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中國長城的建造
Ⅰ 萬里長城是怎麼修建的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
Ⅱ 卡夫卡的作品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生於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保險公司任職。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41歲時死於肺癆。
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早期的作品頗受表現主義的影響。1912年的一個晚上,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死後好友布勞德(Max Brod)違背他的遺言,替他整理遺稿,出版三部長篇小說(均未定稿),以及書信、日記,並替他立傳。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余作家,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斗,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後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面,忽視其明朗、風趣的地方,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試圖糾正這一點。其實據布勞德的回憶,卡夫卡喜歡在朋友面前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到得意的段落時會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來。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余黨視之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之為先驅,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奉之為典範。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的父親粗暴、專制,對兒子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只是偶爾指手畫腳地訓斥一通——他想把兒子培養成為性格堅強而又乾的年輕人,但結果是適得其反,卡夫卡內心中一直對父親存有無法消除的畏懼心理。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郁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里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著: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葯。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彷彿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著一批能幹而來歷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著艱險的用心。」 「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與*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
在世界文學史上,弗蘭茲·卡夫卡絕對是一個異數。作為一個文學大師,他極為罕見地不是本國或本民族的代言人,更別提什麼"時代的良心"之類的了。他在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使得他註定沒有歸依之所: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母語是德語,血統是猶太人,而他本人又終生與猶太人的生活、宗教和習俗保持著非常大的距離--"我跟猶太人有什麼共同之處?"他說。
於是,他血液中對永恆的強烈渴望驅策著他孤身獨對一個異質的世界,並且與之作無望的纏斗,就像他作品裡的那個土地測量員K.,在一個夜晚踏雪來到神秘、強大的城堡面前,對自己的宿命已洞若觀火:為進入它傾盡畢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殞。也可以說,孤獨就是卡夫卡的宿命,他之渴望孤獨恰如猛獸嗜血。
他說:"為了我的寫作我需要孤獨,不是'像一個隱居者',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而是像一個死人。寫作在這個意義上是一種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們不會也不能夠把死人從墳墓中拉出來一樣,也不可能在夜裡把我從寫字台邊拉開。"
卡夫卡所構築的城堡同時也是一個有關寫作的巨大隱喻,藉著孤獨,他能夠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接近它,因為它完全來自他個人,也僅屬於他個人;他的主人公都不過是他的一個化身,他們或者叫K. ,或者叫卡爾,或者名字的構詞方式與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個粗暴的父親或類似父親形象的陰影之下,都"害羞、膽怯、懦弱而善良"—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倫娜對他的描述。
關於卡夫卡,一個需要糾正的誤解是,他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身材瘦小,落落寡合。事實上,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雙清澈的大眼睛頗能虜獲女性的芳心,這一點,他短暫一生中堪稱頻繁的艷遇可資佐證。他幾乎每次去療養院病休,都會同某位紅顏知己發生始而急促熱烈、終又不了了之的戀情。卡夫卡與未婚妻菲莉斯第一次婚約的解除就是因為他同菲莉斯的女友、負責調解二人關系的格萊特發生了超乎友情的關系。為此,菲莉斯、菲莉斯的妹妹、格萊特等人專門組成了一個"法庭",對卡夫卡進行審判--恰恰是這場審判給卡夫卡帶來的罪孽感、恐怖感和無力感,導致他日後寫出了不朽名作《審判》。
卡夫卡一生三次訂婚,三次解除婚約,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對家庭生活將毀掉他的寫作所賴以存在的孤獨的恐懼。在他所鍾情的寫作面前,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婚姻其實毫無位置可言,而他個人,也不過是這古老的偉大事業心甘情願的祭品。從這一點上考量,他焚膏繼晷地寫作、又不斷地毀棄自己的作品的舉動,就超越了自厭和自虐,而達至大誠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離破碎的一生也因而獲得了一貫性和力量。
卡夫卡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辭世,他曾在遺囑中要求摯友馬克斯·布羅德將他的全部手稿統統付諸一炬。所幸,布羅德沒有這樣做。
Ⅲ 卡夫卡的作品有哪些都描寫了什麼
卡夫卡主要的文學成就是小說。有代表性的3部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審判》(1914~1918)、《城堡》(1922)均未寫完。短篇小說有《鄉村婚事》(1907)、《判決》(1912)、《變形記》(1912)、《司爐》(1913,後成為《美國》的第1章)、《在苦役營》(1914)、《鄉村醫生》(1917)、《致科學院的報告》(1917)、《獵人格拉克斯》(1917)、《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飢餓藝術家》(1922)、《地洞》(1923~1924)、《致父親的信》(1919)等,均受讀者的青睞。
卡夫卡臨死時曾要求布羅德把他所有的作品「毫無例外地予以焚毀」,但布羅德違背了他的遺願,對他的所有著作,甚至有書信和日記作了整理並出版。共9卷的《卡夫卡全集》(1950~1958)即是由布羅德主編的,其中只有一卷是卡夫卡生前發表過的。
卡夫卡的作品貫穿著社會批判的精神,小說《美國》(原名《生死不明的人》),採用傳統的敘事手法,描寫了卡爾·羅斯曼在美國的遭遇,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懸殊、勞資對立的現象和工人結社、罷工遊行與資產階級黨派斗爭的場面,以及都市一隅社會渣滓的活動情景。小說指出了資本主義腐朽黑暗的共同本質。
《審判》是卡夫卡獨特的藝術方法形成的標志,它寫一個公民無端遭到逮捕和處決,揭露了帶有封建專制特徵的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的腐敗及其反人民的本質。其中有些情節近於荒誕,但真實地反映了奧匈帝國的社會環境。
《城堡》中的主人公K去城堡(官府)要求批准在附近的村子裡落戶。城堡雖近在咫尺,由於受到層層阻撓,沒法進入。小說沒有寫完,卡夫卡原定的結局是K將「奮斗至精疲力竭而死」,他臨終時,才得到了批准。作者借這個城堡揭示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短篇小說《中國長城的建造》寫中國無數無辜老百姓,背井離鄉去幫統治者建造長城。
短篇小說《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一天清早突然變成一隻甲蟲,因而失業了,成為家庭的累贅,最後在寂寞和孤獨中死去。小說似乎荒誕,但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冷漠和「異化」現象。
《地洞》的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動物,它造了一個又大又堅固的地洞,但仍時時擔心外敵的侵襲。表現資本主義社會一般小人物的恐懼心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多數人的心理狀態。卡夫卡塑造的人物共同特徵是有一種自怨自艾的情緒,對強權統治(社會的、家庭的)有一定的畏懼而又無力反抗,對某種義務不能完成而內疚,《判決》就表現了這一思想。
卡夫卡筆下的主人公幾乎都是受欺壓,受凌辱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奧匈帝國窒息的政治空氣和資本主義經濟畸形發展導致這些小人物雖勤勤懇懇工作卻得不到合理的報償,以及他們對社會不滿,但無力反抗,逐漸變得孤獨、煩悶、恐懼、內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更有所發展,因而卡夫卡的作品引起廣泛的共鳴,被認為具有時代意義的傑作。
卡夫卡的創作手法很特別,他善於通過特別的構思,把現實與非現實、合理與悖理並列在一起,作品並不點明時點、地點和社會背景,瞬間的直覺和夢幻,使畫面顯得支離破碎。這種寫作方法與傳統的寫作方法相去甚遠,但受到現代派作家的認可、效仿,甚至加以發展。從這一點來說,卡夫卡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
Ⅳ 古代修建長城的故事有哪些
1、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2、明朝長城御敵
明朝建立以後,原來的統治者元蒙貴族逃回蒙古,不斷南下騷擾掠奪,東北又有女真族興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視北方防務。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
最後修成全長 12700餘里,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的長城,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長城。明長城的特點是;在重要的關隘地方,特別是在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修築了好幾重城牆,多的達到二十幾重。並在長城南北築了許多城堡、煙墩(烽火台),用來瞭望敵情,傳遞警報。
Ⅳ 卡夫卡的小說有哪幾部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
·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
·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
·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
·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
·女歌手約瑟菲妮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
·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
·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
·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審判
Ⅵ 長城是怎麼建造的
長城的建成經歷了建立到不斷完善的過程,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萬里長城。具體建設細節和歷史發展如下:
起源
長城始建於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長城修建的帷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余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北方有義渠和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殺傷。南長城
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為代表的南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
1.楚國長城
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
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
3.中山國長城
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4.魏國長城
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
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
綜上所述,楚、齊、魏、韓和中山國之所以在南邊修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其他諸侯國的進攻。漢朝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明長城修復後的長城為明長城,又張居正部下戚繼光所督築,秦代長城已成為廢墟然而戚繼光修建的長城又有南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為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修建.清康熙帝下令:永不築長城,至此基本無有帝王大規模修築長城。
修建長城的勞力從何而來?
要修築萬里長城這樣規模宏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勞動力的調配、材料來源、規劃設計和施工等方面都是相當龐大復雜的。首先談一下勞動力的問題。
修築長城的人力來源,大約有如下幾方面:第一是戍防的軍隊,這是修築長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時修築長城,即是大將軍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後,以三十萬大軍戍防並修築的(《史記》上記載為三十萬,《淮南子》上記載為五十萬)。它經過了九年多的時間才修成。第二是強迫征調的民夫,這是修築長城的重要力量。秦始皇時除所派蒙恬率領的幾十萬軍隊之外,還強征了大量的民夫,約有五十萬左右。各個朝代修築長城都大量強征民夫,歷史文獻上已有不少記載,如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 年),修築首都平城(今大同)南面的「畿上塞圍」,即征發四州十萬人。北齊天寶六年(555 年),皇帝下詔,征發一百八十萬人修築從幽州夏口(居庸關南口)至恆州(大同)九百多里的長城。隋開皇三年(583 年)發丁男三萬修築朔方、靈武長城,四年(584 年)又發丁十五萬修築沿長城的城堡數十座。大業三年(607 年)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四年(608 年)又發丁二十萬築長城。由於丁男人口已經征發殆盡,最後連寡婦也被強征去修築長城了。第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在秦漢時候,專門有一種刑罰叫做「城旦」,就是罰去修長城的人。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記載,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採納了丞相李斯的主張,下令除秦紀、醫葯、種樹等類書籍之外,民間所藏詩、書一律都要焚毀。「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凡抗拒不燒書的,就在你面上刺字塗墨後罰去修長城。城旦所罰,據《史記》集解引如淳曰:「《律說》論決為髡鉗,輸邊築長城,晝日伺寇虜,夜暮築長城。城旦,四歲刑。」就是說如果把你判為城旦之罪,剃了頭,頸上加上鐵圈,送去修築長城。白天還要輪流看守巡邏,夜間則修築長城,是十分辛苦的。這種刑罰為期四年。第四,歷代統治者為了征調修築長城的勞力,還巧立了許多名目,強迫人民去修築長城。
兩千多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完成萬里長城這一偉大工程的時候,發揮了高度的聰明才智,不僅在規劃設計上「因地形,用險制塞」,完成了設防的需要,而且在施工管理、材料供應、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發明創造,克服各種困難,完成了艱巨的任務。
長城經行的地理情況千變萬化,高山峻嶺、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灘石等等都有長城穿越。因此,在修築長城的時候,勞動工匠和軍事家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利用自然地形,在險要處修築城牆、關隘和烽燧、煙墩、城堡等建築物,用以阻擊來犯者達到防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