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轻小说在五代十国当开国皇帝
A. 五代十国所有的皇帝名字生平
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总之,这是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
前蜀后主王衍
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许州舞阳人(其故里今属舞钢市),母亲是王建宠妃徐氏。前蜀后主,918―925年在位,共七年。
前蜀后主王衍(公元899年-926年),王建子,公元918年登基,公元925年去位,在位7年。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死时28岁。
前蜀高祖王建
生平简介
王建(847年—918年7月11日),字光图,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舞阳(今属舞钢市)人。五代时期前蜀皇帝(907—918年在位),年号:天复王建(847年—918年7月11日),(907)、武成(908-910)、永平(911-915)、通正(916)、天汉(917)、光天(918)。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死后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成都的永陵(今成都市西延线永陵路)。
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公元852—912年),原名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称帝后又改名朱晃,原丰县(第)一乡艾村里午沟集人。但这是一个籍贯尚存争议的人物,现行史书中多记为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砀山)人。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皆以教授为业。幼年丧父,家贫,母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朱温成人后,与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太祖,名朱温(公元852~912年),出身贫寒,后掌握唐朝兵权,废照唐宣帝而自立。在位6年,为其子所杀,终年61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范村保,一说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并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但因连年用兵,又经常杀戮将帅功臣,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政权不稳。
后梁末帝朱友贞
朱友贞(888年10月20日~923年11月18日) ,后梁末帝,朱温和张惠的嫡子,朱友珪弟。朱温即帝位,封为均王,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杀死其父朱温,即帝位,朱友贞为东京留守、开封尹。次年,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二月,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凤历元年(913)即帝位。改名为锽,后再改名为瑱。复用乾化年号(913年2月-915年10月)、贞明(915年11月-921年4月)、龙德(921年5月-923年10月),在位11年,被后唐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围困而自杀,36岁。葬于宣陵附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后唐庄宗李存勖
庄宗,名李存勖(公元885—926年),小名亚子。李克用长子。李克用病死,他袭晋王位,建立后唐,称帝。在位4年,在兵变中被箭射死,终年42岁。葬于雍陵(今河南省新安县境内)。
后唐明宗李嗣源
明宗李嗣源(866或867—933),五代后唐皇帝。公元926—933年在位。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李克用养子。以战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元年(923年),庄宗李存勖领兵取汴梁,灭后梁。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嗣源入洛阳监国。即位后改名亶,改元天成。杀酷吏孔谦,褒廉吏,罢宫人、伶官,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但因其不通汉文,难亲理朝政。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镇,权臣安重诲跋扈,次子李从荣骄纵,以致变乱迭起。弥留之际,从荣举兵反,饮恨而死。葬徽陵,谥圣德和武皇帝,庙号明宗。
后唐闵帝李从厚
后唐闵帝李从厚(914年12月17日―934年5月24日),五代时期后唐第三位皇帝,小名菩萨奴,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母为昭懿皇后夏氏。长兴元年(930年)封宋王,长兴四年(933年)十月即位,应顺元年(934年)四月被废为鄂王,不久遇害。在位一年,时年21岁,后晋天福元年(936年)追谥曰闵皇帝。
后唐末帝李从珂
李从珂(885年-936年),镇州(今河北正定)人,五代时期后唐皇帝,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义子,本姓王。934年-936年在位,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
末帝,李从珂(公元886~936年),明宗养子。他废愍帝后继位。在位3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的进攻而自焚,终年51岁,葬于徽陵。
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干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晋出帝石重贵
石重贵,生干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约卒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晋第二个皇帝。
石重贵本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儿。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瑭遂将他收为己子。石重贵少时谨言慎行,质朴纯厚,善好驰马射箭,颇有沙陀祖辈之风,深得石敬瑭厚爱,后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唐,后唐大军围攻太原。石重贵或出谋划策,或冒矢拒敌,都受到石敬瑭赞赏。石敬瑭借契丹兵挫败后唐军队,离太原赴洛阳夺取帝位,临行前选石重贵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东管内节度观察事。官衔不少,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尽管如此,因受到叔父倚重青睐,石重贵仍步步高升,到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前,石重贵已进封齐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承制即位及为后晋出帝。石重贵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时,能继承大统,其间不乏宫中密谋。石敬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来石敬瑭在病中托孤与宰臣冯道,意思要冯道铺立石重睿。但他死后,冯道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擅立石重贵为帝。
石重贵在位时间不长,前后不过五年。五年中,生活的浪涛既把他涌上了顶峰,也把他无情地摔到了谷底,成为亡国之君。
后汉高祖刘知远
刘知远(895年—948年),后汉高祖,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称天福十二年,同年六月入汴京,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昞之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改元乾祐,更名刘暠,同月因病崩于万岁殿。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后汉隐帝刘承祐
后汉隐帝刘承祐(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沙陀族,后汉的最后一位皇帝,高祖刘知远和李皇后之子。948年---950年在位,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死后,他即位,沿用后汉高祖年号乾祐,在位时期大权旁落,后诛杀权臣,引发了郭威叛变,后汉隐帝承祐三年(950年),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时年21岁。
后周太祖郭威
郭威(904年9月10日-954年2月22日),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字文仲,小名“郭雀儿”,五代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出身于贫苦人家,读过些书,知道民间疾苦。即位后,减轻赋税,削减严刑峻法,他生性节俭、虚心纳谏、他又能留心搜罗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毂、王溥、范质等人都能忠于职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清廉勤政的好皇帝。去世后,因亲生儿子全都被刘承祐杀害,由妻侄柴荣继位。
后周恭帝柴宗训
后周恭帝柴宗训(公元953年9月14日--公元973年4月6日,公元959年--公元960年在位),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柴宗训即位,时年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赵匡胤,使他产生了做皇帝梦。
公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赵匡胤和其他将领编造的谎言。范质便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灭亡。
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居住。他于被废13年后去世。谥号“恭”,陵号“顺陵”,史称柴宗训为恭帝。
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954—959在位,在位6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父柴守礼,祖父柴翁是当地望族,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内侄,收为养子,又名郭荣。继位后复本姓。柴荣在位六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B. 请推荐几本写穿越到五代十国末期的完本小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天下节度,帝王相公,卿心撩乱,舞天绫。
不够的话就追问。
C. 写出五代十国的名称,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什么身份
五代十国的名称这也太多了吧!而去还要查出他们的身份,有点繁琐了。
D. 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分别是谁
五个中原王朝: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十国:
吴:杨行密
南唐:李昪
吴越:钱镠
楚:马殷
前蜀: 王建
后蜀:孟知祥
南汉:刘龑
荆南(南平):高季兴
闽:王审知
北汉: 刘旻
E. 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
朱温在传授之际,所防范的并不是嫡子朱友贞,而是亲子中的长子朱友珪,可见,无论是嫡子朱友贞和长子朱友珪,都没被考虑为继承人。
我们再来看看后周皇位传承,郭威将皇位发给柴荣。郭威建立后周,将养子柴荣立为储君,并且罢黜了功高震主的大功臣王峻和王殷,为柴荣顺利即位铺平了道路,郭威病入膏肓时,告诉柴荣注意控制内廷,并且让柴荣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郭威还有一个亲外甥李重进,郭威曾怀疑他对柴荣继位产生威胁,最后时刻,郭威命令李重新进宫,当面给柴荣扣君臣大礼,以定君臣之分。由此可见,郭威是铁了心将皇位禅让给柴荣,柴荣的皇位继承是毫无争议的。
综述,五代中后梁、后晋、后周三朝开国皇帝都要心甘情愿地将皇位发给养子,异姓养子的嗣位是五代时期在继承问题上对宗法血缘关系的最大突破。
F.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凭什么夺位
主要都是靠自己有比较强的能力当上了权臣重臣以及节度使之类的官吧基本上都是架空了君主或者打败了某些皇帝或者外敌才建立王朝的除了极个别的不是这样
G. 五代十国时是哪五代哪十国他们的开国君主分别叫什么名字
五代十国君主 907年-960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五代
后梁 907年-923年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 907年-912年 开平 907年-911年
乾化 911年-912年
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乾化 913年-915年
贞明 915年-921年
龙德 921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长兴 930年-933年
闵帝 李从厚 933年-934年 应顺 933年-934年
末帝 李从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7年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少帝 石重贵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
开运 944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0年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知远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乾祐 948年
隐皇帝 刘承祐 948年-950年 乾祐 948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广顺 951年-954年
显德 954年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954年-959年 显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显德 959年-960年
十国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武肃 钱镠 904年-932年 天宝 908年-923年
宝大 923年-925年
宝正 925年-932年
世宗 文穆 钱元瓘 932年-941年 无
成宗 忠献 钱佐 941年-947年 无
无 忠逊 钱倧 947年 无
无 忠懿 钱俶 947年-978年 无
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忠懿王 王审知 909年-925年 无
无 无 王延翰 925年-926年 无
太宗 惠帝 王延钧 926年-935年 龙启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 王继鹏 935年-939年 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944年
无 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
荆南 906年-963年
无 武信王 高季兴 909年-928年 无
无 文献王 高从诲 928年-948年 无
无 贞懿王 高宝融 948年-960年 无
无 侍中 高宝勖 960年-962年 无
无 无 高继冲 962年-963年 无
楚 897年-951年
无 武穆王 马殷 897年-930年 无
无 衡阳王 马希声 930年-932年 无
无 文昭王 马希范 932年-947年 无
无 废王 马希广 947年-950年 无
无 恭孝王 马希萼 950年 无
无 无 马希崇 950年-951年 无
吴 904年-937年
太祖 孝武帝 杨行密 904年-905年 天祐 904年-905年
烈宗 景帝 杨渥 905年-908年 天祐 905年-908年
高祖 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1年 天祐 908年-919年
武义 919年-921年
无 睿帝 杨溥 921年-937年 顺义 921年-927年
乾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
(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 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兴 958年
后主 武王 李煜 961年-975年 Did not exist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天皇大帝 刘龑 917年-925年 乾亨 917年-925年
白龙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1年
无 殇 刘玢 941年-943年 光天 941年-943年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刘晟 943年-958年 应乾 943年
乾和 943年-958年
后主 无 刘鋹 958年-971年 大宝 958年-971年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刘旻 951年-954年 乾祐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刘承钧 954年-970年 乾祐 954年-957年
天会 957年-970年
少主 无 刘继恩 970年 无
无
英武帝 刘继元 970年-982年 广运 970年-982年
前蜀 907年 - 925年
高祖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汉 917年
光天 918年
后主 无 王衍 918年-925年 乾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后蜀 934年 - 965年
高祖 孟知祥 934年 明德 934年
后主 无 孟昶 938年-965年 明德 934年-938年
广政 938年-965年 希望对你有帮助
H. 五代十国所有皇帝列表
五代:
后梁:9O7--923年。建都:汴梁
1、太祖(朱全忠)——在位六年
2、末帝(朱友贞)——在位十一年
后唐:923--936年。建都:洛阳
1、荘宗(李存勗)——在位四年
2、明宗(李嗣源)——在位八年
3、愍帝(李从厚)——在位一年
4、废帝(李从珂)——在位两年
后晋:936--946年。建都:汴梁
1、高祖(石敬塘)——在位七年
2、出帝(石重贵)——在位四年
后汉:947--950年。建都:汴梁
1、高祖(刘知远)——在位两年
2、隐帝(刘承佑)——在位两年
后周:951--960年。建都:汴梁
1、太祖(郭威)——在位三年
2、世宗(柴荣)——在位六年
3、恭德(柴宗训)——在位一年
十国:
前蜀:907--925年。建都:成都
1、王建——在位十二年
2、王衍——在位八年
吴:892--937年。建都:杨卅
1、杨行密——在位十五年
2、杨渥——在位三年
3、杨隆演——在位十年
4、杨溥——在位十七年
楚:896--951年。建都:长沙
1、马殷——在位三十五年
2、马希声——在位两年
3、马希范——在位十五年
4、马希广——在位三年
5、马希萼——在位两年
6、马希崇——在位一年
闽:897--946年。建都:福州
1、王审知——在位四十年
2、王延均——在位三年
3、王昶——在位四年
4、王延义——在位四年
5、王延政——在位三年
南唐:937--975年。建都:金陵
1、李升——在位七年
2、李璟——在位十九年
3、李煜——在位十六年
荆南:907--963年。建都:荆州
1、高季兴——在位二十二年
2、高从海——在位二十年
3、高保融——在位十二年
4、高保勗——在位一年
5、高继冲——在位一年
南汉:905--971年。建都:广州
1、刘隐——在位十二年
2、刘䶮——在位三十二年
3、刘玢——在位一年
4、刘晟——在位十六年
5、刘鋹——在位十三年
吴越:893--978年。建都:钱塘
1、钱鏐——在位四十一年
2、钱元瓘——在位十年
3、钱佐——在位六年
4、钱倧——在位一年
5、钱俶——在位四十年
北汉:951--979年。建都:太原
1、刘崇——在位四年
2、刘钧——在位十四年
3、刘继恩——在位一年
4、刘继元——在位十一年
后蜀:933--965年。建都:成都
1、孟知祥——在位一年
2、盈昶——在位三十年
I. 五代十国贵州是谁当皇帝
五代十国时贵州的皇帝: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后主马希崇。
五代十国的时候,贵州是属于楚国的疆域范围。
楚国(公元896—951)是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潭州(今长沙)为王都。
楚国创始人马殷。楚全盛时,辖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连、昭、宜、全、桂、梧、贺、蒙、富、严、柳、象、容共24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贵州大部和广东北部。
(9)sf轻小说在五代十国当开国皇帝扩展阅读: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五代十国图(顾颉刚版)五代十国图(顾颉刚版)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J. 求男主穿越到魏晋南北朝或五代十国的小说
五代十国:《黄沙百战穿金甲》,《北唐》,《汉鼎》,《混在五代当皇帝 》。
魏晋南北朝:《上品寒士》,《晋血》,《北朝汉月》。
春秋战国:《春秋小领主》,《艳说韩非》,《东周末年有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