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五四后的短篇小说

五四后的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7-06 06:15:10

⑴ 请问晚清到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有哪些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新中国未来记》——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说:费振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系列)《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新中国三十年》《史学与文学》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史景迁《天安门》《天国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钟叔和《中国本身拥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实与神话》

五四时期的小说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

⑵ 五四以后叶绍钧描写代表作

五四以后叶绍钧的代表作有:

1921年《小白船》(童话),1921年《一粒种子》(童话),1922年《雪朝》(诗)

1922 年《旅行家》(童话),1922年《含羞草》(童话),1922《隔膜》( 小说集 )

1922年《玫瑰和金鱼》(童话),1922 年《月亮姑娘的亲事》(童话)

1922年 《快乐的人》( 童话),1923年 《稻草人》(小说),1923年 《火灾》(小说集)

1925 年《线下》( 短篇小说),1928年 《倪焕之》(长篇小说)

1931年《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1934年《文心》(教育)

1935 年《未厌居习作》( 散文),1936年《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

1936 年《叶绍钧选集》( 文选)

(2)五四后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⑶ 五四时期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象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著问号,由於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後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後的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如俄国的问题小说,泰戈尔的哲理小说,易卜生的“问题剧”等),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强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比较理论,比较哲学,相对忽视了写作技巧,文学性不强。

问题小说最早出现于1919年,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可谓问题小说的发端之作。到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则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了高潮。其实,问题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只要有社会价值和社会反响的作品都或多或少会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因而广义上的“问题小说”包括一切思想性强和有社会针对性的小说。但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有着独特的内涵,“它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是流派竞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

创作成因:问题小说的出现有着时代和作家的双重原因。理论上,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上,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流行开来,诚如茅盾在《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中所说,“文学中讨论社会上种种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的。这些都起到了触发的作用。“五四”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觉醒的时代,造就了“思考的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渐渐的转移,趋重于哲学方面,人生观方面。也象俄国新思想运动中的烦闷时代似的,‘烦闷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他们从封建主义文化的堡垒中冲决出来,憧憬和希望着新的未来,可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又使他们感到深深的失望与悲哀,当他们理性而冷静地审视这个社会时,压抑、苦闷、怀疑、问题纷至沓来。黑暗无边的社会,受压迫和被损害者的灾难和痛苦,群众的愚昧和落后,青年的苦闷与彷徨,新生力量和腐朽势力的尖锐矛盾,这些都成为了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受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们在时代的召唤下,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包括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命运前途等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以睿智的理性和蓬勃的热情去透视、剖析这些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改进,从而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创作潮流。

创作主题: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问题小说的一个突出主题就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叶绍钧的《隔膜》,写主人公与朋友见面,尽管在形式上相互寒暄、应酬,但精神上是相互隔绝、疏远、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静无聊,人人不明白活着究竟在做些什么,又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朋友》记述“我”的朋友为儿子举办婚礼,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生养儿子,让他成亲并托付家业,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责任,显然作者是在讥评醉生梦死的灰色人生。以问题小说走上文坛的冰心,在她颇有影响的作品《超人》里明显提出了人生意义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牵连”还是互相遗弃,支配人生的是“爱”还是“憎”等一系列问题。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加突出了“爱”与“美”,探讨着人生的“烦闷与混扰”,《微笑》让一个小偷从女犯人“慈祥的微笑”中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有些知识的工人”,人生之路途陡然转变;《沉思》则抒写一个裸体模特儿美丽的人生理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终幻灭的悲哀。

青年知识分子问题是五四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更多地反映在对青年前途和出路等方面的描写上。跟随时代潮流向前奔跑的知识分子,面对残酷的现实常常不能如其所愿,传统思想的重负和现实社会的阻碍是那样难以突破,人生于是艰难而虚幻。庐隐的《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写知识青年对“人生是什么”所发出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海滨故人》写五个女青年从学校踏入社会,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的结局是热情消退,上进心丧失,甚至自我毁灭。《或人的悲哀》则更为明显,亚侠在爱情与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虑、悲愁和失败。这些人肩负着时代的沉重包袱,热情地寻求理想人生,却落得个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结局。

妇女问题也是问题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们往往通过对被压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不幸遭遇的描写,提出了尖锐的妇女解放问题。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一生》)写一个没有姓氏的农家妇女,十五岁嫁到夫家是去充当能抵半头牛的帮工,丈夫死后又当作一条牛一样被卖掉,为丈夫换得殓葬费,实际上她连做人的起码资格和尊严都没有。许地山《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被丈夫误会而离弃,过着凄苦孤独的生活。她把人生看成为不断在“缀网”的“劳蛛”,所有的网,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商人妇》则写一个被丈夫典卖的妇女的悲惨人生,作者对受尽欺凌、历尽惨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冰心《最后的安息》中的童养媳翠儿被蛮横无理的婆婆虐待而死,鞭挞了愚昧的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迫害。

⑷ 请问有什么文学小说是五四时代的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

⑸ 鲁迅的三部小说集都是什么

分别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1、《彷徨》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2、《呐喊》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3、《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5)五四后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鲁迅的影响力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⑹ 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是什么

鲁迅的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第三部都是改编一些民间神话故事,像嫦娥奔月之类的,名气不大!代表作应该是前两部,即《呐喊》,《彷徨》。
其中《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 《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所以,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并且鲁迅与郭沫若两人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
谢谢,望采纳

⑺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什么

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而《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

《沉沦》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沉沦精神体现了作为五四青年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的深深的忧虑及以大胆暴露的方式表达对残酷现实的控诉。

可以说,在《沉沦》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沉沦精神,不只是一个个体青年的表现,而是在当时国内危机重重之下的整个民族所表现的一种精神状态。得出这一看法,是通过对文本中郁达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分析得出的。

作者本人也曾说 :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因此,把文中的沉沦精神看做是对当时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是有合理意义的。

(7)五四后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对于主人公身上的沉沦精神的含义,我们可以多角度分析 :

1、从主人公的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沉沦》中 20 岁上下的主人公无疑正处于人格塑定阶段, 主人公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的小小的书斋里度过了十几年春秋,这决定了他人格塑造的基础,儒家传统文化的修齐治平观念与伦理道德的约束, 使其个体意识有弱化倾向,

这使他不敢在自己爱慕的异性面前公开自己情感的社会习惯心理和采用用放情山水来回避消解性本能的传统意义上的移情模式。

主人公所受到的文化也是我们民族一直以来接受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让我们对打开国门后突如其来的变化应接不暇,我们一方面用自己几千年来的正统文化看似执着的抵挡着外部世界的腐朽思想的诱惑,但另一方面身体及心理的本能却想去接受、去学习,这种种冲突,

在我们从近代以来对待外国来的一切包括器物、思想都可以看出,这也是我们民族所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出的,曾经不断地反抗,在失败后变为了无奈的挣扎。

2、其次是在塑造主人公的过程中,郁达夫有意的要突出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产生了对生命意识的危机感。

《沉沦》引起人们对觉醒了的自我的关注,而对其赖以存在的生命本体予以重新审视的同时,主人公在试图塑造与完善自己人格过程所深受的痛苦与悲剧性结局,也促使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在肯定与张扬自我意识的努力中产生一种巨大的生命意识的危机感。

当面对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动乱时,青年知识分子一时找不到出路,看不清方向,在前进中陷入迷惘,在反抗中沦入消沉,思想上处于苦闷、感伤、忧郁、颓废之中。事实上,这是当时的社会通病,是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

这种苦闷,是一种时代的苦闷,这种颓废同时也打印着深沉的时代烙印。最后作者的对主人公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本人及主人公的双重悲哀与失望。通过对比主人公与郁达夫本人,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⑻ 名著阅读

提取码:vx7r

阅读名著有三点好处:

1.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又可以拓展思维;

2.阅读名著既可以循迹历史,又可以畅想未来;

3.阅读名著既可以提高修养,又可以弥补不足;

⑼ 老舍的月牙儿属于五四时期的作品吗

老舍的中短篇小说《月牙儿》,讲述了一对母女在旧社会为生存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在老舍过于盛名的其它作品面前,《月牙儿》显得寂寂无闻。然而这部老舍的早期作品,却颠覆他留给读者固有的写作印象,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表现出动荡的大环境之下,一段糅杂着血与泪的女性生存史。小说以月牙儿的意向贯穿全篇,人的信念就像被黑云一点点吞噬光辉的月牙,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挣扎,最终遮蔽住心中黯淡的希望,彻底成为阴影的一部分。

小说最让我震憾的一段话是“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月牙儿》的悲剧基调厚重到足以令人悲怆,在饥饿面前,自尊自爱的女儿出卖了身体,也是在这一刻,她理解了母亲,消解了曾经对母亲的恨。进退两难中的风尘堕落,是时代变革下被忽视的女性悲歌。

⑽ 五四时期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方面各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

五四之后出现的现代散文则不同于古代散文,它一开始就意识到散文不但应属于文学的范围,而且应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存在。在这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刘半农和傅斯年两人。1917年,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率先提出文学散文的概念:“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1918年,傅斯年在《怎样写白话文》中,开始将散文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特别是将散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部门来看待。尽管刘半农和傅斯年两人的文体意识还是体验性和零碎的,他们对于“文学性散文”的内涵和特征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但他们对于“文学散文”的钟爱,促使他们尝试着从传统文章即“杂文学”中将散文剥离出来,这可视为现代散文文体觉醒的先声。

标志着现代散文的文体自觉,准确说应该是从周作人开始。1921年,周作人提出了著名的“美文”概念。他一方面从明代小品那里寻找到现代散文的源头;一方面又以开阔的视野,从外国散文那里发见了可资现代散文借镜的创作资源。他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论述的,是文艺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引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民里最发达”。[⑤] 周作人的“美文”说不但使散文从“杂文学”的混沌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而且确定了现代散文的多种体式与基本特征,同时还为现代散文的文体发展提供了民族性的依据和世界性的参照。后来,在《自己的园地·自序》中,他又提出了“抒情的论文”概念,将议论性的杂感也视为“美文”创作之一种。从上述的文章,可以看出周作人建构现代散文文体的思路:即将叙事、抒情和议论视为现代散文的三大要素,这与后来写作课程中通用的叙述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的三分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在现代散文的“文类文体”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朱自清。尽管朱自清不把散文当“纯艺术品”看待,认为散文在艺术性方面比小说和诗歌要低。不过他将现代散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还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体家的远见卓识。在《什么是散文》和《关于散文的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八题》中,他指出,“散文的意思不止一个”。“广义的散文,对韵文而言。狭义的散文,似乎指带有文艺性的散文而言,那么小说、小品、杂文都是的。最狭义的散文是文艺的一部门,跟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批评并列着,小品和杂文都包括在这一意义的杂文里”。

热点内容
大雄的性事免费txt下载小说 发布:2025-09-14 07:50:25 浏览:98
小说萌妻小宝中总裁找上门 发布:2025-09-14 07:50:13 浏览:748
具有重生意义的小说 发布:2025-09-14 07:44:41 浏览:223
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下载 发布:2025-09-14 07:44:33 浏览:427
退伍保安恋上总裁小说 发布:2025-09-14 07:44:33 浏览:905
穿越类男主经典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9-14 07:42:57 浏览:227
以武当为背景的都市修真小说 发布:2025-09-14 07:41:37 浏览:233
福克纳短篇小说豆瓣 发布:2025-09-14 07:41:32 浏览:470
男同短篇小说消防员 发布:2025-09-14 07:40:50 浏览:968
全免费穿越小说重生名门世子妃 发布:2025-09-14 07:40:15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