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探险队
❶ 欧亨利的the man higher up中文译文
欧亨利的《the man higher up》中文译文如下:
《黄雀在后》
在普罗文萨诺饭店的一个角落里,我们一面吃意大利面,杰夫·彼得斯一面向我解释三种不同类型的骗局。
每年冬天,杰夫总要到纽约来吃面条,他裹着厚厚的灰鼠皮大衣在东河看卸货,把一批芝加哥制的衣服囤积在富尔顿街的铺子里。其余三季,他在纽约以西——他的活动范围是从斯波坎到坦帕。他时常夸耀自己的行业,并用一种严肃而独特的伦理哲学加以支持和卫护。他的行业并不新奇,他本人就是一个没有资本的股份无限公司,专门收容他同胞们的不安分守己的愚蠢的金钱。
杰夫每年到这个高楼大厦的蛮荒中来度他那寂寞的假期,这时候,他喜欢吹吹他那丰富的阅历,正如孩子喜欢在日落时分的树林里吹口哨一样。因此,我在日历上标出他来纽约的日期,并且同普罗文萨诺饭店接洽好,在花哨的橡皮盆景和墙上那幅什么宫廷画之间的角落里为我们安排一张酒迹斑斑的桌子。
“有两种骗局,”杰夫说,“应当受到法律的取缔.我指的是华尔街的投机和盗窃。”
“取缔其中的一项,几乎人人都会同意。”我笑着说。
“嗯,盗窃也应当取缔。”杰夫说,我不禁怀疑我刚才的一笑是否多余。
“约莫三个月前,”杰夫说,“我有幸结识刚才提到的两类非法艺术的代表人物,我同时结交了一个窃贼协会的会员和一个金融界的约翰·台·拿破仑。”
“那倒是有趣的结合。”我打了个呵欠说。“我有没有告诉过你,上星期我在拉马波斯河岸一枪打到了一只鸭子和一只地松鼠?”我很知道怎么打开杰夫的话匣子。
“彼文镇的人出乎意外地抓住了我和比尔,开始同我谈起并非和果树完全无关的话题。领头的一些人把马车上的挽绳穿在我坎肩的袖孔里,带我去看他们的花园和果园。
“他们的果树长得不合标签上的规格。大多数变成了柿树和山茱萸,间或有一两丛檞树和白杨。唯一有结果迹象的是一棵茁壮的小白杨,那上面挂着一个黄蜂窝和半件女人的破背心。
“彼文镇的人就这样作了毫无结果的巡视,然后把我带到镇边上,他们抄走我的表和钱作为抵帐,又扣下比尔和马车作为抵押。他们说,只要一株山茱萸长出一颗六月早桃,我就可以领回我的物品。然后,他们抽出挽绳,吩咐我向落基山脉那面滚蛋,我便象刘易斯和克拉克那样,直奔那片河流滔滔,森林茂密的地区。
“等我神志清醒过来时,我发觉自己正走向圣菲铁路线上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彼文镇的人把我的口袋完全搜空了,只留下一块嚼烟——他们并不想置我于死地——这救了我的命。我嚼着烟草,坐在铁路旁边的一堆枕木上,以恢复我的思索能力和智慧。
(1)短篇小说探险队扩展阅读
《the man higher up(黄雀在后)》描述的是一个坑蒙拐骗的能手----杰夫的故事,这个人在欧亨利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扮演着能干的骗子角色。他在这个故事中结识了盗窃能手比尔和投机能手里克斯,三个人各自主张自己的行业是最有本事的。后来,杰夫靠他的拿手本领骗走了小偷比尔偷来的五千块钱,而这五千块钱最终还是被里克斯用不值钱的股票给套走了。
1862年9月11日,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O.Henry)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
❷ 高分求所有雨果奖短篇小说
1953年 长篇:《被毁灭的人》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1954年 (未颁发) 1955年 长篇:《他们相当正确》 马克·克里夫顿 弗兰克·瑞雷 中篇:《达夫斯讲述者》 小瓦尔特·M·米勒 短篇:《阿拉玛果沙》 艾里克·F.拉赛尔 1956年 长篇:《双星》 罗伯特·A·海因莱因 中篇:《探险队》 幕瑞·雷因斯特 短篇:《星》 阿瑟·C·克拉克 1957年 (小说奖未颁发) 1958年 长篇:《大时代》 弗里兹·雷伯 短篇:《或者所有有牡蛎的海洋》 A.戴维逊 1959年 长篇:《一件良心案》 詹姆斯·布利布 中篇:《大前庭》 克利福德·D·西马克 短篇:《那地狱边缘的火车》 罗伯特·布罗赫 1960军 长篇:《星船伞兵》 罗伯特·A·海因莱因 1961年 长篇:《为雷伯威兹而作的赞歌》 小瓦尔特·M·米勒 短篇:《最长的航程》 波尔·安德森 1962年 长篇:《异乡异客》 罗伯特·A·海因莱因 短篇:《温室》 布赖恩·奥尔迪斯 1963年 长篇:《高城中的男人》 菲利普·K·迪克 短篇:《龙大师》 杰克·范斯 1964年 长篇:《神秘的中继站》 克利福德·D·西马克 短篇:《与国王们战斗到底》 波尔·安德森 1965年 长篇:《流浪星》 弗里兹·雷伯 短篇:《战士,不要问》 戈登·R·迪克森 1966年 长篇:《……叫我康拉德》 罗杰·泽拉兹尼 《沙丘》 弗兰克·赫伯特 短篇:《梯克托克曼说:“忏悔吧,哈勒昆!”》 哈兰·埃利森 1967年 长篇:《月亮是一个严厉的女人》 罗伯特·A·海因莱因 中篇:《最后的城堡》 杰克·范斯 短篇:《中子星》 拉里·尼文 1968年 长篇:《光之神》 罗杰·泽拉兹尼 长中篇:《维乐搜索》 安妮·麦卡芙瑞 《紫薪骑手》 菲利普·J·法玛 短中篇:《打算滚动石头》 弗里兹·雷伯 短篇:《我没有嘴,但我要叫》 哈兰·埃利森 1969年 长篇:《站在桑给巴尔》 约翰·布鲁纳 长中篇:《夜之翼》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短中篇:《肉体的分享》 波尔·安德森 短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野兽》 哈兰·埃利森 1970年 长篇:《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K·勒吉因 中篇:《阴影之船》 弗里兹·雷伯 短篇:《时间像假宝石的螺旋线》 撒缪尔·R·狄兰尼 1971年 长篇:《环形世界》 拉里·尼文 中篇:《遭遇在兰克马》 弗里兹·雷伯 短篇:《慢雕刻》 西奥多·斯特金 1972年 长篇:《到你散乱的躯体中去》 菲利普·J·法玛 中篇:《空气与黑暗的女王》 波尔·安德森 短篇:《不恒定的月亮》 拉里·尼文 1973年 长篇:《神们自己》 艾萨克·阿西莫夫 长中篇:《世界之词乃森林》 厄休拉·K·勒吉因 短中篇:《山羊之歌》 波尔·安德森 短篇:《伊瑞马水坝》 拉菲尔·A·拉弗蒂 《会见》 弗雷德里克·波尔 C·M·考恩布鲁斯 1974年 长篇:《与拉玛相会》 阿瑟·C·克拉克 长中篇:《被插上插头的女孩》 小詹姆斯·梯普崔 短中篇:《死鸟》 哈兰·埃利森 短篇:《离开麦欧拉的人》 厄休拉·K·勒吉因 1975年 长篇:《被剥夺的》 厄休拉·K·勒吉因 长中篇:《给莉娅的歌》 乔治·R·R·马丁 短中篇:《兰格汉斯开始漂流》 哈兰·埃利森 短篇:《洞人》 拉里·尼文 1976年 长篇:《永远的战争》 乔·哈德曼 长中篇:《家是刽子手》 罗杰·泽拉兹尼 短中篇:《索尔的边疆》 拉里·尼文 短篇:《抓住则皮林》 弗里兹·雷伯 1977年 长篇:《迟暮鸟语》 凯特·威尔黑姆 长中篇:《通过任何其他的名字》 斯比德·罗宾逊 《休斯顿,休斯顿,你读到了吗?》 小詹姆斯·梯昔崔 短中篇:《两百岁人》 艾萨克·阿西莫夫 短篇:《三百年》 乔·哈德曼 1978年 长篇:《门口》 弗雷德里克·波尔 长中篇:《星舞》 斯比德·罗宾逊 珍尼·罗宾逊 短中篇:《琥珀之眼》 琼·D·温基 短篇:《杰弗梯是五》 哈兰·埃利森 1979年 长篇:《梦蛇》 冯达·麦金太尔 长中篇:《视觉的持续》 约翰·瓦雷 短中篇:《猎人的月亮》 波尔·安德森 短篇:《卡桑德拉》 C.J.切瑞 1980年 长篇:《天堂的喷泉》 阿瑟·C·克拉克 长中篇:《敌人的矿藏》 巴里·B·龙耶 短中篇:《沙王们》 乔治·R·R·马丁 短篇:《十字与龙的通道》 乔治·R·R·马丁 1981年 长篇:《雪王后》 琼·D·温基 长中篇:《失去的多赛》 戈东·R·迪克逊 短中篇:《斗篷与棍棒》 戈东·R·迪克逊 短篇:《舞鹿的洞穴》 克利福德·D·西马克 1982年 长篇:《向下的站台》 C.J.切瑞 长中篇:《土星游戏》 波尔·安德森 短中篇:《独角兽变种》 罗杰·泽拉兹尼 短篇:《推销者》 约翰·瓦雷 1983年 长篇:《基地的边缘》 艾萨克·阿西莫夫 长中篇:《精灵们》 琼安娜·露丝 短中篇:《火警监视》 康尼·威利斯 短篇:《忧郁的大象》 斯比德·罗宾逊 1984年 长篇:《星潮汹涌》 大卫·布林 长中篇:《瀑布点》 蒂莫西·扎恩 短中篇:《血里的音乐》 格里格·贝尔 短篇:《演说的声音》 欧克塔维亚·布特勒 1985年 长篇:《神经浪游者》 威廉·吉布森 长中篇:《按回车[>键》 约翰·瓦雷 短中篇:《血孩》 欧克塔维亚·布特勒 短篇:《水晶球面》 大卫·布林 1986年 长篇:《安德的游戏》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长中篇:《富士山的二十四个风景,作者贺古赛》 罗杰·泽拉兹尼 短中篇:《失去时间的巴拉丁》 哈兰·埃利森 短篇:《费米与霜》 弗雷德里克·波尔 1987年 长篇:《死者代言人》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长中篇:《内地的吉尔加美什》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短中篇:《永久冻土》 罗杰·泽拉兹尼 短篇:《切线》 格里格·贝尔 1988年 长篇:《社会进步之战》 大卫·布林 长中篇:《眼中眼》 沃森·斯科特·卡德 短中篇:《戈尔斯,你今晚出来吗》 厄休拉·K·勒吉因 短篇:《为什么我留下了哈里的汉堡包》 劳伦斯·瓦特伊凡斯 1989年 长篇:《赛亭》 C.J.切瑞 长中篇:《温勒巴格斯的最后一个》 康尼·威利斯 短中篇:《薛定谔的猫》 乔治·阿列克·艾芬格 短篇:《基林亚戈》 迈克·瑞斯尼克 1990年 长篇:《超离子》 丹·西蒙斯 长中篇:《悲悼的山峦》 露易丝·M·布琼尔德 短中篇:《输入一个兵,再输入另一个》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短篇:《蠢人们》 苏泽·M·查拉斯 1991年 长篇:《沃尔的游戏》 露易丝·M·布琼尔德 长中篇:《海明威骗局》 乔·哈德曼 短中篇:《曼拉姆基》 迈克·瑞斯尼克 短篇:《熊发现火》 特瑞·比森 1992年 长篇:《巴瑞亚》 露易丝·M·布琼尔德 长中篇:《西班牙乞丐》 南希·克瑞斯 短中篇:《金子》 艾萨克·阿西莫夫 短篇:《在太阳中行走》 杰弗里·A·兰迪斯 1993年 长篇:《深渊上的火》 弗诺·文奇 《末日之书》 康尼·威利斯 长中篇:《太空人比尔》 路修斯·谢芭德 短中篇:《碎果钳政变》 珍妮特·卡甘 短篇:《即使是王后》 康妮·威利斯 1994年 长篇:《绿火星》 金·斯坦利·罗宾逊 长中篇:《在底部世界降落》 哈里·图特雷多夫 短中篇:《佐治亚在我脑中》 查尔斯·谢菲尔德 短篇:《尼罗河上的死亡》 康妮·威利斯 1995年 长篇:《镜舞》 露易斯·M·布琼尔德 长中篇:《欧都外峡谷的七个景观》 迈克·瑞斯尼克 短中篇:《火星人的孩子》 大卫·戈罗德 短篇:《没人这么瞎》 乔·哈德曼 1996年 长篇:《钻石年代》 尼尔·斯蒂芬森 长中篇:《未来的上尉之死》 爱伦·斯蒂尔 短中篇:《像恐龙一样思考》 詹姆斯·帕崔克·科利 短篇:《林肯列车》 玛瑞·F·麦克芙 1997年 长篇:《蓝火星》 金·斯坦利·罗宾逊 长中篇:《龙血》 乔治·R·R·马丁 短中篇:《修理自行车的人》 布鲁斯·斯特灵 短篇:《灵魂选择她的社会》 康妮·威利斯 1998年 长篇:《永久的和平》 乔·哈德曼 长中篇:《天使恐惧的威胁》 爱伦·斯蒂尔 短中篇:《我们要与鱼一起唱……》 比尔·约翰逊 短篇:《四十三个南极王朝》 迈克·瑞斯尼克 (1999年至2001年资料缺) 2002年 长篇:《美国众神》 尼尔·盖曼 长中篇:《费尔曼中学的匆匆时光》 弗诺·文奇 短中篇:《地狱是无神之地》 特德·蒋 短篇:《狗说汪汪》 迈克尔·斯文维克 2003年 长篇:《智人》 罗伯特·J·索耶 长中篇:《珊瑚线》 尼尔·盖曼 短中篇:《缓慢的人生》 迈克尔·斯文维克 短篇:《坠落火星》 杰弗里·A·兰迪斯 2004年 长篇奖项由本项奖的获奖常客女作家Lois McMaster Bujold的《灵魂骑士》 (Paladin of Souls)获得 长中篇不出俺所料是Vernor Vinge的《点心怪物》(The Cookie Monster)。 短中篇由Michael Swanwick的《时间军团》(Legions in Time)摘走 最佳短篇小说奖由尼尔·盖曼(Neil Gaiman)的《祖母绿研究》获得 2005年 找不到. 2006年 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查尔斯·威尔逊 凭借《旋转》摘得了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 最佳长中篇小说部分,康妮·威利斯的《秘密任务》摘得桂冠 老作家彼得·S·毕格尔轻轻松松地凭借着《双心》取走了雨果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最佳短篇小说项目上,戴维·D·莱文以《Tk’tk’tk》一文拔得头筹
❸ 探险故事(短小的)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死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我将在那里战胜你!”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
❹ 求雨果奖所有科幻小说,百度网盘资源
《被毁灭的人》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Cbd_-1WNyZGC6YIMd_upsQ
《被毁灭的人》由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所作。
❺ 短篇探险的故事
探险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危险的地方,这可谓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运动,它是在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以及人类的智慧、魄力的程度。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短篇探险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短篇探险的故事篇一:南美洲未知河的探险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热衷冒险的探险家。
最让他得意的是,从1914年结束为期两届的总统职务后,对南美洲未知河的探险。
未知河位于巴西内陆,人们之所以称它“未知河”,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流向何处,也不知道它终止于哪里。1914年,56岁的罗斯福雄风不减当年,带着为数极少的一些人向它发起了挑战。
探险队员们分乘7艘独木舟,以平均每天32公里的速度,向未知河下游驶去。刚开始几天,还比较顺利,可就在第五天,水面上突然出现了无数旋涡,害得船身在急流的撞击下左右晃动,险象环生。
为了大家的安全,罗斯福当即决定,船队停止前进,改从另一条水路航行。
这突变的情况让罗斯福的随从们叫苦不迭。他们只好把独木舟从湍急的河水中弄到陆地上来,再运到另一条水路。陆上运输非常艰难,他们不仅要抬着笨重的船,还必须携带所有的后勤供给。
这次的陆地运船共持续了两天半,探险队好不容易才重新上路。仅仅过了3天,罗斯福又遇到了麻烦:探险队所带的食物已所剩无几。
于是他只得再次命令队伍停止前进,就地收集野生食物命令下达后,丛林里便响起了他们打猎的枪声,几天后,猎杀的动物足足装了一船。
为了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罗斯福让队员们加快速度,日夜兼程,谁知一场灾难又在前面等着他们。
那是一个特大的急流,行驶在最前面的几艘独木舟一下就被吞没了,罗斯福在后面见势不妙,急忙命令剩余的船只后退,但独木舟已不受控制了,转眼冲到了急流前,众人慌忙跳进水里,拼命朝岸边游去,这才算保住了性命。
罗斯福为遇难的队员立了一块碑,默默哀悼了一阵,然后对剩下的人说:“大家别伤心了,像我们这样的冒险,死亡是随时都会降临的,虽然我们痛失良友,但这无法阻挡我们的前进。”
探险队员们跟着罗斯福走进了原始丛林里,发现那里到处都是印第安人留下的记号,这让他们整天提心吊胆,怕印第安人会突袭他们。
罗斯福对此也心有余悸,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不在这片充满危险和敌意的土地上逗留,重新乘坐独木舟从急流中冲下去。
想再从急流中前进,就得重新打造新船。在罗斯福的带领下,众人辛苦了3天3夜,终于造出了几艘独木舟,探险队又回到了急流中。
两天后,一条笔直飞泻的瀑布拦在了他们面前,这时,有人提议冒险冲过这个瀑布,罗斯福想了半天,同意了。
于是,他们抛掉所有不必要的物品,在急流里整整苦斗了3天,终于一寸一寸把独木舟拽过了瀑布。
虽然不知前方的路究竟还有多长,但罗斯福却始终对未来抱着乐观的情绪,在他的感染下,探险队员们更是精神大振,无论再遇到多么危险的情况,他们都面无惧色,勇往直前。
就这样,他们驾着独木舟,乘风破浪,终于走完了未知河的全程。
从那以后,这条长约1000多公里的未知河流便清清楚楚标在了地图上,人们为了纪念做出这一伟大贡献的人,将未知河改名为“西奥多·罗斯福河”。
短篇探险的故事篇二:飘越大西洋的气球探险
1978年,两个美国人驾驶一只热气球,用了6天时间飘越大西洋,这个消息成了当时最轰动的新闻之一。
为此,美国的几家报纸大肆宣扬白种人是如何的优越。这一下深深刺激了刚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塔特尔,他来自马里共和国,是有色人种,他不相信白人能做的事,自己就做不来,于是他找到自己大学的两个同学,决定也去做一次飘越大西洋的气球探险。
经过一番准备,塔特尔和同学合伙买了一只精美牢固的大气球,并将它取名为“雅典娜”号,里面装上了250公斤的铅块、30袋沙包和大量的食物。
1989年8月3日,他们乘上气球,从马萨诸塞州起飞。于是,一场有色人种挑战白种人的探险飞行开始了。
3天后,“雅典娜”号来到距加拿大的纽芬兰圣约翰斯市约960公里的地方,由于吊舱是敞开无顶的,所以3人感到寒风刺骨。
当天晚上,塔特尔收到从气象台发来的信息,说在他们的前方正有一个风暴气旋,如果气球仍停留在4000米的空中,就有被气旋刮走的危险。
怎么办,难道返回美国?塔特尔沉思片刻,一咬牙,嘴里进出一句:“别想那么多,把气球升高,穿过风暴气旋!”
“雅典娜”号很快上升到6000米的高度,终于避过了可怕的气旋。但是,气温却从零下4摄氏度一下降到了零下26摄氏度,塔特尔他们冻得直哆嗦,只好一边吃东西,一边不停地跳迪斯科,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冻僵。
又是两天过去了,塔特尔已打破了一项由白种人创造的连续飘行107小时的记录,而此时,他已来到离爱尔兰海岸不远的地方。
就在“雅典娜”号刚钻进一片密云的时候,一股寒流突然从海面上蹿向它,气囊里的氦气顿时发生了冷缩现象,几秒钟后,气球开始急剧下降,竟从6000多米一下降到1200米,在这个高度停留一会儿,又往下降去。
塔特尔见势不妙,急忙大喊一声:“快!快把铅块抛出去!”
他的两个同伴如梦初醒,赶紧抓起铅块向下抛去。虽然气球下降的速度减慢了许多,但却无法让它停止,眼看就要落人海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只听塔特尔又一声大喊:“还有沙包!”
3人手忙脚乱忙了好一阵,将铅块和沙包扔了个精光,这时,气球才总算稳住,在800米的高度向东飘去。两个小时后,“雅典娜”号的气囊在阳光的照耀下获得了足够的热力,终于上升到较为安全的高度。塔特尔这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第二天下午,“雅典娜”号进入了法国。一路上,塔特尔看到到处都是手持望远镜观望气球的人们,这场面让他着实激动了一阵。
当“雅典娜”号经过杜维赛马场时,塔特尔知道终点快到了,于是,他便和同伴把气球里的杂物一一抛掉,让气球缓缓落在一片麦田里。
3人携手走出气球,惊奇地发现拥来的人群大多数都是黑人、印第安人及一些有色人种,他们随即就明白,是自己的这次成功探险让这些有色人种感到扬眉吐气,他们是来分享快乐的。
塔特尔被人紧紧拥抱住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任凭激动的泪水一个劲儿地流。
短篇探险的故事篇三:探秘西藏的“雪人”传说
西藏的“雪人”传说,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有的藏民把“雪人”叫做“岗位仓姆吉”,意即雪山上的“雪人”。据说“雪人”体型高大,可达2米左右,全身披浅灰色长毛,头发为棕黄色,直立行走,快捷如飞,以挖食草根、捕捉雪兔、雪鸡等小动物为生,力大惊人,敢与凶猛的灰熊搏斗。
因为它生活在雪山之上的悬崖绝壁、冰川雪岭之中,毛色又几乎与积雪荆棘相混,发现实属不易,兼之它极为机灵,一有响动就飞速避匿,所以连照相机也很难捕捉。
自1956年中国成立雪人考察队以来,几番探寻,也只拍得几个脚印,迄今未见到雪人的确切行迹。
“雪人”传闻由来已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能要数清人纪昀所撰的《滦阳消夏录》了。其一云:“方桂,乌鲁木齐流人子也,尝牧马深山,一马忽逸去。摄迹往觅,隔岭闻嘶声甚急。循声至一绝谷,见数物,似人似兽,周身鳞皮斑驳如古松,发蓬蓬如羽葆。目睛突出,色纯白,如嵌二鸡卵,共按马生啮其肉。”
另一则收在《姑妄听之》一书中,据说有二人入藏贸易,各乘一骡,山行迷路不辨东西。忽有十余物自悬崖跃下,他们疑是“夹坝”(劫盗)。走近一看,都有二米多高,身披黄棕色长毛,似人非人,语音啁晰难辩,二人战栗地以为必死。这些怪物无伤害之意,反而把他们夹在胁下翻山越岭,轻捷有如猿猴飞鸟,送到大路旁而去。
1952年意大利人汤布兹声称,他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卡布尔山麓,看到一只“耶提”(“雪人”的藏语音),在300米之外匆匆走过,随即消失在杂乱的冰堆后面。汤布兹写道:“耶提外形像人,周身长满了暗色的长毛、健步如飞……”
1951年英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的西普顿,拍摄到据说是“雪人”的非常清晰的脚印照片。照片上的大拇趾和二趾是分开的,缺乏与人相似的脚弓,与现代人相比,“雪人”的脚还处于原始阶段。
1954年英国到喜玛拉雅山寻找“雪人”的考察队,在一座喇嘛庙里发现这里保存着两块300多年的“雪人”头皮。皮上长满了夹杂着褐色的火红色长毛。
1958年,美国一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尼泊尔境内的一条山河旁,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雪人”在吃青蛙。
1950年,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曾派出专业人员对“雪人”进行专题调查。5月20日晚,队员尚玉昌正在营帐里写日记,突然听到山谷里两声枪响,只见藏族翻译气喘吁吁地跑来,大喊:“雪人!雪人!”原来一个“雪人”从山谷下正往山顶走去,全身长毛。翻译紧放两枪,但因天黑而未打中,“雪人”逃走了。
这之前,绒布寺一喇嘛看到了“雪人”,它的特征是:全身长毛,身体比人大,直立行走。
1959年6月24日,在卡玛河谷中游的莎鸡塘。一个住在中国境内的尼泊尔边民报告说:他的一头牦牛被“雪人”咬断喉咙死去。“雪人”吸尽了牦牛的血。中国考察队员赶到现场,在死牛附近找到一根棕色的毛,长15.6厘米。带回北京鉴定后,认为与牦牛、猩猩、棕熊、恒河猴的毛不同。这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有关“雪人”的实物。
1985年10月,有一浙江个体户牙医到那曲羌塘为人医牙,在乘汽车返回拉萨途中,见一群野驴从山中狂奔而出。后面有一棕色怪兽紧追不舍。野驴放蹄疾驰时,时速可达百里,但一会儿,一头落伍的野驴竟被棕色怪兽攫去。他认为这个怪兽与人们描述的“雪人”相似。