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短篇小说
❶ 契柯夫有一个著名短篇小说,老人死了儿子后与驴马对话表达哀伤,是什么短篇小
是短篇《哀伤》。
契诃夫的《哀伤》表达了包含着人世间的荒凉和辛酸,凝集着多少人生的不幸和痛楚,显示了人们对生命的留恋和向往。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AntonPavlovichChekhov,1860年1月17日-1904年7月15日),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❷ 以对话开头的小说
古龙的小说〈天涯明月刀〉
「天涯远不远?」
「不远!」
「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麽会远?」
「明月是什麽颜色?」
「是蓝的,就像海一样蓝,一样深,一样忧郁。」
「明月在那?」
「就在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明月。」
「刀呢?」
「刀就在他手!」
「那是柄什麽样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如明月般皎洁忧郁,有时一刀挥出,
又彷佛是空的!」
「空的?」
「空空蒙蒙,缥缈虚幻,彷佛根本不存在,又彷佛到处都在。」
「可是他的刀看来并不快。」
「不快的刀,什麽能无敌於天下?」
「因为他的刀已超越了速度的极限!」
「他的人呢?」
「人犹未归,人已断肠。」
「何处是归程?」
「归程就在他眼前。」
「他看不见?」
「他没有去看。」
「所以他找不到?」
「现在虽然找不到,迟早总有一天会找到的!」
「一定会找到?」
「一定!」
❸ 写小说时对话应该怎么写还有注意什么
对话要同时服从于人物性格,当时的场景以及正在发生的事件。
首先我们先来从人物性格切入。
我们一般都会把人物分为三类,分别是立体人物、扁平人物和锥子人物。
所谓立体人物,顾名思义,在作者的塑造下,这样的人物是一个系统表现出来的人格形象。也就是说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人物的善良和邪恶,智慧和愚蠢,优点和缺点,正面和反面,所有的矛盾,都像一个正常的人一样,完整、立体地呈现呈现给读者。但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需要大量的篇幅和笔墨,一般这种人物类型都会作为中长篇小说的主角使用。
而所谓扁平人物,则是像一张纸,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或者另一面,不能再多了。你可能会想这样的人物是不是用于短篇小说的主角,然而并不是。这种人物类型无论在短篇、中篇还是长篇都是极其失败的主角人选。因为它的定位更偏向于一个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一个带来情报然后死掉的通讯兵,一个展现了一个方面之后就可以丢弃的人物,也就是说,一个配角,跑龙套的。
而锥子人物,则是具有一个尖锐的性格突出点的人物,这种类型人物拥有一个刺中读者内心,抓住读者眼球的闪光之处,让人过目不忘。所以这种类型人物,也经常作为短篇小说的主角使用。当然在中长篇中,这种类型的人物的使用上,切忌喧宾夺主。
这样的角色比如今何在的《天下无双》中的马贼乙:
马贼乙站在他的旁边:“每年总有几个月,人们好像都不愿去死。一年前立春后,我一直没有买卖。不过现在终于有了,想死的人就是我们老大,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他一起来打劫几万瓦剌大军,也许我真的蠢到相信,英雄都是打不死的。”
有马贼指向山下:“老大,我们的货来了。”
“好!各位兄弟,这次我们的目标是……”
“无双!”
“打劫啦!……马贼们发出了也许他们一辈子最后一次呐喊,从漫漫黄沙岗上掠下。
瓦剌骑士们惊异地看着那沙丘上几十道沙线,像看着兔子呐喊着冲向狼群。
直到阿龙冲到了他们身边,瓦剌军们还没反应过来。
刀光闪处,人仰马翻,几十道黄尘冲入黑色大海。
砍杀,砍杀,砍杀,撕裂黑色,而更多的黑色涌来。马贼们把毫无准备的几万骑兵搅得大乱。一边是弓马娴熟的游牧骑兵,一边是呼啸群山的马贼山匪,骑者们在阵中玩起了马术与追逐的竞赛。
阿龙后仰避过挥来刀锋。阿龙侧身挂在马上躲过弓箭。阿龙将擦身而过的骑士拖下马,阿龙一刀将迎面而来的骑士砍落马下,阿龙无人可挡!
轿边的侍女痴痴看着,敲敲轿窗:”公主,出来看真正的男人。”
阿龙在军中左冲右突,高呼:”无双!你在哪?无双,我来接你!”
侍女抹眼泪道:“可惜就要被乱刀砍死了。”
小王子立马在轿边看了也不由叹道:“不想大明还有这等有胆色的人物啊,可惜。”
虽然被猝不及防地搅乱,训练有素的瓦剌骑兵们还是很快稳住了阵脚,于是马贼们一个个从马上栽了下来。“阿龙哥,我帮不了你啦……”他们在落下马时大叫着,被铁骑碾过了。
只剩下阿龙和马贼乙了。“马贼乙,不要心不在焉左看右看,你在干什么?”
“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什么?”
“小心!”马贼乙跳了出去,帮阿龙挡住了那一刀。
他在地上吐了血微笑了:”像我这样的配角,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我的名字,我叫马贼乙。”
马贼乙作为一个配角,在全书中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对他的描写也仅仅只限于几句话,但是你读过之后,一个忠肝义胆的形象鲜活地浮现出来,你永远不会忘了他,以及他挡下的那一刀。
下面是一些关于人物的参考经验:
1、永远不要尝试驾驭超过自己所能驾驭的数量的立体人物,经常有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把不同的角色写得十分相似,或者和前作的某个角色十分相似——虽然设定上他并不是这样。务必停止这种会使得思维僵化的行动,不然就会出现像诸如唐七那样的情况,每部小说的男主角都一个模子出来的。
2、如果你不能驾驭立体人物,那么就使用锥子人物来刺破读者麻痹的神经,也好过用扁平人物让读者感到疲劳。
3、如果你没有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和大量的写作经验,尽量不要在短篇作品中尝试塑造一个立体人物,用短短几千字塑造一个人物需要相当的技巧,并且这和怎么把一只大象塞进冰箱里是两码事。
4、如果你选择了锥子人物作为主角类型,那么切忌让配角表现得比他更加出彩。因为锥子人物的特点在于单点突破,那么就决定了他在别的方面的一无是处,让你的小说的核心始终围绕应该突破的那个点。
5、扁平人物并非没用,事实上非常有用并且十分好用,不过这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就不再赘述。
好了,我们假设我们按照上面的方法设计出了一个人物了,你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给这个人物做了完整的背景设定,以及这个人物所引导的情节,我们怎么使用这个角色呢?从这里开始要回到最开始讲的——让人说人话。
你要让这个人物,始终说该这个人物,并且只属于这个人物的话。
闭上眼睛,试着想象,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一个酒馆或者码头,昏暗的烛光或者涛声不断,把你的人物勾勒出来,这是个浪漫又下流的杂种还是个正直的落魄贵族,他的面貌,他应该有的表情神色,他在面对一件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是惊讶还是镇定,是悲伤还是麻木,不断去想象他们的境况和表现,让一切话语尽可能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还有,在你写出来之前,将对话大声地念一遍,如果连你自己都咬到了自己的舌头,那么无论如何这都不能称为一句很好的对话。
试举例:我曾见到一篇文章里,一个暴怒的船长这样辱骂海盗:“你这头由施特拉迪卡群岛出来的,忘恩负义,将你的诺言都弃绝,把所有人都背叛的猪!开炮,对着这头猪那丑陋的脸!”
想想看,没等这个船长骂完,海盗的大炮估计已经轰过来了。而且狂怒的语言速度下,他真的会说这么绕口的话吗?
如果我来写那个船长,他会吼叫:“开炮!向这头该死的猪开炮!”
然后等到战斗结束,船长再对着海盗船的残骸悠闲地抽起烟斗:“这头由施特拉迪卡群岛出来的忘恩负义的猪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报应,非常高兴看到那丑陋的脸沉到海底。”
记住,一句话永远要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无论你再想写这一句话,如果它不适合,那么就立马删掉,毫不迟疑。
题主你在你的问题描述中提到了就是脑海中想到一个人问,一个人答,索然无味,那是因为你写的对话,单纯只是作为对话而存在,你忘记去考虑当时的场景和正在发生的事件。
也就是说对话的另一点,联动性。
我们来看一下普拉切特的《卫兵!卫兵!》中的一段:
“哦,得了!”他说,“你到底要不要乖乖跟我们走?”
文斯继续叽里咕噜,空气开始变得又热又干。
魏姆斯耸了耸肩,“那好吧。”他说着转过身,“让他尝尝法律的味道,卡萝卜!”
“好的,长官。”
魏姆斯想起来时已经迟了。
矮人一向听不懂隐喻。
而且他们的准头非常之好。
《安科·莫波克城的法律与条令》砸中了文斯的脑门,他眨眨眼,身子晃了晃,脚步往后退。
那是他这辈子最长的一步,它持续了他剩下的半辈子。
几秒钟之后他们听到了他落地的声音,五层楼的距离。
“这死法真是……”科垄军士道。
“一点不错。”诺比伸手到自己耳朵后去拿烟屁股。
“死在那啥——隐喻——手里。”
我们来看这一段叙事,其中的对话显得妙趣横生,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执行正义的长官形象,一个耿直的“矮人”卫兵形象,以及另外两个负责吐槽的卫兵形象。另外这一段对话撑起了一个完整的情节,因为对话不断在和故事情节进行交互,而在交互之中亦告诉了读者他们所处的环境——五层楼之上。
对话要与客观叙事相互穿插,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成熟的有机的叙事段落,而不是单纯的对话或者单纯的叙事。
我们再来看一段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第一卷中的段落: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沉思。没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语带关切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护甲,骑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
同样和上述的一样,这里的对话依然体现了那些人物性格以及必要的交互内容。通过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永远不要让一句看上去很精妙,很哲理的对话占据主角的位置,为了它扭曲了你的人物和故事。要知道,哲理只有在它正确的地方,由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情景下说出来,才能够真正刻到你的读者心底。
很多作者都喜欢透过笔下的人物抖私货,去说那些作者想说而不是人物想说的话,这是错误的。
❹ 求"对话"或者"访谈"风格的小说 (追加100分)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1903--1987),法国作家。她原姓克莱扬古尔,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
尤瑟纳尔出生于布鲁塞尔一富裕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尤瑟纳尔是作家与父亲一起以姓氏字母重新组合后为自己起的笔名。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为法国人,母亲为比利时人。她出生后仅10天,母亲便不幸去世。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加倍疼爱,在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了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得到数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指导。与父亲一样,自青年时代起,尤瑟纳尔即长期奔走于欧洲多国和美加之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尤瑟纳尔赴美,从事记者、翻译和教师等工作,1947年,成为美国公民,1949年定居美国东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岛•(1’ile deMount Desert)。她只用法语写作,第一本诗集 Le Jardin des chimères (1921)显示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高超技巧,她重新诠释了古希腊神话,使它们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1922年,她出版了另一本诗集Les Dieux ne sont pas morts。她的第一部小说 Alexis, ou le traité vain combat (1929;《亚历克西斯,或者一个徒劳挣扎的故事》,1984年出版英译本)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视角进行写作,这个艺术家想要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却遭到家庭的反对。她对意大利的访问促使她写下Denier rêve (1934;《九只手中的一枚硬币》,1982年出版英译本),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差别的小说。
1934年,尤瑟纳尔遇到了美国人Grace Frick,她们成为非常亲密的伙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尤瑟纳尔移居美国。她在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教授比较文学。期间,她于1937年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The Waves)译成法文,1947年又出版了亨利.詹姆斯《梅齐知道什么》(What Maisie Knew)的法文译本。
她最着名的小说是Mémoires d'Hadrien (1951;《哈德里安回忆录》,1954年出版英译本),法美两国批评界一致对该书高度评价。 这本小说是一个虚构的罗马皇帝的自传,以一封写给他收养的孙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马克• 奥里略的书信形式出现。另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 L'Oeuvre au noir (1968;法文原书名为<苦炼>,英译本书名为<深渊>,1976年出版),则是关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虚构人物,弗兰德斯的炼金术士 泽诺(Zeno)的生活,这本书为她赢得了1968年的费米纳文学奖。1971年,她的两卷戏剧集Théatre出版。她还写了早年家庭生活的传记,以及关于三岛由纪夫的论文Mishima: ou la vision vide (《Mishima[三岛由纪夫]: 或者空虚的视野》,1981),并将一系列关于她生活和作品的访谈结集,以Les Yeux ouverts: entretiens avec Matthieu Galey之名出版(《睁开眼睛:与Matthieu Galey的谈话》, 1980)。
她还是一位文笔优美的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希腊诗人、英语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维吉妮娅•伍尔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论家、批评家(《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
尤瑟纳尔不断挑战自己作为作家的能力,她的文学风格多变。但她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变迁的丰富知识,以及尝试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1980年尤瑟纳尔被选入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aise),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1986年,她被授予法国第三级荣誉勋位(French award, Comman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和美国艺术家俱乐部的文学奖章(the American Arts Club Medal of Honor for Literature)。
尤瑟纳尔坚信,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是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因此,她特别青睐历史,她的虚构作品漫游于古代、文艺复兴时期以及20世纪初的广大空间;若用现代的文论言语表达,尤瑟纳尔的全部作品都是互文性的杰作,充满着今与古、此与彼、我与他、灵与肉、具体与抽象的对话。
主要作品:
诗集:《幻想的乐园》1921年,《众神未死》1922年
剧本:《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1954年,《阿尔赛斯特的秘密》1963年
小说:短篇小说集《死神驾车》1934年,《像水一样流》1982年
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1951年,《苦炼》1968年)
传记:《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1974年,《北方档案》1977年
翻译著作:《波浪》1937年,《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
评论:《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
(这种小说太难找了,不知道我的参考答案你是否满意)
❺ 求唯美爱情短篇小说,长一点也可以。一大部分要有对话,一小大部分描写。求!!多要几篇!
写我情真 根据它 改编的电影 恋恋笔记本 推荐你看看!
国外的!
❻ 好看的以对话为主的短篇小说
颜说app上面还蛮多,而且对话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微信对话那种,还有一种是游戏对话类似的
❼ 以前看过一部短篇小说,说有一个人全身不能动,只有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听着一个人和他对话的故事,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我们以为,这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
原文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❽ 你们喜欢对话体小说么(如下)
长篇的话光对话撑不起的,适合短篇小说,最近出了个app迷说,上面的就都是些对话体小说。篇幅2000字左右,点一下弹出下一句,读起来互动感比较强,更有代入感。如图,
❾ 如何写短篇小说
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篇幅不可能长,它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于长年累月(有些短篇小说的故事只发生于几天或几小时之内),它的人物不可能太多,而人物也不可能一定要有性格的发展”
❿ 求对话多的名著 或者名著片段 最好是短篇小说的
《欧也妮 葛朗台》 《小王子》 都很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