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短篇小说全集观后感
❶ 看完刘慈欣的《地火》,大家都有什么感受呢
故事的主人公,刘,年轻的时候目睹了矿工父亲的死,决心征服那个吃人的煤矿的洞口。 他终于做好了准备,夹杂着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政府的支持,回到家乡,发现矿山人物都失去了神采。 长期的增长停滞和恶化的市场环境,剥夺了同学李为煤炭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失去了矿长对未来的信心,给整个城市带来了暗淡的煤渣般的色彩。 刘先生向矿长说明了自己的气化煤炭改造计划,得到了可否的回答。 消防队长阿古力对自己经历的地火恐怖描述,项目危险性很大,即使在遥远的北京,也有人在釜底抽薪,准备削减项目预算。
矿长代表着古老的传统,从一开始对新技术的质疑到实验成功后,由衷钦佩,事故发生后全力兜兜转转,各个地方对矿长在矿场建设的城市,对依赖矿场生活的人民的热爱和责任感。 特别是“多做,少想”这句话,表明矿长其实认同刘的想法。 即使刘的实验酿成大祸,也是要毁了自己一生事业的时候。
世界在命运之轮的转动下,破碎地走过了过去。
但是,那个美好的未来,是黑暗的过去,单手编织的。
❷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思想者》
大刘小说中为数不多的软一点儿的科幻。
我读完后最多的不是对技术的思考,而是人的浪漫,深深感动。宇宙没有一次完整的感觉,而我却有,这让我回想起了一些阳光闪耀的日子。
❸ 刘慈欣的三体读后感谢谢
《三体》系列小说分为三部,而昨天刚刚看完了第一部。作者刘慈欣在当前的科技基础之上,向读者们构造了一个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调宏达、神秘而又悲壮。在故事当中我遇见了很多物理学的名词,比如宇宙背景辐射,哈勃红移,为了搞清楚故事的发展,我也随时准备着网络,遇到不懂得名词就查。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❹ 读完刘慈欣《三体1》的感悟是什么
1.无论是再牛的创意,都是基于现实的,《三体》构筑了一个非常庞大且神异的世界观,提出了许多我们普通人也许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世界上现有内容的加工,他的内容本身其实很普通,例如乱纪元和恒纪元,例如与外星人之间的对话,还有维度观念,对于这些的探讨,人类早在上个世纪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但是《三体》带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个人认为并不是内容本身有多离奇,而是因为作者将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了,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域所展现,再加上小说的背景仍然放在现在时空,与我们的普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盘了很好的逻辑,所以才更使读者所感叹。
❺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里面有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
《赡养人类》是刘慈欣老师深刻的思想实验,代表了对社会技术文明的最终反思。因为从表面上看,最终生产者赶走其他人类不再需要其他人类。但是深层的原因是技术进步给生物进化带来了新的喷泉。最终生产者已经没有把自己和其他人类看作同一个物种。他已经找到了生命,文明的新意义,向独立文明前进。
事实上,最终生产者一词相当于说明了人类和猴子的关系。人类和猴子也是同样进化的渊源,但人类绝对不认为自己和猴子是同一类。事实上,从最终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这时,最终生产者不把自己和他人看作一个物种,而是把自己看作一个新的更优秀的文明,具有独特而先进的意义,这是最终生产者赶走其他同类的最重要原因。这也是刘慈欣老师的终极讨论。可以说比表面上的理由更进一步,更冷酷。《赡养人类》是刘慈欣老师在技术变革中进行的一次深入讨论,讨论了生物进化、文明的意义。最终生产者赶走其他人类的最核心因素是,他已经找到了生命和文明的新意义,以便为自己更加独立地进化成新的文明,而不是将其他第一地球的人类看作同一个物种。
❻ 刘慈欣,《2018》读后感,800字!急求!
前几日,我闲暇无聊,便读了刘慈欣写的小说集《2018》。去年,我读了他写的《三体》三部曲,深为震憾。我以前读过两本科幻小说,是迈克尔·克莱顿写的《侏罗纪公园》和《神秘之球》。虽然读起来也不错,但气势远不如《三体》恢宏。《三体》是长篇巨著,是基于一些物理假说构筑延伸的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体系,而《2018》带给我则是另一种感受。每篇篇幅虽短,但想象力丝毫不逊,也有各种曲折矛盾,让人脑洞大开。不同于一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说,开始让人难以捉摸,然后渐渐明晰,高潮之处终于让人恍然大悟又惊心动魄。结尾简略却令人深思,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刘慈欣的小说有许多都反映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并不是那种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带领人们通过顽强抵抗得以战胜外星人的理想主义。在刘慈欣的笔下,一个文明的诞生与覆灭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他不是机械地描述这一过程,而是结合社会、文化生动地反映出危机来临时人们的反映。在危机面前,社会中许多潜在的矛盾都会爆发出来,并猛烈冲击现有的秩序。这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社会学、心理学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读者思考的。
即便人类渺小,但大刘笔下对人类文明还是充满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时代总是越来越好的”,这其实就是对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寄托。《诗云》中,即使是掌握着宇宙顶级科技的文明,也难以创作出超越李白的诗篇。这其实就是对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单纯的技术并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则现实地表达了作者对煤矿工业变革的期望。《超新星纪元》反映了孩子们肩负着重任,他们不仅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具体篇目我就不加细说了,里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许多话题,引发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说不是胡思乱想,凭空捏造,而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将刘慈欣评价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说其实就是他对现实社会,对人类文明,对宇宙审美的沉思结晶。他的科幻作品不仅可以给广大读者带来科学的滋养,也能带来心灵的启迪,而且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
我读了《2018》,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我也有这样一个信念,历史在进步,时代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❼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小说的透明语言,在读的时候不容易察觉,但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却感触深刻。因为想些写什么去解释,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法解释,因为所有需要解释的,刘慈欣都已经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解释清楚了。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其实又很不简单。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原名冯华北)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一辈子也不登山。故事情节巧妙的是,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如今有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有高上两百多米的水山,如今世界上最高的山。冯帆说,这就是命运。人类大难临头,冯帆决定登山,登山的理由很简单,山就在那里,总有人要去登。这样如此戏剧化的命运当然是神之手,刘慈欣所决定的命运。
❽ 宇宙往事 刘慈欣读后感
宇宙往事是的刘慈欣等一众作家中短篇小说合集成的一部小说集。
多年之后,作为地球人类的幸存者,回忆起那个恐惧又雀跃的夜晚:掌声与哭泣、飞船与云层、太空与银河……我仍然长时间地陷入对往事的流连之中。
谁也没有料想到,天文基地站收到的星外信息显示来自普卡帕星的超高级生命体即将对人类发起战争。不计其数的圆弧状银色光速战机从天空掠过,激光子弹如暴雨般散落,南半球淹没于一片火海之中。由地球科学家组成的双翼舰队发动的反击,也在十五天后,以悲剧收场:八名科学家的身体被光剑完整切割,如拼盘一般……
❾ 星际战争刘慈欣读后感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88-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是现代科幻文学的鼻祖和典范,他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百余部作品,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语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世界史纲》及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局限与通俗的科幻小说,而是将重心放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政治冲突,这一点是威尔斯作品的进步意义所在。
❿ 《镜子》刘慈欣500字左右读后感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镜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物理学取得大突破的时代,人们发现量子效应只是物质更深层规律扰动的影子,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被确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换句话说,当宇宙发生大爆炸的一瞬间,往后的一切都将注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内地城市郑州的软件工程师,他率先利用超级计算机开发了宇宙演化模拟软件,即创立一个大爆炸奇点的模型,使其在计算机中开始演化。他误打误撞地产生了我们生活的宇宙,创造了一个“现实镜像”的模型,由此能够看到地球上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同时能够看到遥远的未来。由于对本地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他本来希望镜像技术能够用于司法领域,但他震惊地发现,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消亡了,正是镜像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导致了消亡的发生。
他发现,虽然镜像技术一开始仅用于司法领域,但其影响已开始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切人类社会的黑暗和肮脏的事物都暴露在镜像的强光之下,罪恶无处可逃。镜像技术毁灭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罪恶和一切不道德的东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纯洁。由于没有可描写和表现的,人类文学首先消失了,接着整个艺术领域都陷入停滞,而以艺术为发展动力的科学领域也因此停滞。随着地球自然资源的耗尽,人类工业文明开始衰退。
社会的活力,其实是以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欲望和冲动为基础的,正是在对旧道德的不断挑战的过程中,产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死了的社会,因为它的每个社会成员都精确地按照其道德标准行事,即使道德伦理不再符合文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无力去推翻它。
水清无鱼的道理,其实适用于社会的许多问题。在地球35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中,正是DNA的错误进化了生命,推动了文明的进程。设想,如果DNA永远精确地复制和遗传,那森林古猿永远无法直立行走,现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
现在的社会仍然有许多错误,但不应当建立强制性的监视与监督机制来维护规避社会问题,而扼杀社会成员的思想自由。我们应当以珍视的眼光看待错误,在改正错误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