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茹志娟的短篇小说

茹志娟的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7-22 02:25:19

❶ 茹志鹃的百合花的主人公是谁

通讯员,文中用“我”第一人称代替。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

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内容简介:

1946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

在路上,通讯员很羞涩,一直小心地和“我”保持距离。通过交谈,“我”得知他是天目山人,入伍前是帮人拖毛竹的。到包扎所后,“我”自告奋勇讨了向老乡家借被子的差事,也请通讯员帮忙动员几家再走。但通讯员出师不利,还说老百姓封建。

❷ 茹志鹃的《百合花》有什么深刻的主题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层面表示了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的纯洁高尚的情怀,寓意着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

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百合花》解释: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

❸ 茹志鹃的文章《百合花》的题目的作用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层面表示了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的纯洁高尚的情怀,寓意着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

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3)茹志娟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名篇,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从题材上说,它可以归入战争题材,但却没有一般战争小说常见的激烈和残酷,基本上没有正面战场的描写,相反,它显出了一种优美,有着相当强的抒情性。

对这一风格的解释很多,比如心理描写,自然风景的描写,百合花的象征,特别是对人性之美的细腻表现等等。

《百合花》是一篇青春小说,它写出了特殊年代青年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纯真的,是青年男女间自然而然的美好情感,它不是一般的情感,不同于正常的诸如同志之情,战友之情,同乡之情,军民之情,而是男女青年相互吸引与爱慕的情感,但是,它还不是爱情。

也许,我们永远说不清这种虽然出于自然却又非常复杂的情感,这正是这部作品了不起的地方,它写出了一种说不清的情感,真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茹志鹃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是爱情的爱情。”

❹ 《百合花》以《百合花》为标题的意义

表面上指的是新媳妇被子上的百合花,更深的层面表示了以新媳妇和通讯员为代表的军民的纯洁高尚的情怀,寓意着军民之间开着一朵纯洁的花,表现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百合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过程

1、展示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3、学生阅读作品,梳理文脉

师: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生:“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生: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献被子。

师:好,下面谁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生:“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师:概括得很好。这是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来看,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线索人物。

师:对,“我”是整个故事的目击者。“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文中找出原句为证。

生:“生起气来”----“发生了了兴趣”----“从心底爱上了这个个傻乎乎的同乡”----怀着崇敬的的心情怀想他。

师:“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呢?

生: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师:那“我”眼中的新媳妇呢?

生:害羞。

师:就此一条吗?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有——三次相遇,找出第二次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新媳妇为何开始不肯借而后来肯借了,从中再看人物形象。

学生举荐一男一女两同学分角色朗读,提议女生读得太快,不合人物性格,换一女生,略带羞涩,读完后学生鼓掌。

生:新媳妇初到一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她害羞、腼腆,但她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从文中她总是“笑”可看出来。起初不肯借被是不舍,“这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她又是深明大义的,故最终她还是借了。

生:我认为她与小通讯员的性格还有一共同点,即封建意识。不肯借是因为若把被子借给一陌生男子,怕丈夫回来责怪,这和小通讯员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同出一理!但“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故还是借了。

师:这就是思考,这就是言这有据的“一家之言”的创新!下面请大家从文中勾勒原句,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生:勾勒原句。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老师小结: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参照板书“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这就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

❺ 《百合花》小说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

1、《百合花》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分别为:通讯员、新媳妇、“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主要人物是“通讯员”,次要人物是“新媳妇”。

2、《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3、人物介绍

(1)通讯员: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

(2)新媳妇: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羞涩。一条印着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所以她十分珍惜这条被子。小通讯员来借被子时,她没好意思说出不借的原因,只一味地表示不借,让本来就拙于与女性打交道的小战士很为难。经过女文工团员做工作,她终于同意借被子,同时心里对小通讯员充满了歉意[5]。

(3)“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

4、作者简介
:茹志鹃
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四幕话剧《800机车出动了》(合作),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南京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❻ 茹志鹃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茹志鹃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生于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战争年间,在军队的文工团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问世的短篇《百合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短篇,收在《高高的白杨树》和《静静的产院》这两个集子中(1978年重新编选为书名《百合花》的短篇集)。

❼ 茹志鹃的短篇作品有什么特点

茹志鹃的短篇创作十分注重构思的精巧。她往往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中的大苹果和小绒,《戊春暖时节》中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她的不少成功之作,凭借这些象征性事物,将理、事、情统一于一体,使作品充满着诗意和哲理,产生了很强的艺术魅力。

茹志鹃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她在创作上坚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有意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有很大的关系。她那些细腻描写劳动妇女生活命运变化和展现她们瑰丽多彩内心世界的短篇小说,是别的作家的作品无法代替的,因而给现代文学园地增添了新的色彩。

❽ 茹志鹃的《百合花》内容详解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

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

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

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

(8)茹志娟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茹志鹃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

茹志娟33岁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 《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

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铠甲”,生硬裹住脆弱。

虽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的确很奢侈。无法抒情,只好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而《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要的是真性情。

这样,读者的眼界一下子给擦新了、擦亮了。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

《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一般说来,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写两个人物,是不太容易处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处理得很好。

全篇共六千余字,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妇),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写,而最后又集中写新媳妇,可是同时仍然在烘托通讯员,因为读者此时抑不住感动的情绪。

一半是为了新媳妇,一半也是为了通讯员———,主要是为了通讯员。茅盾不惜重墨,给我们评析了一篇经典作品,这在文学大家庭里也是一处感人的细节,而最感人的细节是《百合花》里边19岁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山菊花。

这朵可爱的鲜花在战斗打响之前还盛开在小战士的枪筒里,战斗一打响,花朵就不见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笔轻轻一拨,便拨得这样动人心弦。

❾ 茹志娟《百合花》的故事梗概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战场。“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员,通过我们的谈话得知他是“我”的老乡。

在为部队向人民借被子时,他开始找了一个新媳妇借,却没有借到,“我”得知后来帮他,最终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还把衣服挂破了。

后来,他回去了,但给我留了两个干馒头。“我”则找了几个妇女帮忙擦洗伤兵,其中就有那个新媳妇。开始,送来一个通讯员,“我”还紧张了一下,发现不是他后才放心。

后来,有送来一个通讯员,看见那个挂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担心,后来从他的战友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保护医护队才受中伤的,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而那个新媳妇却在专心致志的为他缝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

(9)茹志娟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

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

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

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❿ 百合花茹志鹃写作背景

摘要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

热点内容
好看言情军婚虐恋小说 发布:2025-07-18 14:41:04 浏览:799
男主叫袁绍古代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8 14:37:41 浏览:819
花火彩版短篇小说 发布:2025-07-18 14:36:41 浏览:824
满心迷恋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8 14:34:54 浏览:116
陈平江婉小说最新更新522章 发布:2025-07-18 14:34:47 浏览:465
重生开挂赚钱的游戏小说 发布:2025-07-18 14:00:55 浏览:487
总裁小说很污的那种 发布:2025-07-18 13:49:54 浏览:191
儿童短篇小说范文示例 发布:2025-07-18 13:44:09 浏览:543
经典女尊小说强推 发布:2025-07-18 13:35:52 浏览:1
总裁受小说片段 发布:2025-07-18 13:33:46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