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日出短篇小说赏析
Ⅰ 雷平阳《草原》赏析
《草原》赏析
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Ⅱ 草原第一自然段的赏析怎么写(200字)
老舍《草原》第1自段主要抓住了草原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些景物构成了幅辽阔美丽草原风光图。
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2)草原日出短篇小说赏析扩展阅读: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Ⅲ 草原日出小男孩的性格特点
1.恐惧和怜悯——痛苦和愤怒——解脱和明白(释然和高兴)(意对即可)
2.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的自豪(骄傲)和自由。用意:使想象中的小鹿和眼前所见的小鹿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逝去的遗憾、惋惜。(意对即可)
3.赏析要点: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举起枪”和“放下枪”两个看似矛盾的动作紧密相承,突出了小男孩内心激烈的冲突;让读者具体感受到了小男孩想开枪射击,让小鹿结束痛苦的一份悲悯之心,又体味出他接受现实中生命新旧更迭的艰难过程。(意对即可)
Ⅳ 《草原》的赏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Ⅳ 草原上的日出 阅读答案
一、文学类作品阅读(共20分)
草原上的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译]青 闰
1.①反衬 暗示一只小鹿的生命即将消失;(2分)②拟人 说明一场吞噬小鹿的事正要(答“将要”亦可)发生。(2分)(手法、作用各1分,关于作用的分析,意思对即可)
2.“举起枪”是要尽快结束小鹿的生命,使它尽快结束死前的痛苦(2分)。“放下枪”是因为小鹿已经失去知觉没有痛苦了,没有必要再去杀死它(2分);他无力阻止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因为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2分)。(意思对即可)
3.骄傲(自豪)(1分),自由(1分)。与上文小鹿之死构成强烈的对比(1分),在对比之中表达对一个本应享受自由生活的生命却在瞬间消逝的惋惜(1分),对一个被吞噬的生命的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
4.⑴小男孩在清晨的灌木丛中,发现众多的蚂蚁吞噬一只小鹿。他想开枪射击,让鹿结束痛苦,他举起枪然后又放下枪,因为小鹿已经死亡。他在激动之中发现了新东西:“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同时他又发现蚂蚁这样的生命体“也需要吃东西!”由此可知,小男孩目睹蚂蚁吃小鹿一事之后产生了新的想法:生命的演变过程必然经历痛苦,现实非常残酷,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草原上的日出”象征了小男孩当天在草原上目睹一件事之后有了新的想法。(能结合文本分析到小男孩想法上的具体变化,4分;能抽象概括出小男孩新的想法,2分。)
⑵第6段,小鹿很快被蚂蚁吃掉,“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渲染小鹿瞬间被蚂蚁吞噬的悲剧气氛。“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介绍环境之后,用“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强调悲剧事件,其中的太阳照在岩石上,渲染悲剧气氛。
(对“日出”提及一处且有具体分析得3分,提及两处且有具体分析得6分。)
⑶早晨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蚂蚁啃噬的小鹿的骨架上,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尽管作者对蚂蚁的残忍十分痛恨,但也清醒认识到“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这就明显地表现了对这帮“残忍的凶手”的同情。(2分)“生命的演变过程”系生死交替过程。有死就有生,就此事而言,小鹿之死帮助了蚂蚁之生。(2分)“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这其实是告诉人们生死演变之事随处随时都在发生。在这时刻,太阳升起来了,照在蚂蚁啃噬的小鹿的骨架上,这无疑象征着新生命总是在旧生命灭亡的基础上产生的。(2分)
Ⅵ 草原上的日出阅读答案
我来回答1.①反衬 暗示一只小鹿的生命即将消失;(2分)②拟人 说明一场吞噬小鹿的事正要(答“将要”亦可)发生。(2分)(手法、作用各1分,关于作用的分析,意思对即可) 2.“举起枪”是要尽快结束小鹿的生命,使它尽快结束死前的痛苦(2分)。“放下枪”是因为小鹿已经失去知觉没有痛苦了,没有必要再去杀死它(2分);他无力阻止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因为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2分)。(意思对即可)
3.骄傲(自豪)(1分),自由(1分)。与上文小鹿之死构成强烈的对比(1分),在对比之中表达对一个本应享受自由生活的生命却在瞬间消逝的惋惜(1分),对一个被吞噬的生命的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
4.⑴小男孩在清晨的灌木丛中,发现众多的蚂蚁吞噬一只小鹿。他想开枪射击,让鹿结束痛苦,他举起枪然后又放下枪,因为小鹿已经死亡。他在激动之中发现了新东西:“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同时他又发现蚂蚁这样的生命体“也需要吃东西!”由此可知,小男孩目睹蚂蚁吃小鹿一事之后产生了新的想法:生命的演变过程必然经历痛苦,现实非常残酷,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草原上的日出”象征了小男孩当天在草原上目睹一件事之后有了新的想法。(能结合文本分析到小男孩想法上的具体变化,4分;能抽象概括出小男孩新的想法,2分。)
⑵第6段,小鹿很快被蚂蚁吃掉,“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渲染小鹿瞬间被蚂蚁吞噬的悲剧气氛。“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介绍环境之后,用“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强调悲剧事件,其中的太阳照在岩石上,渲染悲剧气氛。
(对“日出”提及一处且有具体分析得3分,提及两处且有具体分析得6分。)
⑶早晨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蚂蚁啃噬的小鹿的骨架上,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尽管作者对蚂蚁的残忍十分痛恨,但也清醒认识到“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这就明显地表现了对这帮“残忍的凶手”的同情。(2分)“生命的演变过程”系生死交替过程。有死就有生,就此事而言,小鹿之死帮助了蚂蚁之生。(2分)“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这其实是告诉人们生死演变之事随处随时都在发生。在这时刻,太阳升起来了,照在蚂蚁啃噬的小鹿的骨架上,这无疑象征着新生命总是在旧生命灭亡的基础上产生的。(2分)
Ⅶ 曹禺的《日出》的鉴赏
完了曹禺的四幕话剧《日出》。
读这部话剧觉得感受不是太深,下面就简单地把我的一点感受写下来。
这部话剧揭露了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论是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还是“朋友”之间,无不是以金钱建立起来的关系。
在这部话剧中,主要人物陈白露、方达生。陈白露是一个贪于享乐的女性形象,她想拥有金钱,又大量挥霍金钱,不惜借债、赊欠,不惜出卖自己的笑脸来换取金钱。她的丈夫已经死去,她“厌倦”了爱情,这其实是她的丈夫在生前给她在感情上留下的伤痕,其实她也是同样对待她的丈夫的,也同样给她的丈夫留下了感情上的伤痕。陈白露其实是在用挥霍金钱来派遣自己心中的愁苦,她说过:“结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怕。”她爱她的丈夫,即使离婚之后。
剧中刻画的剥削者、阴谋者的形象最大的是潘月亭,他的银行亏空,无钱来支付取款,一心想用债券来取得高额回报,但他想不到的是他却被金八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弄了个破产。他对他的雇员是那样的苛刻,他银行的一个书记每月的工资竟只有十二元五角,最后竟逼死了这个可怜的小书记——黄省三及其几个孩子,黄的妻子也离开他和孩子而去,这样的悲剧都是潘月亭造成的,他残酷的压榨每个人,无论是“朋友”、雇员,还是顾客,都是他压迫的对象,包括那些为他盖楼的民工们。潘月亭在剧中代表了最大的剥削者的形象,是社会中这类人的缩影。
还有一个李石清,他不甘受压迫,勇于“盗窃经济情报”,偷看潘月亭的抵押合同,但是他又是一个极残酷的人,他看不起黄省三,他不顾妻子,也不顾孩子,一心想弄钱,钱是他的生命,是他的朋友,是他的妻子,是他的孩子,是他的一切。李石清即使再阴险,他最后也没有从他的老板哪里弄到钱,他的金钱梦也随着潘月亭的破产而宣告破灭,这也许就是恶人终有恶报吧。最让热痛恨的是他对待黄省三的残暴,他对黄简直是不留一点情面,其实他应该去同情一位几乎同他在同一地位上的同样受剥削者,虽然他是银行的秘书,但他不应该去残暴地对待这样一位黄省三,这样可以看出,他如若真的成为一位像潘月亭一样“富有”的人,他依然是一个剥削者,一残酷的剥削者。
最让我看不起的是剧中的王福升,那位旅馆的茶房。在我看来,王福升是一个阴险而毒辣的刽子手,他表面上逢迎着他的主子们,但背地里却在反对着他们,他和金八一伙又有勾结。他虽然是一个地位十分低下的茶房,但是他并看不起像他一样的人——黄省三、小东西等人。当黄省三到旅店时,是他在不断地赶走他们,侮辱他们,威胁他们。对黄省三,王福升是一个处于同等地位的欺凌者,王福升以为他在豪华旅馆中伺候着这些“富贵”的人,他就有了资本,他就有了看不起别人的资本了;对小东西,王福升是杀害她的间接的刽子手,他为了摆脱责任,也为了讨好金八的人——黑三。在这部话剧中,王福升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最阴毒的人了吧,他做的都是属于叛徒一类人做的事。
整个四幕话剧中,在第四幕中的插叙让那个人豁然开朗,陈白露为什么落到这种境地,是因为她婚姻不如意——离婚,却深爱着她的丈夫,使其沦落到这一步。在第四幕所有的疑团都让人明了了,在第一幕中她为什么有即使“怎样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生活的狭之笼。因为她试验过,她曾经如一个未经世故的傻孩子,带着如望万花筒那样的惊奇,和一个画儿似的男人飞出这笼”的感受,到第四幕终于由主人公自己吐了出来,让人们明了了。
还有从第一幕就出现的《日出》这部小说始终贯穿着全剧,这部小说是她丈夫写的,这是她深爱着她丈夫的见证,因为她读,天天读这部书,她始终在念:“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最后,她——陈白露,就在这样一个太阳升起的早晨死去
Ⅷ 《日出》一课中“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是什么意思
1、释义:比如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年轻,正是有朝气有活力的时候。
Ⅸ 八年级上册课文《日出》的原文是什么
1.《日出》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先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三点四十分钟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色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把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Ⅹ 草原日出主人公性格特点
那年冬天,每晚入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直到确信脑袋已经紧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他尚且稚嫩的思想战胜了闹铃:它整夜警醒地数着时间过去,他却酣然大睡,毫无准备。他缱绻在被窝里,一边享受着最后一瞬温暖,一边玩转着一个想法:就躺这最后一秒吧不过,如此玩转只是为了证明这个想法其实是一个弱点,战胜它易如反掌,如同他每晚设闹钟只是为了醒来那一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