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中短篇小说
㈠ 《褐色鸟群格非中短篇小说集》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褐色鸟群》(格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9ZMJzKBuyK7AnaaStw1aLw
书名:褐色鸟群
作者:格非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格非1986~1993年上半年发表在各杂志上的文章,计有《追忆乌攸先生》《迷舟》《陷阱》《褐色鸟群》等14篇,25万字,代表了格非创作从起步到发展的历程。从1990年代以来,格非中短篇小说选集以各种形式、在不同出版社先后出版过,计有七八种,但现在市场上已难寻觅。
作者简介:
格 非
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清华大学教授。
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
㈡ 《相遇格非中短篇小说精选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相遇》(格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sEZkb0KcnXuEhjhdAAv7oQ
书名:相遇
作者:格非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2-15
页数:274
内容简介:
《相遇》收录格非二十余年来中短篇小说十二篇,是他的最新自选集。
他早年以短篇小说引起文坛瞩目,《迷舟》、《青黄》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故事以优雅精纯的语言和清晰缜密的细节呈现出无比真实的生活质地感,同时又让微妙难言的意绪如迷雾流淌,仿佛义山诗境。伟大作家的天分从一开始 便显露无疑,并在后来的岁月里持续滋长,衍生出更为完美的作品。
在这个集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作家对于汉语古典之美最为纯正的继承,也可以看到,曾经托生于博尔赫斯、普鲁斯特的智慧在另一个文学天才身上的再生。题名相遇,既是取篇目之名,也暗示作品中多重影响的自然交融。
~~~~~~~~~~~~~~~
格非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与斑斓。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授奖词
格非的小说是历史文化叙事与个人欲望叙事的完美结合。他优雅地铺陈历史,冷酷地节制欲望,使之成为一种迷人的若有若无的气息般的存在。
——潘帕
《相遇》是格非最好的短篇,是写满蒙藏佛教最鲜活的短篇,有限的文字,满纸无限的开始和可能。
——冯唐
作者简介:
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塞壬的歌声》、《博尔赫斯的面孔》等散文集多部。
㈢ 格非《凉州词》中的临安先生/博士是谁
临安先生/博士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没有真实原型。
原文节选:
作为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内声名显赫的学者,临安博士近来已渐渐被人们遗忘。四年过去了,我从未得到过他的任何消息。正如外界所传言的那样,不幸的婚姻是导致他最终告别学术界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期的《名人》杂志刊发了一篇悼念性质的文章,作者声称,据他刚刚得到的讯息,临安先生现已不在人间,他于一九九二年的六月在新疆的阿克苏死于霍乱。直到今年秋天,当临安博士背着沉重的行囊突然出现在我寓所的门前,上述推断才被证明是无稽之谈。
此文出自格非《凉州词》
(3)格非中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凉州词》是格非的一个短篇小说,写学者临安博士的生存困境和对历史事件的特殊思考,从而发现了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相悖的荒谬特性,而且,种种荒谬性跟他所研究的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故事产生了直接的对应。
“格非”原名刘勇,江苏镇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㈣ 2015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籍格非《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内容推荐:
《人面桃花》——“江南三部曲”第一部。晚清末年、民国初年,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历史的悲情交织。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和从容,通过简单写出了复杂,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山河入梦》——“江南三部曲”第二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梅城县长谭功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梦想与下放命运、坎坷爱情的尴尬错位。小说以饱满的笔墨、沉静的思索,呈现了个体在时代剧变中的曲折与求索。
《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第三部。作者的笔力收归现实,直指当下。通过谭端午、李秀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精神衍变,格非深度切中这个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从《人面桃花》到《山河入梦》再到《春尽江南》,格非的笔触复归现实,复归他熟识的知识分子群体。
2015茅盾文学奖 格非 《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作者简介:
格非,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实力派作家,清华大学教授。
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
从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开始,迄今已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以及“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中短篇小说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青黄》、《戒指花》等。另有论著和散文随笔《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声》、《文学的邀约》等多部。
格非属于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睿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风格鲜明;曾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2004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04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第一名、《新京报》“2011年度文学类致敬图书”等多种文学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㈤ 请推荐介绍格非的书籍。
去看看《人面桃花》吧
今天看了一天《人面桃花》,觉得格非真是有非凡的叙述能力。他用并不全知的全知视角为我们制造叙事空白。悬念以及隐晦的叙述使阅读探索的兴趣激增,然而随着叙述的流动,你会发现,悬念与解释并非是对称的,所以有些问题你根本找不到答案,这就是格非,读者不得不和他一起思考。面对格非的文本,思考是不能缺席的,而且格非具备这样的能力,他能够把你拉进某种思考。
在文本中,梦境与幻境的出现,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不同的是,在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中,诗歌文本是对文中人物命运走向的一种隐喻,是解读人物命运的线索和密码,他统摄了整个文本。红楼梦的草蛇灰线,是有迹可寻,文本前后是一种没有缝隙的对称。而格非的《人面桃花》,梦境与幻境虽然也是对人物走向的某种隐喻,但这种隐喻不是针对整个文本,只是人物行动的阶段性走向。另外,作者所设置的悬念和后面的解答也不能形成一种对称,而是一种非对称,很多悬念被悬置了。比如说饥荒时那一带米从何而来?梅芸和张季元如何相识?金蟾、金蝉又是怎么回事?等等等等,都是无法解开的谜团,这种悬置使文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对文本的阅读结束了,但是后阅读马上就会开始,读者会陷入一种持续的沉思,这也许是格非的意图,正如他在新浪网上与网友聊天时所说,他希望自己的文本能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我想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叙事空缺手段的使用吧。
长篇小说
《敌人》
花城出版社199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边缘》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欲望的旗帜》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人面桃花》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作家出版社 2008年
《山河入梦》
作家出版社2007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年
《春尽江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中短篇小说
篇目:
《相遇》 ( 大家)
《傻瓜的是诗篇》 (1989钟山)
《锦瑟》 (1990花城)
《雨季的感觉》 (1991钟山)
《镶嵌》 (1992花城)
《赝品》 (1994收获)
《时间的炼金术》 (1996钟山)
《推背图》(武则天)(1994江南)
《湮灭》 (1994收获)
《打秋千》 (1995收获)
《不过是垃圾》 (2005长城)
《蒙娜丽莎的微笑》
《追忆乌攸先生》
《陷阱》
《迷舟》
《大年》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青黄》
《风琴》
《蚌壳》
《褐色鸟群》
《背景》
《夜郎之行》
《唿哨》
《凉州词》
《初恋》
《去罕达之路》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沉默》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半夜鸡叫》
《谜语》
《失踪》
《喜悦无限》
《未来》
《苏醒》
《让他去》
《月亮花》
《戒指花》
《公案》
《黎明之轨》
《窗前》
《暗示》
《废墟仪式》
中短篇小说:
《迷舟》作家出版社1988年
《追忆乌攸先生》 《陷阱》 《褐色鸟群》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迷舟》 《大年》
《青黄》 《风琴》 《蚌壳》
《唿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大年》 《背景》 《青黄》 《风琴》 《蚌壳》 《褐色鸟群》 《夜郎之行》
《傻瓜的诗篇》 《唿哨》
《雨季的感觉》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相遇》 《湮灭》 《傻瓜的诗篇》 《背景》 《锦瑟》 《夜郎之行》 《雨季的感觉》
《格非文集》(三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1、树与石 :《追忆乌攸先生》 《陷阱》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迷舟》 《大年》
《背景》 《青黄》 《风琴》 《蚌壳》 《褐色鸟群》 《夜郎之行》 《唿哨》 《凉州词》 《初恋》 《去罕达之路》
2、眺望: 《相遇》 《锦瑟》 《雨季的感觉》 《傻瓜的诗篇》 《湮灭》
3、寂静的声音: 《敌人》 《边缘》
《当代作家文库•格非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格非小说自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傻瓜的诗篇:中国当代小说50家》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
《未来》 《让它去》 《月亮花》 《解决》 《锦瑟》 《时间的炼金术》 《半夜鸡叫》
《紫竹院的约会》 《傻瓜的诗篇》 《苏醒》 《沉默》 《谜语》 《凉州词》 《初恋》
《镶嵌》 《失踪》 《喜悦无限》 《打秋千》 《赝品》 《相遇》《湮灭》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格非卷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追忆乌攸先生》 《凉州词》 《初恋》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沉默》
《迷舟》 《褐色鸟群》 《蚌壳》 《青黄》 《背景》 《唿哨》 《傻瓜的诗篇》 《锦瑟》
《雨季的感觉》 《相遇》 《镶嵌》 《时间的炼金术》 《赝品》
《格非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青黄》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迷舟》 《大年》 《青黄》 《风琴》 《雨季的感觉》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推背图》
《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边缘》
《相遇》 《雨季的感觉》 《傻瓜的诗篇》 《湮灭》 《打秋千》 《赝品》 《苏醒》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月亮花》 《谜语》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沉默》
《格非作品精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迷舟》 《褐色鸟群》 《青黄》 《紫竹院的约会》 《锦瑟》 《雨季的感觉》
《傻瓜的诗篇》 《相遇》 《打秋千》 《赝品》
《戒指花》(短篇小说集)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
《追忆乌攸先生》 《迷舟》 《褐色鸟群》 《青黄》 《蚌壳》 《背景》 《唿哨》
《凉州词》 《初恋》 《紫竹院的约会》 《解决》 《沉默》 《马玉兰的生日礼物》
《戒指花》 《夜郞之行》 《风琴》 《苏醒》
《不过是垃圾》(中篇小说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
《相遇》 《傻瓜的诗篇》 《锦瑟》 《雨季的感觉》 《镶嵌》 《时间的炼金术》
《赝品》 《推背图》 《不过是垃圾》
专著
《小说艺术面面观》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 小说与现实
第二章 作者与读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结构
第五章 语言
第六章 小说的未来
《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 小说与现实
第二章 作者与读者
第三章 故事
第四章 结构
第五章 语言
第六章小说的未来
下编:叙事分析
第七章 卡夫卡的钟摆
第八章 麦尔维尔:《白鲸》
第九章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第十章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第十一章 废名小说的叙事研究:树
《塞壬的歌声》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第一辑 写作的恩惠
第二辑 十年一日
第三辑 塞壬的歌声
第四辑 废名的意义
《卡夫卡的钟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文学的邀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导言: 现代文学的终结
第一章:经验与想象
第二章:作者及其意图
第三章:时间与空间
第四章:语言与修辞
关于长篇小说:
以上应该是比较完整的信息,这6部长篇都很喜欢。
关于版本,《敌人》收的是2001年,91年的版本不好买啊,《边缘》只有一个版本(当然边缘也可以在他的文集寂静的声音里找到),已经收了,《欲望的旗帜》收的是春风文艺的,《人面桃花》肯定是春风文艺的好,但是送人了,现在手里补了个作家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加个共和国作家文库,还鲜明的五星,看着很虐。 《山河入梦》应该要作家出版社的版本比较好,《春尽江南》今年刚出。
关于中短篇小说与散文集:
格非的成名作应该是 迷舟 青黄那一批,而且他的中短篇一样是值得反复品读的。
如上所列,如果不是为收藏版本而言,倒觉得07年春风文艺的两本中篇加短篇小说选集就比较全了,像88年的作家出版社的迷舟,孔夫子上基本都卖150元左右了。但是那些早期的版本,每篇的序言倒是有意义的多了,因为篇目在07年的春风文艺基本都能找到。
还有觉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见,值得收阅,电子版也能找的到。
倒是觉得格非散文那篇里的篇目不常见,值得收阅,电子版也能找的到。
专著方面:
小说艺术面面观就没必要了,有《小说叙事研究》就行(我只有扫描版),孔夫子上卖的也比较多。最近一本是《文学的邀约》。可惜被清华大学出版社装帧的太差劲了。书是好书。
6本长篇:《边缘》《敌人》《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中篇选:《不过是垃圾》
短篇选:《戒指花》《树与石》
《文学的邀约》
虽说早前的很多书的装帧设计,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许惨不忍睹,但是也正是那样,现在拿在手里才能感受一种时间的真实感,甚至有时隐隐觉得审美因一种对主流的反抗而有了偏向,当然前提绝对是格非的书是值得收藏的,反复阅读的。所以那些早期的版本,能收到的话,除了爱书人的一种成就感(越难的就越有种成就感),而且在细节上,让我们这个年龄对那个时代有些隔膜的人,能更加扩大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迷舟》的序言作者是吴洪森。《唿哨》附录里张旭东评格非的文字,还有格非很多的自序,都可以看看。
还有关于仲月楼,一直想了解,资料也很少。格非自己讲解小说很吸引人,其实他的作品本身也是当代文学非常值得解读的
以上是格非所有版权书
㈥ 关于格非和《江南三部曲》的孕育过程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大学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有优秀作品发表。
本科毕业时,格非放弃了保研资格,打算去江苏作协从事专业写作。后来,原本留校的女同学去了北京国务院侨办工作,机缘巧合下,这个名额给了格非。格非先是留校做了辅导员,后来做了教授。
1997年,格非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钱谷融的博士研究生。1998年,博士在读期间,格非凭借《小说叙述面面观》,获得教授资格。
2000年,格非为了与在北京工作的北京籍夫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调到清华大学,现在是清华大学中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格非受法国一个文学协会的邀请,参加了一个为期半年的写作项目。
当时,格非和一个比利时作家、一个俄罗斯作家,一同住在一个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修道院里。
修道院坐落在半山腰,远离小镇和村庄,除了三个作家和一个看门老头,再也没有任何人,更无法用中文与人交流。
格非说,修道院旁边,有条清澈得像翡翠一样的河,河道里乱石遍布。每到万籁俱寂的夜晚,虽然星光灿烂,却感觉河水流动的声音特别大。那种无法诉说、无法交流的苦闷,简直能让人发疯,整个人好像都要废掉了。
就是在那样的日子里,格非十几年前构思的一部小说,突然在心里成型、清晰起来,这就是获得中国文学界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江南三部曲》。
这部纯中国式的小说,是格非经过长期中国古典文学浸润与滋养后的杰作。
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时,格非与当时在校任教的青年教师胡河清成为好朋友。胡河清坠楼前,曾与格非有过这样一番交流:
你们这批作家,整个中华史的底子太薄,如果你们不从现在开始,重新认真读中国的经典,你们走不远。
胡河清的这段话,对格非影响非常大。1994年4月,胡河清坠楼离世,更是深深触动了格非。
格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在跟随钱谷融先生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后,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钱穆的清代学术史,到《史记》、《左转》,正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格非无比丰厚的滋养。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孕育与诞生,与他长期大量阅读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密不可分。
目前为止,格非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有8部,中短篇小说近50部。上海求学工作的20年,是格非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江南三部曲》之后,格非慢慢找回了写作的感觉,最新出版的一部小说作品是《月落荒寺》,当选为2019年度“十大文学好书”之首。
在还没有结束的2021年4月,格非的散文《麦尔维尔读札》,获得了第17届“十月文学奖”散文奖。
格非的作品,不但能让人看到被遗弃的土地的荒芜,更能让人看到大地复苏的希望,这也是他把文学称为“超越性力量”的原因。
愿每个人都能多读书,读中国古典文学,读中国历史,让自己更沉静踏实,也让生活更光明和有意义。
期待格非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版问世。
㈦ 《雨季的感觉格非中短篇小说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雨季的感觉》(格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rfyeLSYiy3cm6-1_NwJ2QQ
书名:雨季的感觉
作者:格非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
页数:356
内容简介:
收入本系列的作品(《褐色鸟群》《雨季的感觉》《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我多年来的所有中短篇小说。趁着上海文艺出版社把它们重新结集的机会,我又将它们通读了一遍。我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仿佛是在面对另一个自己,回忆那些已经咀嚼过的记忆,触探它的余温,嗅闻它的气味,有点类似于煤屑对炉火的回望。
《诗经》里面说:“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我觉得只是打了个盹,哪知数十年的时光已了无影踪。也许这几本书能够留下一些时间消失的印记与见证,让感觉、记忆与冥想彼此相通。
——格非
作者简介:
格 非
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清华大学教授。
1964年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
从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开始,迄今已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以及“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中短篇小说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觉》、《青黄》、《戒指花》等。另有论著和散文随笔《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格非散文》、《塞壬的歌声》、《文学的邀约》等多部。
格非属于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睿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风格鲜明;曾获得 “2004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04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第一名、《新京报》“2011年度文学类致敬图书”、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之“决审团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