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短篇小说读后感
① 谁能帮我写段书评 流浪地球的
文章里加了人性的东西,就觉得很有震撼力
能够直击人心。
我觉得写一部科幻小说,他的知识要非常的丰
富,在数学物理天文学地理地质方面要非常了
解,另外进化论历史文化什么的都要清楚,还
需要有很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写出科幻小说,
而想要写出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还得在文
学上有所造诣,否则就是有形无神。
② 流浪地球真的好看吗可以说一说你们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吗
挺好看的,《流浪地球》是一部让人倍感惊诧的作品,这不仅在于电影拥有着足以媲美好莱坞的特效制作,更在于电影将国人的乡土情怀尤为出色的融入到了一个恢弘的末世科幻故事中,使电影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所带来的并不仅是视效上的震撼,更还有着情感上的共鸣。
(2)流浪地球短篇小说读后感扩展阅读
基本信息
《流浪地球》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该片于2019年2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
③ 流浪地球观后感400字
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 戴志梅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场电影《流浪地球》。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读过一些,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费劲,需要指读,因为我是文科生,习惯了读那些情感为先的生活化小说。但,后来,习惯了刘慈欣的表达风格,也就有点喜欢读他的文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思维是可以优化和训练的。
中午的街巷,人极其少。下午的影院,人极其多。整个影院,随着《流浪地球》情节的展开,我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哭声,不是被情节吓哭,而是感动的哭。
④ 看完《流浪地球》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着很震撼。《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一个科幻故事,它以刘慈欣的小说为基础改编而成。影片在上映之前已有了基础观众。随着片方的大力宣传,观影量不断增加。
一个好的电影首先是要讲好一个故事,画面只是电影的一部分。电影在特效方面确实下了功夫,但是在讲故事方面出现了问题。
也正是因为随波逐流,才有特立独行的未来。试想“流浪地球”计划的失败,假若不是科学家的失误,而是被像刘培强的儿子这样的普通人,或另一些图谋钱财或个人享乐的坏蛋破坏,或者被木星文明抵御,人类誓死守护,是否更好。科幻片需要有情感才有深度,但只是拉扯一些儿女情长就略显肤浅了。中国自古就有英雄不为儿女情长所左右,他们从来都不是无情人。
⑤ 写一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 一千字,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文明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不过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文明的内涵高低,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体量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文明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脆弱的人类,包裹上坚硬机甲与外骨骼,在险恶的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那么,眷恋故土、乡愁无限的农耕文明,在重工业钢铁基建的庞大外壳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复活,还是新型文明的诞生?
也许,两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并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曾因野蛮民族征服而渐渐形存神亡,但古巴比伦文明却与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诞生出古希腊文明,并延续为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明,又在文艺复兴中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没有利他主义就没有真正的文明”,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显然违反人性。尽管抒情诗朗诵式的台词对白比较影响观感,这部电影中多处“利他”行为,其实都没有脱离自利的基础。
救援队长王磊如此执着运送火石去杭州,是为了杭州的妻儿(电影因删减而未明确交代),刘培强若不是为了地球上的儿子,恐怕不一定会选择为了地球存亡的一线生机(尽管AI计算的成功率为0)而放弃空间站,而最终联合政府批准这一行为,也不过基于他们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绝对理性。
电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词来自AI,“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然而个人更喜欢另一句,“没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类似于奇迹。如果电影最终人类没有选择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个保存着受精卵和种子的小小空间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补给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谈不上让文明存续。倘若文明的内涵没有具体而微地体现为每个鲜活个体的精气神,就算保留历史遗迹,文明实际上已经断绝。
尽管国内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存在着客观上的水平差异,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尽最大努力用可能争取到的资本和人力物力进行了尊重行业规律与标准的合理投入,并为内容产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因此电影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侥幸。
原本,科幻小说在国内大众文学中算是相对冷僻的类型,而国内落后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更缺乏清晰区别的产销流程。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佳作的诞生或许更取决于天才型电影人。而商业电影的制作,如果总靠灵光一闪、情怀一现或流量明星,则注定不可能持续。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精品,不过相比市场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已经是“物以稀为贵”了。
希望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带动国内科幻小说题材从冷僻转为热门,也能推动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整和成熟,可以稳定批量产出具有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意义的合格品,这才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⑥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就听说过流浪地球的原作和电影没什么关系,读了原作后深刻了解到确实如此。原作中的时间跨度很大,通过主角的一生描绘了地球刚启程时的社会变迁,只花了大约一页描绘了途径木星的壮观景象,也没说有发生什么需要点燃木星的意外。更别说原作和电影的主旨甚至还有较为本质的区别,原作最后叛军将联合政府处刑,可谓民科害人愚民误事,电影中饱和式救援全球人民齐心协力救地球显得人民群众有力量。
并不想评价哪个主题更好,毕竟大谈三观某种意义上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重中之重应是作品把它的主题表现得怎么样。(顺带一提,大谈bug也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搞科普做分析欢迎,但说有bug就是烂作大可不必。)
原作中的悲剧反转显得造化弄人,不过,在长达2000多年的流浪旅程的伊始,在地球尚未漂流出太阳系之前,发生这个讽刺的插曲,最后却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结尾,倒有一丝沧海桑田的宏大的浪漫感。电影则不像原作那么着重描写在危机之下的人情淡漠,而是更加强调了地球的家园属性,全人类齐心协力守护自己的家园,排除万难带着母星一起流浪,照样也很宏大浪漫。
再多举几个例子,要是原作的主题集中在讽刺愚民上,那结局就该让发动机掉头,最终地球在氦闪中全灭,而像《瑞克和莫蒂》那种虚无主义荒诞单元剧,甚至可以选择不拯救世界,在世界毁灭前狂欢一把,拯救了世界我岂不是明天又要上班了jpg.
再顺便聊聊我阅读范围内的刘慈欣作品给我的感觉,首先他肯定和《瑞克莫蒂》那种不是一路子,他大抵的倾向确实在《三体》中可见一斑,例如“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不择手段的前进”,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会因设定的不同而改变。
例如,《三体》中说社会太柔和太女性化了不行,但《微纪元》中设定就是资源取之不竭社会无忧无虑,元首是个女孩,人民全体都像个孩子毫无问题,甚至比当今的人类世界要美好多了,或者又像《全频带阻塞干扰》那样通过角色之口表达要是全人类都享受宇宙之美就不会有战争了,很有理想主义理科生的感觉;《三体》中有黑暗森林,发现一个文明灭掉一个,《乡村教师》中却可以搞个碳基文明大家庭;《流浪地球》中讽刺愚民,不妨碍《中国太阳》的底层农民工逆袭。
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在宏大的尺度上描写社会时适当简化我觉得可以接受甚至还算搭配,不过这样确实容易招致不同意这种社会模式的读者的不满。我也称不上完全同意他笔下的社会,不过我觉得这是某种可能性,而我对可能性的接受能力向来挺高。
以及,大刘在科技细节的描写上,深黯写不明白的事就不要强写从而让一些爱捉虫的人抓住太多把柄的道理。《流浪地球》还是写得太早了,以至于他自己后来都说当初不该把数据编得太细。不过,其他的地方,他好像就突然不懂了。例如性别差异的描写,程心不行就是不行为什么要加一句她是女人呢,《全频带阻塞干扰》里说女孩都怕孤独,儿子喜欢孤独所以本质上不像女孩……我这个被人吐槽“人可以内向但总得达到人类社交需要的最低水平吧”的人感觉要性别认知障碍了。
这里虽然谈了点个人三观,但主要还是想说,这种和主题和剧情都没关系删了不影响的描写,冒着招致部分人口会不认同的风险,真的没必要啊。要是作者就是故意想搞刻板印象写男频文就算了,相当于主动筛选读者群体,看不惯就不看嘛,可大刘这我看更像不懂却强写,我想象得出他觉得自己身为男性像米沙一样比起社交更喜欢探究宇宙就张口来了句“女孩都害怕孤独”,和写十大页充满细节然而(其实连词比起然而用导致更恰当)漏洞百出的科幻设定一个性质,真的没必要啊。
不过我觉得大刘经常被人诟病的文笔其实不错,多好要看和谁比,但绝不能说不好,能让我对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经历产生代入感,对意象的掌握更是一绝。例如,《流浪地球》中,就将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哲学课上那个关于无限大的墙壁的谜题、那个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结合在一起。意象上最集中的例子应当是《三体》中云天明的童话,一般人真想不出来。小说作者毕竟不是网抑云评论家,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把握比写几句优美的金句重要得多。
⑦ 流浪地球读后感
流浪地球读后感
答:《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⑧ 《流浪地球》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为何感人至深
简单的说,《流浪地球》就是讲了一个人类为躲避太阳爆炸危机,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而在《流浪地球》里真正复杂的其实并不是故事,而是小说背景。
看到这段描述,再结合后面的情节,一种冰冷而又绝望的气息似乎扑面而来。
而事实是,联合政府的科学家们并没有错,太阳还是爆炸了,原以为正确的反叛者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了他们的拯救者,最终幸存下来的人类进行着接下来的地球流浪,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⑨ 流浪地球观后感150字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