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情怀的外国短篇小说
㈠ 谁能帮我找到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短篇科幻小说《借体者》,重奖!!
先说银河奖征文。第6期的银河奖征文一共发了五篇,其中有名家作品,更有新人新作。虽然对于所谓名家我历来要挑剔许多,但刘慈欣的《天使时代》的确给了我相当大的震撼,这篇小说使我确信,中国当代正在逐步出现不逊色于西方科幻名篇的大作品。与同一期里“世界科幻”栏目中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西尔弗伯格获得了星云奖的《借体者》相比,我认为《天使时代》要强很多很多。
《天使时代》一如刘慈欣以往作品那样大气磅礴,也一如其以往作品那样总有一些让人心灵震动的东西。但这次的震动更多的是不安。这里的天使,清一色的是非洲最穷困国度的黑人,他们长出了翅膀,成为天使——洁白的翅膀是天使的标志,有趣的是,这一次拥有翅膀的不是历来“高贵”的白人,而是向来“卑微”的黑人。我一直确信,刘慈欣最大的特征不是惊人的想象力,而是其视角的独特。以本篇为例,有两个角度很值得回味:
1,作者认为,“当科技高度发达之后,尤其是当基因工程突飞猛进之后,人类社会的宗教情绪反而会更虔诚,表面上看这是对生命伦理的崇敬和维护,实质上却是人类在使其茫然的技术社会中试图找到一种精神依托的表现。”我从这些语句中惊讶地发现刘慈欣目光的敏锐,和他对未来人类命运的忧虑。这绝对不是那种作态式的忧虑,而是真正的思考。因此让我产生敬意。
2,从全文看,作者对于黑人为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利用基因技术改变自身这样一种有违通常伦理的行为,持有的是审慎的赞同态度。对那些被基因工程更改了人类特质的人,未来的主流社会或许会用“个体”这么一个冰冷的词语来称呼他们,而作者则称呼他们为“天使”。
这种角度的独特,使得刘慈欣的作品总能给人意外的感触。同时,他在细节处也很下了一番功夫。如果说,一篇小说就像一个建筑物,那么,大多数建筑师都是在外形和色彩上着眼,而一流的建筑师还会特别留意细节。高明的小说家一定是善于处理细节的高手。我们分析一篇小说质地如何,往往可以通过观察其细节得出答案。
《天使时代》有不少精致的细节,比如天使战士们被导弹击中时白色羽毛飘落的细节,又比如空中小姐枪杀基因变异后的黑人孩子的细节……但是,最有力度的是博士讲述故事的细节——在非洲大旱之年,因为没有食物,妹妹为了让哥哥能够活着,吃下了一颗涂着响尾蛇毒液的箭头。对哥哥说,“妹妹难受,妹妹不想活了,妹妹死后哥哥可以把妹妹吃了,哥哥就有劲儿走到城里去了……”——之所以有力度,因为它感人,而且为此后本文中的“基因改造行为”设置了一个小说逻辑上的合法性。
但是,对于《天使时代》的阅读并无太多快感。因为它里面流露的思想是“反道德”的,其实,即便在今天,我们的道德观念上对“基因改造”持有的都是比较反对的态度,比如对于克隆人的禁忌,比如很多人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可见,我们的道德是希望人类保持“自然的天性”,反对利用基因技术改变人的固有状态。而《天使时代》却持有一种相反的取向,它可能使阅读者感到一种潜意识里的不舒适。
由于《天使时代》实在给了我太深印象,所以我花了相当多篇幅来谈这一篇文章,或许以后我会对刘慈欣作品做一个专题研究,那时或许会更深入地探讨《天使时代》及其在刘慈欣总体创作中的价值——但现在,还是让我把目光放到本期其他作品上去。
另外四篇银河奖征文,小谷的《新人》叙述了未来的新人类的孤独,视角本来应该算是独特的,但考虑到以前有韩松的《水栖人》,而《新人》在主题、水世界、悲剧感等许多方面都和《水栖人》有相似之处,所以削弱了《新人》的魅力。另外就是结尾牵强了一点,作者的结尾前两段是对人类未来悲观的,偏偏要在最后两段设置一个婴儿,抒发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显得很突兀,过渡不自然,情绪的承接不连贯,有些生涩。
另一篇银河奖征文,郑佩麟的《角斗士》,是给我带来惊喜的优秀作品,有一种淡淡的悲悯情怀贯穿全文,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对机器人而非对人类的悲悯。读这篇小说,让我联想起当初美国的黑人追求独立的运动,当年的黑人在白人眼里是奴隶而不是人。今天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机器人在人类眼里也只是商品和努力,也不是人——如果站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我们会发现今天我们对机器人的看法和当初白人对黑奴的看法有着惊人的相似。那么,当有一天,人类依靠机器人建设和维护着世界,却又只把机器人当作工具,而具有智慧的机器人的反抗,是否具有当初黑奴追求独立的运动那样具有相似的正义性?这篇不长的科幻小说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确实让人不得不有所思考。
黄能的《发绿光的小东西》篇幅不大,但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一个来自未知世界的似乎很弱小的东西,竟然有巨大的魔力让人丧心病狂,为了“小东西”的自由,可以置整列火车的生命于不顾,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小东西——诸如希特勒之流——为了他们自私的理念而令生灵涂炭啊。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小东西”控制了精神的人,是那么狂热地忘记了一切,甚至自己伤害自己而不知觉,正如文中最后一句,“交出自己的灵魂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啊。”
㈡ 推荐一些看了之后能感人肺腑的书籍,能引发人思考的书籍 小说等都可以,看了之后感觉没有白看 谢谢
1莫言:以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成名,《红高粱》则使他享誉文坛。天才般狂放的叙事和中国民间文化的奇妙结合,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2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先锋代表作具有一种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精妙的叙事技能,尤其是后期作品,充满了一种巨大的悲悯情怀和朴素诚实的文风。
3孙犁: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浓郁的风情化,使他的作品饱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4汪曾祺:《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简洁,朴素,诗意化与人性化交融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5北岛:朦胧诗派的创始人之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成为多数人的格言。对时代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洞见力。
6张承志:回族作家,代表作《黑骏马》、《金牧场》。对心灵的纯洁性和理想的诗意性从来不做丝毫的放弃。
7史铁生:《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等名作充满了受难意识,对生命的存在有着自身独特而尖锐的体悟。
8余光中: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个不败的文化偶像,一个充满了感伤气息的文化表征。
9陈忠实:因为《白鹿原》而奠定了自身坚实的文学史地位。
10王安忆:短篇小说《小鲍庄》被视为寻根派代表作,近期比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的作家,一个总是要寻找的作家。
《苏菲的世界》(哲学启蒙书)
《追风筝的人》
《灿烂千阳》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日戈瓦医生
洛丽塔
简帧的《微晕的树林》《女儿红》等
李敖回忆录 李敖快意恩仇录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
张爱玲 倾城之恋 封锁 心经 茉莉香片 连环套等
老舍 骆驼祥子
路遥《平凡的世界》
姜戎《狼图腾》
戴尔·卡耐基 《人性的弱点》
兰晓龙《士兵突击》
都梁《血色浪漫》
吕挽《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麦家《风声》
都可以在网上下载的到的~~
㈢ 上学的时候看过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内容大概是战争的时候,一个女人和
文章名字是:A TEST OF TRUE LOVE。文章翻译链接:https://m.hujiang.com/en/p612374/。 如果是请采纳
㈣ 草房子 故事梗概
这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暇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
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 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4)悲悯情怀的外国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主题思想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它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写出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
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却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以感人心魄之感,有时更会催人泪下。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有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白栅栏》、《甜橙树》、《追随永恒》、《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15种。
主要学术著作有《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小说门》、《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等。 主编《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五十年中国小说选》、《现代名篇导读》、《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等。
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曾获国家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意大利第十三届Giffoni电影节“铜狮”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等学术奖和文学奖30余项。
㈤ 读过最精彩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余华的《古典爱情》,这是一篇“聊斋式”的短篇,文采斐然,牵动人心。是他唯一一篇以古代背景创作的小说,讲的是一个赶考的书生和一个大家小姐的爱情故事。模式尽管很古,但“余式黑暗”绝不落入俗套,绝不会让你猜到结局。
㈥ 世界文学名著中儿童文学作品都有哪些
小王子
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同时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童话,发表于1908年。《柳林风声》是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文笔典雅,描写细致,富含哲理。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又译为江奈生·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便受到读者追捧,一周之内售空。出版几个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被列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书目。
水孩子
水孩子
《水孩子》为英国19世纪作家查尔斯·金斯莱所著的一部儿童文学,亦为其儿童文学创作的代表作,首版于1863年。1906年牛津大学选定《水孩子》为孩子们的教研书。
彼得·潘
彼得·潘
《彼得·潘》是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该故事原本为舞台剧,作者将剧本小说化于1911年首次在英美出版,原名《彼得·潘与温迪》(Peter Pan and Wendy)。2006年,英国政府为了纪念《彼得·潘》的出版,斥资三千万英镑,请三千名作家竞相续写,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麦考琳被选中写出了官方续集《重返梦幻岛》。
爱丽丝漫游奇境
爱丽丝漫游奇境
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原名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英国柴郡达斯伯里人。1865年,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发表而轰动文坛。通过虚幻荒诞的情节,描绘了童趣横生的世界,亦揶揄19世纪后期英国社会的世道人情,含有大量逻辑与文字游戏及仿拟的诗歌,其中,许多人流传着这些童话书里含有许多最纯真的哲理,其书影响力巨大。早在二十年代,赵元任就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介给中国小读者,得到广泛欢迎。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创作的童话,也是其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木偶奇遇记》出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