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短篇小说
⑴ 莫泊桑作品中的〈小步舞〉主要表达了什么
莫泊桑《小步舞》主要表达了对为增快日益工业化城市进度而放弃原有的人们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家园的无奈,借由公园里的老人,追忆起往昔那种城市浪漫、舒服的格调,并通过他现在的生活,由爱情层面出发,烘托当时的社会氛围。
《小步舞》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
(1)留白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本文开篇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
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
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
战争结束后,他到达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之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师居斯塔夫·福楼拜。
10年间,他完成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⑵ 《留白》:微生尽恋人间乐
《留白》|田晓菲
有的时候,会一连看一位作者的几本书,大抵是因为这些作者写的好,看完了一本,意犹未尽,就好比吃过一次美味佳肴之后,总想着什么时候还能在吃到。看三浦紫苑的书如是,看莫言的书如是,看周作人的书也如是。这次看过田晓菲著作《秋水堂评金瓶梅》之后,就找了她的另外一本书《留白》,是写在《评金瓶梅》后的,里面几篇文章可以看做是对后者的补充和延续。
翻开书,不由地心下赞叹,作者笔力深厚,即便是一些寻常的观点,她也能写出不一样的感受,见微而知著。在评论红楼与金瓶梅之间的关系,她将它们两者摆在一起,明确地说出年少之时喜欢红楼,年长时更倾向于金瓶,因为此时的她看待人世,不止炎凉二字,还有慈悲。
能包容地看待世上的善和恶,干净与肮脏,纯洁同腌臜,已经不是富有同情的人,更近于垂眉的菩萨,悲悯地看待一切汲汲营营、声色犬马与纸醉金迷。
《留白》就《牡丹亭》里的《劝农》一节做了详细的解说,从汤显祖的做官事迹到陶渊明的田园情怀,无一不写,无一不能付诸笔端。从前看《牡丹亭》,看的最多的就是《游园》与《惊梦》,写的词好,那唱腔与身段着实不能欣赏得来,可是后来再看,也能看出几分趣味,兼之,读白先勇的中短篇小说时常常能感受到昆曲文化萦绕其中,一句话,一段描写,都是巧夺天工,犹记得有一篇小说写原来是女角儿的一位太太最后捧起了一束花那种苍凉凄冷的模样儿。与之照应的《劝农》却格外地充溢着生活气息。
再说,前几日,正好看完了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也是有缘,在《留白》里也看到了秋水堂对其的解析《鹿与鼎》,就如同和其他同学上了同一堂课,自己对课堂知识一知半解的时候借来了成绩第一名的同学的笔记观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小说里都是宝藏,不但是小说的人物、情节和描述值得去深思,就连这个故事背后的那个人以及他写的其他作品和他带来的影响,都发人深省。
书里对待东西方文化持有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包容,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大可不必为了学习某种文化,去费力地调整和改变自己譬如写诗,写诗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命,为了自己,而不是想着冲上国际,得到某一个奖项。看着看着,不由地拍案称快,作者写得酣畅淋漓,读者读得也顺畅无比,好似发头风病的曹操在听完陈琳的檄书一般神清气爽,恨不能一口气读完,读完之后亦能回味良久,仿佛还能继续含英咀华似的。
书中曾写王夫之评论谢朓:“其华可及,其净不可及也。”窃以为,文章能写得“净”者,不过寥寥。秋水堂应属其中之一。
⑶ 简述泰戈尔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特点
一.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
摩诃摩耶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高贵出身的美丽女性,她与同村的男青年罗耆波青梅竹马,互生情愫,按理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当心上人罗耆波向她表白并提出私奔去结婚的想法时,她脑子里却在回旋着这样的念头:“多少世代以来摩诃摩耶的家族就以名门望族而自豪,我怎么能够同意嫁给像罗耆波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呢?恋爱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外一回事啊。”深受当时种族制度毒害的她并没有答应罗耆波的求婚,甚至认为是自己过去轻率的行动使得他怀有这样大胆的希望。
更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当摩诃摩耶知道自己即将被丝毫没有人情味的哥哥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男人时,竟然没有一丝儿反抗的表示,甚至在新婚后第二天就成了寡妇时,也没有因此而过于悲伤。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摩诃摩耶已经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了,她的心灵在长久压迫扭曲的环境中被腐蚀折磨坏了,竟也成了封建礼教的保护者了。我无法相信,腐朽落后到了极点的封建教化竟然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留下了如此难以磨灭的影响,乃至于完全扼杀了她原本应该有的青春和生命力,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教义是扼杀人性的、极其不道德的事实。
而摩诃摩耶在经历殉葬,大难不死后,既想立马见到心心念念的爱人罗耆波和他一起私奔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又担心自己在大火中已经残缺的容貌被对方看到而遭到嫌弃和拒绝。在经历了内心挣扎后,她终于迈出了勇敢的那一步,她去赴罗耆波的约了。老天爷的眷顾,让她有了再活一次的机会,这也是她第一次对不公平的命运进行反抗。
而罗耆波,作为小说的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也是显然易见的。小说中摩诃摩耶在从火葬场死里逃生与他重逢后,他内心感到十分激动和欣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面纱隔开的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却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自在地相处了,罗耆波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从前认识的那个摩诃摩耶,他暗自思量:“自然在人与人之间安置的栅栏已经够多了。摩诃摩耶更像古代的英雄迦尔纳,一出生就带着避邪的护身符。她身子周围本来就有一道无形的围墙。现在她仿佛是再生了一次,来到我的身边,周围又加上了一重围墙。她虽然总是在我身旁,可是又遥远得使我永远不能接近。我坐在她那不可侵犯的魔力圈外,以一种不满足的如饥如渴的心情,企图穿透这薄薄的而又深不可测的奥秘;恰如天上的星星一夜又一夜地消磨时光,想以永不闪动的低垂的目光看透黑夜的奥秘而终不可得。”
从这里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罗耆波是十分孤独的,他倾慕着美丽的摩诃摩耶,从前不可得,如今终于排除万难可以在一起生活,却不能得以亲近。但尽管如此孤独,罗耆波还是没有选择离开摩诃摩耶,他是真正地爱着摩诃摩耶,不愿意让她再次受伤。但与孤独同时困扰着罗耆波的,还有那如饥似渴的不满足,时间越久,在他心里的疙瘩也越来越大,终于在一个静寂的夜里他揭开了心爱的摩诃摩耶的面纱……
小说以其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深受封建教义荼毒的人物内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吞噬人性的真相。同时这也更好地加强了小说所要烘托的悲剧气氛和批判力量,让读者以身临其境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我仿佛能听见旧时代下女性在封建男权的压迫下不得不蹑足走动和低声抽泣的声音,对摩诃摩耶不幸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
二.偶然性与必然性重叠的情节安排
在小说《摩诃摩耶》中,女主人公摩诃摩耶在其哥哥的安排下被迫与一个濒死的老婆罗门成婚(古代的印度社会宗教盛行,而当时主管祭祀仪式的祭司就被称为“婆罗门”,按照小说中的交代,男主人公罗耆波的身份也是婆罗门,只不过是个身份微贱的“婆罗门”),结果摩诃摩耶在举行婚礼的第二天就成了可怜的寡妇,还要按照当时印度的习俗给这个素不相识的丈夫殉葬。这看似巧合的背后,其实却暗含着所有旧时代女性必然走向的人生结局。在那个封建婚姻制度和种姓制度盛行的时代,妇女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主的权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听从家族男性的安排,她们的身心被拴上了重重的铁链,无处可逃。而等待她们的命运,除了顺从就是灭亡。
但在进行残忍的火葬时老天爷又突降大雨,使主持大典的人全逃到小屋里去了,摩诃摩耶这才能解开绳索而幸免于难。这里又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摩诃摩耶居然没有被火烧死,而救她于危难之中的,却是阴晴不定的老天爷。有人可能会说是泰戈尔点亮了主角光环的作用,若是女主人公就这么死了,后面的故事还怎么发展下去呢?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作者没有安排男主角(罗耆波)来救摩诃摩耶,而是找了一个最不受人类控制的角色(老天爷)来解救摩诃摩耶呢?我想是因为作者知道在当时封闭黑暗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人敢冒着大不韪来解救摩诃摩耶,即便是深爱着摩诃摩耶的罗耆波也不敢,小说中也提到他最多只敢以自杀的方式或者干些别的可怕的事情来救赎自己,或是期待自然的力量,而对于亲身解救摩诃摩耶,却只字未提。
泰戈尔正是因为深刻地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对当时女性凄惨的命运感到深切的同情和不忿,所以他才能用这样饱蘸着深情的笔触,去刻画出摩诃摩耶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形象。在写作时又将情节发展的悬念性、传奇性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从而使这部作品产生了既扑朔迷离而又切实可信的艺术感染力。
三.留白手法的运用
当摩诃摩耶在经历劫后余生赴约来到罗耆波的家后,这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但是他们不能久留,必须得马上远离这个地方,逃到罗耆波的东家那里去。于是“在那个狂风暴雨交加的日子里,这两人避开大路。在旷野里走着,因为恐怕路旁的大树会倒下来压着他们。狂风在后面赶打着他们,好像要把这一对青年赶离人间,推向毁灭。”在如此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本应呈现这两个年轻人互相陪伴、扶持的温馨场景,但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对于他们赶路的经过却没有叙述,只对周围的环境作了简单的描写,更是用“毁灭”一词作为结尾。而想毁灭这两个年轻人的,正是先前解救了摩诃摩耶的老天爷。老天爷给了她重生的希望,却想要再次剥夺她年轻的生命。在阅读全文后再次揣摩,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毁灭”其实也预示着摩诃摩耶最后悲剧的结局。
在小说的结尾,当摩诃摩耶在大火中毁容的脸庞时最终被罗耆波揭开时,她瞬间从睡梦中惊醒了,并立刻把面幕遮上,昂然起立,离开了床,再也没有回来,哪儿也找不到她的踪迹。作为一个高傲的女孩,她的自尊和隐私在面幕被揭开的那一刻也被打入了最深的低谷,她无法容忍自己残破的面容被爱人以这样的方式看到,于是她决绝的选择了离开。没有人知道摩诃摩耶去了哪里,最终结局如何,留给我们的只有长久难以平平复的“沉默的怒火”和“长长的瘢痕”……
结婚——殉葬——重生——相聚——出走,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和她在面对不幸时的冷静和泰然,都在一次次地揉搓着读者的心,让人不忍心再看下去,但又着实对小说的结局感到好奇。泰戈尔不是一个创造美好童话的作家,他没有为这个故事编织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只有当你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才能找到打开摩诃摩耶心门的钥匙,这也正是泰戈尔的伟大所在,他不点明结局而结局却早已注定,这更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活在旧时代下的女性身不由己的命运。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一面对女主人公摩诃摩耶悲惨的命运而感到同情,一面又对当时印度残害人性的等级制度和寡妇殉葬这样的陋习而深恶痛绝。泰戈尔不愧为世界文学巨匠,他不刻意安排什么,却总是能运用最平实的文字来达到直击人心的效果。即使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当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信念,想来这也是他的作品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了。
⑷ 推荐一本有意思的短篇小说书
「30岁那天,我长出了一条尾巴」,这本书的作者Kelly Luce,硕士毕业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米切纳作家中心创意写作专业,拿到这本书读完之后,有几篇短文让我联想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大片的真相留白,巧妙的细节描述,还有缜密的情节铺垫,确实好厉害,内心有宇宙的人。
十个短篇小说,每一个故事独立成章,基本都是以在日本生活的环境和人物创作的。读起来有余味无穷的感觉,后劲十足。魔幻和现实交织,真真假假,风格独特,有的细节让人回想起来,不禁脊背发凉。
比如「蓝色恶魔」,我看了好几遍。「一个人的真相,对另一个人就是幻象。」种种细节表露,妻子琦似乎是来自古代的异人,「孤独的猫喜欢老鼠的陪伴」。也许雅的潜意识是知道的,但是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像一只被诱骗进笼子的动物」。
一个超现实的故事,在神话色彩的包装下,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与人的亲密和隔阂。
「三十岁那天,我长出了一条尾巴」。讲的是尾巴,一个滑稽而怪诞的现象。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自己和解的故事。
「现如今的女人就算过了三十依然嫁得出去」,妈妈在电话里的一句留言,介绍了女主角的单身现状。这大概正是作者的厉害之处,她总有办法把她想说的东西藏在文字里。
不结婚的女性,就好像长了尾巴的异类。那又怎么样呢,自己接受就好。
「许愿者」里写了奈央买了一个相机,后来出现一个脏兮兮的拿着相机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是过早逝去的灵魂,因为记挂母亲的模样,想给母亲拍一张照片。
形形色色的许愿者,每个都带着愿望而来。一直在老城堡公园里工作的看护者奈央,已经和那里的建筑融为一体了,见证了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奈央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很满足」,「他不需要钱」。人锋皮生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是通过金钱来体现,做一个生命的照料者,给予就很幸福啊。
这篇短银悔文,作者是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融入其中的。人生最珍贵的就是养育和照料生命的过程吧。
「奈央最爱听的来自那些铝制的一元硬币,轻薄的材质沉入水底的过程仿佛充满魔力。这些声音几乎全都关锋基正于孩子——渴望一个新生命,这类许愿最能打动他的心,也最让他满足」。
反之,那些物质上的渴求则让他心烦意乱。
这本短小精悍的书,推荐大家去读。每个故事都是半真半假的掺合体,也许作者富有想象力的魔力故事,能带给你和我不一样的视角,这大概就是小说的精髓和魅力。
⑸ 短篇小说集《斜面》读后
作者: 墨西哥 阿尔丰索.雷耶斯
首先让人感动的是译者,是北大的赵德明老师,他在75岁高龄这一年翻译了这本书。他提到,作为一个翻译者,大部分作者的观点他都是拒绝的。但,他必须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在学术的道路上,他的导师,就是他过去翻译过的那些作家,他所读过的书籍。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翻译者,翻译的质量就不必担心了。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集,甚至可以称之为小小说,总共只有100多页。我大约读了其中的一半。
第1篇是晚餐。
故事梗概很简单。我怀着对爱情的憧憬,被一对陌生的母女请去吃晚餐。
一开场,我在街道上奔跑。街道上的景物映衬着我的心情,我注意着四处可见的钟楼上面的钟表,担心自己会迟到。不过,我正好在9:00按时到达了目的地,那处陌生的邀请人地址。
我在踏入这个住宅前就展开了想象,并把实际所看到的景象与我的想象,做了对比。其间出现了一个战士的肖像,我觉得,女儿很像她的母亲,也很像画中的肖像。
他们边吃饭边谈话,谈话虽然有点奇怪,但他感觉是愉快的。显然这与他憧憬的爱情不同,女儿已经是一位老处女,应该和我不般配。当然,小说中并没有明示我的年纪。吃完饭后,他们一起到花园里散步,花园很暗,我感觉花园就像一座坟墓。母女俩向我描述着,花园里实际上应当并不存在的各种美丽的花。然后我睡着了,母女俩开始讲故事,显然是关于肖像中男人的故事。我间或的听到一些段落。有人打开了住宅中的一扇窗户,窗户的亮光刺激到我,我醒了。母女俩架着我回到住宅里的肖像边,让我看那副肖像,我发现自己和肖像中的男人非常相像。我落荒而逃,奔回家里,正好是9:00。
一次相当奇异的历险。故事想说明什么?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母女,还是肖像画中的男人?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故事中只提到他的失明?谁在打开窗户?这些都不得而知,留下了一大串让人费解的谜团。
故事中,对周围的环境,母女的表情,语言等等,都有相当多的描绘。故事从一开始满怀期待,最终则落荒而逃,有情绪的强烈的变化。从进入那个宅地的一眼开始,我们就能够感觉到,作者描绘中渗透着的强烈的死亡和阴冷的气氛。从他的另一篇小说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非常善于用感觉和环境来描写,营造气氛,提示故事的走向。
那是1910年代。虽然身处墨西哥,但是依然能够感觉到其中的欧式生活痕迹,近乎19世纪的欧洲。
我想,这篇小说反映的应该是母女俩的生活。他们是富有的遗产继承者,每天无所事事,除了谈论她们的丈夫或者父亲。他们似乎是在完成父亲的某种遗愿--是呢,他们想让我谈谈我在巴黎的见闻。因为父亲路过了巴黎,却没有机会停留,进而永远失去了亲眼看到的机会。这也就是说,老人当然是已经死了。我被母女俩当作实现老人遗愿的工具。但他们太急迫了,因而无法达成目标。
第3篇是《会面》。描述的是我如何促成自己的两位朋友,会面认识的过程。这里可能带有自传性,因为从他提供给两位朋友作为谈资的哲学书来看,显然,他是一位作家或者学者。
他带着一位好朋友,从街道进入房间,阳光照得他睁不开眼,进屋后一下难以适应。而房间中的另一位朋友则用目光迎上来。他不断从双方的目光,微笑,表情中探寻他们对这一次会面的感受,以及对于他本人的意义。我们常常会认为男人是粗糙的,但那只对那些所谓的阳刚男人来说如此。对文艺男来说,则完全相反。他如此丰富细致的感受性,足以让绝大部分女人目瞪口呆。另一个普鲁斯特。但风格似乎又很不一样,我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或者是他们本身语言的风格差异所在--当然文化会是造成风格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看起来作家非常喜欢用那种间断的对话来展示他的意图,在这一篇小说中也同样如此。第3部分,是"难以觉察的对话"。我从对两人表情等肢体语言的无穷无尽的揣摩,转入到他们对话的探索。这种方法有点像一副大量留白的中国画。读者得不断展开思索的头脑,才能获得阅读的乐趣。
当"我"能够加入到他们新起的一个话题中,准备屏息静听的时候,小说噶然而止。
我看到的第4篇是初次忏悔。这里有一点我习惯上的那些短篇小说的形式。儿童我被祖母带到修道院,去听忏悔。听到了几个老太太谈论,一个曾经贤淑,在看到修道院举办的一次婚礼后怀孕的一个老修女的故事。我于是四处转述了这个故事。奶奶要求我去做忏悔。我还没来得及出口,牧师便发表他的长篇大论,说我肯定是那种普通的小男孩,他给我提供了无穷种恶作剧的可能性,一种比一种严重。我最终告诉他,我没有做任何的恶作剧,只是把一个过去修女的故事,告诉了别人。但后来我真的变成了牧师口中那个恶作剧的小男孩。这可能是他自身的经历,带着很浓的批判意味。
第5篇是阿齐纳斯与艾莱娜的对话。这正如他文中所提到的一句话,"一种编织了种种疑问和惊叫的谈话",描述的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在古罗马废墟布景前的对话排练,而对两人心情与处境的说明,则可能是演员本身的,也可能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边读,边思考。我读的5,6篇小说,其中就有两篇,属于这种我们可能会把它归入先锋派小说的类型中。我感觉读起来不太有趣。这表明我不是一个真正喜欢挑战的阅读者。
我在阅读过程中做了少量笔记,否则我估计,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意象和感情非常充沛。哎,我不知要何时才能训练得到其中的一二。
晚上10:00左右,上完课下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放慢脚步,努力体会自己的感觉,如同小说的叙述者一样。可是除了一种熟悉感,我的头脑中挤不出更多的感受。
且慢!搁笔之后,我马上又想起一些我应该补充的地方。我的想象和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个写作的过程所激活,虽然这几乎只是一篇复述。我写完文章经常如此。
我终于突然变成了一个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写作者。我终于意识到,那些创意写作书让我们写下过去的记忆,并非是认为我们那些708碎的碎片,本身具有多大的价值,而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关于生命的感受。作家的价值之一,也许在于他是一个人类感受的收集器。
所以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第1部分,用50页的篇幅,记录了一个小男孩躺在床上入睡前的感受。这个8岁的小男孩真的可能在那一时刻想到那么多,那么美吗?不,不可能。中年的普鲁斯特在吃完一块雷德利娜饼干之后,真的,一气就起了50页的文学思维吗?不可能!本书作者阿尔丰索,真的在大街上赶时间奔跑的时候,浮想联翩吗?恐怕也不是,也许他注意钟表上的时间是真的,丰富的想象则更可能是某一天,他闲散的漫步在一处街道的时候,所想到的。当然,小说中的我,8成也并非作者。甚至这个事件是否曾经发生,也颇存疑问。在本文这一个合适的场景中,他有限度的利用了那么一次漫步。
作家不是怪物,也不是超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一些生活普通的人。他们只是善于记录,他们的偷听,偷窥,以及他们自己的思维碎片。长期的训练让他们具备了,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小花瓣,或平淡,或美艳,重新淬炼,编织成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大花篮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成为作家的素质和能力,但我们或者缺乏激情,或者缺乏那一份长期的坚持。
这表明我还不是一个具有专业自发性的写作者。我的自发性依然属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她甚至可能比我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弩钝。
为什么我感觉自己的写作是由内而外的平庸?因为我几乎从来没有动用可令我成为作家的那些专业训练。我一直只动用了我作为普通人的直觉在写作。所以我甚至找不到修改的需求。我能想到的修改,只是个别的字词句,以及某些段落的顺序,删减等。我的写作实践,和我自己学到的专业写作知识是完全脱节的,这便是问题所在。
如何结合?写,不断的写。勤密的读写。我认为你不是个傻瓜,所以只要你坚持,你一定能成为作家,但我不敢保证你时间--好吧,只要你坚持下去,并活到寿终正寝。如果你半途死去,你也是倒在探寻真理的路上--你和所有追寻真理的人命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