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短篇小说
『壹』 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作家们
1、弗兰茨•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2、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3、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4、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贰』 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作社会背景(主义是关于当时的女权主义的) 谢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作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动荡的年代。相关资料: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茨威格代表作之一。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一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的小说和传记的特点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深刻细致,洞诛探幽,善于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别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因此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灵魂的猎手”之称。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在这部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中,一段段哀婉动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一个个人物的喜乐、苦痛、迷惘和绝望都能悄悄渗入你的心灵,触动那最深处的一隅,而人类细腻的千百种情感,都带着独有的美丽,化成了似幻似似真的现实。
『叁』 The Story of an Hour中是怎样体现女权主义的
女主人公听闻丈夫死亡的消息,感觉世界都光明了,兴奋过后感到一阵疲惫的她又听闻丈夫并没有死亡,最后心脏病发的故事。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经医生诊断,她死于欣喜引发的心脏病。”
一般性而言,这部短篇被看作是女权主义的小说,讲的是女性的觉醒和话语权的被忽视。然而,有学者针对Kate Chopin的生平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靠写作养活好几个孩子的Kate Chopin是美国第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女性,然而,在她给亲戚的信件中,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及自己的辛苦和后悔。
从这个角度看来,女主人公当时的兴奋,可能是心理上“本我”的释放,而后感到的一阵疲惫,是她逐渐拾回理智的过程,最后的死亡,真的可能只是欣喜而已。
(3)女权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肆』 《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新作:多少不为人知的女性还在负重前行
作者简介但这份礼物并不是"阅读评审团"的核心。我们期待的是,读者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拥有一个出版和交流的平台;让那些精神闪现的人--只有他们自己的知识--被文字记录下来,并在鼓励和监督下被他人阅读;通过严肃的讨论,在"热点"浪潮中发出更独立、更真诚的声音。即便如此,也是为了找到和培训新书评论员,让我们以这种方式见面,然后看到你从此成长起来。
『伍』 推荐几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1882年1月25日生于伦敦的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和《康希尔杂志》的编者,写过许多评论、传记和哲学文章,交往的都是文学界、学术界名流。她自幼深受这种环境和父亲的熏陶,熟悉这些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也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由于健康关系,她从未上过正规的学校,但她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且相当高深。她阅读了父亲的极为丰富的藏书。英国西南靠海的康沃尔郡(有她父亲的产业)和伦敦是她最熟悉的两地;而伦敦和海滨最使她依恋,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现,如描写大海的著名小说《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和描写伦敦的《黛洛维夫人》(1925)以及散文《时常上街去走》(1930)等。她于1905年开始写书评。1904年父亲逝世后,她和兄弟姊妹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住宅成为文学中心,座上客有传记作家利·斯特雷奇、小说家爱·福斯特、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诗人托·艾略特,较晚还有小说家衣修午德等人。衣修午德曾说,“布卢姆斯伯里的这些人是由于才能的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艺术上的严格原则性”。
1912年维吉尼亚和伦纳德·吴尔夫结婚,1917年夫妻成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维吉尼亚也是女权运动者,竭力为妇女争取选举权、教育权、自己单独有一间房屋的权利等,这些在她的小说《奥尔兰多》(1928)、《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三个基尼》(1938)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中都有反映。她关心的是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英国后,她情绪不安,住所也遭到轰炸。1941年3月28日在离家不远的乌斯河投水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陆』 如何评价2017雨果奖获奖短篇小说"Seasons of Glass and Iron
一篇含女权思想的小说。写的很深刻,一个是被家暴却认为是自己的错的姑娘,穿着铁鞋赎所谓的“罪”,另一个是因为被太多男人想要占有而不得不避世的公主(一言一行都不能出格,坐在高高的玻璃山上俯瞰大地却不能移动)。里面的很多扭曲的三观细细思考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如女性要为家庭无私付出,第一个姑娘被丈夫以嫉妒、爱的名义囚禁就是在隐喻。可是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结果,从头到尾只有她丈夫在对她要求让她改变,凭什么呢?),而又难以被意识到,细细思来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
真正的女权其实是平权。消除社会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观念上的自带的不公,也消除社会上对男性的刻板要求。比如女孩子不能太聪明要会讨人开心,又比如男生太喜欢干净爱打扮就是病态的等等等等。这样才能真正构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吧。
这篇文章里隐喻了许多社会上对女性不公平的观念,是很有看的价值的。
『柒』 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作社会背景(主义是关于当时的女权主义的)谢谢~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5
『捌』 求好看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文学作品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成名作《逐爱的女人》已于近日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当代中欧最重要作家之一。经常通过作品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的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拉斯恩格道尔曾在评论中称其为奥地利的民族文学的良心。
《逐爱的女人》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写女人们试图通过婚姻手段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这就免不了展现人性的阴暗面,乃至尔虞我诈的手段。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女子,为着现实的利益算尽机关,将爱情中的浪漫与理想彻底毁灭。
小说中布丽吉特和宝拉以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出现,虽然她们两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择偶标准和生活理想大相径庭,她们的结局也截然相反,但至少有一点把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就是她们两人都在寻找幸福,且都认定,女人的幸福和成就完全取决于自己得到的男人。她们生存的意义在于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一方面承受着这种代代相传的两性关系模式底下,爱的缺位与仇恨膨胀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作为受害者的女人们又不自觉地日复一日地加强着、巩固着这种失衡的两性关系。
耶利内克用她看似玩世不恭、冷淡的语调叙述着高度符号化的日常故事,以尖刻的笔触将生活温情的假面毫不留情地戳穿。那样冷静的、毫无水分的文字,将读者的心灵硌得生疼。阅读者常常会被这勇敢的文字刺痛,因为人们在这里面瞥见自己的影子。就是在这部作品里,耶利内克第一次显示了她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以结构主义方式解析着现实。她的准确、锐利和真实使得这个简单故事成为千百万女人命运的折射;口语化的行文透明而从容,却具备极强的穿透力。
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社会意义让一位资深德国文学批评家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学家不会把这本书视为社会纪实报告,但他们其实应该如此。不留情面的嘲讽使得这个故事成为真实的记录文件。记录者以看似天真幼稚的方式,让不再天真幼稚的读者时刻能够洞悉和透视生活的真相。”
同样是耶利内克的作品《死亡与少女》在今年一月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死亡与少女》是一部戏剧集,全书约有10万字,由6个作品组成。这6个剧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包括白雪公主、睡美人、戴安娜王妃等,这些人物有的取之于经典童话,有的来自于现实生活,耶利内克没有用传统的戏剧概念去塑造这些人物,而是借其身份展现女性命运,反映女性成长的困惑、爱情的焦虑、死亡的不可避免等理念。
在《死亡与少女》的6个剧本中,几乎看不到故事情节,甚至有的戏就是一个人从头说到尾,但对话中充满深刻的哲思和反讽,作者的目的就是“讲道理”,她不想让观众简单地沉醉于好看的故事中。这几个剧本耶利内克陆续写了10多年,去年首次在德国结集出版,被称为“公主剧”。
耶利内克反对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体制。她的作品属于纯知识分子读物,更像一种哲学对话录。她的思想狂野,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没有故事,全是断片,无法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在耶利内克的作品里,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是直接的,是摆脱了所有束缚,肆无忌惮的。很多读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很难真正欣赏所谓的女权主义作家,因为非常让人悲哀的是,在她们高声呐喊否定男女之别的时候,她们恰恰是站在男性的、居高临下的立场,一切的悲悯、愤恨或者自强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耶利内克则抛开了这一切。她的视角是纯女性的,却恰恰是一种摒弃了女性立场的视角,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内在的、对于自我的询问和否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于下半年推出美国女作家杰奎琳苏珊的《迷魂谷》新译本。《迷魂谷》出版于1966年。20世纪全球销量超过三千万册的小说共有三部,《迷魂谷》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原译《娃娃谷》。据悉,好莱坞正在重拍由这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
《迷魂谷》讲述了三个年轻姑娘在好莱坞和百老汇的奋斗经历。三位姑娘各怀理想去攀登人生的巅峰,最后却都走上了不归之路,只能依赖药物来获取片刻的安宁。三个女主人公中,尼丽是现代女性中一个极端的例子,敏锐、直接、自我,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在攫取的过程中也摧毁了自己;詹妮弗花哨、单纯而易折,她用前卫的手段追求最传统的目的,当现实无法满足她可怜的小小心愿时,她就黯然离去;而安妮是作者浓墨重彩去刻画的一个人物,她外表温柔,内心倔强,对理想非常执着,对爱情坚贞不渝,但却收获了最多的伤害,最后也染上了毒瘾。杰奎琳苏珊要借助这一角色来表达悲剧结局的必然性,一种殊途同归的命运的无奈。
作者杰奎琳苏珊本人就是一位电影演员、模特,也许所有的角色身上都多少带有她的影子。
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崛起不久,走入社会的现代女性成长为一种新生的力量,她们的种种努力和挣扎,成为文艺作品关注的焦点,美国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杰奎琳苏珊等一批作家为后来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女性主义文学已成为当今欧美文化界不可忽视的一股中坚力量。
『玖』 推荐一些女权主义的入门级书籍。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红楼梦》恋人夫妻中,钗黛强于宝玉,凤强于琏,秦强于蓉,桂强于蟠;兄弟姐妹中,钗强于蟠,元春强于宝玉,探春强于贾环;大家长中,贾母强于贾敬
『拾』 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作家有哪些
卡丽儿•丘吉尔,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国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剧作家。她属于后现代主义,致力于戏剧创新,戏剧中探讨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点在于暴力、政治和性压迫的问题,表现受压迫女性的欲望和追求。代表作为《优秀女子们》(1982),主要表现当今商业社会中职业女性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在一个由男人支配的世界里女人在经济、社会和职业上成功的本质和意义。
奴拉•尼•古诺,英国20世纪用爱尔兰语进行创作的最出色诗人,她的特色在于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爱尔兰诗歌传统从本质上来说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权为中心,而尼•古诺突破了传统的男性诗歌话语,意识到传统妇女在家庭中的边缘地位,解构了女性的“爱尔兰母亲”形象。代表作为《爱尔兰大男人》、《姐妹们,我们遭到了诅咒》。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当代英国文坛小说家,以关注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著称。她作品的关注点多为知识女性对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为《红王妃》。
多丽丝•莱辛,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论家们称她“以怀疑的精神、燃烧的激情和预言般的想象力审视了这个分裂的文明,堪称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代表作为《一个未婚男人的传奇故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当代美国文坛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关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运。代表作有《人间乐园》、《他们》、《任你摆布》等。
卡丽儿·丘吉尔,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中崛起的最成功、最著名的英国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剧作家。她属于后现代主义,致力于戏剧创新,戏剧中探讨一些涉及日常生活,重点在于暴力、政治和性压迫的问题,表现受压迫女性的欲望和追求。代表作为《优秀女子们》(1982),主要表现当今商业社会中职业女性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在一个由男人支配的世界里女人在经济、社会和职业上成功的本质和意义。
奴拉·尼·古诺,英国20世纪用爱尔兰语进行创作的最出色诗人,她的特色在于用民族语言进行写作。爱尔兰诗歌传统从本质上来说是男性至上的,以男权为中心,而尼·古诺突破了传统的男性诗歌话语,意识到传统妇女在家庭中的边缘地位,解构了女性的“爱尔兰母亲”形象。代表作为《爱尔兰大男人》、《姐妹们,我们遭到了诅咒》。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当代英国文坛小说家,以关注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著称。她作品的关注点多为知识女性对女性理想身份的探索。代表作为《红王妃》。
多丽丝·莱辛,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论家们称她“以怀疑的精神、燃烧的激情和预言般的想象力审视了这个分裂的文明,堪称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代表作为《一个未婚男人的传奇故事》。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当代美国文坛最有活力的女作家,身兼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作品主要关注暴力和女性人物的命运。代表作有《人间乐园》、《他们》、《任你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