灣聯合報短片小說獎、新詩獎。兩部長篇小說被譯成多種文學在英美德法意等國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獲中國台灣1997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現居倫敦。
相關作品:
《十八劫》 《女子有行》 《辣椒式的口紅》
《曾經》 《異鄉人手記》 《玄機之橋》
《紐約的戀人們》 《雙層感覺》 《飢餓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