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短篇小说在旅途上结局
『壹』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到底有什么魅力,它的结局有什么深意
盖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和三本游记。他的主要成就是大量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不仅在法国文学中是杰出的,在世界文坛上也是杰出的,具有典范意义。因此,有人称他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森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生动细致,把人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都是用犀利的文笔写小事情、小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发人深省。读过莫泊森的短篇小说后,我感到幸运的是,我没有生活在莫泊森描述的社会中。学生们,在空闲时间,读读莫泊森的短篇小说。他笔下的主人公也许并不美丽也不富有,故事也不太曲折感人,但却有力深刻,包罗万象,像一面世界大事的镜子。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贰』 莫泊桑短篇小说《旅途上》结局是想说什么
表达了两人相互暗恋,但有地位和环境的隔阂。
莫泊桑的《旅途上》最后那妇人想要表达的东西:伯爵夫人和那男子都是有情有义、真诚守诺、知恩图报的人,而不是没有头脑的、痴癫的怪人。对彼此的同情和帮助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可残酷的现实又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能给对方幸福,因为他们都是陷入绝境的人:一个因病生命将走到尽头,一个因某种原因不得不流落他国,而且伯爵夫人还是有家室的人,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把对彼此的感情深深地埋在了心里,而远远地默默地关注着对方,为对方的不幸而痛苦。这份真情让妇人感动得哭了,才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莫泊桑通过小说讴歌了一种理智而又深沉的爱。
居伊·德·莫泊桑(1850.8.5~1893.7.6),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去世时,爱弥尔·左拉致悼词,并预言莫泊桑的作品将永垂不朽,将是“未来的学生们作为无懈可击的完美典范口口相传”的作品。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达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之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师居斯塔夫·福楼拜。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等。
『叁』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旅途上》到底什么意思
:一个女客低声慢气地说:“那两个都不像您想象的那般痴癫……他们都是……他们都是……”
应该说两人相互暗恋,但有地位和环境的隔阂。
『肆』 问一篇莫泊桑的小说
莫泊桑(1850~1893)
Manpassant,Guy de
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诺曼底,1893年7月6日卒于巴黎。
生平 莫泊桑的童年在诺曼底乡间和城镇度过。父母离异后,一直随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母亲生活,深受熏陶。他喜爱文学并很早开始习作诗歌。上中学时结识了舅舅的好友诗人路易·布耶和福楼拜,在文学创作上,受到他们亲切的教诲和指导。1869年到巴黎学法律。次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战后退伍,1872年开始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但他始终钟情于文学事业。他在福楼拜具体指导下刻苦磨炼、勤奋写作。1880年,包括莫泊桑在内,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作家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集《梅塘之夜》问世,其中他的《羊脂球》最为出色 。一夜之间,他蜚声文坛。1880~1891年间,他共创作发表了300余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部游记,以及许多有关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
中短篇小说创作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的题材丰富多采。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各色人物,均有描绘,从巴黎闹市到外省城镇,以及偏远乡村、蛮荒山野也都有生动的写照。它们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①有关普法战争的中、短篇小说。除《羊脂球》外,较著名的还有《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决斗》等。《羊脂球》叙述一群旅客途经某小镇时,马车被一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要求车上乘客之一,妓女羊脂球陪他过夜。羊脂球出于民族感情,断然拒绝,但那些与她同车的体面人物,出于私利,反而向她施加压力。最后,羊脂球不得不让步 ,马车得以通行 ,而羊脂球反为同车的“高贵同胞”们鄙视。小说借此淋漓尽致地揭露出那些自私自利,不顾民族尊严的贵族资产者们的伪善和丑恶。《菲菲小姐》讲一群进驻古堡的普鲁士军官任意糟踏破坏,其中一名军官甚至对法兰西肆意辱骂,一批被胁迫而来的法国妓女中的一个,为此十分愤怒,把军官刺死,而后她受到人民保护,得以逃脱。②表现小职员、公务员这一阶层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的。有《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遗产》等。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作者从各个侧面,反映小职员生活的卑微、凄惨,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自私自利、追名逐利、虚荣浮夸的心理。如脍炙人口的名篇《项链》,描写一个公务员的妻子,为了盛妆出席部长的晚会,借来一串项链,晚会结束后发现项链已经丢失,只得借贷赔偿,辛劳节俭10余年才偿还债务,却得知项链是假的。③反映诺曼底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情世态、风俗习惯的中短篇小说。重要的有《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戴家楼》、《绳子》、《小酒桶》等。
除以上3个方面题材外,还有一些描写社会现实其他方面的短篇。如反映妓女悲惨生活的《衣橱》,反映上流社会冷酷的家庭关系的《遗嘱》,歌颂劳动人民善良忠诚品质的《西蒙的爸爸》等。他的中、短篇小说的题材的丰富多样,社会视野的广阔,为法国文学史上所罕有。法朗士曾称他是“短篇小说之王”。他注意表现人物内心真实与本性的自然,故而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不落俗套。
长篇小说创作 除中、短篇小说外,莫泊桑共撰写了6部长篇小说,即《一生》、《俊友》(一译《漂亮朋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其中以《一生》和《俊友》最为出色。
《一生》描写了心地善良的贵族少女霞娜坎坷不幸的生活。她向往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夫妻生活。婚后发现丈夫是个卑鄙无耻之徒,先与女仆私通,继而又去勾搭邻居的妻子,终于不得善终。失望和痛苦之余,霞娜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儿子步步堕落,使她心灰意冷。最后在女仆的救助下,她才得以苟延生命。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生活风尚,歌颂劳动人民善良的品质。这部小说是作家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次尝试,却显示了他成熟的技巧。
《俊友》是莫泊桑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故事发生在巴黎。主人公杜洛阿从军队退职后,来到巴黎。他野心勃勃,一心要出人头地。先就业于报馆,后靠勾引上流社会的女人来获得金钱与地位,为了飞黄腾达又向老板夫人献殷勤。最后竟拐带老板女儿,迫使老板把女儿嫁给他,并使他获得报刊总编辑的高位。小说直接触及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无情揭露了显赫的政治人物的丑恶嘴脸,是莫泊桑最富于社会讽刺才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与鲜明的批判精神。
长期以来,莫泊桑患有精神疾病,他始终在同病魔的顽强斗争中进行写作,最后终因精神病严重发作去世。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莫泊桑于1850年8月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辈都是贵族,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没落了,父亲做了交易所的经纪人。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见解独到。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个别墅里。幼年时的莫泊桑喜欢在苹果园里游玩,在草原观看打猎,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干活,这些经历使莫泊桑从小就熟悉了农村生活。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他写诗,到儿子成为著名作家时,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学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亲是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另一位为莫泊桑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的是他13岁在卢昂中学学习时的文学教师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个著名的巴那派诗人,他经常指导莫泊桑进行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入大学学习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871年,战争结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那时,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因此,在70年代里,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发表了,它使莫泊桑一鸣惊人,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从此,他一跃登上了法国文坛。莫泊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这时到1890年的10年间创作的。此间,他写成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还写了3部游记、1部诗集及其它杂文。莫泊桑光辉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世界文学宝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写作艺术技巧的成就,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后来的欧洲及中国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尤其喜爱诗歌,在其影响下,莫泊桑少年时代便憧憬作一名诗人。他13岁开始写诗。
在鲁昂读中学时,他又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1870年,莫泊桑参加了普法战争,退伍后,在工作之余,依然从事文学写作。
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 泉》(1886)、《 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另外,他敏锐的观察也是令人称道的,自从他拜师福楼拜之后,每逢星期日就带着新习作,从巴黎长途奔波到鲁昂近郊的福楼拜的住处去,聆听福楼拜对他前一周交上的习作的点评。福楼拜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要求他敏锐透彻的观察事物。莫泊桑遵从师教,逐渐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后来,当他在谈到作家应该细致、敏锐的观察事物时,说:“必须详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些方面。为了描写烧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面前,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一次,福楼拜还建议莫泊桑做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有一年之久。
01 一个女长年的故事
02 蛮子大妈
03 戴家楼
04 蜚蜚小姐
05 比埃洛
06 一个诺曼第人
07 真的故事
08 两个朋友
09 骑马
10 羊脂球(1)
11 羊脂球(2)
12 月色
13 旅途上
14 米龙老爹
15 珠宝
16 我的茹尔叔
17 一场决斗
18 床边协定
19 懊 恼
20 保护人
21 勋章到手了
22 一场政变
23 雨伞
24 散步
25 首饰
26 壁橱
27 俘虏
28 海港
29 在树林里
『伍』 莫泊桑在旅途上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大家如果把男青年就当成是伯爵,然后伯爵夫人可能同时还患有他不自知的失忆症。故事一开始就讲到伯爵已经不爱伯爵夫人了(原著里这是伯爵夫人自己内心想法。一开始医生看伯爵夫人肺病,想让伯爵夫人去法国南部。可是伯爵在得知他夫人没办法治愈之后,立刻吩咐让她去芒东,这是法国东南部的海滨小城是一个旅游城市。“这是在伯爵得知他的妻子无法治愈后可能想让他开心一点或者在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如果伯爵不爱他的夫人,又何必做这些事情)。
伯爵得知妻子无法治愈后立刻吩咐妻子到芒东去,伯爵夫人就趁着火车独自一人坐在车仓里(趁了火车说明伯爵夫人是自己比较仓促,她未必通知了她的的伯爵)
伯爵夫人独自一个在车厢,车门突然打开上来一个男青年没带帽子(这里有一些翻译是翻译成光着头。阅读起来很奇怪),手是带着伤,呼呼喘气,而身上却是穿着晚礼服。他把车门重新关上,然后用一条手帕裹好自己那只出血的手(晚礼服是晚上20:00之后穿的正式礼服,可能是伯爵在晚宴时发现妻子自己已经趁着火车走了,礼服来不及换就跑过来,途中手上受了伤,甚至来不及包扎怕追不上火车。需要等到赶到伯爵夫人车厢后才用手帕包扎。手帕,晚礼服这些东西说明了这个“男青年”是上层人士)。然后“男青年”和伯爵夫人表示自己他不是个坏人,只是个绝望的人。一个死人。(一生碰到对的另一个人对方却不久于人世。生活的希望被打垮)
伯爵夫人决定帮助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男青年”在车厢只有“男青年”、老仆人伊万时,原文中写到。伯爵夫人一开始说要他回去陪伯爵,自己用不到他了。老仆人眼中瞬间流露出非常吃惊诧异的表情(因为当时车上的青年就是伯爵)所以老仆人很惊讶、诧异的说出他的疑问,然而还没说完,女主人又改口说不要他陪同准备让他就在故土养老还要他把衣服和帽子留下。这下老仆人就打消了之前的疑问。并接受了这个新的理由,虽然还是有些奇怪但是对于两位主人们这些奇怪的要求他服侍了这么久已经见怪不怪了。
再结合后面说的虽然伯爵夫人只和那个青年联系一次但却有一种认识了二十多年的感觉。那个男青年还和医生说自己是伯爵的朋友。伯爵夫人死后那种绝望的情绪绝不是喜欢的感情人死后可以达到的(任何人碰到一生的挚爱结婚很幸福,另一半却消逝了。情绪大抵如此吧)
文中最后那个列车上女的女乘客说他们两个人其实是……。说明那个女女乘客的肯定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男青年”和伯爵夫人相见于火车厢,后面“男青年”经常看望伯爵夫人。这些事情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可如果伯爵夫人患有失忆症,伯爵不离不弃,所以代表文章最后说的那个女的知道他们的关系而且被他们的事情感动哭了。因为尽管一方失忆一方不离不弃;作为伯爵他们的故事邻居或者身边的朋友肯定是了解的。(而且女乘客被感动的哭了,就不可能是有的人所分析的“外遇”)并且伯爵夫人虽然对这个初始的“男青年”有好感,而且伯爵夫人和医生说过“虽然他和这个男青年只说过一次话却感觉认识了二十年了”(尽管不知道他是自己丈夫却没有做出丝毫不雅的事)让男青年更加感动,伯爵夫人有更亲密的接触,为的是让伯爵夫人在最后的日子安心度过,而不会因为和“陌生人”过于亲密的接触而受到良心的谴责,也想最后默默的陪伴在挚爱身边陪伴她最后的时光。
『陆』 莫泊桑在旅途上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那个青年就是伯爵,伯爵夫人应该是得的可能是类似脑部肿瘤导致失忆类的疾病而不是肺病,在伯爵夫人打发走老仆人时原文中写到。伯爵夫人一开始说要他回去陪伯爵,老仆人眼中瞬间流露出非常吃惊的表情(因为当时车上的青年就是伯爵)所以老仆人结结巴巴的准备问他的疑问,然而还没说女主人又改口说不要他陪同准备让他就在故土养老还要他把衣服和帽子留下。这下老仆人就打消了之前的疑问。并接受了这个新的理由,虽然还是有些奇怪但是对于主人们这些奇怪的要求他服侍了这么久已经见怪不怪了。再结合后面说的虽然伯爵夫人只和那个青年联系一次但却有一种认识了二十多年的感觉,以及伯爵夫人死后那种绝望的情绪绝不是一见钟情的人死后可以达到的,还有最后那个列车上女的说他们两个人其实是。(说明那个女的肯定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但是一见钟情的话又不可能,一见钟情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代表文章最后说的那个女的知道他们的关系而且被他们的事情感动哭了。因为尽管一方失忆一方不离不弃;并且伯爵夫人虽然喜欢青年(尽管不知道他是自己丈夫却没有做出丝毫出轨的事)让男青年更加感动,所以不敢和伯爵夫人有更亲密的接触,为的是让伯爵夫人在最后的日子安心度过,而不会因为和“陌生人”过于亲密的接触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柒』 莫泊桑的《旅途上》:有些爱情,只是远远陪着你,就够了
有人说爱情是天空的皎洁明月,你抬头仰望时心里想的那个人就是爱人;
有人说爱情是萍水相逢时,心脏不受控制地跳动;
有人说爱情就像要从夏夜天空的繁星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颗……
有的人,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的人,穷尽一生,却终身孤独到老,从未遇见过真正的爱情。
所以,对于有些人而言,爱情再平常不过;但对于有些人而言,爱情却是弥足的奢侈品。
莫泊桑在《旅途上》描写了一种十分简单的爱情,不过简单的爱情,并非不深沉。
那爱情只是一种简单的陪伴,他们互相陪伴着彼此,他们互相追随,但却并不越雷池一步,只要知道彼此的现状,在他们心里就觉得满足了。
巴里罗夫夫人身患疾病,在诊断没有治好的希望后,丈夫督促她离开家到芒东去,在火车上,巴里罗夫夫人感到自己生活被遗弃了。
在旅途中,一个英俊男人闯入巴里罗夫夫人的车厢,讲明希望夫人能帮助他过关出境。
巴里罗夫夫人赶走了跟随着自己仆人,并将男人伪装成自己的仆人,就这样带着男人出境,不过夫人的要求是不要男人与她说话,连感谢都不必。
到了芒东后,那个男人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巴里罗夫夫人,但男人信守诺言,总是用一种温柔的眼神看着夫人,但从没说过一句话。
那个男人到医生那里打听夫人的病情,在夫人外出时跟在远处,并用温柔的目光看着夫人,男人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夫人。
巴里罗夫夫人被那个男人用尊敬而且不变的态度爱恋着,被充满诗意的激情来爱慕着,被用奋不顾身的忠诚喜欢着,是幸福的,但她却并没有与男人有进一步发展。
后来巴里罗夫夫人病情恶化死去了,而那个男人和夫人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
男人对巴里罗夫人的爱,是他认为最好的爱,他信守着与夫人之间的承诺:不与巴里罗夫夫人说话。
无论何时,男人都在追随着夫人,虽然不能与她说话,但他只要远远地看着夫人就够了,内心就感到无比满足了,这就是一种爱情。
在小说中,当男人向巴里罗夫夫人求助时,他讲明自己是个绝望的将死的人,但自己绝不是坏人,他只是希望夫人能够帮他越境,如果不帮他的话,他会感到失望,但也不强求。
巴里罗夫夫人最终帮助了男人,在男人的心里,巴里罗夫夫人,就像是一束阳光照进了他的心里,让他内心的绝望转变成了一种希望。
人在绝境之中,受到任何微小的帮助,往往都会觉得是莫大的希望,正是巴里罗夫人的帮助,唤起了男人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
后来男人得知了巴里罗夫夫人的病情,他难以接受,但却还是没有去违背诺言去接近夫人,而是一如既往地陪着夫人。
从巴里罗夫夫人的角度看,夫人未必不为男人温柔的陪伴、深沉的爱所感动,在她病情恶化时往往要从窗口去找寻那个男人的身影,当她望见那个男人的身影时,内心是开心而满足的。
而巴里罗夫夫人,不让男人跟她说话,这未尝不是她温柔的爱情。
她处在异国他乡,她虽然孤独,但她自知自己的病已经不能挽救了,她其实看着男人的英俊和气质,内心也漾起了爱慕之情。
但巴里罗夫夫人害怕的,正是男人过多地与她交谈,害怕自己忍不住爱上男人,害怕控制不住自己答应跟男人在一起。
她是个将死之人了,他不能把离世的痛苦加筑在男人的身上。
这对男人这是残忍的,她是不忍心的,与其这样,倒不如早点将男人拒之藩篱之外,这正是夫人对男人的深情之爱,与男人温柔的陪伴之爱相比,毫不逊色。
早知今后,所以才不当初,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才忍耐着,将深爱之人拒之千里之外,不得不说,这样的爱情,似乎更显得伟大。
我们常常会在影视剧上看到与之类似的爱情故事,女主和男主在深爱中,但正因为深爱,不治绝症的女主或者男主,为了避免对方受到更深的伤害,却不得不忍着痛苦离去……
爱情,值得好好珍惜,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为了爱情,对方愿意为你付出什么,可能是一朵玫瑰,可能是一颗钻戒,可能是一片忠心,可能是一句亲爱的,可能是一个温暖拥抱,也可能是一生陪伴,可能是整个人生……
但是有些爱情,也注定爱而不得,但也不要灰心丧气,也许所爱之人的拒绝,也可能是从爱出发呢?
你遇到的爱情是怎样的呢?欢迎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