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短篇小说
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作文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朱自清的《春》貌似是初中必学的课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 作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600字以上,一千字以下。不要读后感,观后感。
女人总是喜欢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对于男人来说,风景是在心里的。蓝蓝的天,小鸟的歌唱,这一切都在心里。爱默森先生用叉指着自己的胸口,虔诚地说道。
这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那对奇怪的爱默森父子刚出场时的一句台词。于是来自英国的美丽的露西小姐在牧师的说服下接受了他们的好意,和表姐——所有欧洲古典文学里最常见的陪衬角色——一个老处女搬进了能够看见佛罗伦萨美丽风景的房间。镜头拉伸,从露西小姐的视野看出去,窗外是Arno河,意大利的美丽风光安静地铺陈在整个画面里。故事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舒缓而宁静,带着欧洲古朴的生活气息。
福斯特的原著我觉得甚至不如电影拍的好,有些章节太拖沓,不如电影脉络清晰。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它被分成了十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开始之前会出现一个用繁复的花纹做外框的标题,有一种英国特有的严肃刻板的幽默成分,并且带着十足的欧洲文艺腔。影片里的台词大部分还是忠于原著,花哨而正式的句式,从直着脖子持一口英国英语的演员嘴里说出来,显得格外的动人。
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我认为西片如果是配音的,一般来说,好看程度就要打很大一个折扣。因为老的配音演员总喜欢过于夸张地表现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情绪。这一次再看,不但让我感受到演员们平缓而得体地表现福斯特笔下优美的语句,而且还看到中文版中已经被剪切掉的,英国古典电影中不多见的一场裸戏。那是露西和她的未婚夫还有妈妈一起散步时,遇见自己的弟弟、乔治还有镇上的牧师在池塘里洗澡的情境。从露西的眼神以及偷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不是那种被繁文缛节束缚着的英国上流社会人家的小姐,她必不甘于作为自己未婚夫的摆设,她的心里太多激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佛罗伦萨开满罂粟花的乡间,露西被乔治强吻之后,表面上如同一个大家闺秀应该做的那样愤怒地离开了他,其实心里却偷偷地萌发了爱的念头。
说起那个不由分说的吻,再和露西与那个假模假式未婚夫订婚后的那个吻一比较,后者便让人忍俊不禁了。我们这位戴着金边夹鼻眼镜的未婚夫对露西说,露西,好像我们订婚之后我还没有吻过你。露西说,是的。未婚夫说,那我可以吻你么。露西说,当然可以。于是未婚夫紧紧地抿着双唇像品尝中药那样蹙着眉接近了露西,在十分勉强的接触中,这位先生的夹鼻眼镜险些掉了下来,慌忙地用手去扶。露西说对不起。未婚夫说没关系。然后他又扶了扶眼镜,捋了捋头发,像一个绅士一样拿着文明棍走在前面。
影片的音乐是另一个动人的部分。里面多次选取了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曲子,在乔治第一次吻露西的时候,还引用了普契尼的歌剧燕子中的咏叹调朵瑞塔的梦想。那也是一个和爱情有关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朵瑞塔也和男主角有着让人荡气回肠的一吻。而片头普契尼脍炙人口的唱段我亲爱的父亲与影片主题也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吻合,描述的都是女主角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这个曲子在鉴赏课的时候老师曾经提醒我们注意其中凄婉的意味。老师是个意大利中年女子,她说英语的时候,某些音节仍让我联想起那些优美的咏叹调,难怪人有曾经告诉我意大利语是音乐的语言。
我想用乔治在说服露西离开她未婚夫时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他说:他只是想占有你,然后像欣赏一副油画或者一个象牙盒子一样看着你。你只是他可以占有并展示的一件东西。他不希望你思考,不需要你真实地存在。他不爱你,可是我爱。即使当我紧紧拥抱你的时候,我仍然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
看完这样的电影,我去欧洲的念头又更强烈了一些。——去佛罗伦萨看风景吧
3.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文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心灵就是房间,当你对着大千世界敞开你的心灵,就等于打开了房间的大门,发现世间的美好就等于看到了亮丽的风景。
烈日当头,你被这似火炉的大地给烤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卖凉茶的大妈,给你递来一杯怡神的凉茶,压住心中的烦躁和闷热的痛苦时,你会怎么想?大雨当头,你无奈的举起手中的一份薄薄的报纸当成暂时避难站的时候,一位大姐姐笑眯眯的拿着她的雨伞挡住你头顶上的倾盆大雨时,你会怎么看?这些人,他们与你非亲非故,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们给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你摆脱困境……
临近考试,作业和公式还让你苦恼不已的时候,你的同学在课后,放学后主动留下来为你补习向你传授自己的学习窍门时,你会怎么想?发挥失常,你写的作文有一个不光彩的成绩,你心情忧郁的时候,班上的作文高手为你指点迷津,陪你一起修改作文时,你会怎么看?这些朋友,他们本来没有这个义务,他们也可以拒绝你,但是,他们却在你无助时拉你一把,同你一块粉碎困难……
这些充满友善的行为,这些充满爱的气息的行为,何尝不是大千世界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只有开放自己的心灵,睁开自己的眼睛,才能打开房间的门,只有懂得发现世间的美才能自己也参与进来,一块创造美好的风景……
4.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介绍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又名〈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是根据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品改编而成,本片曾荣获金像奖八项提名。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通称E. M. Forster,1879~1970)是本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故事简介: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出身上层社会的少女露西和她的表姐、老处女夏洛特一起前往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度假,碰到英国青年乔治和他的父亲同住在一家旅馆。露西因为自己的房间看不到风景很沮丧,乔治的父亲把自己住的房间让给了露西。露西与乔治双双坠入情网。但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乔治性格直率,举止与露西习惯的那种上流阶层的繁文缛礼格格不入,拘谨的老处女夏洛特对乔治也很看不惯,双方时时发生误会,闹了不少笑话。有一次,乔治情不自禁地吻了露西。这在上个世纪的英国被认为是越轨行为。露西认为乔治的行为不合礼仪,便抛下他返回英国……
编剧: 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
导演:詹姆斯·艾弗里
主演:海伦娜·伯哈姆·卡特、吉玛·史密斯、丹尼尔·戴-路易斯
精彩视点:
影片由有着好莱坞“千面人”之称的丹尼尔·戴-路易斯和6次获奥斯卡奖提名的英国影坛常青树玛吉·史密斯联袂主演。曾荣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男配角奖;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女演员;第44届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以及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等诸多奖项。
—————————————————————————
个人觉得此片挺有意思,适合多次观赏。不过如果楼主喜欢快节奏、震撼性的视听的话就不知道这片子合不合口味了,因为毕竟是讲的上上个世纪的上流社会生活——有一种含蓄委婉、引而不发的味道。
我非常喜欢里面的配乐,歌剧咏叹调非常动听,特别是男女主角在佛罗伦萨乡村相遇的时候,情节、音乐、画面都非常美丽。如果楼主喜欢英式幽默的话,看看本片更好!
5.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露西是什么阶级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便是其中之一,描写了一位英 国中产阶级少女在意大利与一位英国下层阶级的年轻男子邂逅,男权社会传统习俗的约 束使女主人公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勇于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得到 自由,获得平等美满的爱情。福斯特希望英国中产阶级主体能在异质文化中反思自我, 摆脱困境,找寻出路。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主人公露西在异质文化与边缘文化中 其中产阶级文化身份的嬗变:从露西的主导文化身份到露西文化身份的分裂,最后重构 露西的文化身份。 本论文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引言简介了爱·摩·福斯特本人及小说,并概括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身份 的理论。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了露西的主导文化身份,即从露西的中产阶级的文化认同和露 西的“发育不良的心”来探讨。 第三部分是关于分裂文化身份,即从异质文化的影响和边缘文化的影响来展开论 述。在意大利文化与爱默生父子的双重影响下,露西的中产阶级文化身份开始分裂。其 表现为:英国中产阶级的传统与意大利文化的冲突以及英国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与边缘阶 级意识形态的冲突。 第四部分则探讨了露西文化身份的重构,即在福斯特自由人文主义连结观的影响 下,露西逐渐觉醒并与英国下层阶级男子结合,从中产阶级女性逐步成为边缘化的英国 中产阶级。 第五部分的结语进一步明确指出露西文化身份的嬗变过程既是露西觉醒的过程,也 是福斯特实现了英国中产阶级与下层阶级结合的美好设想。
6.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作品赏析
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露西始终处于男权思想对她的控制、压迫与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反抗的冲突中。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女性,她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环境的种种影响,而客观存在的强大的男权思想使得这场冲突更加激烈。男权社会首先从家庭、社会关系方面影响、左右她的潜意识,使她与生俱来的女性意识钝化。露西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男权制下,家庭的主要贡献是促成孩子们的社会化(主要通过他们父母的示范和训诫),使他们适男权制意识所规定的有关角色、气质和地位的一系列观念。而露西所在的家庭则是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理所当然地维护男权社会的利益。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露西,从小就是按照另校社会所制定的女性标准塑造成理想的大家闺秀。她被告知“女人的使命是鼓励别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自己去取得成就”。而理想的“女性”应该是等待骑士们“保护”,接受他们“致敬”的“中世纪女士”。其实质是将她们视为社会的“他者”,是对女性能力的否定。露西曾几次试图抑制自己的女性自我意识,使自己言行符合男性社全的道德准则。在对艾默森父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当她听到男权社会的代表伊德列牧师对艾默森的污蔑时,“叛逆思想将要通过言辞冲出口来”。而当地意识到这是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时.“她的勇气消失了,重新陷入了老一套的混乱的思想方法中去”。在她与乔治接吻之后,她为自己大胆的行为而“怎么也控制不住连连深深地叹息,身躯不住地颤动”。在承受爱情的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因而,她很后怕。而那场大风暴也预示着露西追求自我幸福为强大的另权社会陈腐道德所不容。她脆弱地向男权社会的卫道士——巴特利特小姐屈服,放弃了已开始的爱情,选择了逃避。露西回到英国,与塞西尔订婚,一度想按男权社会的标准与门当户对的塞西尔一起生活。然而,乔治的再次出现,使她原本沉寂的心再次掀起波澜。当她最终意识到所爱的人是乔治而与塞西尔解除婚约时,她仍有所顾忌,说出“难道一个姑娘就不能为了获得自由而解除婚约?”这样言不由衷的话。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随着露西美满的结局而告一段落。而小说的末章,福斯特用了充满哲理和预言的一句话:“爱与真理最终将帮助人类渡过一切难关”。这里的爱指的是露西与乔治之间相互平等、尊重的爱,而不是塞西尔那种封建主似的恩赐的爱。然而、平等的爱罢自己去争取。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小说的章法结构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开始时叙述的是露酉在表姐的陪同下去意大利旅游,在意大利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英国,这如同一个圆形的结局。第二部分,开头的标题就是“中世纪的遗风”,结尾的章节是“中世纪的结束”.这又是一个圆形的结局。
同时,目录中有露酉对周围的一切人撤谎:“对乔治说谎”,“对塞西尔说谎”,“对毕比·霍尼切·弗雷迪及仆人们说谎”,“对埃默森先生说谎”。对周围的一切人说谎就自身是一个圆形的结构氛围。第十四部分“露西勇敢地面对外部的局势”与第十五部分“内部的灾难”,这由外到内,有自我到周围构成一个圆形的轮回模式。
福斯特喜欢利用一些意象或形象化的词句来创造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或者象征什么东西。《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书名本身便有象征意义。塞西尔像一间客厅,望不出去,看不见什么景致。露西则和流水、鲜花、草木连在一起。《最长的行程》这书名来源于诗人雪莱写的长诗《灵魂之歌》。诗中有几行歌颂所谓的“自由恋爱”,即一个人可以爱许多人(当然是柏拉图式的),谴责那些不管是否情投意合,却要“从一而终”的人,说他们的人生道路最长,最可怖。“霍华兹庄园”也是象征性的。这座房屋不仅是威尔科克斯家族的财产,而且代表着古老的英国。至于“另一王国”、“树篱的另一边”等等指的则是想象中的美妙生活,它与现实生活适成对照。福斯特在小说中大量使用这种意象化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