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者短篇小说
『壹』 驿路梨花的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
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获奖情况: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
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
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9年7月)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短篇小说《阴阳有隔》荣获第二届边疆文学·昊龙年度文学年度短篇小说奖(2011年度)。
『贰』 《灯光》作者王愿坚资料,简单点的。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瞎冲瞎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磨空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判唯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叁』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哪个人
题主所问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上图:电影《一个人的遭遇》剧照,人物为索科洛夫(中)
在小说家的安排下,几乎所有与战争相关的苦难,无不例外地降临在索科洛夫身上。 索科洛夫的行为中贯穿着苏联人的精神,却不是一个“典型化”了的苏联人。因为他的存在不是为了表现全体, 而是为了突出个人在某一特殊时期思想、行为的状态。 他身上充满了戏剧性的因素,思想和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
唯其如此,体现在索科洛夫身上的美德才是全人类的, 读者才能穿越时空对他的苦难感同身受,并给予最大限度的同情。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索科洛夫是“极端典型化”的产物。他身上体现的不是普通苏联人的特征,而是苦难的苏联人的集合。
追溯索科洛夫的整个人生,不难发现,这是他“一个人”的旅程。 在小说的前几页,他说:“抽烟也罢,死也罢,一个人总很难受。 ”令人心酸的是,索科洛夫的一生都在不断重复着“只剩一人”的悲惨遭遇。 在饥荒的1922年,家人全都饿死,“只剩下我一个人”;战争到来的 1942 年,他离别了妻儿,第二次“只剩下我一个人”;在一次冲锋后,他被俘虏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第四次“只剩下我一个人”发生在逃跑时,孤立无援;与米勒的对峙,在死神面前一晃而过又是“只剩下我一个人”;冲过火力点回到本方阵地时,还是“只剩下我一个人”;第七次感觉“只剩下我一个人”是在得知妻女的死讯之时;最后,儿子阿拿多里在胜利之日的死,给了老索科洛夫最后的打击,他实实在在地“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索科洛夫过于戏剧化的人生概要, 说明肖洛霍夫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创作手法推向极致,客观上塑造了一个“非典型”的人物,一个“绝不普通的苏联人”。作者以索科洛夫一人之身承载一个时代的苦难,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带给读者强有力的震撼。 不过,这又损伤了小说的品质,因为真正的艺术总是回避过于离奇的故事。
“不完美”的《一个人的遭遇》当然,这并非一篇没有缺点的作品,象肖洛霍夫的早期作品有着自然主义的缺点一 样,成名作中也有一些自然主义毛病,这篇作品的某些情节也掺杂着一些自然主义因 素。
作品中对战争描写也的确有些感伤色彩。此外,这篇作品描写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不够。然而纵观会篇,《个人的遭遇》 仍不失为一篇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作品, 一部有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