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中短篇小说集
『壹』 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有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诺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 )哥伦比亚作家 , 获 1982 年诺尔贝文学奖,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967 )。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 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说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礼》( 1962 )《恶时辰》( 1962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净的地区》( 1958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铁尔( 1904-1980 ),古巴作家。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1949 )、《消失了的足迹》( 1953 )、《光明世纪》(又译成启蒙世纪)(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图里亚斯( 1899-1974 ),危地马拉作家。长篇小说《玉米人》( 1949 )、《危地马拉传说》( 1930 )《总统先生》( 1946 ),获 1967 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 1911-1969 )秘鲁作家
胡安·鲁尔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1955 )。
『贰』 短篇小说集《斜面》读后
作者: 墨西哥 阿尔丰索.雷耶斯
首先让人感动的是译者,是北大的赵德明老师,他在75岁高龄这一年翻译了这本书。他提到,作为一个翻译者,大部分作者的观点他都是拒绝的。但,他必须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在学术的道路上,他的导师,就是他过去翻译过的那些作家,他所读过的书籍。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翻译者,翻译的质量就不必担心了。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集,甚至可以称之为小小说,总共只有100多页。我大约读了其中的一半。
第1篇是晚餐。
故事梗概很简单。我怀着对爱情的憧憬,被一对陌生的母女请去吃晚餐。
一开场,我在街道上奔跑。街道上的景物映衬着我的心情,我注意着四处可见的钟楼上面的钟表,担心自己会迟到。不过,我正好在9:00按时到达了目的地,那处陌生的邀请人地址。
我在踏入这个住宅前就展开了想象,并把实际所看到的景象与我的想象,做了对比。其间出现了一个战士的肖像,我觉得,女儿很像她的母亲,也很像画中的肖像。
他们边吃饭边谈话,谈话虽然有点奇怪,但他感觉是愉快的。显然这与他憧憬的爱情不同,女儿已经是一位老处女,应该和我不般配。当然,小说中并没有明示我的年纪。吃完饭后,他们一起到花园里散步,花园很暗,我感觉花园就像一座坟墓。母女俩向我描述着,花园里实际上应当并不存在的各种美丽的花。然后我睡着了,母女俩开始讲故事,显然是关于肖像中男人的故事。我间或的听到一些段落。有人打开了住宅中的一扇窗户,窗户的亮光刺激到我,我醒了。母女俩架着我回到住宅里的肖像边,让我看那副肖像,我发现自己和肖像中的男人非常相像。我落荒而逃,奔回家里,正好是9:00。
一次相当奇异的历险。故事想说明什么?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母女,还是肖像画中的男人?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故事中只提到他的失明?谁在打开窗户?这些都不得而知,留下了一大串让人费解的谜团。
故事中,对周围的环境,母女的表情,语言等等,都有相当多的描绘。故事从一开始满怀期待,最终则落荒而逃,有情绪的强烈的变化。从进入那个宅地的一眼开始,我们就能够感觉到,作者描绘中渗透着的强烈的死亡和阴冷的气氛。从他的另一篇小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非常善于用感觉和环境来描写,营造气氛,提示故事的走向。
那是1910年代。虽然身处墨西哥,但是依然能够感觉到其中的欧式生活痕迹,近乎19世纪的欧洲。
我想,这篇小说反映的应该是母女俩的生活。他们是富有的遗产继承者,每天无所事事,除了谈论她们的丈夫或者父亲。他们似乎是在完成父亲的某种遗愿--是呢,他们想让我谈谈我在巴黎的见闻。因为父亲路过了巴黎,却没有机会停留,进而永远失去了亲眼看到的机会。这也就是说,老人当然是已经死了。我被母女俩当作实现老人遗愿的工具。但他们太急迫了,因而无法达成目标。
第3篇是《会面》。描述的是我如何促成自己的两位朋友,会面认识的过程。这里可能带有自传性,因为从他提供给两位朋友作为谈资的哲学书来看,显然,他是一位作家或者学者。
他带着一位好朋友,从街道进入房间,阳光照得他睁不开眼,进屋后一下难以适应。而房间中的另一位朋友则用目光迎上来。他不断从双方的目光,微笑,表情中探寻他们对这一次会面的感受,以及对于他本人的意义。我们常常会认为男人是粗糙的,但那只对那些所谓的阳刚男人来说如此。对文艺男来说,则完全相反。他如此丰富细致的感受性,足以让绝大部分女人目瞪口呆。另一个普鲁斯特。但风格似乎又很不一样,我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或者是他们本身语言的风格差异所在--当然文化会是造成风格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看起来作家非常喜欢用那种间断的对话来展示他的意图,在这一篇小说中也同样如此。第3部分,是"难以觉察的对话"。我从对两人表情等肢体语言的无穷无尽的揣摩,转入到他们对话的探索。这种方法有点像一副大量留白的中国画。读者得不断展开思索的头脑,才能获得阅读的乐趣。
当"我"能够加入到他们新起的一个话题中,准备屏息静听的时候,小说噶然而止。
我看到的第4篇是初次忏悔。这里有一点我习惯上的那些短篇小说的形式。儿童我被祖母带到修道院,去听忏悔。听到了几个老太太谈论,一个曾经贤淑,在看到修道院举办的一次婚礼后怀孕的一个老修女的故事。我于是四处转述了这个故事。奶奶要求我去做忏悔。我还没来得及出口,牧师便发表他的长篇大论,说我肯定是那种普通的小男孩,他给我提供了无穷种恶作剧的可能性,一种比一种严重。我最终告诉他,我没有做任何的恶作剧,只是把一个过去修女的故事,告诉了别人。但后来我真的变成了牧师口中那个恶作剧的小男孩。这可能是他自身的经历,带着很浓的批判意味。
第5篇是阿齐纳斯与艾莱娜的对话。这正如他文中所提到的一句话,"一种编织了种种疑问和惊叫的谈话",描述的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在古罗马废墟布景前的对话排练,而对两人心情与处境的说明,则可能是演员本身的,也可能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边读,边思考。我读的5,6篇小说,其中就有两篇,属于这种我们可能会把它归入先锋派小说的类型中。我感觉读起来不太有趣。这表明我不是一个真正喜欢挑战的阅读者。
我在阅读过程中做了少量笔记,否则我估计,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意象和感情非常充沛。哎,我不知要何时才能训练得到其中的一二。
晚上10:00左右,上完课下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放慢脚步,努力体会自己的感觉,如同小说的叙述者一样。可是除了一种熟悉感,我的头脑中挤不出更多的感受。
且慢!搁笔之后,我马上又想起一些我应该补充的地方。我的想象和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个写作的过程所激活,虽然这几乎只是一篇复述。我写完文章经常如此。
我终于突然变成了一个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写作者。我终于意识到,那些创意写作书让我们写下过去的记忆,并非是认为我们那些708碎的碎片,本身具有多大的价值,而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关于生命的感受。作家的价值之一,也许在于他是一个人类感受的收集器。
所以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第1部分,用50页的篇幅,记录了一个小男孩躺在床上入睡前的感受。这个8岁的小男孩真的可能在那一时刻想到那么多,那么美吗?不,不可能。中年的普鲁斯特在吃完一块雷德利娜饼干之后,真的,一气就起了50页的文学思维吗?不可能!本书作者阿尔丰索,真的在大街上赶时间奔跑的时候,浮想联翩吗?恐怕也不是,也许他注意钟表上的时间是真的,丰富的想象则更可能是某一天,他闲散的漫步在一处街道的时候,所想到的。当然,小说中的我,8成也并非作者。甚至这个事件是否曾经发生,也颇存疑问。在本文这一个合适的场景中,他有限度的利用了那么一次漫步。
作家不是怪物,也不是超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一些生活普通的人。他们只是善于记录,他们的偷听,偷窥,以及他们自己的思维碎片。长期的训练让他们具备了,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小花瓣,或平淡,或美艳,重新淬炼,编织成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大花篮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成为作家的素质和能力,但我们或者缺乏激情,或者缺乏那一份长期的坚持。
这表明我还不是一个具有专业自发性的写作者。我的自发性依然属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她甚至可能比我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弩钝。
为什么我感觉自己的写作是由内而外的平庸?因为我几乎从来没有动用可令我成为作家的那些专业训练。我一直只动用了我作为普通人的直觉在写作。所以我甚至找不到修改的需求。我能想到的修改,只是个别的字词句,以及某些段落的顺序,删减等。我的写作实践,和我自己学到的专业写作知识是完全脱节的,这便是问题所在。
如何结合?写,不断的写。勤密的读写。我认为你不是个傻瓜,所以只要你坚持,你一定能成为作家,但我不敢保证你时间--好吧,只要你坚持下去,并活到寿终正寝。如果你半途死去,你也是倒在探寻真理的路上--你和所有追寻真理的人命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