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⑴ 莫言白狗秋千架读后感2000字
故事讲述的是中国农村几个青年间的爱情纠葛。男主人公在阔别了家乡十年后专程回去探望初恋情人,以表达内心的忏悔和对往日恋情的缅怀。故事本身其实并不特别,可将恋人的重逢与彼此的关怀表达得动人心魄。正如霍建起常说,生活是无奈的但诚意十分重要,人在旅途中需要彼此理解与关怀,常怀忏悔或心存感激才能够内安理得。保留着同龄人已少有的天真与单纯,这也是一份荣幸。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希望社会的变迁过程能少一些痛苦的伤害,而多一些希望和温暖。或许理想主义情怀根本无法改变严酷的现实,但我相信它一定能够打动心怀理想的人们和每一颗善良的心,让今天的人在变动的时代里留下一声心灵的净土。所体现的诚意与温暖应该说是中国特色的,它不仅可以感动日本人民,同时也将感动世界。
该故事来自中国的乡村。在“三农”问题困扰中国之际,对于那些仍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广大中国农民来说应该说是一种精神抚慰,至少可以向他们证明我们这些城里人还有良心;同时也请他们相信:真的不需太久,温暖终将回到他们的身边,中国的农村也一定不再是被爱遗忘的角落。
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在读完这篇小说后,说“我们心里都有最柔软的部分期待着被触摸”。电影《暖》改编自莫言早期的一个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熟悉了《红高粱》风格的观众一时不会把这个山东汉子莫言和这部温暖悠远的电影《暖》联系到一起。对莫言自己而言,时隔多年之后,他对当初小说中的人物也有些模糊了。 但是莫言坚定地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影的基础。文学创作是儿子,改编的影视是孙子。”而且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莫言第一次提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
看完了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了,只觉得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冷暖人生让我想起来还会微微一颤。女主人公叫“暖”多好的一个名字啊,暖,是人生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冷意 ,有太阳照着的爱-----暖!人生没有如果如果小武生带暖离开这总也望不到头的山村;如果井河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如果暖没有摔断自己的右腿。那么,一切将是多么美好,人生也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暖是全村最美的女孩儿,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想暖做自己的新娘。包括井河,自然也包括那从小就爱欺负她的哑巴。暖喜欢唱戏,在省城来的表演活动中结识了小武生,她对小武生的痴迷就像井河对她一样。可到底也没有人能明白,那是不是真爱,只知道小武生能帮暖成为城里人。结果呢?暖的梦碎了,小武生走了,只剩下一面镜子,照出了暖的美丽,却照不出她内心的苦楚。如果那时的天是黑黑的,那么井河的关爱就是黑暗中的一点光明,即便是意外的发生令暖不再像以前那么自信,也不能阻止她毅然地丢掉了小武生送的镜子,享受着井河给予的种种。然而,井河的离开却给了暖矛盾的心境,在漫长的等待中暖放弃了希望,将那些不知真伪的甜言蜜语撕得粉碎。于是,天阴了,下雨了。不知道雨是什么时候停止的,只知道那时的哑巴是暖人生中的一丝晴空。于是,她丢掉了那双皮鞋,至少那时她毅然丢掉了,只是哑巴明白,这一次暖不能真的忘却。十年后的重归故里对井河而言是一种真正的忘却,“不回来就不能真的忘却”,暖说出了井河多年想说而不敢说的,而对暖来说,那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生活不会再翻起丝毫涟漪。如果你看到暖还会缕缕发髻,整整衣装,那些都只是对往事的尊重因为人生没如果,生命不堪回首。
诗意情节读解人性
一.井河与暖荡秋千,暖问井沙:“你看到什么?”井河说:“麦地和晒谷子的人。你呢?”暖说:“我看到了北京,看到了天安门。”
一句年少懵懂的玩笑话,就足以看出两个人当时不同的心境,暖的心态代表了整个时代的一类将变成“城里人”看成人生的终极目标的年轻人的心态。而井河的质朴就更加突出了暖的这一点。
二.暖坐在秋千上,顶着井河送的红头巾,幸福的笑着。红头巾在风中飘荡着,很美,可也就这样美丽的飘落。
三.空镜头:雨中掉落的秋千架。
明朗的天空下起了连绵的阴雨,断损的秋千架在雨中摇曳,这一次破碎的不只是秋千架和暖的腿,也不是梦想与爱情,是生活、是生命、是追逐一生都不能达到的欲望、是看似温暖而冷到绝望的命运历程。
四.井河从城里寄来的皮鞋。
这是暖曾经几度要求父亲给予,而不能达成的心愿,当暖在失去一切,包括自己的右腿时,却收到了这双皮鞋,或许初识给读者的是一种对过往的祭奠,对初恋的怀念。然而,隐藏下的却是莫大的人生讽刺,我们又怎能相信失去健康的双腿,换来的却是渴望已久的皮鞋,失去了曾经得海誓山盟,换来的却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失去了梦乡的追逐,换来的只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五.暖将自动伞还给了井河,说:“你不回来就永远不能忘却”。
的确,井河的还乡是带着悔意的,可不能原谅的是他从没有企图坚持或改变些什么,而今的一切,对他而言,只是宽恕自己的借口。如果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追逐改变命运,牺牲爱情的典型,那么至少他迷途知返,尽管事情也已就不能改变,但至少不会变得更糟。十年了,不回乡就不能忘却,可回乡了,眼前的物是人非又怎能忘却,对于井河、对于暖。
一个满怀伤感的追朔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男人,一个是表面光鲜,一切都值得羡慕的,却丢失了最珍贵的感情;一个是残缺的,却保全了最美的人生。这个从一开始就不曾引起观众警觉的角色却深深地震撼了我。当暖恋着小武生时,他拼命的追赶暖,他表面上的恶意都只是为了给暖送去新鲜的鸭蛋;当暖恋着井河,他每天痴痴的等待邮差,只是为了暖脸上那一个为了别人的微笑;当他把一切的一切都给了暖时,却不曾自私地想完全的占有她,无论自己有多么的心痛,他都毅然要将暖和女儿还给井河。看到这里,即便是铁打的人儿也会泪潸潸了。或许而今世界太少这样的真情了吧。哑巴虽丑,可他的内心却清澈的像一汪泉水;哑巴虽哑,却用真诚的情感表达出了人生的全部美好;哑巴虽笨;却用勤劳的双手给暖了一个幸福的家。上苍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哑巴在他不能言语的缺憾人生里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并如视珍宝。他的勇敢、真诚唤起了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小说虽然看完了,可人生的感悟还有太多太多说不清的零零总总。
可以采纳我吧.............................
⑵ 莫言作品的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⑶ 急急急。求莫言小说的读书笔记(句子摘抄)3000字!非读后感!
摘要: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莫先生的这部小说与以往的革命历史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司令余占鳌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故事。 战争 “《红高粱》是我又爱又恨的产物,我对我的故乡一直持有这种矛盾的态度。我对故乡人的爱、对红高粱的爱转换成批判和赞美,我对故乡人的恨、对红高粱的恨转换成赞美的批判。批判的赞美和赞美的批判是我对人生对作品的态度。这种态度灌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并成为作品的灵魂,所遇,这作品就会出现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部分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写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的爱情故事。前一条抗日故事的线索,写戴凤莲家的长工罗汉大爷被日本人残酷的剥皮致死,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胶平公路边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伍,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成斗争。后一条爱情故事线索中,余占鳌在戴凤莲出嫁时做的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随后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苟合,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接下来余占鳌杀死戴凤莲的麻风病丈夫,正式做了土匪。也正式成为她的地下情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条故事线索中,始终凸显出来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它包容了对性和暴力的迷醉,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为根本。这显然逾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对民间世界给与一种直接的观照与自由的表达。概括的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的讲述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内容。 要进入红高粱小说的艺术世界,首先会遇到那恍成血海的红高梁,会看到作者在各种情境下以各种色彩描绘着红高粱的形象。在我看来“红高梁”是一个巨大的整体象征,它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整部作品基本精神门户、路标和钥匙,它又是作者全部创作冲动的契机和兴奋点所在。我们在最初很容易把他看作是一种常见的托物拟人的比喻和陪衬式见证,如小说所写“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是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了一个大度的思想”�那股弥漫田野是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但是,我们继续读下去会发现,它远不是一般的托物拟人,也非寄寓抽象意义的物件。且看“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郁的注视着我的父亲,父亲也虔诚的望着他们。“父亲”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月精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里,红高粱成了有生命的活物,作为一股不可忽视是积极能动的力量,参与和渗沥在作品中。把一切的人和物粘和贯通为一体。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全部理解这“活物”的象征究竟是什么。到了作者写戴凤莲之死时的诗意郁勃、想像飞腾的笔墨,我们顿然感受到红高粱象征的深厚蕴底。作者写到“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的打在高粱是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一代又一代承受……” 与此相关的是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比如把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了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在红高粱中余占鳌是唯一被突出的主要英雄。他的草莽缺点和英雄气概都未经任何政治标准加以评判或矫正,而是以其性格的真实还原出了民间本色。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刻画中。比如我奶奶那丰满鲜活的女性形象,她却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罗汉大爷的忠诚、坚忍、不屈不挠的农民本性,及“我父亲”小豆官的莽撞冲动的脾气都有一种民间放纵和生气充盈其中。由于叙述者把这些人物都作为自己的家族长辈来写,就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以前革命历史故事少有的任性与平易之感。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亲和方面,都非常鲜明的表达出了一种真正向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价值取向。小说里所描写“我爷爷”的杀人越货、“我爷爷”和“我奶奶”野地欢爱,以及其他人物种种粗野不驯的个性和行为,才能那样自然地创造出一种强劲与质朴之美。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的用意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者对民间自由自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赞美。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孝子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的感到种的退化”。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越加变得浓烈感人,无疑作家是把民间作为理想是生活状态。民间是自由自在的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是热情奔放是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醇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是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在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把民间世界认同为一个理想状态。事实上也会使描绘其中粗鄙丑恶的一面变得自然起来,像红高粱中有关人物粗俗性格的刻画,有关残酷杀戮,特别是剥人皮那个自然主义式的血腥场面的描写,都以刺激的暴力展现出与作品整体相和谐的美感。但是在根本上,这种倾向反映了民间世界与生俱来的粗鄙文化形态。只不过这种倾向在红高粱中还能因为作者饱含的艺术理想而保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依然有利于体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⑷ 莫言的作品《春夜雨霏霏》读书笔记
【◆】【你好】【◆】
.
夜之心声 ——读莫言《春夜雨霏霏》
.
读到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这个作品,也称得上是莫言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差不多九千字,近乎中篇了,写的是一位年轻的妻子,在结婚两周年纪念日之夜,深切思念守卫在海岛上的丈夫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写得却十分曲折动人!这当然是个爱情故事。
1981年的时候,莫言还只是一个在河北黄县山区服役的解放军战士,爱好写作,多次投稿失败,最后,一篇《雨夜情思》打动了河北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老编辑毛兆晃,可谓慧眼识英雄,在老编辑的悉心指导下三易其稿,终于改名《春夜雨霏霏》发表在1981年第5期《莲池》双月刊上。从此,老编辑经常带他去深入生活和参加一些作品研讨会,于是,莫言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31年后,探寻莫言的创作轨迹,《春夜雨霏霏》无疑是他的处女作。处女作或许不像成名作,也不一定是代表作,但可以肯定,一个作家的处女作,必定倾注了他(她)当时最美好的生活积累和最具表现力的才华。从中可以窥探作家最本质的创作思维方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春夜雨霏霏》采取了女主人公兰兰独白的叙述方式,这是小说中比较有难度的一种叙述方式,一个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错杂多变的思维活动,非有能放能收的驾驭控制力和出人意料的构思铺排不可!这就需要作者在叙述中,调动有效的心理节奏,让意识流有时如汩汩泉水,有时如滚滚浪涛,有时如连山逶迤,有时如鹰飞冲天,有时又如鱼翔浅底……总之,抓得住脑海中一切变幻的印象和意象,编织成一幅活色生香的美丽画卷,一步步展示给读者,一阵阵扣动读者的心弦。
兰兰不仅是位感情丰富细腻、爱情专注热烈的好姑娘,而且是个理解丈夫的好妻子、孝敬长辈的好媳妇。两年前的三月初三,那个新婚的春夜,霏霏的细雨是甘霖,“咱俩就像两滴水一样合在了一起”;今天又是三月初三,也是个“飘洒着霏霏的春雨”的晚上,兰兰十分自然、十分深切地思念起恋爱了漫长五六年,蜜月只欢度了20天,一别又两年的丈夫,“两年是二十四个月,一年是三百六十天哪!”,真是天天在思念,今夜更难眠,只有“静坐在窗口”想着妹和哥“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事。于是,想哥“说我的脸像玉兰花瓣一样晒不黑”,摩挲着哥送给我的“光洁晶莹的卵石,五光十色的贝壳,奇形怪状的海螺”;哥两年中月月来信,一共二十四封,“我反复反复地看,重重叠叠地吻”,读信“我就像坐在你面前听你娓娓而谈一样”,那海上的大风,机房的救险,帮战友治病,用家乡土种出来的大冬瓜……你爱岛是爱祖国,爱祖国的人才值得我爱啊!不由得又想起结婚那天“你骑着自行车接我”,时不时回头看我,竟摔进了沟里,可心情更愉快,小雨迎面飞来,“飞到眼里眼睛亮,飞到口里心里甜”。一路看来家乡美,你“会吟诗作画”,现在我俩的结婚照就贴在你画的《小岛烟霞》里,望着它,我向你汇报抗旱,操持家务……啊,天就要亮了,听着那雨点儿,“像倾听着海岛上潮汐的涨落,像倾听着你稳健有力的心跳,像倾听着缥缈中传来的音乐”。字里行间,心声如歌!
.
↑以上内容引用自网络一下↑仅供参考↑
.
如果你认为我的解答对解决你的问题有帮助.请点击我的回答下方【选为满意答案】按钮.
⑸ 莫言写的(我的老师) 读书笔记 100字左右
读莫言的《我的老师》,几位老师中,令作者印象深刻的一位是丁老师,因为她为作者奠定了坚实的语文基础;还有一位王老师却是令他终身难忘的,因为这位王老师触碰到了作者孩童时代的心灵,当周围的人都选择将作者归类为坏学生时,这位王老师却能通过一件小事情发现不一样的作者,发现他心里的爱。我相信,也许正是由于这一份相信才激发出了作者更多的爱和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