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短篇科幻小说分析
Ⅰ 阿瑟·克拉克有哪些小说
3001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全本下载(作者:阿瑟·克拉克)
天堂的喷泉(作者:阿瑟.克拉克)
2001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短篇作品(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短篇作品(作者:阿瑟·克拉克)
2010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2061太空漫游(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作者:阿瑟·克拉克)
拉玛飞船揭秘(作者:阿瑟·克拉克)
月球的第一次马拉松(作者:阿瑟·克拉克)
远方的朋友(作者:阿瑟·克拉克)
冷酷的方程式(作者:阿瑟·克拉克)
科学的失败(作者:阿瑟·克拉克)
考察地球(作者:阿瑟·克拉克)
技术故障(作者:阿瑟·克拉克)
孤独的机器人(作者:阿瑟·克拉克)
仇恨之火(作者: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作品集(作者:阿瑟·克拉克)
拉玛2号(作者:阿瑟·C·克拉克)
拉玛迷境(作者:阿瑟·C·克拉克)
拉玛真相(作者:阿瑟·C·克拉克)
亲 可以在 我爱读电子书 这里 输入名字选择作者不是书名就可以找到了 也可以在 绿色字体那下载 望采纳!
Ⅱ 阿瑟克拉克的难以入乡随俗中 为什么要以外星人的视角来写
阿瑟克拉克的难以入乡随俗
同其他的科幻大家相比,克拉克似乎更善用讽刺和黑色幽默,无论是“难以入乡随俗”中古怪可爱的外星人,还是“扭捏的兰花”中杀人未遂的赫拉克勒斯,亦或是“无限永恒时间”里自作聪明的盗贼,在克拉克的笔下,这些人物都变得滑稽可笑而又耐人寻味。
科幻作品中总会谈及探索太空,征服宇宙,穿越时空,世界末日,这本书也不例外,克拉克在荒诞诙谐的故事情节中,让人们以一个极为轻松的心情去思考一些实则沉重的话题,比如世界神创论,比如人类毁灭论。从这部短篇作品集看,克拉克对地球人与外星人建交是抱着比较积极的态度的,书中的外星人都很善良,甚至会提醒帮助命中注定即将被毁灭的地球人,这却让我想起,霍金曾说,(当然是通过他的智能轮椅说),我相信如此广阔的宇宙中一定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但我并不希望政府找到他们(事实上美国政府已经在持续向外星发信号寻找外星人好些年了),更不希望他们来我们地球。想想吧,我们花了多少年都找不到他们,如果他们真能坐着宇宙飞船降临地球,他们必定比我们智慧先进很多倍。一个极其先进的外来种族会对落后的本土居民采取什么态度,我们从当年白人登陆美洲大陆就能看出来了。征服是人类的本性,我们没有理由确信外星种族不具有这种特性。
科学家总是以有无水作为寻找外星生命的标准,这是我们地球生命生存的标准,可是如果有生命物种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呢?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美国发现在自然界产生的高浓度酸性环境中(其酸度堪比高浓度盐酸)仍能好好地存活,那么在像木星那样,终年飓风不断,硫酸大暴雨频仍的地方,也可能有外星生命存在,他们可能只是极其微小的微生物,我们的宇航探测器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已经遇见了他们,却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
那么地球人在宇宙中 又算怎么样的生命形态呢?也许我们比大多数其他外星生命更智慧,因为他们都是微生物,而我们有一个还不算太笨的大脑;也许我们根本就是外星智慧生命眼中的微生物,如此脆弱如此落后,就像路边静悄悄开放的小野花,他们根本不屑一顾。
目前,天文学家已经断定,在很远的未来,地球是注定要灭亡的,而在那之前,人类早就已经销声匿迹了。一片死寂的冰冷地球会受太阳的引力作用,脱离轨道被吸入这个孕育了它的恒星,在一阵巨大的爆炸声中灰飞烟灭,回归到地球成型前的状态——一团粒子和星尘。
人类对于探索宇宙的欲望,或者说野心,是永无止境的,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来自宇宙。其实那些星星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的生命来自地球的元素,地球元素来自各种粒子,这些粒子都来自宇宙,集结于地球成型的那一天,在很久以前和那些星星一样飘荡的宇宙中。
Ⅲ 如何评价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与罗摩相会》
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与罗摩相会》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平淡,高潮也是如此。个人认为没有大刘的球状闪电或者黑暗森林一样震撼。这本书的用意是对人类政治的讽刺,最后的那个冷漠的转身完爆xx委员会。许多人说欣赏不来,这个故事的内核还是对人类中心论的讽刺。人类从不是地球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个故事的中心论点就是表明人类的渺小,人类的低级,拉玛的不屑。
Ⅳ 克拉克的基本介绍
2009年12月9日,酝酿已久的《百年-瞬间》——纪念克拉克考察队穿越陕甘一百周年摄影展——在中国民俗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为了纪念克拉克考察队穿越陕甘一百周年,克拉克先生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镇以及斯特林和弗郎辛·克拉克艺术中心的创始人,也是西方著名的现代艺术藏家。展览由克拉克艺术中心主办,同时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弗恩雷基金会和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此次摄影展是新老照片的对比展览,其中包括克拉克先生于1908年至1909年间在中国北部考察时的珍贵照片和李炬重走这条路后拍摄的对比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100年来中国的沧桑巨变,是两个时代的摄影人在照片中的对话,也是难得的历史照片和现代照片的对话。与此同时,展览还展出了1912年首版的《穿越陕甘——1908-09年克拉克中国北部考察之旅》珍本书籍,此书由克拉克先生参与创作完成;作为此次展览计划的一部分,克拉克艺术中心翻译了此书,并将翻译版与原版珍本一起赠送给所有举办过展览的城市。继展览12月在北京开幕后,还将于银川和上海两地作巡回展出。
克拉克艺术中心现任馆长迈克尔·肯佛迪(Michael Conforti)先生也出席了当天的展览开幕式,他在介绍展览时谈到:“斯特林·克拉克的考察对知之甚少的中国北部地区的地图绘制、动物学和植物学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在上世纪初清代末年动乱的年代,克拉克在中国居住了长达10年的时间,他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国家。这些照片是难得的历史文献,提供了珍贵的影像,包括了雄伟的地貌和考古文物。这些照片也非常漂亮,我们相信它们被广泛了解后,将日益被评论家和公众视为珍宝。我们希望通过捐赠《穿越陕甘》一书,为中国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以进行教育和研究。”
此次巡展将展出的照片是原始照片的副本,从大约150幅记录克拉克考察旅途的照片中精心挑选而来。这些照片展现了当时克拉克考察过的农村以及人迹罕至的边远地区的自然景象、当地的居民、风景、街景、庙宇和其它考察途中遇到的景象。目前这些原始照片保存于史密森学院的档案库。其中也包括100年之后的今天由李炬旧地新拍的对比照片,记录了100年来的巨大变化而又可以依稀可辨当时的风貌。经研究首次表明,考虑到记录当时中国的图片文献很难获得,这些照片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这些考察照片是克拉克艺术中心的档案工作人员从史密森学院档案库中成千上万的图片文献中挑选出的。
一直以来,克拉克艺术中心致力于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开展文化交流、展览和教育项目,此次巡展强化了克拉克艺术中心这一宗旨。2013年,克拉克艺术中心还将与北京和上海的重要博物馆举办“馆藏法国油画精品展”,从而进一步发展该中心的艺术遗产与斯特林·克拉克在早年时期悉心研究过的中国之间的联系。
Ⅳ 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的简介
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于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他的作品主要讨论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题,其《童年的终结》 (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险》(1968)、《与拉玛相会》(1973)、《天堂的喷泉》(1980)等作品无不寓意深刻、脍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而著称,此外克拉克还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给读者以思考。
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大师、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银河帝国衰亡史》9包括机器人、帝国、基地三大系列)
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生于密苏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读于密苏里大学,1925年进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士官在海军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复员。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费城海军航空试验所任工程师。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科幻空前绝后的优秀作家”、“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之一”。作品有《异乡异客》、《时间足够你爱》、《双星》等
Ⅵ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生平
1917年12月16日,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迈因赫德。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当地邮局的报务员,他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和阅读旧的美国科幻杂志。曾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绘制过月球地表图,12岁父亲去世,他在中学和Huish语法学校毕业后,由于无法负担大学费用,他在校董会的养老金部门得到一份审计员工作。1934年,加入一个自称为英国星际协会的人数很少的高级研究团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拉克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战时克拉克主要操作进场雷达,他早期的非科幻类小说,半自传体的《GlidePath》就以此为背景。克拉克在皇家空军的无线电学校No.9担任下士指导员,在1943年5月27日被任命为空军少尉(技术部门),1943年11月27日提拔为空军中尉。1946年以空军上尉军衔退役,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
1945年为《无线电世界》写了一篇题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文章,详细预言了可将广播和电视信号传播到全世界的远程通信的地球同步卫星的系统。当时甚至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读后也对此表示怀疑。然而,20年后,人们真发射了“晨鸟”同步卫星。
1947年起,担任英国星际协会主席至1950年。
1948年,撰写短篇科幻小说《前哨》(Sentinel)参加BBC竞赛,但未获奖;进入英国财政部工作。
1949年起,担任《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的助理编辑至1951年。
1952年,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创作。
1953年,遇见了22岁并带有一个儿子的美国离异女子Marilyn Mayfield,与之闪电结婚,6个月后分手。但婚姻一直持续到1964年才终结。克拉克评价,“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此后没有再婚,但与Leslie Ekanayake很亲密,后者在1977年去世。有新闻记者曾问是否是同性恋,克拉克否认。但Michael Moorcock说每个人都知道克拉克是同性恋,他还与他的男友喝过酒。
1956年,他对海底探索发生兴趣,遂移居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开始另一种生涯,从事不穿潜水服的的深水潜泳和摄影。体验失重的感觉。在以《珊瑚岸》开始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报道了他的许多水下探险活动 ,同年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雨果奖
1962年, 克拉克遭受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的攻击。虽然他完全恢复,在1988年,他被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综合征,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 尽管这严重限制了他的行动,也没有阻止他继续多产的写作,
1964年,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1968年,《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上映,小说也于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与拉玛相会》。
1974年,《与拉玛相会》获星云奖、雨果奖、约翰·坎贝尔奖。
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成立阿瑟克拉克奖,颁给在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
1988年,经诊断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此后多靠轮椅行动。
1995年,获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
2000年,受封英国爵士,由于克拉克行动不便,英国王室派高级专员亲临斯里兰卡授与其爵位。
2001年,探测火星矿物的探测器被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
2008年,正式成为斯里兰卡公民。
Ⅶ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简介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CBE(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英国作家、发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游》。本书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68年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名作。
克拉克于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兰卡去世,享年90岁。他在临终前刚完成最后一本书《The Last Theorem》的校对工作,该书计划于2008年出版。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刊登他的讣告:“阿瑟·克拉克爵士去世,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太空时代前的最后一个有远见,最雄辩的梦想家。”
Ⅷ 美国作家丹 克拉克简介20字
丹·克拉克,美国作家,1940年出生,1965年,他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关于通讯卫星的文章,被评为该年度最佳航天报告文学而获得宇航作者奖。
1969年,他获得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和威斯汀豪(西屋)的科学写作奖;同年,他又以与斯坦利·库布利克合作的《2001:太空奥德》获得该年度的奥斯卡艺术成就奖的提名;此外,他还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两项科学幻想小说头等奖。
克拉克热心钻研科幻中的科学问题,并以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的思想融于作品之中,把科学的思索和浪漫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2002年去世。
(8)克拉克短篇科幻小说分析扩展阅读:
代表作品介绍:
1、《童年的终结》
《童年的终结》是克拉克第一部堪称经典的科幻小说。小说开始的场面,即外星人的太空飞船突然降临人类各大主要城市,曾先后被多部影视剧所借鉴,比如著名的《独立日》。
而1988年《轨迹》(Locus)杂志读者投票奖中,《童年的终结》位列“永恒经典”(All-time Best)排行榜第三位,其深远影响可见一般。
2、《与拉玛相会》
《与拉玛相会》是克拉克于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故事叙述在22世纪时有一个五十公里长的圆柱形外星太空船闯入太阳系,人类派出探险队前去调查的过程,这个外星物体就被命名为“拉玛”。
本书获得1973年星云奖和1974年雨果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克拉克之后还创作了续篇,《拉玛2号》、《拉玛花园》和《拉玛飞船揭秘》,都是以欧非血统的妇女尼柯尔与其家人作主角,讲述沃克菲尔(尼柯尔的夫姓)家族在“拉玛”中艰辛的生活与传奇般的经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丹·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