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余华最深的短篇小说
『壹』 活着是哪位著名小说家的作品
《活着》是余华的作品。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公子,他不务正业将大把的家产都败光了。不过经历了挫折以后福贵终于意识到踏踏实实的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就在他打算重新开始的时候,亲人却一个个过世了,这让福贵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不过他心中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也始终抱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去度过接下来的人生。
《活着》不仅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第三届世界文学"冰心文学奖"等多个奖项,张艺谋还将这个故事搬上了大荧幕。当时这部作品备受好评,也让余华名声大噪。
『贰』 余华的短篇小说
这两天读了他十来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我大概把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相对靠近作者现实生活的故事:<<爱情故事>>/<<蹦蹦跳跳的游戏>>/<<空重爆炸>>/<< 死亡叙述 >>/<< 为什么没有音乐 >>/<< 在桥上 >>/<<两个人的历史>>/<<他们的儿子>>/<<炎热的夏天>>//<<女人的胜利>>
另外一类是荒诞小说类型: <<阑尾>>/<<命中注定>>/<<十八岁出门远行>>/<< 往事与刑罚 >><< 往事与刑罚 >>/<< 我为什么要结婚 >>/<<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 祖先 >>/<<朋友>>/<<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应该是更擅长于写先锋派类型的荒诞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的成名作,我也感觉这篇小说是以上小说中最为优秀一篇,读起来有英国黑色喜剧电影的感觉,整个故事感觉没有具体的方向要指向哪里,要去往哪里;作者写作貌似是随意的,故事的主角也是随意的,而偶尔搭上的汽车的方向也是随意的,但是真的是随意吗?”我”找不到落脚处的焦虑, “我”看到大家疯抢苹果的焦虑,最后什么都被抢光了,自己缩在驾驶室里,却觉得那里是旅馆,是落脚之处了.我读着仿佛读着这个挣扎在80年代寻找自己和文学出路的彷徨青年的追逐之路.或许在那个时候,作者也觉得先锋派的写作风格是他所追寻的归宿了吧.而<<命中注定>>里最后描写的两个小孩子在大宅外面听到的那一声来自于未来的呼救声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大有西方恐怖片的风格.而<<我为什么要结婚>>里自己莫名其妙的预言和故事推进的神奇的吻合以至于主人公陷入了一个荒诞的结局,让人哭笑不得.而在<<朋友>>类似于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方式,那持续的打斗却荒谬地使打斗的两人成为了朋友…这一切一切都是不符合常规的,凌乱的却又荒谬地组合在一起,我们似乎在看着一幕幕的荒诞剧,但是又感觉到这似乎也是可以真真切切发生并且存在的,它们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挣扎思索还有无奈,以至于我能听得到余华在写这些的时候在放声大笑或者痛哭流涕.不过也许,他只是面无表情地写完,但是内心却经历了惊涛骇浪…
在第一类相对靠近描写现实生活的故事的小说里,手法相对传统易懂,但也脱离不了余华一贯地冷清和残酷, <<他们的儿子>>在描写挤公车回家的夫妇的争吵以及打出租车回家的儿子之间的落差的对比,不禁在怀疑新经济时代的教育是否得当.甚至在描写一些最温馨的亲情,结局也是悲哀的,有如<<蹦蹦跳跳的游戏>>.对于人性,余华并不会刻意去写,但是总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场景和对话,就可以把故事人物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炎热的夏天>>那两个似乎是闺蜜却各怀鬼胎的女子以及那个看起来愚笨却脚踏几船的文化局公务员.
余华的短篇对比起他的长篇是逊色的,甚至不及他的杂文,他某些杂文还是写得挺有见地的.虽然他写短篇而成名,却因为长篇而使他进阶到优秀作家的行列.下个星期来读他的中篇小说,并结束他相关书目的阅读.
/
『叁』 余华的《世事如烟》讲的什么啊
《世事如烟》描写了七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如烟世态。人物的某种宿命结局和飘忽不定的情态关系带给我们一种潮湿、阴沉、难以捉摸的感觉。人物和景物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关系又都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
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余华仿佛带我们走进一个暴力和丑恶的世界,文本中散发着一股股霉臭的死亡气息,笼罩着无边的死亡阴霾。整篇小说阴风惨惨、鬼气逼人。惯常的温情被冷漠与暴力肢解得破碎离。
《世事如烟》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8篇中短篇小说。
(3)影响余华最深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余华在《世事如烟》的创作里, 对人类自身对命运之神的无可奈何, 进行了令人惊叹的寓言式描述。这一主题在余华此后的作品里也被多次表现, 既体现出作者本人在哲学和人生观上的变化, 也从根本上提高了作家作品的层次。
然而, 余华用他独特的“零度情感叙述”在向人们展示一个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的同时(如《世事如烟》中符号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与坚决) , 读者也发现自己似乎走进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世界, 一切都是如此惨酷、恐怖甚至令人恶心。余华把自己对世界的感觉极端化了, 他使自己执着地沉浸在孤独的内心体验之中。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出,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肆』 余华的小说哪一部最好看
个人认为是余华的代表作:《活着》。
《活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作品
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 (1987-1)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1987-5)
死亡叙述 (1988-11)
爱情故事(1989-7)
往事与刑罚(1989-2)
鲜血梅花(1989-3)
两个人的历史(1989-10)
祖先(1993-1)
命中注定(1993-7)
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
一九八六年
河边的错误
现实一种
世事如烟
难逃劫数
古典爱情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偶然事件
夏季台风
一个地主的死
战栗
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散文
虚伪的作品
川端康成与卡夫卡
我,小说,现实
『伍』 余华代表作
余华代表作:
1、战栗(小说)
《战栗》书中收入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与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而《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
2、黄昏里的男孩(小说)
《黄昏里的男孩》是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华。内容简介:《黄昏里的男孩》收录了作家余华的十二篇作品,这是余华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充满不安的。
3、活着(小说)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悲惨故事,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
4、许三观卖血记(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5、现实一种(小说)
《现实一种》是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华。书中收录了三部中篇小说,均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