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
1. 史鐵生主要作品是什麼
史鐵生主要作品:《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
《我與地壇》中,蘊含著思想的精華,將寫作與生命同構在一起。他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來到地壇,並在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殘缺的身體,表達出了健全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由二十二個段落合成,敘述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嬗變帶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影響。
《病隙碎筆》該書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
史鐵生作品特點:
其小說的語言風格呈現出較為一致的特徵,即簡約凝練、質朴含蓄、清新自然、柔婉細膩、雅俗共賞、幽默蘊藉、新奇陌生、沉鬱晦澀,充滿音樂性和哲理性。
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做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
2. 史鐵生的代表作小說和散文集分別是
史鐵生的代表作小說有:《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散文有《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記憶與印象》等。
散文有:《記憶與印象》、《病隙碎筆》、《我與地壇》。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市。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人物經歷
1951年1月4日,生於北京。從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畢業於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
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1969年,上山下鄉運動展開,自願到陝北延安農村插隊。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產隊關照讓其擔任飼養員,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鐵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誼醫院,一年有半,治療結束之時即輪椅生涯開始之日。
3. 史鐵生的作品有哪些
史鐵生的作品有:
1、命若琴弦:
《務虛筆記》是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寫的一部短篇小說。《務虛筆記》是2010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
由二十二個段落合成,敘述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嬗變帶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影響。
4. 史鐵生作品是什麼
1、《我與地壇》是在 2002年5月發行的圖書,作者為史鐵生。
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語文教材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材中。
2、《務虛筆記》是2010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
3、《病隙碎筆》 是2008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隨筆集,作者是史鐵生。
4、《午餐半小時》是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寫的一部短篇小說。作品發表於1979年。
5、《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是當代作家史鐵生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描繪了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個風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小說以抒情散文的筆法,通過老知青對插隊生活的回憶,真實鮮活、自然貼切地描繪了革命根據地陝北黃土高原的風貌,為讀者展示了陝北人民的朴實、忠厚、積極樂觀的性格,以激發人們認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會。小說感情深厚,娓娓敘來,令人回味無窮。
5. 史鐵生小說代表作是什麼
《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
2019年9月23日,史鐵生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個人生活:
史鐵生父親是史耀琛,在東北地區工作,母親在北京林業大學工作。兩人育有史鐵生和史嵐。
史鐵生妻子是陳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學數學系畢業,1989年與史鐵生結婚。後成為出版社編輯,在2012年創作了散文集《讓死活下去》,表達對史鐵生的懷念。
6. 史鐵生的著作共有哪些
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曾自稱說「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激勵了無數人。
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6)史鐵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史鐵生寫作事跡
寫作經歷,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
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
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
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7. 史鐵生代表作品是什麼
史鐵生代表作品是:
1、兄弟
2、愛情的命運
3、法學教授及其夫人
4、午餐半小時
5、沒有太陽的角落
6、「傻人」的希望
7、綠色的夢
8、綿綿的秋雨
9、秋天的懷念
10、樹林里的上帝
11、神童
12、黑黑
13、小小說四篇
14、人間
15、巷口老樹下
16、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17、白色的紙帆
18、夏天的玫瑰
19、老人
20、在一個冬天的晚上
21、白雲
22、奶奶的星星
23、足球
24、山頂上的傳說(上)
25、山頂上的傳說(中)
26、山頂上的傳說(下)
27、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1
28、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2
8. 史鐵生作品有哪些
史鐵生主要作品: 《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務虛筆記》、《法學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記》、《鍾聲》、《我的丁一之旅》、《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
散文《我與地壇》等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呈現平淡質朴而意蘊深沉的「散文化」傾向。
自1985年以來,開始思考人的命運,略帶哲理玄思,揭示人與生俱來的局限是能力與願望之間的永恆距離,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斷跨越困境的過程。後形式上也有所變化,吸取了現代主義的因素。
個人生活
史鐵生父親是史耀琛,在東北地區工作,母親在北京林業大學工作。兩人育有史鐵生和史嵐。
史鐵生妻子是陳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學數學系畢業,1989年與史鐵生結婚。後成為出版社編輯,在2012年創作了散文集《讓死活下去》,表達對史鐵生的懷念。
9. 史鐵生有哪些著名短篇小說和散文
明的短篇的小說和三分就是《我與地壇》。
10. 史鐵生的作品有哪些
史鐵生的主要作品有《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
1、《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對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3、《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由二十二個段落合成,敘述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嬗變帶給殘疾人C、畫家Z、女教師O、詩人L、醫生F、女導演N等一代人的影響。
4、《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該書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
史鐵生的簡介:
史鐵生(男)(1951—)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中初中。1969年去陝西延安插隊。1972年因雙腿癱瘓返回北京醫療。1974年到北京北新橋地區街道工廠工作。病後致力於文學創作,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
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養病。1983年加入中國作協。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