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的故事短篇小说
1. 《搜神记》中《干将莫邪》的故事情节
链接:
《搜神记》是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搜神记》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
《搜神记》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2. 干将和莫邪的故事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想杀死他们。宝剑有雌剑雄剑。干将的妻子身怀有孕将要分娩。丈夫便对妻子诉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
三年才铸成,楚王生气了,我一去他必定会杀死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长大了。就告诉他说:‘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在树的背后。’”
于是干将就带上雌剑去见楚王。楚王非常生气,叫人去仔细查看。说是:"宝剑共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送来了,而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发怒了,便把干将杀死了。
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他后来长大成人了。就向自己的母亲询问道:“我的父亲究竟在哪里呀?”母亲说:“你的父亲给楚王制作宝剑,用了好几年才铸成。
可是楚王却发怒,杀死了他。他离开时曾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在树的背后。’",出门望着南山,不曾看见有什么山。
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边的石块。就用斧子劈破它的背后,终于得到了雄剑。儿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报仇。一天,楚王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男儿,双眉之间有一尺宽的距离。
相貌出奇不凡,并说道定要报仇。楚王立刻以千金悬赏捉拿他。男儿听到这种情况,逃亡而去,躲入深山唱歌。有一个侠客遇到他悲歌的,对他说:“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痛哭得如此悲伤呢?”
男儿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定要报这杀父之仇。”侠客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仇。”
男儿说:“太好了!”说罢立即割颈自刎,两手捧着自己的头和雄剑奉献给侠客,自己的尸体僵直地站立着,死而不倒。侠客说:“我不会辜负你的。”这样,尸体才倒下。
侠客拿着男儿的头前去进见楚王,楚王非常欣喜。侠客说:“这就是勇士的头,应当在热水锅中烧煮它。”楚王依照侠客的话,烧煮头颅,三天三夜竟煮不烂。头忽然跳出热水锅中。
瞪大眼睛非常愤怒的样子。侠客说:“这男儿的头煮不烂,希望楚王亲自前去靠近察看它,这样头必然会烂的。”楚王随即靠近那头。侠客用雄剑砍楚王,楚王的头随着落在热水锅中。
侠客也自己砍掉自己的头,头也落入热水锅中。三个头颅全都烂在一起,不能分开识别,人们就把那锅肉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通称为“三王墓”,在现在的汝南北宜春县境内。
(2)干将莫邪的故事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最初的“双剑化龙”的传说出现在《晋书·张华传》。据说西晋初建时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冲霄而起。张华通晓易理,心知其异,他邀请善观天象的雷焕共卜吉凶。
最后得出结论是:紫气源于豫章丰城,其实是宝剑之精。当时张华是晋朝重臣,他帮助雷焕补得了丰城县令一职。雷焕到任以后,在监狱地基底下掘出一个石函。
石函出土后霞光四射,打开之后果然发现有双剑并列。雷焕当即送其中一支剑给张华,而留一支自佩。张华收到剑后发现此二剑是越剑干将、莫邪,于是致书雷焕二剑终当复合。
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剑从此下落不明。而雷焕死后将他所佩莫邪剑传给了其子雷华。雷华任建安郡从事,持剑路经延平津,腰间佩剑忽然跃出剑鞘掉到河里。
雷华请人入水取剑,入水者不见宝剑,但见两龙盘绕水底,转眼间,江水碧波灿烂,浪涛汹涌。时人以为这是双剑复合在此化龙。
从此以后延平就有了“剑津”、“剑浦”、“镡川”、“龙津”之称。由于这一则传说直接与古延平的山川地理相联系,以后又屡屡被《八闽通志》、《福建通志》、《延平府志》。
《南平县志》等地方志所引用、传载,成为了南平地方历史的一部分,以至到今天化龙双剑甚至被当作南平的市标,具有了特殊的地方象征的意义。
3. 中国神话故事干将,莫邪的简短概括
摘要 1.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 yé)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4. 《干将莫邪》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干将莫邪》写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乃成,被杀。其子赤此长大后,为父报仇。这个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民对于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文中写干将莫邪之子以双手持头与剑交与“客”,写他的头在镬中跃出,犹“嗔目大怒”,不但是想像奇特,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以悲壮的美得到鲁迅的爱好,被改编为故事新编《眉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