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短篇小说浪漫吗
⑴ 老舍的短篇小说
⑵ 老舍的短片小说有哪些
老舍还写了一批短篇小说,出过《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这些小说从思想倾向看,与他的长篇是一致的,但所反映的生活面更广。揭露社会黑暗是他的短篇的重要内容。《听来的故事》、《上任》,揭露政治的腐败、官匪一家。《新时代的旧悲剧》揭露口讲国学的孔教徒帮助儿子干尽坏事。也有对于洋奴的辛辣讽刺,如《东西》、《牺牲》。他还揭露了旧社会的一些怪现象,如医生用茶水冒充针剂(《开市大吉》),军阀部队的两个兵合娶一个女人(《也算三角》)。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特别是妇女命运的同情,也是老舍短篇的突出内容。《月牙儿》描写母女两代由于生活逼迫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同类题材还有《微神》。《柳家大院》写小媳妇受公公、丈夫、小姑的联合欺压致死;但凶恶的小姑最后也要被当作商品出卖,等待着她的不会是比嫂子更好的命运。老舍也表现他所肯定的人物,如《铁牛与病鸭》写一位不问得失一心从事科学实验的知识分子,《黑白李》、《歪毛儿》等赞美具有“友爱”、“耿直”等好品德的人物。但这类作品不及暴露黑暗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那么感人。
⑶ 老舍的作品都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很多,体裁多样。现按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曲艺、文艺评论等顺序分列如下:
1、小说:(1)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火葬
、二马、
我这一辈子、
猫城记、
离婚、
蜕、
文博士、
小坡的生日
、骆驼祥子
、正红旗下
、牛天赐传、
无名高地有了名、
鼓书艺人、
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2)中篇小说:月牙儿、新时代的悲剧、我这一辈子、且说屋里、不成问题的问题。(3)短篇小说:上任、牺牲、老年的浪漫、《毛毛虫、善人、邻居们、阳光,等等,收录在《樱海集》《蛤藻集》中。
2、散文:西红柿、丁、避暑、济南的冬天,等等。
3、诗歌:旧体诗约300首,12万字左右。新诗三首(鬼曲、成渝路上、剑北篇),皆为长诗。
4、剧本:茶馆、
龙须沟、
残雾
、谁先到了重庆、
张自忠、
面子问题、
大地龙蛇
、桃李春风(与人合著)、
忠烈图、
方珍珠
、生日
、春风秋实、
西望长安、
荷珠配、
神拳、
归去来兮
、秦氏三兄弟
、全家福
、秦霞丹雪
、青蛙骑手
、宝船(童话剧)、红大院。
5、曲艺:鼓词15篇、相声31段、快板12段、太平鼓词4段、山东快书1段、合作撰写的单弦牌子曲1篇、唱词7篇。
6、文学评论:《文学概论讲义》《文学语言论集》《杂感集》。
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
⑷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 幽默, 以小见大集通俗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以俗白而清浅最为突出
2、用词简洁、准确,选词富有个性化
3、情景交融,富有节奏感
4、语言有声有色,色彩鲜艳,富有感染力。
(4)老舍的短篇小说浪漫吗扩展阅读
老舍的文学思想: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
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⑸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有哪些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了解:
一、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底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1、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2、“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四、幽默的格调。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骂的笔墨后面,不无辛酸、苦涩。对市侩、汉奸他的笔端喷出了无情的怒火。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以上供参考。
⑹ 老舍短篇小说的特色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⑺ 老舍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老舍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还是很现实主义的,比如说骆驼祥子茶馆等等
⑻ 老舍写过的短篇小说
1、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 赵子曰》、《离婚》、《鼓书艺人》、《二马》、《火葬》、《牛天赐传》、《我这一辈子》、《猫城记》、《文博士》、《小坡的生日》等。
2、中篇小说:《月牙儿》、《阳光》等。
3、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4、剧本:《龙须沟》、《残雾》、《茶馆》、《桃李春风》、《神拳》、《 大地龙蛇》等。
5、其他合集:《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集》等。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8)老舍的短篇小说浪漫吗扩展阅读
老舍名言:
1、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2、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3、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4、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生平:
1、1899年生于北京。正红旗人,满族。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2、1913年进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毕业。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中小学任国文教员。“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3、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先后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等长篇小说。
4、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5、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此间创作《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长短篇小说。
6、1937年《骆驼祥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从事抗战文学运动。此间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7、1946年赴美讲学。
8、1949年底回国。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小说《正红旗下》等。
⑼ 老舍写过爱情小说吗
写过唯一一篇
作为20世纪的著名文学家,老舍最擅长描写老北京下层贫苦百姓的生活。然而1933年底,老舍却出人意料地创作了一篇颇具诗意的爱情小说《微神》,后来《微神》收入老舍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赶集》,成为老舍一生中唯一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作品。
《微神》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小说的情节正如我们经常读过的经典爱情,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在共同成长的日子里暗生情愫,然而世事突变,女子家道中落,男主人公又远走南洋,女子走投无路沦落风尘,多年后男子回国欲与初恋情人结百年之好,但女子不愿以被玷污之身嫁给情郎,于是毅然赴死,只在他心中留下一个美丽纯洁的“过往身影”。
小说一开篇,老舍就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环境描绘得唯美至极,花儿、蝶儿、蜂儿、燕儿、柳枝、蓝天,在如此令人心旌摇曳的氛围里孕育着爱情的浪漫:“听见我来了,她像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像两片嫩绿的叶儿。她喜欢得像清早的阳光,腮上的两片苹果比往常红着许多倍,似乎有两颗香红的心在脸上开了两个小井,溢着红润的胭脂泉。那时她还梳着长黑辫。”小说全篇不足9000字,但这样的描写却比比皆是,如此饱含激情与诗意的文字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并不多见。
这篇凄美的爱情小说其实源于老舍柔美凄婉的初恋。老舍出生于正红旗下一个贫寒的“马甲”之家,父亲早亡,幼年失怙,直到9岁还未入学读书,后多亏与老舍家有些渊源的京城富家子弟刘寿绵(即宗月大师)资助才得以走进学堂。
读书以后,老舍时常到刘家走动,对于这位善良的刘大叔,老舍心存感恩,他在散文 《宗月大师》中这样写道:“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因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老舍认识了刘大叔的女儿。老舍上中学时,帮刘寿绵办学校和慈善事业,学校就设在刘家西跨院,他的女儿此时已出落得温柔怡静,也在这里给父亲帮忙,义务做教师。随着接触的增多,老舍与长他一岁的刘小姐情投意合,萌发了爱的情愫。但由于老舍对刘大叔感激至深,加之他们当时的社会地位悬殊,自尊、内向的老舍极力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肯表白。
后来老舍忍不住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同窗好友,希望得到好友的帮助,但就在这时,刘寿绵因不善经营迅速败落,最后出家做了和尚,夫人和女儿也随之做了带发修行的居士。得知这个消息,老舍伤心至极,最后出走英伦。
这段婉约凄美的爱情深深影响了老舍的文学创作和艺术理念,以至于其小说中的女性大都有刘小姐的影子:男女相爱,女方或失意,或沦落风尘,或过早夭亡,而他笔下的年轻妓女如小福子、月牙儿等,也都读过书,或做过小学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