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人物描写
㈠ 有层次的人物描写丰满人物的形象
——解读契诃夫短篇小说《约内奇》之三
《约内奇》这篇小说的描写是有层次的,正是这些层次,使得小说的人物形像精彩而极富个性。
作者是这样描写图尔金的:伊万·彼得罗维奇·图尔金本人是一个胖胖的、漂亮的黑发男子,留着络腮胡子,常常为了慈善性的募捐举办业余公演,自己扮演老年的将军,咳嗽的样儿挺可笑。他知道许多趣闻、谜语、谚语,喜欢开玩笑,说俏皮话。他脸上老是露出这么一种表情:谁也弄不清他是在开玩笑呢,还是在说正经话。
来看,这个人物描写的层次:先描写人物的外貌再描述人物的动态形像:老将军咳嗽,最后描述总体形像特点:爱说俏皮话。
看她妻子的出场,薇拉是一个身体瘦弱、模样俊俏的夫人,戴着夹鼻眼镜,这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喜欢拿那些小说当着客人朗诵,这句话又是对她动态形像的一个描述。可是当女儿出场的时候,只是描述了她的才能特点:这是一个年轻的姑娘,会弹钢琴。不难看出,这里对人物的描写是有层次的。图尔金所用笔墨最多,薇拉次之,伊万诺夫娜最少,而轮到主人公约内奇的时候,只交待了他的职业。给人的感觉是,小说的主人公好像并不是约内奇,反而像是图尔金。这样由详细描写到极次要不着一笔的人物层次禁不住地就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对人物探索的欲望反而被更强烈的挑逗起来。
而当故事正式开始的时候,伊万诺夫娜的形像却在德米特里·约内奇·斯达尔采夫的眼睛中活了起来:伊万诺夫娜,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她长得很像母亲,也很瘦弱、俊俏。她的表情仍旧十分孩子气,腰身柔软而苗条。她那已经发育起来的处女胸脯,健康而美丽,叫人联想到春天,真正的春天。写到这里,伊万诺夫娜的人物层次也立体了起来:会弹钢琴,年轻,孩子气,腰身苗条,胸脯丰满,春天。这样一个描写,由外在的才能特点到人物本身的特征再到由内而发的气质意蕴。较之父亲图尔金母亲薇拉的刻画要丰满而立体的多,吸引人的多。
伊万诺夫娜是这样吸引住约内奇的,而约内奇的心理变化呈现出来的丰富层次也一步步地吸引了读者。
在走进图尔金家之前,德米特里·约内奇·斯达尔采夫是快乐而轻松欢快地: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去,一路上哼着歌“在我还没喝下生命之杯里的泪珠的时候……”。初次见到伊万诺夫娜的时候,他形容着自己的心理感受:叫人联想到春天,真正的春天。从这里可能感受到他被伊万诺夫娜所吸引并陶醉于对方所呈现出来的美好中。在听到伊万诺夫娜弹又长又单调的钢琴曲的时候,他幻想着许多石块人高山上落下来,一个劲儿地往下落。她巴望着那些石块快点儿停住,别再落了才好。很显然,此时的他又感觉到伊万诺夫娜所谓的才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带给人的感觉并不美好甚而至于是令人煎熬的。可是当她看到她的卷发披下来盖住额头的时候,她又开始喜欢她,并觉得此时坐在这里,“是多么愉快,多么新奇啊……”而他结束这次宴请回家时候,又是唱着歌离开的。由此看来,约内奇被吸引打动也是很有层次而且是真实自然的迂回的:快乐——陶醉——煎熬——愉快——询问并兴奋异常夜深也毫无一丁点儿倦意。
迷醉的层次是这样,而墓地被耍之约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层次。
“请于今晚十一时,赴墓园,于杰梅季墓碑附近相会。”刚收到这个字条的时候,他的第一反映:科契克在开玩笑。到了十点钟的时候,他又怀着微弱的希望这样想:各人有各人的怪脾气,说不定她不是在开玩笑,也许倒真会来呢!这时候的他心存侥幸。所以他看到皎洁的月光下景物预示着一种宁静、美丽、永恒的生活。而当钟声响起来的时候,他想象自己已经死了,被永远埋在这儿了,由空虚而产生愁闷和断了出路的绝望罢了。接着在漫长的等待中他这样歇斯底里,他同时打算呐喊一声,说他需要爱情,说他不惜任何代价一事实上要等到爱情。他难受至极,但小说却以他舒舒服服地在马车上坐下结尾。来看墓地里等待爱情的心理过程:心存侥幸怀有希望——有希望中有美好的幻想——愁闷与绝望——想要呐喊为了爱情不惜一切代价——难受之至失望至极已空洞无物的舒服。而到了第二天黄昏,经历了这样的戏耍后他竟又跑到图尔金家求婚,去求一场不真实的爱情,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在情感方面的伟大来。
在这样一个追求情感的层次中,约内奇这样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形像被真实的塑造了出来,这也正说明约内奇原本是一个有着积极情感与追求的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与向往的人。正是这样丰富的展示,与后文他绝望后对一切失去希望只知道贪钱的贪婪无趣凶暴自私的形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人性中最美好最积极的东西被无情地践踏蔑视毁灭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给人看的悲剧,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应该说,这篇小说中有层次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打动着读者,也增强了契科夫的小说本身的魅力。
㈡ 求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或边城的人物动作描写
羊脂球:
女人呢,所谓尤物之一,她是以妙年发胖著名的,
得了个和实际相符的诨名叫做羊脂球,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
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
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
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
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
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
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边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也乖得使人怜爱。起眼动眉毛,机灵懂事,使家中长辈快乐。”
㈢ 人物细节描写片段(300-400左右字)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地站着。
该片段节选自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主要描写的是祥林嫂的外貌及行为细节。
(3)短篇小说人物描写扩展阅读:
《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㈣ 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描写的句子
1、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你简直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中。
(4)短篇小说人物描写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从最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里变化之中,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鄙,欺诈,冷酷,《我的叔叔于勒》就属于这一类作品。
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达佛朗司家的一个故事,于勒在小说中是个大起大落的人。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
经过作者巧妙的安排情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十年经历是暗线。
明线暗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错,达到高潮。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小说的情节虽不复杂,但构思巧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满怀希望而又避之唯恐不及的心声,最能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蓄势。
㈤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如何把角色写活
把人物写好的技巧,很难掌握,作者建议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 可以考虑直接描写。
作者可以讲述自己对于某个角色的看法,其他人对于这个角色的看法,或是这个角色自己对自我的看法。此法对初学者看起来笨拙,对于老道成熟、眼光犀利的写作者来说,很有成效。
比如:
要介绍某个角色时,可以偶尔这样直接描写,当作能力测试,看能否与其他部分做到浑然一体。
二、 描述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人物个性的细节来丰满你的角色。
三、 描述人物所处环境来表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要么是他给自己创造的日常环境,要么是他面对陌生环境时的反应。
四、 可以写人物的想法,不管是他脑海中的意识流,还是他面对特定事件时的内心活动。
五、 展示一个角色对其他人的反应。
六、 让角色说话。
七、 写角色的动作,包括习惯性的小动作,某时某地的特别举动,或是他在整个故事里的一贯做派。
说话和举止是描写人物最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分析那些文笔出众的小说,作者往往将几种方法巧妙地混合在一起。
如何才能不偏不倚的写人?
为人物设定一种基本品格,一种根本的、长久的、关键的特质。
如果你要写一个负责人事工作的人,那么应该将他待人接物的机灵劲,作为他的基本特征;如果写婚姻关系,也许忠贞不渝就可以成为你的主旨。
慷慨、吝啬、和蔼、残暴、诚实、狡诈、勇敢、懦弱,都具有描写意义。
写人的时候不必过于拘泥,否则人物会干瘪僵硬,犹如一架骷髅。
可以按自己的趣味,让人物说一些与基本性格不相冲突的话。巧用材料,通过重复和微妙的暗示来不断加强人物的特征。比如,你的角色是个傲慢的粗汉,不要只交代或者表现一次,而要通篇小说里不停的让他夸夸其谈,大吹牛皮。花样百出的不断重复,不停暗示才是正解。
看别人写的小说,里面的角色能让读者感受到:看见他走进房间,听到他的声音和呼吸,读者的肌肉甚至都会与他的一同收缩。如果对他感同身受,就会为他祝福,替他害怕,如果不同情他,就会祝福其他角色或是为其担忧。
读者会理解角色的动机和心理,一边读一边体会着他经历的一切。当读者能够理解他,情感因他而动,想法随他而行时,这个角色就有了生命。
你能让自己的角色在读者眼中活起来吗?
嘿嘿,忏愧,我还不能!所以才想学习呀!
写人,没有神奇的魔法公式可以套用,最好的方法还是理解你的人物。
一、以自己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对人物认识得越深,赋予其血肉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可以特意做些什么去理解角色,如此便有望将各种细节融会贯通,最终给角色带来生命。
优秀的作家为了理解笔下的主角,往往都会经历巨大的痛苦,他们酝酿人物时,往往试图“穿透”这个角色的皮囊,深入内里,体会角色的喜怒哀乐。
想要理解人物,可以从观察别人开始,比如:
做人物研究时,如果能注意到这些外表,细节既有一以贯之的,也有变化不定的部分,那么你的眼光会变得更加敏锐。
比如,角色有一双蓝眼睛,开心的时候眼睛颜色可能就会稍微变浅,愤怒时又会转成钢铁似的灰蓝。他的嗓音也是,平时的腔调总是差不太多,但情绪起伏时就能听出不同。这样一个角色,在安静和行动时就是两个人——也有可能,他每做一件事情就会显露出一种个性。
观察外貌时,带着理性的眼光,会让你和角色越来越心意相通。多了解他的爱好、品味、志趣、最爱的运动、阅读的习惯还有野心。
也许你从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并不能了解到以上所有,但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搞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当你要塑造一个人物时,这些经典的碎片能让你了解人物,他的基本性格特征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会是这样?
动用感知和意识的过程中,还要弄明白你在感性上对这个角色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尊敬、仰慕还是喜爱?你会嫉妒还是可怜他?还是说他让你排斥、讨厌,甚至觉得恶心?他会让你愤怒吗?你的感受是不是复杂得无从分析?当他靠近你的时候,你自己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
理解角色的情感,最好能与他同喜同悲。如果自觉同理心不足,那就从和自己最相似的角色写起,逐渐提升能力。
如果你在观察一个角色后,发现自己心中淡漠不为所动,就不要浪费时间写这样的角色了。如果在一开始就对角色怀有真切的兴趣,那么就会想要利用感知和意识更好的把握这个角色,这一努力兴许会让你更能看清并强化自己对角色的情感。
如何能让笔下的人物不是一个傀儡,一个机器,一个普遍的抽象概念,一个扁平的单一维度的空壳,而是一个圆融的、独特的、立体的形象,需要经过千锤百炼。
……原来,那些能把人物写好的作者,心里都经历过无数无数,他人的生活呀!
太不容易了,我再好好细细思量,多多分析书里的角色和每天遇见的人,或许,哪天也能写出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以上是《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中玻尔·霍格非的“让你的角色活起来”的读后总结和小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