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Ⅰ 关于清朝的半文言文小说
清朝的半文言文小说
1、《说岳全传》《杨家将》《隋唐英雄传》这几部古代小说很有意思。
2、《二十年目睹只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这两部算是半白话小说,都写清朝官场腐败,但是写官场的都有些枯燥,《二十年目睹只怪现状》有些情节倒是些有趣事
3、《镜花缘》情节倒是有趣..但是文言文比前面两部艰深许多。
清代文言小说对隐士的描写表现了明末清初的士人不愿与满洲贵族合作,顽强坚守士人的操守,保持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隐居方式,无论生活如何艰苦,决不妥协,虽然过的是隐居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内心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家国之痛。他们的人格魅力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寿,永远激励着为正义事业奋斗的人们。
Ⅱ 明末清初有哪些小说
明末,小品散文大量产生。张岱于明亡后作有《陶庵梦忆》等。
明末,董说作有《西游补》,与陈忱作于明亡后的《水浒后传》,同为明末清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明亡。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
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
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作有诗《后秋兴》104首等,其散文标志着明末清初文风的转变。吴伟业为“娄东诗派”领袖,作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等,继承元白“长庆体”而有所发展,被称为“梅村体”。
明末清初以后,才子佳人小说逐渐流行,其早期作品有《玉娇梨》(张匀)、《平山冷燕》(张匀〔?〕)、《好逑传》(署“名教中人”)等。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 长篇弹词《天雨花》(陶怀贞)约作于本年前,为较早的弹词代表作品。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 侯方域卒(生于1618年)。侯方域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侯方域作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魏禧作有《江天一传》、《大铁椎传》等。汪琬作有《陈处士墓表》等。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 金人瑞(圣叹)卒(生于1608年)。金人瑞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与毛宗岗评点的《三国志演义》同为清初评点派小说戏曲理论代表著作。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约撰于本年至次年间。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杜浚、钱澄之、归庄、吴嘉纪、魏禧等。均为清初的明遗民作家,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反清的民族思想或民主思想。顾炎
武作有《日知录》等。王夫之作有《黄书》、《噩梦》及《姜斋诗话》等。
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 兴庄延鑨私修《明史》狱,次年结案,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有清一代、“文字狱”接连不断,较历代为烈。
顺治至康熙初期诗坛,施闰章与宋琬齐名,时号“南施北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齐名,后称“岭南三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 李玉卒于本年后(大约生于1610至1620年)。李玉与朱素臣等改革传奇创作,使之符合演出要求,形成“苏州派”。李玉于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入清后作有《千锺禄》、《清忠谱》《与朱素臣等合撰)等。朱素臣作有《十五贯》等。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朱彝尊于本年编成《词综》,其创作开“浙派词”端绪。清初以来,一变明人不重视词作的风气,词坛渐趋兴旺。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李渔卒〔?〕(生于1611年)。李渔作有传奇集《笠翁十种曲》(《风筝误》等10种),又撰有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约于本年前后基本写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为清代短篇文言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褚人获的长篇小说《隋唐演义》约写成于本年前后。
公元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陈维崧卒(生于1625年)。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又与毛奇龄同为骈文作家。骈文自唐以后趋于衰落,至此复振。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钱彩的长篇小说《说岳全传》约写成于本年或乾隆九年(1744),为清代英雄传奇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纳兰性德(满族)卒(生于1655年)。纳兰性德词自成一家,作有〔长相思〕(山一程)、〔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等。
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洪升撰成传奇《长生殿》。次年因在皇后丧期内演出,洪升被革除国子监生员籍,观剧者赵执信被革职,查慎行被除籍。
查慎行为康熙年间“宋诗派”代表诗人,作有《金陵杂咏二十首》等。
公元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孔尚任撰成传奇《桃花扇》。孔尚任与洪升齐名,时号“南洪北孔”,同为清代戏曲代表作家。
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叶燮卒(生于1627年)。叶燮撰有《原诗》,倡“才、胆、识、力”之说,为清代诗话的代表著作。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洪升卒(生于1645年)。洪升还作有杂剧《四婵娟》等。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王士禛卒(生于1634年)。康熙时期,王士禛编有《唐贤三昧集》,推崇唐诗,提倡“神韵说”,流行一时。其论诗之语后被辑为《渔洋诗话》、《带经堂诗话》。其诗歌作品有《秦淮杂诗》等。
兴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方苞被株连入狱,后作有散文《狱中杂记》。
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蒲松龄卒(生于1640年)。蒲松龄还作有俚曲《墙头记》等14种。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孔尚任卒(生于1648年)。孔尚任还与顾彩合作有传奇《小忽雷》等。
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沈德潜的《古诗源》编成于本年。沈德潜又编有《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撰有诗话《说诗晬语》,提倡“格调说”,于雍正、乾隆年间流行一时。
公元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 厉鹗所编《宋诗纪事》于本年刊行,收辑宋代3800多家诗人诗作及有关资料。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方苞卒(生于1668年)。方苞提倡“义法”,开创“桐城派”古文。
袁枚辞官居江宁小仓山随园。其论诗提倡“性灵说”,流行一时。所著《随园诗话》(刊行于1790年)为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之一。同时稍后,主“性灵说”的诗人赵翼撰有《瓯北诗话》(成书于1802年)。袁枚、赵翼与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又称“前三家”)。
乾隆至嘉庆年间,骈文创作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与桐城派古文对立的骈文流派,其代表作家乾隆前期有胡天游等,乾隆中期以后有袁枚、汪中(作有《哀盐船文》等)、洪亮吉等。
Ⅲ 清代短篇小说创作有着怎样的特点
短篇小说方面,从晚明到清前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晚明异常活跃的白话短篇小说到清初就开始衰退,同时文言短篇小说更受一般文人的重视。白话与文言短篇小说之间不只是语体上的差异,白话小说那种鲜活的气氛与文言小说的雅致笔调,在对读者的情感的作用上是有区别的,后者较为“隔”,也较为平静。但文言小说对前一时期的白话小说不是没有继承关系,以最著名的《聊斋志异》来看,作者所描绘的许多主动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形象,同“三言”、“二拍”中的女性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作者赋予她们以狐仙花精之类非人世的身份,这些形象因而与尖锐的现实矛盾构成一定距离,成为诗意的、幻想性的存在。而《聊斋志异》中凡是具有现实社会身份的女性,大抵贤惠温良而合于传统道德。以上两种特点,正是晚明文学精神在退化中又曲折地得到延续的表现。到了清中期,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反对《聊斋志异》中的虚构情节与细致的描绘,而以平实的笔记体为中国小说的正宗,这又更向古雅的传统靠近了一步。
Ⅳ 明清白话小说都有哪些
1.历史演义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 《全汉志传》、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2.英雄传奇小说
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
3.神魔小说
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 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
4.世情小说
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
5.公案小说
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
Ⅳ 中国古代第一本白话小说是什么(古代白话)
你好。按照古代来看,应该是施耐庵的《水浒传》(现代白话当然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在语言风格方面,《水浒传》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它以北方口语尤其是山东一带的口语为主,加工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书写,往往几个字便意态毕肖。这种语言风格和之前的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白话小说。
在《水浒传》之前,唐宋传奇以及宋元话本,语言都没有这么通俗。比如《张生彩鸾灯传》(《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贴和尚》,包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这种杂剧的语言都没有《水浒传》这么通俗直白。
究其原因,一来《水浒》写的就是宋江等人落草的故事,其读者对象文化层次不高,语言必须尽量通俗;二来元末明初尤其是明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期,小说这种文体,只注重阅读,或者由说书人讲给大家听,不像宋词和元杂剧还要有演员来演唱,因此对语言用字并不考究,只求听众们能听懂就行。
Ⅵ 清朝著名小说
《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等。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明皇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皇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Ⅶ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全诗是什么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这是两句俗语,并不是诗词,没有确切诗名。
1、岁寒知松柏:汉字词语,形容只有经过严冬,才知道松、柏能够耐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子罕》,原文选段: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孔子说:“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2、“患难见真情”:汉语词汇,意思是指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出自:明末清初东鲁古狂生的白话短篇小说《醉醒石》。原文选段:
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释义:我们是一起共过忧患、艰难的朋友,今天年兄为我们看他,等到来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7)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经后人拼凑后有了“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句子,意思是说,到了每年严寒时节,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柏树不畏冰雪,傲然挺立。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的事例:
为帮助缅甸政府和人民有效防控H1N1流感疫情,中国政府向缅甸政府紧急援助的人道主义医疗物资于2017年8月24日上午由中方包机运抵仰光国际机场。中国驻缅甸大使洪亮及缅甸卫生与体育部常秘岱楷温代表中、缅两国政府在机场出席物资交接仪式并分别致辞。
洪亮大使致辞表示,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关注缅甸H1N1流感疫情发展。根据缅方援助需求清单,中国政府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筹措物资并落实相关援助安排。希望凝结着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紧急援助医疗物资能帮助缅甸人民早日战胜H1N1流感疫情。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和帮助缅甸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缅甸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自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共向缅甸政府提供了近700万支儿童用乙肝疫苗,为缅甸儿童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方还将通过为缅甸援建医疗技术培训中心和疾控中心等。
帮助缅甸改善公共卫生条件。今后,中国政府和人民还将重点在民生、减贫、赈灾和农村发展等领域向缅甸政府和人民提供帮助,让更多缅甸民众从中受益。衷心祝愿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如伊江之水绵延不断。岱楷温代表缅甸政府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缅甸抗击H1N1流感疫情所做付出和帮助。
并表示,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支持缅甸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每当缅方遇到困难时,中方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此次在缅甸遭遇H1N1疫情考验的重要时刻,中国政府和人民迅速响应,想缅方之所想,急缅方之所急,向缅甸政府和人民提供紧急人道主义医疗物资援助。
再一次体现了两国人民间民心相通和深厚的胞波情谊。中方提供的此批紧急医疗物资将为缅甸防控H1N1流感疫情发挥关键作用。缅方愿同中方进一步深化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合作。此次医疗援助物资总重超过28吨。
包括疫苗10万支、奥司他韦胶囊7万粒、N95口罩33万个、VTM运送培养基1万余支、全套个人防护装备2万套、重症监护室呼吸机50台,共计2500万元人民币。
Ⅷ 清初小说的发展一般说来有几种类型
一、这是一道习题原题以及答案如下:
清初小说的发展一般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
A、明代小说的续书 B、摹写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 C、叙写明清之际政事的时世小说 D、才子佳人小说。
答案:ABCD。
二、详解:
清初小说的发展:
顺治、康熙时期的小说,这是清代小说的繁荣时期。《水浒传》的金圣叹评本,《三国志演义》的毛宗岗评本,《西游记》的汪象旭评本、陈士斌评本,《金瓶梅》的张竹坡评本,相继在这个时期脱稿、出版或流传。它们的评点有助于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的深入理解,受到读者和小说作家们的欢迎。它们不仅在推广和普及这几部第一流的名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还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聊斋志异》在艺术上接受了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影响并有很大的创造、发展。其语言凝练、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刻画细腻,是中国文言小说艺术发展的顶峰。
白话长篇小说创作,则以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成就为最高。其中成就比较突出的,有《说岳全传》、《水浒后传》(陈忱撰)、《后水浒传》(青莲室主人撰)和《隋唐演义》等。它们继承和发展了《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的优良传统。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在两个门类,在它们身上已难分畛域。从素材的摄取、剪裁,以及从整个艺术表现力看,作品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传奇式事迹的歌颂已超过了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的艺术成就已分别超过元、明、清三代有关岳飞故事、瓦岗寨英雄故事题材的小说、戏曲作品。人情小说,可观者有《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后者写家庭夫妻关系的不和谐,还算有些新意。这类内容,在《聊斋志异》中亦屡次出现过,因此有人曾怀疑《醒世姻缘传》的作者就是蒲松龄。和人情小说不同,才子佳人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它是明代以来的人情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内容,大抵以一见钟情始,中间穿插小人的拨乱,离而复合,最后以大团圆收场。以《好逑传》、《
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作品的成就较为突出。其中许多作品仿照《金瓶梅》之例,自书中主要人物姓名中取出三四字,组合成书名。才子佳人小说发展到后期,内容由单纯而逐渐趋向芜杂,已糅合了一部分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小说、公案小说等的写法。神魔小说发展到这一时期,已接近尾声,有《后西游记》、《济公全传》、《醉菩提》等。从内容看,称之神怪小说更为恰当。以明代唐赛儿起义为题材的《女仙外史》则在分类上,历史演义、神怪兼而有之。此外,讽刺小说转入对人情世态的冷嘲热讽,只有一部《斩鬼传》,比较突出。它是从崇祯年间的《西游补》到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之间的桥梁。除此而外,继承明代万历以来的余风,还撰写或刊印了不少的猥亵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创作,有总集及自撰专集两类,分别走着"三言"和"两拍"的路子。前者日益减少,后者日益增多,成为这方面的主流。其中,杰出的作品有《连城璧》、《十二楼》、《豆棚闲话》、《五更风》、《照世杯》、《闪电窗》等。《十二楼》收小说十二篇,每篇情节都围绕着一座楼展开,标题也以楼为名。《豆棚闲话》也收小说十二篇,用豆棚下的十二次聚会和讲述故事作为框架,把十二个故事串连起来,这都给小说的结构、布局注入了新的因素。一种新的体裁,介于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之间,可称为中篇小说,篇幅自十二回至二十回不等。它滥觞于明末,而在这时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有几位多产的小说作家在文坛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天花藏主人、烟水散人都创作或改编了不少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李渔有《连城璧》、《十二楼》、《肉蒲团》等作品;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戏曲作家、理论家。石成金的《雨花香》、《通天乐》,包含五十二篇短篇小说,在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在作品中题署自己的真实姓名的作者。
Ⅸ 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有
明清时期的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